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时间的尽头|理想国2021年新书预告 直到时间的尽头|理想国2021年新书预告直到时间的尽头|理想国2021年新书预告

直到时间的尽头|理想国2021年新书预告

过去一年有些冷,当我们还继续做出一本本书,抵达读者朋友们那儿,心里的暖意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在一栋小楼里头做书,日复一日,好些年头了。很多时候,恍惚就这样做啊做吧,直到时间的尽头。

每次年底,总被问理想国会不会推出来年新书预告,禁不住大家的“威逼利诱”,新书预告姗姗来迟。选择在春节放假前推出,也是希望给关注我们的书店和读者朋友一点盼头与信心,一起来见证!

有的编辑部同事恨不得把全年新书都放出来,被理想君强行摁住。不少重磅好书,就先不放出来了,给大家留点悬念。你也可以加理想君微信(imaginist2010),第一时间了解好书资讯。

感谢大家一路关注与支持。

祝你度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特别推荐

01.

钱穆作品

钱穆作品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字宾四。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教授。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移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历史所教授、“中研院”院士、台北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钱穆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史学四大家”,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著作辑为《钱宾四先生全集》,凡甲乙丙三编,计五十六种五十四册,约一千五百万字。

02.

木心遗稿

木心遗稿

木心的一生,得年八十四,自2011年12月21日辞世之后,他幸存的手稿就成了遗稿,绝大多数今存于故乡乌镇的木心美术馆,妥善入藏。面对木心,一个如此勤奋且天生的文体学家,发现他即使草草记下的笔记也比有的作家讲究。对木心而言,笔记是一个动词,意味着不断展开的写作旅程、持续进行的艺术创作。甚至可以这样认为,“真实的”木心存在于他的笔记和未完全展开的遗作之中,“木心遗稿”比他已成书的作品更加丰富,也许潜藏着更多的秘密。这些并非次要的文本。

03.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美]王德威(主编)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本书是一部彰显“何为文学”“为何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中国现代文学”一百多个关键时刻为出发点,全书始自晚明名士杨廷筠等人的“文学”新诠,迄于科幻作家韩松对2066年世界图景的中国遐思,期间聚焦文本文类、人事因缘、生产结构、器物媒介,不一而足。马悦然、魏爱莲、陈平原、莫言、王安忆、余华等一百多位海内外学者、作家,或议论、或报道、或抒情、或虚构,以一百多篇精炼文章把握“文学”遭遇“历史”的瞬间。

04.

我的奋斗(六卷)

[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著

我的奋斗

挪威作家克瑙斯高的六卷本、3600页长篇自传体小说“我的奋斗”系列第六卷《我的奋斗6:终曲》即将面世。作为这部长篇自传小说的最终卷,作者用1200页的篇幅,如同一块落下的巨石,将读者对至今读过的前五卷、约2500页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完整激荡而出。

本卷从当初第一卷出版时在家人朋友间引起的不快与争议出发,以妻子琳达的抑郁症治疗与恢复结束,全书在个人的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穿插,探讨其相互渗透的结果。这部终卷详细探讨了社会与个人,记忆与现实(我们所记得的和真正发生的),关于文学、艺术,以及对家庭生活、育儿、写作、友谊、名声和爱情的回顾与反思。

卡尔·奥韦·克瑙斯高(KarlOveKnausgård),1968年生于挪威奥斯陆。1998年以首部小说《出离世界》(Uteavverden)获得挪威文学评论奖,2004年第二部小说《万物皆有时》(Entidforalt)又获得北欧文学奖。2009年至2011年间,克瑙斯高出版了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MinKamp),获得挪威最高文学奖项——布拉哥文学奖。在挪威,每十个人就有一人读过《我的奋斗》。

05.

毛姆传(全本)

[英]赛琳娜·黑斯廷斯著

姜昊骞译

毛姆传

“如果有人能将毛姆的一生写出来,那将比他的小说精彩一百倍。”他是才华横溢的故事家,也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然而,在塞琳娜·黑斯廷斯这部里程碑式的传记问世之前,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的真实人生从未被完整讲述过

凭借前所未有的大量私家档案、扎实研究和强健的笔力,黑斯廷斯在本书中揭开了毛姆的神秘面纱,其生平交往与文学创作令人着迷的复杂真相也得以水落石出。书中生动讲述了毛姆经历的早年坎坷、中年显达、暮年背叛,他的多段秘密恋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谍报工作的传奇生涯,以及更重要的,一位天才艺术家如何将充斥着矛盾痛苦的私生活转化为苦心孤诣的创作激情。从伦敦西区到百老汇,从中国、南欧到南太平洋,毛姆诸多经典背后的真实故事,他卓越多产、惊心动魄的“大写人生”,以扣人心弦的笔触得以讲述

姆传》为唯一正式授权的毛姆传记,一部史诗般“难以超越的文学传记”

(《观察家》)

,是对萨默塞特·毛姆非凡一生迄今最权威的记述。本书为首个中文全译本。

06.

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著

平原上的摩西

《平原上的摩西》是小说家双雪涛的代表作,收录十篇极具风格的中短篇小说,以同名作品最为经典:1995年艳粉街的平安夜,一场大雪掩藏的谜案,一次未赴之约,一颗心脏在手中诞生……艳粉故事迷宫,被命运驱逐的人们,他们是落魄者,从时代齿轮滑落,也是报信者,背负罪与罚的秘密。唯有凡人的爱与信念,分开层层波涛,辟出救赎之路。十个藏在冰面下的当代短篇杰作,洗净尘垢,压紧命运,将灵魂送至一个人迹罕至的庙堂。

双雪涛,出生于八〇年代,沈阳人,小说家。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单向街书店第三届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得主。已出版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天吾手记》《聋哑时代》《翅鬼》和短篇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猎人》。

07.

直到时间的尽头:

在不断绽放的宇宙中探求天人之际的意义

[美]布莱恩·格林著

舍其译

直到时间的尽头

纽约时报2020年选,美国亚马逊电子书销量榜首(截止2021年1月)·编辑推荐最佳非虚构。顶尖物理学家融汇科学与人文,以散文诗的笔触,呈现了巨幅的“意义”探索图景:从微粒到星球,从物质到结构,从生命到意识,从科学到信仰,从文化到创造……这一切,曾经并将会如何在宇宙时空中展开?

布莱恩·格林(BrianGreene),国际顶尖物理学家,超弦理论奠基人,哥伦比亚大学理论物理中心主任,并致力科普传播。在大英百科全书中拥有自己的词条。幼儿期即展现出神童特质,小学毕业即掌握全部高中数学,教育背景为藤校和牛津。前作《宇宙的琴弦》《隐藏的现实》等,影响力不亚于霍金、罗韦利等物理学家的作品。

08.

未来政治

[英]杰米·萨斯坎德著

李大白译

未来政治

从人工智能到区块链,从机器人到虚拟现实,一系列数字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由强大的数字系统来指导和控制?本书是关于数字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治学著作,它激发读者重新思考,在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时代,什么是自由、平等,什么是权力、财产,什么是社会正义?

杰米·萨斯坎德(JamieSusskind),毕业于牛津大学,曾任哈佛大学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他的写作主要关注技术对于政治的影响,着眼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物联网、机器人、区块链和虚拟现实将如何改变人类生活。

理想国译丛

01.

理想国译丛045

滔天洪水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全球秩序的重建

[英]亚当·图兹著

陈涛史天宇译

1916年,世界正陷于一战泥沼。战争动摇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一场更深层、更持久的权力转移大戏正逐渐拉开序幕,并持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格局。《滔天洪水》回顾从1916年美国参战到1931年大萧条,从新的视角回答: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缘何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为何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美国如何借由经济和军事力量重塑世界,各国如何适应美国中心的新格局,最后又如何滑向法西斯主义,走向另一场残酷的战争。

亚当·图兹(AdamTooze),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曾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和耶鲁大学,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兴趣为20世纪和当代经济史。代表作《毁灭的代价》获沃尔夫森历史图书奖和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滔天洪水》获2015年度《洛杉矶时报》历史类图书奖,《崩盘》获2019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其作品已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2019年入选《外交政策》杂志“全球百大思想家”。

02.

理想国译丛047

全球金融危机如何重塑世界

[英]亚当·图兹著

伍秋玉译

亚当·图兹从全球视角详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和欧元区危机错综复杂的历史。他不仅从金融学角度解释危机爆发的技术性原因,还花很大篇幅阐述危机对十年来世界政治形态的塑造,呈现了丰富的主题:

经济发展的无序和债务流动的不稳定;单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金融上的相互依存关系、投资、政治和武力以无形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的不平衡的关系;金融危机与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美国中产阶级的危机;中国的崛起;围绕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资源展开的争斗。

03.

