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 人脉人脉

人脉

第一种人,他们非常看重人脉,非常想获得“关系”,非常想借助“人情”为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打通道路。

为此,他们会锲而不舍地努力着,但凡有“活动”一定去参加,每一个社交场合都不过放,甚至像患上“社交强迫症”一样,生怕少参加了一次“活动”,就会错过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人物”。

他们经营人脉的方法,无外乎“请客吃饭”、“礼尚往来”。然而,没完没了的“应酬”,种种“人情”的维持,耗费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精神和金钱。他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但一想到人脉的重要性,想到自己某个朋友新近遇到了“贵人”,获得了成功,他们就会重整旗鼓,不屈不挠地把“人情”进行到底。

而第二种人则完全不同,在他们眼里,“人脉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因为,一个人有怎样的老爸、老妈,怎样的叔叔、舅舅,怎样的老乡,怎样的同学,这都是“命运的安排”或者“随机碰到”的事情,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而只有当一个人“碰巧”与有权有钱的“大人物”成为亲友,人们才纷纷跑来与他结交,和他进行所谓的“资源交换”,从而为他带来越来越丰厚的人脉。

在他们眼里,所谓“人脉”,不过就是“你欠我一个情,我还你一个人情”,我拿我的资源和你交换,你拿你的资源“套走”我的资源,仅此而已。所以,人脉的作用,根本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而且人脉也不是每个人想有就有的,不是可能经营出来的。

所以他们信奉“万事不求人”,既便遇到困难苦于无人相帮,但也要保持自己的尊严,绝不轻易欠下别人的“人情”,因为别人的“人情”早晚是要还的!

其实,经营人脉,像做任何事一样,也需要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这些科学的方法,能使人事半功倍,快速培育出适合每个人事业发展需要的“好人脉”,帮助每个人早日迎来“机遇”的降临!

这些科学的方法,来自于那些“聪明”人的经验总结。其中包括那些在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天赋”人,那些“既努力做事,又努力做人”的人,那些通过人脉经营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的人。

观察这些人,我们会发现,他们好像“生来”就是人群中的“明星”,人们都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他们。他们不一定总是请客、送礼,但每到关键时刻,总会遇到“贵人提携”。不仅如此,甚至很多人都把“能帮上他们的忙”看作自己的荣耀和快乐。

那么,这些人到底有什么“高招”没有透露给我们呢?

自然,把这些“最有效率”的人脉经营术介绍给每一个人,是本书的使命。希望每个读者在读完本书之后,都能有所启发,从而开拓出“最适合自己”的丰富人脉。

要知道,不管你是哪种专业、哪种背景、性格如何,其实每个人都有做人脉的天赋潜质。通过从零开始的学习,你也可以掌握最有效的沟通技巧,让自己变得更有吸引力,让你在无论求职、推销、谈判、演讲、求婚等各方面都“如有神助”。

一流人脉高手的“秘密武器”

为了扩展自己的人脉,我们也付出过种种不懈的努力,却都收效甚微。比起那些所谓“熟人多”、“路子广”的人脉高手,我们究竟欠缺了什么?他们有什么独特的高招,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他们走了什么“捷径”,是我们不曾发现的?

其实,从起步点上,比如对“什么是经营人脉”的理解,这些人脉高手们,就与我们“一般人”有着很大差别。这种差别,既来自他们天赋的直觉,也来自他们经验的积累,或者就像他们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你相信吗?那些“世界500强”知名企业,在提拔高层管理者或选拔CEO时,他们并不只考察选拔对象的个人能力,还要看他有没有过硬的《通讯录》?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现实中,很多世界知名企业做法就是如此。这是因为,一个高层管理人员的《通讯录》,意味着他认识哪些人,他有怎样的人脉?而对一个企业来说,CEO认识哪些人,高层管理人员认识哪些人,这必将左右企业今后的发展。

对于一名CEO来说,他的人脉,比他的能力更重要!因为,如果仅仅看他自己个人具备的知识和经验,那只是他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而他的人脉,却意味道着他所能动员的一切知识和经验。具体地说,一名CE0可能拥有不同的关系网,而在不同的关系网中,他的个人价值也有所不同。所以,他在每个关系网上的总值总和,构成了他的总体价值。

正因为如此,纽约市银行的总裁凡特立伯,就向世人表示,自己在雇用任何一位高级职员时,第一步要了解的便是这个人是否有为人称道的人脉。

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旗下的SeriCEO,曾在会员中进行了一项调查:你认为成为CEO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什么?

最后的结果显示,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成为CEO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待人接物”的能力。所谓待人接物的能力,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建立和管理人际关系,也就是建立关系网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在人脉管理方面能力出众,那就表明,他具备了成长为一个CEO的基础;相反,如果他这方面能力不足,就无法成为CEO。

对于这一点,国内外的企业家都有同样的看法。比如,上海威顺康乐体育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榳华则直言:自己有两三千个朋友,其中,每年都会见三四次的朋友,就有1500多个,而经常联系的则有三四百人之多。目前吴榳华的个人资产已经超过八位数,对此,吴榳华感言,自己的事业是因得到朋友的帮助才会这么顺利。他说:“包括开公司、介绍推荐客户和业务等,各种朋友都会照顾我,有什么生意都会马上想到我。”

据说,摩根银行的董事们选择莫洛担当此重任,不仅是因为他在企业界享有盛名,更因为他在企业界和政府官员中具有良好的人脉关系。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经理吉福特,本是一个小小的店员。他常常向人们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他认为人脉是一个人成大事的主要因素,人脉在一切事业里都极其重要。一点没错,拥有好的人脉关系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我们一笔不可多得的无形资产。

想做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一名工作上有建树的CEO,毫无疑问,你必须拿出你的《通讯录》,也就是拿你的人脉来说话!而对于那些成功的管理者来说,他们的人脉,是他们一生奋斗过程中所积累下的最优势的资源,其重要性,足可以超过他们的种种“有形资产”。他的《通讯录》,可谓价值千金!

当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当上CEO。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道路、不同的专业选择。那么,对我们这些普通职业人来说,人脉,又意味着什么呢?

谁的《通讯录》价值千金?(2)

其实,不管职位高低,职场人的价值都取决于一个人“关系网”的大小。要知道,职场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工作中接触人的多少,与一个人工资的多少成正比。”

企业在选择、使用人才时,很看重被考察对象的人脉资源。企业在雇佣一个人的时候,不仅需要他从关系网中获取的信息,还希望把他的关系网同企业联系在一起,希望能通过他为公司建立起新的关系网。

而在美国,曾有人向2000多位雇主做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请查阅贵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员工的资料,然后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么”。

结果是,无论什么地区、无论什么行业的雇主,超过三分之二的答复都是:“他们是因为不会与别人相处而被解雇的。”

如果我们看看身边,看看那些从同事中脱颖而出、晋升到管理层的职业精英,那些“独挡一面”的人才。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不一定是专业能力最强的,但肯定是最善于经营人脉的人。

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各种对企业发展有价值的人都吸收到企业的“人才库”、“关系网”中,从而为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他就没有资格承担起更重要的工作任务,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知名成功学家陈安之在研究了世界上100多位成功人士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成功=30%的知识+70%的人脉——陈安之称之为“成功的秘诀”。

而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成功者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在事业有成的人士中,26%靠工作能力,5%靠家庭背景,而人际关系则占69%。

可能有些人会说,人脉,对于市场人员、管理人员自然很重要的,而对技术人才来讲,人脉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关系”固然是好事,没关系也不要紧,专业技术就是最硬的“敲门砖”。

但是,请看哈佛大学对贝尔实验室顶尖研究员做调查。调查人员发现,被大家认同的杰出科研人才,他们的专业能力往往不是重点,相反,“顶尖人才会采用不同的人际策略,多花时间与那些关键时刻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物结交良好的关系,在面临问题或危机时便容易化险为夷”。

那些表现平平的科研人员,他们遇到棘手问题时,这才想起请教专家,然后因为苦苦等候没有回音而白白浪费时间。而顶尖科研人员则很少碰到这种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平时已经建立丰富的资源网,一旦有事请教,立刻便能得到答案。

可见,不论哪一种专业路径,人际交往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就的影响都是极大的。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单单拥有超群的个人能力,很难做成大的成绩。不论什么工作,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和人打交道”!

如果说人脉高手与“普通人”有什么不同的话,第一个不同就是:那些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脉高手,平时都把经营人脉看做自己工作的核心内容,不论他从事哪种工作。

“普通人”事到临头才想起“找关系”,遇到难题才想到从电话薄里翻找“谁能帮上忙”,开展相关的业务,才想起寻找相关的合作客与客户。而人脉高手则不一样,他们随时都在做人脉,随着都在想着“人”和“关系”,随时都在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既然“手头工作”再忙,他们也不会忽视周围的人。

所以,他们的《通讯录》能价值千金,他们能凭借人脉为自己创造事业的辉煌!

如果我们也想拥有广泛的人脉,也想像那些成功人士一样,总是有各行各业的众多朋友来帮忙。我们首先应该更新自己的“人脉观”,把人脉放到自己工作的核心位置上。

要知道,职场,是对人脉的作用评价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利于建立人脉网的地方。只有我们从现在开始做起,随时做个有心人,我们《通讯录》,也会越来越有用,也会越来越提升它的“含金量”!

用人脉撬开“机遇”之门

人脉,还有一层迷人的色彩,就是“贵人提携”。

旁观者从那些成功人士的成功道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些特别幸运的“巧合”。就连成功者们自己,在解释他们己的成功原因时,也常常谦逊地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偶然”,比如:“幸运”地获得了被提拔的机会、“巧合”地遇到赏识自己的贵人、“意外”地碰上了对自己产生关键影响的客户……。

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些看似特别巧的的事情,十有*是某个人的巧妙运作。而这个人,肯定是他们已有人脉圈中的一分子。

成功不是偶然的,机遇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所谓“偶然的机会”、“幸运地获得了事业上的转机”,等等,都是主动经营人脉、主动获取机遇的结果。

难怪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认识谁。”

然而,也许是那些成功者的谦逊误导了人们,很多人真的把机遇当成“偶然”。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惜余力,称得上“学习狂”、“工作狂”,为的是,一旦某一天“偶然”的机会将临,自己有能力、有实力抓住这个机会。

这种为提高能力而进行的努力当然没有错,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会有准备、有规划地开拓自己的人脉。他们总以为,只要自己是千里马,就会“偶然”地碰到伯乐。实际上,能力的跃升,与人脉资源的培充,其实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甚至可以说,两者就是一件事。

看看下面这个“人脉狂”的故事,“学习狂”、“工作狂”们会觉得有哪种启示?

被称为“美国杂志界奇才”的埃德沃?波克,小时候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苦孩子”。他6岁时,就跟着家中长辈移民到了美国,从小在美国的贫民窟长大,一生中仅上过6年学。13岁时,他就辍学到一家*工作。

然而,埃德沃?波克并没有就此放弃学习,他一直在工作之余努力坚持自修。更不可思议的事,小小年纪的波克,竟然非常“早熟”地懂得了经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波克经营人脉的做法很独特:首先,他省下了工钱、午餐钱,买了一套《全美名流人物传记大成》。

接着,他做出了一个让任何人都意想不到的举动:他直接写信给书中的人物,询问书中没有记载的童年及往事。比如,他曾写信给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哥菲德将军,问将军是否真的在拖船上工作过?他又写信给格兰特将军,问他有关南北战争的事。

那时候的小波克年仅14岁,周薪只有6元2角5分,他就是用这种方法结识了美国当时最有名望的诗人、哲学家、作家、大商贾、军政要员等。那些名人也都乐意接见这位可爱的充满好奇心的波兰小难民。

小波克因此获得了多位名人的接见,他决定利用这些非同寻常的关系,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开始努力学习写作技巧,然后向上流社会毛遂自荐,替他们写传记。不久之后,他便收到了像雪片一样的订单,以至于,他需要雇用6名助手帮他写简历,而这时的波克还不到20岁。

很快,这个擅长交际的年轻人,就被《家庭妇女杂志》邀请作为编辑,并且一做就是30年。而波克,也利于他善于与人沟通的特长,将这份杂志办成了全美最畅销的杂志之一。

如果问什么是成功?其实并不难回答。所谓成功,就是幸运地获得了被提拔的机遇。

而如果问什么是机遇?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常把那些令人羡慕的、又不太可能发生的、偏偏又真正发生的事情称为“机遇”。其实,机遇就是遇到贵人相助。就是幸运地获得了他人的较高评价,从而得以担当更重要的职责。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平时说的,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而机遇必须而且只能是不断努力经营人脉的结果。为了获得机遇,我们除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除了提高个人的专业技能外,还要重要的一项:就是扩展自己人脉,从而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

小埃德沃?波克就是这样做的,他通过不遗余力地结交“要人”,为自己创造了越多越多的机遇。在一位又一位“贵人”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职业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升跃。

不要把埃德沃?波克的举动看做“投机取巧”!实事上,想靠投机取巧一步登天,想凭“门路”不劳而获,这决不是经营人脉的目的。抱着这样的念头经营人脉,肯定会遭到失败!

经营人脉,建立关系网,决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关系”,从而凭着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谋取暴力。经营人脉,是一件与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相辅相成的事,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

那么,究竟怎么经营人脉,才能获得最大限度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才能更多地遇上“贵人”?才能撬开机遇的大门,甚至让机遇主动来拥抱我们?才能让我们也获得那些所谓“偶然”的幸运?

为了这个目的,让我们还是把眼光投向那些“人人愿意为他们帮忙”的一流人脉高手,看看他们,到底还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秘诀?

人脉高手从不说出的“秘笈”(1)

我们都知道,想结识贵人,惟一的办法,就是“结识更多的人”。根据概率原理,认识的人越多,才越有可能从中碰到“有用的人”,比如志同道合的朋友、赏识自己的“大人物”、指点自己成长的良师、协助自己开展业务的客户……。

和所有想在事业中获得成功的人一样,我们自然希望认识更多的人,从而早一点找到改变我们命运的贵人。

为此,我们不辞辛苦参加各种活动,厚着脸皮向会场上的每个人索要名片,也不放过每一次约见“要人”的机会,还把春风般的“客套话”献给每个人……。然而,在这一系列的努力之后,我们认识的人虽说多些了,可自己的“路子”并没有宽,工作境遇也依然没有改变。遇到职业道路上的关键“关节”,在厚厚的通讯录里,我们竟然找不出能帮上忙的朋友……。

的确,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仅仅是“认识”,连互通信息或者互相协助都做不到,这样的“人脉”又算什么“人脉”?

可为什么,有些人总能与“有用的人”交上朋友?他们一次次得到贵人的提携的,一步步打造了他们现在的成功。他们真的有什么秘诀,从不向我们透露吗?

我们会经常听到他们这么说:“行业里的精英我全认识!”“我熟人多!”“只想用得上,没有我联系不到的人!”

用管理学的术语来说,他们掌握着被称为“资本之王”的“关系资本”。

从交换名片到开展业务、互利互惠,在别人看来,这其中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而在他们,却好象有“催眠”的魔力似的,让合作伙伴不知不觉就被折服。

就连包括我们在内的人,也都想和他们这些“路子宽”的人做朋友,因为我们希望通过认识他们,来扩展自己的人脉圈。正是因为大家都争相向他们靠近,于是,就像滚雪球一样,他们的朋友越来越多,人脉资源也不断拓展,不断壮大。

当我们被他们接纳到朋友圈中,我们会从他们待人接物的细节中,感到他们像磁石的一样的吸引力,我们会觉得,怪不得大家都愿意结识他们!

