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引言
“上学期疯狂刷绩点,却被一门总评
分的通选课拖垮了整个学期的绩点
专业课期中考砸了,差点退课,后来为了做pre写论文各种熬夜找老师
……”
“这周好多d
eadline
,压得快喘不过气来了
“感觉周围的大家都好优秀,而自己却好普通,又是p
eer
pre
ssure
爆炸的一天
“社恐真的太难和室友好好沟通了
“越烦就越不想动,反倒只会趴在原地
不知道看到以上这些“吐槽”的大学生朋友们有没有觉得这些话似曾相识呢?大家是不是或多或少地从中看到了曾经深陷焦虑情绪中的自己?
Part2焦虑情绪有什么危害
一开始笔者也只是觉得这些都是大学生活中一些无足轻重的小插曲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好好睡一觉起来,又能接着“卷”了。但是直到笔者的一位挚友和我分享了他艰辛的抗抑郁和情绪恢复历程后,我才突然意识到长期的焦虑情绪也可以严重危害人的健康。笔者的这位挚友曾经因为较长时间的紧张和焦虑情绪而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导致他一度暴饮暴食、无端哭泣,并存在人际交流障碍,最终不得已而休学四年。不幸中的万幸,他经过四年坚持不懈的治疗最终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是一个越来越普遍存在并引发广泛关注的问题。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王蜜源等多位学者对近十年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做了
ta分析
,研究者在2
009
年1月1日-
2019
年8月1日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大学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中选取了3
篇样本量在3
以上的关于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的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分布在8
.00
74.00
%,且存在高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后的患病率为3
1.38
%,9
为(2
6.31
%,3
6.44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
009
2019
年,我国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生情况为男生患病率(
%)高于女生
北方地区高校(3
35%
)高于南方地区高校(2
38%
);本科阶段四个年级中大一新生的抑郁症患病率(2
6.02
%)最低;生源地为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抑郁症患病概率(3
5.87
%)高于城市地区(3
2.85
那么,到底什么是焦虑和抑郁,它们有何危害,大学生群体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又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呢?
焦虑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物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
是指个人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紧张、不安、忧虑、烦恼等不愉快的复杂情绪状态
。焦虑本身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感反映,是人们对复杂的内心活动展现出来的一种防御手段,适度的焦虑促使我们采取措施,以遏制住事情恶化的趋势,使之朝着利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过度的焦虑或过弱的焦虑就会形成情感性或生理性疾病。如焦虑症,
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
焦虑症有可能会演变成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常见的困扰是睡眠障碍,多数人群因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即使到了晚上该入睡的时间,依然无法安静下来,无法进入正常睡眠状态。很多患者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入睡困难,也就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还有可能睡着以后出现易觉醒以及早醒,多数人群对于自己的有效睡眠时间是不满意的。因为出现睡眠障碍会导致记忆力、注意力下降,也会使工作和生活学习效率出现影响,这些也是抑郁症患者的表现。
当焦虑症患者对于自己的理想生活过于追求的时候或者自己的目标过于理想化,过于追求完美的时候,会因为屡屡无法实现而产生极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感会导致自己出现安全感的降低,自信心的降低,进而会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会出现一些回避社会等现象,这些症状慢慢演变,会演变成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表现为大部分时间存在抑郁心境。长期以来,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晋竹筠,施莹芳,彭文彬等学者的研究
数据显示,约有抑郁症患
10%
15%死于自杀,有超过6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杀想法。对于大学生抑郁症患者而言,抑郁症强烈地引发患者的主观痛苦,并导致其社交、学业或其他重要社会功能受到损害。在导致大学生死亡原因的相关调查中,抑郁症因素排列第二位
Part3大学生焦虑情绪的主要来源
大学生从中学阶段较为“纯粹”的应试教育模式进入到了评价维度更加多元化,竞争也更加多样化的大学阶段,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也正是在这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中,大学生较容易滋生焦虑情绪。大学生群体焦虑情绪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
(1)学业焦虑
说到大学生的学业焦虑,就不得不谈一谈“内卷”。当下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很喜欢用“内卷”表达自己的焦虑情绪。到底什么是“内卷”呢?一些人类学家把今天的内卷描述为“一种不断抽打自己的陀螺式的死循环”。“不断抽打自己”是指我们需要不断地、无限地增加投入;“死循环”就是说我们像走进一个死胡同,不知道哪里是终结,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又停不下来。在内卷的社会下,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自己动员自己。
就读于高等学府的许多同学可能
过着非常规律、高效的生活,
优秀和自律
如此,
还是会因为考试感到焦虑。
