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丨各个乡镇的文化、历史、风景概况,都来看看你的家乡吧 大化丨各个乡镇的文化、历史、风景概况,都来看看你的家乡吧大化丨各个乡镇的文化、历史、风景概况,都来看看你的家乡吧

大化丨各个乡镇的文化、历史、风景概况,都来看看你的家乡吧

大化瑶族自治县慨况

大化县城新貌。(韦汉国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于1988年10月,由当时河池地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以及南宁地区马山县的边缘结合部组成,全县幅员面积2716平方公里,现辖12个乡4个镇160个行政村(社区)。大化县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二地五区七乡”:“二地”即中国绿色食材基地、全国生态食材示范基地;“五区”即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山区、水电站库区、红水河一七百弄喀斯特(岩溶)风景名胜区;“七乡”即水电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长寿特色美食之乡、中国康养美食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瑶族文化之乡、淡水养殖之乡。2018年底全县总人口47.9万人,其中瑶族人口12.7万,占全县总人口的26.51%。201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2.7亿元,增长9.1%;财政收入6.9亿元,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亿元,增长9.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增长9.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6元,增长9.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5元,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8213元,增长10.6%。

大化县自然条件恶劣,石山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90.1%,石漠化严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局部地区不足0.3亩,大多都是从石头缝里抠出来的“鸡窝地”。极度贫困集中连片,全县67%的贫困人口集中居住于七百弄、板升、雅龙、北景、江南等5个乡镇。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到七百弄考察后认为:七百弄一带是世界上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2015年底全县贫困人口104330人,贫困发生率25.77%。2016年至2018年,全县累计脱贫45606人,3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下降到2018年底的5872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51%。目前全县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扶贫产业发展困难、脱贫摘帽任务艰巨、贫困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困难和问题。下一步,大化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按照上级工作部署,以更大力度、更精准有效举措,确保到2020年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古文乡风光。(韦汉国摄)

古文乡位于

大化县

西北部,距县城约50公里。东邻

百马乡

,北靠

江南乡

,西南面与平果县榜圩接壤,全乡总面积94.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24亩,下辖8个行政村,158个村民小组。至2012年底止,全乡共­3487户13066人。其中壮族10583人,占81.4%;瑶族2432人,占18.6%;汉族45人,占0.34%。

古文乡成立于1988年,1995年修通四级百马至古文砂路,2007年改造成柏油路。目前全乡8个村均已修通村级公路,其中6个村已改造成3.5米路面水泥路。全乡158个屯有127个屯已修通屯级路,尚有31个屯未通公路。

古文乡有比较丰富的水晶矿、铁矿等矿产资源,有面积较大的可供开发利用的水淹荒地。种植方面以猫豆、三角麦为主要特色产品。养殖方面以波尔山羊,莫拉牛,美国肉鸽、黑猪为主要特色产业。

贡川乡风光。(韦汉国摄)

贡川乡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境东南部,东北和县城所在地大化镇隔红水河相望,西南分别与共和乡以及南宁市马山县、百色市平果县等地山水相连。红水河大化段昔日曾有一个水流湍急的险滩和传奇的地下岩洞,常年发出声响如铜鼓轰鸣,百里之外可闻其声,当地状语谐音称之为“贡”,贡川乡因此而得名。贡川幅员142平方公里,乡党委、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大化县城20公里,距南宁市区150公里,陆路连接南宁、百色等市的公路路况优良,水路是我国西南出海通道的必经之地,随着红水河翻坝运输系统的不断完善,贡川将以其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而形成水陆联运格局。贡川乡辖8个行政村1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6万人,主要居住有壮、汉、瑶三个民族。境内人杰地灵、生态完好、资源独特、山水多情,“红水河百里画廊”贯穿全境30余里,旅游之乡、纱纸之乡、鱼米之乡、水电之乡等“四乡一廊”的美誉远近闻名。

★旅游之乡。在贡川,可参观贡川传统手工纱纸生产工艺和“师公舞”,可品尝榨粉、油膜、米饼、面条鱼生、糯米糍粑等贡川特色小吃,可欣赏情人湾、情人桥、桃花岛、三宝山、小台湾岛、龙眼岩洞、清坡古石桥等知名景点。奇幻无穷的贡川情人湾是“红水河百里画廊”景区的核心景点,雄浑激扬的红水河穿山破谷,行至贡川绕山转向,并与贡川清坡河交汇,形成活灵活现的“人”形意象,在当地流传着众多美妙壮观、亦幻亦真的爱情故事。

★纱纸之乡。贡川纱纸是当地壮瑶人民的传统产业,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以上,其手工生产工艺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历史悠久、特色鲜明,2007年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贡川乡正在努力申请上级党委、政府立项建设可以容纳20家以上纱纸生产企业,集生产、参观、科考于一体的现代化传统工艺企业园区。

★鱼米之乡。贡川乡耕地面积10040亩,农田水利设施完善。仅龙厚水利渠道工程覆盖灌溉面积即可达4347亩。贡川水资源丰富,山塘众多,红水河、清坡河和龙眼河三条河流在境内交汇。种养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水电之乡。贡川乡境内已建有龙厚和龙眼两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375千瓦,年发电量达875万千瓦时。乡党委、人民政府正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清坡河桥头再建一座小型水电站,设计装机容量360千瓦,预计年发电量300多万千瓦时。

★红水河百里画廊。贡川乡是自治区级重点旅游景区——“红水河百里画廊”的重要组成部分,30多里红水河两岸,有令人深深向往的少数民族生活习俗,更有情人湾、三宝山、敢马洞等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奇峰连绵、古树苍翠、竹影婆娑、如诗如画。

近年来,贡川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四乡一廊’、建设和谐贡川”工作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大力发展生态人文乡村旅游,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力促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特色产业开发风生水起,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和谐长足发展。2012年,全乡农林牲渔总产值3293万元,同比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58万元,同比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3875元,同比增长14%;工业总产值1219万元,同比增长7%。

岩滩镇风光。(韦汉国摄)

总体情况

岩滩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南与都阳镇相连,西南和西北部分别与羌圩乡、乙圩乡为邻,北部和北景乡接壤,距县城76公里。镇政府设在协合村,辖有8个行政村25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848人,有壮、瑶、汉3个民族。全镇总面积为185平方公里,共有耕地9326.11亩,其中水田3543.93亩,旱地5782.18亩。境内有国家大型水电站——装机总容量121万千瓦的岩滩水电站。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十百千”罗非鱼养殖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为契机,以发展特色种养业为突破口,大力调整种养殖业结构,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截止2012年全镇拦网养鱼面积达4000多亩,网箱养鱼共1541箱,核桃种植面积1264亩。甘蔗种植面积达6570亩,农民人均年收入为3919元。