毁灭的代价

纳粹经济的兴起与崩溃

[英]亚当·图兹著;刘玥王阳阳姜昊骞译

在所有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叙述当中,纳粹德国一直被人认为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毁灭性力量,其背后有高度工业化的经济作为支撑。作者另辟蹊径,提出20世纪欧洲的悲剧并非源自德国的强项,而是它的弱点——经济与种族主义政治的挂钩。

希特勒对全球经济实况的直觉性了解构成他世界观的基础。他明白德国在1933年的相对贫困不仅仅是因为时值大萧条时期,还因为德国领土和自然资源的有限。他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崭新的全球化世界,美国将以压倒性力量碾压欧洲,而最后的一丝转机就是建立一个在德意志民族统治下的欧洲超级大国。

本书扣人心弦,着重评述了军备改良和战争在希特勒那灾难性的宏大构想中所占据的中心地位,将会重塑我们对纳粹德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知。作者将纳粹经济的崛起、顶峰、和衰落娓娓道来,经济学家出身所带来的翔实数据和档案材料的引用,配合历史学家引人入胜的叙事口吻,使得阅读的过程流畅而趣味十足。

04.

刚果崩溃

失败的利维坦与非洲大战

[美]贾森·斯特恩斯著;郭丹杰吕赛赛译

刚果位于非洲的中心,面积与西欧差不多大,有九个邻国。从1996年开始,刚果就饱受一场野蛮残酷战争的摧残,数百万人因此丧生。在这本深入的报告中,斯特恩斯从一手导演并发动战争者的视角,生动地讲述了这场被世人误解的冲突,探讨这场刚果内战如何发展成十几国卷入其中的非洲大战。作者讲述了在大屠杀中幸存的乡村牧师、试图刺杀卡比拉总统的娃娃兵、经历残杀难民同胞的女胡图族激进分子,还有策划了这场惨烈程度堪比邻国卢旺达大屠杀的战争的多位关键人物,分析了将这些重要的施害人送上当权位置的政治体制的本质,以及战争摆在他们面前的道德责任。通过受访者的亲口证词,再加上作者的丰富知识和研究经验,斯特恩斯详尽地书写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之历史脉络,为读者呈现了珍贵的刚果政治、社会编年史

贾森·斯特恩斯(JasonStearns),纽约大学国际合作中心刚果研究组高级研究员。自2001年起,一直致力于对中部非洲冲突的研究,曾任联合国刚果叛军集团特别调查团的负责人,在刚果(金)布卡武(Bukavu,DRCongo)的当地人权组织工作一年。曾先后任职于国际危机组织(ICG)、联合国驻刚果(金)专家组和裂谷研究所(RiftValleyInstitute)。

05.

破碎的生活:

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美]康拉德·H.雅劳施著;王晨译

19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本书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康拉德·H.雅劳施(KonradH.Jarausch),美籍德裔历史学家,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吕尔西欧洲文明教授。曾任美国德国研究协会主席,《当代历史研究》主编。早年专注于希特勒掌权过程的研究,后期转向东德研究、两德统一,以及德国的文化民主化。已出版专著或编著50余本,其中《走出灰烬》获2016年欧洲学院布罗尼斯瓦夫·盖雷梅克奖、美国出版协会欧洲与世界历史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提名。

06.

创造欧洲人

现代性的诞生与欧洲文化的形塑

[英]奥兰多·费吉斯著;王晨译

1846年6月13日巴黎-布鲁塞尔铁路开通,连接了法国和低地国、英国与德语区,就此开启了欧洲文化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歌剧和戏剧演员成为火车的常客,国际市场向量产的画作复制品、书籍、乐谱、剧本开放。国外旅游的开始让欧洲人认知到彼此的共同性,也开始挖掘出所谓的“欧洲性”。通过屠格涅夫与薇雅朵夫妇,费吉斯展现欧洲如何在19世纪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艺术与资本主义的相遇如何在铁路时代推动“欧洲文化”与“经典”的塑造。

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Figes),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历史学教授。俄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政治经济,他都烂熟于心。他的一系列解读沙俄及苏联历史的著作如《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克里米亚战争:被遗忘的帝国博弈》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品曾获沃尔夫森奖、NCR图书奖,并入围萨缪尔·约翰逊奖、达夫·库珀奖等荣誉。

07.

美国的反智传统

[美]理查德·霍夫施塔特著;陈思贤译

说到美国人的特质,许多国家的人都会提到一个词:无知。但是,美国人并非从来如此,美国的国父中便不乏学识渊博之人。然而,美国独立后不久,杰克逊主义种下了第一粒反智的种子。此后,福音运动在教会推行的去精英化,高中教育重实用、轻学业的改革,商业的蓬勃兴旺,使反智在美国彻底生根;而一旦社会恢复对知识分子的仰赖,便每每遭遇反智观念的反弹。在起起伏伏的历史波澜间,抵制智识的潮流不断壮大,直至今日之势。

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Hofstadter),美国历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史教授,专注于美国政治史、文化史。著有《改革时代》《美国政治传统及其缔造者》《美国政治中的偏执》等作品。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

08.

对尊严的渴求与怨恨政治

[美]弗朗西斯·福山著;刘芳译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作者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溯源苏格拉底灵魂三要素的希腊哲学传统,历数卢梭、斯密、赫尔德、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尊严的观念,漫谈民族主义、宗教和西方左右翼的消长兴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政治议题,比较身份政治表现于世界各地的异同。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激情、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独有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本书为《时代》2018年年度最佳政治类图书、《金融时报》2018年年度最佳图书。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里曼·斯伯格里国际问题研究所奥利弗·诺梅里尼高级研究员,此前曾任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尼兹高等国际研究院、乔治·梅森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曾任美国国务院政策企划局副局长、兰德公司研究员。曾三度获选《外交事务》杂志“全球100名知识分子”。著有《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政治秩序的起源》《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信任》等。现居加利福尼亚。

理想国纪实

01.

回归家庭?

家庭、事业与难以实现的平等

[英]沙尼·奥加德著

刘昱译

《回归家庭》向我们揭示了性别平等的口号和女性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之间存在的巨大落差。作者沙尼·奥加德对受过高等教育的英国女性进行了深入采访。她们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而丈夫则继续从事高薪工作。沙尼将这些女性的真实经历同媒体对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呈现相对比,并分析了相关政策,向我们展示所谓的“维持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和“婚姻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等幻想是如何沦为泡影的。《回归家庭》并非要求女性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而是呼吁整个社会能够重视女性的欲望、失望和愤怒,并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基础设施,帮助她们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得到真正的平等。

沙尼·奥加德(ShaniOrgad),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与传播系教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女性主义与媒介、媒介与再现、不平等与当代文化等,已出版著作《在互联网上谈论乳腺癌》《媒介再现与全球化想象》等。

02.

夹缝生存

不堪重负的中产家庭

[美]阿莉莎·夸特著

黄孟邻译

《夹缝生存》描述了中产阶级家庭的真实境况。中产阶级家庭正在遭受全方位的压榨:养育孩子的成本不断上涨、传统职业(律师、教师等)带来的回报日渐减少;与此同时,职场环境愈发恶化:怀孕和性别歧视频现、中年失业越发频繁,越来越多的白领难以拥有正常的工作时间,更别提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面对高额的房租、医疗和教育费用,一些人甚至需要两份工作才能维持生计。作者采访的对象包括大学教授、律师、护士和儿童保育员等,书中的中产阶级家庭都面临着严峻财务困境,并且为了维持表面上的体面疲于奔命——对于这一代人来说,想要过上自己父母当年的生活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阿莉莎·夸特(AlissaQuart),专职作家,“经济困难报道计划”执行主编,致力于报道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文章曾多次发表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纽约时报书评》等期刊。

03.

私立小学闯关记

不输在起跑线的精英教育

[日]槙原久美子著

刘晓婷译

太郎五岁时,槙原久美子听取朋友的建议,舍弃教学品质日益下滑的公立小学,将太郎送到私立小学。

然而,事情并不如槙原想象的那样。进入私立小学只是长期严酷竞争的开始。私立小学注重精英教育,不仅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也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要求颇高。槙原和太郎自此开始拼尽全力追赶学校和同学们的脚步……槙原本人一方面要照料孩子的日常生活,应付学校的繁杂要求,帮助太郎追赶其他同学的进度,另一方面也要和其他家长“斗智斗勇”,和妈妈们搞好关系,好获得有用的学习情报。槙原是一位非常专业的记者,她的叙述,帮助我们更好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环境,并为父母和教育者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一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

槙原久美子,曾任《时代》杂志和美联社的报道记者,以及《莫斯科时报》的特约编辑。她的报道曾被刊登在《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时报杂志》和《新闻周刊》,以及日本出版的图书作品中。

04.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

[美]芭芭拉·艾伦瑞克著;林淑媛译

本书是一部生活启示录,为失业白领、为焦虑的在职白领而写。企业当然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完全稳定和成长的环境,但随时待命、放弃休假、开夜车、全力以赴、身心负荷达到极限的不安定感,已有的教育并未为白领们做好准备。通过七个月的“失业白领”求职经历,作者不仅批判九型人格、MBTI性格测试等在职场求生中的荒谬,更呈现白领应该在态度上改变,在心理上转换——持续完善简历、建立和维系稳定的人脉网络、有勇气同他人团结合作。

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Ehrenreich),美国知名调查记者、作家,洛克菲勒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长期关注劳动力市场、医疗、贫穷、女性处境等议题,文章散见于《时代周刊》《进步》《哈泼》《国家》《新共和》等知名媒体。已出版二十余部作品,代表作有《我在底层的生活》《失控的正向思考》《我的失序人生》等。

05.

