【拓普研学-科普知识】
夏季户外防虫指南
无知者无畏,面对大自然,千万别这样!
只有真正的了解了它们,我们才能与之和谐共处!
最干货的科普和防虫指南,
教会你怎么应急处理被“虫”袭击后处理方式!
Preventinsectbites
防虫指南
进入农历五月,我们的户外活动增多,在山林中避暑、露营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但是各类频繁出没的飞虫却常常令我们头疼。有时候即使喷了再多的防虫药,好像都不管用,这些小精灵还是喜欢我们身上凑。
很多时候我们人排出的汗液里面的电解质和盐分都是它们喜爱的食物,还有一部分就是冲着你丰富的血液而来,还有一部分是无心与你邂逅的不期而遇。
拍打、揉搓、压碎……你习惯性的动作,不仅无法赶走飞虫的攻击,反而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蜱虫、隐翅虫、蜜蜂、蚊子等等,如何防虫呢?
01蜱虫—
最危险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草蜱子
蜱虫,蜱螨亚纲蜱总科节肢动物。其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大者可长达30mm。
硬蜱(有壳质化盾板)寿命为几个月至1年,软蜱(无盾板)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
它栖息在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
拥有超强的口器,
它的唯一目标就是吸血、吸血!
口器像挖掘机一样,被称为“螯肢”。螯肢末端,有定趾(内侧)、动趾(外侧),上面有
,用于切割皮肤。螯肢下方是口下板,是穿刺和附着的重要器官。口下板的腹部,有成纵列的
。螯肢与口下板之间是口腔。
螯肢在刺穿皮肤时会有轻微刺痛感,但是常常不会被警觉。刺穿皮肤后,会
分泌“麻醉剂”
,让人感觉不到任何疼痛。
螯肢慢慢挖掘,步步推进,直抵血管。
刺穿血管,就开始吸取血液。
蜱虫叮咬时
头钻到皮肤里面吸血
吸满血后的状态
身体会膨胀几十倍
传播疾病
蜱虫在吸血过程中,病原体可以通过口器输入宿主,宿主体内病原体也可以通过口器进入蜱体内。口器就是病原体中转站。
常见的人兽共患的疾病有:斑点热、莱姆病(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在黑龙江有发生,全国20多个地区有少量记录)、森林脑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新疆出血热(流行于新疆,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患者主要是牧民)、Q热、回归热(新疆有该病流行,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野兔热、鼠疫、布病和巴贝斯虫病等。叮咬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被蜱虫叮咬,一定不要恐慌,不要恐慌。在有病例的疫区,尽快就医处理。非疫区传播疾病的几率非常低。
没有新闻媒体上那样的恐怖,掌握以下防治措施,作为应急处理方式。
蜱虫是不会飞翔或者跳跃的,这就限制了它的活动范围,主要是生活在野外,如山区、郊外、森林里,一般找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如趴在草尖。
蜱的第一对足末端拥有特殊的感受器,“自带探测设备”,会感知热量或者二氧化碳。一旦有人走过,它会疯狂的晃动身体,有一根足接触到了人,会迅速勾住,一瞬间就爬到人身上进行叮咬吸血,一般比较喜欢在颈部、耳后这样一些皮肤比较薄、不容易被发现、不容易被瘙挠到的地方。
如何预防
①宠物检查
如果带宠物去郊游的话,回来的时候要特别检查宠物身上是不是被蜱虫叮咬附着上了,检查的部位也是要注意耳朵后面、颈部、腋窝后面,是容易被蜱虫叮咬的地方。宠物有没有挠某一个地方,或者几天后感觉宠物精神状态比较差,都要引起这方面的注意。
②孩子尽量不要过于亲密接触在野外散养的动物。
③自我检查
从野外回来,尽快洗澡检查。洗澡的时候特别注意自己的头皮、耳后、颈部、腋窝、胯部、手腕、腹股沟这些有皮肤褶皱的地方,是否有蜱在叮咬。
被蜱虫咬了可能出现的症状
黑痣样:
被叮咬处就像突然长了一个黑痣,蜱虫的前肢和口器咬住病人皮肤,叮在皮肤上不松口,甚至叮入真皮和皮下组织里,只露一个黑色的尾部在皮肤外边,看上去就像长了一颗黑痣。
明显红肿:
蜱虫会咬噬皮肤和吞噬血液,皮表细胞和皮屑,所以蜱虫叮咬的周围会出现红肿。
④建议大家户外活动,
如果是在野外环境下,
穿长袖长裤衣服
,戴帽子,袖口、领口、裤腿要扎紧,最好戴上帽子,衣物穿光滑的,蜱虫不容易附着,一旦有蜱虫附着,也容易辨认。
在野外郊游的时候,特别是在有蜱虫出没的地方,建议大家对裸露的皮肤和衣服要使用一些含高浓度避蚊胺(严格按照使用说明的要求)的驱避剂,对自己会有比较好的防护作用。
被蜱虫咬了怎么办
千万千万不要上手随意就拔!