全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自治区推进“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五区”建设战略机遇和自治县着力打造“四业一城”的有利时机,借助岩滩水电站扩建工程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加强服务,加大技改,深挖潜力,全方位支持我镇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我镇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截止2012年,飞龙石材厂、华兴矿业有限公司、国旺混凝土公司和广西金源石材有限责任公司不断落户我镇工业园区。

交通信息

岩滩镇水陆交通便捷。水路交通上至龙滩水电站,下至大化水电站。境内有省级公路S314贯通,每日由岩滩镇发往首府南宁市的客车达6个班次,发往县城有30多个班次。但农村道路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为:村级道路的设计等级标准较低,急弯、陡坡较多。除了少数的水泥路、条石路外,大部分是泥结碎石路面,甚至还是土路;大多没有设置安全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特别是在山区的道路没有挡土墙,没有防护桩,没有安全标示牌。

资源优势

岩滩镇地处都阳山脉东南麓,地势北高东低。属石山丘陵地貌,丘陵多为高丘状,以侵蚀为主,冲沟发育,丘坡陡,约25~50度。红水河纵贯全境,境内河流有红水河、盘阳河、棉山河、古龙河4条。岩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2℃~21.7℃,年日照时数为1395.6小时,全年无霜期为11个月,雨量充足,降水量达1248~1883毫米。岩滩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有辉绿岩、钛铁矿、石英矿、硅石矿、硫铁矿、煤等。

旅游资源

1996年4月,大化红水河七百弄风景名胜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区级风景名胜区后,位于该景区内的岩滩镇同时被确定为区级风景名胜区重点乡镇之一。大化红水河七百弄风景名胜区分为四大部分,其中岩滩景区为其中之一部分。岩滩景区是由总装机容量为121万千瓦的国家级大型水电站建成后形成的湖面景区。8万多亩水域,水色清绿,烟波浩渺;一百多个半岛和全岛错落有致,千姿百态,绿树繁花点缀其间,景美迷人;众多的水湾畔,瑶壮村寨星罗棋布,家家面湖,户户泊舟。遍布水湾的网箱养鱼,组成“水上人家”,水乡景色令人神往。湖面,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晴时群山、村居、沿岸景物倒映湖中;雨时湖天一色,如入蓬莱仙境。春天,绿树红棉环湖竞艳;秋天,湖畔田园瓜果五谷飘香。这里是壮族歌圩中心,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成千上万男妇青年身着盛装,带上五色糯米饭和柒色鸡蛋,聚集于此。湖面游船结队,山歌互答,此起彼伏;湖边林中草地上,男女双对唱,“碰彩蛋”,通宵达旦。平时喜庆婚嫁,常以歌代言,以歌为乐。本景区引人入胜的景点有睡美人山、岩滩水电站、宋代岩葬遗址、双狮山、三星岛、红水河三峡等等。睡美人山位于岩滩水电站右岸坝首。由石质黄壤的连绵山岭构成长近千米,高数百米,酷似仙女酣睡之姿。头枕岩滩水电站,秀发直拂湖面,体态丰满,轮廓分明,线条优美动人,胜过名家大师笔下的********珍品,并留下仙女手书“九狮斗一龙”的传说。

名优特产

岩滩素有“奇石之乡”的美誉。岩滩奇石主要是彩玉石,源于山清水秀的红水河激流之中长约六公里河段,生成于古生界距今约2.6亿年,其成因在于岩石受水中溶解的多种矿物元素,如铁锰离子致色素的浸染所致。其色彩斑澜、石质坚硬、石肤腻透、富有宝气、形态万千。或象牛马,或如虎狼,或似山水田园、洞险峡、怪峰奇川,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岩滩彩玉石作为红水河特有的自然文化产物,是文化艺术苑里的奇葩,在世界享有盛誉,深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岩滩镇水资源丰富,岩滩库区盛产剑鱼、鲶鱼、鲢鱼、鲤鱼、骨鱼、油鱼、桂花鱼、“水中人参”银鱼等,其中剑鱼为最佳品,被称为珠江水系四大名贵经济鱼类之一。该镇所产的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吃而不腻,产品远销区内外。

风土人情

岩滩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镇,这里民风谆朴,民族结,民族风情浓郁,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有对歌、碰蛋、结老同。农历三月初三是岩滩镇境内壮族传统喜订节日,同时又是歌圩节。这天壮家青年男女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带上红鸡(鸭)蛋、五色糯米饭、绣球等,从各村屯汇集到岩滩大桥两头对山歌、碰彩蛋。对歌的形式以一男一女对唱为主,内容是倾吐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兼涉历史、生产、生活等方面知识。对歌是自愿的,青的男女一进入歌场,即成群结伙四处逛游,物色对象,遇上自已的意中人时,便临时编歌试探对方是否已有情人,是否愿意对歌,若双方均还未有情人,又乐意唱下去,那么双方对得情投意合后走到偏僻寂静的地方说悄悄话,不少青年男女因此由歌友变成情侣,结成秦晋之好。

羌圩乡风光。(韦汉国摄)

总体情况

羌圩乡位于大化县西北部,东与岩滩镇接壤,西与巴马县相倚,南与平果县交界,北邻乙圩乡。全乡幅员面积13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3公里,素有“文艺之乡”的美称。

羌圩乡辖羌圩、坡马、艾圩、洪筹、那良、健康6个村委会,有134个村民小组,5785户共2.23万人,主要分布壮、瑶、汉3个民族。全乡耕地面积779公顷,其中水田284公顷,旱地495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1.6%,是全县农业大乡和林业大乡之一。

交通状况

羌圩乡地处巴马县、大化县交界,距大化县城93公里,距世界长寿之乡巴马35公里,是大化县西北大门,交通十分便利,大化至巴马二级公路贯穿那良、羌圩、坡马、艾圩4个行政村。

