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山丨邹慧迎战糖尿病,准备充分不可怕 王金山丨邹慧迎战糖尿病,准备充分不可怕王金山丨邹慧迎战糖尿病,准备充分不可怕

王金山丨邹慧迎战糖尿病,准备充分不可怕

右上侧

金秋文学

”关注本微刊,欣赏更多精彩作品

健康观察

迎战糖尿病,准备充分不可怕

安徽省中医院王金山

解放军309医院邹慧

糖尿病,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

三多一少”

,即多喝水、多吃、小便多和消瘦。然而,近年来,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却越来越高。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统计,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达3.82亿人,较2003年时的1.94亿翻了一番。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92亿人。在2013年,糖尿病导致约510万人死亡,平均大约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中国2013年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9840万,居全球首位;到2035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1.43亿。

在我国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比例仅不足20%。如果单纯使用空腹血糖对人群进行筛查,将使46.6%的糖尿病患者及70.7%的糖尿病前期漏诊。

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高达1.5亿。糖尿病前期若不及时发现治疗,92.8%的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2至3倍。

由于常规体检测的都是空腹血糖,我们也常陷入“空腹血糖正常就可以安然无忧”的误区,这导致

46.6%

的糖尿病患者及70.7%的糖尿病前期

易被漏诊。因此,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对于糖尿病的早发现诊断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7.8mmol/L是餐后血糖正常值的上限。即使空腹血糖正常,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值介于7.8—11.1mmol/L,为糖耐量减低,属于

糖尿病前期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都要经过糖尿病前期的

糖耐量受损”

阶段,且在这一阶段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或已经发生,但也是糖尿病前期唯一有可能转回正常的阶段。

为了防止“糖尿病大国”的到来,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未雨绸缪。

孩子发烧输液后查出糖尿病,谁之过?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某市居民林先生反映,那年6月9日,他女儿发烧、咳喘去某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心肌损伤,在门诊输液治疗。第二天孩子昏迷,第三天病情加剧,脑电图显示异常,医生疑是脑炎,第四天住院治疗,孩子却出现重度昏迷,后转入某妇幼保健院,患儿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终生注射胰岛素。如今每月需花费近两千元医药费。

“孩子平时很健康,只是因为发烧去医院输水怎么就得了糖尿病呢?”林先生始终不明白。据林先生说,女儿5岁,上幼儿园体检也没查出问题,孩子七八个月大时因肺炎住院,当时也没查出糖尿病。这次治疗中,患儿输过葡萄糖和激素,林先生由此怀疑孩子患糖尿病与某医院的治疗有关。

输液加重患儿酮症酸中毒?

事后,某医院负责人回应:当时患儿发烧、呼吸道感染,医生要求住院治疗,但患儿家长未同意,只在门诊输液。患儿如果及时住院,从入院检查就能查出是否患糖尿病,也就不会有后来的纠纷。

当然,当时接诊医生没有给患儿查尿糖和血糖,但不认为这是诊断失误。因为按如今诊疗常规只要发烧就查尿糖和血糖不现实,既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也给医院增加工作量。因此,门诊医生当时的做法完全符合医疗操作规范。

患儿得糖尿病与医院输葡萄糖和激素是否有关?医院负责人认为根本说不通,医院的责任只是当初没有查出孩子患糖尿病,输葡萄糖和激素致血糖升高,促发和加重了患儿酮症酸中毒,这一点医院处理得不够合适。

协商难和解,

谁之过?

医院表示1型糖尿病与先天基因有关,但具体原因很复杂,是医学难题。林先生称,他们夫妻及双方父母都没有糖尿病,不可能遗传,希望医院解释清楚孩子患病原因。据悉,双方已多次协商,但院方表示,患儿家长要求赔偿数额太高,医院接受不了。院方只能赔偿患儿所有治疗费、误工费及护理费。院方表示,如果协商不成,他们建议患儿家长走司法程序。

至于官司结局如何,我们无须晓知。而令人揪心的是,如今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开始攀升,严重威胁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糖尿病,过去基本上是大人的“专利”,如今,青少年也像比赛般地得上了这个“富贵病”。我们不禁要问:喂,孩子们,孩子的家长们,你们这是怎么啦?

今年才刚刚10岁的宁宁,一天下午突然浑身抽搐、出冷汗、昏迷等被家人抬进某儿童医院急诊。检查发现,宁宁的血糖值高达20.3mmoL∕IL。检查结果:宁宁为2型糖尿病,此次全身抽搐以及出冷汗、昏迷等正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造的“孽”。据悉,宁宁从小就不爱喝白开水,渴了就喝饮料。另外,宁宁还特别喜欢吃红薯条、炸鸡等,很少吃蔬菜水果。终于,才10岁的年纪,就成了一名“糖孩”。

无独有偶。洋洋的妈妈在一家饮料厂上班,因为饮料厂效益不好,老板便隔三差五地将本厂出产的饮料发给职工,代替工资和奖金。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2年前,9岁的洋洋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帮他倒上一大杯果汁,先喝个痛快。最近,妈妈发现洋洋每天饭吃得不少,但身体总不见长,还一天天瘦下去。开始以为是孩子上学比较累,就没有放在心上。随后发现孩子逢睡必尿床,妈妈以为孩子患了遗尿症,带孩子到医院检查,竟然也诊断为2型糖尿病。

饮料,特别是果汁类饮料,被人们认为是天然、营养、方便、味道好的健康饮料,正成为年幼儿童最喜欢的饮品。不少父母也以为让孩子多喝果汁,就可以吸收更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

据悉,从1977—1997年,美国成人的软饮料消费增加61%,孩子的消费量更是成倍增长,肥胖和糖尿病发病率也相应地急剧上升。根据伯力翰第二期护士健康研究和波士顿妇科医院资料,在1991—1999年间,随访91000名护士发现,每天饮一次以上的含糖软饮料,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增加80%。这并不是软饮料含有什么致病因素,而可能是因软饮料的糖分吸收特别快,容易引起血糖和血胰岛素急剧升高,诱发胰岛素抵抗,导致2型糖尿病。另外,因含糖饮料吸收快,尽管饮入很大量的糖类也无饱感,因而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按推算,如果每天饮一次以上的软饮料,8年就会使体重增加7.7千克。相反,如果每天定量饮食或饮果汁,则可减少肥胖和糖尿病的危险。

《健康报》

报道,我国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糖尿病的发病率约占全部糖尿病人的5%,且儿童有两个发病高峰,即一是在5—7岁,可能与儿童此阶段和外界接触及感染的机会增多有关;另一个是在11—13岁,很可能与此期儿童青春期的开始、生长发育的增快、性激素与胰岛素相拮抗,以及青春期情绪的多变等因素有关。据了解,1型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是免疫与遗传,而2型糖尿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遗传与生活方式。

成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也就是病人的胰岛能分泌胰岛素,但不能满足病人的需要)所致,儿童糖尿病则不同,其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到损伤,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所致。当90%以上的胰岛β细胞受到损伤时,病儿才会出现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因而表现为起病急骤,症状常常突然出现且大多比较典型。一旦发病,几乎100%的病儿都会出现多饮多尿的症状,尤以夜间多尿、遗屎、口渴等现象最为突出。多食也是患儿较普遍的症状,饭量增加的程度可以不等,也有少数患儿没有多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和乏力。另外,很多儿童的糖尿病均是1型和2型的“混合”,一旦发病,增强了治疗的难度。

如今在我国,大多数家庭是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一个小孩的“模式”,“421家庭”令孩子成为众星捧月的主角,孩子要是想吃什么,大人肯定是一次给个够,他们在生活上非常迁就小孩,要吃什么就给什么,对其饮食习惯的教育也放弃了,导致小孩偏饮偏食,总热量超过自身需要,形成肥胖,脂肪的积聚导致与胰岛素亲和力降低,容易导致血糖和血脂的代谢障碍。

正是这种过分宠爱的方式使许许多多的孩子潜藏着患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等的风险,小小年纪便加入了糖尿病或糖尿病后备队的“大军”。

这里,有必要提醒家长们,注意正确引导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平时多喝开水,适量饮用果汁等饮料,美国儿科学会建议,7岁以上儿童,喝果汁的推荐剂量为每天220—330克,而1—6岁儿童的推荐剂量为每天不超过170克。美国一家新陈代谢研究所专家尼塔•G•弗罗希和同事在专业杂志《内科文献》上撰文说,水果和蔬菜是人们饮食中主要维生素C来源,多吃水果和蔬菜可以提高血液中维生素C水平。最新研究结果以“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多吃水果和蔬菜在降低患糖尿病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

为此,希望家长们给孩子喝果汁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喝完果汁要漱口。

有的妈妈在给宝宝喝完果汁后不注意给宝宝清洁口腔,这样对宝宝的口腔健康会造成不利影响。建议给宝宝喝完果汁后,应给宝宝喝少许白开水。

(2)别喝高浓度果汁。

有的父母以为给宝宝喝高浓度果汁更有营养,于是给宝宝喝不加稀释的高浓度果汁。然而,由于各种果汁饮料都含有较多的糖分及电解质,容易阻碍人体对铜的吸收。而人体缺乏铜会影响血红蛋白的生成,从而导致贫血。还有,宝宝喝过多的果汁还可能形成果汁尿。这是因为当果汁中大量的糖不能够为人体所吸收利用时会从肾脏排出,使尿液发生变化。天长日久,必然会引起肾脏病变。如果给宝宝喝的果汁较浓,应先用开水加以稀释。

(3)别拿果汁当水喝。

因为这样能使孩子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呕吐、头晕。因为长期大量饮用果汁,可导致低血钠和高颅压,即所谓果汁综合征,而这正是2岁以下婴儿营养不良和惊厥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是在夏天,每天果汁摄入量也不应超过300毫升。

(4)果汁别过度加热。

不少家长喜欢将果汁加热后给宝宝饮用。殊不知,水果在榨汁过程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维生素,再度加热能进一步加重对维生素的破坏程度。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季,果汁加热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5)白开水是少年儿童最好的饮料。

因为白开水进入人体后可以立即发生新陈代谢作用,调节体温、输送养分。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煮沸后自然冷却的凉开水最容易透过细胞膜,促进新陈代谢,增进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习惯喝开水的人,体内脱氧酶活性高,肌肉内乳酸堆积少,不容易产生疲劳。这里顺便说的是,所谓的白开水,不应该是矿泉水之类。

可见,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多吃些蔬菜水果,少吃高脂高糖的食品和饮料,防止发胖。加强运动,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这不但可以促进青少年儿童的体格生长和智力发育,而且还能降低成年后的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等的发病率,提高生命质量。

天然“抗氧化饮料”

据美国医学刊物报道,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经几年的调查后认为最有利于人体健康的10种“抗氧化饮料”的排名序依次为:石榴汁、红葡萄汁、葡萄全汁、蓝莓汁、黑布李汁、

Acai

汁(注:Acai为一种原产南美洲的野生水果)、越橘汁、橘子汁、茶(红茶或绿茶)、苹果汁。

石榴汁

据营养学家研究,石榴汁几乎含所有各种天然抗氧化成分,如酚类物质,类胡萝卜素(如“番茄红素”等)和天然维生素C等等。据说常喝石榴汁能预防前列腺癌,此外,喝石榴汁还能降低患冠心病的危险。

葡萄全汁

所谓“葡萄全汁”系指将整粒葡萄(连皮带果肉与籽)压榨出的果汁。据研究葡萄皮粒含有异常丰富的“白藜芦醇”,它是一种强抗氧剂,能防止“自由基”造成的体内氧化损伤。此外,葡萄果肉中富含天然维生素C与各种果它们有协同抗氧化作用。

蓝莓汁

蓝莓现已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所熟知。蓝莓原产欧洲与北美洲,现不少国家均有引种。据西方学者研究,蓝莓含异常丰富的“花青素”和大量天然维生素C。科学研究证实:花青素是极其出色的天然抗氧剂。此外,最新研究表明常喝蓝莓汁能提高认知能力和预防老年痴呆症。

黑布李汁

黑布李是近年来畅销国际市场的一种黑色水果,属于“樱桃科”植物所结果实。据介绍黑布李汁含大量天然抗氧剂。最新研究证实,喝黑布李汁能消除因参加剧烈运动所引起的肌肉损伤与其他和运动有关的症状。故黑布李汁不仅是一种抗氧化饮料,它还是一种出色的“天然疗伤果汁”。

越橘汁

越橘(又名“酸果蔓”)为杜鹃科灌木植物所结果实。据报道,越橘汁含大量鞣酸与天然维生素C,而鞣酸成分具有出色的抑菌作用(如绿茶所含“茶单宁”即有很强抑菌作用),越橘汁对预防尿道感染尤为有效。

据科学家研究,绿茶含大量天然抗氧物资——茶多酚(茶多酚约占茶叶干重的30%),而茶多酚具有多种抗病强身作用其中包括:抗消化道肿瘤,抗心血管病、降血糖、抗牙龈炎、抗辐射病等等。绿茶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天然保健饮料。现在许多西方人也开始喜欢上中国的绿茶。

为什么要提倡人们常喝“抗氧化饮料”?这是因为人体系统每天在生理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学名叫做“自由基”的强氧化物质,它对细胞会造成DNA氧化损伤,最终导致基因突变与癌症。如果人们能适当增加抗氧化剂的摄入,就能大大减少体内自由基对细胞的氧化损伤,从而起到防癌抗癌作用。科学家认为,凡是色泽为紫黑色或红色的水果、蔬菜均含大量天然抗氧化物质。如经常吃这类深色蔬菜或水果无疑能增加抗氧化物质的摄入量。所以消费者平时应经常喝一些上文提及的果汁,少喝高糖碳酸饮料,以便起到维持身体健康,防止自由基在体内引起细胞损伤和癌变作用。

女主人缘何

深夜频频“巡逻”?

小偷对话:

甲:如今,城里人压力太大了,瞧他们一晚上都不睡觉……

乙:何以见得?

甲:昨天晚上我准备“行动”

小区那家住户,可那家女主人不知咋弄得,一会儿起来走动,一会儿又起来走动,好像站岗放哨的“巡逻兵”,害得我一夜下不了手……

乙:这家女主人“压力”是够大的了,算你小子不走运认倒霉……

女主人

自述:

我哪儿是什么“压力”大呀,小偷是不知我

深夜频频“巡逻”的苦衷呀!

两年前,不知什么原因,我的双下肢开始麻木、疼痛。夜深人静之时,我的双脚仿佛被什么束缚住似的,足尖发凉,足部以上部位像刀割般疼痛。我不得不经常自我按摩下肢,然后慢慢磨下床,在房间里走上一两个小时,症状才逐渐缓解,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两年多了……

画外音:

据悉,这家女主人患糖尿病已经十几年了,一直自行

降血糖,但吃吃停停,中途还吃了半年多时间的南瓜来代替降糖药,但控制效果不佳,还并发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双眼视物模糊。到医院检查还发现,她患上了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另外据悉,这家女主人对市场上的

按摩洗脚盆、脚底按摩器、按摩鞋垫等“情有独钟”,瞧她家的摆设,连小偷都看见了……

医生批注: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狭窄,神经营养不足以及代谢障碍,神经可能发生变性,导致感觉减退甚至丧失。我们知道,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血糖控制不好,糖代谢异常损伤周围神经所致。40岁以上以及血糖未能很好控制、病程较长的女性多发。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症状主要有麻木型、疼痛型和麻木疼痛型。早期症状主要是感觉障碍,患者会有对称性疼痛,或有麻木、虫爬、发热、触电样等异常感觉,许多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一般下肢比较多见。感觉障碍严重的会出现下肢关节病及溃疡,晚期甚至需要截肢。疼痛一般为刺痛、灼痛,有的患者还有触觉过敏,棉被压在身上也受不了,必须把被子支撑起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时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所以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糖尿病人首先要控制好血糖,经常复查血糖,若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或者有戴手套、穿袜子样等异常感觉应及时就医。其次,注意肢体的保暖,要勤修指甲,穿宽松合脚的软底鞋。冬天做家务时尽量使用温水,四肢切忌长时间浸泡在冷水中。

那么,

吃南瓜能降血糖吗?

