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救灾气象服务阶段性成效系列报道
今年夏天,在我国北方多雨的大幕中,河南降水量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郑州被1小时最大雨强为201.9毫米的创纪录极端事件“暴击”,此后又遭遇多轮暴雨,每一场暴雨都在考验着城市的应对能力。
9月中旬,郑州公交、出租车、地铁等公共交通陆续恢复,科技馆和一些古迹接连公布开放时间表……这座中原城市,正在恢复元气。
不仅是郑州,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城市作为人口集中、建筑密集、经济要素聚集,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系统密切交织的集合体,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更加敏感。
如何让极端天气事件中的城市更安全?风吹来前,云聚起前,雨落下前,气象部门一直在行动。
“哨声”响起
城市灾害防御联动环环相扣
8月21日20时至22日17时,郑州在“7·20”特大暴雨后一个月,再遇强降雨。
此前,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广借鉴深圳经济特区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的通知》,在全国推广深圳气象“31631”服务模式,鼓励各地将其纳入创新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领域。这次强降雨中,郑州版“31631”服务模式迅速落地。
尽管依然紧张,但关联“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关键时间点的系统性防御体系形成了坚固的“城墙”,守护整座城市度过滂沱暴雨——根据气象预报预警信息,8月21日12时,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防汛二级应急响应,并于19时发布郑州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第6号令;8月22日,郑州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市区一下穿隧道提前封闭;暴雨之前,人们将车停到郑州市京广路高架桥上,地下车库门口早早堆上沙袋、架好排水泵……
在“31631”服务模式诞生地,深圳市气象局局长王延青点出该模式关键之处——“预报预警与应急响应间紧紧咬合,城市治理与天气预报预警深度融合。”
深圳市以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四级联动防御体系。
这正是基于城市面对气象灾害的独特之处,在长期实践中打磨而来。
天气预报预警是城市防汛应急响应的发令枪,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不同城市面临的灾害有所差异,各地气象部门都在探索更精准的预报、更精细的服务。这其中,如何让气象服务号角吹响整条防灾减灾阵线,成为各地探索的重中之重——
汛前,沈阳市气象局经过深入调研,将防汛四级应急响应启动标准从原来的“24小时降水量达10毫米”提升为“24小时降水量达25毫米且小时雨强在20毫米及以上”。“由于这一标准的改变,今年沈阳市启动城市防汛应急响应次数减少了将近一半,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防汛成本。”沈阳市气象局业务处处长朴灜说,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根据城市防汛需求,精准把握预报预警“准”和“早”的契合点。
武汉市气象局将围绕大城市的种种措施凝练成“一道线”-“一张网”-“一盘棋”-“一段路”主线。8月29日,武汉遭遇暴雨,东西湖区恒大城社区党委副书记吴莎介绍,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后,社区迅速抽调辖区内单位、物业和企业工作人员组成突击队,加强值班值守;在易渍水点设置提示牌,低洼地区拉警戒线;调集5台泵机待命随时启动开始抽排。“由于准备及时,积水很快退去,并未给居民出行造成较大影响。”
由气象牵拉而成的“网”,逐渐清晰而坚韧。2020年,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入驻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与18个部门共享交换106种数据,各类产品赋能城市运行管理。这些“网”不仅跨越部门,还突破了省界,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气象部门建立气象信息交流群,在与流域性洪水的多次交锋中,一套上下游协同作战的气象联动机制逐渐成型,护佑长江中上游城市群安全度汛。
未雨绸缪
深耕更贴合城市新场景的预报服务
9月13日,台风“灿都”逼近长三角。此前,今年第6号台风“烟花”曾滞留该地区多日,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地有2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降雨量突破7月历史极值。而这里,则有全球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群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当地气象部门在因地制宜的探索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依靠科技创新这一路线。
哪里会出现积水风险?哪个建筑工地存在安全风险?哪段轨道交通的架空线路容易被风刮跑?面对“烟花”,上海市气象局很快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气象先知系统”中推出台风模块,协助“城市大脑”预知气象风险,让城市各运营部门联动更迅速。上海市气象局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风险研判室工程师杨辰说:“‘先知系统’可帮助预判‘烟花’对城市网格事件发生的影响趋势,预测暴雨内涝、建筑工地、轨道交通等方面风险,并给相关部门发出预警。”
7月23日下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派出的9人追风团队和移动观测车到达舟山,并在舟山市气象局的大力协助下,进驻普陀青龙山气象站、黄沙渔业村等观测点开展“追风”试验。图/文王敏汤杰
杭州“气象数字驾驶舱”也在今年台风防御中取得较好应用效果。7月24日晚,萧山浦阳江支流永兴河及上游水位均超历史警戒水位,需及时向钱塘江排水。面对风、雨、潮三碰头的难题,杭州萧山“数智气象”驾驶舱应用场景获取萧山上游雨量、钱塘江潮汐、浦阳江水位等信息,结合浦阳江涨潮退潮时间区域,精准预判当天20时至次日2时之间有降雨缓解期,为区防指部署防范提供参考。
这些汛期涌现而出的生动实践,都在为塑造更安全的城市探索新方法。
民乃城之本,我国城市化道路怎么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论述完善城市化战略时指出,关键是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如何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安全、更方便、更舒心,是城市运行的重要标尺。新近发布的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显示:对于城市来说,气候变化的某些方面可能会被放大,包括高温、强降水事件造成的洪水和沿海城市的海平面上升。
直面新形势,气象部门已行动起来。7月16日,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保障服务研讨会强调,要把发展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作为气象部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发展和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推进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规范、系统、高质量发展。而在各地,气象部门也在探索未来发展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雄安新区——这座呼之欲出的未来之城,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同步推进的重要阶段。气象部门正加快建设国家气候观象台和“未来站”,以数字城市“气象大脑”推动智慧气象发展规划重点项目落地。
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试点城市新增264个微型智能气象观测站,更好地保障服务超大城市运行。在环球度假区所在的北京通州,通州区气象局充分考虑极端天气对各种户外游乐设施的影响,在园内建设3处微型观测站,并将园区周边6个气象观测站信息、雷达数据、预报预警信息融入文化旅游区智慧管理平台。
超大城市综合气象观测试验也在推进中,初步构建了多手段、高密度的城市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网络;智能网格技术在城市灾害性天气预报中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城市已经实现分区,甚至分街道气象灾害预警;城市内涝以及城市交通、供电、供水、供暖等城市生命线运行气象影响预报预警服务正在发展等。
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城市气象部门加紧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科学谋划城市气象观测、预报、服务体系建设,深度融入城市具有“级联效应”的复杂巨型系统中。
推荐阅读
这些科技“利器”筑牢汛期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让鱼米之乡稻满仓!气象人要做点啥?|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气象报社出品
作者:
赵晓妮(王瑾、张广梅、李傲、麻碧华、蒲希、陈建东、马洵、刘静、孙啸对本文有重要贡献)
编辑:
王若嘉
:段昊书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