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青少年成长成才研究 心理健康与青少年成长成才研究心理健康与青少年成长成才研究

心理健康与青少年成长成才研究

摘要:当前,全球近五分之一的青少年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青少年个体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本文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基本现状、心理健康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系及青少年心理成长阶段的社会角色定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服务供给等方面来建立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成长定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青少年提升文化素质、养成良好道德、保障身体健康成长,也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的成长成才。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虽然五花八门,但是内涵大同小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包含充满安全感、充分了解并能恰当评价自己、生活目标切合实际等十条标准[2]。2016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是我国首个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意见。文件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3]。笔者在此基础上,认为心理健康是与心理异常相对应的概念,是指青少年在内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全球12亿10~19岁青少年群体中,遭受的疾病和伤害是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人占比约16%,在中低收入国家青少年中有过自杀念头的占比约15%;自杀已经成为15~19岁的青少年群体的第二大死亡原因[4]。可见,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沃建中博士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5个省市区开展的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育研究结果显示,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所占比例分别是16.4%、14.2%、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小学生、初学生、高中生所占比例分别是4.2%、3%、2.5%[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000万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6]。201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队协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青年进行的心理健康专题调查显示,中学在读学生、高等教育在读学生、在职青年存在高抑郁风险分别为7.7%、6.6%、8.8%,这与2008年的相关调查相比,青年的抑郁问题更加严重[7]。辛自强和池丽萍通过对43项有关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综述研究发现:中学生总体以及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1990年以来的20余年里呈现下降趋势,比较突出的是躯体化、焦虑等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在1986年以后的30多年中总体上逐年提升,改善幅度较大是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等方面问题[8]。

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具体表现更加多元化。毕晨虹、姚玉红等认为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认知失调、家庭成员关系疏离、人际交往淡化三大

类型[9]。共青团湖南省委课题组对4000名在校学生及2000名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幸福感不强、自我满意度低、心理困惑严重、心理压力处于高位水平、不良行为发生率偏高、破坏性心理状态日益凸显、情绪问题比较突出。萧玲通过梳理总结,认为青少年主要呈现以下9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问题、人际社交问题、不良嗜好和行为、性心理困惑、网络成瘾问题、躯体化症状问题、自杀率问题。可见,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形式和特征不同,但其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元化。

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因素更加复杂化。席玮、马立平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的结果显示,家庭、压力、人际关系、学校群体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0]。同时,近几年,众多学者深入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某项或者多项影响因素的作用,比较突出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方面:对于家庭因素,熊俊梅、海曼等通过对1473名初、高中生进行调查,考察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心理资本的补偿效应和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家庭累积风险能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和正向预测青

少年的焦虑/抑郁,而心理资本独立于家庭累积风险,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和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焦虑/抑郁[11]。对于社会因素,张大均、朱政光等对重庆市三所中学共1168名中学生的相关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心理素质-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和促成青少年问题行为形成[12]。对于网络媒介因素,姜永志、白晓丽认为当前移动社交媒体的频繁使用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塑造方面的消极效应越来越明显[13]。总之,不仅要综合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因素,同时也要重点和深入分析某些具体因素的影响过程。

可以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事关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国家民族的未来,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了心理健康在全民健康中的重要性;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14]。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爱、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5]。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16]。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术界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逐渐成熟,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研究思维从消极向积极转变,二是研究领域从零散到系统建构,三是研究方法从单一到整合改进,四是研究未来走向—基本目标是健全心理素质,基本价值追求是心理和谐,基本方向是中国化[17]。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完成心理成长的社会化角色定位

1.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社会化角色定位的主要内容和指标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是其社会化过程。所谓社会化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其中最为关键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所谓青少年心理成长阶段的社会化角色是指青少年个体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心理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并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及其责任行为的社会自然人的过程。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社会化角色定位包括对社会角色的认识、期望、适应能力三个主要方面。在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社会化过程与角色定位中,要注重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汲取知识,提升个人心理成长水平、社会道德修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概括来看,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社会化角色定位主要包括两个指标:一是青少年心理成长应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相吻合。从心理成长的角度来看,社会化角色定位就是个体紧跟社会发展内涵而积极进行自身调整并适应社会化要求的过程。青少年由于家庭、性格、成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其心理特征呈现复杂多变的状态。同时,失当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又会使青少年个体心理成长偏离主流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面对这一问题,亟须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来引导青少年进行社会化转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社会化转变,根据青少年生理与心理发展需求,从硬件和软件上进行全方位改进和完善,为青少年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成长环境。青少年在正确的理念引领下进行社会化转变,有利于实现其心理成长过程与社会、时代有机结合;同时,强化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将他们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从而完成个体意志向社会的、民族的、大众的共同意志的质的飞跃。二是青少年应紧跟时代脚步充分完善自身智能结构。智能包括智力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智力包含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通过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能力则是建立在智力基础之上并进一步适应社会的提升活动,是指通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得以提升的过程。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智力与能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青少年阶段正是个体完善社会化智能知识的“哺乳期”和成长期,这就要求青少年在完成社会化心理成长定位的同时,要通过系统的知识学习、积累和丰富,完善智能结构,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因而,我们要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在引导、教育、促成青少年心理成长社会化定位的同时,发挥教育功能,提升青少年的综合能力,使之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2.青少年在心理成长的社会化角色定位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自我认知能力或者自我认知能力差。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两个方面,要求个人对自己的感知、意向、行为等方面有所觉察并能做出一定的判断。更为关键的是,自我认知能力的强弱关系着个体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效果。如今的青少年大多是在家庭、学校的呵护下成长的,加上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他们很少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审视,难以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确判断,在面对社会和生活压力时,往往表现得消极、无力、逃避。