不错,南瓜确实有补脾利水、解毒杀虫的功效,可说南瓜能降血糖却缺乏科学根据。《本草纲目》、《全国中草药大汇编》及《中国民间单验方》等中医药典籍,均没有关于南瓜治疗糖尿病的记载,相反,《本草纲目》里却说“南瓜补中益气,多食发脚气、黄疸”。那么。南瓜降血糖的“风”是怎么吹起来的呢?据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北海道地区糖尿病患者高达5%,但北海道有个夕张村却没有一名糖尿病患者,经日本一位医学专家深入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当地居民食用嫩南瓜有关。后又经鉴定,这种南瓜为“裸仁南瓜”,对防治糖尿病有一定作用。于是,“南瓜热”蔓延开来,这一“流”,害了多少吃南瓜防治糖尿病的人,其中也包括这家别墅的女主人。

其实,南瓜在常用食物血糖指数上属于高指数食物,如500克南瓜大约可产生100千卡热量,相当于1000克冬瓜所产生的热量,与丝瓜、西瓜的热量相当,会影响人体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

可见,南瓜,作为一种普通的蔬菜,可以吃,但不能多吃,更不能把它当成降糖“药”来吃,吃多了会升高血糖。

反思:

糖尿病,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如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呈井喷式增长。有资料显示,糖尿病患者截肢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倍以上,而在所有非创伤性截肢中,糖尿病足所致的占50%以上。还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目前的糖尿病患者,其中有20%会发展成糖尿病足综合征,而40%的糖尿病足患者需要作截肢手术,10%的患者截肢后30天内会死亡,50%的患者截肢后会在5年内死亡。可见,

如果四肢出现持续性疼痛、麻木,要检测一下血糖是否偏高。糖尿病患者每天要检查足部,以避免因感觉迟钝未能及时发现小伤口。

如今,

市场上流行的按摩洗脚盆,糖尿病人要慎用。因为糖尿病人对温度及疼痛的感觉降低,足部皮肤即使烫伤和破损也不容易感知,如果使用带有按摩滚轴或震动按摩垫的按摩洗脚盆,容易损伤足部皮肤,为糖尿病足埋下隐患。因此,选择水流震动式的按摩洗脚盆,对糖尿病人来说较为适宜。此外,在按摩洗脚前还应调试合适的水温,以免足部烫伤。至于脚底按摩器是以高频机械振动或滚动来对人体进行刺激性按摩的,糖尿病患者的足底皮肤很容易破损。所以,糖尿病患者也是不适应使用脚底按摩器的。

按摩鞋垫可谓是聪明的商家又一“杰作”。然而,此鞋垫并非像商家所吹嘘的那样“神”,如“可代替足底按摩师”等。我们知道,人的脚底有几十个反射区,而鞋垫上的按摩点是“撒网式”的,缺乏针对性,其保健和治疗作用可就要大打折扣了。据有关专家披露,此鞋垫如果穿着不当,还会使脚部皮肤增厚,有时甚至引发不良反应。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本来就容易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而引发糖尿病足,而糖尿病足的皮肤容易破损,且破损后不易愈合,如果冒昧地穿用,按摩鞋垫的摩擦很容易引起脚底皮肤破损和感染。可见,糖尿病患者是不适应使用按摩鞋垫的。那么,使用什么样的鞋垫为好呢?一般来说,选用舒适、柔软的纯棉鞋垫较好,且有利于防止鸡眼与胼胝。

总之,深夜频频“巡逻”的女主人,精神与肉体的痛苦,只有她自己知晓。

现代人,

别让压力“压”出糖尿病

刘乐乐小姐,不吸烟、不喝酒,平时生活习惯很健康,能够管住嘴、迈开腿,且无糖尿病家族史,近期在公司组织的体检中却被医生诊断为糖尿病。“怎么可能呢?该不会弄错了吧?”刘小姐失声叫道。

为了防止体检有误,刘小姐又来到另外一家“三甲”医院自费体检,结果仍然逃脱不了“糖尿病”的诊断报告。

天哪,我咋就这么倒霉,也成了‘糖人’呢?”刘小姐懊恼、沮丧地叹道。

是的,刘小姐虽然能够管住嘴、迈开腿,生活方式也基本上正常,且无糖尿病家族史,但她生活工作在大城市,买不起房、买不起车、工作压力大、睡眠不好,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这大概就是她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原因吧。

何谓“压力”?压力分精神与物理两个领域的定义。物理定义具有客观属性,是指垂直作用于流体或固体界面单位面积上的力;而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是指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种相互排斥的事物,接触这些事物的人,便能体验到多少种内心冲突。

为什么人们在压力大时更容易生病呢?据美国《健康日》网站报道,美国犹他州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它们在能引起腹泻的大肠杆菌上,发现了一种能感受压力的受体。压力越大,受体就越发催生大肠杆菌生成,让你拉肚子。除此之外,压力让你生病也是这个受体在作怪。犹他州西南医学中心的副教授维萨博士说,这些受体通过肾上腺素和磷酸盐,从人身上感觉到压力,并帮助病原体促使人体生病。

为什么压力大更容易受糖尿病“青睐”呢?因为

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使不少白领经常处于紧张情绪之中,而紧张情绪可导致机体产生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不能充分地分解和利用,从而使血糖升高。

如今,浮躁的社会大环境让人生出没完没了的欲望:住15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开30万元以上的车,买几万块的名牌包,孩子上私立学校……看到很多有钱人的生活就坐不住了,不断地攀比,为了挣更多的钱,不断压榨自己的健康。许多人疲惫、觉得身上乏、没劲儿。

如果您已经出现了心理不适,如轻度强迫症状,不一定要到诊所治疗,可通过亲情抚慰的办法来解决。对于辗转难眠或心情抑郁、焦虑、暴躁的人,不妨采取“音乐渐进”疗法来平复心情,选一些基调跟自己心情相近的曲目,例如悲伤的人可选择一些略带悲伤的音乐,用音乐诱导出那些负面的情绪,进行宣泄。随后再换平静一些、基调乐观一些的音乐,逐步让心情归于平静。其次,要注意规律运动、规律饮食(尤其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规律作息,照顾好自己身体,防止免疫力降低,患上流感、肺结核、肝炎等。另外,学习放松技巧,如听音乐、打坐、瑜伽、打太极拳或肌肉放松技巧。

当然,亦可经常采用橡皮圈方法“弹”自己,即在自己的手腕上套上一橡皮圈,当有不快、焦虑的欲念飞来时,并用橡皮圈反复地弹自己的手腕数百下,一直弹到“欲念”消失,有疼痛感为止。或一有不快、焦虑的欲念时,便两手交替猛掐自己的两个手虎口处(合谷穴),只到“掐”得“欲”念消失。其次就是药物治疗,药物可选用奋乃静、氯丙嗪、泰尔登、多虑平、利眠宁等,这些药物可减轻病人的精神紧张,控制病人的强迫状态;抗焦虑药对于消除焦虑情绪有一定疗效,尤以氯丙咪嗪疗效较好,用法是每次25mg,每日3次,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按摩器“按”出了足溃烂

近年来,各种医疗保健器械,尤其是电子医疗保健器械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由于这类家用医疗电器与人体接触频繁,其安全性能也就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不负责任的广告商夸大宣传,说能“包治百病”、“替代按摩师”等等,弄得许多消费者“一头雾水”,有时还往往上当受害。

安徽省合肥市居民王某,前不久给经常脚痛的父亲买了只脚底按摩器。王某将按摩器送给老父使用后没几天,本指望能给父亲解除病痛的王某,却意外地得知父亲被按摩器“按”坏了双脚。王某急急地赶到父亲处一看,老父的双脚出现多个大水疱,并已化脓溃烂。王某将父亲带到省城某大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王某的父亲患有糖尿病,根本就不能使用此类产品。如今双脚受到如此伤害,还要花大钱住院治疗,王某越想越窝囊,越想越憋气,花了钱却给父亲招来罪受,如此哑巴吃黄连,岂不冤哉?于是,王某找到了按摩器的生产厂家理论……

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消费纠纷就此发生了。

儿子尽孝心买按摩器给父亲使用,结果造成身患糖尿病的父亲双脚底严重溃烂。是用户使用不当,还是产品有问题?看来,用户和厂家围绕责任和赔偿等问题意见不一,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嫌。

到底谁之过?王某的父亲患有糖尿病,因为使用前不知,所以其子也就忽视了这一点,把老父当成一个健康人使用。可见,如果按摩器说明书上没有“广而告之”则是厂家之责;如果有言在先,说明清楚,那就是使用者之责了。

那么,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不能使用脚底按摩器呢?

我们知道,糖尿病会使微血管循环不良,导致血液供应不良,而足部距离心脏最远,因此血供也最差;加上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神经病变,引起感觉灵敏度下降,对一些不舒适的因素如鞋袜过紧、水温太高以及按摩器的刺激及猛烈振荡感觉迟钝,无法做出适当的调整而导致足部损伤,最常见的是溃疡,严重者出现坏疽,这就是糖尿病足,也有人称为“糖尿病足综合征”。

由于脚底按摩器是以高频机械振动或滚动来对人体进行刺激性按摩的,糖尿病患者的足底皮肤很容易破损。所以,糖尿病患者是不适应使用脚底按摩器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脚底按摩器还有其它的慎用症和禁忌症。如空腹、饱食、醉酒和剧烈运动后最好不要使用,因为此时脚底按摩,可使血液流速进一步加快,胃部平滑肌蠕动增强,造成恶心、呕吐、胸闷、气促等不适;其次,脚底患有皮肤病及皮肤已经破损、感染不要使用;孕妇不要使用,以免因刺激后造成流产或早产。月经期的妇女也要慎用,以免造成月经紊乱。等等。

如今,当您漫步街头,可看到有许多商场在出售诸如按摩椅、按摩棒、按摩锤、摇摆器等多种类型的电子按摩器材。作为新兴保健用品的按摩器,对人体具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的作用,可使劳累了一天的身体放松,有利于消除疲劳,从而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初次使用按摩器时,最好先试10分钟。如果身体没有出现什么不适感,再适当延长按摩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同时应因人选用。中老年人可使用振动频率较快、振动强度较弱的电动机式按摩器。电磁式按摩器由于振动频率慢、振动强度较大,比较适宜于运动后按摩及中青年人使用。

现在,王某的父亲被按摩器“按”出了足部溃疡,要抓住最后的机会,尽早到专科医生诊治,积极配合治疗。此时的治疗费用虽较高,但如果再拖延下去,一旦进入糖尿病坏疽阶段,只能“丢车保帅”,给予截肢了。由于糖尿病是一种全身病变,可以影响各个器官,当出现坏疽时,通常很多微血管已经堵塞,因此糖尿病坏疽截肢的部位一般较高,而且疗效较差,临床上由于糖尿病坏疽行多次截肢手术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王某应尽快给老父治疗,切勿等着厂家处理后再治疗。当然,为了“官司”的有理有节,王某应帮其父亲申请鉴定,以明确双脚的伤是否与厂家有必然的关系。

注意保护你的脚”,医生有时会这样忠告糖尿病患者。患者应重视这个忠告,因为恰当的脚部护理及保护可以预防脚部的感染与其它合并症。

王某的父亲被按摩器“按”坏了双脚,难道不值得我们注意和警惕吗?

肩周炎难愈原是糖尿病作祟

近日,笔者到一位多年分别的老朋友家拜访,老朋友的夫人李筠在沏茶时,抬了一下右膀子,顿时咧嘴“唏”了一声。“您怎么啦?”我急忙问道。“肩周炎哟,疼哟,两边肩膀都是,一年多了,推拿、针灸、理疗、拔火罐以及吃药等,什么方法都搞了,效果就是不理想,最近愈来愈加重了……”李筠苦歪歪地说。

肩周炎?推拿、针灸等没有明显效果?”笔者自言自语地说过,反问道,“您还有其它毛病吗?”

我有2型糖尿病,一直在吃降糖药……”李筠嗫嚅道。

糖尿病?您有糖尿病?难怪肩周炎难治好呢!”我恍然大悟。

糖尿病跟肩周炎有什么关系?”李筠不明白地问。

笔者批注:

肩周炎,全称为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由于肩部受到损伤、退行性变或受到风寒湿邪侵袭之后,波及整个或大部分肩关节的关节囊及其周围的肌肉、肌腱、腱鞘、滑膜囊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和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所产生的综合征。病程一般在一年以内,较长者可达1~2年。而部分肩周炎患者可自行痊愈,但时间长、痛苦大,功能恢复不全,积极地治疗可缩短病程使之尽快痊愈。至于糖尿病的并发症,人们很容易想到眼睛、肾脏、足、心脑血管疾病等,实际上,糖尿病引起的骨关节病也很多。前不久,国外有研究报道,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人之间,肩周炎的发病率分别为19%和3%,这表明糖尿病与肩周炎的发生有显著的相关性。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如果肩关节感觉僵硬、疼痛、活动受限,一定要查查血糖是否升高。临床上糖尿病并发肩周炎并不少见。糖尿病早期、中期、晚期都有可能并发肩周炎。至于为什么糖尿病人易并发肩周炎,其机理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由于糖尿病人的高血糖易损伤小血管壁,从而影响血液供应,导致局部肿胀。这种病变发生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尤其是肩周部易磨损、老化的肌腱和关节囊处,加重了该处的炎症反应,从而诱发肩周炎。

一旦确诊因糖尿病导致的肩周炎,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需进行局部的治疗。一般常用推拿、针灸等中医手段,配合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功效的药物。此外,糖尿病人进行针灸等治疗时,要特别小心,避免出现外伤,因为糖尿病人皮肤的伤口不易愈合,很容易导致感染。

可见,糖尿病导致的肩周炎若治疗效果不好,很可能是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不当,或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不佳。希望这样的患者到糖尿病专科做进一步检查,及时控制糖尿病,因为糖尿病引起的骨关节炎早期是可逆的。另外,请有经验的推拿、针灸医师治疗。这样,肩周炎定会大大好转甚至痊愈。

后咋出现低血糖反应?

刘女士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某医院针灸推拿科住院治疗,除了牵引、推拿、针灸以及拔火罐治疗外,还天天“挂水”(病人对静脉滴注药物的一种戏称)等。这天,刘女士“挂水”结束后,护士刚刚拔掉针头,她突然出现心慌、胸闷、心里难受以及头昏、头晕、全身出冷汗等反应。医生急忙过来检查并处理,半天,刘女士才恢复正常。事后,刘女士不明白地问医生是咋回事,医生说她是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我‘挂’的药物不就是葡萄糖水吗?怎么还会发生低血糖反应呢?”刘女士百思不得其解。

刘女士的疑惑是有道理的。那么,她为何输葡萄糖药液后拔针出现低血糖反应?原来,一般人在体内摄入了碳水化合物(淀粉或葡萄糖)后,身体就会对应的立即分泌胰岛素来平衡分解葡萄糖。输液时输入的葡萄糖更是会立即使胰岛细胞大量分泌胰岛素来分解葡萄糖,一旦停止输入葡萄糖,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同步的停止。然而,有的人当停止输入葡萄糖后,打开的分泌胰岛素的“笼头”竟没有立即关上,还在大量继续分泌,此时,病人就会出现一时性的低血糖症状,如心慌、胸闷、心里难受以及头昏、头晕、全身出冷汗等。此时若不立即处理会很危险的。至于刘女士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胰岛素分泌和输入葡萄糖“不同步”的现象,除了上面所说的“特殊原因”,她也许处于糖尿病的前期,为“糖尿病前期性功能性低血糖”。

那么,何谓

糖尿病前期”

?简单解释就是介于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之间,属于糖尿病的一种中间过渡状态。

我们知道,进餐后(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小于7.8毫摩/升属于基本正常。空腹血糖若等于或大于7.0毫摩/升,进餐后(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等于或大于11.1毫摩/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果介于二者之间,称为糖尿病前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糖尿病前期可分为三个类型:

(1)

空腹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而进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可称为空腹血糖受损(简称

IFG

(2)

空腹血糖正常,而进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称为糖耐量受损(简称

IGT

(3)

空腹血糖和进餐后2小时血糖均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简称为

IFG

+IGT

糖尿病前期者

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消瘦)症状,也无糖尿病特有的眼、肾、神经等方面的并发症,但多数患者已伴有血压增高,血脂异常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

可见,刘女士已站在糖尿病的边缘,急需尽快改变生活方式或实行药物干预,包括食疗等。否则,一旦加入糖尿病的大军,如不及时、合理的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阻塞性周围血管病以及出现特有的眼、肾、神经等并发症同时会困扰她,使以后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至于是否需要服药与何时停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作主张,以免出现意外。

另外,刘女士现在已经不适应用葡萄糖水了,若血压不高,可改成生理盐水;若血压也高,只有用果糖来代替了。

糖尿病”

夺去您的光明

糖尿病可以引起多种眼部并发症,如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虹膜睫状体炎、眼球运动神经麻痹等,其中,最为严重的当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因为此病致盲率高,是引起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糖尿病患者对眼睛的护理十分重要。

那么,如何保健及护理眼睛呢?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早期,如能及早发现,积极用药物控制血糖,滴用治疗白内障的眼药水,如用法可林、利眼明、白内停、晶福等配合治疗,晶状体混浊可能部分消退,视力尚可改善;如晶状体混浊发展到后期,又没有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则可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情况下,做白内障摘除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使视力恢复。如果已经发展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如能早期发现,应考虑应用激光作全视网膜光凝,避免产生黄斑区进一步损害,期望能保存部分视力。至于其他并发症,不再详叙。

总之,糖尿病患者要定期作眼科检查,因为此病对眼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当此病控制不良时,更易发生眼部一系列问题。所以,当您的血糖控制不良时,不要随便配置眼镜,也只有在糖尿病完全控制后,配置的眼镜才是最合适的。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每6个月左右作一次眼科检查。如果您的眼睛在某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眼科医生往往会介绍你去更专门的医生处就诊与治疗。在进行眼科检查时,应该向医生陈述您在视力方面的变化情况,如视力继续减退,或视物进一步模糊,或视力突然明显下降,或突然眼前出现漂浮的斑点或微粒,这将有助于医生鉴别您的病情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或进一步作相应的检查。

当然,说千道万,最好的办法还是控制糖尿病,只有控制住了糖尿病,这一切的一切就好办多了,否则,根本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减少糖尿病患者失明危险的唯一办法。

光明,是人的生命一部分。莫让“糖尿病”这个恶魔夺去您的光明!

