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MBA申请
微信号→
MBA0000
MBA申请微信提供MBA申请任何相关信息,例如院校信息,MBA申请讲座,MBAWorkshop,MBA申请经验,老师会在线为你答疑解惑,助你成功申请MBA!
美国留学交流QQ群:284044328
年过三十,我为什么最终做出了出国留学这个决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出这种决定?
30岁去留学
对于我来说,我是被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推上了这条道路的。尽管内心的愿望十分强大,还是天时地利各种机缘巧合,最终变成了对我的一种成全。我曾经和同样也是大龄留学美国,现任创新工场首席运营官的陶宁讨论过为什么坚持要出去这个问题。我们的答案出奇得一致。她说,我会设想一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有一份愿望清单,那么只要出国留是我清单里的一项,我就一定会去做这件事,不给这辈子留遗憾。
陶宁三十岁以后去了耶鲁大学。在纽黑文度过了愉快的两年。回国之后,她的事业起飞了。
对于出国留学这件事,没有一个超乎想象的强大意愿,是无法冲破那些琐碎问题的阻挡以及遥遥无边的黑暗的。那么你要想一想,出国留学在你的愿望清单里吗?你有没有一个超乎想象的强大内心?你是不是无论它发生在什么时间点都要实现它?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你真的准备好了去体会其中的全套痛苦吗?你能够承担由此发生的机会成本,并无怨无悔地买单?
三十之后去美国·之五----三十岁,我们怎么去出国留学?实用篇
青春只剩下尾声,却要做出一个引发生活动荡的选择时,我们应该怎么评估自己的决定?如何降低这种决定对身边人产生的影响?如何处理家庭、社会的责任?如何面对职场可能发生的断层?我有推迟生育的勇气和决心吗?我自己正是一本正反面例子俱全的教科书。三年来,我挣脱了内心的挣扎,经历了生活的起伏,承担了所有的得失。因此,我现身说法来告诉你一件事,三十岁,我们怎么去留学?
1了解你的愿望有多强烈
2011年我去美国之前,接到了一个备考小伙伴的电话,在三次冲击GRE考试失利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就如同我们在媒体上见到的创业故事一样,我们只看到了在纳斯达克敲钟时人们的欢声笑语。却没有见到那些创业失败者躲在角落里的哭泣寂寥。而后者是沉默的大多数。
就我身边的案例来说,曾经扬言备考和为此冲锋陷阵的人很多,但是最终得到那张入场券的人却很少很少。那些和我坐在寒冷的新东方水清教室里的人,有大于三分之二的人最终选择放弃。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被无边资料淹没的人,往往感觉自己是《少年派》里那个与虎同船的少年,在失望与绝望中此起彼伏。
对于一个全职工作的人来说,选择放弃很容易。放弃了,依然有家庭做靠山,有职场做保证,依然有可期的稳定未来。而进退犹可,这是一个巨大的弊端。因此很多人在这场备考马拉松里纷纷退场。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的愿望到底有多强烈?出国留学是一个你渴望的人生装饰品,还是一份志在必得的体验?
对于我来说,尽管出国留学的这份执念来得比较晚,但我是从宏观的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的。我的终极理想是能有一天放下一切去记录时代,那么国际化的视野,则是成为优秀写作者和记录者的必要条件。我当时阅读了很多具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作者的著作,印象尤深的是许倬云的《问学记》。书的封面上是中国色彩浓郁的兰亭雅集,曲水流觞,里面有一段回忆却说他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就已经完全打破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我感受到了作者驾驭文字驰骋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快乐。而我最喜欢的严歌苓、白先勇也都是这样驾驭文字的大师,这正是我极度希望去体验的。因此,我知道,出国留学不是我的奢侈品,是我的必需品。
后来我为了一个用力过猛的段子,在新东方的师生口中传播着。与羞涩的在读学生有明显的差异,外向的性格与记者工作的职业特点让我变成了一个特别喜欢和人沟通的人。在水清校园,在校学生下了课一哄而散,我往往留下来和老师们不停地沟通。我和他们交流我的职业前景,我对出国留学的看法,以及最终的职业追求。他们都是我的同龄人,有的甚至比我还年轻。
后来杨子江老师说,一个课程下来,能和每一个教课的新东方老师打成一片,并且成为朋友的人,他耳闻目睹,这么多年来也就我这一例。我和新东方的老师们一起吃饭、爬山、聊创业项目,成为了生活里的好朋友。杨子江老师后来曾帮我快递过白皮书和托福机经。在第一次考GRE失利之后,我第一个打给新东方教阅读的陈虎平博士,请他分析我失利的原因,并且问他去新加坡参加考试的必要性。
即便我后来去了美国,这些新东方老师也都和我保持着很好的关系。杨子江老师带领我和我的朋友们参与了两次自驾,奔驰在横穿美国的66号公路上。陈虎平博士每年都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去纽约的图书馆看书。这期间,我带他出席好朋友的家庭感恩节聚餐。