从他们身上,你肯定会得到利益。比如一次生意上的合作;比如通过他们的介绍,你认识了更多的人;或者,每次和他们交谈,你都觉得心情特别愉悦,或者特别有启发。这一点,就是大家都愿意认识他们的原因。(对此,你想到了什么了?这已经接近本节的核心思想了!)

我们真的很想有他们那种本事,或者羡慕他们那种所谓“好运”,我们真想自己的人气也节节攀升起来。

如果问到他们:“为什么您能认识这么多人?”他们会归功于以下的理由,比如:

“我天生性格就很开朗,还有点‘人来疯’呢!一到人多的地方,我就如鱼得水,让我一个人工作就觉得闷得慌,所以我就认识了很多人。”

“我一直努力工作,为人很讲诚信,做什么事都认认真真,大家都认可我,愿意和我长期交往。”

“我工作的性质就是要天天和人打交道,自然而然,不论走到哪,都没有不熟的人了。”

而更多的说法则是:“人脉,要靠一步步积累,其中道理,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如果我们也按他们说的那些方法去做,我们也能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吗?

他们的话当然没有错,如果我们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办法,坚持努力下去,一定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相应的成就。然而,他们所说的,真的就是经营人脉成功的关键吗?

人脉高手从不说出的“秘笈”(2)

显然不是。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出席各种与工作相关的场合,参加种种行业内的活动,可是,用这种方式结交到的新朋友们,又有几个能转换成重要的“人脉资源”?我们手头越来越厚的名片叠,也并不等于真正有用的“关系资本”。

我们显然忽视了经营人脉最关键的一环,这也是人脉高手很少说出来的“秘笈”。其实,经营人脉的实质,与其说“我要认识更多的人”,不如说是“让更多的人认识我自己”。

换句话说,“贵人”不会凭空青睐你,只有你身上具备了某种能够引起“贵人”注意的能力与特质,双方的关系才能难维持下去。

尤其是商务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都希望对方身上得到一点实际的利益。所以,如果你想在商务社会场合中被人注意,就必须标注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与能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用的”、“有事必找”的人,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愿意认识自己。由此,你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那些人脉高手从来不告诉我们的秘密,其实就是对如何经营人脉的理解。这也许改变了我们过去对“人脉”、“关系”的看法。很多人常常以为,人脉,就是尽可能与更多的人“拉上关系”,某一天碰上一个“大人物”,从而一下子平步青云。

可是,如果抱着这样的认识去经营人脉,必定是事倍功半,甚至因为收效甚微,最后坚持不下去,放弃了对经营人脉的努力。就像很多年轻人,社会上打拼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能不能认识‘有用’的人,全凭自己的运气!还是顺其自然,强求不得。”

其实,如果想学习真正有用的人脉经营术,我们首先应该更新对人脉的认识,从新理解人脉。

★经营人脉的实质,不是“拉关系”,或设法“认识更多的人”,而是在与事业相关的围范内,把自己更为广泛地“传播”出去;

★人脉经营的目标,就是为自己创造“机遇”。而将自己的能力、价值广泛传播出去,被“关键”人物所了解,这才是获得机遇的关键;

★人脉的经营,与“做事”绝不能分开。一个没有某方面业绩的人,不可能凭空结交众多“能帮上忙的朋友”。所谓经营人脉,与做好自己的工作、事业,其实就是一回事。

★经营人脉,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通过工作,能丰富你在交际圈中为他人所用的“价值”,让你成为“别人都愿意认识”的人。

★经营人脉,是一种自动自发的、而非听天由命的主动获取机遇的行动,但它绝不是投机,而是坚持不懈地寻找最大限度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对那些职业履历尚浅、又热切盼望机遇的年轻人来说,明白了经营人脉的实质,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经营人脉的本领,很大一部分来自天赋,它是一种无形的的能力、一种不经意间的处事方法。所以,很多“关系资本”的掌握者,他们往往是凭着自己的优异天赋,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就给自己打造了庞大的人脉。

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与学习,把人脉的拓展,变成一种有章可循的技巧。从零开始,一步步做下去,我们也能成为“人脉达人”!

仔细观察周围,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能力、有经验、有业绩、有资源的人士,因为不重视人脉的经营,羞于“传播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在职场的人际关系中,总是“不起眼”,引不起别人注意,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能。

而另一些有“人脉天赋”的人,不管处在事业发展的哪个阶段,都能有效地把自己“推销出去”,让自己成为人们乐意结识的人。

所以,让自己成为“别人愿意结识的人”,也就是“传播自己的价值”,这一点,在人脉经营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你想认识“一万人个朋友”,那么,就从“使别人愿意认识你”开始吧!

可是,假如你刚刚步入社会,并没有许多令人称到的业绩,又该如何“传播自我”,如果让别人发现你的价值呢?在本书的后面章节,将会把这方面丰富的技巧提供给你。

要“实心人脉”,杜绝“中空人脉”(1)

的确,正如上一节所说,不管我们多么地希望结识对方,多么地想得到对方的帮助,假如我们没有什么“价值”,或者价值不为别人所知,对方怎么会愿意认识我们呢?

所以,做为现代职业人,我们必须以更开放的心态融进各种人际圈子,抱着“为他人服务”的态度,积极传播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自己“对别人有用”的地方。同时,我们要努力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在职场圈子里形成良好的口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别人关注的人、大家乐意结识的人。

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漫无目的地到处参加社交,像患上“社交强迫症”一样,但凡有活动一定去参加,到了会场又呆坐在角落无从适从,虽然和座位旁边的人交谈了几句,但双方都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必要交往下去。

造成这种“社交强迫症”的病根,仍然是那个“认识的人越多越好”的误区。这个误区会导致人们盲目地多参加社会活动,最近找到只是空洞无用的“人脉”。

结合自己的事业,我们把人脉分成两种:实心人脉和中空人脉。

实心人脉,就是那种能和自己分享各种有用信息和工作心得,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在工作方面给予实际性帮助的“圈里人”。这是通过现代型的人脉管理方式,不断积累、拓展,最终形成的精华人脉。

中空人脉,就是以旧的人脉理念所形成的看似庞大、华而不实的人脉。是那些种“熟人到处有”,名片满天飞,经常有酒肉来往,还时常把“感情”、“交情”挂在嘴边那种人脉圈。通过这些关系结识的人,很多不旦不能成为良师益友,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有的时候还会拖人的后腿。

李强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一家市级银行的分行工作。刚开始工作,李强十分努力,他也适时地和分行行长交流业务问题,虚心求教。很快,头脑聪明的他,获得了行长的赏识。

几年过去,李强荣升为这家分行的信贷科科长。慢慢地,李强和社会上的一些朋友熟悉起来,你来我往,经常一起喝酒吃饭。这期间,正巧分行行长年事渐高,到了要退下来的时候,他也有意让李强接替他的位置,于是让李强做了代理副行长,还经常带李强出席各类金融会议,结识了许多金融界的重要人物。老行长嘱咐李强,要多多学习、多多联络,做好各种铺垫。

但是年轻的李强没有听进老行长的一番话,心浮气躁的他,在一大堆社会朋友的吹捧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每天都忙着和社会上的朋友交际。慢慢地,大把的资金通过他的手借给了他的那些朋友。

而最终,许多借款都成为了坏账。李强风光无限的前途就这样被他自己给葬送了。

李强之所以自毁前程,就在于他没有分清人际交往中的主次,没有主动去掌控那些“实心人脉”——金融界的重要人物,却花了太多时间,陪那些挖空心思从自己身上获取利益的人吃吃喝喝。

有句话说得好,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有句西方谚语说的好,“你认识的人决定你的未来”意思就是说,现在你见到的人是谁,你认识的人是谁,将会决定你的未来。

而中国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现实生活中,你和一位赌徒在一起,就会认识更多的赌徒;和一位白领在一起,就会认识更多的白领;和一位商界精英在一起,就会认识更多的商界精英——人脉的神奇就在于此。

要“实心人脉”,杜绝“中空人脉”(2)

每个人的交际网络又比较广,朋友较多,由此会造成一种厚此薄彼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如果下定决心要获得成功,那么就必须学会关注我们人际网络中的核心人物,与他们保持良好的交际状态。

就像上一节谈到的,到处发名片,到处认识人,到处吃吃喝喝,“交朋友”挂在嘴边,未必就能经营出有益的人脉来。要想真正建立“实心人脉”,必须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积极传播个人的价值,让自己成为职场圈子里的一个容易被人认识、大家愿意认识的人。

很多“精英圈子”,为了便于行业内工作交流,都实行一种高准入制度。他们不追求人脉的数量,而追求“实打实”的质量。如果条件“不够格”,很难加入这些社团。

这并非社团的创造者们有意炫耀自己,实际上,他们是用这种方法,避免那种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中空人脉。那样的“人脉”,其实是假人脉,它不仅仅浪费人们的时间,有时还会有负作用。

上海的“IT经理人俱乐部”,就是打造“实心人脉”良性循环的例子。该俱乐部首先规定,凡是进入此俱乐部的人,必须同时符合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身在大型企业,最好是外企、合资企业或有较完善的IT部门的国有企业;二是这家企业要有完善的IT部门;三必须是IT部门的负责人。这样一来,俱乐部的“准入门槛”就非常高,普通人很难进去。

而另一个“传媒人俱乐部”,则以“一个沙龙、一个关系网、一个时代”为口号,也对会员要求“在媒体工作3年以上的总监级别人士”。对此,传媒人俱乐部首席执行官郭峰讲:“会员的资质很重要,不是交会费就能接受你。因为我们要做最专业、最有影响力的传媒沙龙机构。”

而在成为两个俱乐部的会员之后,成为其成员后不但享有相应的权力,而且还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职责,要不然也会被“开除”。

IT经理人俱乐部以“孕育中国本土的CIO”为使命,传媒人俱乐部致力于“探讨传媒运营、管理、市场运作,培养业界精英”。正是因为他们对于人脉“重质量不重数量”,这样的“实心人脉”给每位会员提供的利益都非常巨大,在这些圈子里,他们交流的是最尖端的信息和最新锐的理念。

不要忘了,我们经营人脉的目的,是寻找更大可能发挥自己才能的机遇。如果毫无意义地去参加交流会,无目的地到处分发名片,与客户喝酒聊天、“联络”感情,用这种方法去经营人脉,自己的人脉也许会在数量上有所增加,但依然不能实现“获得机遇”的目的,这种人脉是典型的“中空人脉”,“朋友”之间的联系也不会长久。

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人脉不是“越多越好”呢?认识的人多了,“有用的人”、给自己带来机遇的人,才会更多啊!

自然,按照概率论的原则,肯定是“人脉基数”大了,你碰见“贵人”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盲目地追求“基数”,无疑是一种缺乏效率的人脉经营方式。而且,一味地抱着“多认识些人”的目的,肯定会交下一些良莠不齐的朋友,为自己增加负担。

那该怎么办?答案还是那句话:把人脉和事业结合起来!一方面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精英,另一方面,努力结交精英人脉,并通过的人脉的力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实力,实现良性循环!

人脉靠工作,不靠交情

关于人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也是我们必须更新的认识,那就是:现代社会的人脉经营,与过去的所谓的“人脉”,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过去,一提起人脉,人们常说的一个词是“联络感情”。所谓“打理人脉”,不外乎对同学﹑老乡﹑亲戚等等人士热情款待,或者是与这些人“礼尚往来”。如果对方有事,要积极地为他们效力,为的是一旦自己需要帮助,能大胆地向对方要求支援。

当然,与亲友、同学、同乡“经常走动”,这是人类天然的感情需要,我们也都需要有几个能在一起无拘无束地游戏,能“说说知心话”的好朋友。

然而,做为人脉管理的方法,所谓的“感情联络法”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在工作层面上,如果指望靠这种“交情”,来为自己建立人际关系,不仅合作关系难以长久,而且会有相当严重的副作用。

在过去的千百年间,因为交通、通讯技术的限制,人们的生活半径很小,认识的人也很少,所以对陌生人会有种本能的恐惧,人们在人际关系上多依赖于熟人、亲戚。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得益于便捷的沟通工具,甚至处在两个半球的人,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毫无障碍地交谈。

这样一个时代,人们的工作交往更加规范化,在与工作有关的合作中,熟人的“感情”往往是靠不住的,稳定的关系,必须靠工作来建立。

实际上,在现代的商务型社会中,人情并不起作用。真正稳固的人际关系,要通过工作来建立信赖。这的确有些冷酷,可对于想打造自己的职场人脉、商务人脉的人来说,首先必须认清这个事实。

可以假设一下,第一种情况是:某个员工在工作上经常出错,使公司受到损失,可是他做人不错,擅长“联络感情”,和上司的人际关系很融洽。

第二种情况则是:假设有一位上司,工作上一点也不出色,但因为他是个好人,所以下属们都拥护他。

这两种情況在公司中不可能有,就算有,那也不是正常的人际关系。总之,在工作岗位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指“要是他的话,我可以放心交代工作”这样透过工作能力而建立起来的相互信赖的关系。

李丽是一个相当“会做人”的保险业务员,不论谁,每次见到她,她都会表现得像对方这辈子最要好的朋友一样,极尽所能关心对方。

可有一次,一位客户因盲肠炎开刀,请她帮着申请理赔金,她却一拖拖了两个月都没下文,最后甚至索性不接客户的电话了。

现实中,真的有不少推销员像李丽一样,这种“过河拆桥”不负责任的做法,使他们的“职业形象”一落千丈。

所以,不论你再怎么笑容可掬、舌摇莲花,可是如果你分内的工作做不好,甚至影响到别人的实质权益,再好的交情都没用。

做好工作,首先意味你拥有“被别人认识”的价值,你对别人有用,可以用自己的专长来为别人服务。职场间的人际关系,必然以互惠、互助、互利为基础。如果一个工作认真负责,即使他现在人微言轻,人们也会欣赏他的工作态度和他的潜质。这样,人们才愿意和他长久保持密切的工作关系。

小张大学毕业之后,开始做高端产品销售时,因为没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基础,又缺乏拓展人际脉络的经验,销售业绩很不好。

小张惟一的人脉,就是过去的大学同学了,他只能求助于他们。于是,他经常打电话给自己过去的同学,向他们倾诉自己的烦恼,请他们帮助自己。然而很快他就发现:这些老同学虽然“交情”是没说的,也都真心实意的帮忙,但因为他们都是和自己初出茅庐的小青年,除了给自己一些安慰和鼓励之外,并起不到什么实际的作用。

于是,小张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学打高尔夫球。他不惜花费自己微薄的工资,去参加汇聚大量高层人士的高尔夫俱乐部。因为小张发现,自己的客户应当是处在中高档生活阶层的人士,而自己平时接触的人都是一些普通的工薪阶层,所以,必须改变自己的人脉圈子。

实施“高尔夫策略”之后,小张的办公室转移到高尔夫球场。很快,他通过工作,结识了不少成功人士,他的业绩也日渐好转。这时,他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别人开始主动来找他了!

因为别人发现,小张和高尔夫球场上那些大老板来往甚密,很多人通过各第三者介绍,来主动结识他。由此,小张进一步通过自己的工作关系,建立了更优质的人脉网络,很快,他便提升为公司的销售经理了。

强大的人脉与强大的工作能力,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千万不要以为经营人脉的目的,就是有了“好交情”、“硬关系”之后,不学无术也能成功。指望拥有这样的“人脉”,显然是不现实的。

在高阳发的小说《胡雪岩》中,作者借胡雪岩的口,道出了经营人脉的真谛:“自己是个半调子,哪里来的朋友?”