微小的总和

志向阶级论

[美]伊丽莎白·柯里德-霍尔基特著;尹楠译

追踪当代消费模式的转变,探索新精英阶层的共同价值观;《经济学人》年度必读书单推荐,重新定义21世纪的“有闲阶级”。

19世纪的有闲阶级以炫耀性消费体现自己的社会与经济地位,21世纪的炫耀性生产则为所有人划定了新的消费分水岭。当“有机”“手工”“精品”成为新时代的消费口号,新的阶级分化已经出现,当代消费模式的变化正在影响我们每个人的选择。

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ElizabethCurrid-Halkett),美国学者、作家,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詹姆斯·欧文城市规划与发展主席、普莱斯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艺术文化以及美国消费经济。研究著作多发表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沙龙》、《经济学人》、《纽约客》和《泰晤士报》,并于谷歌、哈佛等多处发表演讲。出版著作有《沃霍尔经济》和《追星族》。目前她正与世界经济论坛合作一个有关当代全球消费经济关键问题的项目研究。

06.

杀死一座城市

缙绅化、不平等与街区中的战斗

[美]彼得·莫斯科维茨著;吴比娜赖彦如译

当资本得到大量流入的机会,原生社区与文化在金权之下妥协退让,群体驱逐之下,城市从充满回忆的故居变成精致而巨大的空洞。“缙绅化”已成为描述都市社区变化的流行语,但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它所带来的威胁。它并不仅仅是时尚店铺的开张、颇受诟病的潮人和昂贵的拿铁咖啡。未来的美国城市能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平等的空间,尚未可知。

本书将带领读者从那些无法承担房屋支出的家庭的厨房餐桌走向制定破坏性住宅政策的大公司的会议室和政治后院。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揭开了推动新奥尔良、底特律、旧金山和纽约诸市中产阶级化背后巨大的系统性的力量。一个简明到出乎意料的问题——谁付得起或付不起租金——就能直达美国种族和不平等危机的核心。在争取经济机会和种族正义的战斗中,没有比住房更重要的问题。

彼得·莫斯科维茨(PeterMoskowitz),自由记者,毕业于汉普郡学院和纽约大学新闻研究院,为《卫报》、《纽约时报》、《新共和》、《连线》、《Slate》、Buzzfeed等多家媒体供稿。曾任职于美国半岛电视台。现居纽约。

华语文学

01.

破晓时分

朱西甯著

《狼》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9部短篇经典,人物和故事均从那个“纯纯粹粹的中国”流淌出来,朴素光明,构成一幅古老中国的实景。在朱西甯所创造的文字原乡里,人在日月山川里行走,愚昧暴力不曾缺席,而仁爱信义光光朗朗、正大坚实。他用一支精纯的笔,将失落的古老中国,一点一滴召唤回来。

《破晓时分》是台湾文学家朱西甯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收录13部短篇经典,笔下的人物从血气英雄扩展到普通市民,直指人之欲念与性灵。在《破晓时分》中,健朗悲壮的北地文风仍存,同时进行不同向度的现代主义叙事探索,开启台湾现代主义书写的实验。

朱西甯,台湾小说家,作家朱天文、朱天心之父。生于江苏宿迁,祖籍山东临朐。本名朱青海,杭州艺术专科学校肄业。一生专注写作,以小说创作为主,兼及散文、评论。著有短篇小说集《狼》《铁浆》《破晓时分》《冶金者》《现在几点钟》《蛇》等;长篇小说《猫》《旱魃》《画梦记》《八二三注》《猎狐记》《华太平家传》;散文集《微言篇》《曲理篇》《日月长新花长生》等。

02.

城邦暴力团

(全新典藏版)

张大春著

邪与正,善与恶,渺小的个人,在莽莽江湖该何去何从?

《城邦暴力团》是张大春现代武侠书写的经典之作。三件奇案,掀起一场牵连三个世代、延烧半世纪的江湖风暴。地下社会、武功秘笈、市井传奇、侠客宗师、政治暗战、恩仇算计,城邦,一座看不见的城市。

何谓江湖?它潜伏在我们世界之中,跟我们看得见的世界平行,影响着我们,但永远藏匿在我们的视角之外。“那样一个世界,正是我们失落的自己的倒影。”张大春将中国小说叙事技巧与稗官野史传统巧妙结合,武侠现代化,生活武侠化,一步步揭开近代百年中华民族风雨史背后的秘辛,创出“江湖即现实”的新武侠高峰。《城邦暴力团》被誉为“金庸之后最伟大的武侠小说”。此次为全新典藏版,小说前传两万字首次披露。

张大春,台湾作家,1957年出生,祖籍山东济南。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著作等身,曾获多项华语文学奖项。作品有《聆听父亲》、《认得几个字》、《大唐李白》系列、《文章自在》、“春夏秋冬”系列、《见字如来》等。张大春的作品着力跳脱日常语言的陷阱,小说充斥着虚构与现实交织的流动变化,具有魔幻写实主义的光泽,对华语文坛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力。

03.

唐诺著

声誉、财富和权势,现实人生的三朵雨云,哪个离幸福最近?唐诺全新作品,17万字小册子,博学清明的智识书写,谈作为一个人的抉择、辨识与理解。认定这是一本小册子,他把书写限定于一般常识层面,用常识性材料工作,引述的书诸如《瓦尔登湖》《基督山伯爵》《高老头》《环游世界八十天》等读者熟悉的世界名著,试着把一个个四下散落的常识聚拢、连缀起来,夯实结实,让它们复归各自恰当的位置。

唐诺,本名谢材俊,一九五八年生于台湾宜兰,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曾与朱天文、朱天心等创办著名文学杂志《三三集刊》,后任职出版公司数年。近年专事写作,曾获多种文学奖项,朱天文誉之为“一个谦逊的博学者、聆听者和发想者”。《十三邀》第三季嘉宾,许知远称其为“天下第一读书人”。著有《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读者时代》《世间的名字》《尽头》《重读: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眼前:漫游在〈左传〉的世界》等。

04.

那猫那人那城

朱天心著

《那猫那人那城》是作家、动保志工朱天心的最新“猫书”,继《猎人们》之后,写下她生命中际遇的街猫朋友的故事,并延伸至猫族、人族,以及二者交织的共生时空。在书中,作者深情而孤绝,坚硬心肠,真实呈现流浪动物保护的处境,逼视人的种种面向、质素,以及在不同处境里的价值排序或缺乏。其关注视野从流浪动物保护延伸至外籍移工等一切弱势群体,审视反思人心人性、城市生态、教育体制、代际沟通等诸多重大议题。

虽为“猫书”,但作者真正着意的还是人。唯有人族的改变,才能让动物处境也改变。

留一个小水罐,在阳光、雨露、绿森光影下,让人族与猫族都能认真而不屈地活着

朱天心,著名作家,祖籍山东临朐,一九五八年生于台湾高雄,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主编《三三集刊》,多次荣获时报文学奖及联合报小说奖,现专事写作。著有《方舟上的日子》《击壤歌》《昨日当我年轻时》《未了》《时移事往》《我记得……》《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学飞的盟盟》《古都》《漫游者》《二十二岁之前》《猎人们》《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三十三年梦》等。

05.

舒兰河上

台北水路踏查

谢海盟著

一条城市里的河流,可以是什么模样?

《舒兰河上》是一部台北水路踏查日志。作者以每日五小时的步行,七年时间,穿越新旧交叠三百年的台北地图,找寻消失的水路,看见你不曾想象,或已然遗忘的城市纹理:万盛街的河神、舒兰街的三毛、纪州庵走出的王文兴、牯岭街95巷、上埤的浮水莲花、东西神大排、温州街的殷海光故居、大安支线的黄金岁月、满载台北人记忆的瑠公圳……探寻族群故事与岛屿历史,复活记忆中的水城台北,《舒兰河上》是一部开拓“城市书写”疆界的作品,既是冷峻详尽的城市河流志,探寻何为理想城市及实现路径,也是探索城市人文记忆的思想随笔。

谢海盟,一九八六年生于台北,二〇〇九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跨性别者,喜欢无用的知识,现职电影编剧与自由写作。出版有《行云纪:〈刺客聂隐娘〉拍摄侧录》。

06.

海边的房间

黄丽群著

《海边的房间》是台湾中生代作家黄丽群的中短篇小说集。十三个“坏掉”的人,十三个让人倒抽一口冷气的好故事。小说熬制密实发光的汉语,精巧布局,将人间悲欢斩落得整整齐齐,写出一个城市边缘人群的情爱世界。语言间的俏皮与一个个令人意想不到被冷冻住的结尾,以及对平凡人事细致入微的观察,构成作品特有的文字张力,里面有句话最动人:“无常往往最平常。”

黄丽群,作家,1979年生,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曾获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短篇小说首奖;林荣三文学奖短篇小说二奖(首奖从缺)。著有短篇小说集《海边的房间》、散文集《背后歌》《感觉有点奢侈的事》等。

07.

