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新闻发布会⑱:
安徽省
“十三五”
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情况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贺懋燮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桂和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扬年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贺懋燮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住房城乡建设工作重要批示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抢抓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历史机遇,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一、住有所居取得重要进展。
聚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棚户区(城中村)、老旧小区以及新市民等住房问题,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开工建设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住房135.58万套,超额完成“十三五”105万套棚户区改造目标,开工总量居全国第四,基本建成115.05万套,帮助390多万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2016年以来,安徽省以及阜阳市、合肥市棚户区改造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先后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
着力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将新市民逐步纳入保障范围,充分发挥住房保障在解决群众住房问题上的“补位”作用。全省累计建设公租房94.68万套,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实行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十三五”期间,公租房实物配租90.59万套,发放租赁补贴21.14万户,111.73万户居民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全省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依申请应保尽保,逐步将新市民纳入保障范围,新市民群体占保障对象的43%。省委、省政府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省级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全面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预计到年底,累计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3020个,房屋建筑面积9836万平方米,惠及110万户小区居民。
住房公积金保障作用明显,缴存面持续扩大,目前全省实缴职工人数达437.33万人,“十三五”以来,累计新增开户83.17万户,累计支持43.77万职工家庭贷款购买住房,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384.36亿元。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2016-2019年,近400万个家庭通过市场解决居住问题。截至2019年底,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1.8平方米,较2015年末增加7.1平方米。
住房租赁市场有序发展,合肥市国家试点稳步推进,筹集各类集中式租赁住房基本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
◈二、城市建设品质大幅提升。
以“一尊重、五统筹”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大力推进“四创一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宜居性和包容性,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到2019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55.81%,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241.5平方公里,较2015年末增加315.1平方公里,我省已进入城市为主导、城乡统筹发展新阶段。
“十三五”期间,我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提升工程、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开展城镇“三治三增三提升”、“两治三改”,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到2019年底,全省设区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3.41%、燃气普及率98.70%、供水普及率99.3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72%,分别比2015年末提高1.61、1.15、0.57、0.45、1.56个百分点。
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13万个。人均道路面积23.76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80平方米,分别较2015年末增长2.94、1.43平方米,形成省域“万里绿道网”,全面建成市、县备用水源,完成长江、淮河、巢湖、新安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全省累计20%以上的城市建成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城市建成区231个黑臭水体年内将基本消除。
截至目前,建成运营城市轨道交通3条、在建10条。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市县建成数字化城管平台,设区城市建成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全面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合肥、铜陵市垃圾分类国家试点扎实推进,目前全省16个地级市已有3818个小区、213.5万户居民,以及5853家公共机构、1592所学校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建筑保护,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达81个,历史文化街区总数达29处,公布历史建筑5042处。
◈三、“徽匠建造”迈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徽匠建造”,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做大做强,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全省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建筑企业31家,比2015年末增加25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七。
2019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达到8503.3亿元、3905.7亿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49.3%、2.2倍,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带动近200万人就业,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
推进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截至目前,新增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12家,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16.99%,新增绿色建筑超过2亿平方米,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标准比例基本达到100%。
◈四、农村人居质量持续改善。
突出抓好农村住房安全保障,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改造农村危房47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9万户,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任务,确保了困难群众不住危房。
特别是面对今年特大洪涝灾害,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灾后倒塌房屋重建和损毁房屋修缮,累计鉴定62040户进水农房,经鉴定为危房的10708户(C级8251户、D级2457户)的重建修缮工作已于11月底前全部完成,确保了受灾群众入冬前全部入住安全居所。
大力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建立“户集中、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基本完成288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70%以上,2019年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通过国家级验收。
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全省累计40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数量位居全国第七。黄山市列入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市。
◈五、行业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改革深入推进,行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
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纵深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行政处罚权集中行使,省、市、县(区)三级城市管理架构基本形成,轮训市县城管执法人员1万余人。