而台湾的投资家杨耀宇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引起别人心中的渴望,就可以为自己建立一个人脉大磁场。”

杨耀宇本人,因为他有投资方面的知识,周围的人都来向他咨询,他又对这一点善加利用,于是建立一个广大的人脉网络。

说到底我们在工作中需要的是自己与对方互惠互利的“win-win”(双赢)关系。如果不能建立这样的关系,那么就无法建立商务上的信任关系。

所以,在商务社会中,人脉的构成要素有以下几点:

◆双方愿意进行“利益交换”;

◆双方的“期待值”,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

◆双方愿意长期来往,但不会把“关系”固定化。

如果打破了这个前提,商务人脉的关系是不能成立的。

的确,所谓“私人关系”的人脉,有时也是很珍贵的。如果我们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私人关系的话,很多事都可以“开绿灯”。但是,这种“私人关系”的作用也是短时间内、很有限的吧。如果谁,一旦因为借助“私人关系”往上爬,就会被别人贴上了“不劳而获”的标签。在职场人际圈子里,他很有可能遭到团体的排挤。

只有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的“新手”,才会幻想通过“交情”或者“私人关系”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那些一流的人脉高手们,从来不把宝押在这个上面。

因为他们明白,所谓工作人脉,就是在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中,与对方共同成长,踏踏实实互相为对方提供利益。而私人的“交情”,与商业活动中有效的人脉,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东西。

用人脉打造你的“无敌竞争力”(1)

有人说,如果专业知识是利刃,人脉,则称得上威力强大的“秘密武器”。

的确,在当前十倍速知识经济时代,人脉,已经成为专业能力的“杠杆”和“放大器”。就像一位先哲说的那样:“给我一根杠杆,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人脉的力量也是如此,如果以专业能力为支点的的话,你的“人脉杠杆”越发达,撬起的工作业绩就越“有份量”。

不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提到人脉,就会和“钻营”、“走捷径”,甚至和“*”联系起来。甚至有些人,还把“关系”和“本事”割裂开来,比如有人经常这样教训年轻人:“如果你没有关系,那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你只能凭本事吃饭了!”

所以,这就很有必要为“人脉”和“关系”正名了。

社会上的确有一些“关系”,能凭着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给人暂时的利益。但靠这种方法得来的成功,肯定是不会长久的,这,也不是本书准备告诉你的人脉经营技巧。

实际上,在每个人成长道路中,“本事”与“关系”是不可割裂的,它们其实就是一回事。这里的“关系”,不是所谓的“私人关系”,或者其它什么能使人不劳而获的“关系”,而是一个在自己的事业范围之内,与形形色色的人所进行的沟通、交流、合作……。

特别是在现代化的企业环境中,对每个职业人来说,“本事”与“关系”一样也不能少,没有“真本事”的不断积累、不断提高,一个人不可能拥有稳定的职场人际关系;而不重视人脉经营的人,肯定会处在封闭的信息环境中,缺少“良师益友”,工作能力也难以跟得上日新月益的时代发展。

所以,除了庸俗的、不正当关系,我们不排斥其他一切好的关系,多一分好关系,人生就多一份美好,多一份可能。

不仅如此,越是重要的工作,处理人脉、关系等问题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据统计,管理人员的时间,平均有75%花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而80%的企业,其60%以上的开支用在人力资源上。难怪曾任美国铁路公司总裁的A·H·史密斯说:“铁路的95%是人,5%是铁。”

而被誉为“世界第一人脉专家”,畅销书《与鲨鱼共泳》的作者哈维·麦凯则认为,建立与维系人脉,是最被低估却最为重要的管理技巧。

西方人已经将热衷于人脉积累,擅长人脉打理的人称为“脉客”。在英文中,使用人脉、经营人脉的行动被称为“mankeep”,这个词引入华人圈后,被形象地译为“脉客”。

很多中外企业精英,都兼有“脉客”的身份。比如法国亿而富(TotalFinaElf)机油的前总裁,他每年都定下目标,要与1000个人交换名片,并与其中的200个人保持联络,与其中的50个人成为朋友。

在台湾证券投资界,杨耀宇就是个将人脉竞争力发挥到极致的“脉客”。他从一个台湾南部的乡下小孩,发展到“统一投资顾问”的副总,身价应该有近亿台币之高。谈到自己是如何快速积累财富的,杨耀宇归功于人脉。他说,“我的人脉网络遍及各个领域,上千、上万条,数也数不清。有时候,我一通电话抵得上10份研究报告。”

而在国内,在我们身边,那些和我们一样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当中,情况又是如何呢?

其实早有人统计过,在国内的上班一族中,越是学历高的人,越不是那么看重人脉。根据调查小组的调查,他们发现,不同学历的人对于“机遇”、“人脉关系”、“个人能力”的重视程度大相径庭。

用人脉打造你的“无敌竞争力”(2)

对成功要素的关注度

人脉关系

个人能力

可见,在我国,拥有高等学历的人,普遍不重视人脉,而是依赖人个的能力。越是学历高,就越轻视人脉,同时越迷信个人能力。

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只有少部分人在主动地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而正是这些人,往往能迅速培养起自己的关系网,然后迅速发展起来。

小李是位业务能力很强的员工,由于天生性格温顺,所以,无论与上司、同事还是合作伙伴在一起,他从没和别人红过脸,或产生过任何摩擦,工作也十分顺心。

与小李同期进入公司的小马,虽然在业务能力比不上小李,但他和同部门上司﹑同事之间的关系则要比小李更亲热一些,小马在其他同事的帮助与支持下,事业也是一帆风顺,并且业绩蒸蒸日上。

小马很重视自己在公司里的人脉关系,他每次不管见到上司还是同事,都会热情地打招呼。他还经常和同事们一起参加聚会,而且消息灵通,同事们家里的红白喜事他都知道,每当这时,他会送上一些鲜花、巧克力之类的小礼物,礼虽然轻,但让同事们觉得心中一喜。

而小李则对公司内部的各种活动表现得有点儿漠不关心,他不希望这些事情影响了他为了“自我提升”而排得满满的日程。比如,他每天清晨6点要去参加英语角,下班后则直奔健身房,进行1个小时的身体锻炼,晚饭会,还要去培训班上课。所以,公司的各种大小活动中,都很难看到小李的身影,最多只会接到他的问候电话。

在他们进入公司后的第三年,发生一件小李预料之外的事情:一向被认为在业务能力和综合实力上都比自己低一等的小马,竟然被提升为部门主管,而自己却名落孙山,被通知参加下一年的升职考试。

这件事情给了小李一个不小的打击,他对此感到十分后悔和苦闷,逐渐失去自信,在这样的心态下,一直让他引以为豪的业务能力,也慢慢减退了。

我们身边,可能也经常看到类似“小李和小马”的现象。有的人非常能干,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同事也非常敬佩他们,但他们总是让人感觉“有点冷”,不太好接近。不过,和他们巨大的业绩比起来,这似乎只是个小缺点而已,所以别人也就姑息了他们。

还有一些人,他们一开始能力一般,唯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家都愿意和他(她)在一起,和他们相处很愉快。但渐渐地,我们慢慢发现,这些人变得不一般起来:他们好像有“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本事,他们无形中影响着公司的“士气”,甚至左右着公司的决策。

而这些人的能力和见识也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个又一个层次,最后成为公司里不可多得的、能独挡一面的管理人才。

其实,之所以有很多人过份强调个人能力,而忽略人脉经营,原因在于,经营人脉,并不是投入精力和金钱就能“立刻见效”的事情。人脉,是一项“长远战略”。

正像案例中的小李与小马,擅长经营人脉的人,必然是最有远见的人。比起专业能力强的人,他们可能一开始不太“显眼”,但却是“笑到最后的人”。

所以,我们应该随时把人脉的拓展,运有到日常工作中去,并不断提高自己在人际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必随着考察:所谓人脉,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利益?只要我们不断地做下去,享受于结识更多的朋友,为自己交际能力的提高而欣喜,长久坚持下去,我们必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时的我们会发现,只有人脉,才是将我们推向成功的“无敌竞争力”!

驾驭“资本之王”,你也能!

你可能羡慕那些“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天赋”的人脉达人、超级脉客,可能觉得,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

其实,经营人脉并不难,只有有了正确的观念、聪明的方法、充满热情的行动,你也能驾驭被称为“资本之王”的“人脉资本”!

不仅如此,经营人脉的最大好处在于:它不需要“本钱”。如果你初出校门,如果你“人微言轻”,或者你长期以来忽视了人脉的重要性,猛然间才发现,怎么身边没有几个人能称得上“朋友”?

这一切,都不能抹杀你天性中的经营人脉的天赋,只要把这种天赋发挥出来,每个人都能开拓出适宜自己职业路径的职场人脉。

做人脉,你也能白手起家

假如你准备做生意,你需要资金;假如你想研究科学,你需要在学校攻读学位。而经营人脉则不同,它甚至不需要任何“基础”或是“条件”,每个人都可以“白手起家”地经营人脉。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不论职位大小,不论学历高低,不论收入是否丰厚,不论专业为何,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西方人常说:“造物主把我们投放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与从不同的、造物主的宠儿!”的确,每个都有自己独有的价值,只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也不知道,哪些人更需要我们的价值?更不知道,我们的价值能传播到一个多大的范围中去?

日本LifeNet(生命网)生命保险株式会社的副社长岩濑大辅,原本是一个在人脉方面“一穷二白”的穷学生,但他妙巧地传播自己的价值,通过积累人脉,年纪轻轻就获得了旁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岩濑大辅早年曾在哈佛大学留学,攻读MBA。他那时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把自己的学习心得都撰写到了博客上。他在博客上勇敢地介绍自己,比如他在哈佛“名列前5%”的优异成绩,很快成为一名备受瞩目的著名博客撰写人。

MBA毕业以后,岩濑大辅把他博客的内容集结成一本名为《哈佛MBA留学记》的书,并很快成为日本国内的畅销书。通过这本书,岩濑大辅又结识了很多企业精英。

岩濑大辅有志于创立一个“革命性的行业”——网上销售的生命保险公司。这是一种需要大量的资本金以及极高信誉的商务类型,是风险投资行业中最有挑战性的领域。不过,因为自己的人脉“越做越大”,岩濑大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据说日本大型独立投资顾问公司“飞鸟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CEO谷家卫先生,就非常赏识岩濑大辅,他曾对岩濑说:“你如果从事风险投资的话绝对会取得成功,资金由我来出!”谷家卫又向岩濑大辅介绍了保险业的舆论领袖出口治明。

谷家卫和出口治明都成了岩濑大辅的贵人,三人共同讨论的过程中,通向“网络生命保险”的路越来越清晰了。与所以创业故事一样,人脉运筹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

2006年,三人成立了预备公司。在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筹集了大约130亿日元资金。在日本,没有大企业作为后盾,白手起家的风险投资者能筹集到130亿日元资金,这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这一点,无疑是岩濑大辅人脉经营的结果。

这之后,岩濑大辅还进一步拓展新的人脉资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和拥护者,比如证券界叱咤风云的摩乃科斯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他灵活运用这些人际关系,使之成为本公司发展壮大的助推器。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岩濑大辅这一切的成就,起源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博客。

不过,应该说岩濑大辅的一切都是有准备的。在他没有任何投资者的支持者的时候,他能利用的,仅仅是互联网的传播广度、还有自己“哈佛MBA”的身份。而他“战略性”的构筑人脉,为了得到绝好的提拔机会而努力,以此为契机,遇到了一个又一个贵人:比如博客的支持者、出版商,最终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大人物”——谷家卫。

像岩濑大辅这样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们的成功道路也有相似性,往往是通过建立良好的人脉网,在自身成长的同时扩大影响力,然后继续向新的人脉层次进发。

岩濑大辅给我们的启示是:每个人,都可以从零开始、从一穷二白开始,打造自己的无敌人脉。

也许你没有“富妈妈、阔爸爸”,没有比尔·盖茨做你的亲叔叔,但只要你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点,你有与从不同的志向,有现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贵人,找到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因为,欣赏我们的人,愿意与我们共同奋斗的人,也许正在世界的某一个角度等待着我们!

其实贵人离你很近

现在的你,也许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与成功人士之间相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你想认识“贵人”,可人家可能出则宝马、奔驰,入则是酒店、野墅,连打个照面都很难。

不过,对善于经营人脉的人来讲,这个距离并非遥不可及。而当机会一旦落到他们的面前,他们就会牢牢抓住,用自己的真诚和付出,让他们的人脉茁壮成长。

说到“贵人离你到底有多远”,可以参考国外研究者的一个案例。

几年以前,一家德国报纸协助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个试验:帮法兰克福的一位土耳其烤肉店老板,找到他最喜欢的影星马龙?白兰度。

几个月后,报社的员工不仅找到了马龙?白兰度,而且他们发现,马龙?白兰度与烤肉店老板,两个人之间,只经过不超过六个人的私交,就可以联系在一起了!

原来,烤肉店老板是伊拉克移民,有个朋友住在加州,刚好这个朋友的同事,是电影《这个男人有点色》的制作人的女儿的亲密女友的男朋友,而马龙?白兰度主演了这部片子。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惊呼——哇!这个世界真的这么小吗?要知道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真的很大,仅地球陆地面积,就将近亿平方千米。而地球上的人口,已经超过了65亿!这么大的世界,这么多的人口,一个人要联系到另外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那简直是大海捞针。

“寻找马龙?白兰度”的案例,用实践证明了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理论:这个星球上的所有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可以通过个人的关系网联系起来,任意两人之间的最短距离都不超过6个人!

这个理论叫做六度分离理论(SixDegreesofSeparation),也叫“小世界理论”,是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Milgram)提出的。

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根据这个理论,你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之间只隔着6个人,不管对方在哪个国家,属哪类人种,是哪种肤色。

微软公司的研究人员们,为证实这种理论,专门开展了实验,他们随意挑选了2006年的某月,记录下当月所有通过微软网络发送短信的用户地址,分析了300多亿条地址信息,最终统计得出:多达78%的用户,仅通过发送平均条短信,或者说通过步,就可以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联系。

据说,有关这个理论的证明试验仍然在继续,很多机构也试图通过实验否定这个理论。不管最终“六度理论”能否成立,它至少说明一个道理:

原本很大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小世界”,地球上的芸芸众生虽然很多,但通过努力搭建“关系网”,他们中每个人,其实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不管他呆在镁光灯照耀的舞台上,还是呆在地球的某个角落里。只要你愿意沟通,你就有可能和他成为朋友,甚至成为知己。

一句话,其实你和贵人之间相隔并不远!只要我们有自信,有恒心,加强联系和沟通,我们就可以交到来自各行各业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不要对结识成功人士存有畏惧心理,认为自己高攀不上。比如,一般“大人物”都有他们的律师、医生、牙医、会计师、亲戚、喜爱的餐厅及常去的地方。也有经纪人、宣传、公关人员及教练。先去认识这些人,然后请他为你安排一次与名人见面,或替你打第一次电话。

一位来自一个很偏僻的地方的青年人,一次在学校里听到一位专家的讲座后,觉得自己找到了成功的方向,非常想和那位专家结识。

他辗转托朋友打听,得知了那位专家的地址,于是,他趁着假期专门去拜访那位专家,却苦于无法合情合理地接近他。

也许是运气吧,朋友的朋友恰好与专家住在一个小区,他告诉年轻人,专家常常在小区附近的一家商店买东西。于是,年轻人天天在那家商店等侯。有一天,他惊喜地看见,老专家也在采购,于是走上前帮老专家拿东西。趁着这个机会,他向老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老教授居然答应了他的请求。

三个月后,他成为老教授唯一的贴身助手。后来,老教授把他介绍给了许多行业内的顶尖人物,于是顺理成章地,他也迅速拥有了自己的人脉。

如果你很年轻,正在做第一份工作,你可能面临不少问题,比如人际圈子有点窄小。但没关系,记住,做人脉是一门终生的学问,需要不停地学,不停地用。永远都要学习,永远都会收获。

其实,“六度理论”所提供的,不过是一个科学统计上的平均数。谁也不清楚,我们到底需要几位朋友的中间介绍,比如是四位、五位,还是七位、八位、才能碰上改变我们命运的“大人物”?但“六度理论”告诉我们,只要不懈地去做,不懈地去寻找,把经营人脉当成一件使命,贵人与你的距离,其实比你想像中要近得多!