①如果就近有医院的话,强烈建议去医院处理,不要自行处理,一定要由医生处理。
②切不可切不可捏、拽、用火或者其他东西刺激它,取的过程要特别注意不要把蜱虫的口器留在皮肤里。
如果不能及时就医,自行处理。对蜱虫用酒精涂抹,可以用尖头小镊子轻轻地一点一点缓慢地把蜱虫取出来,稳定、压力均匀地向上提拉,扭转/猛拉动蜱虫可能会导致口器残留在皮肤中
(蜱虫口器有倒刺)
。拔出蜱虫后,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伤口和手。
如果有可能拔下来的蜱虫不要扔掉或破坏
,可以留给医生鉴定检查化验。
自行清除蜱虫后数周内开始出现皮疹或发热症状
,请及时就医,向医生详细阐述遭到蜱虫叮咬的时间、部位。
02毒隐翅虫—
你我之间总是互相伤害
毒隐翅虫
毒隐翅虫(学名:Staphylinidae,别名:青腰虫),鞘翅目隐翅虫科毒隐翅虫属动物。分布于除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毒隐翅虫细长,末端尖削,扁平;头黑色,触角丝状或棒状,较长,前胸、腹基部桔红或桔黄色;前翅很短且坚硬,呈金属蓝色或绿色,腹部全裸,后翅膜质,长而大,飞行时展开,静止时折叠在前翅下面。隐翅虫善于飞行,行动迅速,遇到惊扰立即逃逸,常昼伏夜出,生活在潮湿的地方。
虽然我们很讨厌它,给它取了个恶毒的名字,
但是大多数毒隐翅虫可捕食农业害虫,已被视为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其实它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
“毒”
/从何而来/
毒隐翅虫的血淋巴液内含有剧烈的接触性毒素,称毒隐翅虫素,该毒素是复杂的非蛋白质物质。在发育各期都含有这种毒素,具防御性功能。当虫体被压迫或击碎时,毒素与皮肤接触引起毒隐翅虫皮炎或称线状皮炎。
现代医学发现毒隐翅虫素Pederin可抑制细胞的有丝分裂,阻碍蛋白质与DNA的合成,可医治慢性坏死溃疡湿疹、神经性皮炎,甚至癌肿瘤等。在癌症治疗及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现已成为一种试验性抗菌素。
毒隐翅虫本身对我们并没有什么伤害。
毒隐翅虫对人的伤害主要是与破碎虫体接触,
所以我们见到它,切勿伤害它,
否则就很容易互相伤害了。
如何应对毒隐翅虫
不要互相伤害
被毒隐翅虫毒素伤害的皮肤,伤害性极大,侮辱性也极强。
小伙伴们要注意了!不要嘲笑被毒隐翅虫伤害的伙伴。
①知道它在什么地方,离它远点。
隐翅虫生长于潮湿草地里,树林、禾苗、泥土等处均是其栖息的场所。其生物学特性为昼伏夜出,趋光性极强,常在晚上飞入有灯火的地方。
②居家环境如果发现它。
关好纱门纱窗,防止成虫飞入室内;切忌在皮肤上拍打压碎虫体;在虫活动高峰季节,在室内外喷洒药物杀虫。
③如果遇见它飞到身上。
轻轻的对它吹一口“仙气”,它就走了,或者弹走它。切记在野外,
如果感觉身上有虫爬,一定不要拍或者揉,应该抖一抖衣服,或者寻求同伴帮助。
④如果出现意外,已经造成伤害。
