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月半羊(ID:architectbeing)
人生像个迷宫,
通向出口的路并不止一个。
转行组
4/15
(1)
娜迦海妖:我在海南卖螃蟹
坐标:海南
毕业后在深圳某公司做了三年规划,机缘巧合,认识了海南老家的一帮小伙伴,被他们的理想打动,在海南留下。
留下来后我所做的事,说的学术一点是在做生态复育、产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索,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怎么养螃蟹,怎么把红树林种回去,并且做大做强。
开始自己创业后,虽说业务和专业完全不一样,但我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却还是一样的,主要负责产业园的规划和落地。算了一下创业也2年多了,最大的感受就是:
你的人生不只是CAD。
回想在设计院的时候,还是比较单纯的一个氛围,做好技术工作,追求专业理想,是最大目标。
但当自己创业时,以规划来说,就不单纯是技术至上的,资金面、现实的施工技术限定、各种利益关系协调等,都可能会超过技术本身。
也就能理解以前看到一些觉得设计很烂的项目,但为什么能建起来了。
(2)
写字楼名媛:我是现代“师爷”
坐标:上海
我目前从事的顾问工作,类似于古代的“幕僚”或是“师爷”。冲锋打仗了,国将不国了,怎么办?找一群人聊聊思路,出谋划策。
顾问工作没有立场,本质是客户花钱请你把他们困惑的事情,看清楚、理清楚、讲清楚。
这里岔开一笔聊聊麦肯锡出身冯唐。在我心中,他是三流的诗人,二流的小说家,一流的散文家(与他自我评价相反,笑)。
如果你用咨询的思路看他的散文,会发现比比皆是总分总结构——举例,点题,丁是丁,卯是卯,一清二楚。
所以,
咨询需要的特质是灵活聪明、思维有逻辑、会组织资源、会表达自我。
如果有对后来者的建议,大致有三条:
1不要被你当下的环境限制(学校、专业、朋友圈、家庭等因素)。
更多时候要跳出自己的圈子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发生什么。
2永远不要放弃终身学习,建立跨学科的知识体系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很多信息你当下觉得与你无关,以后会触类旁通。
3年轻时大部分时间顺风顺水通常是危险的信号。
寻找身心愉悦的状态只能作为一时的小确幸,人生总的来说是艰苦卓著的,只是你当下尚未感知罢了。
(3)
大佬:我在美国设计幕墙
坐标:美国
高中,我自学了一点儿漫画和编程。漫画三年后把我推进了建筑系,而编程在十年后又把我半条腿拉出建筑。
选择留学是想看看更多元的设计环境。留学后,美国院校对建造的忽视,以及进而对客观规律的忽视令我惊讶。
于是我选了一些更注重结果“可用”的选修课:和编程帅哥E写互动程序,和跨界人员T做app,和美国建筑立面大牛H学习幕墙构造。。。比起studio我可能更珍视这些选修课的经历。
终于,八年的学习让我串起了兴趣点:编程——自动化——通用流程——建造。
毕业后,我加入了H先生的公司。H先生在I.M.Pei工作很长时间,参与了包括香港中银大楼等知名塔楼的设计建造。公司的其他同事们几乎也都有类似的经历:毕业于美国顶尖建筑院校,工作于明星事务所,最后发现自己更喜欢确定性的技术面,不喜欢日夜揣摩业主的喜好或上司的意图。
美国立面咨询的工作更接近工程师。咨询一般从设计初期就参与设计,告知合作建筑师现有技术的极限,以免设计过于保守或者无法实现。
除了基本工作,我还为公司制作了一系列工具来提高效率,包括自动生成word排版的excel插件、连接rhino和有限元热工计算软件的GH文件、热工规范查询的app等等。
这些工作激起了大家寻找新工作方法的热情,
整个公司的工作流程几年间因此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这样活泼和分享的工作环境也让我受益匪浅,激励
我去学习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更先进的技术来自动生成一些重复性强的东西,以求更多地把时间从重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我的转行之路还在继续走着。
(4)
NO.玖伍贰柒:在投资领域感受真实世界
坐标:上海
12年建筑系毕业,明确感知此生无望成为大师,遂赴美研读建筑上游行业(城市规划及地产开发),欲成为甲方爸爸。然而读研过程中,
深入了解了美国次贷危机,感受到资本对于世界的塑造能力远超开发商。
一个偶然的机会,投身一级市场投资领域,越发感受到世界的真实。
这几年工作最深刻的感受无论是做设计还是做投资,深度思考的能力永远是最有价值的能力。只有考虑到其他人没想过的,才有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设计如此,投资亦是如此。
创业组
5/10
(5)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