这些老师带给我的如同大后方一般的支持。而我,确实也在有意识地给自己搭建一个心里援助平台。你的愿望越强烈,越应该有一些和你同行的人,只有这样,到达彼岸的几率才会大一些。不要怕用力过猛。
2,你的目标清晰吗?评估你事业发展的连续性。
你的出国目标清晰吗?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到了美国之后,我发现很多来读书的人目的并不明确。大家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一个所谓的文凭而经历这一切。可以说,这是十分令人遗憾的情况。
三十之后去读书,我们改变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因此评估自己出国的目的,一定和未来自己想做的事情,想成为的人有关。出国留学,一方面,也许是学习原来专业所欠缺的知识,学成之后在可以原有的事业方向上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也许是彻底放弃以前的事业,学习一个全新领域的知识,从零开始做一个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从而把自己变成为一个自己真正想成为的人。
可以说,重新开始虽然挑战巨大,但是这是一个成全自己的机会。危机中,往往潜伏着巨大的机遇。
对于我来说,《世界因你不同》在三十岁这年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让我意识到我的真正的擅长所在。这次愉快的经历也让我思考,我到底想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商业传记记录了人,记录了时代,记录了小人物背后的大历史,让我发现了个人历史和公众历史水乳交融,这种交融美不胜收。从那个时候,我已经打定主意也做一个能够记录时代的人,去记录事件,去记录人生,去记录个人历史和公众历史。因此,我的先生和我一起在这方面搜寻资料。在我的先生的最终建议下,我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这是全美国唯一拥有口述史专业的学校,我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专业的第一个中国学生。我在哥大学习期间,感觉到无比奋发向上,因为我的专业正是我所需要的养分,让我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虽然这种文科专业可能在外人的眼里会觉得不堪重负,但是每一天的学习,我都可以视为一种享受。
而我目睹了太多学生,因为选错了专业而痛苦不堪。而身边最鲜明地一个例子是,一个闺蜜最终读完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后,却发现自己对法律的热爱浮于表面。她后来通过了律师考试,坐在了美国顶级律所高大上的办公室里,拿着高于同龄人数倍的薪水,但是那个时刻,她才发现自己倍感孤独,这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成就人的并不是一个外表光鲜的职业,外在的羡慕有时候就是这样一钱不值。最终,这个朋友做了十个月的律师,还是自己创业了。现在,如水得水。
我的另外一个好朋友,清华[微博]大学[微博]毕业的胡婷婷,在三十岁之前,和男朋友一起创立了著名的公益组织——美丽中国。这个组织从一个几个人创立的幼小组织,现在发展到一个规模庞大的公益机构。这个机构每年输出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大学生到中国农村去支援教学,志在改变中国农村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可以说,通过创立这个组织,婷婷完成了一次人生蜕变。她完整地经历了把一个公益组织从无到有创立的过程,明白从注册到运营的各个细节问题。
可以说,三十岁之前的婷婷的人生,从清华大学到美丽中国,已经很完美了。但是这并不是她最终的理想。
有一天,她来到我家和我聊天,告诉她最终的人生理想和研究人类心理有关。她从小就对人类心理有极强的兴趣,并且做了大量的自学。她将来的终极目标,也是通过心理学改善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尽管也曾经因为年龄问题略有犹豫,但是后来婷婷还是勇敢递交了申请,拿到了哥伦比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录取。
我目睹了三十之后去美国的她的一次人生飞跃。她放弃了美丽中国的工作,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去。她时常北京纽约两边飞。在纽约上课,在北京实践。现在,她时常会在北京的一些大学和机构做一些心理学的讲座,为现代人讲解什么是心理学中的“正念”(Mindfulness)和正念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帮助。
尽管婷婷今年秋天才会毕业。但是我目睹了一个人从事内心所热爱事业的一种激情。那种激情,会让人动容,让人神采飞扬,让人对时间的飞逝无所畏惧,很多励志的句子都会说,人生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做最好的自己。而如果不做自己最爱做的事,又怎么可能做最好的自己呢?