工程建设管理改革全面展开,建筑业“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建筑市场综合改革和建筑劳务用工制度改革国家试点扎实推进,建筑市场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全省房屋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79项减少到56项,审批时限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
行政审批制度不断优化,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厅本级行政权力事项由56项精简为40项,取消厅本级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296项,行政审批效能大幅提升。
资质资格证书电子化加快推行,制发建设领域各类电子证照25万本。“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持续加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回顾“十三五”,住房城乡建设成就辉煌;展望“十四五”,住房城乡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宏伟蓝图。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聚焦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的目标要求,完善住房制度,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增强“徽匠建造”综合竞争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为推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答记者问
安徽日报记者:“十三五”期间,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推进力度很大,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能否详细介绍下,“十三五”期间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发展成就。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扬年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把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重要民生大事来抓,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保障,努力保障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安居宜居。
在城镇棚户区改造方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棚户区改造,将其列入省民生工程重点项目强力实施推进。“十三五”期间,我省严格落实国家棚改政策要求,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充分发挥棚户区改造在改善民生、补齐短板、扩大需求等的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是显著改善了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累计开工棚户区改造135.58万套,基本建成115.05万套,开工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帮助390多万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圆了安居梦。“十三五”规划确定的改造105万套棚户区目标提前一年实现。2016年安徽省作为棚户区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省份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2018年、2019年阜阳市、合肥市被国务院通报表扬激励。
二是有效补齐城市建设短板。
在棚户区改造中,注重加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公园绿地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完善城市功能、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棚户区改造不仅改善了居民居住和生活条件,更改善了城市面貌、提升了城市功能、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
三是有力拉动了投资消费。
“十三五”期间,全省棚户区改造累计实现拉动投资4425亿元,其中直接投资3540亿元,带动间接投资885亿元,有效拉动了投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在公租房保障方面:“十三五”时期,我省持续加大公租房保障力度,着力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呈现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力度加大。
全省累计建设公租房94.68万套,总量位居全国第四。实行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十三五”期间,公租房实物配租90.59万套,发放租赁补贴21.14万户,111.73万户居民享受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全省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依申请应保尽保,逐步将新市民纳入保障范围,新市民群体占保障对象的43%。
二是范围拓展。
实行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并举,并逐步将环卫、公交等基本公共服务行业困难职工以及符合条件的青年医护人员、青年教师、引进人才、退役军人等新市民群体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实施梯次保障,切实解决新市民群体的阶段性住房困难。
三是服务提升。
建立健全公租房常态化申请受理机制,积极开展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全国试点工作,加强住房保障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公租房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行业管理更加规范。
目前,我们正在编制“十四五”城镇住房保障规划,指导全省城镇住房保障工作更高质量发展。在棚户区改造方面,我们将保持棚改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坚持因城施策、量力而行、精准实施,重点攻坚改造城市老城区内脏乱差棚户区、城市危房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棚户区,重点安排改造现有50户以上集中成片棚户区,力争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改造。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方面,将以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为主要出发点,加快建立由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构成的住房保障体系,并做好与住房市场体系的衔接,充分发挥住房保障在解决住房问题上的补位作用。
安徽新闻联播记者:城市排水防涝工作事关城市安全。在近年来汛期强降雨期间,一些城市排水防涝工作面临严峻考验。能否介绍下,我省“十三五”期间城市排水防涝的重点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桂和
因为安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征,洪涝问题一直是心头之患。如何让城市告别“看海”,是我们一直以来致力解决的问题。“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坚持“建”“管”并重,全力保障城市安全,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加强排水设施建设。
2016年起,省政府部署实施了城市排水防涝三年行动,确定优先开展城市易涝点综合整治,持续实施城市排水管渠改造、排涝泵站提升、雨洪行泄和调蓄、雨水渗透和利用等工程建设。三年里,全省集中整治了城区136个主要易涝点,新建、改造排水管网5860.8公里、新建、改造排涝泵站能力2534.7立方米/秒,建设雨洪行泄通道总长度1135.5公里、雨水调蓄工程总规模915万立方米,建设雨水渗透和利用工程308.6平方公里。
二是抓好防汛协调调度。
扎实开展汛期排查,今年3月以来,全省清淤城市排水管道9826公里,检修泵站306座,储备移动水泵801台、应急电源车135台、巡查抢险车辆2055台,排查整改隐患点367处。加强预报预警和会商调度,今年汛期会同省气象局及时发布城市内涝预警信息,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建立雨情会商机制,研究制定城市排水防涝措施。
三是根据汛情精准施策。
落实“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要求,做好机动应急抢险队伍和移动排涝抢险设备、物资的准备工作。汛中突出抓好城市下穿式立交桥、低洼地等易涝地区,地下停车库、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商场、医院等人口密集地区,老旧小区、城中村等排水设施不完善区域,城区河道、排水边沟等易溃堤滑坡区域,积涝地段窨井盖、雨水篦子等易缺失移位区域的应急值守,确保安全度汛。
四是全力推进系统治理。
坚持预警预报和加强设施建设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化治理相结合、排水防涝设施建设与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相结合,强化统筹推进,切实实现治理效果的整体提升。
总体上看,我省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在“十三五”期间显著提升,据统计,在今年的降雨量和雨强都超过2016年的情况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损失减少超过50%。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项工作仍然存在短板,主要表现在城市排水设施设计建设起步标准低,维护管养投入不到位;一些地区长期以来城市建设理念存在偏差等。