立即清洗或涂以碱性溶液,如氨水等;皮损处涂薄荷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油。或用龙胆紫、半边莲加藤黄酒精浸液湿敷等。
尽快就医!不要挠抓伤口,会造成大面积创伤。
⑤如果你实在讨厌它。
隐翅虫在遇到风油精时会立即毙命,甚至是500ml水内加入2—3滴风油精,会使其在一分半钟内毙命。(不建议如此)
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先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蜂类
(Honeybees),膜翅目蜜蜂科蜜蜂属的虫虫们,它们在地球上生活了2300万-5600万年了。
人类从蜜蜂身上获利颇多,利用它传花授粉,榨取它们的蜂蜜甚至连工蜂喂给蜂王和幼虫的蜂王浆也不放过,连幼虫、死蜂在有些地方也是入菜的,蜜蜂用来盖房子的材料也可以被利用,连毒液都可被用来治病……
我们对蜜蜂的利用,大概就是定期抄家拆房的节奏……
蜜蜂是组织严谨的社会性昆虫,一般一个巢穴中只有一个可生育的雌性叫蜂王或蜂后。雄蜂则会在与蜂后交配后很快死亡。其余的蜜蜂大多是雌蜂,但是却不能生育,称为工蜂,职责就是维系巢穴的正常运转,包括育幼、觅食和防卫等工作。
蜜蜂是充满了生存智慧的昆虫,有一套应对各种情况的方案。比如巢穴中它们会通过加速爬动来增加巢穴的温度,也能通过在入口处振翅等增加空气流动来降温。蜜蜂通过“8”字和“o”字舞为同伴指示蜜源的导航定位,其和太阳的位置有关。当蜜蜂发现蜜源时会回巢通知同伴蜜源的方向,它们会先飞一个半圆,之后做直线运动,如果头朝上走直线,说明蜜源与太阳方向一致,如果头朝下就说明与太阳方向相反。这条直线还可以和垂直方向有一个夹角,代表和太阳方向的夹角。但是太阳是不停向西运动的,每小时移动的夹角为15度,而在飞行的时候,侦查蜂会结合时间对太阳的方位做出修正。
蜜蜂在在采蜜的时候还会用信息素气味标记花朵,而且它们还能识别出别的蜜蜂甚至是某些其它传粉昆虫的气味标记,从而避免访问已经没有花蜜的花朵。
胡蜂和马蜂
胡蜂、马蜂和黄蜂往往被混为一谈,实际上还是略有很大区别的。胡蜂是总称,隶属于膜翅目下的胡蜂总科,至少有1万多种。马蜂属是胡蜂家族的一个小支脉,世界性分布广泛。胡蜂总科中,稍微大一点的黄色的家伙,大概就可以叫做“黄蜂”了……
金环胡蜂
胡蜂中的有名强者
黑胸胡蜂
蜜蜂杀手
中华马蜂
最常见的马蜂之一
陆马蜂
鳞翅目幼虫杀手
胡蜂类的主食是肉,蜂巢里没有蜂蜜!
在野外,远离以下这些建筑!!!
蜂巢可能在树上、屋檐下、地洞里、中空的大树洞里,还有人工饲养的蜜蜂的蜂巢。在野外切莫拿个棍子、登山杖之类的到处横扫,容易打到蜂巢。发现有少量蜂的时候也需要时刻警惕,远离此地。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滑动图片查看各种蜂巢
温带地区的马蜂一般是雌蜂蛰伏越冬,在来年春季再出来独立营巢。整个夏季,马蜂的工蜂们会将各种昆虫尸体搬运回巢穴作为食物,群体会蓬勃发展。秋季,随着天气变冷,最后一批出生的是有繁殖能力的雄蜂和雌蜂,它们交配后,雄蜂们会死去,雌蜂蛰伏起来,等待来年春天建立巢穴。工蜂会随着巢穴凋落,无法越冬。
不要撩蜂!
