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几个心理问题
(一)抑郁心理
当下,许多人用“抑郁”来概括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何为抑郁,抑郁给大学生带来什么不良影响。
抑郁是一种由情感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复合性的消极情绪。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出现为时短暂,且以轻度表现为主。[1]但也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会发展成抑郁症,严重的妨碍人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抑郁给大学生造成相当大的困惑:抑郁的大学生情绪低落,思维抑制,反应迟缓,行为被动,生活被动,自我封闭,凡事缺乏生动性,对集体活动莫不关心,沉默独处不合群;
遇事缺乏自信,对自己过分地自责,常常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同学间不经意的语言和行为都会深深刺伤他的脆弱的心灵,以至加深抑郁程度;
突发冲动,行为极端,严重的个性压抑会带来巨大的个性膨胀,受抑郁的个性最终会为自己的发展找个缺口,这时悲剧往往就会发生。
(二)焦虑心理
在这个紧张刺激不断增多、竞争不断增强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适度的焦虑对于保持生活活力是必要的,这里所说的焦虑主要是指不适应的高度焦虑。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感,并伴有忧虑、烦燥、害怕、紧张等情绪。[2]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对恐惧的恐惧,对担忧的担忧。
(三)自卑心理
自卑,顾句思义就是自己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这是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自卑心理一般是从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表现自己的能力开始的。
大学生的自卑感主要表现在:过低评价自己的能力、智力和意志力,
心情低沉、郁郁寡欢,因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而不愿与别人来往,只想与人疏远,缺少朋友,甚至自疚、自责、自罪。
他们做事缺乏信心,没有自信、优柔寡断、毫无竞争意识、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因而感到身心疲惫、心灰意懒。
另外自卑是贫困生最容易萌生的一种心理,也是最突出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承受压力重
大学生的学习压力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源于所学专业并非所爱,这使得他们对当前的学业毫无兴趣,大学生无法从高中的生活一下过渡到大学生活,而且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不正确,精神过渡紧张,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
另外,又必须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及考研的应试压力,年终考试时的合格压力,争取第一的压力等等,无一不得不使学生默默忍受,易造成“郁闷”不离口,抑郁上心头。
除了学习压力,就是就业压力,对于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来说,上学就是为了就业,社会的不断变革,冲击着即将走向社会进行就业选择的大学生“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就业制度,使大学生拥有更多择业的主动权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就业竞争,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的负担。随之而来的是攻击心理,精神焦虑、抑郁等。
(二)大学生负载期望过高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率仍然是很小,因此,大学生一旦考入大学,就被整个家庭,甚至整个村庄寄予厚望,他们认为上学是学生的唯一出路,用成绩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好坏,来自家庭的无形压力让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学生喘不过气来而产生焦虑心理。
另外人人都把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大学生身上,过大的期望与渺小的大学生个体形成鲜明对比,让大学生不知所措。
大学生可以说是同龄人中知识较高的人,知识程度高不一定其他方面就好,但盲目的大学生却把知识与能力等同起来,在干任何事情时都要求自己做到完美,不允许自己落后别人,当达不到自己给自己定的过高目标时,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卑、自暴自弃,为自己的未来焦虑。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处在青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他们的阅历不深,经验不足,独立生活能力不强,对自己缺乏片面的认识,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现象的影响和冲击,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当遇到困扰和挫折时,他们不懂得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合理发泄,更不懂得化解不良情绪,消除痛苦,维持心理平衡,致使产生不良心理反应,导致严重后果。
现代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在个性方面任性、自私、为所欲为,以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别人,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多,这种情况也不断增多,他们无法与同宿舍的同学朝夕相处,缺乏集体感和合作精神,宿舍是旅馆,教室是候车室,同学是陌生人,目前交际困难引发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是首要因素。
而情感的需求和体验在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高峰期,大学生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好坏与否有直接关系。大学生因恋爱而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6]就处在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本身来说,情绪不稳定易喜易怒,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恋爱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选修课中的必修课,所以恋爱问题不能轻视,因恋爱引发的曝力、自杀不在少数。
由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个人早年的成长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深远,我国的社会传统决定了我国大学生出自的家庭以过度保护和过度严厉者据多,前者易出现依赖、任性、胆怯等个性心理倾向,后者易出现冷漠、缺乏自信、自尊、不灵活的个性心理倾向,这些个性上的缺陷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之一。
心理问题的解决
(一)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最喜欢的,什么是自己最擅长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去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从而减少因对专业不满而诱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学校、社会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并非全是到了大学之后才产生的,许多大学生是在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有心理问题的隐患,到了大学之后,由于某种催化剂的作用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从源头抓起,早了解、早预防、防治结合,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最为适用,及时了解新生的心理状况,并根据调查分类解决,及早地把他们从心理阴影中解救出来,防止不良后果的出现。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但可以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
使学生体会到自我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煅炼学生的体质,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心理素质,培养其承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而且更能帮助他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就大学生总数而言,毕竟还是少数,但这个“少数”却在逐年增加,急待解决。
其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一定存在,我们不能奢求大学生心理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以后不再出现,只能尽力去帮助大学生减少诸类问题的出现。
对于心理健康的学生要继续保持他们的健康,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关爱,引导、指导他们走出心理黑暗区,对于正患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帮助他们寻找心理医生,在多方努力下使其尽快找回自我,以健康的心理去“长风破浪”,迈向成功。
参考资料:
王玥,《城市青少年郁闷心理解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06.
http://www.scuec.edu.cn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http://xgc.hzau.edu.cn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张文学,康志勇,《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成才的有效途径》,《中国青年研究》.2007.06
*文章、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值班编辑:邹绚绚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