当然,“六度理论”不是鼓励你挖空心思去认识“名人”、“有钱人”。“名人”、“有钱人”未必对你的事业发展起作用,而改变你命运的人,很可能是位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脉,都是独一无二的。就算有一天,你幸运地拾到了比尔·盖茨或是李嘉诚的《通讯录》,也绝不会对你有什么用处。因为比尔·盖茨的贵人或是李嘉诚的贵人,并等于也是你的贵人。

你有你自己的特有的贵人,也许他远在天边,也许他近在眼前。如果你希望他早日出现,最重要的,你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经营人脉,并且锲而不舍地做下去,把经营人脉,当做“一辈子的事”来做。总有一天,他会悄然出现在你的面前!

储蓄”人脉要趁早(1)

从事过记者行业、并且以《王子与乞丐》﹑《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等经典作品闻名于世的文学家马克·吐温,曾这样说过:“结交朋友最恰当的时期,是在你感到需要朋友之前”。

有人把人脉比做“存折”,这是因为,人脉和资金的储蓄一样,都为是了将来做准备的。如果想等到“以后”或“有需要时”再“找关系”,“关系”就永远不会来临。等到“有必要”时才想到应该开始建立人脉,注定为时已晚。

那么,一个人从何时起经营人脉最合适呢?

其实,想创造自己的人脉网,一定要记住“宜早不宜迟”的原则,它应该和一个人的事业同时起步。不仅如此,起步越早,拓展人脉越会成功。而起步越晚,则越容易变成走不出小天地的“井底之蛙”。

很多职场新人会觉得:自己人微言轻,也不能给人带来实际利益。“要人”凭什么认识自己呢?还是等着自己有一些工作业绩,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这时再拓展“人脉”更方便些。

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着别人不能替代的价值,对他人来讲,就是具有“可交往性”。如果一个人有专长、有业绩,这是一种可以为别人服务的价值;而一个人年轻、有潜质、有干劲,更是一种珍贵的价值。

假如年轻时代放弃了对人脉的管理,等到自己有朝一日终于成为“专家”,终于做出业绩来,这时会发现,“人脉”并没有如期而至。更有甚者,这时的自己,可能已经是路越走越窄了,成为了一个不为赏识的“专家”。

不仅如此,越是青年时代结交下的朋友,越是自己一生的珍贵财富。20岁时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网,与30﹑40岁时建立起了的人际关系网,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20多岁的年轻人,一般不会太计较名利和得失,更容易真诚地与人交往,也更容易结交下“铁哥们”。而30﹑40岁的人们,在这个冷峻的社会里摸爬打滚10多年后,不知不觉地便被磨平了棱角,开始学会向社会妥协,在人际交往中开始变得斤斤计较,在乎名利,交往圈子也呈逐渐变窄的趋势。

做人脉,开始的越早,越排除了利害关系,可以以一颗纯洁的心去结交朋友,形成的人际关系真实可信。不仅如此,这时形成的人际关系结实牢固,可以维持很长时间,因为它能够勾起你记忆深处最纯情也最不愿被破坏的那段记忆。

难怪日本朝日啤酒前总裁樋口广太郎说:“年轻的时候即使你身无分文,也应该建立优秀的人脉网。正如水的形状取决于盛水的碗的形状一样,人的命运取决于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这几天,妈妈心里一直很操心:在北京读大三的女儿,想找个单位去实习。可父母两口子都是身在外地的普通工人,很难帮上什么忙。妈妈想到,女儿从小到大,一直是教育她要努力学习,要坚忍不拔,从来没对她谈过人脉的事情。现在看来,这人脉真的是很重要啊!

电话里,女儿的口气坚定自信:“我自己想办法吧!”她这么对父母说,让父母心中涌起一丝欣慰。女儿还告诉父母,“我在网上跟朋友们说过了,请他们帮我找一找,他们说如果找到了,就会及时通知我的!”

几天以后,终于传来消息,女儿有一个已经毕业的学长,推荐她到自己所在的公司去实习,这家公司是一家外企,在网上一查,还排在同行业的前十名呢,而且每天还有50元的补贴。

“储蓄”人脉要趁早(2)

女儿还未动身,又传来好消息,原来某家大型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也帮女儿联系好了实习工作,这次是请她是电视台实习。

妈妈问女儿:“你怎样认识这么多的人啊?一会儿是学长,一会是电台的工作人员?”女儿笑着回答:“在奥运会期间认识的。”

原来,在一年前的奥运会期间,女儿为了多认识些朋友,报名参加了奥运会志愿者。那些天,她白天去参加志愿者培训班,晚上回来再抄同学的课堂笔记。虽然压力太大,睡眠少,但她很努力,不仅没有耽误功课,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被录用关键岗位的志愿者。也正是在奥运会工作期间,她结识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人才。

妈妈感到女儿终于长大了,她笑着说:“原来你的人脉都是在奥运会期间积累了啊!”更让妈妈欣喜的是,女儿已经养成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敢拼搏的劲头。而只有在奋斗中、在拼搏中,一个人才能结识更多同样奋斗、同样拼搏、同样优秀的人才!

近些年,职场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十几岁比智力,二十几岁比体力,三十几岁拼专业,四十几岁拼人脉。”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四十岁的人脉,要靠从二十岁开始积累。

年轻时做人脉,有年轻人特有的优势。越早做人脉,效果会越好。如果你还年轻,在努力学习、不断参加培训充电的同时,你是否想到:人脉,更应该抓紧了!

春节快到了,有一家公司举办了内部联欢会。会场上,公司老总突然心血来潮,想展示展示自己的好嗓子,于是上台尽情高歌,唱了一曲又一曲,老总还是不尽情,他邀请台下的员工与自己“对飚”。

一时间,大家全都推来让去,没一个人敢上台。

突然有个年轻人叫道:“我来!”话音未落,就接过话筒三两步上了台。大家一看,原来是去年大学毕业刚分到公司的一个小文员范强。

全公司的人都觉得很意外——范强居然敢和老总“对飚”?要知道,以前公司每次举办活动,范强都很踊跃,不过对他的歌声,大家实在不敢恭维。范强不仅嗓子不好,甚至还有点五音不全。这样的人上台与老总“对飚”,不是自取其辱吗?

果然,范强一开口,同事们都笑了。因为范强虽然很努力地唱下来,可他不仅跑调,连词也记得不太准确。不过范强蛮不在乎,唱得很投入,很放松,很坦然。联欢会结束后,不少员工都笑话范强不知天高地厚,可范强却说:“我这么做,就是为了知道天高地厚!”

联欢会后没多久,总经理把范强调到了自己身边。后来,又升任他为经理助职。

其实,范强用这种方法加深老总对自己的印象,利用的就是年轻的优势。

范强的这个举动,公司每一位员工都明白,这是借机接近老总的好办法。一来,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和总经理一起登台演唱,这等于冷了场,而自己上台,实际上也替总经理解了围。二来,虽然范强歌唱得不怎么样,但他展示出的,是自己的大方和自信。三来,和总经理“对飚”,也是用一种非工作的方式,和总经理进行了交流。

不过,要是换了一位老员工,这张“名目张胆”地借机接近老总,恐怕脸面上很过不去。如果这次“冒险”效果不理想,没有给老总留下好印象,说不定还会成为同事的笑柄。

在种种经营人脉的举动中,年轻,都是可以利用的大优势。正像范强,反正自己是个毛头小子,不在意别人说自己“别有用心”,也不怕上台表现不尽人意,因为,以后有的是机会。

所以,为了你人生中的“人脉存折”,你应该提早行动了。经营人脉的重要原则,就是“宜早不宜迟”,因为年轻的你不怕失败,因为年轻的你可以“从零开始”。

别畏缩,进一步海阔天空!

不过,假如你已经不再年轻,也有了一定的资历和经验,再想从头开始做人脉,是不是有些晚了呢?

对于已经在职场打拼多年、又不太重视用科学方法经营人脉的很多人来说,可能会出现人际关系“僵死”的局面。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某一天会突然发觉:自己的“人脉网”变得难以取得突破,整天接触的是同样一批人,难得再结识新的朋友。

一般来讲,如果人脉已经“僵死”,这样的人,很可能在职业道路也处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所以,这时的你,如果想让自己的工作事业更上一层楼,最好的办法是,先让自己的人脉资源走出“僵局”。

其实,不论年轻、阅历、现在的人脉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科学的、有用的人脉术,都可以从头开始,从零开始,有规划、有策略地拓展自己的人脉。

很多情况下,把自己的“人脉网”扩大,其实只需要走出那一步。有句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而对经营人脉来讲,却正好相反,它是“进一步海阔天空”。

刘毅打算到海边的一个城市旅游,但是,他不想跟随旅游团,因为那样只能走马观花,不能尽情饱览海边的美景。可如果自己一个人去的话,又人生地不熟,既怕挨宰,又担心不安全。

我们也有这样的经历,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总是苦于人生地不熟。比如,自己忍饥挨饿寻找饭馆,最后只得在一家又“宰人”、手艺又差的饭馆坐定,叹息道:“就是它吧!”可实际上,明明有一家又便宜又美味的饭馆在旁边那条小巷里。这便是信息缺失带来的苦恼。而信息,也是经营人脉将带给你的最大好处之一,这一点,本书在后面章节会提到。

刘毅面对的,正是这种“缺少足够信息支持”的问题。可怎么办呢?毕竟,他要去的是一个陌生的城市,那个城市他举目无亲,而交朋友需要的是时间。

换了我们,也许会想:算了,还是跟个旅游团省心。可是刘毅不这么做。

他给自己所有的QQ好友都发了信息,希望他们推荐一个信得过的当地朋友来帮助他,作为回报,他可以在对方来自己的居住地时,给对方同样的接待,或者在这次去的时候,给他带一些家乡的土特产。

其实,刘毅的信息发出去没几天,就真的有了回音。“六度法则”再一次得到印证,刘毅的一位QQ聊友给他介绍了一位旅游地的朋友,两人交流了一下,刘毅觉得这个人还值得信赖,于是对他说明的自己的想法。

果然,当刘毅来到那个城市,这位新结识的朋友十分热情地接待了他,不但以很低的价格帮刘毅定了酒店,还给刘毅设计好旅游路线,并在休息的时候亲自陪刘毅转了几个景点。

辞别时,刘毅再三向对方表示感谢,对方却告诉他:“朋友托付的事,就是我的事儿,因为朋友的朋友就是自己的朋友!”

交际的一大诀窍就是主动。实际上,甚至可以说,交际并没有什么技巧,惟一要做的,就是主动、主动、再主动。不要害怕被拒绝,不要怕丢面子,只有主动地和人接触,你总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正像有一句职场名言说的好:“若电话老是不响,你该打出去。很多时候,电话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交往的过程中,不要怕“唐突”了别人,也不要患得患矢地在意别人的态度。记住,不要退缩,在人脉的问题上,永远是“进一步海阔天空”!

有一则故事讲道,某家合资大企业有三名员工,分别称他们为A、B和C。

A员工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要是有一天能见到老总,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不过,他是主动采取行动的人。他四处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了老总进电梯的时间,每天刻意去守侯在电梯旁。有时还真能碰见老总,而他总会面带微笑地和老总打个招呼,希望老总对他留下印象。

而同事C更进一步,他不仅算好了老总坐电梯的时间,还四处查资料,详细了解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了老总感兴趣的问题。于是,他精心设计了简单而有份量的开场白,等到在电梯里碰见老总,总能交谈了几句,把话题扯到老总感兴趣的问题上。终于有一天,他得到机会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更好的职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愚者错失机会,智者善抓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去“做”。

这个故事其实有现实的翻版,据说,日月光半导体的总经理刘英武当初在美国IBM时,为了争取与老板碰面的机会,每天都观察老板上洗手间的时间,并且选择在那时去上洗手间,创造与老板互动的机会。

所以,如果你想拉近自己和别人的距离,你惟一能做的,就是迈开脚步走向他。如果你想多认识些朋友,想获得丰富的人脉资源,就绝不能坐等,而是是主动采取行动。

畏缩、懒惰、怕麻烦……之类心态,都是经营人脉的最大障碍。而只要拿出开放的心态,勇敢的前进一步,你会发现,结交有益的朋友,并没你想像中得那么难。不过从何时起步,起点如何,只要前进一步,再一步,长久下来,你的“人脉世界”,同样海阔天空!

目的性太强,请不要做人脉

许多人,事到临头,会有这样的感触:“如果我有足够多的关系,一定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这个工作!”

的确,主动地经营人脉,便于你在遇到困难时有更多的人可以求助。不过,也许正是因为人脉的目标在于“机遇”,在于他人的“提携”,所以,人们会把人脉当成“投机”,或者一种“救急”的手段,在急需别人帮忙的时候,才想起“找关系”。

然而,事到临头才带着某项具体、短期的目的去经营人脉,是很难成功的。人脉,需要从早开始培养,也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经营维持,它是一项长期工程。

正如《建立专业人脉关系》一书的作者唐娜·费雪这样说:“建立人脉关系是为了接触更多的人,创造更多的机会。换句话说,你不应该为了做成什么事而去建立人脉,你的目的是认识更多的人,取得更多的信息,以增加做成事情的机会。”

在职场中更是如此,有价值的职场人脉,并不是“临时抱佛脚”的人脉。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机会拓展、维护、升级自己的人脉资源,有意识地去丰富自己的职场人脉。

如果你有下面的三种目的,本书奉劝你,还是最好不要经营人脉了!因为本书不能为你提供建立这种“人脉”的办法。

◆短时间建立“能帮忙”、“能帮我赚钱”的人脉;

◆快速结识有名、有权、有势的人物;

◆利用“人脉”参与不正当竞争,谋取暴利;

要知道,做人脉,绝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情。那些人脉“达人”、“超级脉客”的经验表明,他们很少将“拓展人脉”和与某种“短期目的”结合起来,他们从来都是为“将来”经营人脉,并把经营人脉看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一种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有用的人脉”,并通过人脉给自己创造更多机遇。

如果一个人对人脉抱着“短视”的态度,就会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受欢迎,路越走越窄。特别是很多刚刚从事营销工作的年轻人,因为急于求成,十分积极地开展业务,想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人脉打造成“金脉”,而忽略了其中该有的过程。这样,反而会毁掉自己的人脉资源。

一眨眼毕业都5年了,这天小静突然接到老同学小芬的电话,她心情还蛮激动的。她们在电话中聊得好开心,约好周末喝下午茶。小静多么渴望和小芬叙叙旧,重温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

但到了现场,小静吓了一跳:小芬竟是订了咖啡馆一个包厢作为场地,举办她的“新产品使用分享会”。席间,有她们共同认识的其他同学,还有不认识的陌生人。

站在广告牌旁边,小芬滔滔不绝地介绍她所推销的产品。看得出来,她很用心装扮自己,颈上的钻石项链、耳垂的珠宝、胸前的别针都很贵重,她不但要让大家知道这些产品很好,更要大家认可她的成功。

小静和受邀出席的同学都很惊讶,不免有受骗的感觉。她们想:怎么会这样啊?我还以为小芬是找我出来聊心事的。”出于昔日同学的情谊,她们都留在现场,等会后,才纷纷给小芬忠告,希望她不要用这种方式招揽生意。

同学们讲得委婉,小芬的反应却很激烈:“我有错吗?我有强迫你们买东西吗?我本来就是要跟你们聊天,只是我工作很忙嘛,想顺便一下啊!”