二是心理承受能力弱。如今一部分青少年缺乏自律意识,更缺乏自律能力,面对层出不穷的电视剧、变幻莫测的网游、各种网络视频等,将太多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追剧、沉迷游戏、刷抖音、网购上,导致他们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弱,尤其缺乏面对挫折的抗压力,这给他们将来走入社会埋下隐患。例如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他们往往缺乏应对的勇气和处理的能力。

三是在社会化定位的选择上误入歧途。受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在心理成长社会化定位的选择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盲目追求金钱,过度看重眼下利益和现实价值,将对社会的贡献和人生的意义抛之脑后。一些青年在社会谋求生存空间的主要方法是“拉关系、走后门”,而不愿从点滴小事做起。如果任这种风气蔓延,就会给青少年融入社会埋下隐患,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道路上的阻碍。

四是在人生转折时期心理问题多发。比如刚入学的青少年,远离父母和熟悉的环境,独自去适应新的环境,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无助感。又比如刚入职的青年,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从学生向社会人转变初期产生的初涉职场的恐慌、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对职业发展前途的迷茫等现实问题,长期积压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

3.青少年心理社会化定位不合理的深层原因

造成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和社会角色定位不合理的原因有很多,最为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当青少年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特征时,家庭往往不能给予系统、专业、有效的指导。青少年在独立之前深度依赖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很关键。随着社会分化加剧,家庭状况千差万别,因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状况也千差万别。在成长阶段中,部分青少年出现一些无法适应社会的特征,如无法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困扰,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二是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及其冲突,导致青少年心理上的落差没有及时纾解。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宏艳等的调研发现,经济压力、职业迷茫、学业压力是青年压力的主要来源[18]。更具体来说,他们的心理压力主要源于对生活的不堪重负,特别是与同龄人之间家庭出身、生活条件对比后的差距,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失去信心的焦虑。这容易让他们自暴自弃、怨天尤人,面对某些不公平待遇时甚至产生抑郁、轻生等念头,从而难以发现定位自身的优势,导致角色定位偏差。更进一步来看,一般而言,青少年在接受高等教育后,随着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发生改变,自我期望值变高,其中一些人对今后工作和生活的看法过于理想化。比如,在大学校园里,有些曾经的优等生、尖子生在人才济济的环境中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面对心理上的波动,不能积极寻找突破口,而是听之任之地自我颓废。他们没有找准自己的社会化定位,更不能对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进行客观评价,这对他们步入社会产生了负面效应。又如,某些青少年曾是校园里“呼风唤雨”的人物,虽然有些才能,但就社会大环境而言,其视野认知、为人处世能力和水平还需加以拓展和提升。现实中,某些青年以骄傲的姿态步入职场,不懂得谦虚,对工作前辈甚至领导的意见和做法嗤之以鼻,妄自发表意见,结果常常是贻笑大方。再如,一些自卑的青少年在进入社会过程中,时常怕出错或者怕被嘲笑,在工作中缩手缩脚,不能积极主动适应环境改变自我。可见,缺乏合理的社会化角色定位可能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难以适应和融入社会发展环境中,从而影响其生活和社会角色的转变与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其面临被社会排挤的危险。

