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自杀…有重大心理问题的青少年骤增, 耶鲁大学给出的“药方”竟然是… 焦虑、抑郁、自杀…有重大心理问题的青少年骤增, 耶鲁大学给出的“药方”竟然是…焦虑、抑郁、自杀…有重大心理问题的青少年骤增, 耶鲁大学给出的“药方”竟然是…

焦虑、抑郁、自杀…有重大心理问题的青少年骤增, 耶鲁大学给出的“药方”竟然是…

我们之前总是认为,家长应该伸出长长的手臂,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更好的教育方法可能是,家长陪着孩子经历所有的真实挑战,只在孩子快要失去重心的时候,扶他一把。

本文来源:得到APP,作者:邵恒;本文获得作者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这两天,河南原阳县四名儿童被掩埋在土方下的新闻受到了广泛关注。虽说案件目前还没有更多细节,但我注意到,这条新闻把家长的监护责任又放到了聚光灯下。儿童一旦遭遇安全问题,往往人们率先审视和反思的,就是家长的监护是否出现了漏洞。

我听身边有孩子的朋友说,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情,心里都会后怕,赶紧反思一下自己平时对孩子的监护有没有到位。毕竟,对于忙于打拼的上班族来说,平时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了,在照顾孩子这件事上,难免有疏漏,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周全细致。

不过,上班族的忙碌对于家庭的影响,可远远不止于孩子的安全问题。

前两天,我在《大西洋月刊》5月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讲了一个在美国发生的值得担忧的趋势:

那就是在美国青少年中,有重大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年龄越来越小。而这件事就和成年人的忙碌有一定关系。

美国有重大抑郁问题的

青少年比例与日俱增

首先给你说几个数字,这几个数字我只能用“触目惊心”来形容。

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前两年做过一个调查,发现2007年-2017年期间,在美国12岁到18岁的青少年当中,有过重大抑郁问题的青少年比例从8%增加到了13%。

这意味着在十年中,有严重抑郁症的美国青少年增加了120万人。

与此同时,5岁到11岁的美国儿童自杀数量增加了1倍。在2007年到2015年期间,美国的儿科急诊室接待的自杀案例,从58万例增加到了110万例,其中超过40%都是年龄小于11岁的儿童。

对于这些现象,美国人其实并不陌生,美国的心理学家早就开始针对日益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研究了。

传统的解释有这么几种:

1、美国药监局曾在2004年发出警告,提醒医生不要轻易给青少年开抗抑郁的药物。

随后,抗抑郁处方药急剧减少,而有些专家怀疑这可能起到了反作用,导致一部分真的需要药物治疗的青少年没能获得及时干预,病情恶化。

2、现在的手机和社交媒体泛滥。

美国年轻人整天刷手机,而真实的社交和家庭生活反而出现了断裂,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然不能完全解释前面说到的现象:比如5-11岁的美国儿童,大概率还没有自己的手机,更别提整天刷社交媒体了,他们的自杀倾向怎么解释?

而且,对于这么小年龄的儿童来说,医生开抗抑郁处方药的情况本来就少,怎么解释得了这个年龄段自杀倾向翻倍的现象呢?

这些疑问,目前美国的心理学界还没有一个共识。不过,美国耶鲁大学的儿童研究中心,新开发了一个治疗儿童焦虑症的方案,叫做SPACE。

我发现,从耶鲁的治疗方案里,我们似乎能看到一条解释儿童心理问题的新线索。

焦虑症是通往其他心理疾病的“地狱之门”

SPACE这个项目,针对的是儿童焦虑症,并不意味着与抑郁症、自杀等等其他心理问题无关。

事实上,焦虑症是通往其他心理疾病的“地狱之门”。

《大西洋月刊》的文章采访了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以及美国国家精神疾病中心的专家,他们指出:

焦虑相关的症状往往是儿童最早出现的心理问题。焦虑症如果处理不好,它就会“呼朋唤友”,把其他心理问题陆续招呼过来。

比如,孩子在4岁时可能会怕狗、怕黑;这个问题不解决,到了7岁,孩子就可能出现分离焦虑,也就是说,一离开父母就紧张或者恐惧;到了12岁,就可能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交焦虑。

所以,防治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在发现焦虑症的时候,及早干预。

一般来说,治疗儿童焦虑症,接受治疗的对象都是儿童本人。但SPACE治疗方案,思路却不太一样。

他们治疗的对象,实际上是家长。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EliLebowitz发现,当孩子出现类似于恐慌这样的焦虑症状时,家长往往会“妥协适应”,英文叫做Accommodatingbehaviors,也就是为了缓解孩子的焦虑症状,家长主动做出的行为。

比如孩子怕狗,家长看到狗时,就带着孩子绕道走;孩子怕黑,家长会让孩子在大人的床上,跟大人一起睡觉。这些就是典型的妥协适应行为。

再比如,有的孩子总觉得自己的鞋带系得不对,家长就会一直帮孩子系鞋带,直到系对了为止;有的孩子在家时害怕独自待在屋里,家长就在走出孩子视线时,大声告诉孩子自己的位置;有的孩子在外人面前极度害羞,家长就拒绝访客,甚至让老师别在上课时叫孩子发言等等。