对从事营销业务的年轻人来讲,不要企图快速从人脉中获得“实际利益”。否则,结果可能是人财两失,会比杀鸡取卵更严重。对于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日常接触时,也不要太过于频繁地推销产品。只须诚恳地告诉亲友们,如果有需要的时候,你很乐意为他们服务,然后保持密切的联络,等他们有需要的时候,自然会首先想到你的产品和服务。

伤害朋友的人,必然失去朋友。如果失去了金钱,你可以再挣回来。而假如失去了亲朋好友的支持和帮助,你就真的一无所有了。

还有些人,靠着玩弄人际关系、出卖朋友等等所谓的“人脉术”,获得了暂时的利益,归根到底都难逃失败的下场。因为他们在失去金钱之时,已经失去了人脉。

做知道,人脉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一切事业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而人与人之所以能相互合作,在于良好的沟通、诚信的态度以及互相之间“货真价实”的互利互惠。这一切,都不是短期的投机钻营所能实现了的。

人脉,有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耕耘在随时随地,而收获在无意之间”。如果认不清这一点,一个人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好人脉。经营人脉,是一辈子的事,也是为了将来打基础的事。

所以,想拥有丰富人脉资源的人,首先要树立的心态就是:千万不要急功近利,想成功地经营人脉,你更需要有过人的远见!

远离“社交强迫症”,快乐做人脉(1)

每一位职场新人都渴望早日成功,也都重视“人脉”,更希望能利用现有的“人脉”,早点获得回报。这样一来,“过节送礼,请客吃饭”,就占用了很多职场新人的“业余时间”,也耗尽了每个月的薪水。很多人既便心里抗拒这类事,也还是硬着头皮去“做人情”。

为了拓展人脉,第一个被他们想到的办法,就是请人吃饭。而且越吃越频繁,越吃越时髦,越吃越高档,大家抢着买单。好像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热情,才能成就人脉。到后来,往往是越吃越不堪重负,越吃心里越不平衡,因为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

为了拓展人脉,很多人早就放弃了工作之余的闲暇。大到主题沙龙、特色派对,小到朋友茶楼小聚,都不错过。

这种”社交强迫症”,已经成了今天职场上的通病。患上“社交强迫症”的年轻人,大多功利心和进取心较强,希望快速建立起自己的人脉,但因为缺少好的方法,这种过度的社交热情,反正给自己带来焦虑。

他们时常感觉到为了应酬种种“场面”、维护种种“人情”而身心疲惫,虽然想缓一缓。但想到有可能错过“重要人物”时,就又觉得坐立不安。于是定下“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社交原则,聚会不管大小,派对不论公私,一律通吃。

他们一方面锲而不舍地努力着,但同时又切身感受着疲惫,是进是退,无所适从。还有的人只要一在家呆着,心里就恐慌、不踏实。只有来到社交场合,不管是否结识了有价值的朋友,都有种安全感、成就感,所以每到下班时间,就习惯性地拿起电话,联系朋友或客户,以各种理由制造聚会的机会。

而种种该做的“人情”,该送的礼,该巴结的人物,也是他们巨大的心理负担。一项针对职场新人的调查显示:80%的人越来越重视“人脉投资”。可真正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很多人比较困惑。做得“淡”了,好像跟不上“交际场”中的“潜规则”,做得“过”了,又怕惹上“拍马屁”嫌疑。所以,一切都只好摸索着自己行事。

晓露是个天真、腼腆的女孩,大学毕业后来到一家公司,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可时间长了,她发现,其他同事都和老板有说有笑,只有自己插不上话,她觉得心里很郁闷。

而一到同学聚会中,同学们也都是侃侃而谈自己的“关系经”。有人炫耀自己如何为“做人情”不惜血本;有人吹嘘自己在单位里如何“吃得开”,到外受欢迎。晓露受到“启发”,她觉得,自己要付诸行动了,应该跟老板“拉拉关系”!

无意中,晓露得知下个月是老板的生日,便打算从生日礼物着手。她想:要不要问问同事会怎样做?该怎么送礼?可万一被人说成“马屁精”,那就惨了!于是晓露决定独自行动。

老板是个时尚女性,所以晓露在商场挑了一个漂亮的胸针,体积小,也不显露,并封了一个红包,写上了祝福语。老板的生日那天下班后,晓露等其他同事都纷纷回家,这才来到老板办公室。老板有些惊讶,但还是很欣然地接受了礼物,只是坚持退掉红包,这令晓露尴尬。

晓露忐忑不安,尽管走出了“拉关系”的第一步,但她担心:老板到底会怎么看她呢?自己这么做会不会惹老板讨厌呢?以后的“人脉投资”又该怎么做?这一连串的问题,使她终日烦恼不已。

远离“社交强迫症”,快乐做人脉(2)

其实,做人脉的原则是“顺其自然”,根据自己的职业路径,广泛传播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在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地找到适合自己的交际圈。如果像晓露这样为了人脉而“左右为难”,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人脉的经营与维护讲究的是互惠互利。当你尚处于专实力业的稚嫩水平,还不具备给人以帮助的能力的时候,刻意地追求“人情投资”,会适得其反。而且,专业实力,往往也是一个人进入相应圈子的身份证。虽然没有人来考证你的准入资格,但是你得具备一定的能力和价值,这样的圈子才会接纳你,认同你。

比如,在老板的眼里,有价值的员工,应该是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主动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协助老板面对市场难题,帮企业在市场中竞争中站脚稳跟并不断壮大的员工。而像晓露那样,送礼或者送红包,等于无形之中给了老板一种压力,仿佛“规定”老板要欠下自己一份人情,这种做法很容易被老板反感。

针对上面的案例,其实晓露应该做的,是以开放、坦诚的心态,勇敢地和老板去沟通,多进行工作上的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双方才能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另外,职场上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个人有无清晰的职业规划。有了规划,就有了发展的方向。

建立人脉,最好也服务于你的职业规划方向。与自己的职业方向比较一致的,或比较接近的就应该着重去发展,其他方面我们可以去做一些接触,但要分轻重缓急。如果有一个朋友引荐你到某一个圈子里去,你就很兴奋,但要考量这个圈子是否适合你。可能这是个诱惑,对你今后的目标也没有多少好处,只会浪费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其实,做人脉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人做为一种“社会动物”在和别人交往过程中的那种幸福感、充实感。如果挖空心思要去和某个大人物、大老板“讲交情”,不仅自己心累,而且方式稍有不当的话,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经营职场人脉,一定要把握“顺其自然”、“瓜熟蒂落”的原则。具体说来,可归纳为三项准则:

未雨绸缪,提早准备。人脉是一项“未来投资”,要提前进行“人脉储蓄”,不能事到临头四处去“拉关系”。

与其刻意结识“大人物”,不如善待身边每一个人。

杜绝“一次性”人脉。如果人和人之间,你帮了我,我帮了你,之后就再也没有来往,这是最失败的人脉。人脉,最关键的是随时来往,随时连络。

帮助别人是“顺手”的事情。只有心里真正想着他人,你随时随地都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比如,下班之后,你告诉你的同事,哪里有打折的商品,这对你是小事一桩,而你的的同事却可能因此心头一暖。

做人脉,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可怕。你只需从手头的工作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帮助你遇到的每一个人,敞开心扉和每个人沟通,把“干好工作”与“维系人脉”当做一件事来做,把与人沟通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长此下去,你一定能拥有适合你自己事业发展的人脉。

学习真正有用的人脉术

做人脉的本领,既有一个人的天赋有关,也是可以“学习”的。只要按照正确的“章法”来付出努力,不管你的职业履历怎样,你的性格、资质如何,谁都可以构筑“最合适自己的”的人脉、“帮你获得最大机遇”的人脉。

不过,令人遗憾是,当前社会上,虽然大多数人都很重视人脉,但是大多数人经营人脉的做法是盲目的。很多“流传已久”的“关系经”、“人脉术”,往往未必有用处,也未必适合今天这个日新月益的社会。

而你,如果学到了真正有用的人脉经营术,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你已经在人脉的起跑线上领先了别人,你会以“事半功倍”的效率,快速成成为超级脉客!

做人脉不是“交朋友”(1)

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觉:自己的事业已经很久没有“进展”了。这时的你,首先该检讨的是什么?

多数人可能会想,是不是自己应该上个什么培训班?或者再去学校拿个文凭,提高一下自己的“身价”?等等。很少会有几个人想到:我的人脉关系是否该改进了!

之所以很少有人把自己事业的停滞归根于人脉的“落后”,原因其实正如本书前两章所说的:

其一,多数人对人脉的认识有偏差,他们误以为人脉就是“拉关系”、“做人情”,有了人脉,就可以在自己人生路上搞一把投机,从而“一步登天”。而抱着这种认识去经营人脉,自然是很难成功的。

于是,又有很多人转而认为,人脉,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这要看老天爷有没有给你一个好老爸、好老妈。自然,这就造成多数人轻视了对人脉的管理和经营。

其二,对于如何开拓人脉,多数人经营人脉的做法是非常盲目的。一说到人脉,人们普遍想到的就是“多交朋友”、“多认识些人”。缺少科学的方法,使很多人盲目地“交朋友”、撒名片,并没有把“做人脉”和“做工作”结合起来。

盲目的做法,自然不会有起到效果,所以,人们在事业遇到“瓶颈”时,也多半不会去“人脉”方面找原因。

然而,从那些成功者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做人脉”和“做工作”密不可分,甚至就是一件事。

所以,我们要开始掌握科学的方法,学习真正有用的人脉术。

关于人脉,人们经常会讲到这样一个“传闻”。据说比尔·盖茨在20岁时,他签定的第一份合同,来自IBM,而他的母亲本来是IBM董事,是她把小比尔·盖茨推荐给IBM董事长,才赢得这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同。

这个故事可谓街坊尽知,也常常被人提起来证明人脉关系重要性。

然而,对普通人来讲,指望老妈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比尔·盖茨的这个例子,与其说是靠人脉成功,不如说是靠裙带关系,对多数人来讲没什么可比性和参考性。

当前,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你每天遇见的,对你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都是一些陌生人。像比尔·盖茨那样,使用老妈妈的关系,只能证明裙带关系在“熟人社会”中的重要性。而在今天这个“陌生人社会”,人脉的价值更显得无比重要,同时,这个社会,也使得每个普通人都拥有了拓展自己人脉的机会。

在“陌生人社会”中,你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有人脉,特别是和事业有关的人脉,与“人情”、与“关系”、与“交朋友”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抱着“多交朋友”的心态,未必能建立有益的人脉。

当然,做人脉,必然会应用到“交朋友”的技巧。擅长做人脉的人,肯定是天*交朋友、擅长交朋友的人。而爱交朋友、擅长交朋友的人,也一定会拥有利于自己事业发展的人脉。但必须清楚的是:经营职场人脉,与“交朋友”并不相同。虽然二者有些联系,甚至很近似,但二者是两回事!

和“交朋友”比起来,经营职场人脉,有其特有的规则、特有的方式。当然,我们可以在职场中和别人“交朋友”,也可以和朋友互为“贵人”,互相提携。但要记住:要想建立“为自己带来最大机遇”的职场人脉,要想“事半功倍”地建立强大人脉,应该遵循建立职场人脉的特有法则

做人脉不是“交朋友”(2)

那些事业成功的“聪明人”,他们在“如何为工作积累人脉”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做的,就是彻底更新自己的旧观念,去归纳总结他们的经验,学习“事半功倍”的、真正有用的人脉经营术。

具体说来,科学经营职场人脉的方法,可归纳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把自己打造成为“价值符号”。

比起“如何认识贵人”,更有效的经营人脉的方法,就是努力做到“让相关人士愿意认识我”。于是,这就需要发掘自己的价值,需要在努力工作的基础上,为自己建立一种可以广泛宣传的“可利用价值”,也就是自己的“有用性”,从而让别人愿意认识你。

也许现在的你依然“人微言轻”,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做人脉的第一步,就是让你成为这些价值的“活解说”、“活名片”,并且,通过一定的技巧,让你的价值更有效的传播出去。

◆第二步:让自己在圈子里形成“口碑”。

在很多公司里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获得提拔的,不一定是用数字、图表来证明的“业绩”最强的人,而是大家心里觉得“这个人很能干”的人。做人脉,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价值传播出去,在相关的职业圈子里,形成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口碑”,通过口口相传,使自己的价值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

◆第三步:养成“关系型”人格

很多人格、性格特点,都有利于人脉的养成。大体说来,包括:永远自信、高度的乐观、喜爱和群体在一体、帮助别人的“癖好”、善于换位思考,等等。

这里并不是让每个都成为“人来疯”,人的性格有内向、外向的区别,也无法强求其改变。但有一些利用人际关系的性格和素养,则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第四步:让人脉互利、互动

人脉不是收藏品,要动起来才能进一步扩展并发挥作用。我们不仅要通过人脉网络形成“共赢”,人脉资源本来,也是要实现共享的。

人脉有两个根本特质,一个是“互动”,一个是“互利”。缺少这两点,人脉就无法运转起来。在归纳自己的价值并积极传播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归纳周围每个人的价值,并传播到更大的范围中去。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人脉链像互联网一样发达。

◆第五步:靠做事,让人脉“运转”起来

建立人脉圈,必需与干工作、做事业“捆绑”在一起。一个人能力品级的提升,与人脉品级的提供是互动的。因工作环境而快速形成的人际关系链,质量高、稳固、实用性强,工作,是培育人脉圈最自然最重要的渠道。

不过,这五个步骤还需要不少具体的操作技巧,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而本书后面章节的任务,就是更为深入地向你介绍有关这几个步骤的操作方法。

经营人脉的本质:传播你的价值

经营人脉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成为“价值符号”。这里的“价值”,也是“让别人愿意认识你的原因”。所以,在盘点人脉关系之前,我们应该先冷静地问问自己:“你对别人有用吗?”