糖尿病人如何“吃喝”

我们知道,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认为此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为“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为了使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减轻症状,现就向您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食疗方,患有此病的人不妨选用。

肺胃燥热型

主要症状是烦渴多饮,饮不解渴,饮水无度,善饥形瘦,口干舌燥,舌红脉数。

操作:1、生芦根粥。取鲜芦根30克,粳米50克,以水1500毫升,煎芦根,取汁1000毫升,纳米于汁中,煮粥食之。2、雪梨浆。取甜水梨大者1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时时频饮。3、五汁饮。取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4、西瓜嫩皮煎。取西瓜皮适量煎水喝。5、生地黄粥。取生地黄汁150毫升,加入陈仓米粥内,搅拌令匀食之。6、天门冬粥。取天门冬30克,白米50克,煮粥食之。

肾阴亏损型

主要症状是口渴多饮,尿频色清,疲乏无力,腰腿酸软,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脉沉细数。

操作:1、一甲煎。取生牡蛎60克将其碾细,用600毫升水煮,煮至200毫升为止,温服。2、猪肤汤。取猪皮500克,白面粉250克,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次服。3、一味薯蓣汤。取生淮山药120克,煮汁两大碗,以之当茶,徐徐温饮之。4、枸杞粥。取枸杞子、白米煮粥食用。5、山萸肉煎。取山萸肉60克,浓煎食用。

阴阳两虚型

主要症状是尿频清长,口渴多饮,口干少津,面色黛黑,常常腹泻,阳痿畏寒,舌淡苔白,脉沉迟。

操作:1、桂心粥。取白米60克,煮粥,粥半熟入桂心末,每日用5克,煮熟食之。2、韭菜粥。取白米60克,煮粥,粥熟入韭菜少许微熬,然后食之。3、菟丝散。取菟丝子150克,茯苓100克,石莲肉60克,共研为末,加酒,糊调为丸,每服30~50丸。4、炖猪腰。取猪腰2个,杜仲或核桃肉30克,一同炖熟食之。5、鹿角粉。取鹿角粉或鹿角霜,加煅牡蛎、生龙骨各等份,研细末,炼蜜为丸。

至于食疗方剂的主食,一般选用黄芪山药粥、薏米粥、麦麸饼、鲜胡萝卜粥等;菜肴一般选用凉拌鲜黄瓜、洋葱炒瘦肉、瘦肉烧冬瓜、素炒蚕蛹等;饮料选用乌梅饮、冬瓜鲜番薯叶饮、四季豆饮等;汤选用南瓜汤、大白菜或小白菜鸡蛋汤、黄瓜炖肉汤、西红柿瘦肉元子汤等。具体说来有益食品包括:含维生素丰富而含糖量少(低于3%以下)的蔬菜,如菠菜、油菜、芹菜、大白菜、小白菜、圆白菜、春笋、莴苣、西葫芦、菜花、绿豆芽、茄子、四季豆、洋葱等。其次,多吃黄鳝也很好。据悉从鳝鱼中可提取分离出“黄鳝鱼素A”和“黄鳝鱼素B”,这两种物质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和恢复正常调节血糖生理机能的作用。

在这里要交代的是,糖尿病病人也有少吃或不能吃的食物,如白糖、砂糖、黑糖以及各种水果糖、奶糖、巧克力糖等,包括中西式糕点和蜜饯食品。无益食品包括: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如芋头、土豆、白薯、荸荠、藕、蒜苗、香蕉、粉丝、粉团等。如食用豆制品或猪瘦肉、牛肉、鱼、鸡等含蛋白质多的食品时,应相应减少粮食用量。另外,还要戒烟戒酒。

可见,对糖尿病的食物治疗,虽然有效,但要有耐心,要弄清不同的病症,给予辨证食疗,这样,再加上恰当的运动和药物治疗,效果也就更好。

您是否与糖尿病结缘?

糖尿病已上升为危害健康的危险敌人。所以,为了尽早发现及防治糖尿病,请您注意自己或亲属的可疑苗头:

(1)

如果您餐后2~3小时或午饭前及晚饭前常出现心慌、乏力、多汗、头晕、颤抖、饥饿感等症状,吃东西后可以缓解,就应考虑到是否为早期糖尿病性低血糖反应。当糖尿病病情逐渐明显或加重后,低血糖症状随着减轻,终于消失。此种症状在糖尿病病情较为明显以前可持续多年。

(2)如果你经常发生皮肤化脓性感染,如毛囊炎、疖肿、痈等,也应考虑患有此病的可能。

(3)女性如果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外阴经常瘙痒,也不能排除患有糖尿病的可能。

(4)生育年龄妇女有多次流产、胎儿畸形、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病史者,也应考虑患有糖尿病的可能。

(5)如果你有原因不明的四肢沉重、麻木、小腿痛或痛性痉挛等,也应考虑患有此病的可能。

(6)如果你过早出现动脉硬化及高血压,也应考虑患有此病的可能。

(7)如果你突然视力减退而原因不明应考虑是否为糖尿病性白内障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所致。

(8)老年人出现原因不明的昏迷、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应考虑是否为此病的并发症。

(9)如果你出现原因不明的肢端坏死,也应考虑患有此病的可能。

(10)男性如果出现阳痿,也应考虑患有此病的可能。

(11)儿童常有夜间遗尿、原因不明的生长迟缓、体力虚弱、消瘦,也应考虑患有此病的可能。

当您知道了这些可疑苗头,就不应再麻痹大意,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确诊。当然,也不可过于紧张。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终身疾病,却也可防可治,只要控制得当,即使患有此病,也可以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

餐后再查血糖有这个必要吗?

夏晴小姐偏胖,因近来头昏头晕全身无力等而到医院就诊,医生怀疑她有糖尿病,先嘱她早晨空腹查血糖一次,结果正常,可医生又要求她餐后2小时再查一次。她感到不解,既然餐前检查正常,餐后再查有这个必要吗?医生是否有滥检查的嫌疑?

如今,像夏小姐这样对“检查”抱有偏见的人不少。我们知道,糖不但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果我们患了糖尿病等,血糖就要增高。血糖的正常值一般是70—110mg/dl(3.9—6.1mmol/L)。进食后血糖水平最大升高的程度,一般也只上升到120mg/dl(6.66mmol/L),并且在2小时内回至原有水平。那么,医生为何还要嘱夏小姐查餐后2小时血糖呢?其意义在于筛选糖尿病,若大于或等于11.1

mmol/L

,可诊断为糖尿病,若小于此值,需要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来确诊。

然而,目前在我国,许多高血糖患者,就因为仅仅查了空腹血糖而没有续做糖耐量试验(OGTT),导致大批的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被漏诊。早在2005年11月9日,

《健康报》

就做过这样的报道,即在我国冠心病患者中,高血糖人数占总人数的80%;对这一群体,单纯采用空腹血糖检测,而不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将有80%的新诊断糖尿病人群及70%的新诊断糖尿病前期人群被漏诊。另外,

据2012年11月8日

《新闻晚报》

报道,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11月7日说,国人血糖升高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而常规体检只查空腹血糖,许多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者得以“蒙混过关”,造成我国糖尿病漏诊率高达50%。

可见,夏小姐误解了医生。

据有关专家介绍,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出现异常的时间大约要早3—5年,如果忽视了餐后血糖的检查,难以及时发现糖耐量减低或早期糖尿病患者,很容易转化为Ⅱ型糖尿病。同时,只检查空腹血糖,还导致一些患者不能真实掌握血糖控制情况,给糖尿病防治造成误导。

现在需要交代的是,所谓的餐后2小时是指从吃第一口饭算时间。另外,我们在作血糖体检时,还要考虑到它的日间波动。同时,离体后的血标本应及时送检,以免糖被分解而降低。药物、饥饿、胃次全切除后,均会引起暂时性的低血糖。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会使血糖增高,甚至发生

药物性”糖尿病

肝病与糖尿病,“狼狈为奸”?

前不久,安徽省合肥市某局机关干部黄鸣女士来电咨询,黄女士在电话里说,她是个2型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乙肝、丙肝,这几年一直在服降糖药和肝病药,然而,最近她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她得了肝性糖尿病。她不明白,什么叫“肝性糖尿病”?很危险呢?

黄女士的担忧是有原因的,患者的心情也可以理解。肝性糖尿病,顾名思义,即是因肝脏疾病如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等而引起的糖尿病。具体指征必须具备下面2条,即(1)原来患有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2)在肝病基础上血糖升高,即空腹血糖超过或等于140mg/dL。临床表现大都和一般的糖尿病类似,即口干、口渴、饮水较多、尿量增多、食欲增加、体重减轻等,但不同点即有时症状不明显或比较轻,正因为有时症状“隐匿”,容易引起患者忽视。

总的来说,肝性糖尿病多与肝病的轻重程度成“正相关”,即肝病较重时,肝性糖尿病亦较重,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也较多。但肝病不重也会引起肝性糖尿病,甚至以糖尿病症状为突出表现。若患者对此麻痹大意,一味降糖而忽视治疗肝脏疾病,结果会适得其反。因为降糖药大都对肝脏有影响,甚至对肝脏损害很大,如果顾此失彼,非但得不偿失甚至加重肝病或使肝性糖尿病久久难愈。当然,那些先患糖尿病,后患肝炎或因长期吃药而造成肝损害的患者则不属于“肝性糖尿病”的范畴。

另外,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系小池和彦教授前不久宣布,他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经动物实验发现,丙型肝炎患者易患糖尿病。据认为,2型糖尿病因体内无法有效合成能使血糖值降低的胰岛素而发病,而患者感染病毒发生丙型肝炎后,容易过食和肥胖,从而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可见,肝脏异常是引发糖尿病的原因之一,因此肝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不要吃得过饱以及饮酒等,以免身体发胖而导致糖尿病。

最后要说的是,肝性糖尿病的“帽子”不要乱戴,一旦戴上,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即用药要谨慎,定期复查血糖,必要时可请医生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患者若发现血糖升高且伴有肝损害,应及时请医生诊治。至于你目前的状况,考虑可能是用药不当或一种药用得过久而产生了药物依赖性,另外,你戒酒了吗?平时吃的食物是否对肝脏或血糖等有影响?建议你到医院好好诊治一下,包括调整糖尿病和肝病的用药。

糖尿病咋易引起高血压?

金女士患糖尿病已逾8年,最近检查发现又患上了高血压病。“真是屋漏又遭连天阴雨,我这下半辈子咋活呀?”面对医生,她失声痛哭。

现在,像金女士这样“屋漏又遭连天阴雨”的患者委实不少。

有资料显示,近20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在我国几乎增加了1倍,18岁及其以上的居民发病率为18.8%,全国发病人数估计已经超过1.6亿,每年还在于以600万的速度增加。其次,每年有高血压导致脑中风的病人在150万人以上,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到2020年,估计脑卒中的死亡人数将增加3倍以上。另外,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300万,每年一10%的速度增加。有2500万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并发糖尿病,2000万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三高”症患者心脑血管死亡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2—3倍。

那么,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引起高血压呢?研究发现,促使“富贵病”如高血压、高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和肥胖升级的“帮凶”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胰岛素执行其正常生物作用的效应不足,表现为外周组织尤其是肌肉、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通俗地说,就是胰岛素的利用率不足,只有部分或少量发挥作用,表现为胰岛素相对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其调节血糖代谢的作用。

胰岛素抵抗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通常指胰岛介导的葡萄糖利用率降低,而导致的血糖增高。所以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特征。

专家认为,传统的错误认识和不恰当的治疗手段是导致糖尿病久治不愈、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是否从传统的“对症治疗”走向“对因治疗”,成为康复与否的关键。

胰岛素抵抗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始终存在,它是独立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原因和助虐者,更是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只要采取减小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的治疗方法,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并发症状况。

也就是说,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被削弱,进食后可致血糖升高,进而刺激胰岛细胞更多地分泌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能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引起人体钠潴留,还能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最终导致高血压。据统计,60%—80%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大约50%的高血压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可见,只有解除胰岛素抵抗和同时降“三高”,才能遏制高血压病等“恶狼”的袭击。

那么,怎样防治患糖尿病后的高血压?为此,有关专家告诫道:(1)严格饮食管理,积极治疗糖尿病。使糖、脂肪等代谢指标达到或接近正常是防治高血压的基础。(2)肥胖者要恢复正常理想体重,必须进行减肥治疗,更有利于降低血压。(3)伴有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者,要进行低脂饮食,尤应限制动物脂肪和降血脂药物治疗。(4)有高血黏度和血液凝血机制增高者应进行降低血液粘度和小剂量阿斯匹林抗凝治疗。(5)坚持低盐饮食,每天进食量不超过3克,可以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或降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6)防治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可以引起或加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也可引起或加重高血压,对两者都必须积极防治。(7)利尿剂的应用,利尿剂可减少血容量,从而使血压下降。常用药物有双氢克尿塞、速尿、安体舒通和氨苯蝶啶,对前三者一般不用,因对糖尿病不利,有升血糖作用。须用时要注意剂量并适当补钾。(8)以上措施不能奏效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降血压药物进行治疗。常用的降血压药物除利尿剂外,还有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利血平、心得安、甲基多巴、降糖灵、哌唑嗪,呱乙啶,血管扩张剂(肼苯达嗪)、钙离子拮抗剂心痛定、络活喜、尼莫地平、尼群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巯甲丙脯酸、开搏通,还有复方降压制剂复方降K胶囊,上述药物降压作用各具特点,都有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搭配使用。

明明白白测血糖

前不久,天津市一位名叫黄冰的读者来电说,他是一名打工者,因近来头昏头晕比较明显,到医院就诊,医生建议他查血糖,而且不止查一次,查的名堂也不少。他不明白。查血糖干什么?为啥一次不能检测成功?如何检测更科学、更准确?