洗牌年代

(全新增订版)

金宇澄著

上海是一块海绵,吸收干净,像所有回忆,并未发生过一样。

《洗牌年代》是作家金宇澄散文经典,28篇散文涵盖上海市井生活、饮食男女、手工风物,以及知青的东北往事等等。《洗牌年代》是《繁花》的素材本,后者诸多人物、故事系脱胎于此;亦是一卷沪上物质生活史,详实还原上海人曾经的生活方式。细节是细微的时代史。年代逝去,画面与回忆隐退,唯旧物叠化出往日的面貌。时代风雷与个人命运寓于物质细节中,扎实的纪实笔触里闪现虚构与想象的灵光。

金宇澄,生于上海,祖籍江苏黎里,任《上海文学》执行主编。代表作《繁花》《回望》《洗牌年代》《碗》等,历获茅盾文学奖、中国好书奖、华语文学年度小说家奖等多项大奖。《繁花》同名电影和剧集由王家卫执导与监制。

08.

寻琴者

郭强生著

一位拥有过人音乐天分的钢琴调音师,少年时的遭遇让他放弃成为钢琴家的梦想,人生也停留在逝去的时光与情感之中。一位年逾六十的生意人林桑,因为妻子死后留下的一架钢琴与调音师相遇,两人结伴踏上寻琴之路……

《寻琴者》是台湾重量级作家郭强生直面自我之作,写尽节制的爱慕,及与它等量的寂寞。每个人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共鸣程式。小说通过音乐来探寻情感律动与生之孤独,悠扬哀伤,是一部动人的情感寓言,也是一部独特的音乐小说。

郭强生,作家,台湾东华大学英美语文学系教授。曾获时报文学奖、金鼎奖、台湾文学金典奖、开卷好书奖、九歌年度小说奖、金石堂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奖等多项大奖。已出版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夜行之子》,长篇小说《惑乡之人》《断代》,散文集《何不认真来悲伤》《我将前往的远方》等。

09.

东京八平米

[日]吉井忍著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延续《东京本屋》系列,本书围绕作者租住的“八平米”房间展开,写她在东京的日常生活。“身居八平米,丈量全世界”。她写日常起居,如何打工、做饭,逛二手书店,记录城市的文化风景:深夜电影院、消失的咖啡馆、点评网看不见的小餐厅;透过走访和观察,写下许多东京普通人的故事:开咖啡馆的老爷爷、投币洗衣间里的阿姨、钱汤里的客人。这些人物是庶民,是“看不见的真正东京人”,他们的故事和冷暖人生,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

吉井忍,日籍华语作家。毕业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经济新闻编辑。现专职写作,著有《四季便当》、《东京本屋》。

外国文学

01.

时,逝,世

李佳川译

白日尽头

李佳川译

李斯本译

[德]燕妮·埃彭贝克著

燕妮・埃彭贝克(JennyErpenbeck)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作品已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埃彭贝克具有一种“综合想象力”,着迷于时间概念,叙事充满了历史意识,在作品中熔现实与历史的思考、旁征博引的文学经典桥段于一炉。

长篇小说《时,逝,世》入围2015年德国图书奖,获得2018年斯特雷加文学奖:“在混乱中没有自由可言……任何你无法估量的事物都可能是致命的。”《白日尽头》获得2014年汉斯·法拉达奖、2015年独立外国小说奖、2015年荷兰欧洲文学奖:“如果我们有机会再活一次呢?目睹死亡和出生,等待循环重新开始?”《客乡》入围2011年独立外国小说奖:“同一个位置,在不同的世界曾站过那么多人。”本次将是埃彭贝克的作品首次译介到中国。

02.

德伯家的苔丝

无名的裘德

[英]托马斯·哈代著

张谷若译

张谷若译“哈代三书”全新精装典藏本——外国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理想藏书”,英语文学中译的三颗明珠,翻译家们研磨学习的盛誉范本。

托马斯·哈代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作家”“英国小说家中的莎士比亚”,其作品富有丰沛的情感,开阔的风光,深刻的悲悯,正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哈代所给予我们的,不是关于某时某地生活的写照。这是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展现在一种强烈的想象力、一种深刻的诗意的天才和一颗温柔而仁慈的心灵面前时所显示出来的幻象”。

张谷若先生青年时代即以成功译介哈代《还乡》一举成名,继而受胡适委托翻译《德伯家的苔丝》,译本受到钱锺书等大家的一致赞赏,数十年来以其译文忠实精雅、注释详尽深入而享有盛誉,被公认为经典、优美的中译典范,“读哈代,就读张谷若的译本”。

03.

书店日记2

[英]肖恩·白塞尔著

顾真译

《书店日记》(2019)因其幽默生动的内容、精彩还原的译笔、高品质的装帧设计而广受读者喜爱,被评选为豆瓣2019年度外国文学(非小说)第3名,年度最受关注图书第3名,“深圳读书月”年度好书30强,“方所店员力荐”十大好书,“方所会员至爱”十大好书,新浪2019年度推荐图书,入围“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续篇《书店日记2》延续了毒舌肖恩犀利幽默的风格,遥远的苏格兰威格敦小镇已经迎来新的一年,镇守“书店”的肖恩继续用他苦中作乐的调侃吐槽来化解现实的无奈和艰辛,而小镇居民们围绕着书籍,继续经营着属于他们的文艺人生。

04.

不对称

[美]莉萨·哈利迪著

陈晓菲译

《不对称》由三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探讨了激发并持续影响人际关系的诸多不对称:性别、年龄、权力、才华、财富、声明、地域、种族、宗教……以及正义。

哈利迪几乎同时写下了一部匿名的纪实小说,一部思想小说和一部关于政治参与的元小说,也是一个人蒙着面纱的肖像——一个决心超越她的出身、她的特权、她的天真的人。在她的笔下,“不对称”不只存在于野心与成就之间,或是年轻女性与年长男性之间,更存在于西方与其他地区,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由此提出了关于想象和共情能力的局限性的问题:我们能否跨越性别、种族、国籍和权力的界限来理解彼此?《不对称》深刻探讨了自由意志、命运与自由,生活如何被提炼成小说,一个人愿意为理解素不相识的人付出多少努力,以及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做到和做不到这一点。

05.

中国情人

[荷]伊恩·布鲁玛著

林云柯译

从自愿为日本军部效劳的少女,到闯荡好莱坞未遂的明星,再到严肃的反战记者与社会活动家,在这部罕见的虚构作品中,布鲁玛以李香兰的离奇经历和撕裂的身份来隐喻日本这个国家自身的转变:从军国主义独裁政权到陷入美国崇拜的战后废墟,再到经济复兴的现代国家。从三十年代入侵中国东北到战后重建,再到六七十年代的激流涌动,《中国情人》横跨了近半个世纪的日本史,也是一部关于宣传、身份认同和帝国的沉思录。

李香兰看似自传缺席的主角,只在三个男人的叙述中在场,但实际上,“李香兰”已经成为了整个二十世纪日本的化身,成为了一个远比自身广阔、深刻的象征物。这是比严格叙写生平传奇更为严肃的传记——不仅写个人命运,更是写她所在的世界,以及她在那个世界中的位置——“她给读者留下了恒久的印象,就像电影结束之后、灯光亮起之前,观众眼中挥之不去的残影。”

06.

技术大全

[波兰]斯塔尼斯瓦夫·莱姆著

著名哲学家、控制论学者、东欧文学巨匠、波兰宇航协会的创始人、国家最高奖励“白鹰勋章”获得者、被无数科幻迷奉若神明的科幻大师——斯坦尼斯拉夫·莱姆一生野心与洞见的集大成者、早在50年前写下的世纪预言《技术大全》,在莱姆诞辰百年之际,即将首次引进中国。

《技术大全》出版于1964年,涉及了进化生物学、物理学、信息学、热力学、控制论等方面的内容,呈现了各种突破带来的深远影响,讨论了进化、宇宙、社会、现实、人工智能、创造世界等深刻的问题。出版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书中涉及的这些讨论都是基于真实的科技、哲学与逻辑展开的,这也符合莱姆一贯的创作观念:他认为科学幻想需要基于大众普遍同意的逻辑分析展开,然后才能展现出这些相当有道理的前提是如何引出惊人的结论。可以说,《技术大全》是一部真正的硬科幻设定总集,也是他之后所有作品的原始文本和创作源泉。

07.