如同建立品牌一样,一个人与其匆忙花费精力漫无目的认识朋友,不如事先确定好自己的价值定位,然后针对目标顾客有针对性地传播。

很少有人能和地位相差太远的人建立真正的人脉关系。比如,就算我认识了李嘉诚,他也不会对我有兴趣。人不可能一开始就拥有“被李嘉诚认识”的价值,但每个人,在人生的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价值

做人脉不是“交朋友”(3)

当你还是一个大学生,你的价值可能在于你成绩很棒,或者是足球踢得特别好,也可能是你长得很帅。工作后,或许你是一个电脑高手,或许是一个品牌专家,或者你在生产制造方面很有经验。而工作后你进行的“职业规划”,无非是提升你的“被雇佣价值”。

建立并标记自己的价值,这是经营人脉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它关系到别人是否乐意认识你,哪一类人乐意认识你。

有些人虽然为了经营人脉去参加各种活动,但是公共场所很低调,不愿意介绍自己,或者介绍自己时平淡无奇,如同“念名片”,就像走过场一样。这样一来,就导致了那种“活动参加了无数,可人脉并没有拓展”的现象。

所以,经营人脉的关键,就是要善于向别人传递你的“可利用价值”,从而促成交往机会,彼此更深入地了解和信任对方。

王先生是一位有前途的青年演员,他形象英俊,很有天赋,演技很不错。但他刚刚开始在很多电视剧中“露脸”,只能出演一些重要配角。为了进一步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他非常需要一个公共关系公司“包装”他。比如,为他在各种报刊上刊登他的照片和有关他的文章,但他目前既没有钱更没有机会。

后来,经过朋友介绍,他认识了莎莎。莎莎曾经在纽约的一家大型公共关系公司工作过好几年,不仅熟悉业务,而且经常接触媒体行业。几个月前,她刚刚开办了自己的公关公司,并且指望最终能够打入有利可图的公共娱乐领域。不过,因为她的事业刚刚起步,到目前为止,一些比较出名的演员、歌手都不愿与她合作。

王先生与莎莎认识以后,两人几乎是一拍即合,他们立即达成了合作意向。王先生成了莎莎公司的代理人,而莎莎则为王先生提供“抛头露面”所需要的种种经费。这样,王先生就不必为自己的知名度花钱,而且随着知名度的扩大,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片约。

同时,莎莎也借助王先生的名气,扩大了自己公司的影响,很快就有一些娱乐圈的名人主动找上门来。二人各取所需,他们的合作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牢固。

每个人的价值在不同人眼里是不同的。一开始,在多数公关公司看来,王先生是没有价值的演员;而在多数明星“大腕”眼中,莎莎的公司也是最没有价值的公关公司。

每个人都有价值,只是有待“伯乐”的发现。可是假如你根本不去传播自己的价值,又有谁会发现你的价值呢?

实事上,做人脉的过程,就有些像打造明星,就是让你在自己的职业圈子里成为“明星”。

这就要求,你在打造自己的“价值符号”时,一定要注意,你的价值一定要有三个特点:容易让人注意,容易被传播,容易被记住。

你也许要改变过去的做法了。过去,你参加一个活动时,对于主持人要求的“自我介绍”,常常是能应付就应付。你会认真的观察别人,心中在琢磨:“哪个人我该主动认识一下?哪个人对我将来的发展有利……”

不过,现在你也许要改变认识了:要想有良好的职场人脉,你首先应该运用一定的技巧,把自己变成某种价值的“活名片”、“活标签”。然后,让你的价值更广泛地传播出去。而在本书第四章,将详细地谈论如何传播我们自己的“个人口牌”。

主动“秀”出你自己

美国有位叫诺曼·拉文的保险明星,据说,他之所以有好的人脉,是因为他经常去培训班学习和参加研习会。

诺曼·拉文参加的研习会,多半是一年聚会一次,然后由每个会员平均分摊所有交通和住宿费用。除了受到天灾人祸等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外,每位会员的出席率都高达100%。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默契,就是会中所讨论的每一件事,都要保密,所有的资讯都只跟会员分享。于是,他们彼此都变成非常亲密的好朋友,同时会经常联络,有事互相帮忙。

这类研习会中,每一位会员都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会员都会受到别人真诚的尊重,绝对不会因为业绩的好坏,而有等级之分。这种研习会,可以激励与会者,激发出他们更伟大的梦想。在研习会的学习过程中,会员们互相协助培养沟通、领导、公开演讲等能力。在这种互助学习的方式下,人脉,很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相比之下,国内的种种行业交流会、见面会不计其数,为什么这些组织没能发挥很好作用呢?

其中原因,其一,这些交流会的参与者“功利意识”太强,过于急切地寻找“客户”或者生意上的合作伙伴。觉得眼前的人“没有什么用处”,就不去深入交往。

其实,想经营人脉,不能总带着太强的目的性,如果一个喜欢“结识新朋友”的过程,把乐趣融入过程中,自然能培养出好人脉。

其二,则在于参加这些交流的人们,很少有人想到主动“秀自己”。有些人自恃名片上印的“经理”、“主管”之类的头衔,摆出一副自负、傲慢的姿态,不屑于自我介绍。还有些人觉得,不能给别人留下“太张扬”的印象。于是,他们总是使用“固定格式”或“客套话”,来进行自我介绍,比如:

“我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我是刚调过来的新手,还不太了解情况。”

“我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本领。”

“我没资格进行评论。”

……。

你想过没有,如果总用这种“谦逊”的语言来介绍自己,尽管是不辞劳苦地去参加交流会,又会有什么作用呢?

虽说不能让自己显得太傲慢,但在工作方面,过度的谦虚,反而会招致对方的反感。如果你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是个“一事无成的人”,那么对方也不会重视你,只会把你当做一个“不值得看重的人”来看待。

所以,经营人脉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相关圈子里“秀”自己。这种“秀”,就是要着重展示自己的“卖点”,也就是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能力”,比如自己的特殊技能、业绩和个性等等。

这种“秀”,不是自吹自擂,而是努力让可能需要自己的人知道:我有足够的价值!

台湾著名的企业家、敦阳科技总经理梁修宗,就是一个喜欢“秀”自己的人。他给自己归纳的“价值符号”就是一句话:“只要跟着我,就有钱赚。”这句话,相当于他自己的“另一张名片”,他经常对人说起的,就是这句“只要跟着我,就有钱赚。”人们想到梁修宗,就想起这句话。

平时,梁修宗会想方设法,增加自己“曝光”的管道。他参加EMBA、扶轮社、狮子会等团体,即使像公司内部的福利会、旅游团、健身房等,都成了把自己推销给别人的通道,都是他建立自己形象的机会。

梁修宗认为:千万不要小看这些机会,在这些团体里,人们往往可以以最自然的方式交往,也最便于别人记住你的“形象”。

主动秀自己,其实就是为自己营造一种“个人品牌”。毕竟,在这个重视效率的时代,人与人之间,不可能通过长时间的交往去了解对方的价值。很多情况下,你的能力和你的价值,必须要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传播出去。当然,你的“个人品牌”必须符实,不切实际的“做秀”,只会让你在职场圈子里失去“口碑”。

如果你是获邀去参加培训班或是研讨会,那么请你以开放的心胸和积极的态度参加,主动地展示自己,主动把自己与众不同的“价值”传播出去。这一点,是拥有良好人脉不可缺少的前提。

人脉,其实就像写博客

把自己打造成“活名片”之后的第二步,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地,把自己的价值传播出去。这个传播个人“有用性”的过程,很像写博客的过程。

前面我们介绍了日本企业家岩濑大辅通过博客为自己积累人脉、从而获得成功的例子。实际上,博客不仅仅是经营人脉的一种工具,写博客的过程与方法,其实很形象的说明了传播自我、经营人脉的过程与方法。

当然,这里不是叫大家都去开博客,而扩展人脉的方法,也不仅仅只有开博客一种。有些行业的人士,可能非常适合用博客去经营人脉,而另一些人使用博客,则可能效果欠佳。

那么,做博客的方法,到底有哪些,是我们在经营人脉时可以参考的呢?

很多人称,自己的博客是自己“日记本”、一个“内心的家”,他们不在意人气的多少。这类的博客,不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而那种“巧妙蹿红”的博客,却完全可以给我们这些想拓展人脉的人上一课:

怎么才能成为人气博主呢?首先,我们在撰写博客的时候,要有一个既独特新颖、又容易广泛接受的主题,然后不断丰富内容。

第二步,我们会寻找其他能与自己的内容相近的、有吸引力的博客,互相访问,相互切磋,组成“圈子”,针对同样的主题,不断深入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博客的访问量会逐渐上升,会确立一种品牌效应。人们会说,“这个博客的内容非常好”,到后来,人们就会对你产生兴趣,他们会关注你的博客,想知道“这个人最近又发生什么事情了?”与此同时,你的文章会在各种各样的博客中被引用、被推荐,甚至有朝一日,改变你命运的“贵人”也被你加在了好友中。

我们发现,人气博客往往都有以下的特点:

◆博客的主题对于多数人来讲,是非常“有用”的,或者非常能引起多数人的兴趣。总之对多数人来说,有鲜明的“价值”;

◆博客主题很专一,并且博主很少改变主题,博客的文章内容也有连贯性;博主也很少改变自己的“昵称”、博客名称等,这样就使得博客容易被人记住;

◆博主对自己的相关信息很开放,比如经常上传照片,让网友看到自己的“真面目”,经常展示自己工作、生活的“近况”……;

◆博主们自发地掌握了一些打造“个人品牌”的技巧。比如,有一位叫“小胖星”的博主,她的博客专门解讲烹调技巧。于是她给自己设计了一个“商标”——一个像星星一样的胖胖的笑脸。在博客的每张照片上,特别是美味佳肴的图片上,都标志着这个胖星星,自然,人们很快记住了这个博客和这个“微笑的星星”。

这些都是非常容易、不用花费什么心思和精力的举手之劳。实际上,经营人脉的做法,就是这么简单。对于想掌握好人脉的人来说,“诀窍”也不过如此。

首先,你要有一个简练、吸引人、容易被记住又尽量固定的“标签”,这个“标签”必须和自己的工作价值息息相关。

比如,“我是一名电脑高手”、“我是位有潜力的品牌顾客”等等,让你的“标签”在工作圈子内被他人传播;与此同时,你要展示出开放性,除非你要以“神秘”做为自己“价值标签”,否则的话,你要主动向朋友畅开自我,这样不仅使你易于亲近,而且,你的个性特点会附着在你的“价值标签”之上,被朋友们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中。此外,你要随时留心学习,向经营“品牌”那样,像包装明星那样,在自己的职业圈子内把自己“一炮打响”。

而那些没有人气的博客,也是我们经营人脉的“反面教材”。

很多人会说:“我并没指望靠博客出名,我的博客只是记录我的心情,只供我和少数好友交流”。

这样的想法,当然无可厚非。但在经营人脉的过程中,如果也过份强调自己的“私秘性”,那样的话,即使你参加再多的活动,交换更多的名片,也不可能迅速经营出好的人脉。

对于那样冷冷清清“心情博客”、“私人博客”,或者博主也希望人气上升、但总是事与愿违的博客,往往也有共同的特点。

比如:博客的主题总是换来变去,很少人清楚博主感兴趣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博主本人总是“尤抱琵琶半遮面”,和读者保持着距离;博客的内容缺少“价值”,也许那些文章讲述了对博主自己来说“非常重大”的事情,但是多数人很难感兴趣。

而做人脉也是同样的道理。假如你抱着“多认识些人”的目的,参加一个业界的联谊会或社团。然而,你觉得,要是说自己是“一名未来的IT专家”有些不谦虚,会招来别人反感,所以,你会“低调”地说:“我是某某公司的某某”。这样,你依然“什么都不是”,别人不知道你的能力,也没有注意到你的价值。

不仅如此,你的介绍还经常变来变去,甚至与社团的主题无关。当别人问起你的目标和志趣,比如:“你今后三年的工作打算是什么”?这时的你,明明有很大的抱负,可你带着戒备心,心想:“凭什么要把我的打算告诉陌生人。”于是,你谦虚地说:“混混日子,没什么打算。”

自然,你那位新结识的朋友,是不能把一个“谁都不是”、“混混日子”的人,广泛介绍给圈里的“重要人物”。你的贵人,实际上是被你自己拒之千里的!

所以,如果你想有好人脉,就一定要像打造“人气博客”那样,勇敢地宣传自己在工作上的价值!

说到这里,关于“从零开始经营超强人脉”的方法,我们只说了一个大致,而进一步利用种种技巧、更新种种观念,将是本书后面的内容。

好人脉离不开“心理建设”

就像本章前面几节谈到的,经营人脉的关键,就是为自己打造一个“价值标签”,然后加入各种相关的圈子。而你在圈子里的人气能否旺起来,就看你传播“自我形象”的功夫。

不过,“自我价值”要靠“关系型人格”传播出去。如果没有养成一种“关系型”人格,很难使你的“活名片”发挥效用。

人类本能一些弱点不利于人脉经营,如果你身上有这些弱点,你必须克服。同时,你还要养成一种适宜与他人相处、适宜与他人沟通的“关系型人格”。这是经营人脉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

如何培养“关系型人格”,本书将在第五、六章详细说明。在这里,我们给想要“先睹为快”的读者一个关于“关系型人格”的提炼。也就是哪些性格有利于经营人脉?哪些性格不利于我们拓展人脉?

我们需要改变的、不利于经营人脉的人格、心理倾向主要包括:自卑、怯懦、逆反、虚荣、短视、冷漠等等。这些心态,假如你只有一点点,也不利于人脉资源的养成。对照下面,看看你有没有需要纠正的不良心理:

◆自卑心理。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自己瞧不起自己。他们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理如果不克服,就不可能积极挖掘自己的价值,大胆传播自己的价值,并且让“贵人”发现自己的价值。

◆怯懦心理。由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等多方面的原因,有些人会对社会场合或是他人产生恐惧。比如开会的时候,即使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自己认为自己的观点十分正确,也不敢表达出来。其实,哪怕你只有轻微的一丝“社交恐惧”,也能被别人观察出来,大大影响别人对你“综合评价分”。

◆猜疑心理。有些人在社交场合中,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目光审视对方,无端猜疑,捕风捉影。甚至说三道四,搬弄是非,结果影响了朋友之间的关系。

◆逆反心理。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来显示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一件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我就认为坏;你说对,我就说它错,使别人对自己产生反感。

◆虚荣心理。有的人在社会场合中“表演欲”过于强,往往逢场作戏,处处应付,爱吹牛,爱说漂亮话。比如,与某“要人”见过一面,他就会说自己与某“要人”“交情可深呢!”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很难与别人形成稳固、深厚的关系。

◆短视心理。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见到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朋友才交往,而且常常“过河拆桥”。这种贪图财利、沾别人光的不良心理,会使自己越来越不受欢迎。

◆冷漠心理。有的人对别人的需要很冷漠,不关心别人的想法,更不会换位思考。只要与己无关的事情,就不闻不问,甚至言语尖刻、态度孤傲。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不少“人脉”。

而有利有经营人脉的性格则包括:积极思维、自信、守信、分享、对别人有好奇心、本能地关心每一个人、乐群性等等。

◆积极思维。人们都喜欢和积极、乐观的人交朋友,没有人喜欢和思想消极、终日抱怨的人在一起。积极、乐观的人,他们身上,好像总在向外界辐射着强大的“能量”,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受到他们的吸引。而和他们一起“共事”,任何困难都不能使他们退缩,他们总能鼓舞起大家乐观、向上的情绪,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是最佳的工作合作伴伙,也是大家争相结识的“重要人脉”。

◆自信。在交流会、联谊会上,不自信的人总是“算准时间”到会,避免与不认识的人交谈,甚至提前与几个“好朋友”约好坐一桌,以免碰到陌生人。因此,尽管许多机会就在他们身边,但他们总是平白地让它流失。自信的人,往往提早到现场,因为那是他们认识更多陌生人的机会。

◆守信。信任,这也是人际关系的基石。如何建立一个让人信任的形象,是让人脉竞争力可以产生正向循环的关键。如果一个人讲的话,每次都要打七、八折,那么,更多的人脉,只是带来更多的负面效应罢了。

◆乐于与别人分享。俗话说,“有怎样的度量,就有怎样的福气。”不管是信息、金钱利益或工作机会,懂得分享的人,最终往往可以获得更多,因为,朋友愿意与他在一起,机会也越多。

◆保持好奇心。一个只关心自己,对别人、对外界没有好奇心的人,即使再好的机会出现,也会与机会擦身而过。黑幼龙说,就像问对问题一样,当你对人产生兴趣,问题总是可以触及人心。

◆“本能”地关心每一个人。如果抱着某种目的去“关心”别人,肯定会使别人很不舒服。只有发自内心的关心别人,才能与别人建议长久的朋友关系。天生擅长经营人脉的人,他们天性中有种喜欢帮助别人的“本能”,他们对别人的关心、帮忙纯粹发自内心,毫不做作。

◆“乐群性”。乐群性,是衡量一个人的个性是“内向”还是“外向”的重要标志。一个过于内向的人,往往不喜欢群体,而喜欢独处。这会使他的心灵越来越孤僻,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沟通。相反,喜欢“群体”,喜欢“人多”,喜欢他人,关注他人,这种“乐群”心理是最有利于拓展人脉的心理。不仅如此,喜欢和群体在一起的人,往往能通过群体的力量,随时调节自己情绪和对待生活的态度,让自己能保持愉快的心境。

性格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培养的。如果想有好人脉,首先,你要培养自己的“乐群性”。多发现他人的优点,多挖掘群体的好处,鼓励自己融入人群,享受群体交流的快乐!