3、评估客观情况
尽管人们面对理想的时候总是蠢蠢欲动,但是经常被客观现实所打败。当我真正来到美国时发现,三十岁去美国,也许就是一个伪命题。在西方人的观念里,三十岁太年轻了,人生才刚刚开始。在大学的博士班,你经常会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做自己的课题研究。海伦-托马斯做了五十年的白宫记者,一直到耄耋之年退休。而且讨论年龄,尤其是女性的年龄,本身就是不被人所尊重的事。
但是,三十岁以后去美国,在中国的语境里,又可以成为一个可以讨论的话题。毕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三十而立”的观念。一个人三十岁了,就被赋予了相当的责任,他要满足周围亲人的预期。所有三十岁需要改变的人都会陷入深深的思索,在而立之年做重大的决策,这一切是否还来得及?
因此,希望改变状态的人应该对自己的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审视。
第一,你可以接受丧失的机会成本吗?对于我来说,准备考试的年份是2010年,真正拿到录取的年份是2011年上半年。我报道的行业——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整体要蓬勃发展的年代。可以说,未来可期。即便我不去从事移动互联网工作,只是继续按照已有的成功经验去写作,在留学的这两三年,我相信我也可以写出一两部优秀的传记作品,有可能在行业里建立更为突出的个人品牌。当时已经有人和我洽谈传记写作。但是,我还是固执已见,选择了去潇洒看世界。那些失去的东西,就是我的机会成本。在我做出这个决定的同时,我左手抓住了一生一次的机会,右手也许放弃了并不逊色的人生通途。现在看来,很难说哪一条路让我走的更好。但是我们需要核算机会成本,也要有取舍的断然。
回国之后,我的在报社工作的小伙伴们很多都离职了,大家经过一两年的动荡期,在新的岗位上熠熠发光。很多同行转到了互联网公司,谋求了恰当的职位,大家谈论的是KPI指数,吐槽中层工作如夹心饼干的痛苦,当然也有拓展业务的成就。而最好的一对夫妻朋友,分别在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工作了三年,不但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了解突飞猛进,还因阿里巴巴在美国的上市,获得了丰厚的财务回报。
在回国一段时期之后,我的内心充满了充实感,但是我也承认,我和我离开三年的城市,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疏离感。我重新思考自己的决定到底正确与否。我的观点,也许和三年前那个不顾一切,认为人生一定要出去看看有点不一样了。我开始承认,人生的选择可以是多样化的。三十岁如果没有机会出国留学,奋斗十年四十岁选择移民[微博]也很好。其实不同选择无法相互比较,重要的是你内心的舒适。而每一个人,都应该想明白通过留学得到什么?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最后,我想大家还要思考一下和亲人之间的关系。现在出国的朋友多为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我目睹了很多孩子对不能陪伴父母而内疚。我离家三年,其实让我最牵肠挂肚的,就是自己的家人。而每一个中国的节日,在美国时度过会倍感孤独,那个时候,会特别牵挂亲人。对于离家,每一个人的接受程度不同。在考虑出国之前,先和家里人畅快沟通,这才是能坦然云游世界的前提。
三十之后去美国,确实需要格外的勇气。随着年龄的增大,你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也要越多。因此你要做这个决定,也要更为慎重。而美国生活往往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从初入美国到稍感舒心,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渡期。而几乎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懂得,这段过渡期里,只是写满了意想不到的两个字——孤独。
我有过了最孤寂的人生体验,因此我可以写下这样的文字,“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像LifeofPie里的一叶扁舟,孤独恐惧但是不得不孤身抗衡。只身一人其实是常态,我们早晚会和那些我们真正恐惧的事情相遇,比如失去、死亡,比如一望无际地沦陷。因此我早已经不在乎那些浮夸的热闹,只在乎你让我心头一热的那一刻神交。”
你准备和那些孤独相遇了吗?
推荐阅读
教你如何从众多海外大学中选出合适自己的那一个?
推荐阅读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
MBA申请
:MBA0000
MBA申请微信不止助你成功申请
MBA申请微信是
MBA
君每天精心编辑
的内容,实时资讯分享给大家。有
老师在线哦
,童鞋们的各种MBA申请问题,都会得到解答。
↓↓↓点击"阅读原文"【给你精彩】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2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