现在就来回答黄读者的询问。我们知道,糖不但是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也是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如果我们患了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感染性疾患、毒血症、颅内疾患等等,血糖就要增高;如果我们患了甲状腺机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脑垂体机能减退、胰岛β细胞增生和癌瘤、严重肝病患者等等,血糖就要降低。血糖的正常值一般是70~110ng/dI(3.9~6.1mmol/L)。也就是说,非糖尿病的病人在早晨空腹时血糖一般都在4.44mmol/L(80mg/dI)左右,即使空腹状态持续24小时或48小时,血糖水平也很少低到3.33mmol/L(60mg/dI)。相反,进食后血糖水平最大升高的程度。一般也只上升到6.66mmol/L(120mg/dI),并且在2小时内回至原有水平。

正确检测血糖的6原则

.要查早餐前血糖即指早晨6—7点的血糖。

点以后抽的所谓“空腹糖”已经失去了早餐血糖的意义。检查的目的在于体现夜间基础状态的血糖,凌晨血糖升高的情况及降糖药远期疗效的综合结果。如果降糖药的中远期疗效差,此时的血糖可能比最低值要高。

.查午餐前、晚餐前、睡觉前血糖。

其意义在于体现正常人的血糖的最低值及糖尿病病人良好控制血糖的最低值、降糖药的中远期疗效。如果远期疗效差,此时的血糖不是最低值。

.查早餐后2小时、午餐后2小时、晚餐后2小时血糖。

其意义在于体现对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也是筛选糖尿病的方法之一,若大于或等于11.1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若小于此值,需要做糖耐量试验(OGTT)来确诊。但要注意的是,餐后2小时指从吃第一口饭算时间;其次,既然体现治疗效果,故验血日吃饭、运动、用药等各种情况要与平常一样。

.查夜间血糖。

其意义在于若早餐前血糖高,是夜间血糖一直在高还是;麦晨时才高的,两种情况的治疗不一样,故可以自行设计测测夜间血糖,如零点、2点、4点、6点的血糖。

.随机检查血糖。

其意义在于捕捉机体在特殊情况下对血糖的影响,如多吃、少吃、吃特殊食品、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月经期等。及时捕捉低血糖的瞬间(约10分钟之内)。当低血糖后机体中升血糖的激素马上释放,10分钟左右血糖就会升高,甚至高出平时的水平,所以当怀疑有低血糖发生时要及时测血糖来捕捉低血糖的瞬间。若测血糖晚了,血糖正常或高血糖,则不能明确是低血糖后高血糖反应还是本来就没有低血糖,两种情况治疗完全相反。

.餐后半小时到1小时查血糖。

其意义在于如果吃了消化吸收特别快的食物,如粥、果汁、饮料、西瓜、葡萄等。血糖可能升高得更快,故需要测吃这些食品后短时间的血糖,如半小时的血糖。如果想了解吃普通食品或吃一般水果血糖最高时的情况,应测餐后1小时血糖。

这里要交代的是,我们在作血糖体检时,还要考虑到它的日间波动,据专家们估计,波动范围大约在4%左右。另外,离体后的血标本应及时送检,及时分离血清或血浆测定,不宜超过2小时,否则应将血清放冰箱内保存,以免糖被分解而降低。药物、饥饿、胃次全切除后,均会引起暂时性的低血糖。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会使血糖增高,甚至发生“药物性”糖尿病。

按揉糖尿病可显效

糖尿病也能按揉?有没有疗效?有。近年来,按摩(推拿)成了防治糖尿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它的基础病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其特征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以及尿中有糖。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喝水、多吃、小便多和消瘦以及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等。关于糖尿病的防治,方法很多,其中按摩及自我按摩法也有明显的效果。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

患者俯卧位,术者立于一侧,先用掌揉法自大椎沿足太阳膀胱经向下治疗至腰骶部,时间约2分钟。然后用一指禅推胰俞、肝俞、胆俞、肺俞、胃俞、肾俞等穴各3分钟;再用掌擦督脉经和膀胱经,以胰俞为主,斜擦两侧肾俞穴,以透热为好。这时,可配合按揉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穴各3分钟,以酸胀为好。

第二步:

患者坐位,术者立于患者身后,用掌平推两胁肋部,以左侧为主;再用中指点按期门、章门两个穴位,以酸胀为好;同时平推脘腹部,并用中指按揉中脘、神阙穴。再平推手三阴、手三阳经约2分钟,提拿肩井穴5次,搓抖上肢,拳背击大椎、八

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穴各3下。

至于证型的加减,中医把糖尿病(消渴)分为上、中、下三消,则由医生治疗时具体病情具体处理。

推拿手法结束前,还可嘱患者俯卧床上,胸部垫一软枕头,患者双手抓紧床头,助手握住患者双踝,用力牵引,术者站于患者右侧,双掌重叠按压胸椎棘突,自大椎开始向下按压至肾俞穴,共按压3次。

患者也可自我按摩,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

取站立位,两足分开,与肩膀同宽,先用掌摩腹部100次。擦两侧胁肋部100次。用中指按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各100次。用双手掌擦腰骶部至透热。用拇指按揉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阴陵泉穴各100次,以有酸胀感为好。

第二步:

用左手捏拿右上肢,自远端向近端捏拿10遍。用拇指按揉曲池、合谷、外关穴各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用右手以同样捏拿和按揉左上肢。双掌搓热蒙面部,可作50次左右。然后再闭目养神10分钟。

这里顺便说一下,

耳后窝

有降糖调血第一窝之说。据研究发现,

位于双侧耳垂后方凹陷处的“耳后窝”,深层分布有迷走神经,通过刺激可使迷走神经兴奋,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此外,按摩耳后窝还可激发三焦经之气,调气血,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那么,怎么按呢?操作者用双手拇指缓缓用力按压耳后窝,慢慢吐气,持续5秒再松手,如此反复按压10~15分钟,每天午饭和晚饭后半小时各按摩1次。

最后要交代的是,在进行按摩治疗或自我按摩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避免思虑过度和精神紧张,参加必要的文体活动,如散步、太极拳、推掌、气功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空腹时进行运动。其次,要适当控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同时多食蔬菜等。至于是否继续服药与何时停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作主张,以免出现意外。

糖尿病

咋易同椎间盘突出“联姻”?

周老先生是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前不久,他因腰腿痛难忍到医院检查,发现又患上了2型糖尿病。问医生原因,医生说在排除其他发病因素外,长期腰腿痛对人的身心影响和精神刺激也有很大的关系。他不明白,椎间盘突出咋会引起糖尿病呢?

如今,像周老先生这样对这个问题困惑的人肯定不少。我们知道,引起糖尿病的原因很多,如饮食、遗传、肥胖以及缺乏锻炼和身患各种疾病等。那么,

椎间盘突(脱)出的患者也容易患上糖尿病吗?笔者认为,不能排除。我们知道,糖尿病患者的糖尿,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而胰岛素分泌不足,除了胰岛腺体本身疾患外,经研究发现,主要是受心理社会以及别的一些疾病不良因素的影响。

周老先生身患腰椎间盘突出已经20多年,可想而知,20多年的疾病折磨,身心受到多大的伤害。工作、学习、生活以及老年夫妻的床上事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他难免紧张、焦虑、沮丧、痛苦,对腰腿痛的忧虑、对病痛的焦虑不安、对有可能致残致瘫的恐惧心理等,这些不良情绪不仅诱发腰腿痛,还影响着腰腿痛的治疗与康复。另外,不良情绪亦可成为糖尿病的诱发因素。众所周知,胰岛素是胰岛组织中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之外,还直接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的调节,大脑边缘系统同时又调节内分泌和植物神经的功能,因而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抑郁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的兴奋将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受体,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交感神经还将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释放。如果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长时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性最终被固定下来,进而导致糖尿病。至于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患病期间,卧床时间较长,活动很少或根本不活动,吃的东西也难以消化吸收,所以肥胖症、糖尿病等也很容易“上钩”。

可见,椎间盘突出时间长了可以导致糖尿病症状出现或加重,反之,糖尿病管控不好又会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狭窄,神经营养不足以及代谢障碍,神经可能发生变性,导致感觉减退甚至丧失。这时,关节受到损伤,患者也浑然不知,无法通过自我反射机制,控制运动,实行退缩、休息,由此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关节损伤。关节内和附近骨质反复损伤,导致韧带松弛,软骨软化或脱落,引起关节炎症状。这种关节炎绝大多数见于足部,其次是膝部,亦可发生在肩、肘、指以及腰骶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病变关节囊松弛,有的半脱位,活动时有摩擦声。患者无明显的局部发热、红肿、疼痛以及关节障碍等,但有的人可能发生双下肢袜套状范围的皮肤感觉丧失。

所以,奉劝周老先生,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骨质疏松以及椎间盘脱出的患者在治疗时一定要慎重,尤其是牵引和推拿力度不宜太大,以免引起骨折。拔火罐不宜火候太大,时间太长,以免皮肤溃破而致感染。

为了您的腰腿痛尽快康复,在积极治疗腰腿痛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心理调整,努力消除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维持情绪的稳定,保持良好心境,适当服用降糖药物和食物,这样才可做到“两病”同治。

过于“洁净”易患糖尿病

上海市一位姓钟的女士在来电中困惑地问道,她不明白,她家那么干净,可谓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且孩子也是做到饭前饭后洗手,并用肥皂或消毒液不止一次地清洗,卫生间及厨房也经常使用清洁剂清洗,这样优裕、干净的环境,孩子为什么患上了糖尿病?

现在,像钟女士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是啊,给孩子创造了那么洁净的环境,恨不得将孩子“包”在“无菌”的世界里,然而,他们还是照样得病,且得的是令人头痛的糖尿病,你说恼人不恼人?

看来,过分洁净也有弊。

俗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话虽说不科学,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表示,目前在英国国内被确诊患上糖尿病的儿童人数正在骤增,研究显示在1985年到2004年间,英国国内5岁以下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人数增加了5倍,与此同时15岁以下儿童患1型糖尿病的人数也增加了一倍。研究人员指出,现在的父母让孩子过于讲究卫生可能与患糖尿病有关,因为卫生条件太好现在的孩子不再像过去的孩子那样会接触到很多的感染源,他们称,由于上述患糖尿病儿童人数的增幅太大,所以不太可能是由于遗传的原因。

这次由英国糖尿病慈善协会赞助的研究共对260万人进行了研究,其发现在1985年到2004年间每年儿童确诊患1型糖尿病的人数都增加了2.

。宾雷说:

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变化了很多,母亲用母乳喂养孩子的比例也在下降,同时母亲在怀孕时的饮食也与孩子日后是否会患上糖尿病有关系。”

我们知道,1型糖尿病发病原因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开始杀死胰腺里负责生成胰岛素的细胞,由于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水平的激素,因此人体的血糖水平就会超出正常值。1型糖尿病通常会在儿童时代发病,患者不得不定期注射胰岛素。研究人员之一波利·宾雷教授表示:“人体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感染源,但在涉及1型糖尿病时,现在的儿童接触到感染源很少,免疫系统这时就容易收到错误的信号。”她还说,儿童的饮食以及现在母亲母乳喂养孩子的比例越来越低也可能是导致儿童患糖尿病人数增加的原因。

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人体的器官对胰岛素产生抗体,这种疾病一般会在成年后发病,主要与饮食结构不当有关。在英国目前患有糖尿病的200万人当中,25万人是1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万人是学龄儿童。

如今,我们的孩子不是不讲卫生,而是太“干净”了,洗手用消毒水,饮水喝蒸馏水,大量食用含防腐剂的食品和饮料等等,如此,过于洁净的环境及优裕的生活,反而造成孩子的免疫力低下,成了温室里的“柔花弱苗”。

所以,我们要忠告那些让孩子过于洁净的家长们,尽快纠正孩子过于“优裕、干净”的环境,让孩子从“无菌”的环境中走出,多接近大自然。

出现五个怪症状警惕糖尿病

1.皮肤褶皱处发黑,通常位于颈部、肘部或指关节后方,这往往是血糖升高的信号。

2.视力突然变好,视力模糊是糖尿病的一个症状。但糖尿病会造成体液含量波动,其中就包括眼睛,导致视力不稳定。

3.无休止的瘙痒,糖尿病会损害血液循环功能,从而导致皮肤干燥和瘙痒。

4.听力不如从前,听力损失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预警信号。研究者认为,糖尿病会损害血管和内耳的神经,导致听力下降。

5.鼾声如雷,如果你夜间睡觉鼾声如雷,而白天老犯困,那么最好去检测血糖。睡眠障碍患者往往在睡眠中释放出应激激素,而它会升高血糖。

经现代医学证明,确有降糖作用的有:人参、党参、黄蓖、白术、玄参、仙灵脾、黄精、山药、生地、熟地、麦冬、知母、花粉、玉竹、何首乌、五味子、地骨皮、石斛、乌梅、丹参、田三七、黄连、玉米须、泽泻、苍术、葛根、枸杞、桑白皮、桑葚、五倍子、黄枳、山萸肉等。

释疑解惑

我为什么白天睡不醒?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公司部门经理,今年还不到30岁,平时工作十分紧张,应酬也多,常常疲倦不堪,尤其是近期不知咋弄的,白天觉特别多,常常睡不醒,为此,受到了总经理的多次训斥及红灯警告。然而,我十分苦恼,到医院检查,X光片、B超、CT等都查了,除了轻度脂肪肝外,其它也没查出所以然来。我这是怎么啦?

黄读者:

根据您的主诉,在排除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甲亢、缺铁性贫血以及睡眠不足或精神抑郁等原因外,您很可能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基础病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其特征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以及尿中有糖。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喝水、多吃、小便多和消瘦以及皮肤瘙痒、视力下降、足坏死等,但半数以上的人无特殊症状,或是虽有症状并没引起重视,这就可能造成误诊或漏诊。

那么,您的白天嗜睡为什么不能排除糖尿病在作怪呢?据有关专家最新研究发现,日间嗜睡和抑郁症、肥胖或新陈代谢等因素具有极紧密的联系。在患有糖尿病的被调查者中,出现日间嗜睡的可能是其他人的2倍。其缘由则是糖尿病患者血糖高于正常,大量糖分由尿中排出,会引起体力减退、精神萎靡,甚至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氧化应激反应减退,引起嗜睡。此外,当糖尿病发展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时,也会出现嗜睡。显然,您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但不能大意。

当然,您现在很可能不单单是白天嗜睡,也许还伴有其它不适症状,所以,希望您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包括餐前餐后血糖等。一旦确诊,应抓紧时间治疗,以免疾病耽搁太久而引起不良后果。

需要加服维生素C吗?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去医院就诊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医生在嘱咐我服降糖药的同时,还嘱我加服维生素C。可近日一位医生朋友来访时又说不要加服维生素C,弄得我无所适从。请问,糖尿病患者究竟需要不需要加服维生素C?

江苏高峻英

高读者:

人们过去认为糖尿病患者的维生素C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需要通过服用维生素C药片来提高血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可见,前面那位医生的嘱咐不无道理。然而,国外一项的最新研究表明,患有糖尿病的中老年妇女,如果服用大剂量的维生素C,可能会损害心脏。2004年,有关研究人员对2000名患有糖尿病的绝经后妇女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每天服用维生素C超过300毫克的妇女,死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是那些不服用维生素C妇女的2倍。

我们知道,人体内的抗氧化剂防御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当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同自由基相互作用时,它们变成了必须被其它抗氧化剂解毒的前氧化剂。而这个过程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发生得非常缓慢。在这种情况下,改变了结构的维生素C就会损害人体细胞。为此,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和其它营养物质,因为食物中的抗氧化剂可以进行生化平衡,但维生素C药片可能缺少这样的平衡机制。

生活中,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很多,主要来源是蔬菜和果类,例如桔子类水果(橙、西柚、柠檬等)、梨、西蓝花、番茄、辣椒等。所以,我们每天只要吃一个橙子或8粒荔枝,就足以供给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若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加剧动脉硬化的发展。研究发现,其颈部大动脉壁的增厚速度比一般人要快,而且剂量越大,动脉壁增厚的速度越快。其次,长期服用还会诱发尿路结石。还有,痛风、糖尿病、胃十二指溃疡患者也应慎用。据悉,大剂量的维生素C摄入可使尿中糖排出量增多,使尿糖呈假阳性反应,有碍糖尿病的诊断及降糖药的使用。

糖尿病人

需要控制喝水吗?

