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全民健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全民健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全民健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身体健康关系到个人与家庭的幸福,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梦想。全民健康是个体健康的结果,关系着国家振兴和民族强盛,是健康中国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

2016年8月19日至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并且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的重要判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全民健康的政策措施,既增进了人民福祉、赢得了民心,也提升了健康资本,成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重要保障。2020年1月6日至7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强调要求“全方位、全周期维护人民健康”。

一、全民健康的概念解读

全民健康指的是全体国民的健康,是个体健康的集合。所谓个体健康,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不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还要求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虽然全民健康是个体健康的集合,在内涵和目标上也具有一致性,但在路径和方式上还是有显著差异的。个体健康注重个体层面的保健、修养和交往,力求通过挖掘个体潜力、运用科学知识,保持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状态。全民健康则侧重从宏观层面制定法规政策,通过制定实施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全方位、网络化、覆盖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宣传和技术服务体系,形成关注健康、促进健康、保障健康的社会环境,为个体健康创造良好条件;通过普及科学实用的健康知识,使人们懂得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方式方法,增进健康,远离疾病,缩短带病时间,延长健康寿命;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实施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健康需求,实现个体健康的全覆盖。

全民健康是卫生健康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目标。为促进和保障全民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如下推进策略: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这里不仅明确提出了全民健康工作的范围、重点和内容,即:针对“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尤其是重点人群,强化干预,提供服务;而且规划了全民健康工作的要求,即:“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确定优先领域,分清轻重缓急。

关于推进全民健康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全民健康的概念包含四个部分:一是覆盖全体国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民健康“要惠及全人群……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可负担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富裕群众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和社会保障实现健康,欠富裕群众则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社会保障的普惠及社会救助等方式实现健康。覆盖全体国民还要求“补齐短板”,重点解决好妇女、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二是覆盖个体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意思就是说,针对不同生命阶段的健康问题,要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以保障生命全过程的健康。三是良好的个体身体和心理状态。身体健康是“健康”概念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且具有良好的工作效能状态。心理健康是“健康”概念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指始终保持一种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没有障碍的状态,积极向上,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最大程度地实现其社会功能。四是良好的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健康”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社会适应既表现为个体要承担好与自己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相适应的社会责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也包括对国家法规制度及单位规章制度的适应和遵从。

二、全民健康的社会实践

全民健康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和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被正式提出,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健康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以及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民健康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坚持做好健康服务工作。

新中国成立不到一年,我国就于1950年8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1951年9月,毛泽东在《二十一个月来全国防疫工作的综合报告》上作出了“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的重要批示。1953年,成立了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各省、地(市)和县分别建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爱国卫生运动。1956年,全国开始了以“除四害”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效控制了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极大提高。

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我国把“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写入宪法,确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邓小平提出了把防治疾病与人民幸福联系起来的思想,明确指出“要防治地方病,为人民造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地通过在农村地区深入推进以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畜圈、改炉灶、改造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两管五改”工作,广泛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改善,克山病、大骨节病基本得到消除。上世纪90年代,在江泽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民族的卫生素质”指示指导下,全国爱卫会启动了全国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打造了一批国家卫生城镇,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对促进人民健康起到了很大作用。进入新世纪后,胡锦涛进一步强调“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各地普遍开展了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为主题的“三讲一树”活动,并且以农村为重点,大力推进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为内容的“三清三改”卫生运动,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后,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下,爱国卫生运动逐渐从环境卫生整治转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提出了“大健康”的理念,把“治未病”作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坚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现了卫生与健康发展理念的重大飞跃。

从以爱国卫生运动为代表的新中国卫生健康工作发展历程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明确和强调全民健康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把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工作,实际上就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践行。

三、全民健康的推进策略

关于全民健康的推进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全民健康工作已经取得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的伟大成就,并且提出了“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的具体要求。这里的“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就是保障全民健康的基础工程;“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就是打通全民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基础;“取消以药养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就是保障人们看得起病的重要措施;“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就是“不得病”“治未病”“少得病”的有效策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就是推进全民健康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具体说来,推进全民健康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落实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在领导体制上组建了卫生健康委员会,统筹领导卫生健康工作;在法规制度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和部门规章;在发展规划方面,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应该说,健康领域的顶层设计工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接下来就是要把各项健康规划具体化、操作化,形成健康促进的具体政策和保障措施,并且抓好规划的落实和检查评估工作,把规划落到实处,使群众真正受益。

其次,要完善保障制度,做好托底服务。

虽然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并且基本建成了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但是,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制度还缺乏有效衔接,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尚在逐步形成之中,地区之间还没有打通缴费接续和报销结转的通道,这就给部分群众带来了诸多麻烦和不便。此外,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还难以依靠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大病治疗费用,又缺乏社会救助的通道,常常出现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制度,有效衔接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健康保障制度,精心打造管理更加精细、层次更加丰富、制度更加统一的全民医保制度体系。没有全民医保,就没有实现全民健康的基本制度保障。没有托底保障,就难以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因此,在社会保障和托底服务方面,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第三,要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

发挥有关部门宣传职能,重视健康知识和技能传播工作,利用各类大众传播媒体,有针对性地选择健康知识传播方向和内容,及时有效地传播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信息,如《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健康中国行——全民健康素养促进活动方案(2014~2020年)》等,提高正确健康知识的传播效率,改善正确健康知识的传播效果。动员各类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力量,经常性地在社区、学校等公共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宣传教育活动,甚至开展上门服务宣传活动。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和传播体系,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以及“治已病”向“治未病”的转变,为增进全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要注重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健康习惯。

根据预防医学的研究,在影响健康的各类因素中,生活方式的影响占比最大,为60%;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医疗保健因素仅分别占20%、12%和8%。所以,生活方式的改善和优化,是提高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对健康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正确认识,必须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要求,积极开展“三减三健”行动,即提倡“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只有按照科学的健康知识身体力行,才能达到降低健康风险、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只要每个人都能遵从健康科学,从小事做起,当好健康第一责任人,做到“我的健康我做主”,全面健康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

作者单位:吕红平,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

来源:《人口与健康》2020年第3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大国人口

欢迎关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大国人口”。点击文章标题下方蓝色“大国人口”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