有句大家都熟悉的广告语,“喝贝克,何必去德国?”这句广告语自然脍炙人口,不过,它和我们要说的“经营人脉”有什么关系呢?

的确,在市场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任何一种商品,比如贝克啤酒,都可以从世界的另一端来到你的身边。

可人脉就不是了,它是一个很奇怪的东西。有时,你踏破铁鞋地苦苦寻找,却从来不见它的“芳踪”。可有时,它却突然“幸运”地来到你身边。

但这种“幸运”,其实也来自一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工作,并努力传自己的工作价值,带着自己的“价值符号”积极加进种种社交“圈子”。做人脉,需要你像一支“会走路的鲜花”,一方面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散发出更浓郁的花香;另一方面,你不能静等蜂蝶的到来,你要四处走动,并且用敏锐的洞察力,向“可能”有机遇的方向走动。

还是说说贝克啤酒,尽管在家门口也能喝到它,可有人就是愿意去德国,在德国的环境、德国的文化中的品味贝克啤酒,那才是不一样的享受。

同样,现在读MBA很时尚,国家很多学校都开设MBA课程,但是,还有很多人,非要去国外商学院读个“洋MBA”。这又是为什么呢?

洋MBA,自然让那些“未来的商界精英”们动心,但是,金钱是个很大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的商学院攻读两年MBA大约要花10万美元。对普通人来说,这实在是一笔昂贵的、咂舌的费用。而在国内,名牌高校的MBA也要花费三、五万元人民币至十多万元人民币不等,这同样不是一个小数目

那么,为什么人那么多人要上MBA?为什么很多人一定上名校的MBA?为什么人有一定要出国留洋去读MBA?

很多人认为,读MBA,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可以建立起强大的人际关系网,因为在就学期间,同学大都是颇有实力和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他们都是业内的佼佼者,这些关系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他们今后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这就会为你的事业带来帮助。

全球排名前20名的MBA学校大都在美国、英国等国,但他们MBA教学的师资、设备、课程的先进性、新颖性以及实用性都大大胜出国内一筹。可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国外读MBA不仅可以拥有国际学习的经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拥有一批非同一般的人际关系。

在家门口读MBA可以建立起实用的人际关系网。MBA学习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结识一批“人尖”——本行业的精英们可能都与你坐在同一个课堂上。如果没有这一点人脉支持,MBA就会贬值很多,这就是名校MBA最大的魅力。一个世界级的人脉网是千金难买的财富。尽管这会花费很多金钱,牺牲很多与家人团聚相处的时间。

诺基亚、爱立信……越来越多的世界级知名企业都相继开办了MBA学习班,目标锁定公司高级管理阶层和政府要员。企业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和金钱,难道真的是仅仅为了让员工们获得一些先进的管理知识吗?

如果单纯是这样,完全可以把他的员工送进学校,而不是自己办班。究其原因,其实这是种新型的公关策略——建立一个强大的权力人际关系网。

最终目标:事业、人脉“共同上升”

我们经营人脉的目的,当然是工作、事业上的进步。而我们工作能力的提高,又为我们进一步经营人脉、“升级”人脉创造了条件。其实,做事业与做人脉,本来就是一件事情。没有哪个在先,哪个在后。也分不清哪个是因,哪个是果。最重要的,是要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去发现机遇,去努力奋斗!

当我们成为“人脉高手”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已经不知不觉得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受拘束地“自由”工作,工作不再是为了谋生“不得不做”的苦差事,它已经变成了人生的意义与享受!

人脉,是一种“共同提高”的气氛

本书已经到了最后一章,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次请每位读者想一想:到底什么是人脉?它是“关系”?是“人情”?是你认识的一个个具体的人?还是人与人之交的合作关系?

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也不必追求统一。而本书认为,其实,人脉,更像是一种气氛,一种相辅相成的气氛,在这个气氛,大家共同提高。换句话说,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共同提高,这就是人脉。

比如,我们在交际“圈子”中,看到自己伙伴的水平和能力有所提升,便能激励自己也要有所成长,以免跟不上大家的脚步。当我们身处群体之中,就有一种强大的气场,能成为督促自我前进的动力。

同时,当我们看到“圈子”中某位伙伴的成功,我们心里会涌现一股“既然他能,自己也能”的希望,增进了自己的乐观心态和工作热情。这,是“单打独斗”的人很难体验到的乐观与信心。所以,如果你能经常和相关群体在一起,原来你觉得很困难的事,也能变得易如反掌;原本认为不可能的,也终将成为可能。

举个例子,假设你打算创业,若是和同样身为上班族的朋友讨论时,得到的反应想必多数会是“太累人”、“风险太大”或“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不过,如果你是与“创业圈子”的朋友讨论,得到的一般是“创业比上班轻松”、“风险并不大”或“要行动就该趁早”之类的答案。所以,对于你来说,“创业圈子”就是一个能鼓舞你自信力量的群体。

总之,人脉,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能够使大家一起成长。

很多成功人士都有这样的感觉,一开始试着增加自己的人脉资源时,会抱着“认识某类型的人物”的目的,可时间长了,会就感觉,人脉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其是在潜移默化之中,不知不觉就让自己获得了进步。

经常与圈子里的同伴交流,你收获的东西会比你原先想的要多。除了你原来指望的“商机”、“工作机会”之外,还包括:大量的情报、难得的启发、思考能力的提高、朋友的关爱、他人的鼓励、快乐的心情、自信心与口才的提升等等,种种数不清的好处,甚至使你的性格、人生观以及事业目标都发生了改变。

尤其是情报,这是人脉给你带来的最重要的收获,也是其他种种收获的基础。这是因为,你首先要得到情报,然后才能启发你的思考,改进你的工作,并重新在人群中推广你自己的价值,进而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现今这个信息化社会,很多人会以为,通讯与媒体给人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其实不然,对于真正的聪明人来讲,真正的用的信息来自“人”。所谓“人的信息”、“口头传播的信息”,无疑比“铅字住处”、“电脑信息”重要得多。越是一流的人才,越重视这种“口头传播的信息”。而能否为自己建立一个提供“口头传播信息”人脉网,成了决定工作成败的关键。

日本三洋电机的总裁龟山太一郎,就是很好的例子。他被同行誉为“情报人”,对于情报的汇集别有心得,最有趣的是他自创一格的“情报槽”理论。

他说:“一般汇集情报,有从人身上、从事物身上获得两个来源。我主张从人身上加以汇集。如此一来,资料建档之后随时可以活用,对方也随时会有反应,就好像把活鱼放回鱼槽中一样。把情报养在情报槽里,它才能随时吸收到足够的营养。”

而华侨通过人脉积累情报的本领,也更为日本人称道。日本人小久保晴行,在《中国人生意经》这本书中写道:“‘信息就是力量’这句话,在华侨社会里早已被奉为圭臬。不管是第一代、第二代,还是第三代,靠着地缘、血缘、业缘,靠着跨国境的生活空间……为了掌握第一手信息,华侨不断伸展他们的情报触角,不断地交换赚钱的情报,不断地展开‘二十小时搜集情报’的攻势。”

“华侨的情报网,无远弗近。他们通过世界各地的血缘、地缘关系,以‘面子’和‘门路’的横向的联系,致力于交换生意上的赚钱情报。”

上面这些案例告诉我们,既便处在这个“信息时代”,你依然无法从媒体中获得最有用的信息。能直接影响你事业进展的信息,仍然需要“口头传播”,也就是从你的人脉中获得。

而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能力的话,也不是仅仅靠“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就是达到目的,而是必须和“人脉圈子”在一起,通过共同的交流来进行学习。

人脉,实际上就意味着一种“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气氛,它如同一种奇特的磁场,凡是希望事业有成的人,都应该经常地置身于这个“磁场”当中,好好为自己充充电。

也许有人说,自己“学历低”、“不爱学习”等等。但实际上,我们与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就是不知不觉得地进行学习。其实,我们与别人交往,这种行为的本质,就是“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和“互相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稳固的深厚友情。

所以,当社会上有些人为了“努力提高能力、与经营人际关系,哪个更重要?”而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我们会冷静地付之一笑。要知道,经营人脉,本来就是学习,本来就是提升自己。

请记住这个道理:当我们带着积极的心态去融入人群时,当我们努力为别人帮忙、为团体服务时,当我们进行一切拓展人脉的工作时,我们已经等于在进行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了。

让自己变成潜力股

有位股民在与朋友谈论起“人脉”的话题时,曾说了一段有趣的话:

“人脉这东西,其实就像炒股票,也要看‘脉象’。人脉,也是买涨不买跌的。如果赶上牛市,大家都买你的人情。如果遇到熊市,你就只有被提现、遭挤兑的份。”

的确,一个没有某方面业绩的人,不可能凭空结交众多“能帮上忙的朋友”。所以说,要想人脉好,自己先要成为了“潜力股”

由学徒发展成洲际大饭店总裁的罗拔·胡雅特,他的经历,就说明了把自己打造成“潜力股”的重要性,值得青年人仔细回味。

胡雅特是法国知名的观光旅馆管理人才。可是他当年初入这行时,完全是他母亲一手安排的,胡雅特对这份工作一点也不感兴趣,每天浑浑噩噩的,自然没有好的业绩。

胡雅特很想离开,但他的母亲认为,如果这么轻易就放弃了,以后就会形成习惯,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最终将会一事无成。胡雅特最后还是回到饭店业的训练班,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进入巴黎的柯丽珑大饭店工作。

胡雅特一开始是当侍应生,但他知道,观光大饭店,接待的是各国人士,必须有多种语言的能力,才能应付自如。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开始自修英语。3年之后,柯丽珑大饭店要选派几个人到英国实习,胡雅特被录取。在英国实习一年回来之后,胡雅特就由侍应生升为领班。

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不景气时期,观光客的人数跟着锐减,大饭店的经营非常不容易。胡雅特利用广场大饭店过去旅客的资料,动脑筋设计出一些内容不同的信函,分别寄给旅客,使广场大饭店平稳地渡过了这段艰苦的时期。很快,胡雅特又升为副经理。

这时候,在别人看来已经“功成名就”的胡雅特,却决定请假,自费到美国看一看,去了解美国的饭店业。经理却决定特准予他公假,以公司名义去美国考察,一切费用由公司承担。

胡雅特一到美国,就前往华尔道夫大饭店,说自己想要一个见习机会,并要求从基层做起。结果,他真的找到一份擦地板的工作。

有一天,华尔道夫的总裁柏墨尔到餐厅部来视察,看到胡雅特正在爬着擦地板。他跟这位来自法国的青年见过一面,印象颇为深刻,见他在擦地板,不禁大为惊讶。

“你不是法国来的胡雅特么?”柏墨尔走过去问。

“是的。”胡雅特站起来说。

“你在柯丽珑不是当副经理吗?怎么还到我们这里擦地板?”

“我想亲自体验一下,美国观光饭店的地板有什么不同。”

“你以前也擦过地板吗?”

“我擦过英国的、德国的、法国的,所以我想尝试一下擦美国地板是什么滋味。”

柏墨尔的眼睛里,突然闪起一道亮光,用力注视了他半天,才说:“你等于替我们上了一课,胡雅特,下班后,请到我办公室来一趟。”

这次的相遇,使胡雅特进入了美国的观光事业。自此以后,胡雅特的事业蒸蒸日上,一直干到洲际大饭店的总裁,手下有64家观光大饭店,营业范围伸到世界45国。

胡雅特的成功之路启示我们:“潜力股”的打造,离不开务实的态度,更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努力。

建筑工人都知道,基础打得越牢、越深,将来盖起的大楼就越高大,越结实。胡雅特从来没有把“贵人”、“人脉“、“机遇”之类的词放在嘴边,可是他,无时无刻不在经营自己的人脉。无论他努力学习三国外语,动脑筋开拓客源,还是亲自体验擦地板,他都在脚踏实地地经营人脉。

这是因为,做好本职本作,与经营自己的人脉,本来就是分不开的一件事。

有两种人,注定不会有好人脉:

一种是空想主义者,他们想得很多,却从来不去做,还终于抱怨命运不公平,痛惜自己怀才不遇,这样的人,对别人来讲没有甚至价值,没有人愿意与他们一起做事业。

另一种是冲动主义者,他们做事单凭一腔热血,看到别人都在做了,头脑一热就跟着上来,最后什么也没做成。

而只有脚踏实地的人,才能获得“贵人”的欣赏,才能在工作圈子里拥有良好的口碑,从而成就他们自己的辉煌业绩。

西方有句谚语说:“与其等待拿到一幅好牌,不如将现在的牌打好。”的确,机遇和贵人,不是能“等”来的,也不是能“请”来了,更不是靠投机钻营就能“拉”来的。你需要先把自己打造成“潜力股”,机遇才有可能来到你身边!

曾有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满怀理想地进入了一家大公司工作,却发现公司里不如人意的地方太多,而自己所做的工作也是“谁都会干”的日常性工作,对于平时自视甚高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打击。

他到处发泄他的不满,但好像没有人理睬他。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他,公司董事长要见他的面,他很兴奋,以为自己的机遇到了。然而,到了董事长的办公室,董事长却只对他说了一句话:“小伙子,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坚持下去,你就会得到你所想得到的东西了。”

研究生恍然大悟了,他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惭愧,从此,他一句抱怨的话也不说,而是专业致志做手头工作,不管工作的事情有多“小”。不出两年,他就被提升为部门经理。

所以,真正擅长经营人脉的人,从来不把“人脉”放在嘴边。他们会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潜力股”,并用以下的方法,踏踏实实地去做:

◆明确自己的价值。也就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弄清是哪方面的人才。同时,给自己找到最适宜传播的“关键字”。

◆踏实工作,取得相应的成绩,让自己在职场圈子里形成“口碑”。

◆不断改进、升级自己的“关键词”,培育自己的“个人品牌”。

◆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加入更多的圈子,结识更多的朋友。

◆把自己打造成“潜力股”,并趁自己处在“人脉上升期”时,主动抓住机遇。

实现职场飞跃,“看涨不看跌”

上一节说到,如果想有好人脉,就要首先把自己打造成“潜力股”。

而为了进一步抓住机遇,当你处在人脉的“看涨”阶段,你一定要抓住机遇,不要让它白白溜走。

如果你想“跳槽”,最好选择你的“人脉资源上升期”;如果你想实现职场上的升跃,一定要选择你人脉的“看涨期”。

27岁的杨小姐,前一份工作是某公关公司的专员。如今,则是某知名钟表代理公司的公关经理。

说起杨小姐,还没有来现在这个公司正式上班,公司就送给她一支市价20万的名表,当作员工福利。不少人羡慕她能得到这个好职位,杨小姐则说,获得职涯攀升的机会,连自己都觉得意外,因为是老板主动找上她的。

原来,现在的老板曾经是她过去的客户,他很认同杨小姐的办事能力。所以,一旦公司有缺,便将她列为候选人之一。

不仅如此,老板之所以选中她,还曾征问过几位媒体记者的意见。

杨小姐过去的工作,经常与媒体接洽,她懂得花心思,会针对不同的媒体,提供多角度的新闻。她的这份努力,得到了让记者们的肯定。所以,当有人问起杨小姐的工作能力,他们自然是多多美言了。

说到底,杨小姐的这次升职,看似是被动,其实是主动经营的。她是在一个“大家对她都很看好”的阶段,抓住了“一闪即逝”机遇,顺利实现了职业道路上的一个升跃。

再看看我们周围那些成功的朋友,他们中,绝对不会有人在“谁都对他爱搭不理”的阶段获得了升职,也不会有人在“人们对他评价都很低”的状态下被猎头挖走。既便一个人再能干,也不可能在人脉资源还非常不稳定的阶段,顺利实现职业的飞跃。

那么,怎么考察我们是否处在“人脉资源上升期”呢?对此,我们可以参考以下的指标:

◆是否有越来越多的人向你发出工作邀请?