编辑同志:

我有糖尿病,吃多喝多尿多,为此,为了控制排尿次数,我平时常常控制喝水量,尤其是在上班或外出时,几乎不喝水。近日,我正在上班,突然发生了严重脱水而导致昏迷,后被同事送到医院急救才脱离危险。事后,我一直在想,难道糖尿病病人不应该控制喝水吗?可那“多尿”真叫人烦恼呀!我该怎么办呢?

胡读者:

多尿,就是糖尿病患者的尿量和排尿次数增多,每昼夜的尿量可达3000~5000毫升,排尿次数可达20多次。尿量增加是由于血糖升高,超过正常浓度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葡萄糖的高渗利尿作用使大量水分随尿糖排出。一般情况下,血糖越高则排糖越多,尿量也就越多。24小时内排出的糖量等于或超过25克时,就有明显和自觉的多尿。而您,则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多尿是因为大量饮水造成的,所以严格控制喝水,殊不知,喝水是人体保护性的生理调节,饮水自救是人的自然本能。中老年及长期血糖升高的患者,口渴中枢已不敏感,因而口渴症状常不明显,但体内脱水观象仍然存在。喝水有利于体内代谢毒物的排泄,有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作用。另外,喝水可改善血液循环,对中老年患者可预防脑血栓的发生。如果不补充水,病情就会加重。可您,身患糖尿病,原本就缺水,却人为地限制饮水,导致体内缺水状态更加严重,致使血液浓缩,血糖值大幅度升高,最后发生了高渗性糖尿病昏迷,差点送了性命。所以,望您以后一定注意,不要人为地控制喝水了。至于“多尿”的烦恼,关键在于控制自己的血糖,如果糖尿病症状控制了,多尿症状也会明显缓解。另外,为了不影响晚上睡眠,最好不要多喝水,而早晨起来后则应多喝水。

何谓“双重糖尿病”?

编辑同志:

我是位糖尿病患者,这么多年来只听说过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最近,一位“糖友”患者来访,说现在又有了一种新的糖尿病,叫“双重糖尿病”。这是怎么回事?我会患上吗?

山东赵冰清

赵读者:

您所询问的“双重糖尿病”,并非新的糖尿病,即是一个人同时患上其中的两种,如1型和2型或1.5型,故称“双重”或混合型糖尿病,其危险程度当然加大。

如今,全球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逐渐上升。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增加,与之相对应的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即所说的双重糖尿病(兼备1型和2型等糖尿病的特征)的发病率也在显著性增加。双重糖尿病的经典定义是,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肥胖,并且存在胰腺自身免疫标志物(即胰岛细胞自身抗原)。正确认识双重糖尿病有助于解决许多的问题。在多数情况下,在糖尿病儿童中,“自身免疫负荷”减轻而“代谢负荷增加”者诊断双重糖尿病的可能性大。

这里顺便说一下1.5型糖尿病,其实质是由于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引起的胰岛素缺乏性糖尿病。特点是相对于1型来讲,由于其胰岛细胞破坏缓慢而延至成人25—34岁左右才发病;相对2型糖尿病,这类病人比较消瘦或者低体重,体重指数(BMI)<21,一般发病半年后自发酮症酸中毒,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空腹血C肽0.3nmoI/L和(或)胰高糖素刺激后(或餐后2小时)0.6nmoI/L。临床结合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联合检测,排除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及年轻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的情况下,可以确诊为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糖尿病。这种糖尿病多发生于应激情况下,如严重感染,创伤后被迅速暴露出来。

可见,“双重糖尿病”,可谓使病人“雪上加霜”,危害“双重”!当然,“双重糖尿病”的定义目前还有争论,但不管咋说,糖尿病的和病因和病情正在逐步复杂化、难治疗,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

爱出汗

怎么与糖尿病有关系?

编辑同志:

我今年45岁了,令人苦恼的是,稍稍活动一下就满身大汗,即便是在大冷天也是如此。看了几家医院,有说我是“气虚”,有说我是内分泌紊乱,更有甚者说我是“更年期综合征”等。最近,我又到一家大医院就诊,最后确诊我为糖尿病。我不明白,糖尿病怎么特别爱出汗呢?

福建柳颖

柳读者:

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多汗,即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我们知道,全身多汗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多汗可见于高温环境中、强体力劳动后等,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也会有多汗的表现。病理性多汗则多见于以下情况:(1)系统性疾病如甲亢、糖尿病、低血糖症、结核、全身播散性红斑狼疮、风湿热、急性心力衰竭、休克及晕厥等;(2)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如帕金森氏病、脊髓灰白质炎、狂犬病的前驱期等;(3)药物、食物刺激和中毒,如服用毛果芫香碱过量、某些化学物(如汞、铅、有机磷)中毒等。(4)血压改变等。而糖尿病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除肝脏病变以外,还有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外周血管病、感染及神经病变等;而神经病变以植物神经病变最为常见,表现为排汗异常,可呈无汗、少汗或多汗;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多汗的主要原因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而致汗腺分泌增加;其次,血糖代谢率增高也是糖尿病病人多汗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多汗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表现,病因也较复杂,我们不能光从遗传、从小就喜欢出汗等方面来考虑,而要仔细分析,早日弄清“多汗”的原因,尽早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

我肚子痛,医生干吗要我查血糖?

编辑同志:

近来,我因肚子痛且伴有大便干稀交替,吃饭后难以消化等到医院就诊,医生在检查后要我查血糖。我不明白,明明是肚子里面的毛病,医生干吗要“指东打西”,叫我查血糖?这是不是属于乱检查?

北京吴韵

吴读者:

医生要您查血糖肯定是有一定的缘由,即怀疑您是否患有糖尿病。据有关专家研究得出,临床上约有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胀、早饱、烧心、嗳气、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称作“糖尿病性胃轻瘫”。糖尿病伴发小肠、结肠和肛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也十分常见,患者常常表现为慢性便秘、腹泻或大便失禁等。这很可能与高血糖导致胃自主神经病变、迷走神经功能不全使胃肠运动减弱或消失有关。另外,有些人在患糖尿病早期,可首先以并发症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当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时,往往就表现为腹痛(肚子痛),可为全腹部痛、上腹痛、脐周痛,呈钝痛、绞痛或隐痛,甚至还伴有呕吐、腹泻或便秘。据临床资料统计,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以腹痛为首发症状者为22%。由此可见,医生嘱您查血糖以排除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是正确的,并不是“指东打西”。当然,医生还要查您的胃肠道及肝胆等方面的疾病,以免顾此失彼,延误诊断和治疗。

糖尿病人

穿什么样的鞋为好?

编辑同志:

我是个2型糖尿病患者,听人说,患这种病以后很容易烂脚,发展下去甚至要截肢,是这样的吗?为此,我十分担心。那么,穿什么样的鞋比较合适呢?

湖南姜玉椿

姜读者:

据报道,糖尿病人需要特殊的鞋子,因为糖尿病会使他们脚部血液循环放慢;更容易受到真菌和细菌感染引起生理变化,从而给他们的健康带来危险。这些变化将导致糖尿病人脚部痛感消失和上皮细胞再造减少,可能会使他们的脚部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受到伤害,最后导致局部或全部截肢。另外,糖尿病人脚部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足弓消失、跖骨部分扩展。

可见,糖尿病确实容易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而引发糖尿病足,而糖尿病足的皮肤容易破损,且破损后不易愈合,容易感染,如果患者再穿不合适的鞋,会使足部皮肤破损及感染加重。那么,糖尿病患者穿什么样的鞋为好呢?一般来说,使之穿着舒适、大小适合而脚趾不受挤压的鞋子即可。鞋以旅游鞋或布鞋较好,不宜穿高跟鞋。如果脚趾挤在一起,走路时互相磨擦,可以在脚趾间填塞些棉花或羊毛,以预防擦伤;如果感到鞋子磨脚,应先检查脚部有无红肿、水疱或擦伤,然后检查鞋子的相应部位,并设法处理鞋子突起或不平的部分。穿新鞋,尤其是新皮鞋,要循序渐进,第一天最好只穿1小时,以后每天增加1小时。勤换鞋、袜也是办法之一,最好每天中午换一次鞋子与袜子,以防“汗脚”。

另外,墨西哥竞争科技应用创新中心的科学家为糖尿病人发明了一种新鞋,这种鞋可以预防病人足弓变形、皮肤感染和血液循环障碍,甚至还可避免截肢。

据墨西哥《宇宙报》报道,在墨西哥全国科技委员会和卫生部的资助下,墨科学家对

450

多名7岁至76岁患病5年以上的糖尿病人进行了长达3年的跟踪研究。这款为糖尿病人设计的新鞋已在瓜纳华托州莱昂市的一家鞋厂开始生产并上市销售。

据悉,这种鞋子以契合和适应消失的足弓的内部鞋垫以模仿足弓,男鞋则用更深的鞋楦为脚的活动提供更大的空间。还有,鞋子均用柔软的牛皮和羊皮制造,以保证糖尿病人的脚不会因为材料粗糙而受到损伤,同时鞋子的缝纫针脚也减至最少以避免摩擦。现在,墨西哥国内销量攀升,制造商准备向美国一些国家出口。

看来,我国糖尿病患者也可“享用”。

总之,为了防治糖尿病足,积极控制糖尿病的症状,不使血糖增高才是关键。

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足?

编辑同志:

我有2型糖尿病,听人说,患了糖尿病后,很容易“烂足”,而一旦“烂足”后再想恢复就很难,且致残致死的几率很高。为此,我十分担忧。请问,如何做到早期发现?有什么比较先进且简便易行的检测方法吗?

胡读者:

糖尿病会使微血管循环不良,导致血液供应不良,而足部距离心脏最远,因此血供也最差;加上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神经病变,引起感觉灵敏度下降,对一些不舒适的因素如鞋袜过紧、水温太高感觉不到,无法做出适当的调整而导致足部损伤,最常见的是溃疡严重者出现坏疽,这就是糖尿病足,也有人称为“糖尿病足综合征”。

可见,对糖尿病足确实不能疏忽大意。那么,如何做到早期发现以便尽快采取对策呢?以往也有一些检测糖尿病足的方法,如单丝尼龙针检测、音叉检测、超声检测、电生理检测等,但大多都是凭“感觉”来判断,只能在神经病变晚期使用,而且一些还是有创性的检测。前不久,德国有关专家发明了欧米诺糖尿病足神经病变早期诊断膏贴,才改变了这一现状。现在,糖尿病足已基本上能做到早期检查、早期发现了。

据悉,欧米诺是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脚部汗液代谢紊乱的情况,从而来判断是否发生自主神经病变的。患者将手指头大小的“诊断膏贴”贴于脚板底大脚趾下球部位,经过10分钟,观察其颜色的变化,若膏贴从原来的蓝色全部变成粉红色,说明尚未发生神经病变。反之,若颜色原封不动(保持蓝色),说明已发生了神经病变。而膏贴只有一部分变成了粉红色,另一部分仍为蓝色,说明汗腺功能刚开始失调,已有发生自主神经病变的征兆。也就是说,糖尿病神经病变已经向患者袭来,警报已经拉响,该全力防范及对付“糖尿病足综合征”了。可见,一旦发现“诊断膏贴”有异样,糖尿病患者则应控制好血糖,注意足部护理,以及时控制神经病变的发展。

如何留取糖尿标本

编辑同志:

我是位打工者,也是位糖尿病病人,医生嘱我要定期查尿和血,查血我知道,可查尿的标本却大有讲究。医生交代我,我一时记不住,烦介绍一下,以方便我以及这方面的患者,谢谢。

林春红

林读者:

正确科学地留取糖尿标本,对检测值的准确是很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在留取标本前,不能喝糖开水,不能进食高蛋白饮食,也最好不要剧烈运动,要注意情绪的稳定,如情绪波动太大,会影响尿标本检测的准确性。其二,通常以当日凌晨第一次小便为好。小便标本从留取到送检,冬天不要超过半小时,夏天不要超过5分钟,时间长了,尿液容易变质。如果保存的晨尿时间已长,那就在医院里留取新鲜尿为好。其三,留取尿液的容器必须干净,可以到医院化验室领取,尽量不要自己备容器,如实在需要,必须洗刷干净。其四,尿液标本的留取,必须检查标本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空腹尿糖定性试验,宜留清晨吃早餐前第一次尿;如化验尿糖、蛋白质等,最好是采用餐后2小时排出的尿液;如做24小时尿糖、尿蛋白定量检查,则须留置24小时尿并需加入适当防腐剂或冷藏保存;如做细菌培养,则应冲洗外阴,并消毒尿道口,用无菌试管留取中段尿。

在这里顺便告诉一下,正常尿液为透明、琥珀黄色。随尿量多少,颜色有深有淡。颜色的变化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的意义。若排出尿后渐出现混浊,一般为盐类结晶析出,无临床意义。若排出新鲜尿即混浊,而且呈云雾混浊,一般为细胞增加有炎症情况。

糖尿病人

哪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编辑同志:

我是一位糖尿病病人,现病情已处于平稳期,可医生说,这种病很难根治,且时好时犯,一旦症状加重,就应随时到医院就诊,否则有生命危险。可医生说得较含糊,我又是位打工者,俗话说:“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的管”,经常看病很不方便。我想知道,我这个病究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应跟老板请假就医呢?

黄举证

黄读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但是,如果病人出现感染、手术、创伤、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暴饮暴食、中断或突减胰岛素治疗和妊娠和分娩等诱因,可以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危及病人的生命。

糖尿病病人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即精神极差,软弱无力,神志恍惚或不清者;病情突然加重,并多饮、多尿者;病人原来食欲较好,突然食欲明显下降,并伴有轻度恶心、呕吐;病人发生高热及突然发生腹痛等。希望您自己把握自己病情的“度”,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就不要拖延,及时上医院就医甚至住院观察。

我的糖尿病缘何难治?

编辑同志:

我患糖尿病已5年余,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均都看过,而且不止一次。偏方、秘方药吃了不计其数,钱也花了不少,可这讨厌的糖尿病仍像鬼魂一样死死地缠着我。最近,我将我近几年来的治疗情况以及生活细节向一位医生作了叙述,这位医生判断我的糖尿病难治可能与吃避孕药有关。我不明白,吃避孕药跟糖尿病有啥关系?不吃避孕药,我的妇科病附件炎怎么办?

安徽刘小芸

刘读者:

糖尿病,绝大多数发生于中老年人,是一种有遗传因素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它的基础病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以及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等,但半数以上的人无特殊症状,或是虽有症状并没引起重视。我们吃下去的饭转变成葡萄糖后,胰岛素可加速血糖的利用,使葡萄糖转变为能量,并可使多余的葡萄糖转变为脂肪和糖原贮存起来。另外,当血糖过高时,胰岛素还可阻止糖原转变为葡萄糖,不使血糖过高。由此可见,胰岛素在产生能量、保持血糖正常水平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胰岛素一旦减少,人体代谢功能会出现混乱。那么,长期服用避孕药为何可诱发糖尿病或使糖尿病加重呢?科学研究证明,甾体激素避孕药可致糖耐量降低,使人体对血糖的利用率下降,由此诱发糖尿病或使加重。据统计,糖耐量降低者,10年后约50%可发展为糖尿病,而且比正常人发生冠心病的机会高。一旦发现糖耐量异常,应及时停药多可恢复正常,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即使原有隐性糖尿病,并在服药期转变为显性者,由于能早期发现,仅须进行控制饮食等自我护理,即可阻止其症状发展。由此可见,你应暂时停服避孕药,积极治疗糖尿病和妇科疾病附件炎,停止房事数月或更长时间。

糖尿病患者

为啥要常服阿司匹林?

编辑同志:

我是个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的同时,医生为什么还常常给我搭配阿司匹林药物口服呢?