萤火虫系列

胡纾译

姚向辉译

[加]彼得·沃茨著

想象一个没有艺术、善恶与共情的世界,想象一切都依托算法做出选择;想象一个拥有高级智慧的外星种族,但你永远无法也不必与其沟通;想象你是茫茫宇宙中一个孤独的漂流者,想象你踏上归途,终点却已面目全非;想象你是席瑞·基顿。

经典硬科幻烧脑之作,颠覆性的外星生命设定,比《三体》更惊人的世界观,为科幻小说创作开启全新篇章。

有太多科幻作品曾经讨论过,如果人工智能拥有自我意识,生命又该如何定义。《盲视》提出的质疑却是,如果自我意识成为了生存的累赘,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当无意识成为宇宙的真相,舍弃自我意识才能拥有更高级的智慧,这是人类的进化还是灭绝?

彼得·沃茨(PeterWatts),1958年生,加拿大科幻作家,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曾从事海洋生物工作多年,专注硬科幻写作。《环球邮报》称他是“在世最优秀的硬科幻作者之一”,作品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出版。1999年发表处女作《星鱼》(Starfish),后与续集《大漩涡》(Maelstrom)和《太古菌反扑》(Behemoth)共同构成“裂谷人三部曲”。写作风格冷酷但不严厉,大概可以总结为:以平静淡定的口气讨论世界末日。十余年来,彼得·沃茨曾多次入围并获得科幻界重要奖项:2000年,"裂谷人三部曲"第一部《星鱼》入围约翰·坎贝尔奖;2007年,长篇小说《盲视》入围雨果奖、轨迹奖;2010年,《岛》荣获雨果奖最佳短中篇;2011年,《怪形》荣获轨迹奖最佳短篇、入围雨果奖最佳短篇。

08.

这一切

刘伟译

雷韵译

张惠雯译

[美]詹姆斯·索特著

詹姆斯·索特(JamesSalter,1925-2015),美国著名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成长于纽约曼哈顿,毕业于西点军校,做过空军军官和战斗机飞行员。1957年出版长篇小说《猎手》,后退役全职从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场游戏一次消遣》(1967)、《光年》(1975)、《独面》(1979)、《这一切》(2013),短篇小说集《暮色》(1988)、《昨夜》(2005),回忆录《燃烧的日子》(1997)等。索特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20世纪最被忽略的大师”,曾获得《巴黎评论》哈达达奖(终身成就奖)、福克纳奖、马拉默德小说奖等。

2013年,87岁的索特发表长篇小说《这一切》,甫一出版便在欧美引起“詹姆斯·索特风潮”,这位“小说家们周知的隐秘大师”也终于进入大众视野。这部才华横溢、已臻完美的作品包容吸纳了一切,如闪电般照亮一个普通人生命的轮廓,以及所有与之相交的生命的弧度。索特将记忆作为抵御遗忘的堡垒,唤起了一整个逝去的、不可估量的世界。

09.

龙荻译

白日梦

王蒙译

[美]帕蒂·史密斯著

轻盈、明亮、充满呓语。童话般的童年记忆与艺术家的思考笔记,帕蒂·史密斯令人恋爱的两本小书。

帕蒂·史密斯(PattiSmith),美国作家、表演家、视觉艺术家。她的创作天分首次展露于1970年代时,将诗作与摇滚乐所做的革命性结合。她录制了十二张专辑,其中《马群》被《滚石》杂志尊为史上最伟大的百张专辑之一。史密斯1973年在纽约高谭书店举办了自己的第一个画展。她的著作包括:获得了201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只是孩子》,以及《维特》(Witt)、《空想》(Babel)、《白日梦》(Woolgathering)、《珊瑚海》(TheCoralSea)、《纯真预言》(AuguriesofInnocence)和《时光列车》(MTrain)。2005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给史密斯艺术与文学司令勋位(CommandeurdesArtsetdesLettres),这是法国政府颁发给艺术家的最高荣誉。2007年,她被列入摇滚名人堂。史密斯与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于1980年在底特律结婚。育有一子杰克逊,一女杰西。史密斯目前生活在纽约市。

10.

刘伟译

疼痛部

姜昊骞译

无条件投降博物馆

何静芝译

多谢不阅

何静芝译

[克罗地亚]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著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DubravkaUgrešić),克罗地亚女作家、记者、评论人,1949年生于前南斯拉夫,现居荷兰阿姆斯特丹。她的作品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曾获南斯拉夫最重要的文学奖NIN奖、奥地利欧洲文学奖,2016年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等。

“世界是一片雷区,但它也是我们唯一的家。”来自前南斯拉夫的私人历史与属于全人类的生命经验,从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度写给一个尚未到来的时代的疯狂情书。中文世界首次系列出版。

11.

“边境三部曲”

天下骏马

尚玉明魏铁汉译

尚玉明译

平原上的城市

李笃译

[美]科马克·麦卡锡著

“边境三部曲”作为麦卡锡西部小说的代表之作,为他奠定了在现代文坛上的大师地位。这些在美墨边境地区发生的动人史诗,既有噩梦般的屠杀、令人震颤的暴力,又有优美如画的田园诗和柔细入心的安魂曲,被评论家称为“地狱与天堂的交响曲”,“是可与中世纪以来的文坛巨匠但丁、爱伦·坡、梅尔维尔、福克纳、斯坦贝克的杰作相媲美的当代经典”。

科马克·麦卡锡(CormacMcCarthy),美国当代小说家、剧作家。已著有10部长篇小说及其他短篇作品和剧作。先后斩获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等美国文学界主流奖项,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科恩兄弟根据麦卡锡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老无所依》,获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在内的四项奥斯卡大奖。

12.

殉道学

[苏]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著;李芝芳译

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电影人塔可夫斯基日记首次完整引进。

中文旧版《时光中的时光》为选译本。本次经塔可夫斯基之子独家授权,收录老塔自1970年至1986年间所撰写的日记和笔记。资深俄语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研究员李芝芳自俄语直译。

在日记中,塔可夫斯基不间断地记录下他的阅读和思考,描摹难以忘怀的梦境,谈论社会的现状和艺术的未来,记录工作上的困难与希望。

自然科学

01.

显微镜下的室友

我们家中的微观自然志

[美]罗布·邓恩著

李超群译

你知道在你家里住了将近20万种细菌、真菌、昆虫与节肢动物吗?窗框上、枕头上、莲蓬头里和猫狗身上,都住满了大大小小的居民。它们已经与人类合住了千百年,与我们一起繁衍和进化,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却少得可怜,甚至连它们从哪儿来、爱吃什么都不知道。

在本书中,生物学家罗布·邓恩将为你揭开迷人的微观世界,重新认识这些与你亲密接触的“室友“,它们为我们打造了关乎生命的生物多样性,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更幸福、更多采多姿。

罗布·邓恩(RobDunn),科普作家、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应用生态系教授、哥本哈根大学丹麦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他曾为《美国国家地理》《科学美国人》《BBC野生动物杂志》《自然史》等期刊撰稿80多篇。他的第一本科普书《众生万物》曾荣获美国国家户外图书奖。

02.

黑洞之心

[法]奥海良·巴罗著

郭彦良译

我们对黑洞了解多少?我们能看到黑洞的中心有什么吗?黑洞之心真的存在吗?

黑洞是最令人着迷的天体,是一切物质都无法逃脱的陷阱。它们既不能发出光,也不能反射光,但黑洞中心的一些部分却异常明亮。但这还不是唯一奇怪的地方:在黑洞中,空间随时间变化,时间随空间变化,至今没人知道黑洞的中心如此特异性的真正原因。

法国青年物理学家奥海良·巴罗选取了一对虚构的情侣对话的方式,轻松愉悦地讲解了黑洞的基本原理,从日常生活的例子出发,层层推进,告诉你想知道的关于黑洞的各种秘密。

奥海良·巴罗(AurélienBarrau),法国70后物理学家、哲学家,目前就职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亚原子物理学和宇宙学实验室,也在约瑟夫·傅里叶大学担任教授。

03.

头条物理学

给未来人的基础物理读本

[美]理查德·马勒著

李盼译

21世纪人类面对着各种复杂的危机和生存挑战,活在当下我们必需掌握哪些基本、关键、足以上头条的物理学前沿知识?从能源物理学、气候变化、通信技术到量子计算机,现代物理离生活比我们想象的还要近,甚至影响了各国决策,进而改变每个人的生活。

这本被北美15所高校采纳的通识教材,适合各种学科背景的青年,只有了解当下最迫切的物理学知识,才能成为新时代的栋梁。本书以马勒博士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物理学课程为基础,探讨了关键的物理学主题:能量和功率、原子和热、重力和空间、原子核和放射、链反应和原子弹、电和磁、波、光、不可见光、气候变化、量子物理学和相对论。

“本书是科学公共传播的杰出典范。”——《科学》(

Science

04.