◆是否有人推荐你参加“交流会”?是否有很多“圈子”请你加盟?

◆是否有些过去“见不到”的人,现在可以和他进行顺畅的交流了?

◆是否感觉到,自己可以挑战过去不能完成的工作了?

如果你目前的状态,不符合上述指标,看来你还不算是支“潜力股”。那么,奉劝你不要急于跳槽,而是应该先做好本职工作,并积极参加同行之间的交流,多从中多获得一些启发,运用到你的工作中去。

如果你很符合上述指标,这说明,实现你事业飞跃的机会可能到了。这时的你,可以考虑参加公司内部的“升职评选”,或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甚至可以主动向你的上司表明:你有能力承担更重要的任务,请他重新考虑你的工作安排。

不要觉得“主动要官当”是件难为情的事,如果处在“人脉上升期”,这是很有把握成功的事情。但千万不要盲目行动,你要做的,是等一切“水到渠成”之后,用“四两拔千斤”的手段,比如给上司一个小小的提醒,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王非在一家知名民营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虽然薪水不高,但他勤勤肯肯地工作,通过一年时间的磨练,被提升为部门经理。在这一年中,他接受了大量专业的培训,并在培训课程班上结交了大量的朋友。

这个时候,逐渐开始有一些公司邀请他加盟。大多数的情形,都是薪水比目前高一点点,但是职位和工作内容都并不多。

王非没有盲目行动,他觉得,以他目前的资历以及资质,还不太可能在大公司中真正做到战略伙伴的地位。自己做为一支“潜力股”,还应该进一步地“飚升”。于是,他开始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职业尝试。

他来到了北京,同时干着三份有时间弹性的工作。其一,是为中央电视台一个频道做编导;另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培训公司做销售;还有一份工作,则是翻译公司的翻译人员。这样的三份工作,都是按工作量支付薪资的,几乎没有基本薪资,可以说是没有安全感的职业选择。

而且,同时从事三份工作,王非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不过王非乐在其中,因为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他一个考验,磨炼了他的学习能力,也为他带来了很多拓展人脉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在一次参与电视台的咨询项的过程中,一位美国老板看中了王非的才能,盛情邀请他加入一家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于是,王非又一次实现了他职业生涯中的飞跃。

我们之所以要借助“人脉上升期”,来完成自己事业上的“跃升”,其中的原因,是因为在我们的职业发展道路上,存在着“阶梯式”的进步过程,而非“缓坡式”。也就是在不同层次的工作之间,没有一个“平缓”的过渡——我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跳上去!要去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不仅如此,如果长期呆在同一个层次上,我们实力的增长就会停滞不前,随着年龄的增长,实现这种“跳跃”就会越来越难。

所以,我们要随着考察自己人脉资源的进展情况,看它是停滞,是僵持,是稳步扩张,还是突然飚升?根据这些情况,来判断我们的职业层次,是不是该“跳上去”?

而假如有一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人脉管理,忽然变得顺畅起来,好像一投“上升气流”在催促我们。这时,很可能意味着我们实现“飞跃”的契机已经来到了!

不过,你一定要注意的一点是:千万不要为了“跳槽”去参加交际活动!

要知道,参加相关的“圈子”、“派对”,是为了认识更多的朋友,是为了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机会。所以,在“圈子”、“派对”中聊到自己的工作时,你不要清易透露想“跳槽”,更不能在圈子里上批评你现在的老板,这会影响别人对你人品的看法。

你要尽量多给对方一些关于你工作的“正面”信息,比如,多聊一些你对于本行业的发展的认识,你自己事业的未来展望等等。多和对方交流经验,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人脉的“上升气流”也吹到你身边。

人脉使你“不可替代”

原籍日本的渡边女士,现在住在美国硅谷,以私人接受业务委托的形式,为日美两国在技术方面的合作提供咨询服务。

说起自己现在的工作方式,渡边女士很幸福:“你知道吗?我奋斗了多少年,现在终于不用再回到公司当员工了!没有了会议、没有了上下班,自己的时间增加了!”

原来,渡边女士精通美日两国在技术和经营方面的知识,并且在两个国家的技术人才中间都拥有丰富的人脉。于是,作为一名“不可替代的人才”,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由工作,无拘无束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很多大企业里,我们可能都会看到一些“不可替代的人才”,他们上班不用打卡,不穿着公司的“规定着装”,可是公司却为他们开着高薪。

他们可能平时显得有些“自由”甚至“散漫”,对于接手的工作任务,他们总是不紧不慢的,看上去没有一点压力。他们既便到了办公室,也看起来好像没有在为公司做工作,总是不时与人打电话,或者在网上搜索信息。可一到关键时刻,他们总能拿出骄人的工作成绩。

其实,他们之所以“不可替代”,是因为他们拥有无敌的人脉资源。

在当今天时代,如果仅仅靠专业技能来比拼,几乎没有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因为今天这个时代中,信息传播非常快,人们通过学习来获取新知识、新技术,是件十分方便的事情。如果今天你在专业方面有所“领先”,明天就可以被别人“学走”,被别人“赶超”。

而人脉资源则不同,它有“独一无二”的特点。

具体说来,你的人脉,不仅包括你“认识谁”,还包括你和这些人的“交情”如何?过去进行过怎么的合作?你们互相对彼此的评价如何?还有,你认识的这些人,他们各自己又有哪些人脉,在他们各自的圈子中,你能参与进去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参与进去,又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合作?

所以,就算有人复印了你的《通讯录》,也决不会抢走你的“人脉”,因为你的人脉是不可替代的。而你,也会因为强大的人脉支持,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

其实,那些凭借人脉而成为“不可替代的人才”的人,他们可能看起来“自由散漫,也不干工作”,可实际上,他们随时都在做最重要的工作:经营人脉!

有一位出版公司的编辑,他每天呆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几乎为零。

看上去,他每天都在休闲。比如,他经常穿上便装上班,刚到公司就离开了,显得“我行我素”。而他每天做的事,不是去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就是和别人见面、喝茶。

其实,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策划“下一部书”而积累资源。和他来往的人,也往往是知名的作家、有才能的策划人、资金雄厚的投资者。虽然他看上去没怎么上班,可他策划的每一部书,都是市场上最畅销的“人气作品”。

把人脉经营做到了最高境界,你就可以“自由地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其实,在未来的时代,想到做到“自由地工作”完全是有可能的。因为很多管理学者都预言,今后将是一个“个人职业寿命比组织寿命更长”的时代。

比如,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就曾指出:“劳动者变得比自己所在的组织更加长寿。能够持续繁荣30年以上的企业是很少的,但是在这个企业工作的劳动者的劳动寿命却能够达到50年之久。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比组织寿命更长的现象。”

尤其进入21世纪之后,企业组织更加灵活,企业与“外界”的“围墙”渐渐消失。“大企业”越来越少,企业更加趋向“项目型组织”。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随时根据新的项目组建企业,汇聚各方面的人才。项目完成之后,企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企业的发起人,会转而开发新的项目,成立新的组织。

这种趋势,对我们来说是个喜忧参半的消息。一方面,我们不可能指望一辈子靠一家企业“吃饭”;另一方面却意味着,我们的工作能有相当大的自由。

不过,这种自由,必须要建立在“拥有丰富人脉”的基础上。

比如,在“项目型组织”中,过去曾经在一起工作过的伙伴,对各自的工作方式、能力水平熟悉,所以会变成一种强有力的人脉关系。在一下次机会出现的时候,他们会相互推荐适合对方的项目,一起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

而从另一个角度说,如果想被“项目型组织”认可,你必须成为“有人脉竞争力”的人,因为“项目型组织”往往是在“资源空白”的情况下开展业务,他们需要的,就是把“最有人脉”的人挖过来。

所以,如果你是一位拥有“珍贵人脉”的超级脉客、一位“不可替代的人才”,你的工作,就没有必须再受那些“条条框框”的限制,你可以自行选择工作时间和地点,最大限度地节省你的时间、精力,在“恰到好处”的时点,做“恰到好处”的事,实现你的效率最大化。

这是一种最快乐的工作方式,工作不再是“朝八晚五”的“苦差事”,而是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乐趣的活动。而想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从现在做起,珍视手头每一件工作,珍视你工作中遇到了每一个,把工作与人脉“结合在一起”去努力,去开拓你自己的黄金人脉

有行动,有才好人脉(1)

不管我们学习了多少技巧,或者自己思考得多么深入。假如我们不采取没有行动的话,便不会有真正的人脉资源。

我们必须行动!必须从现在做起!为了“人脉”这个目标,我们需要行动了,需要改变自己在工作中的“精气神”,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每个人,无论同事、上司、顾客……,都看做自己的“重要人脉”,带着真诚和热情地与他们沟通。

我们还要走出办公室,走出家门,多和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要知道,无论电脑网络再怎么发达,它依然取代不了“面对面的沟通”。网络只是建立人脉的辅助工具,网络上结识的朋友,需要“见面”,才能真正形成合作关系。

不仅如此,光凭从网络中搜集来的虚拟信息,人们会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会凭自己的主观想象来猜测对方。沉迷于网络交流的人,请从现在就立刻停止。要多去看看外面的东西、多与人接触、多人别人人交谈、多多走动……

而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讲,积极行动,积极走出去,还包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参加社交场合时,尽量“一个人出席”。这是因为,如果和同伴一起参加活动,在别人眼里看来,你们是“一伙人”,他们不会对每个人都留下很深的印象。另外,和同伴在一起,往往多数时间都用来和同伴交流,而影响了你结交更多的“陌生人”。

如果能经常“自己一个人行动”,经常将自己介绍给别人,也有助你从别人的反馈那里,更多了解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从而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正确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对于人脉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有句格言说的好:“改变自己,就是改变世界”。如果你想改变自己所谓的“怀才不遇,没有机会”的境地,就要首先改变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要学会喜欢他人、真心关注他人,带着开放的心态,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去,主动为他人服务,共同打造良好的人脉。

MySee的总裁高燃,出生于1981年,是目前中国少有的80后亿万富翁。高燃成功的秘密,就是人职业道路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用积极的行动,为自己开拓人脉资源。

1999年,高燃考上清华大学,大学第一年,他加入的社团就多达17个,后来,他还创办了“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协会”,是学校中有名的活跃分子。

2003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在《经济观察报》做了财经记者,还被报社评为当年的“最佳新闻记者”。大学时代的人脉积累,加上记者的职业,为高燃“广交朋友”提供了条件。于是,做了财经记者才8个月,高燃便按捺不住创业的激情,纵身投入自己一窍不通的IT界。

2004年,高燃看到卓越网、当当网的成功,就想到电子商务,打算把北大一个网上书店买下来自己运营。高燃把自己的想法做成商业策划书,开始寻找投资者。他首先找到了自己做记者时就认识的“大人物”——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尽管杨致远肯定了高燃的想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没了音信。

高燃并没有灰心,他再次付之行动,他将策划书重新修改,又投给另外两个人,其中一个人就是江苏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

高燃与蒋锡培也是早就相识的。原来,还在高燃上大学期间,蒋锡培就曾到清华校园里做过演讲报告,高燃有当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主动向蒋锡培请教,而蒋锡培也对高燃印象深刻。当高燃得知,蒋锡培在长春开会,便带着商业策划书连夜赶到长春,双手奉上自己的策划书。

有行动,有才好人脉(2)

蒋锡培很欣赏高燃的热情。他觉得,对年轻人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信心和决心更珍贵了的东西了,他看好这个年轻人,决定为高燃人投资100万。

不过,成功的路上总是充满艰辛,一开始创业,高燃并没靠这100万干出什么成绩,但蒋锡培的支持,毕竟为他提供了精神动力。到了2005年,高燃已经尝试过多个项目,依然效果不佳,这时候他遇到了清华校友邓迪。

邓迪是专门做视频和无限存储技术的,但苦于没有资金。于是,两人一拍即合,都把对方视为自己的“重要人脉”。在二人的“头脑风暴”作用下,终于催生了专做视频直播的MySee。

功夫不负有心人,8个月后,在同学的牵线下,高燃获得了一笔来自美国的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MySee价值很快上千万,而高燃,也成为国内最年轻,最活跃的青年创业企业家之一。

高燃的成功,在于他不断尝试,不断行动,并且从一开始就积极为自己争取人脉关系。正是因为他在大学期间“积极行动”,使他拥有蒋锡培这个“贵人”。而“贵人的”扶助,又使得他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找新的“贵人”,比如邓迪、为他牵线的同学、美国的投资方,等等一系列“贵人”。

积极的行动,为高燃带来了的人脉和事业共同上升的“良性循环”。

在法国曾出版过一本名为《小政治家必备》的书,书中教导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起码搜集20个将来最有可能做总理的人的资料,并把它背得烂熟,然后有规律地、按时去拜访这些人,和他们保持较好的关系。这样,当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个当起总理来,自然就容易记起你来,大有可能请你担任一个部长的职位了。

这种经营人脉的手法,看起来不大高明,是一种“笨办法”。不过,它却说明一个道理:不论方法的好坏,不论才智能的高低,只有积极地行动起来,你才能拥有良好的人脉!

而事实也证明明,“笨办法”经常很有效。因为很多人在开展自己的事业时,急需要“人手”的他们,会首先想到自己“认识的人”。

我们可以为自己制做一个“工作与人脉时间表”,然后从明天早晨上班那一刻起,便开始积极行动。同时,根据自己的职业状态,根据自己从“圈子”里获得的新信息、新启发,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

在行动时,要注意以下要点,这也是本书反复提到的经营人脉的要点:

◆努力经营自己成为“个人品牌”,并在工作中不断升级、更新自己的“个人品牌”;

◆积极参加社交圈子的活动,养成为圈子服务的意识,主动在圈子中推介自己,让自己在圈子里形成良好“口碑”;

◆不断培养自己的“关系型”人格,从快乐和爱心出去,用自己的“磁力”感染每一个人;

◆用科学的方法规划、管理现有人脉,多与同伴分享、交换人脉,让人脉“互利、互动”起来,

◆用“共同感兴趣的事业”来维持人脉,不要形成“人脉沉淀”,要让人脉运转起来,越用越多,越用越活,越用越丰厚!

要知道,积累丰富而“优质”的人脉,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自己一步一脚印地去践行。包括不停地“更新升级”自己的“品牌形象”,不停地与他人联系,为他人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会有令自己感到欣喜的收获和提升!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