河北周清

周读者:

阿司匹林,可谓药物“宠儿”之一。为什么说它是药物中的“宠儿”呢?即此药既是处方药又是非处方药(OTC),是药物中的“两栖”,当然受人们的欢迎。据有关专家研究得出,经常服用此药,能有选择地使细胞内环氧化酶乙酰化,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下丘脑中强致热因子前列腺素E2的合成,使体温中枢恢复调节体温的正常功能;此药还具有镇痛、消炎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据美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连续5年每天服用2片阿司匹林,患心肌梗塞和死亡的概率显著减少。另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危险性为常人的2倍,女性则为3—5倍。早在1988年就有人发现,男性糖尿病病人服用阿司匹林,可使首发心肌梗塞减少44%。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进行一项用阿司匹林防止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也取得了成果——平均死亡人数比安慰剂组少9%,心肌梗塞减少了17%。由此可见,经常服用阿司匹林有预防动脉血栓、心肌梗塞及对因糖尿病所致的血栓动脉硬化病、坏疽、冠状动脉硬化等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是药三分毒”,因久服阿司匹林可引起出血、溃疡、失血性贫血及成瘾,并损伤肾脏等毒副作用,所以,要提防长期反复大剂量用药,以免被药害。

腰围过大

易与糖尿病“亲吻”?

编辑同志:

我是位打工者,最近因腰背疼痛到医院就诊,医生看我大腹便便的样子,建议我查血糖、血脂等。我不明白,问为什么,医生说我腰围过大,需排除糖尿病等。我感到莫名其妙,腰围过大跟糖尿病等有什么关系?医生该不会是在“瞎查”吧?

浙江夏全保

夏读者:

医生建议您查血糖、血脂等不是在“瞎查”,而是有科学根据的。早在2002年,国外有关专家对335名中年男性的腰围、甘油三酯和空腹胰岛素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腰围大小跟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病率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即腰围越大此病的发生率越高,反之即越低。研究人员还作了相关的科学对比。前不久,瑞典科学家报告,腰围尺寸大小是人体有无胰岛素抗性的重要标志,而胰岛素抗性过高的人容易患上2型糖尿病。科学家研究发现,与其他的形体指标相比,腰围大小是人体是否存在胰岛素抗性最重要的标志。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腰围在100厘米以下就基本可以排除存在胰岛素抗性的可能。胰岛素抗性和2型糖尿病直接相关,具有胰岛素抗性的人,其血糖值与正常水平相比偏高。虽然这些人不一定会出现糖尿病的症状,但只要存在胰岛素抗性,并可看作为2型糖尿病的先兆,即我们常说的“狼来了”。

另外,

胸部过大的女性也易患糖尿病。据悉,

加拿伦多大学学者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对象是将近92000名平均年龄38岁的中年妇女。调查者先对志愿者20岁时胸部大小情况做了一定了解,然后又将其中患有糖尿病女性与其年轻时胸部大小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那些穿A杯胸罩的女性患糖尿病的几率最小;与她们相比,穿B杯胸罩的女性患糖尿病几率高32%;穿C杯的高71%,穿D杯的高58%。

由此可见,大腹便便(“将军肚”)以及

胸部过大的女性

不仅影响形体美,且是已患糖尿病或日后患糖尿病等的“信号”。因此,希望您不要再怀疑医生的“善举”,尽快到医院查一查血糖以及血脂、胆固醇等,看看您与“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还有多长的距离。

除此之外,平时要多食用芹菜、冬瓜、黄瓜、萝卜、洋葱、豆芽菜、苋菜、芫荽、茼蒿、莴笋、茭白、赤小豆、木耳、竹笋、薏米仁、韭菜、辣椒等蔬菜食物之类,多吃茯苓粥、玉米粥、胡萝卜粥、红小豆粥、绿豆粥等。菜肴则常以素炒菠菜、素炒冬瓜、素炒绿豆芽、瘦肉烧冬笋等。这些对防治肥胖症疗效颇佳,甚至胜过许多减肥药品。

当然,用食疗降脂减肥,要去掉影响食疗的不利因素,如禁烟少酒或不喝酒,不暴饮暴食,多吃素油少吃荤油,饮食清淡,平时多加强体育锻炼,就像韩国国防部制定的减肥操那样,引体向上、1500米跑、10米往返跑、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另外,日本东京中央医院经过10年的观察研究提出:每日散步两次,每次30分钟,是治疗糖尿病的“良药”。

专家们的试验研究证明,散步能促使肌糖元和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能抑制饭后血糖值的升高;能减少糖代谢时胰岛素的消耗量。所以,专家们认为,散步对一些经控制饮食而不需要依赖胰岛素或需要少量胰岛素但病情得到明显控制的糖尿病人,是非常有益的。专家们还说,散步对糖尿病人所产生的医疗效应,不能理解为仅仅是为着消耗能量所进行的减肥运动,而是具有药理学方面的意义。如此,这“大腹便便”也就不属于您了。

指血血糖

和静脉血糖是一样的吗?

编辑同志:

我是位打工妹,近日同小姐妹逛商场,发现有人在用一种什么仪器给顾客测血糖。我好奇地凑上去测了一下,被告知血糖偏高,需要吃什么降糖保健品。请问,这种仪器测血糖准确吗?跟医院里的静脉测血糖是否一样的?

河北夏茵茵

夏读者:

你说的仪器很可能就是血糖仪。而血糖仪测定的是指血血糖,跟医院里的静脉测血糖是有区别的。因为在医院用生化仪所测的静脉血糖一般是静脉血浆血糖而不是静脉全血血糖,也就是将静脉血中的红细胞分离掉以后,用余下的血浆所测的血糖。而指血是毛细血管全血,包含血浆和红细胞。红细胞中含葡萄糖比血浆中少,因此空腹时指血全血的血糖值应该比静脉血的血浆血糖值低约12%,又由于采取指血时常伴随有组织液的渗出,使指血血糖更容易低于静脉血浆血糖。

由此可见,指血血糖测定的是毛细血管血,而血液在动脉经毛细血管再进入静脉的过程中,必然要耗费糖作为各器官的能量来源,因此指血血糖原则上要高于静脉血糖。其次,指血血糖和静脉血糖的差别程度还与血糖检测时间有关,往往空腹血糖二者区别较小,而餐后两小时血糖二者区别偏大。另外,血糖越高,往往两者差别越大,以至于有的血糖仪直接在电脑程序中加入换算系数。

另外,血糖仪测定指血血糖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准确度也因不同血糖仪而不同。由于测定的为指尖血,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混入组织液;如果该血糖仪需要血量偏大,则可能混入的组织液就更多;如果再用手挤一挤才达到所需血量,则这一因素就影响更大了。另一点是,由于血糖仪的工作原理是葡萄糖氧化酶法,是将葡萄糖氧化酶均匀涂抹在一大片特制的纸上,然后裁剪成为我们见到的试纸,因而涂抹的均匀度往往也影响测定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一直与时俱进,但是均强调必须采用静脉血标本测定。也就是说,在诊断方面,指血血糖不能代替静脉血糖。

不过,在血糖监测方面,血糖仪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有它的独特优势。可见,诊断糖尿病必须依据静脉血糖的检测结果,而末梢指血糖主要作为平常的病情监测。至于那家商场人员检测你血糖偏高,要你买他们的降糖保健品,其动机值得怀疑,望你慎重。

吃南瓜能降血糖?

编辑同志:

我今年56岁,退休教师,患糖尿病4年。诊断糖尿病后,一直口服降糖药,先后服用过优降糖、消渴丸、降糖灵与达美康等药,血糖控制基本满意,血糖常在6.5—9.0毫摩尔/升之间,尿糖阴性或+,偶尔++,去年听单位同事说南瓜能治糖尿病,无需吃药,于是遂停药购食,每日在2—4市斤,可不知咋的,近日觉得特别难受,全身都不舒服,头晕、心慌、胸闷、四肢无力等,到医院一查,血糖猛升,医生说我是糖尿病性血糖反应,要我赶快服用降糖药,不能再吃南瓜了。我不明白,南瓜不是降血糖的嘛,医生怎么不让我吃了?

郑州张鸣

张读者:

南瓜降血糖是以讹传讹!不错,南瓜确实有补脾利水、解毒杀虫的功效,可说南瓜能降血糖却缺乏科学根据!《本草纲目》、《全国中草药大汇编》及《中国民间单验方》等中医药典籍,均没有关于南瓜治疗糖尿病的记载,相反,《本草纲目》里却说“南瓜补中益气,多食发脚气、黄疸”。那么。南瓜降血糖的“风”是怎么吹起来的呢?据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北海道地区糖尿病患者高达5%,但北海道有个夕张村却没有一名糖尿病患者,经日本一位医学专家深入细致地考察和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当地居民食用嫩南瓜有关。后又经鉴定,这种南瓜为“裸仁南瓜”,对防治糖尿病有一定作用。于是,“南瓜热”蔓延开来,这一“流”,害了多少吃南瓜防治糖尿病的人。其实,南瓜在常用食物血糖指数上属于高指数食物,如500克南瓜大约可产生100千卡热量,相当于1000克冬瓜所产生的热量,与丝瓜、西瓜的热量相当,会影响人体糖代谢,导致血糖升高。可见,南瓜,作为一种普通的蔬菜,可以吃,但不能多吃,更不能把它当成降糖“药”来吃,吃多了会升高血糖。

饮冷茶能防治糖尿病?

编辑同志:

最近我到医院体检,医生说我是属于糖尿病前期,目前无须用降糖药,给予食疗即可,并介绍我平时多饮冷茶,还说饮冷茶可起到防治的作用。听了医生的介绍,我很高兴,因为本人平时就喜欢饮茶,且现在又能免除吃药的麻烦!但我又有点不放心,饮冷茶真得能防治糖尿病吗?那位医生该不会误导吧?

河北黄光辉

黄读者:

茶叶疗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人称“茶为万病之药”。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茶叶对预防和治疗人体的多种疾病都有好处,为此,许多人将茶叶水当成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至于饮冷茶能防治糖尿病的问题,医生的介绍并非空穴来风。据最新报道,日本医学专家森田博士对患有严重糖尿病的老鼠进行实验后发现,用浓茶水可使它们血液中的高浓度葡萄糖在2—3小时内下降到正常水平,而病情较严重的老鼠血糖下降速度更快。森田博士又对1300名糖尿病患者进行实验,发现82%的病人症状明显减轻,9%的病人基本治愈。

那么,茶叶水为什么能防治糖尿病呢?森田博士在研究中证实,茶叶中既含有能增强胰岛素作用的物质,又含有能除去血液中过多糖分的多糖类物质。这些物质,粗茶中含量最高,为37%;绿茶次之,为32%;红茶较低,为20%。森田博士同时交代,患者必须饮用冷开水泡的茶,即用10克茶叶加入200毫升冷开水,浸泡1小时后服用。每次喝50~150毫升,每日3次,直至血糖稳定在正常水平。如果用沸水冲泡,会使茶叶中的多糖类物质受到严重破坏,导致降糖效果差。

当然,有些人对喝茶尤其是浓茶不太适宜,如女性月经期、孕妇和患有溃疡病以及严重的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人等,至于长期失眠者及正在发烧的病人或空腹者也不宜饮用。还有,临睡前最好不要饮用,以免晚上兴奋而导致失眠。

糖尿病患者

别怕“吃醋拈酸”

编辑同志:

我是个2型糖尿病病人,近来听人说,像我们这样的患者平时应该多吃点醋。我不明白,糖尿病患者为啥要多吃点醋?该不会又是在误导吧?

安徽钱明明

钱读者:

吃醋拈酸”这个成语的基本意思,是指为追求同一异性而明争暗斗,发生嫉妒的情绪,也被广泛引申为对自命清高、寒酸潦倒的穷苦贫寒读书人的讥讽。不管是以醋之酸味比喻追逐异性的争风斗气者,还是用醋的酸味嘲讽自命不凡的贫穷书生,它们都说出了一条共同的道理,那就是醋是酸的。

醋既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药物。近年来,国外有关专家经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若在平时经常吃点醋,可对此病的康复大有益处。前不久,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喝醋能使餐后血糖下降,尤其以糖尿病前期者下降最多,同时也可使原来餐后上升的胰岛素减低。据悉,降低血糖的作用类似糖苷酶抑制剂及二甲双胍,还可使糖尿病前期者胰岛素敏感性增高34%,2型糖尿病增高19%。

其次,美国的另外一项研究还发现糖尿病及肥胖者连续早中两餐前喝淡醋,4周后体重平均降2磅,最多者降4磅,而未喝醋者体重不变。

另据瑞典的一项研究发现,吃浸醋面包者餐后30分钟的血糖及血胰岛素均较不吃醋时低,而且吃醋面包者感到不易饥饿。

在这里要交代的是,糖尿病病人在迷恋醋的同时,也有少吃或不能吃的食物,如白糖、砂糖、黑糖以及各种水果糖、奶糖、巧克力糖等,包括中西式糕点和蜜饯食品。无益食品包括含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如芋头、土豆、白薯、荸荠、藕、蒜苗、香蕉、粉丝、粉团等。如食用豆制品或猪瘦肉、牛肉、鱼、鸡等含蛋白质多的食品时,应相应减少粮食用量。同时,还要戒烟少酒。

喜欢吃白面食的人

容易得糖尿病?

编辑同志:

我是个北方人,尽管现在来南方工作,但我喜欢吃白面食的习惯一点没有改。最近,我因全身不适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有2型糖尿病,当知道我喜欢吃白面食时,还说可能与长期吃白面食有关。我不明白,喜欢吃白面食怎么容易得糖尿病呢?

深圳黄芳芳

黄读者: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症”,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

那么,喜欢吃白面食怎么容易得糖尿病呢?前不久,澳大利亚有关专家为了研究食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采用了一种叫做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的标准来检查这种影响。研究人员对36787名年龄在40—69岁之间无糖尿病人员进行了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在这4年中,大约有400人患上了糖尿病。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喜欢白面包(每周至少吃17次)的人中间,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较那些吃白面包不多的人要高出30%。此外,在正常情况下,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高的食品会要求人体内的胰腺产生大量的胰岛素去对付升高的血糖,这样就会使生产胰岛素的细胞很疲劳,从而引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可见,那些喜欢吃白面食以及淀粉类食品的人,由于此类食品的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也很高,而这样的食品通过增加人体体重的方式加大了人们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

为此,希望人们平时少吃白面食品以及含淀粉高的食品,多吃含维生素丰富而含糖量少(低于3%以下)的蔬菜,如菠菜、油菜、芹菜、大白菜、小白菜、圆白菜、春笋、莴苣、西葫芦、菜花、绿豆芽、茄子、四季豆、洋葱等。水果和杂面食品等,对防治糖尿病也大有裨益。

无糖食品”能防治糖尿病?

编辑同志:

我今年不到24岁,女性,较胖,最近因身体不适到医院检查,被查出有2型糖尿病,医生建议我用药,但我却有顾虑。听人说,糖尿病患者一旦用药,以后就离不掉了。我还怎么年轻,又没有结婚生育,现在就成了“药罐子”,这以后的日子咋过?朋友来访,晓知此事,竭力鼓动我吃“无糖食品”,并说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请问,“无糖食品”真得能防治糖尿病吗?

山东黄海霞

黄读者:

如今,“无糖食品”正大行其道,到市场上随便转一转,便能发现饼干、奶粉、麦片、核桃粉、八宝粥、杏仁露、汤圆等都标有“无糖产品”或“无糖食品”的字样。所谓“无糖食品”,正确的说法应当是“未加蔗糖的食品”。因为目前市场上所谓的“无糖食品”中原有的糖类成分依然存在,比如“无糖奶粉”只是未混有蔗糖,而奶粉中原有的乳糖并没有减少,乳糖经消化后仍可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又如“无糖蛋糕”也只是没有放入蔗糖的蛋糕而已,做蛋糕的面粉经消化后,依然会分解成葡萄糖。再以汤圆为例,普通汤圆用的主要是白砂糖,而无糖汤圆去掉了糖尿病人忌讳的蔗糖和葡萄糖等,代之以木糖醇,仍然保持了甜味。所以说糖尿病患者不要一看到“无糖”这两个字就认为是“无糖”食品,应当仔细看看食物中的成分,因为奶中的乳糖、食物中的淀粉,最终都将转变成葡萄糖,所以说“无糖食品”能防治糖尿病是欠妥的,最起码是夸大了宣传。至于您的糖尿病,首先应考虑是否与家族遗传有关;其次,应考虑是否与饮食不当,生活无规律,缺少锻炼等有关。另外,应积极减肥,去除引起糖尿病的诱因。否则,若不接受医生的正规治疗,而偏听偏信“无糖食品”,最终会贻害自己。这里要补充说的是,您那位朋友竭力鼓动消费“无糖食品”,有“托儿”之嫌。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得肺结核?