马蜂的尾刺非常不好惹,里面充满了神经毒素和溶血毒素等,而且可以反复蜇刺,有过敏体质的人可能会因此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而休克。它们的毒液中具有召集信息素,如果被蜇刺了还不迅速撤离的话,极可能会招来其同伴的联手攻击,会出人命的!
不要学这两个汪汪,捅了马蜂窝的下场。
被蜂蜇了怎么办?
一、保持镇静,不要大喊大叫,胡乱扑打,或者狂奔,这样可能会招致更激烈的攻击。
(趴在地上装死也是不能避免被蛰的,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二、用衣物或其他可以遮蔽裸露身体的部位物品,迅速包裹头部、手部等关键部位,缓慢离开。
三、被蛰伤的部位,先用针尖或者镊子挑出锋针,将伤口四周皮肤捏起,尽可能挤出蜂毒,再用肥皂水、小苏打等碱性溶液清洗伤口,局部涂解毒搽剂或糖皮质激素外用(户外用品应该常备的)。伤口肿胀时可以冷敷。
如果引发局部或全身皮肤过敏反应,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烦躁,昏厥等状态,应该立即就医。
04蚊子
有谁和我一样超级讨厌它吗
在写文章的时候,已经拍死了两只。
有本事吸脂啊,吸血算什么本事。
含泪科普,谢谢关注!
对蚊子的战斗,要好好写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战。
的场面
蚊子,蚊科蚊属动物,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在1.7亿年前的侏罗纪就已经演化出蚊子的始祖。而最早的化石证据则发现于白垩纪的岩层当中。世界上已经被人们认识并给命名的蚊子约3500种,中国近400种。常见的成员分别隶属伊蚊属、按蚊属、库蚊属。
白天也来工作
伊蚊:成虫的特征是翅没有斑,身体大多黑色,且有白色斑纹,喜欢在白天阴凉的地方活动,俗称“花斑蚊”,
在白天吸食人血,叮人凶猛。
你白天在树荫下乘凉,每每来打扰你,咬你的大概就是它了。
夜间的吸血鬼
按蚊:成虫的特征是翅大多有斑,身体大多是灰色的,
大多在夜间活动。
停留时与物体表面呈一定角度。
传说中的家蚊子
库蚊:成虫的特征是翅大多无斑,体色是棕黄色,它的活动也大多在夜间,是室内最常见的蚊子,一般称为家蚊。
停留时,身体与停留物表面平行。
超强的繁殖能力
蚊子超级能生,如果有“计划生育”,可能对它们根本没用。只需一瓶盖的水量和几滴血,它就能创造一个王朝。
雌蚊子的一生,堪称一部壮观的生育史。只需交配一次,便可终生产卵。雌蚊子一生产卵6-8次,每次产卵200-300枚。一个蚊子的后代有多少个?这个算术有点难了,你告诉我答案吗?