量产的成瘾

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设计与失控的机器人生

[美]娜塔莎·道·舒尔著

李奇译

不断进化的博彩技术与制度,道尽资本的强悍与心机。游戏、盲盒、APP、人力与财务管理——整个现代社会都在施用同一套算法与设计圈套,风险与责任转嫁,心理和道德操控。在挣扎中沉沦的赌博者,是你我每个微小个体的命运缩影。

作者凭超过15年的深入田野工作和人类学家的辛辣眼光,为读者一层层呈现了博彩行业、赌博者个体和现代社会基本理念的全景:赌博业为不断盈利和掌控其消费者,如何精益求精地研究车道、机器算法、室内装潢、会员追踪技术以及急救措施;背负着生活压力、身心病痛、情感变故的赌博者,又为何及如何一步步深陷赌博机营造的迷幻境地不可自拔,哪怕他们就是赌场雇员甚至赌博机设计师;一个个原子化现代个体在“全权为自己负责”的无尽重压下,面对购物、运动、聊天、刷剧、说谎、烟酒、药物种种万事万物时都可能成瘾,都可能去抓住这棵虚幻有毒的救命稻草,而戒赌的方法和陷入赌瘾的途径,乃是同一条路……

娜塔莎·道·舒尔(NatashaDowSchüll):纽约大学文化人类学副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除学术研究外,也常年为《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福布斯》《金融时报》《大西洋月刊》等众多媒体撰写专栏。

05.

刀锋之下

打开心外科医生的心

[英]史蒂芬·韦斯塔比著;高天羽译

《泰晤士报》2019年度佳作,《卫报》2019年度图书。《打开一颗心》的姊妹篇。相比前作,本书呈现了更多的心路历程和反躬自问:操作外科医生的基本功课普外科手术时有哪些令人后怕的操作?为同行及朋友做手术是怎样的情感体验?和性格迥然不同的多位良师交往,各有怎样的感受和收获?一项技术规范疏忽会给同事和自己带来怎样的困扰乃至危险?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

透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在蓬勃发展的外科医学、命悬一线的手术战役背后,是怎样一位位有血有肉的医生在进取、奉献、纠结、坚持。哪怕失败永远多过成功,哪怕只能偶尔治愈,医生乃至人类凭一己的脆弱渺小去战天斗地的精神,也在纸面上熠熠生辉。

斯芬·韦斯塔比(StephenWestaby),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主任医生及教授,世界一流的心外科手术专家及人工心脏专家,从医逾五十年,曾师从Bentall和Kirklin。一生参与过1万多台心外科手术,其中多有极为精彩、惊险甚至开创性的术式。

06.

脑子不会好好睡

睡眠科医生的奇妙物语

[英]盖伊·勒施齐纳著

高天羽译

别小看睡眠问题。长期打鼾也可能降低智力!作为顶级的睡眠科临床医生,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众多的神奇病例:睡梦中,人不但会开车,还会殴打伴侣甚至随便泄露机密信息;清醒时,也可能因为大笑而睡倒在地……这些症状或许离你很远,但背后的机理却内在于每个人的身体。打开本书,你将同时收获悬疑故事的阅读快乐和指导生活的睡眠科学乃至一般健康的知识——比如,睡不醒,可能是因为你的脑子有顽固难治的问题;倒班的工作,加钱也别去!

盖伊·勒施齐纳(GuyLeschziner),神经科主任医师及睡眠问题专家,主持隶属于伦敦中心医院的全欧洲最大睡眠中心,并服务于盖伊医院、国王学院医院等多家伦敦的顶级医疗机构。擅长失眠、梦游、发作性睡病等多种疑难睡眠障碍的诊治,并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如《金融时报》、BBC等)向公众介绍相关知识及故事。

艺术&生活

01.

国宝如何再生

图解日本千年佛像

[日]籔内佐斗司(主编);王梦石译;李品谊朱若麟审订

日本国宝佛像、重要文化遗产佛像是古代美术的宝库,保存了诸多曾在中国盛极一时的传统技法,如干漆夹纻、截金等。本书旨在以6座国宝、4座重要文化遗产佛像修复为例,引领大众去了解1500年来东亚佛像雕塑的历史文化与美术成就。

同时,以中日佛像美术交流史为背景,本书首先介绍文化遗产修复的普遍原则和对当代青年的意义。然后,从当下最先进的修复科技入手,利用大量高清图、CT图、3D图、CG动画、VR、AR建模和修复全程高清纪录片,生动直观地展现佛像的雕刻技法、材料、美学变迁,以及修复师的传承之志与拳拳匠心。

02.

刃上人生

刘睿琳译

消失的手艺

张含笑译

[日]盐野米松著

《刃上人生》是一本关于日本刀和刀匠的记录性书籍。日本的造刀技术世界闻名,本书通过一段段刀匠们的口述,展现出他们的个性与经历,同时呈现出日本时代变迁、传统匠人工作等内容,道出了许多对日本刀充满好奇却又不甚了解的读者心中的疑惑。虽然是本讲刀的书,但更着重的是刀背后的人。书里的刀匠们有血有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并穷尽一生努力造出好的日本刀。这种人文视角使得“日本刀”得以展现出其艺术品以外的另外一种面向。

《消失的手艺》是盐野米松在数十年采访之后,对现代化和日本传统手工艺的思考。经济的高速成长、机械加工的普及、消费主义盛行等一系列社会变动,使得日本的手工艺在20世纪急速消失。盐野米松认为,手工艺诞生于地方风土,扎根于当地自然。手工艺的社会,是使用者和制造者互相认识的小社会。时代无法倒退,虽然无法返回手工艺的时代,但是当人们大踏步走向未知的未来之时,回望过去,回望手工艺,或能从中发现一些被遗忘的东西。

03.

朱红的记忆

日本现代设计之父龟仓雄策传

[日]马场真人著

蔡青雯译

龟仓雄策被誉为“日本现代设计之父”,从小生长于艺术家庭,一生获奖无数,其代表作就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徽,此后,在昭和时代的诸多重要设计项目中,总能见到龟仓雄策的影子,他的作品影响和激励了几代日本人。他认为,国家、企业和设计都有其根本理念及为其服务的策略和实现行为,这就是国家治理、企业经营和设计实践。面对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他的思想、表现和行动究竟如何形成?本书回顾了龟仓雄策的生平经历和艺术成就,揭开激励人心的昭和时代设计幕后史。

马场真人,日本作家,1947年生于石川县,1970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社会学科。毕业后曾在博报堂、东急制作局工作,1999年成为广告企划会社主理人。曾获日本广告协会特别赏、新闻协会赏、ACC话题赏、伦敦国际广告赏等、第50回小说现代新人奖、第六届潮非小说优秀奖。

04.

古迹入门

台湾经典古建筑

李乾朗俞怡萍著

历久弥新的古迹入门经典,以剖面、透视、鸟瞰种种手法“图解”古迹,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开本放大,排版更加舒朗,便于细致阅读。

系统归纳的观察要诀,简明易懂的图片说明,加上生动的实地照片,让读者透过一个经典建筑案例,就能举一反三,掌握“阅读古迹”的门道。

自1999年出版以来,畅销台湾20年。2019年推出增订版,新增产业设施、日式住宅、桥梁三种类型,补充日式建筑的解读,将时间轴拉至战后初期,建构出较完整的台湾建筑史。

05.

如何建造一座教堂

中世纪建筑杰作的修建史

[英]马尔科姆·希斯洛普著;赵前译

哥特式大教堂是建筑和工程史中的惊人壮举,代表了教堂建设的黄金时代。《如何建造一座教堂》聚焦哥特式教堂,从教堂的平面到尖顶,依次讲述了教堂结构的各个元素,并解释了中世纪建设过程的细节,有助于读者从建筑学和艺术的角度欣赏教堂。

由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撰写,内容详实专业,配有大量图片,并且在图片说明和侧边栏部分还补充了建筑背后的故事,写作生动,信息丰富。经典珍贵的教堂版画和精雕细琢的建筑细节手绘图,“剖析”了大教堂建筑的各个细节,即使是不懂建筑的人,也能够对建筑结构和原理一目了然,深入欣赏大教堂的美丽与震撼。

06.

如何建造一座城堡

防御建筑的图像史

[英]查尔斯·斯蒂芬森著;熊伟译

从建筑艺术和技术的角度,详细解读了古往今来各种形式的防御建筑——城堡、堡垒、城墙、防御工事和防御性城市等,分析了它们在军事方面的意义和建筑学价值,有助于人们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特殊的建筑形式。

详细分析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中国、印度、美国及西亚的近100座古堡和防御建筑,配有详细的平面图、解剖图或细节图,并对重要的结构进行了注释说明。

从圣经中的城市、中国的城墙、英国的土丘-外庭式城堡、法国的庄园、十字军的要塞,到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即城堡)、日本的“山城国”,乃至印度和北美的堡垒,本书揭示了在防御需求的驱动下,建筑设计、工程、技术和材料方面做出的非凡创新和取得的不朽成就。

每篇都有“城堡分部地图”,在世界地图上标记了著名的130多座防御建筑的位置,可作为“古堡之旅”的指南。

07.

见证疯狂

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

[英]迈克·乔伊著

邵池译

《见证疯狂: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结合了建筑学与文化学视角,梳理了精神病院的发展史。书名源自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一句经典台词,“Oh,Thatwaymadnesslies.”

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图片,梳理了从庇护所到收容所,再到精神疾病救助机构的发展过程中,精神病院——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在结构、功能上的演进。这种变化的实质,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观念与态度的变化,救治上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有建筑师的推进,也有边沁、福柯等理论学者的影响。

08.