编辑同志:

我有糖尿病已经多年,被此病折磨得够戗。最近,我因低烧、盗汗、咳嗽、痰中带血丝而到医院检查,又被查出有肺结核,且还有传染性。医生问我家人可曾有肺结核病人,我说没有;医生又问我近年可到什么疫区去过,我回答也没有;医生又问我可有其他病史,我说有糖尿病。于是,医生初步判定我这肺结核与糖尿病有关,立即收我住院。现在,我躺在病床上,有“万念俱灰”之感。我真是“屋漏又遭阴天雨”,祸不单行,咋这样倒霉呀。但我不明白,糖尿病为什么容易得肺结核?

安徽黄鸣

黄读者:

糖尿病病人由于体内代谢紊乱,免疫功能,即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差,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机体杀菌和抑菌能力降低,容易招致结核杆菌、化脓性杆菌、真菌及某些病毒的感染,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黏膜的各种感染。而结核病则是糖尿病病人最易感染的疾病,尤其是肺结核。多数病人是先糖尿病后有肺结核,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结核病灶多为渗出性干酪样坏死,容易形成空洞和自发气胸,并可表现出发热、咳嗽、咳痰、咯血、盗汗、乏力等症状。由于结核可加重糖尿病,使糖尿病控制不佳,反过来糖尿病又影响结核,使结核也不易治愈,即使暂时治愈也易复发。因此,抗结核治疗要求疗程要足够长,一般要1—2年,用药量也要给足,要联合用药,即常用药一般在2—3种以上,如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另外,糖尿病病人还容易招致病毒性肝炎和皮肤真菌感染,如女阴炎、阴道炎、口角炎及手、足、股癣等,希望您这样的糖尿病病人应引起注意,但也不要“万念俱灰”,糖尿病、肺结核,这些都是可治之病,您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同医务人员配合,“同仇敌忾”,共同战胜疾病。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容易骨折?

编辑同志:

我有糖尿病已经多年,被此病折磨得够戗。最近,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腰椎骨折。现在,我躺在病床上,有“万念俱灰”之感。我真是“屋漏又遭阴天雨”,祸不单行,咋这样倒霉呀。但我不明白,糖尿病的人为什么容易骨折呀?

黄读者:

如今,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就是骨质疏松,因为骨质疏松导致“骨脆脆”,所以很容易骨折。病人发生骨折后,应注意以下方面:(1)家属或患者在骨折后一定要向医生交待糖尿病的病情、病程、目前用药、剂量如何、血糖控制得如何及全身反应情况;(2)医生应慎用含糖的溶液或药物,必须用时应加胰岛素。经常检查患者的血糖、尿糖情况,必要时请内科医生会诊,合理使用和调整降糖药物;(3)对骨折尽量选择非手术治疗,如夹板、石膏或牵引等。当然,糖尿病病人不是不可以手术,术前要将血糖控制下来,术中和术后应以胰岛素,再逐渐用降糖药物替代胰岛素;(4)一定要控制患者饮食总量和结构,注意食物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注意口腔卫生,勤漱口,防治牙龈炎,并注意皮肤清洁,预防感染;(5)家属和患者应注意每日测尿糖,协助医生控制血糖水平,利于骨折康复。

患“甲亢”咋容易骨质疏松?

编辑同志:

我是位打工嫂,因患“甲亢”,医生嘱我要服一年半左右的药,还说了要防治骨质疏松。我不明白,“甲亢”患者咋容易又患上骨质疏松?如何同时防治?

湖北孙云霞

孙读者:

甲亢”的全称叫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机能增强,分泌甲状腺激素过多所致的一组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患有甲亢时,由于甲状腺素的生成与释放增加,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因而可能导致骨量减少,出现骨质疏松。据报道,甲亢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可达10%—20%,严重者导致骨折发生。至于骨质疏松风险较小的甲亢患者无需药物干预,可在治疗甲亢的基础上,加强营养,增加含钙食物摄入,如牛奶、虾皮、鱼、豆制品、青菜等,同时,坚持晒太阳和户外活动,每天不少于30分钟,以增加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而骨质疏松风险较大的甲亢患者则应在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的基础上,应用降钙素治疗,以抑制破骨细胞,进而抑制骨吸收。另外,伴血镁降低的甲亢患者还应常规补镁治疗。

何谓“颈糖综合征”?

编辑同志:

我有糖尿病又有颈椎病。最近,因头晕、头昏、颈部不适到医院就诊,医生检查后说我是“颈糖综合征”,意即颈椎的毛病与糖尿病有关,并说治好了颈椎病,对控制糖尿病有好处;同时,控制了糖尿病,对颈椎病也有好处。我不明白,颈椎病怎么会与糖尿病结成“同盟”而“狼狈为奸”呢?另外,治疗颈椎病怎么会对控制糖尿病有好处呢?

钱援朝

钱读者:

颈椎的毛病确实与糖尿病有直接关系。我们知道,糖尿病可引起骨质过早过快地退化甚至疏松,由此推理,如果颈椎骨及颈椎间盘等发生过早过快地退化,势必导致颈椎间盘及颈椎骨发生病变,从而引起头晕、头疼、欲呕、心慌、胸闷、颈部胀痛、上肢麻木等一系列综合症状。控制了糖尿病,即可避免颈椎病复发或加重。可见,它们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承。那么,为什么颈椎病又会导致糖尿病或使原有的糖尿病症状加重呢?因为颈椎发生病变后刺激交感神经,一方面刺激颈后交感神经节,使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亢进,进而出现疲劳,直至β细胞萎缩,使胰岛素分泌减少;另一方面颈部神经根受到压迫导致经络不通,气血不和,全身微循环障碍,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供给和细胞修复,这样既使胰腺分泌功能下降,又使全身相应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利用不足,而且糖尿病后血糖高、粘稠度增加、血流不畅、血管硬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这样反过来又加重颈部病理变化。这就是“颈糖综合征”的由来。现在,治好了颈椎病,便能起到治疗以及控制糖尿病的作用。如果颈椎的病变控制不了,势必严重影响人体的交感神经,而交感神经则对胰岛β细胞的影响很大。若调节好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使其恢复平衡,便能消除对胰岛β细胞的不良刺激;其次,如果解除了颈椎病变对神经的压迫,便能恢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恢复正常;同时,改善胰岛β细胞的血液供应,修复胰岛β细胞的功能,提高胰岛素的分泌水平,使血糖值趋于正常,从而达到控制糖尿病目的。

久坐不动为啥易被糖尿病“泡”上?

编辑同志:

我的工作就是坐办公室“玩”电脑,下班回来大多时间也基本上是坐着。最近,我听人说,

久坐不动易被糖尿病“泡”上,

是这样的吗?为什么呢?

吴莉莉

吴读者:

对于“坐”这个字眼,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开车、上班、开会、上网、吃饭、看电视等,都是坐着。坐着,外加跷二郎腿,可以说是现代人最常见的一个姿势。就是在医院里,许多来就诊不育不孕的善男善女们,也大都取这样的坐姿。前不久,英国一家公司调查发现,城市里的人通常每天有14个小时零28分钟是在坐着的,这就相当于一生中有大约36年在坐着。再减去每天8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我们一天就只剩下可怜的一个半小时是站立或者运动着。久坐百病生。长时间持续坐着,或以错误的姿势如跷二郎腿等坐着,会造成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其中就包括糖尿病。

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各种原因造成胰岛素供应不足或胰岛素在靶细胞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使体内糖、蛋白质及脂肪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发生了糖尿病。

随着糖尿病得病时间的延长,身体内的代谢紊乱如得不到很好地控制,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下肢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那么,久坐不动为什么容易被糖尿病“泡”上呢?

前不久,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公布了一项历时10年的研究报告:减少久坐看电视行为,对防治2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久坐少动是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一个人长期缺少活动,再加上营养过剩,日久势必导致体内代谢紊乱而诱发糖尿病等疾病。

可见,久坐,会让身体里的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血糖的作用,造成2型糖尿病。糖尿病早期症状不太明显,容易被忽视。如果出现容易疲劳、烦躁、视觉模糊、伤口不易愈合等症状,一定不要掉以轻心,这些可能是早期糖尿病的“警示信号”。

令人忧虑的是,如今常使用电脑的工作模式,让很多人被动地久坐。

从椅子上站起来!

这是英国运动医学杂志前不久向

坐着的一代

发出的倡议。倡议希望人们尽量隔一段时间就离开椅子活动一下。实在记不得,就在接电话时站起来吧!

站起来

一次消耗的热量不多,但每天坚持几次,就能起到明显的作用。把办公室的大水杯换成小杯子,增加接水的次数,以增加离开座位走动的

机会;看电视也可以有意识地站着看一会儿。

最后要说的是,有人认为每天有

分钟的运动就不属于

久坐一族

,其实不是。如果其余时间都

在椅子上,怎么能逃脱

的陷阱呢?

今天就开始,站直你的双腿,离椅子远些吧!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脑梗死

编辑同志:

我老爸原有糖尿病和高血压,前不久,突然出现了脑中风的先兆,即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等。我们急忙将他送到医院急诊,医生诊断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由于诊治及时,老爸最近已经明显好转,即将出院。近日,我在同主管医生聊天时,医生说我老爸的“中风”与糖尿病及高血压有关。我不明白,糖尿病和高血压怎么会引起脑中风呢?

深圳王丽

王读者:

你的疑问不无道理。但糖尿病和高血压确实会引起“腔隙性脑梗塞”。据日本专家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简称“腔梗”(SCI)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脑梗死,发生率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脑出血者较少。原因为糖尿病病人多有血液粘度增高,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等凝血机制增强,容易发生脑血栓形成,其发生率较脑血管破裂出血为高。

糖尿病人的脑梗死在小动脉比主干动脉多见,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比颈内动脉系统多见,中小范围的梗死比大的梗死多见,多发梗死灶多见,而且有反复出现新病灶和逐渐加重的倾向。临床可出现反复发作的偏瘫、痴呆、共济失调等轻度脑中风的症状。在病人尚未达到瘫痪程度之前,如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症状,应及时去看医生。不过,如合并跟腱反射消失或感觉障碍、疼痛、麻木、温度觉及疼痛觉减退等糖尿病末梢神经损害时,本应出现腱反射亢进的却减弱或消失,可给定位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糖尿病病人脑梗死发生后的临床表现与非糖尿病病人的脑梗死相似。

为此,有关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至少每年检查一次糖耐量,以发现早期糖耐量受损或胰岛素耐药性。

最后要说的是,中风患者的诊治贵在及时,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由于你们家属配合得好,所以患者的预后效果即好。看来,家属懂得一点医学知识大有裨益。

糖尿病咋容易引起直肠癌?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因腹痛、便血等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我问医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当听说我有多年的糖尿病病史时,医生说可能与我的糖尿病有关。我不明白,糖尿病咋容易引起直肠癌?

安徽张罗青

张读者:

糖尿病的基础病因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以及蛋白质代谢紊乱,其特征为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以及尿中有糖。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喝水、多吃、小便多和消瘦以及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等,但半数以上的人无特殊症状,或是虽有症状并没引起重视,这就可能造成漏诊。

我们知道,糖尿病的病程长,从目前医疗水平来看,一般认为是终身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诊治或控制不好,容易发生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各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

至于糖尿病为什么会引起直肠癌,这确实是个新鲜的话题。前不久,英国研究人员检测了年龄在45岁至79岁之间的1万名男人和女人的血液样本中的一个糖分指标,然后检查了这些人过去6年间的医疗记录。他们发现,糖尿病患者以及葡萄糖代谢功能有障碍的人更有可能患上直肠癌,即糖尿病患者得直肠癌的危险性要比常人高出3倍。这种趋势在男性身上更为明显。造成糖尿病的原因是病人体内的糖分无法正常分解,而由此造成的高血糖有可能增加患直肠癌的可能性。

所以,糖尿病患者若出现以下症状时必须引起警觉,如便血,血色多为鲜红或暗红;大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增多,以稀便为主;腹痛,可为隐痛、绞痛甚至剧痛;腹部有肿块等。一旦发现了以上蛛丝马迹,应尽快去医院检查。

总之,在过去的20多年间,男性直肠癌患者每年都以1%的速度递增。其中2/3的病人有可能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即多吃高纤维食品、少吃脂肪的方式避免患病。当然,若能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亦可减少直肠癌的发生率。

子宫切除易患糖尿病?

编辑同志:

我患了子宫肌瘤,症状较重,妇产科医生建议我手术切除,可听人说,子宫切除易患糖尿病,有此一说吗?

北京周娜娜

周读者:

有此一说,但观点尚不全面。为评价子宫切除、子宫切除加双侧卵巢切除

(BSO)

与糖尿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前不久,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流行病学与人口健康部的Appiah等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子宫切除加BSO的妇女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增高。据悉,研究者调查了2597名绝经后妇女,所有受试者基线无糖尿病。结果显示,中位随访时间9.2年后,无子宫切除或BSO的妇女糖尿病发病率为7.4/1000人年,单纯子宫切除的妇女为8.2/1000人年,子宫切除加BSO的妇女为8.5/1000人年。子宫切除与糖尿病呈正相关(HR1.66)。但是,校正相关的混杂因素后,糖尿病发病风险增高仅限于子宫切除加BSO的妇女(HR1.57)。在不考虑绝经期类型的情况下,绝经期提前和生殖寿命缩短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也表现为线性相关。由此可见,绝经前行子宫切除术,决定是否因良性疾病摘除卵巢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糖尿病及其潜在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为此,医生建议您切除子宫,是否包括双侧卵巢等。我们知道,卵巢激素可调节葡萄糖摄取和胰岛素敏感性。如果单纯切除子宫,一般不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不过有研究显示,

子宫切除术

后3~5年,

功能也会受一定影响,患者会出现一些更年期症状,如潮热多汗、脾气烦躁、

干涩,从而影响

性生活

,此时要到医院检查。其次,子宫及卵巢的内分泌的调节与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一个反馈系统。切除子宫后,这种反馈环节被破坏,特别是雌激素水平下降时会干扰中枢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和代谢,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出现情绪低落、心情焦虑、缺乏兴趣、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表现,从而降低妇女的生活质量。另外,女性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具有同源性,同为雌激素依赖性器官。切除子宫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使尿道周围弹力组织变薄,出现尿失禁,尿道粘膜萎缩,抵抗力下降,易诱发尿路感染,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一系列尿路刺激症状。

糖尿病咋会引起神经痛?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因全身以及神经疼痛到医院检查,奇怪的是,医生竟然查出我有糖尿病,并说我的神经痛很可能与此有关。我不明白,糖尿病咋会引起神经疼痛?

湖北胡鹰

胡读者:

您的疑问不无道理。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狭窄,神经营养不足以及代谢障碍,神经可能发生变性,导致感觉减退甚至丧失。我们知道,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于血糖控制不好,糖代谢异常损伤周围神经所致。40岁以上以及血糖未能很好控制、病程较长的女性多发。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症状主要有麻木型、疼痛型和麻木疼痛型。早期症状主要是感觉障碍,患者会有对称性疼痛,或有麻木、虫爬、发热、触电样等异常感觉,许多患者有穿袜子与戴手套样感觉,一般下肢比较多见。感觉障碍严重的会出现下肢关节病及溃疡,晚期甚至需要截肢。疼痛一般为刺痛、灼痛,有的患者还有触觉过敏,棉被压在身上也受不了,必须把被子支撑起来。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时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所以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早期预防、早期治疗。糖尿病人首先要控制好血糖,经常复查血糖,若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或者有戴手套、穿袜子样等异常感觉应及时就医。其次,注意肢体的保暖,要勤修指甲,穿宽松合脚的软底鞋。冬天做家务时尽量使用温水,四肢切忌长时间浸泡在冷水中。

糖尿病咋会引起关节痛?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因关节疼痛到医院检查,奇怪的是,医生竟然查出我有糖尿病。我不明白,糖尿病咋会引起关节痛?再说,我咋没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

湖北胡鹰

胡读者:

您的疑问不无道理。我们知道,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狭窄,神经营养不足以及代谢障碍,神经可能发生变性,导致感觉减退甚至丧失。这时,关节受到损伤,患者也浑然不知,无法通过自我反射机制,控制运动,实行退缩、休息,由此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关节损伤。关节内和附近骨质反复损伤,导致韧带松弛,软骨软化或脱落,引起关节炎症状。这种关节炎绝大多数见于足部,其次是膝部,亦可发生在肩、肘、指以及腰骶关节、骶髂关节、髋关节等。病变关节囊松弛,有的半脱位,活动时有摩擦声。患者无明显的局部发热、红肿、疼痛以及关节障碍等,但有的人可能发生双下肢袜套状范围的皮肤感觉丧失。

那么,您为什么没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呢?所谓“三多一少”,即多喝水、多吃、小便多和消瘦以及皮肤瘙痒、视力下降等。但是,有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特别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没有症状,在体检或患者其他疾病检查时才发现血糖高,这是由于患者肾排糖的阈值增高所致。因此,即使血糖很高也没有糖尿,不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甚至消瘦的症状。这种隐匿性糖尿病常于得病多年后才被发现,您就是因为关节疼痛到医院就诊才被发现的。为此,希望您抓紧时间治疗,及时控制糖尿病,因为糖尿病引起的骨关节炎早期是可逆的。

糖尿病咋会引起骨质疏松?

