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年到元宵节,从“精神分析之父亲”
“到精神分析之母亲”,一个心理学界的大咖,人称施大大、施大爷、施洛依德、施父(师傅)的施琪嘉教授,十来个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的优秀同行,共同创造了
2017
春节期间精神分析大餐,拥抱真实的父亲和母亲。
元宵节期间,“精神分析之母亲”,施老师带领我们重新认识母亲,理解母亲,从而更加认识自己,理解自己。
想起母亲,你想起什么?
“想起母亲,便想到母亲对女儿和儿子的区别对待,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分别结婚生女,两个儿子中二胎谁生了孙子,母亲要求另外三个子女都来资助这个生了孙子的家庭。”
“想起母亲,眼前便看到母亲没有笑容的悲苦的面容。”
“想起母亲,便想起母亲的指责和唠叨,在她眼里我从来就是一文不值。”
“想起母亲,总是想到她那焦虑担心的眼神。”
“想起母亲,就想到慈禧太后,她在家里一手遮天,谁也不敢违抗她。”
“想起母亲,唉,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想起母亲,就想到母亲的眼泪。”
............
母亲的功能:养育、陪伴、保护,父亲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更主要是训导、胜利或英雄。如果说父亲留给孩子的是一个忙碌的背影,那么母亲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稳定的存在,她总是“在”那儿。
关于养育,母亲和父亲是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
、抱持
一个女人在得知自己怀孕的那一刻起,特别是她期待这个孩子的时候,她会很快进入母亲的角色,一直到孩子出生后一年以内,她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这个孩子身上,孩子出生以前,就开始准备孩子的衣服和各种婴儿用品,看各种育儿书籍,谈的都是婴儿的话题。孩子出生以后,关注和照顾孩子的各种状况,吃喝拉撒,包括陪孩子玩,接纳孩子的一切。
那时孩子处于完全依赖期,需要母亲的陪伴接纳,需要母亲人在,魂在,但是情绪不能在。
孩子不是把母亲当做“人”,而是当作“物”来利用,比如他饿了,母亲就只是乳房。
无法做到抱持的母亲:
把出生不久的孩子捆得像个粽子,东北叫蜡烛包,限制孩子的活动。
孩子还不能走时,给孩子学步车,没有经历爬就走,让孩子失去自主锻炼的机会,危害极大。多见留守儿童。
打着为孩子好,不溺爱孩子的旗号,孩子哭时不抱,不哭才抱。截断母婴关系,给孩子带来创伤。
、安抚
身体安抚(
bodybaby
):饿了要吃,渴了要喝,脏了要洗,累了要休息,吃饱喝足睡够了要玩。母亲都能够满足婴儿。
心理安抚:害怕了,要开灯,受惊扰了,要拥抱,并且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母亲和孩子要有爱的眼神的交流。
无法安抚孩子的母亲:
一位女性在生了女儿以后,她特别厌恶女儿哭,当女儿哭的时候,她可以让女儿哭
个小时而不去理睬她。原因是这位女性自己父母很早离婚,她随母亲生活,母亲情绪特别不稳定,好的时候对她特别好,不好的时候对她不是打就是踢。
产后抑郁的母亲也无法安抚孩子,婴儿最初只能看见母亲的鼻子,眉毛,眼睛,嘴,特别是眼神,抑郁的母亲眼睛是无神的,是忧郁的、悲伤的、无力的。或者是生气的,厌恶的,孩子从母亲的眼神中看到自己是不受欢迎的,甚至是被排斥的。这样的孩子或者特别乖,或者相反,特别闹。
、客体呈现
随着婴儿的长大,她会慢慢认识母亲,熟悉母亲,母亲开始作为人存在在孩子的生活中和心中,孩子最初的记忆中会有母亲和他互动的细节和片段。
如果母亲推开张开双手扑过来的孩子,母亲对自己不好的记忆片段会呈现在孩子心中。
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抱持、安抚、客体呈现这三种功能在孩子的早期陪伴中特别重要。首先需要有抱持,抱持不够,安抚就肯定不够。
温尼科特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只有母亲和婴儿的联合体。也就是说婴儿从来不是独立的个体,当看到一个婴儿时,一定也就同时看到照顾婴儿的人。不可能有独立存在的婴儿,婴儿身上总是印着照料者的痕迹。
因此,一个母亲如果无法抱持孩子和孩子的行为,就更谈不上安抚孩子。
客体母亲
0--
个月的孩子,与母亲是融合状态,他的视力范围只有
20cm
,对母亲的认识只有乳房,这是母亲对于孩子是局部客体。随着月龄增大,他开始吃手,吃衣服,吃毛毯,吃一切能拿到手上的东西,慢慢发展出我和非我。母亲就逐步变成客体母亲,婴儿开始把母亲当人来看,而不是当成物来利用。
环境母亲
:母亲是孩子成长最初的环境,孩子有任何需要,母亲都能无条件接纳,及时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咨询师在面对来访者时,充当的就是“环境母亲”:
当你需要哭时,不被打扰;当你需要诉说时,有人倾听!
所有的父母亲都学一点心理学,在心理上成长得更健康,人格上更健全,家庭就会更和睦,这就是让孩子变得健康的最好环境。
孩子不把父母当人看,而是当物来利用,对父母没有情感,比如小孩玩火,拿妈妈的手指伸向火,孩子把父亲当马来骑等,父母不起情绪,不去评判,还乐在其中,孩子的自恋得到满足。许多人看到这个现象,会认为这太溺爱孩子,施老师认为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足够的溺爱,男孩女孩都需要,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的许多孩子都溺爱不够。
父母越是允许幼小的孩子把自己不当人,孩子长大以后越是要把父母当人。也就是父母能接住孩子的“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能发展出他的“好”!
隔代养育现象带来的问题:
、奶奶或外婆的年龄往往活不到孩子长大,当他们去世时,由于种种原因,孩子没能告别,失去哀悼的机会,未完成的哀悼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养育孙辈,有的不是因为父母忙需要他们来帮忙,而是因为他们年轻是工作忙,顾不上,没当好父母,带着补偿心理去带孙辈,这样的后果是真正的父母老来有会重复自己父母的做法。
当母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岁左右的的孩子,当母亲离开时,哭,是正常的,不哭才不正常。
当母亲是本能,刚开始不知道怎么养孩子,处于混乱中,也是正常的。
(图片为李子健油画“母女系列”)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