下水道

地下城市折叠史

[英]斯蒂凡·哈利迪著

王子耕译

《下水道:地下城市折叠史》通过大量的地图、图片、图表,以时间和事件为线索,介绍了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帝国令人惊叹的古老排水工程,到现代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发人深省的地下城市系统。

书中呈现的历史资料一再说明,城市发展除了地上的光鲜繁荣之外,还需一套地下系统来排忧解难。但每一处地下工程奇迹的实现,绝非一蹴而就,在敬佩先人智慧,感叹设计者胆识与管理者魄力的同时,《下水道》也在讲述一个个不堪回首的城市秘闻,也在向读者暗示,随着城市下水道工程一同发展、升级的,还有一直在沉淀、发酵出的种种文化意涵,它们从另一个层面让下水道保持通畅。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09.

古本《山海经》图说

(修订版)

马昌仪著

有图有文的《山海经》保留了荒古时代的壮观景象,开了中国文化史上以图叙事的先河。《古本<山海经>图说》乃《山海经》图像之集大成,作者马昌仪先生收集、整理了明、清、民国时期十六种《山海经》版本中的神怪畏兽图像,共计2000余幅,并系统考证了山海经图像的传承轨迹、造型流变,同时配以晋代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郭璞的图说,图文并茂,使得本书成为各领域神兽造型创作的案头书、参考书、工具书。自2001年出版以来,《古本<山海经>图说》几经修订、增补,累计销量超过7万册。最新修订本,对原书内容从版本考证、自然博物等角度进行了增订,补充新来源图像若干。

10.

想象世界的漫游指南

[英]克里斯托弗·戴尔著;邬晨云译

神话和宗教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两大母题,理解神话,是解开很多艺术和文学作品奥秘的关键。开创性地采用图像解读神话故事,有别于单纯罗列各地神话故事的图书。立足组成神话的符号元素(如宇宙星辰、山川河流、鸟兽虫鱼等),广泛搜罗世界各地的神话主题作品,用400多幅图,还原出一个古老恢弘的想象世界。其中汇聚了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文艺复兴杰作、从古埃及壁画到非洲木雕、从中国古代绘画到玛雅文明器物图案等各种文明的图像材料,直观再现了古人对世界的朴素认识和近乎疯狂的想象力。

11.

苍穹之上——图绘宇宙的故事

黄泉之下——图绘冥界的故事

[法]纪尧姆·杜帕著

袁俊生译

每一个文明都有自己的宇宙观,《苍穹之上》的作者纪尧姆·杜帕将其视觉化——用自己的想象,把它们一个个画了出来。在书中,宇宙是库克群岛的椰子,在波斯和印度则是一枚鸡蛋,而在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中,则成为金字塔……全书对宇宙的呈现更玄妙,也更陌生,它以浅显但独特的方式,回应了对现代人对于时空意义探求。

描述越多,好奇越重。《黄泉之下》旨在通过图像为我们定位天堂和地狱,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再现了我们另一个世界的样子。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信仰中,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但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为灵魂的归宿。

12.

造型史:

雕塑的艺术

[英]安东尼·葛姆雷

[英]马丁·盖福德著

王珂译

雕塑的演化,折射出人类改造自然、认识世界、表达自身的尝试,可谓人类文明演进的缩影。从英国苏格兰奥克尼群岛上的巨石圈到当代美国极简主义雕塑家理查德·塞拉的锻造雕塑,从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到葛姆雷基于自己身体的雕塑,从日本的禅宗花园到罗伯特·史密森的大地艺术,从阿兹特克人到未来主义雕塑家布朗库西……

安东尼·葛姆雷与马丁·盖福德,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物,就雕塑艺术的生成、演变、欣赏、技巧,乃至雕塑与空间、社会文化、人类生活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展开对话。如果你想重新思考自己对雕塑的看法,这本引人入胜的书几乎每一页都会让你停下来回味。

13.

中国艺术图说

[美]包华石、蒋人和(主编);李文雅译

本书是对7000年中国艺术的最新梳理。海内外25位顶尖美术史学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艺术的方方面面,从书法、绘画、雕塑、印刷、日用器物、园林到近现代广告和视觉文化,从核心概念(如山水、虚实)、艺术理论(如文人画意的追求)到艺术批评(如南宗、北宗的分野)。

不仅如此,本书以当下学术的前沿范式(中西比较史学的角度),不仅从宏观维度梳理中国美术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更聚焦艺术家、美术史叙述、艺术生产、现代性、话语实践等面向,揭示学术脉络的演变,以及数千年中国艺术中反映出的社会和文化变迁。

14.

重看中国画

徐小虎著

本书打破常规,以另辟蹊径的眼光和笔法重新梳理中国千年绘画史。本书作者凭借对传世古画极其熟稔的阅赏经验,对绘画作品风格分析技术方法的精准掌握,以极具说服力的论述,破除旧见,去掉历史中绘画大师的累世光环,重新聚焦一幅幅作品本身的视觉语汇和视觉序列(如画作结构、笔墨运用、师承脉络)。从而,本书以画作本身的精彩程度为核心标尺,无名与有名大师得以纷纷登场,并以焕然一新的视野,重建以传世绘画作品为本位的中国绘画史。

15.

古画新品录

一部眼睛的历史

黄小峰著

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中国古代绘画进行品读,选取中国古代美术史中35件典型作品,以皇宫、市井、生灵、山水、历史、眼睛、身体为线索,分为七章,每章五篇品读文字。所选作品涉及风俗画、山水画、人物画、动物画等等,如《祥龙石图》《踏歌图》《早春图》《瑞鹤图》《流民图》等。作者从画面入手,详细剖析所绘内容,并结合文学、风俗、政治、历史典故等,揭示出平面画作隐含的深意,呈现出千百年前生机勃勃的社会景观。

16.

关键在于实验

巫鸿中国当代艺术文集

[美]巫鸿著

以“潮流”“艺术家”“展览”为主题,文集首次展现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以局内人和调查员的身份,参与、见证、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潮流和线索: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宏观面貌到微观肌理,透过变化的角度从不同层面立体呈现中国当代艺术的丰富性和实验性,以及艺术家有血有肉的探索经验。50年光阴,中国与世界大变。不变的是,中国当代艺术以世界性的语言,以常人难以料及的胆识,暴露自身的纠结和尴尬,直面真实的生活。

巫鸿,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巫鸿的研究和策展涉及古代和当代两方面。在当代艺术领域中,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策划了大量展览,包括多个艺术家的个展、主体性群展和双年/三年展。除了为这些展览所编辑的图录以外,他撰写了多部具有影响的有关现当代艺术的著作。

人文历史

01.

重读20世纪中国小说

许子东著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本书源自许子东在“看理想”平台开设的音频课程《20世纪中国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将20世纪中国小说的代表作品、代表作家一一道来——上自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下至2000年之后刘慈欣《三体》,大约100部作品,折射出百年中国的时代演变和文学演变。

许子东,生于浙江天台,早年求学华东师大,师从钱谷融,成名作《郁达夫新论》开启“新人文论”系列,成为“八十年代青年评论家”。1989年应邀赴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后于加州大学进修,师从李欧梵,1993年受聘于香港岭大。近年在喜马拉雅FM、《圆桌派》《见字如面》及腾讯网络公开课、看理想等有亮相。

02.

脉动中国

许纪霖的50堂传统文化课

许纪霖著

本书展示的,是一张整体性的中国文化认知地图。

从纵向的时间脉络来说,讲的是中国文化的过去、现代和将来。从当下的问题意识反思中国文化的过去,从文化的传统展望中华民族的未来。从横向的空间结构来说,提供了一个打通千年历史、站在高处俯瞰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框架,揭秘中国人的道德心灵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五千年的中国,处于同一条文化的生命线上,把握了这个民族的深层结构,也认识了你自己——作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刘擎、施展、李筠、罗振宇等联袂推荐。

许纪霖,195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著有《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等。

03.

红楼梦幻:

《红楼梦》的神话结构

白先勇、奚淞著

白先勇、奚淞联手畅谈《红楼梦》,不道人物心机,专注为读者解说上层绵密的神话结构,拨开繁华故事背面、潜藏“明心见性”的自性世界……特别聚焦“草蛇灰线”的外围人物――英莲,贯穿小说始终的悲剧现象,以及灵魂人物贾宝玉,一步步经历悲金悼玉,终入“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地的出离真相……完整诠解这出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梦幻剧。收入奚淞独创的手绘《梦幻舞台》图档,一笔一线逐次搭建《红楼梦》的神话结构,深切剖析个中的佛学意涵与神话象征。

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近年来致力于两岸昆曲复兴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重新解读与推广,重新整理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无名氏《白罗衫》,著有《白先勇细说〈红楼梦〉》等。

奚淞,画家、文学家,喜以“手艺人”自居。1946年生,艺专美术科毕业后留学法国巴黎习画。先后担任《雄狮美术》《汉声杂志》编辑,长期关注艺术环境发展,投入文化扎根的工作。

04.