主要资源

羌圩乡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巴王河、艾羌河自西北向东流经境内30多公里,长流不息,水资源极为丰富。境内属丘陵地貌,蕴藏有金、钛、硅、锰等多种矿产资源,其中以硅矿蕴藏量居首位,钛、金次之,据探明硅矿储量达4000万吨,钛铁矿储量达两亿吨。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抓住发展机遇,与时俱进,转变观念。以发展优质水果和特色养殖业为突破口,大力调整种养殖业结构,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收打下良好的基础,截止2012年全乡水果种植面积0.3万亩,产量385吨,主要品种有葡萄、油桃、芒果、板栗。生猪饲养量2.6万头,年末存栏9000头;牛饲养量2600头,年末存栏1700头;家禽饲养25.52万羽,上市家禽20.26万羽,农民人均年收入为3750元。

全乡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发展木材加工业、硅矿产业、玉石加工业,支持其向精细化和多元化发展,全乡实施总投资50万元以上的招商项目共2个,总投资2200万元那么矿泉水厂项目已完成公司与群众征地协议签订工作。2012年全乡共有硅矿开发企业3家,玉石加工企业3家,木材加工3家,木材加工超过1万立方米,矿产开采加工量达2万吨,玉石加工量超过500吨,预计全乡工业总产值达1500万元。

名优特产

羌圩乡盛产优质稻谷、板栗、油桃、甘蔗、土鸭、竹鼠等特色农产品。其中,稻谷、土鸭等农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大化县名优农产品。

民风民俗

一、“艾圩三·廿五山歌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是羌圩乡壮族同胞传承已久的传统歌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天,邻近的乡镇及周边的巴马、凤山、东兰县的壮族民间歌手和少数民族群众都自发集中到艾圩村来欢庆歌节,人数多达近万人,形成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山歌盛会。

近年来,每年一度的“三·廿五”山歌会得到乡政府的关注和支持,歌圩的规模和知名度日渐扩大,成为羌圩民俗文化的一大品牌。

二、“文艺一条街”

羌圩乡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多彩。由于乡党委、政府一直都很重视本土特色民俗文化的普及和发展,鼓励和培养发展民间文艺,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在羌圩的各村、屯都有一些出色的文艺爱好者。

羌圩街上就有一支著名的业余文艺队,自1986年创建成立以来,从原来的8人小组发展到如今的22人,年龄最大的有48岁,最小的17岁。这些文艺爱好者从来不计报酬,时常为乡里各地村民演出,代表羌圩乡参加大化县首届、第二届农村文艺比赛均获一等奖。2007年被评为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

联系方式

地址:广西大化县羌圩乡人民政府邮编:530812联系电话(传真):0778-5928007

六也乡风光。(韦汉国摄)

六也乡位于大化县东南部,地处红水河流域西北岸,周边与本县的大化镇、古河、雅龙、百马和都安瑶族自治县的三弄、地苏、东庙等乡接壤。全乡行政区域208平方公里,90%属于石山区,耕地面积23652亩;下辖11个行政村217个自然屯382个村民小组,8652户29780人;乡域内聚居有壮、瑶、汉、苗、毛南、仫佬等6个民族,是一个集“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大石山区贫困乡。

【六也交通状况】

六也乡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大化至巴马二级公路、六雅柏油路穿境而过,华善、德礼、加司、豆也、六累、弄茶等六个行政村通四级柏油路,和平、边弄、春贵、茶油、吞依等五个行政村通水泥路。全乡52个自然屯已通砂路,部分大自然屯拥有水泥路。

【六也乡资源特产】

六也乡物产资源较为传统,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黄豆、旱藕、红薯、野生毛葡萄、种桑养蚕、柿子、龙眼等。林业资源主要有松树、竹子、香椿、任豆树、苦楝树、黄花梨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硅矿、青石矿、方解石、铝土矿等。

野生毛葡萄:野生葡萄又名山葡萄,是葡萄科落叶藤本,为多年生藤本攀缘果树。含有17种氨基酸(为:天冬氨、苏氨、丝氨、谷氨、甘氨、丙氨、半胱胺、氨、蛋氨、异亮氨、亮氨、酪氨、苯丙胺、赖氨、甲硫胺、氨、脯氨酸),多种维生素(为:Vc、Vb6、Vpp等),以及1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为:Sr、I、P、Ca、Mg、Zn、Fe、Mn、Cu、Na、K、Ba等)和每克高达910或【IU】单位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酸,即抗衰老元素)和类黄酮,且含大量多酚类物质,具有抗氧化、防衰老、软化心血管的作用。

生猪养殖:六也乡素有“生猪养殖之乡”美誉,是远近闻名的生猪养殖乡镇。近年来,在美国艾格非畜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的辐射带动下,通过“公司+农户”的市场运作,以点带面,规模化养殖不断壮大,全乡年出栏肉猪20万头,有效地带动了周边乡镇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六也乡风俗习惯】

六也境内居住壮、瑶、汉、么佬、毛南、苗等6个民族。六也乡铜鼓舞独具地方特色,多次受邀参加区、市、县各种大小型文艺表演并获奖。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贵、边弄等布努瑶的铜鼓舞表演,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特定的节日——“祝著节”,节日当天,瑶族同胞身穿节日盛装欢聚一起,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共庆丰收,场面很壮观。

六也乡传统小吃有六也“鱼怪”、豆也豆腐、芭蕉羊骨、羊红、羊酱等,风味独特。六也的壮瑶村民自古就有吃“鱼怪”的嗜好,六也“鱼怪”色美味鲜,香甜可口,是民间、官方待客的必备佳品,更是六也街和大化县城各饭店保留的民族特色菜。

共和乡风光。(韦汉国

共和乡位于

大化县

南端,地处河池、百色、南宁三市交界处,全乡幅员面积114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202个村民小组,5358户,总人口23513人,其中流动人口2500人,分别居住着壮、汉、瑶等多个民族。现有耕地面积14578亩,其中水田5290亩,旱地9288亩。

交通便利。

乡境内有三条主要交通干道,大化至共和油路和堆圩至永州三级油已于2007年全线贯通。车辆往北40公里直达大化县城。往东南9公里可达马山县永州镇、周鹿镇直达首府南宁。往西北21公里可到达百色市平果县榜圩镇,直至河池市东巴凤等县。

物产丰富。

乡境内蕴藏有丰富的地质矿藏资源,主要储藏有大量的方解石和水晶矿,还有部分黄铜矿、锡矿等。此外,林业资源也很丰富,碧草、水力两个村种植的经济林超万亩。并且全乡尚有可利用的荒山坡地上万亩。共和历来有“竹子之乡”的美称,目前共种有竹子1.2万亩,17万多丛,全乡年产出席子4万张,年产值160多万元,产品销往区内外。全乡养殖业稳步发展,年出栏生猪1.4万头,产值1120万元。