我放了一个常见的妥协适应行为清单,你可以对照着看一下,作为家长,自己有没有这些行为

由于中国国情和文化不同,以下一部分行为在中国父母当中可能非常普遍正常,请谨慎参考。

)——

为孩子解鞋带、系鞋带,直到孩子觉得“鞋带系对了”为止。

平均每天花30分钟反复检查孩子的作业。

在家里走动时大声告诉孩子自己在哪儿(我要去厨房了,明明)。

陪着一个9岁的孩子上厕所,因为他害怕自己去厕所。

允许一个9岁的孩子陪着自己上厕所,因为孩子害怕单独呆着。

允许孩子在父母床上睡觉,或者一直陪着孩子直到他睡着。

总是随身携带塑料袋,因为孩子总害怕自己会吐。

给一个13岁的孩子切食物,因为他害怕使用刀子。

拒绝访客,因为孩子特别害羞;在餐厅里替孩子跟服务员交流;让老师在课堂上不要叫孩子回答问题。

给孩子的电话上安装“找到我的朋友”APP,让孩子能追踪父母的位置。

给孩子准备特殊的食物,因为他不吃其他食物。

因为孩子不喜欢而购买一辆新车,或者因为孩子害怕/不喜欢而考虑换房子。

因为时间不够,所以不停妥协

家长有这种行为的原因,很好理解,就是他们觉得这是为孩子好嘛,或者说如果不做,孩子无理取闹,家长也没办法。

文章里分享了一个案例。有个6岁男孩,吃饭只吃火鸡三明治。别的食物,这个孩子一概不吃,一吃就吐。

这对父母为了让孩子能吃上饭,也是下了血本。一家人连出远门都不行,因为不知道路上能不能买到火鸡肉。前段时间,他们生活的城市当地有超市员工罢工,这个孩子的爸爸就整晚上开车挨个店铺去买火鸡肉。

但是,Lebowitz教授认为,这样的行为恰恰加重了儿童的焦虑症状,

因为家长没有给孩子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这就好比说,让一个孩子一直都在无菌环境下生活,他怎么可能有很强的免疫力呢?

所以耶鲁大学SPACE治疗项目的主旨,就是让这些家长学会帮孩子逐步“脱敏”,也就是说,让孩子对可能引起他们焦虑的情景,有一定的抵抗力。

这对夫妻后来就到耶鲁大学来寻求帮助了。项目负责人给的方案,听起来特别简单,

就是一家人每天一起吃饭,不要给孩子准备单独的饭菜。

如果孩子不吃,没关系,那就看着父母吃,饭后不要单独给他加餐。就这么着,几个月之后,这个男孩就能吃火鸡三明治以外的东西了。

我看到这个解决方案的时候心想,这不就是饿着他么?这个策略也没啥高明的啊,我以前就听说过,这还用耶鲁大学的教授说?

但是这个策略的重点,其实不在于让孩子饿着,而是在于,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吃饭。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做了两件事:

首先,管控自己的焦虑。

原来这个男孩是早产儿,刚出生时拒绝吃奶,为此还在新生儿的重症监护室里呆了一个月。后来,

家长就一直很担心孩子吃饭的问题,孩子一不吃饭,家长就焦虑。

所以,惯着孩子吃火鸡三明治,其实也是家长抚平自己焦虑的“快捷键”。

而之所以按下快捷键,另一重常见的原因就是:

父母工作太忙,时间不够。

比如早上着急上班,但孩子就是不吃饭。那就给他吃他爱吃的,快速解决问题;再

晚上下班回到家已经很晚了

孩子又在吃饭的

问题上纠缠,那你是想花1小时

闹别扭呢,还是想快点迈过这个坎儿算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

这对夫妻的做法也是类似的。接受治疗之前,他们几乎从来不跟孩子一起吃饭,每次都是匆匆忙忙给孩子喂完饭,安排他去睡觉。等孩子睡了,夫妇俩再单独吃晚饭。

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他们要做的第

二件事,就是慢下来,花时间和孩子在一起,陪他度过自己的不舒适。

对这样的治疗思路,乐伯维茨是这样说的:父母对孩子妥协,背后的一种驱动力是孩子很痛苦,但还有另一种驱动力同样强烈,叫做“我必须得送你上学”,或者“我把你送到学校之后我就得赶去上班了”。

所以《大西洋月刊》这篇文章,也把父母妥协适应的行为,称作“21世纪父母的典型行为”。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美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会越来越普遍,而且出现得越来越早?

问题根源我们仍不确定,但通过耶鲁大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

现代人的忙碌是加重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忙碌的家长会在孩子出现焦虑症状的时候妥协适应、过度干预,而这反而不利于孩子克服焦虑。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得到上沈祖芸老师的一句话,那就是学校的本质是“真实社会的缩影”,也就是一个人在学校中,也会遇到真实社会的所有挑战,只是孩子在学校中几乎没有任何风险,犯错成本很小。

同样的,这篇文章其实也让我对于家庭有了新的理解,我们之前总是认为,家长应该伸出长长的手臂,为孩子遮风挡雨。但更好的教育方法可能是,

家长陪着孩子,经历所有的真实挑战,只是在孩子快要失去重心的时候,扶他一把。

(点击「阅读原文」,收听本期节目)

意犹未尽

........................................

【蓝橡树家长圈】

家长的圈子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数万家长一起,学习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与数百位牛爸牛妈畅聊教育;线上线下家长沙龙提前占座。

长按复制ID,添加好友,申请加入

学龄前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27

小学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8

初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信号:

guanjia0033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