针对这些问题,近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在全省开展了城市排水防涝体检,全面查找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各地修编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科学编制我省“十四五”城市排水防涝建设规划,统筹推进积涝点综合整治、排水管渠泵站改造提升、行泄调蓄建设、源头减排、信息化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系统化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安徽交通广播记者:城市停车难问题社会各界非常关注,老百姓也有期待。请问“十三五”时期,我省在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上有哪些新的突破?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桂和
当前,行车难、停车难是“城市病”的重要表现,也是城市基础设施突出短板。老城区、大城市问题更加突出,已成为居民群众热议的焦点问题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部署推进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住建、发改、公安、财政、自然资源、交通运输、人防、市场监督等部门联合印发《安徽省城市停车场建设行动方案》,计划2019-2021年全省设区市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17.2万个(三年分别建设4.5万个、7.5万个、5.2万个),有效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
在省级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各地相继出台了支持公共停车场建设管理及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等相关政策文件及实施细则,为城市停车场建设提供政策保障。滁州市采取充分挖掘闲置用地、利用拆迁零星地块以及对原有简易停车场改扩建等方式多渠道解决项目建设用地问题,累计建设公共停车场11处1573个车位。安庆市采取公共停车场建设PPP模式,新建公共停车场6处增加泊位1730个。
二是细化配建标准。
对大型公建、重要道路、新建商业区等前期进行静态交通影响分析和评价,规范控制停车用地,提高建筑工程停车位配建标准。滁州、铜陵、池州等地市根据城市规模编制并颁布执行了市级停车设施配建标准,根据土地用途和交通条件,对不同功能区域停车设施配建指标进行了细化和优化;合肥市相关部门组织专项调研,科学研究本市停车状况,完善建筑物停车位配建标准。
三是创新管理模式。
大力支持智能停车产业发展,引导企业开展智能停车产品和方案研发,并帮助企业与市场进行对接。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融通停车资源数据信息,加快建设城市智能停车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引入“地磁感应”“无感支付”等技术,接入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付费方式,简化停车流程,改善停车体验。大力培育公共停车建设投融资和运营管理一体化的平台型企业,创新停车信息化应用,拓展停车新业态发展。
合肥晚报记者:老旧小区改造也是我省民生工程之一,各方高度关注。请问一下,“十三五”期间,我省老旧小区改造有哪些成效?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扬年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也是重要发展工程。我省2016年将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列入省级民生工程项目,强力推动实施,预计到年底,全省累计改造老旧小区3020个,建筑面积9836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10万户,有效补齐小区市政基础设施等功能短板,改善小区周边公共服务和公共环境。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
全面开展调查摸底,指导各市编制城市老旧小区整治改造项目规划,建立省级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库。相继出台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工作绩效评价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编制并修订《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技术导则》,提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工作质效。
二是分类实施改造。
重点改造小区基础设施,开展“一出”(水电气量表出户)、“三进”(光纤、公共服务、物业服务进小区)、“六整治”(整治道路、管网及雨污分流改造、整治停车设施、环卫设施、园林绿化及楼栋环境、安防消防等)。推进开展建筑节能、“适老化”改造、安装智能信报箱等,鼓励加装电梯、安装充电桩、实施房屋节能改造。
三是引导居民参与。
建立了政府统筹、职能部门指导、区(街道)具体实施、社区协调推进、居民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在改造前倾听群众呼声,开展“走访设计”,在小区“改什么、怎么改”上尊重群众意愿;在项目实施中,吸收居民代表、业委会委员、老党员全程参与监督和验收。同时,按照规定的收费标准或商定比例,由群众合理分摊相关费用。
四是构建长效机制。
对改造后的小区,因地制宜采取物业服务模式。明确改造后的小区,可实施社会化的物业服务公司管理、产权单位自行管理或由社居委成立的物业服务中心管理。同时,通过“财政补助、公共收益补贴、业主交费”的方式,逐步培养群众缴费意识,维护改造成果。
近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对全省现有老旧小区开展了全面摸底排查,确定底数,并在编制“十四五”全省城市住房发展规划中,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要内容,明确对基础类改造应改尽改,大力推进完善类和提升类改造,积极推动片区化改造。力争到“十四五”末,基本实现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应该尽改,有条件的市县力争基本完成2005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安徽经济报记者:“十三五”期间,我省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居住条件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请问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上,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吴桂和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聚焦住房安全有保障,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着力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住房安全。累计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7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3.9万户,为决战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是精准认定危房改造对象。
严格执行“户申请、村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的认定程序,建立完善危房改造信息公示制度,规范危房改造对象审核审批。住建、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通力合作,开展对象摸底,加强信息比对,确保改造对象精准。
二是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
开展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普查,全面摸清农村危房底数,对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逐一建立台帐,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危房精准锁定、动态管理。
三是加强危房改造技术指导。
开展乡镇建设管理员和农村工匠技术培训,将农村危房改造建房内容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在农村危房改造地基基础、抗震措施和关键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乡镇管理员逐户进行技术指导,及时提出处理建议并督促整改落实。
四是建立健全农户信息档案。
建立和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档案信息系统,严格落实农村危房改造“一户一档”要求,及时将农村危房改造纸质档案资料归档并录入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系统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今年我省发生特大汛情,全省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四启动一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抓好因灾倒塌房屋重建和损毁房屋修缮工作,明确包保责任,强化工作调度,累计组织6200余人对因灾倒塌、受损房屋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鉴定排查,鉴定农房62040户,其中,经鉴定为危房的10708户(C级8251户、D级2457户)目前重建和修缮工作已经全面完成。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加强农村危房动态监测,持续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村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的长效机制,确保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做到动态清零。同时,大力推进装配式农房建设试点,积极推进农房抗震改造,加强农房建设指导,切实提升农房建设质量。
丨编辑:何文艺丨责编:祖文婷
丨审核:杨敏
丨来源:省政府新闻办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详情】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
/安徽新媒体集团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31
03-07
03-07
03-07
04-08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