经济平稳发展。

近年来,我乡加大力度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方面,一是推广种植糖料蔗达4000多亩;二是在颁桃村建立种植四月红桃、砂糖橘、桑苗示范基地以及;三是在共和、皂江和颁桃村建立3个无公害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四是建立弄乐村竹鼠养殖以及古乔村蛇蛙养殖示范基地;五是在碧城村建立肉兔养殖示范基地。工业方面,大力引进外资开发矿产资源和竹子加工产业等。第三产业主要发展乡域建筑运输、五金百货、餐饮服务等经济产业。据统计,2012年,全乡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653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7120万元,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640元。

民风民俗。

共和乡壮族人口居多,因此,壮族人除了过年外,每个月都过一个节日,且都是农历。二月初二,三月初三,清明节,四月初四依此类推。每年有两个重大的节日:春节(正月初一)和七月十四(即常说的鬼节)。

北景镇风光。(韦汉国摄)

【地理位置】北景镇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经107°26′14″~107°37′15″,北纬24°05′34″~24°11′27″,东与板升乡、七百弄乡交界,南与岩滩镇、都阳镇相连,西与乙圩乡相邻,北与巴马县、东兰县接壤,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92公里。境内主要河流是红水河,自北向南纵贯全乡,境内流程50千米。

【历史沿革】北景镇那色村、京屯村原属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凰乡,1988年6月新设立乡,划归大化瑶族自治县辖;2005年撤销板兰乡并入北景乡,成立新的北景乡,辖区总面积2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09亩,林地面积23.2万亩,水域面积约4万亩,辖江栋、六华、汉达、平方、京屯、那色、板兰、弄冠、安兰、可考10个行政村,284个村民小组,2012年末总人口31002人。

【机构设置】镇政府设置安监、信访、综治、计生、社保中心、统计、文广等7个内设机构。全乡共有13个乡直机关单位,全乡共有中小学及教学点19所。基层党支部12个,其中机关党支部2个。

【产业情况】北景乡镇以发展渔业和旅游垂钓两大产业为支柱产业,以巩固和发展垂钓基地建设为依托,发展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向农业产业化、优质化发展北景镇是岩滩水电站库区乡镇之一,库区水面4万多亩。几年来,北景镇依托得天独厚的库区水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库区水面网箱养鱼、拦网养鱼,形成了上规模、上档次的区域特色产业经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水产大镇。目前全镇网箱养鱼达6032箱,拦网养鱼58处面积达2.2万亩,主要鱼品种有大头、白鲢、鳞鱼、草鱼、鲤鱼、鲶鱼、单性罗非、青竹鲤、鲟鱼、叉尾、丁桂以及称为“水中人参”的银鱼等,全乡水产品平均年产量在3000吨以上。驰名区内外的“北景鱼”品牌获得了国家技术监督总局颁发的“北景鱼”系列地方标准认证,淡水养鱼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农业标准化观测项目,产品主要销往区外的广东、贵州、云南及区内的河池、柳州、百色、南宁等地,产品供不应求。除了养鱼之外,北景还有4支专业捕捞队,在岩滩库区各库汊负责捕鱼。有多支拦网设计施工队在岩滩库区以及到宜州、天峨、贵州等地施工,收入非常可观。还有多支网笼编织队,他们加工的网笼可用于库汊深水捕捞,也可用于海洋捕捞,其产品除在岩滩库区销售外,还远销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年收入高达300多万元。

全镇耕地面积6209亩,林地面积23.2万亩,水域面积约4万亩,2012全镇粮食作物种植面积0.62万亩,粮食产量1.8万吨。2012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14030万元,工业总产值2494万元,农林牧渔总产值1153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7元。

【民俗文化】北景镇民俗风情多姿多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彩调、桂剧等极具地方特点。境内主要有壮、汉、瑶、毛南等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以红水河流域为特征的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其主要有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的“铜鼓节”和“祝著节”成为“经济唱戏、文化搭台”的有效载体。

【特色旅游】北景镇地形独特,红水河流经乡境近40公里,是“红水河-七百弄风景名胜区”中心地带,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库区湖面千舟竟秀,烟波浩渺,各种大小岛屿千姿百态。主要景点有山脚湾、北景湾、板兰峡、观音洞、巴龙岛等。巴龙岛占地168亩,岛四周库汊养鱼是“北景鱼”主要基地,自发钓鱼初具规模,是返璞归真、向往大自然、追求特色旅游的好去处,可修建钓鱼岛度假山庄,集观赏、垂钓、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具有极大的市场需求潜力。2007年9月和10月,“华锡集团大厂矿区文体协会2007年钓鱼比赛”和“首届广西‘大化杯’岩滩库区野钓大赛”分别在北景乡成功举行,到北景钓鱼、捕鱼、赏鱼、食鱼和游览风光逐渐成为垂钓爱好者的首选,北景已开始成为全县乃至全区的生态钓鱼长廊。旅游垂钓业的发展,带动了餐饮业的发展,目前境内建有以水上渔家为代表的餐饮住宿旅馆5家。

【特产】北景镇物产丰富,除水稻、玉米、黄豆、火麻等粮食作物外,同时还是淡水水产品生产基地。其特色水产品有北景鲇鱼、北景大头鱼、丁贵鱼、芝麻剑鱼、黄蜂鱼、骨鱼、老虎鱼等。野生动物有蛤蚧、果子狸、蛇类。酒类有壮族和瑶族的碾子酒,瑶族腊肉和腊猪脚也是地方特产之一,它沿用了瑶族古老的配方,原始的腌泡熏烤制作,风味独特,悠悠留香。

【联系方式】地址: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镇北景街708号,联系电话:0778-5971008,传真:0778-5971320。

乙圩乡风光。(韦汉国摄)

一、地理位置:

乙圩乡位于大化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0公里,东北面、东面、南面分别与大化县北景乡、岩滩乡、羌圩乡相邻,西南至北面分别与巴马县巴马乡、那桃乡、凤凰乡接壤。是集“老”“少”“边”“穷”“库”于一身的新乡,幅员117.56平方公里,辖五个行政村,155个村民小组,主要居住着壮、汉、瑶等三个民族,总人口18432人,少数民族占95%。其中盘阳河边的乙圩、果好、巴岩、巴追四个行政村是岩滩电站重点淹没区,库区人口12000多人,全乡耕地面积1100多亩,人均不足0.1亩。

交通信息:

通乡油路里程10公里,巴岩、果好、乙圩、巴追等四个库区村正在实施环库区四级水泥路,总里程约为80公里,非库区村常怀村通村公路里程约为22公里;全乡已完成屯级公路56条21公里,完成率约为65%。库区累计建设人行码头84个,货运码头2个。

三、特色资源:

乙圩乡属山石丘陵地貌。山峦起伏,七沟八梁,沟壑纵横,石漠化严重,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盛产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和油茶、旱藕、甘蔗等经济作物。

、水能资源:

作为岩滩水电站重点淹没区之一的乙圩乡有着丰富的水资源,红水河支流(盘阳河)贯穿乙圩境内,途径巴岩、果好、乙圩、巴追四个行政村,总长约有20公里,河流蜿蜒如游龙,两岸青山如玉帘,河水清澈透明如明镜,河流两岸水产养殖业、木材加工业和库区观光垂钓旅游业等产业蓬勃发展。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群众大力发展库区水产养殖业,全乡共拥有库汊拦网养鱼8000亩,网箱720箱左右,仅养鱼一项人均增收达250元以上。第二届广西东盟钓鱼大赛比赛场地选址于乙圩乡巴追村,为乙圩乡的库区生态养殖业发展和库区观光垂钓旅游业发展作了一次较好的宣传。

、旅游文化资源:

乙圩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已是块红色的土地,勤劳勇敢的乙圩人民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进行了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留下一幕幕历史丰碑。目前,乙圩乡拥有98位在册烈士,境内保有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21师成立庆典旧址,以及革命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六翁兵工厂旧址等,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有待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

雅龙乡风光。(摄影:韦汉国)

雅龙乡地处

大化县

东部,东部与都安瑶族自治县交界,南部与

六也乡

相邻,西部与

七百弄乡

都阳镇

古河乡

接壤。乡府驻地距大化县城53公里。全乡幅员面积286平方公里,90%属于石山区,耕地总面积26008亩,均为旱地。雅龙乡下辖13个村委会366个村民小组876个自然屯,总计共7080户31101人。有瑶、壮、汉等三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占53%。

【雅龙交通状况】

雅龙境内有一条通乡四级柏油路,伟平、林茂两个行政村通村水泥路,红日、镇西、竹山、温和、道德五个行政村通四级柏油路,其余六个行政村通村四级砂路。

【雅龙乡资源特产】

雅龙乡素有“旱藕之乡”的美誉,是全县最大的旱藕粉丝生产基地,该粉丝畅销区内外。我乡物产资源较为传统,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黄豆、旱藕、红薯、火麻、瓜类、豆类,今年重点发展核桃、甘蔗等经济作物。林业资源主要有竹子、香椿、任豆树、苦炼树等;果类主要有山葡萄和柿子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硅矿、青铜矿、方解石。

旱藕:又名芭蕉芋,亦称洋芋,属美人蕉科。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及17种氨基酸、维生素B、C,既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旱藕粉丝以旱藕淀粉为原料,采用传统手工复杂的工艺精制而成,与其他粉丝相比具有易熟耐烂、久煮不糊、质地细腻、口感极佳、味道独特、能帮助人体进食消化、排泄人体多余脂肪等特点。旱藕粉的营养十分丰富,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清凉滋阴等功效,旱藕粉丝畅销海内外。

黑山羊:主要采食于天然牧草和无公害绿色植物,其毛色纯黑,有着体型高健,性情温顺,出生重,生长快,耐潮湿炎热,抗病力强,出肉率高,肉质好等优势特点,幼羊出生重达5公斤,成年羊最重可达100公斤左右,出肉率高达58.9%至60%,为纯绿色最佳肉食品;其毛皮光泽度强,为优质板皮。随着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山羊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绿色安全食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黑山羊已成为最抢手的绿色肉食品,被国内外市场普遍看好,供不应求。黑山羊以其容易繁殖生长,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旺,为无公害草食类肉用性动物,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农家土鸡:具有耐粗饲、就巢性强和抗病力强等特性,肉质鲜美。鸡蛋在城乡市场上非常畅销,且蛋价也高于普通鸡蛋。鸡肉、蛋品质优良、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前景广阔。雅龙放养土鸡历史久远,在家禽的饲养中,也以土鸡的饲养为首。全乡每个村屯都养鸡,多的户达百只以上。农家土鸡体重一般1至2公斤左右,其味特别鲜美,为滋补健身的佳品。

【雅龙乡风俗习惯】

雅龙境内聚居壮、瑶两大民族,两大民族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形成铜鼓山歌文化。其主要载体有壮族蛙婆节和瑶族祝著节,一直延续至今。每逢五月,壮族男女云集歌圩,敲响铜鼓,唱起山歌。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为瑶族祝著节,瑶族同胞祭奠始母密洛陀,斗画眉,唱情歌,跳起欢快的铜鼓舞,祈祷丰年。

百马乡风光。(韦汉国摄)

百马乡位于大化县城西北部的红水河畔,距县城36公里,地处都阳山脉南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西北——东南走向。东与六也、古河隔河相向,南与贡川乡、平果县的凤梧乡接壤,西界江南乡、古文乡,北与都阳镇毗邻。全乡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41个村民小组共5523户,总人口为20733人,居住有壮、瑶、汉等三个民族,其中瑶族人口6031人,约占总人口29.1%。

百马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网络较为完备。贡古公路贯穿全境,10个行政村中7条村级路实现硬化,还有3条通村沙路硬化项目正在申请规划中;全乡241个村民小组有147个村民小组通公路。全乡耕地面积8265亩,其中水田2005亩,旱地6260亩。2012年工业总产值410万元,农业总产值2400万元,社会总产值6800万,财政收入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0元。

境内农副产品资源丰富,2012年,全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8920亩,推广超级稻种植303亩,高产玉米示范项目500亩;甘蔗种植面积987亩;种植珍贵树种黄花梨36660株、台湾蜜桃600亩34100多株、李树150亩5000株、猫豆200亩;网箱养鱼431箱;全乡生猪饲养量达44031头,能繁母猪1417头,出栏达4002头以上,年内实现肉类总产量1915.4吨;完成生态公益林补植18000亩,退耕还林补植任豆树苗40000株;发展核桃种植2062.7亩共37129株。

百马乡有三大优势特色资源:

(一)矿产资源丰富。百马乡孟豆村古方屯和中和村弄法屯已被探明方解石储量大、品质高,其中孟豆村古方屯已开发多年,中和村弄法屯有待开发。

(二)地下水水质优良。抽自百马村兰仿屯的地下河水,经水质检测部门检测,水质可与巴马丽琅矿泉水相媲美,可开发成引用矿泉水。

(三)旅游资源丰富。红水河流域37公里,两岸绿树成荫,山清水秀,风光怡人,是国家级红水河七百弄旅游风景区最具魅力的景点之一。境内山峦重叠,乡政府对面的巴楼山峭壁山崖则勾画成一个巨大的马头,栩栩如生。海拔3600米的摩天岭可瞭望南宁大明山,四周高山皆在眼下,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百马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开发旅游业,紧紧围绕河池市红水河经济带开发规划,以百里画廊为依托,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塑造山青、水秀、天蓝、地净、气新的绿色百马新形象;2012年争取与外部联系帮扶资金,在科优村雅棉屯建设新农村“农家乐”旅游建设示范点,在科优村局龙屯、百马村百作屯等沿河村屯建设移民新村,开发农家乐项目,丰富文化体育活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具有特色的观光旅游业。目前,百马乡产业兴旺、经济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七百弄乡风光。(韦汉国摄)

七百弄乡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东与都安县保安乡接壤,南与雅龙乡为邻,西与北景乡、都阳镇交界,北与板升乡相连。乡政府驻地弄合村,距大化县城86公里。七百弄乡幅员面积203平方公里,设1O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共有4577户,总人口18037人,其中以瑶族为主,人数10806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9.9%;汉族人口次之,人数425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23.6%;壮族人口297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16.5%。

境内通车公路里程182公里,其中:县乡柏油公路32公里,乡村水泥、砂路150公里。

2012年,七百弄乡党委政府立足长远发展,规划未来前景,科学提出在非耕地和荒山荒坡上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的山坡型经济、在农户楼顶上发展铁皮石斛种植的楼顶型经济和在石头上发展龙骨花种植的石头型经济,即种好一棵树、栽好一蔸草、养好一朵花的特色产业发展理念。2013年,全乡核桃种植总面积达13500多亩,在弄腾村弄东屯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种植5亩铁皮石斛,在弄合村以“公司+农户”的模式种植了300亩龙骨花。

七百弄“是世界上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等级”。1996年,七百弄被确定为区级风景名胜旅游区;2009年9月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广西大化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资格;2011年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目前,七百弄乡的旅游开发正在稳步推进,千山观景台、天街别墅、天下第一弄、弄耳山等景点建设项目都在紧锣密鼓进行中。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纯朴的民风民俗塑造了七百弄乡著名的风景旅游线,每年进入七百弄观光旅游的人数以万计。

七百弄乡民族风情非常浓郁。每年农历5月29日是布努瑶族传统的重要节日“祝著节",也叫“达努节",传说这一天是瑶族人民隆重纪念创世祖宗的日子,通过杀猪宰羊,唱歌跳舞,举行各种传统文体娱乐活动,彩旗飘飘,笑语喧天,锣鼓阵阵,欢歌飞扬,共祝年人人平安,祈求风调雨顺。

七百弄乡特产丰富,除种植玉米、黄豆、火麻、红薯等农作物外,还养殖山羊、香猪、兔子、鸽子等。野生动物有野猪、穿山甲、蛤蚧、果子狸、蛇类等。野生中草药主要有铁皮石斛、岩黄连等,腊猪肉也是地方特产之一,它沿用了古老的配方,原始的腌泡熏烤制作,风味独特,悠悠留香。

江南乡风光。(韦汉国摄)

【地理位置】江南乡位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域西部,东与百马乡相邻,西与羌圩乡接壤,南与古文乡毗邻,北与都阳镇隔河相望。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大化县城66公里,总面积约168平方公里。全乡辖13个行政村、321个村民小组8655户,总人口30180人,其中壮族16194人,瑶族13986人占总人口46%;乡村7502户24714人。

【历史沿革】今江南乡境域,清光绪元年(1875年)后属恩隆县(今田东县)辖。民国23年(1935年)6月,划属平治县管辖,设江南乡。1955年12月划入都安瑶族自治县,设江南区。1988年2月1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把江南乡全部划入大化瑶族自治县。是东巴风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份,1949年6月,中共右江地委干校始建于江南并开始培养大批革命人才,1955年才划归河池地区都安瑶族自治县管辖,1988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成立时又划归该县管辖。

【机构设置】乡政府设置安监、农服、文化广播电视、综治、计生、社会保障、水利、村镇规划8个内设机构。全乡共有8个乡直机关单位,全乡共有中小学15所。基层党支部15个,其中机关党支部1个。

【资源概况】江南乡属喀斯特地貌,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仙女照镜、黄牛洞、巴山雾雨、带林松涛等是红水河一七百弄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

土地资源全乡土地总面积14233亩,其中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用地面积8835亩,企业等第二产业用地面积1000亩,机关、学校、住宅等第三产业用地面积1800亩,其它用地面积2598亩。

水力资源辖区内有那马、行力2座小型水库,常年有效蓄水量120万立方米,家庭、田地头水柜1074座,常年有效蓄水量5.68万立方米,生活和生产用水基本上勉强满足需求。

矿藏资源辖区内有含量相当高的方块石矿石等待着区内外老板来开采。全乡现有采石场、木材加工、旱藕粉加工等约35个企业。2011年我乡经多方努力引进投资1200万元的九怀方解石场,目前继续投入正常开采;预计投资1.83亿元(第一期投资6000万元)的超精细碳酸钙加工项目占地23.4亩也已进入试运行生产阶段。据测算,该项目正式投产后年产值将达3.9亿元,年上交税金3326.4万元。

【特产】江南乡物产丰富,盛产水稻、玉米、甘蔗、等粮食作物。土特产主要有烫凉茶、果蔗、板栗、山羊、江南土花猪等。

【联系方式】地址: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江洲街二巷联系电话:0778-5668701

板升乡风光。(韦汉国摄)

板升乡地处大化县最北端,距离县城124公里,幅员面积300平方公里,是大化距离县城最远,自然环境最差,幅员面积最大的乡镇,东与都安县的下坳乡、隆福乡接壤,西与北景乡隔河相望,南邻七百弄乡,北与东兰县的大同乡及金城江区的保平乡相接,境内喀斯特岩溶地貌广布,石山林立,属七百弄板升旅游风景带,自然景观和物产资源丰富,盛产鸽鸟、山羊、黄牛、土鸡、火麻等农副产品。板升乡属革命老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族文化独特,素有“铜鼓之乡”和“玉米酒之乡”的美称,是大化北部的商贸重镇。