如果没有书店:

中国书迷打卡计划

绿茶著绘

书店是城市的审美底色。

在作者绿茶心中,城市中最美的风景是书店。十多年来,他先后走访了中国大陆的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十几个城市,包括台北、香港的书店,此外还足及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大阪和新加坡等地的书店。

不同城市的每家书店都有其独特性,绿茶以其资深读者和书店观察者的视角,为这些书店留下精彩一笔,让我们从中体味书店之美和书香之味。

绿茶,书评人,作家,插画师,“绿茶书情”创始人,北京金牌阅读推广人。常年担任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华文好书榜、新浪好书榜、中国童书榜、中版好书榜等好书榜评委。著有《如果没有书店》、《在书中小站片刻》、墙书《中国通史》等。

05.

正义与现实

像律师一样思考

詹青云著

法律是什么样子,仅仅是一个素材,本书想要问法律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去看这个社会用法律去治理,就所谓的”法治社会“。是去问这些规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不止是问法律是什么,而且是问法律应该是什么?这本书要传递的则是跨越具体的门类法律差异,跨越某一个法系差异,找到一种一致的东西,一种可用的思维方式。本书主要讨论的是英美法系在美国社会的操作以及变迁,而也在做出一种基于作者在中国的社会经验,去对照参考的一种尝试。希望提供给读者一套完整的概念和工具,使我们在看社会中发生各种各样法律问题时,案件争议时,可以有一个思维体系去看待,看到每一个事实的侧面。

詹青云,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律师,《奇葩说》辩手。

06.

用得上的哲学

徐英瑾著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跟哲学相关的问题,就是讲道理、讲逻辑。这就牵涉到了很多关于道理背后的道理,也就是逻辑。而这些,恰恰是哲学拿手本领。

因此,本书就是要从这个角度来向大家介绍,哲学是怎么样的一种讲道理的方法和工具。详细的说明一个人可以怎么样更清晰地、更有力地去思考,如何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建立起来,需要有一套思考的工具方法跟思辨的良好训练,这就是本书要给到读者的东西。作者以100堂用得上的哲学课,带你走进100个生活场景中的思考实验,收获一个通行宇宙的哲学思考工具。

徐英瑾,复旦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分析哲学、心灵哲学,人工智能哲学与欧陆哲学比较研究学者

07.

不完美世界的博弈

契约经济学35讲

聂辉华著

“契约理论”是研究在特定交易环境下来分析不同合同人之间的经济行为与结果。现代社会契约无处不在,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小到个人借贷的贷款合同,员工的雇佣合同,大至公司之间的合作协议,甚至是国家之间签订的贸易合作协议。这些都是契约的一种形式,而正是因为契约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姆斯特罗姆,以表彰他们在契约理论方面的研究贡献。诺贝尔奖官方对的解释是:“契约理论”是用来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的,诸如学校、医院和监狱这样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应该是国有的还是私有的?教师、医生和狱卒应该有固定工资,还是绩效工资?企业管理人员的收入应当多少来自奖金,多少来自认股权?

聂辉华,1978年生。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哈佛大学博士后。师从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契约理论泰斗哈特教授。长期研究政企关系、企业理论和制度经济学,多次为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中国银行及各级地方政府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

08.

加速时代下的都市新蓝领

严飞著

所谓的都市新蓝领,主要是指那些生活工作在中大型城市中,借助互联网等数字平台,以新型服务行业为主要从业形式,具有较高职业流动性的城市工作者。包括房产经纪人、保安、美容美发师、快递员、摆摊人、装修工、家政工等。他们因悬浮的生活状态而对于未来深感焦虑,也能认识到发挥个体价值与掌握自己生活之间的关系。一个群体,他们个人生活历程与历史结合面上的一个个细小交点,可以让我们通过结构去思考个体的困扰,通过个体去反思结构的冲突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集中在历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城市文化与治理,曾求学于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著有《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学问的冒险》等

09.

你好,马克思先生

资本论及其创造的世界

杨照著

杨照复活了司马迁,复活了孔子,复活了老庄,复活了许多中国古代先贤。这次,他要复活马克思了。

马克思试图以一个人的力量,帮我们完整解释,资本的全景。但我们知道也需要接受,马克思并没有在他有生之年完成他的使命与野心,所以我们不停留在马克思死去的那一刹那,我们不停留在恩格斯后来帮他整理出来、实质出版《资本论》的文本上,我们把这整件事当做持续不断的、透过不同面向进行的深刻思考。

马克思是一个活在19世纪,但是眼睛一直不断地往未来看、对未来的规划充满了热情和兴趣、活生生的一个人。而他的语言、期待甚至参与打造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就是我们今天所遭遇到的现实。——杨照

10.

企鹅一战中国史

[英]乔纳森·芬比等著

陈元飞等译

作为企鹅中国特辑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百年之作,本书6位作者聚焦20世纪初叶一战中有关中国但鲜为人知的风云变幻。百年前的一战,欧洲之殇,举世皆知。可是,中国在这场大战中的牺牲身影久被遗忘。

本书不仅讲述偏见的东方形象在欧洲的缘起、中国独立自强意识的觉醒,更再现从东亚返归西欧参战的欧洲人,以及中国人约14万奔赴法国、比利时等欧陆战场,约20万在俄国支援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华工经历。

11.

日本帝国兴亡史

商兆琦著

从日本自身出发,将内政,外交,军事和历史人物编织起来,展现日本在1895至1945的50年间骤兴骤灭的历史。

硬核历史,运用最深入日本的调研与最多最新的材料,是了解日本近现代史独一无二的选择。

我不在乎说日本的好与坏,而只要说明,他究竟是为什么和为什么会这样。我拒绝“观点在前,史实在后”,而是要通过历史事实和背后的逻辑,让事实自己说话。——商兆琦

12.

大分流

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美]彭慕兰著

黄中宪译

本书挑战了既往对于“欧洲兴起”和“亚洲衰落”的各主要解释,试图以全球史视野克服欧洲中心论,分析并比较欧洲、中国、日本和印度(甚至还有东南亚)这些旧世界的核心地区的各种因素对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影响,重述了近代以前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

彭慕兰认为,欧洲在19世纪与旧大陆分道扬镳,英格兰没有成为江南,很大程度上是欧洲在煤炭资源方面享有地利、新世界初级产品大量输入和全球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彭慕兰(KennethPomeranz),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6年起),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2013-2014年)。1980年于康奈尔大学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师从史景迁。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有《腹地的构建—华北内地的国家、社会和经济(1853-1937)》(获1994年费正清奖)、《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获2000年费正清奖)等。

13.

奶酪与蛆虫

: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鲁伊译

夜间的战斗

: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

朱歌姝译

[意]卡洛·金茨堡著

《奶酪与蛆虫》通过一位磨坊主梅诺基奥的眼睛,重构了16世纪大众文化的吉光片羽。经过相隔十五年的两次审判,这位普通磨坊主被宗教裁判所指控为异端,处以死刑。金茨堡利用当时的审判记录,叙述了梅诺基奥的奇思异想和远大抱负,呈现了他生存其中的社会的各种宗教和社会冲突。

16世纪的意大利弗留利地区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夜间活动,出生时有胎膜的农民在一年中的某些夜晚陷入沉睡,而灵魂则离开躯体去田野中参加与巫师们的“战斗”。《夜间的战斗》以这些被称为“本南丹蒂”的农民为主角,讲述他们被判为“异端”的整个过程,展示了中世纪意大利巫术文化与民间信仰的精彩画面。

卡洛·金茨堡(CarloGinzburg),享誉国际学术界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微观史学派的代表学者,曾荣获有“欧洲诺贝尔奖”之誉的巴赞奖(BalzanPrize)。著作涉及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等领域,高度体现了资料的原始性和方法的原创性。代表作有《夜间的战斗》《奶酪与蛆虫》《夜间的历史》等。

14.

我若之何

喜及其世界

鲁西奇著

“喜”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时代,秦始皇时代。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是楚国故地的一个基层小吏。作者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并在那个遥远而陌生的世界里找到“喜”;然后,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借助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那个世界,并描述那个世界的图像,抽象出其结构,使它不那么遥远而陌生。

鲁西奇,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与中国古代史研究。专业学术著作有《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2011)、《人群·聚落·地域社会:中古南方史地初探》(2012)、《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2014)、《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2014)等,另著有汉书讲稿《何草不黄》(2015)及学术随笔《谁的历史》(2019)。

15.

漫长的余生

北魏宫女所见的大时代

罗新著

一方北魏墓志,牵连出一名普通宫女跌宕起伏的人生,20多岁被劫掠为奴,从南朝官宦夫人,到北朝官家婢女,席卷于分裂时代中国的暴风骤雨,参与了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一直活到86岁。通过这位宫女的眼睛,作者要考察制度之外、而非制度之中的个体,进而描绘北魏朝廷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中古北族名号研究》(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2014),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2018)及学术随笔《有所不为的反叛者》(2019)。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