“父母、学校都没有给我施加过压力,压力是我自己给自己的,有时候我真的希望自己前两年没给自己定下那么高的标准。大学期间,我的身体和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考试周的学校,无处不在道德压迫感,大家在图书馆,被紧张压力包围。”这是一位哈佛大学排名年级第一的学子面对采访镜头时的发言。这大概就是典型的“越努力越焦虑”。她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是却因此更加焦虑。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要见到成效通常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在我们久久得不到正向反馈,大脑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我们就会感到压力山大、越来越焦虑。
(2)科研焦虑
科研焦虑主要出现在硕博研究生群体中。实验总是做不出来,数据总是出错,论文总是写不好,投稿总是被拒
遭遇科研瓶颈期似乎是每个研究生都会经历的阶段,而这些科研进展不及预期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滋生严重焦虑情绪的时刻。大学阶段尤其是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和科研
比中学学业更深、更难,对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的要求更高,需要依靠大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大学生处于人生首个相对独立生活学习期,独自面对新的压力,容易体验到较多挫败感、低成就感等消极情绪。而对于学业完成有困难的学生
会容易产生自我效能感低、心理负担较重,长期面临考试焦虑、自我管理不足、难以克服惰性、厌学等负面压力情况使得其更容易出现
焦虑甚至
抑郁情绪
(3)同侪压力
和优秀的同辈在一起学习生活也许确实可以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但是这种“近朱者赤”的心理代价也可能是巨大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以2013—2014学年七年级和九年级两个同期群为起点,随机抽取了28个县级单位中的112所学校的438个班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同辈群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同辈群体有“近朱者赤”效应,在排名越高的学校就读,或同班同学的学业表现越好,本人的学习成绩越好;另一方面,同辈群体还有“比较压力”效应,同辈的能力越强,本人感知的压力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在知名高校就读的同学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同侪压力,当这种压力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久而久之它可能会削弱大家感知快乐的能力,感知压力和痛苦的能力却会被双倍放大。
(4)环境因素
在大多数中国家长的心目中,好好读书总是没错的。“你一定要努力、好好读书、学有所成,长大后要比爸爸妈妈更强。”这恐怕是很多家长都会经常对孩子讲“鸡娃”言论,但是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似乎很少给予孩子试错的机会和空间,更缺乏对学业中的“失败者”的系统性关怀。这样的大环境会可能压制孩子们在遭遇学业压力时的倾诉欲,让焦虑情绪在心中日渐集聚。
除此之外,我们的社会正在日渐高估学历的价值,要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硕士甚至博士学历几乎成了“标配”,这种学历的通货膨胀助长了硕博研究生群体中人员与角色的错配。在中国教育在线网站关于考研动机的调查中,“提升就业和从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获得研究生学历”这个原因高居榜首,而真正因为“对学术研究感兴趣”而打算考研的同学仅占
20%左右
,并不是读研人群的主体。将太多志向不在于科研方面的人才纳入到科研训练体系中,无疑会让更多的人在这个环境中煎熬,这或许也是近年来硕博研究生因心理问题而频发自我伤害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5)其他
更广泛的研究表明,除学业压力以外,大学生所面临的
人际关系、贫困、情感、职业生涯压力、网络成瘾、应激事件
如亲人亡故、家庭受灾、学业预警、患重大疾病等
等因素都可能成为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压力作为损害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风险性因素,可能与大学生抑郁症的发病直接相关
Part4结语
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焦虑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适度的焦虑情绪可以督促和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但是过度焦虑则可能引发一列心理和生理疾病。大学生的焦虑情绪主要来自于学业、科研、同侪压力和成长环境。针对不同的焦虑情绪来源,大学生应该尽力找寻对应的排解渠道或者寻求相关的支持和帮助。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或者有专职负责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老师,也会安排一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但是这套机制目前尚未在被焦虑甚至抑郁情绪困扰的大学生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中发挥主要作用。川北医学院精神卫生院2
021
年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大学生常见的求助方式前三位依次为自我调节(
81.85%)、与家人或朋友倾诉(70
78%)、线下心理咨
28.31%)
,而学校心理咨询被排除在大学生信任的主要求助方式之外
大学生群体焦虑情绪的主要来源都与所处的大学校园环境相关,要及时高效地发现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高校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本应当发挥首要作用,因此如何为大学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焦虑情绪缓解和释放体系,是大学生群体本身和学校与社会都应该积极探索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王蜜源
近十年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的
Meta分析
海南医学院学报2
020,26(09)
郭翔.犯罪学辞典: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仇德辉.数理情感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8:29.
权威医生解读:焦虑症会变成抑郁症吗?
https://m.baidu.com/bh/m/detail/vc_1216621195979439993
[5][6][8]晋竹筠
施莹芳
彭文彬
高校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及预防探析.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2021
教育研究.
“近朱者赤”的心理健康代价:优秀的同辈作为“催化剂”和“压力源”
.中小学德育,
2020:7
梁丽君
何文知等.
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求助方式调查.
四川精神卫生
,2021:34.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