一、自然资源情况

板升乡幅员面积3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47亩,其中旱地14154亩,水田1193亩,下辖13个行政村,299个自然屯,人口27894人,下辖的13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贫困人口17119人,全乡劳动力人口17243人。板升乡为壮汉瑶等多民族聚居地,其中瑶族人口为1356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48.6%,保留着完整的布努瑶独特的民族风情,全乡收藏着具有考古价值的一百多面铜鼓和一定数量的传统手工瑶族服饰,瑶族同胞逢年过节都举办独具民族风情的竹鼓舞、射弩、斗鸟、斗鸡和笑酒等文体活动。

二、交通现状

板升乡共有299个自然屯,至2012年底,全乡共有134个自然屯通公路,165个自然屯未通屯级路,其中20户以上50条,11户至19户103条,10户以下12条,平均每2个屯就有1个屯不通路,路不通严重制约我乡经济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板升乡以“五大工程”为载体,坚持“富民强乡”一条主线,努力建设“和谐美丽新板升”,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万紫千红的发展环境。在全乡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农业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农林牧渔业年总产值突破800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年总产值突破1000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00多万元每年;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500多元。

除传统种养业外,板升乡大力扶持生态养殖业发展,以打造示范基地为主抓手,辐射带动全乡特色产业发展。目前,我们发展了以弄立、弄郎村为试点的黑山羊养殖基地,以三洞村、弄雷村为试点的鸽子养殖基地,带动特色养殖业发展,实现黑山羊存栏12934只,生猪17200多头,土鸡25000多只,肉鸽7700多羽。同时,因地制宜实施开发扶贫攻坚工程,大力推广核桃种植业,打造了弄纪、三洞和弄纳三个村共3500亩的连片种植示范点,成立了“大化板升中天核桃产业专业合作社”,目前,全乡核桃种植已达20259亩。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发展,板升乡核桃产业已经是“天时地利人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和县委、县人民政府已将发展核桃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给予扶持,我们已不再势单力薄。干部群众已经不是把种植核桃当作任务去完成,而是当作堡垒去“征服”,我们已不再举步维艰。我乡充分利用荒坡台地资源连片种植核桃,规划到2015年种植规模达6万亩,把板升打造成“核桃之乡”、“生态文明之乡”。但是,核桃种植的周期长,需要9到10年才能挂果。为了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我乡因地制宜,未雨绸缪,提出在2013年实施“123”特色产业开发思路,培育林下经济,拓展果农增收渠道。“1”即扶持1千个土鸡养殖户;“2”即打造2千亩高淀粉红薯种植示范基地,取得成功经验后,可推广到2万亩;“3”即2013年末至2014年初新增核桃种植20000亩,从而使公路沿线形成3万亩30里的核桃长廊。

四、民族文化蓬勃发展

板升乡瑶族人口13565,汉族人口8872,壮族人口5457,是以瑶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乡,各民族安定团结,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板升乡有纯瑶族村——八好村,瑶族传统文化村弄立村被申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传统文物得到较好保存,全乡至今保存有一百多面瑶族铜鼓,有琳琅秀美的瑶族服饰,有古朴自然的瑶族民居,有宏伟奇特的龙卷地。逢年过节,群众都会表演瑶歌对唱、笑酒、吹唢呐、铜豉舞等传统节目和斗鸡、斗鸟、打陀螺等传统竞技活动。乡里多次举办各类民族文化活动,2009年,举办了第一届文化体育节;2012年,举办了布努瑶著祝节庆典活动等。乡党委、政府致力于完善民族文化设施,铜鼓阵列馆已破土动工。群众也热爱传统文化艺术,自发组成了山歌队,多次参加区、市、县举办的民族艺术表演活动,并获得奖项。

大化镇风光。

大化镇地处大化县城,是广西文明镇和全国重点镇,也是大化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首府南宁1个小时的车程,省道20324线穿境而过,有二级公路与都南高速公路相连,红水河贯穿全境。全镇幅员面积2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55亩。总人口12.322万人,下辖3个社区,17个行政村,539个自然屯。全镇现有干部职工153人,事业单位设立有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所、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等10个站所;全镇设有村级党委1个,党总支部13个,党支部13个,共有党员1575人。2012年,全镇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1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90元。先后被评为“广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镇”、“广西文明镇”、自治区“十一五”广播事业村村通先进集体;多次被评为河池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普法工作先进单位”、河池市村(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先进单位、河池市二OO八至二O一一年建设平安先进乡镇、河池市二OO七至二O一O年农村党员大培训“十佳乡镇”和大化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大化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乡镇、大化县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先进乡镇以及大化县主要工作绩效一等奖。

大化镇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方解石、锰矿、金沙等。境内有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的国家大型水电站——大化水电站。创办有大化城南工业园区,园区内进驻有糖厂、水泥厂、酒精厂、砖厂、印刷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近年来还积极引进美国艾格菲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在大化镇景山村、古感村和上旗村建立生猪养殖场;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猪+沼气+果+鸡鸭鱼的新形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无核砂糖桔、糖料甘蔗、鲜食葡萄等水果种植和创建凤翔村高产玉米田间管理示范基地;逐步以现代农业代替传统种养殖业,规模发展生态养殖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全镇建有五个大型商场和商品零售批发一条街、家电销售一条街、服装市场一条街,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全镇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高楼林立,街道宽敞明亮,华灯初上,人们欢歌载舞,到处洋溢着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景象。

都阳镇风光。

都阳镇是大化县三大重镇之一,位于大化县中部腹地,是大化县中部经济重镇。东与镇西、雅龙乡相邻,东南与古河乡毗连,南隔红水河与百马、江南乡相望,西北与北景乡交界,北部与七百弄乡相临。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0公里,省道S314线贯穿全镇,交通非常便利。水路交通以红水河段为主,红水河在都阳境内长约24公里,上溯可达东兰、天峨、贵州等地,顺江而下,可通往来宾、贵港、广州、香港等地。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对本镇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都阳历史悠久,早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思恩府就在境内设都阳土巡检司。民国5年(1916年),都安土巡检司与安定土巡检司合并成立都安县。民国14年,都安县划设都阳区。1955年12月都安瑶族自治县成立,设都阳区。1984年12月改为都阳乡。1988年6月1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函〔1988〕38号文将都阳乡全部划入大化瑶族自治县区域,设都阳镇。