编辑同志:

我有糖尿病,病史大约已经有十几年了,前不久,我因全身关节及骨头疼痛而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奇怪的是,医生竟然查出我有骨质疏松,并说罪魁祸首很可能就是糖尿病。我不明白,糖尿病咋会引起骨质疏松?

湖北胡鹰

胡读者:

您的疑问不无道理。我们知道,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除了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轻这“三多一少”外,还常常有一“松”,即骨质疏松。据统计,约有一半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原来,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较高,肾脏在排出过多葡萄糖的同时,对钙离子过滤过快也随之增加,日积月累,导致大量钙从尿中丢失。据测定,健康人24小时从尿中排出的钙质为104±20毫克,而糖尿病患者却要排出195±106毫克,两者相距颇大。而糖尿病患者在大量排出钙的同时,骨骼中的磷、镁也随之丢失。低镁刺激颈部的甲状旁腺分泌,促使骨骼中的钙质释放,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另外糖尿病患者除了糖代谢障碍外,还有维生素、降钙素等代谢失调,影响骨骼新陈代谢,促发骨质疏松症。

这里重点提示的是,胰岛素不但对糖代谢至关重要,而且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骨骼是以蛋白质(胶原蛋白)为基质,大量钙沉积于上而成的。糖尿病患者胶原蛋白合成不足,骨基质减少,也加重了骨质疏松。

关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首要是积极控制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处理与一般患者相同,包括补充钙和维生素D,适当户外活动等等。至于补钙,一般主张食补为主,药补为辅。食补尤以牛奶为佳,但糖尿病患者应少吃饱和脂肪,宜用脱脂或低脂牛奶。食补不够,可服钙片,还可在医师指导下应用维生素D、双磷酸盐、降钙素等。对于糖衣或含有乳糖的钙片,糖尿病患者也不必顾虑重重,其糖含量则不会影响血糖。

最后指出的是,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治疗骨质疏松应慎用雌激素。雌激素可引起血糖升高,不利于控制糖尿病。这种情况可用降钙素治疗。

糖尿病咋看心血管科?

编辑同志:

有个问题向您反映一下,我是个糖尿病患者,以前都是看内分泌科或糖尿病专科。最近,我到一家新开张的中外合资医院就诊,导医小姐竟然将我带进了心血管科。我顿时提出异议,导医小姐却说没错,糖尿病也应该看心血管科。我怀疑导医小姐是否有给某科拉病号的企图。我的怀疑有道理吗?

陕西黄鹰

胡读者:

您的怀疑不无道理,但却冤枉了导医小姐。不错,传统习惯是将糖尿病放在了内分泌科或糖尿病专科,然而,“糖尿病就是心血管病”,作为一种临床的新理念正在国内外叫响。2005年9月,有关专家在北京的一项专项调查中发现,在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患高血压的几率比普通人高2倍,高血压患者并发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1倍;在心内科,约1/4的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或冠心病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因为,当糖尿病患者和医生倍加关注合并症对眼睛、肾脏的损害时,80%的糖尿病患者却可能因冠心病而死亡,因为糖尿病患者可能同时有高血压、冠心病,单一治疗不能解决问题。有关专家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对糖尿病患者只控制血糖,仅能减少眼睛和肾脏并发症,而威胁生命的心脏病和脑猝死却并没有减少。只有控制血压、血脂,同时控制血糖,才能控制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发展。专家们研究同时发现,要减低心脑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必须纠正脂代谢紊乱。要做到这一点,在血脂紊乱较轻时,主要是限制饮食中脂肪摄入;而在脂代谢紊乱较重时,必须用药物干预治疗。除了血脂以外,还有一个危险因素是血压。如果血压高,对大血管病变是有影响的。当然,也因为有了大血管病变才导致血压升高。二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但不管怎么说,糖尿病若伴有血压、血脂异常者,都应同时治疗,若只是一味控制血糖,虽然可减轻或延缓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但是不能明显地减少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这可能是因为微血管和大血管的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不同。因为微血管病变可见1型及2型糖尿病,却不发生于非糖尿病人群,因而是糖尿病所特有的血管病变。而心脑大血管病变则不论有无糖尿病都可以发生,仅仅是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更高、预后更严重而已。为此,糖尿病患者不能仅仅为了降糖而顾此失彼,导致事倍功半甚至功亏一篑。

牙龈炎咋与糖尿病有关?

编辑同志:

前不久,我到医院检查身体被查出血糖偏高,医生说我属于临界型的糖尿病。我不明白,平时不抽烟不喝酒,饮食也十分注意,且家里又无人有糖尿病病史,怎么也会患上糖尿病呢?当我向医生提出这个疑问时,医生反复问了我有无其他病史,我说别的没有,就是牙齿经常发炎,是什么牙龈炎。医生说我的糖尿病很可能与牙龈炎有关。我不明白,糖尿病怎么会与牙龈炎有关呢?

北京胡喵喵

胡读者:

您的疑问不无道理。我们知道,牙龈炎,即牙床发炎,是一种最常见的疾病,成年人及青少年都可发病。此病与局部牙石的机械刺激及全身代谢障碍和中医所说的“上火”有密切关系。女性更易发生牙龈炎,妊娠性牙龈炎是女性的专利,青春性牙龈炎多发于青春前期的青少年,也是女性居多。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牙龈炎的发生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有关系。研究人员指出,女性体内的激素水平在一个月中会有所波动,在激素水平最高和最低时,可能会通过对血管、白细胞或免疫系统的作用,从而影响牙龈的炎症状况。

那么,牙周组织疾病(牙龈炎、牙周病)怎么会引起糖尿病呢?不久前,日本科学家发现,血糖值异常,临界型的糖尿病患者,牙周组织疾病发病率比正常人高,显示牙周组织疾病有可能引起糖尿病。有关专家在排除掉与血糖值恶化相关的肥胖和运动因素后,临界型糖尿病患者出现中等程度牙周组织疾病的比率是正常人的2倍多,出现严重牙周组织疾病的比率为正常人的3倍。研究人员由此推断牙周组织疾病容易使人患临界型糖尿病。

牙周组织疾病主要是由于牙齿之间的有害细菌增殖所致,长期听之任之,牙周组织疾病就会不断恶化,有害细菌就会进入血液,妨碍胰岛素发挥控制血糖的作用,使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活性降低,导致糖尿病。

这里说的是牙周组织疾病引起了糖尿病,反之,糖尿病也可以引起牙周组织疾病,可谓互相影响,互为关联,一对狼狈为奸的“难兄难弟”。

笔者的一位堂妹,近年来经常牙龈莫名其妙地发炎,屡屡光顾当地医院的牙科,可那讨厌的“牙龈炎”像鬼魂一样死死地缠着她。近日,堂妹到笔者所在的医院就诊,口腔科医生仔细地询问了她的病史,然后嘱她去内分泌科作进一步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2期。内分泌科医生控制了她的糖尿病病情后,牙龈炎也基本上好了。

真是奇怪,牙齿毛病怎么会同糖尿病有关呢?”堂妹也不明白地问道。

关于这个问题,我国黑龙江大庆市龙南医院对本市多家单位的32677名员工进行的大规模普查表明,从中发现糖尿病患者432人,在这些糖尿病患者中,伴有各种牙病者376人,总患病率87.03%,约为正常人口腔疾患的2—3倍。其中牙周炎为50.93%,牙龈炎为32.41%,牙缺失为14.8%。再往后依次为龋齿、牙髓炎、根周炎等。此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易引起牙周病,而牙周感染造成的全身中毒,又加重了糖尿病的病情。二者之间“暧昧”的关系主要取决于糖代谢,如血糖正常并维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其牙周炎的发病率并不高;相反,长期保持高血糖状态,则易伴发重度或难治性的牙周炎。因为高血糖水平给龈下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且使牙龈组织微血管阻塞,牙龈氧的利用率降低;同时,糖尿病病人全身抵抗力低下,细胞免疫功能减退,促进细菌尤其是厌氧菌的感染,而这些厌氧菌恰恰是引发牙周炎的“罪魁祸首”。

可见,牙周组织疾病能引发糖尿病,而糖尿病的病人如果疾病控制不好,亦可能导致牙周组织疾病,此时围绕牙齿周围的牙龈变得肿胀和疼痛。事实上,这种情况也往往提示牙科医生及患者自己,如果牙周疾病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则应该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只有血糖控制良好才能有助于牙周组织疾病的预防。另一方面,牙龈化脓或感染也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或糖尿病控制不良。所以,当您牙周组织疾病出现或加重时,不要因为肿胀、疼痛而随便拔牙或施行牙部外科手术,而应积极控制糖尿病。为了保持牙齿与牙龈健康,最好每年作2次牙科检查。作牙科检查时,应该告诉医生您有糖尿病。平时,餐后均应刷牙,并经常按摩牙龈,牙刷最好选软毛牙刷,并每隔数月更换一次。一旦发现牙龈出血或牙痛应及时就诊。

另外,女性应该比男性更加关注自己的牙齿状况。多漱口,勤刷牙,不要抽烟,克服用口呼吸等不良习惯,养成清晨排便的好作法。进餐要有规律,要细嚼慢咽,多食蔬菜,如胡萝卜、菠菜、木耳,并适量进食水果,如山楂、苹果。刷牙方法要正确,这是预防牙龈炎以及防止并发糖尿病的最简单有效方法。如果已患牙周组织疾病,应提早发现和治疗。

总之,我们要及早“识破”糖尿病与牙周组织疾病的“暧昧”关系,决不让他们的“阴谋”得逞。

读者诸君,看了此文后,是否释疑解惑了?

糖尿病怎么会引起阳痿?

编辑同志:

我有糖尿病多年,近年来,性生活越来越不行了,近段时间,可谓一蹶不振。糖尿病怎么会导致阳痿?

吉林黄有泉

黄读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而造成的内分泌失调性疾病。此病所产生的代谢紊乱和退行性病变不断损害周围神经、自主神经和小血管,导致体力下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对性功能的控制失灵。据悉,男性糖尿病约有半数人容易发生阳痿,发生率与年龄有关,即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至于您的阳痿,很可能也是由于神经病变影响了阴茎的触觉感受,降低了勃起反应;周围动脉硬化,影响阴茎的供血,造成阳痿。不知您可有这样的感受,即阳痿发生缓慢,并逐渐加重,且常为勃起无力,举而不坚,或勃起短促。饱食和酒后症状明显,饥饿时性能力反而好些,情绪不佳或劳累后又加重。

由此可见,希望您积极控制病情,增加营养,保持良好的情绪,若是血浆睾丸酮低,可适当使用雄激素;若因神经损害引起的阳痿,则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必要时考虑使用阴茎假体。当然,妻子的谅解和精心呵护也很重要。

生气缘何对糖尿病有影响?

编辑同志:

我是个糖尿病患者,因最近家务事同老伴大吵了一顿,结果导致糖尿病症状加重,不得不住进了医院。我不明白,生气缘何对糖尿病有这么大的影响?

安徽李有福

李读者:

糖尿病患者的糖尿,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所致,而胰岛素分泌不足,除了胰岛腺体本身疾患外,经研究发现,主要是受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若长期的紧张情绪刺激,可使胰岛素分泌失调,使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降低,致使血糖水平上升,尿糖水平升高,从而导致糖尿病。我们知道,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极易受七情(喜、怒、忧、思、哀、悲、伤)的刺激而升高。剧烈的情志刺激会使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儿茶酚胺及其他升血糖相关的激素分泌旺盛,使血糖升高。其次,糖尿病患者常常同时并存有心、脑血管的负荷,使心、脑血管发生突然的意外,如心跳骤停、脑中风、急性心肌梗死等。另外,过度的情志活动对糖尿病病人的血压、肾、肝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都会较正常人更容易地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损害,因为糖尿病病人的这些脏器或系统往往已有明显的或潜在的功能损害。

据调查发现,个人生活上的遭遇、挫折、竞争等,都会使人精神紧张而出现血糖急剧上升。临床上也发现,糖尿病患者会因情绪紧张而使病情加重甚至恶化,发生昏迷的危象。

由此可见,生气确实可以导致糖尿病症状加重或出现严重后果。

所以,为了您的病尽快康复,您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除了严格控制饮食和药物治疗外,还应特别注意心理调整,努力消除心理社会因素的紧张刺激,使个人保持愉悦的心境,以利于疗养和康复。平时避免紧张的心理社会因素刺激,维持情绪的稳定,保持良好心境,有利于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总之,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预防糖尿病发生或加重的关键一条。

文/王金山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金山,男,65岁,安徽省中医院退休医生。年轻时喜欢写点文章,也发表了不少,但大都昙花一现。我的座右铭是: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淡泊名利,宁静致远。

王金山丨走出抑郁“死牢”

王金山丨关注“头号癌症杀手”——乳腺癌

王金山丨头痛——现代人的紧箍咒

王金山丨痛风离你有多远?

王金山丨艾灸疗法祛病魔,白领丽人绽开颜

王金山丨神奇的“熏蒸疗法”

王金山丨您的“心”还好吗?

王金山丨迎战高血压保护“公路网”

王金山丨别让“脑中风”缠上您

王金山丨疲劳综合征,现代人的“幽灵”

王金山丨若想不花钱又保健——强身健体离不开“五”

王金山丨您“安步当车”了吗?

王金山丨养狗缘何衍生出“狗患”?

王金山丨钞票——疾病传播的“温床”

王金山丨面对火魔,您如何学会逃生

王金山丨哼唱:养生的增氧健身法

王金山丨“30后”女性的自我保健“宝典”

王金山丨您“安步当车”了吗?

王金山丨是谁偷走了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王金山丨解开身体打的“结”

王金山丨您会吃吗?

王金山丨床与健康息息相关

王金山丨阻遏糖尿病的“秦晋之好”

王金山丨健康就在你的脚下

王金山丨腰酸背痛,“花样”懒腰来对付

王金山丨如今流行“交替保健法”

王金山丨保健食品何时走出“沼泽地”

王金山丨未来几年流行什么运动?

王金山丨肥胖,呼吸的痛

王金山丨一言难尽“隐私权”

王金山丨全身部位自我保健按摩

6000+人关注的大号《金秋文学》微信公众号(微刊)

2017年11月1

4日,

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

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

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因所刊发的内容优质,2018年7月16日正式应邀入驻自媒体《趣头条》平台,2018年9月18日应邀入驻百度旗下百家号,2020年7月25日又应邀入驻360doc个人图书馆。凡在《金秋文学》平台刊发的作

品均有可能同步到《趣头条》、百家号平台和360doc个人图书馆。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评论家等文学爱

好者征稿。

欢迎全国广大文友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

493540104@qq.com

主编微信:18605621367

一周内赞赏总额达10元以上5

归作者。

《金秋文学》微刊征稿启事(2019最新版)

《金秋文学》™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文责自负

图片及音乐版权归原作者,

文章如非原创首发,请联系我们删除,商务合作请联系我们

微信号:wxf493540104

扫二维码,关注《金秋文学》公众号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