幼虫(孑孓)
蚊子一生持续大概10-20天时间,这段时间内需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蚊四个阶段;雌蚊吸血后孕育蚊卵,成熟后将卵产入水中,这样雌蚊就完成了她作为母亲的事业了(好省事,不用教孩子们生存技能),卵内包含有母体留存的营养成分,同时依靠周围环境的温度条件,在合适的光照强度下慢慢发育成幼虫;幼虫慢慢长大,但幼虫的衣服(几丁质外壳)并不随着长大,伴随幼虫长大过程需要经历3次蜕皮,之后幼虫变为蛹,幼虫和蛹主要以水里的腐殖质或者更小的生物为食,蛹经历一两天的发育最后在水面羽化成蚊子之后停留几十秒就可以从水里飞走了。
雌雄蚊的食性本不相同,雄蚊“吃素”,专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茎、叶里的液汁为食。雌蚊偶尔也尝尝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后,非吸血不可。因为它只有在吸血后,才能使卵巢发育。
所以,叮人吸血的只是雌蚊。
专业辟谣
谣言一:吃维生素B1或者用其泡水,会使人体产生一种令蚊子感到不适的味道,避免被叮咬。
真相:实际上维生素B1在实验里并没有起到驱蚊的效果,并且大量补充维生素B1可能会产生头晕眼花、腹泻、浮肿等副作用。
谣言二:蚊子更喜欢叮咬O型血的人。
真相:这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不严谨的实验表明的结果,而后在80年代一位叫Thornton的科学家和他的团队再次进行实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发现蚊子叮咬与血型存在必然联系,肤色和体毛也同样没有影响。
真正招蚊子的
true
1、穿深色衣服的人:蚊子有趋暗的习性,黑色是蚊子首选的进攻对象之一,其次是蓝、红、绿等。夏天深色衣服更吸热,会使温度升高,招惹蚊子。
2、体温高、呼出二氧化碳多和有体味的人:在蚊子的触角里有一个受热体,对温度十分敏感,能在数米外通过嗅觉锁定目标,此外,人体的汗液中含有大量氨基酸、乳酸及氨化类化合物,更容易被蚊子锁定。因此,体型更大,运动更多的人更容易被蚊子袭击。
3、多化妆和涂抹发胶的人:化妆品当中大多含有硬脂酸,而硬脂酸恰恰是蚊子的最爱。所以爱化妆的女士夏天尽量减少化妆,除非是一些必要的场合,可以适当的涂一些防晒霜。
4、婴儿和孕妇:医学研究显示,孕妇遭蚊子叮咬的几率大致比其他女性高一倍。这是因为孕妇呼出的气体中有多种易招惹蚊子的化学物质,并且她们的腹部温度较高,皮肤表面的挥发性物质也相对较多。此外,孕妇在妊娠后期,耗氧量比非妊娠女性高约20%,呼出的潮气量会增加约40%,而这些对于蚊子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true
///
防治蚊虫
蚊子不仅骚扰叮人吸血,还分别是登革热、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的传播媒介,经过蚊虫叮咬传播的疾病高达80多种。人类与蚊子的战斗一直没有停止过。
科学家如何与蚊子斗争的。
灭蚊也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
白纹伊蚊是登革、寨卡等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
科研人员通过培育雄蚊,使它们感染上沃尔巴克氏菌,然后再实施低剂量射线辐射,使辐射水平达到让雌蚊绝育的效果,但不影响雄蚊生殖能力,最终将这些感染细菌并被辐射的蚊子释放到野外,与之交配的雌性伊蚊产下的卵无法孵化。
而且实验场地就在我们中国广州,其实早在2015年,首批“绝育蚊子”就已经在广州南沙沙仔岛释放。经过反复实验论证,2018年,“绝育蚊子”已“悄然”进入广州市区的城中村与高楼大厦里。
感染沃尔巴克氏菌与雌蚊绝育相结合,几乎并且这种方法比其他防蚊方式更环保、更高效。
日常生活如何避免蚊子
1、我们应该勤洗澡,减少体表汗液,降低使用化妆品的次数。少穿黑色的衣物,晚上散步时可以穿长裤长袖将蚊子抵挡在外,尽量远离草丛、花坛、水池等蚊虫聚集地。
2、注意清洁家中可能产生积水或潮湿的地方,如盆景、水缸及地漏处。
3、除了在床上使用蚊帐这种物理隔离的方式,我们还可以用其他方式驱蚊,如电蚊香、驱蚊贴、驱蚊花露水等
被蚊子叮咬后的处理
1、用冰块冷敷或轻拍被咬处,再涂上清凉油等外用药。
2、孕妇和孩子可用更温和的肥皂水和芦荟汁冲洗。
3、可以用炉甘石洗剂擦除止痒。
4、切记抓挠,可能会导致组胺释放,感到更痒,甚至可以造成感染。
5、如若形成较大肿块几天不消退或是出现全身发热等情况,可能是人对蚊子的毒素过敏,或者发生感染,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医嘱服药休养。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不易,希望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帮助。
如果你喜欢,请关注公众号!
定期为您推送有趣的科普文章。
点赞和转发
是对小编最大的支持!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8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