都阳镇下辖7个行政村(都阳村、满江村、双福村、加城村、忠武村、武城村、尚武村),209个村民小组。全镇幅员面积17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3632亩,林地面积14万亩。2012年总人口26251人,其中农业人口24634人,非农业人口1617人,壮族23701人,瑶族1699人,汉族851人。2012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548万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02万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981元,增长14%。

都阳镇旅游资源丰富,山美水美。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就位于荣获2012年自治区生态村称号的双福村,博物馆占地33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以文字、图片、模型、实物、影视等形式向游客全面介绍地质公园景观规模、特征、形成演化、价值意义、社会地质背景、地学知识、人文历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近几年名扬区内外的莲花山佛教圣地也坐落在双福村,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参观旅游。另外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都阳土司衙门就在镇政府大院内,在土司楼里,每当梅雨季节,地面潮湿时,在房子一隅,有一尺见方的地面永保干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都阳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俗独特、交通便利,是一个聚居住、旅游、经商的好地方。

古河乡风光。

古河是革命老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解放前夕乡府驻地曾是中共右江地方委员会及其党校,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桂西区指挥部旧址,具有光辉的历史传统。是自治区级“红水河-七百弄风景名胜区”主景区之一,“河池市经济发展进步乡镇”。

政区概况

名称来历

因乡政府驻地位于古河村而得名。千百年来,在古河街伏龙屯的大石山脚下喷涌出一股泉水,称龙伏泉,泉水流过一片小盆地中间,弯弯曲曲形成一条小河,称古河(又名清水河)。

地理位置

位于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域中部,地处红水河左岸,东南邻六也乡,西隔红水河与百马乡相望,西北和北面分别与都阳镇、雅龙乡接壤,乡政府驻地距县城36公里。电话区号0778,邮政编码530806。

政区沿革

自古以来,尽管世代轮替,古河始终是红水河两岸各族人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集散地。经济贸易的发展,历代封建王朝就在古河设立官府,以“土司”制管理这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05年满清政府“改土归流”,将都阳土司和安定土司撤销,合并设立都安县。古河原为兴隆土司管辖也逐步改为设立乡,归属都安县管辖,对岸的百马(旧称镇江)乡则归平治县管辖,以红水河为界。民国时期(1931年),在古河圩设立都兴区署,管辖古河、都阳、棉山、镇西、六也、三合、鸣凤、大化等8个乡。古河成为周边各乡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1961年在古河设立办事处,管辖都阳、江南、雅龙、六也、百马等5个乡。为了古河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尊重革命老区的历史沿革,1989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恢复设立古河乡。

政区划分

2011年来辖古河、四联、丹桂、弄法、坡尺、怀合等6个村民委员会,89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11年末辖区总人口7770人,其中农业人口7650人。总人口中,男性3197人,占41%;女性3853人,占59%;14岁以下1189人,占15.3%;15~64岁5640人,占72.6%;65岁以上941人,占12.1%。总人口中以壮族为主,达6020人,占77.5%;瑶族1728人,占22.2%;其他民族22人,占0.3%。2011年人口出生率12‰,死亡率10‰,人口自然增长率2‰。辖区总面积53.4平方公里。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境内大部为大石山区,占总面积的90%,其余为丘陵区,地势略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潮湿温暖,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干旱少雪。

红水河沿乡境自西北向东南流往下游,境内还有小河流——古河(又名清水河)由北向南汇入红水河。六洪水库、上平水库位于四联村。

自然资源

境内喀斯特地貌溶岩地貌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广为分布的岩溶洞,大多洞奇石美,自然景观别具特色,乡政府附近的“仙翁洞”、“仙女洞”和“龙伏泉”景观别致,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自然灾害

主要有旱涝、风灾、冰雹、雷击、低温等。

经济概况

耕地面积5249亩,人均0.67亩,旱地3548亩,水田1701亩,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水果等为主。2011年农业总产值157万元。粮食作物以玉米、稻谷为主。2011年粮食产量2003.2吨,人均257公斤,其中玉米1397吨,稻谷526吨。主要经济作物为蔬菜和水果。2011年蔬菜种植面积2052亩,产量1483吨;水果主要品种有龙眼,2011年产量达146吨。畜牧业以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21719头,年末存栏7650头;羊饲养量11303只,年末存栏5110只;牛饲养量1045头;年末存栏529头;家禽年饲养量58203只,年末存栏13650只。水产业以淡水鱼养殖为主,主要养殖西伯利亚鲟、丁桂鱼和叉尾鱼等名贵特优鱼种,2011年产量达40吨,产值达132.5万元。

2011年末共有个体工商业56户,从业人员130人;城乡集贸市场1个。

社会发展

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

2011年末有乡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站1处,乡图书馆1处,村级文化室6处,农家书屋5处,总藏书5万余册。有村乡业余文艺队1个,演职人员达26人。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是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河池市廉政教育基地。2011年末有篮球场10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处人口的30%。全乡已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现有有线电视用户728户,入户率80%。

2011年末有小学10所,在校学生353人,专任教师4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初中在校学生55人,专任教师18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小学中的中学高级教师职称1人。

医疗卫生

2011年末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7个,诊所1个;有床位12张,每万人拥有病床15张;固定资产总值5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名,其中医师5人,护士7人。6个村村民大都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2年参保率达97.1%。

社会保障

2011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3户,人数31人,支出62040元,比上年增长6%,月人均167元,比上年增长6%;医疗救助70人次,支出207355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996人次,共支出2988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91户,人数968人,支出713652元,比上年增长35%,月人均61元,比上年增长24%。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3人,抚恤费用支出91006元。敬老院1家,床位4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30人。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

境内有省道干线1条,是“东巴凤”革命老区通往南宁和广东的要通。至2011年末,全乡有3个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另3个村通四级路。另有古雅乡际四级公路。

邮政电信

2011年末有邮政代办、电信代办、移动代办、联通代办各1处,互联网也已开通。

城乡建设

公共交通

2011年末开通县城至古河城乡公交线路,日发32班次,日均容量26人次。

给排水

1993年建成古河自来水厂,归县供水总站古河分站管理;2008年重新维修布管。

1996年古河变电站、供电所建成,覆盖古河、百马、古文、雅龙等4个乡和江南乡部分村屯。

文献来自网络、大化瑶族网

图片来源:网络、大化视点、韦汉国等

版权归作者所有

不管您在天涯海角,这里才是大化老乡最终的心灵归宿

那山、那水、那人、那情,不曾忘记!

免责声明

网友留言,不代表本公众号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