三、立足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有效机制

青少年成长成才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青少年时期处在人生社会化的关键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树立独立自强的精神十分重要。因此,要立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现状和特点,凝聚学校教育资源、政府教育政策,以及家庭和社会专业服务力量,构建并完善青少年心理教育机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指导服务,使他们认清自身社会角色定位,健康地成长成才,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1.教育主体:学校、政府、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要努力形成学校、政府、家庭三者结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其一,学校要多措并举开展心理健康教学。探索从制度改革、队伍培训、课程研究、建档机制等方面构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机制[19],同时也可以在大学生中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20]。不少人认为,人生的成就主要基于事业目标的实现,否则就不是有价值的人生,更谈不上成功的人生[21]。且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我们首先要承认这是当下对人生价值的一种有影响力的诠释。对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事业成功目标论”的积极因素,结合对青少年心理成长的社会化角色定位教育,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教育,包括心理训练教育、青年创业心理品质的陶冶以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努力引导青少年把心理健康成长与对事业的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其二,政府部门要加大政策供给力度。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从国家发展规划层面对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做了规划,《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等政策文件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推进创设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政策保障。同时,政府还需加强咨询、疾病诊治、危机干预等心理建设投入,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化心理疏导工作队伍,加大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提升社会成员对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和重视。其三,家庭要努力给青少年一个科学和健康的教育起点。家长要注意和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压力等问题。在青少年出现心理疾病问题时,家长不应一味责备他们,而是要多反思自身教育方式的不足,尽力教他们学会自我平衡和自我调节,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心理问题的阳光心态。

2.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紧密结合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实践教育相结合,在活动中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是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其一,各类教育机构要面向青少年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包括把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走进社会”“心理基础”专业课纳入教育体系中来。《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在行动目标中,提出“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2]。当前,一些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没有起到切实服务和满足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有效性,各教育机构要加强业务培训与交流。比如,可以定期召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会议,与时俱进完善心理健康辅导制度,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也可以在各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心理健康知识竞赛、走进家庭和社会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更加具体化。其二,创业的过程是锻炼青年心理承受力的过程,创业教育是对青少年特别是青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要把创业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激励青年树立创业的意识和勇气,鼓励青年积极参与到创业实践中。榜样教育是对青年进行创业教育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聘请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演讲交流,激发青年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校友创业经历分享,明确青年学生创业的目标和方向,激发青年学生做深层的思考。要充分发挥各种传媒的宣传作用,积极对创业成功案例进行广泛宣传。注重以榜样自述的形式讲述他们在创业成长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心理困扰,最终实现成功创业的,尽可能让青年感同身受,提升教育效果。另外,高校还应对成功的青年创业典型大力表彰,将成功案例融入创业教育和创业心理教育中,激发青年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升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三,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实践教育活动全过程,为青少年提供实践教育和心理教育结合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一要定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和鼓励全体青少年参与其中。在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突出青少年的主体地位,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实践能力。二要结合当前青少年个人发展现状,通过量身定制的特色活动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三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样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四要提供安全可靠的校外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更多接触社会,提高受挫和情绪管理能力,为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服务供给:政府、家庭、社会组织密切配合

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家庭提供个性化服务,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单靠政府肯定难以满足青少年旺盛而多样的需求。《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要“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媒体、医疗卫生机构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23]。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政府、家庭、社会应密切配合,为青少年及时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服务,服务内容不仅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也包括心理疾病预防、心理问题干预等。其一,政府应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通过购买非营利公益心理咨询机构服务的方式缓解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供需矛盾问题。其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土壤是家庭环境,父母婚姻关系的好坏,父母教养方式的优劣,亲子互动模式的状态等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家长要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知识和技能,重视家庭生活氛围对青少年的感染和熏陶,努力建设和营造和谐家庭,为青少年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其三,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社会资源的潜力是巨大的,青年社会组织的凝聚力越来越强,需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尤其是社会组织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心理服务社会组织的发育还比较初步、尚未形成规模,但相对完善的模式和专业的机构已屡见不鲜。对此,政府应予以大力扶持,培养民众养成有心理问题时找专业机构的习惯,争取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朗朗蓝天。

张珺: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22][23]疾病预防控制局.《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要点解读[EB/OL].http://www.nhc.gov.cn/jkj/dongt/201912/0f680d618ccc45e586e7ae9cf1875891.shtml,2019-12-26.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53.

[3]百度百科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20397984?fr=aladdin,2020-02-17.

[4]佚名.全球五分之一青少年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J].世界知识,2019(22):78.

[5]巢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122-123.

[6]马婧婧.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全社会呼吁和干预很重要[EB/OL].http//health.cnr.cn/jkgdxw/20180524/t20180524_524244887.shtml,2018-05-24.

[7][18]章正.青年心理健康拉响警报:近三成有抑郁风险[N].中国青年报,2019-04-11(7).

[8]辛自强,池丽萍.当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变迁趋势[J].人民论坛,2020(1):46-50.

[9]毕晨虹,姚玉红,陈增堂.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类型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4):201-202.

[10]席玮,马立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群体差异—基于CEPS数据的多水平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4):116-123.

[11]熊俊梅,海曼,黄飞,辛亮,徐颖.家庭累积风险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资本的补偿效应和调节效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1):94-102.

[12]张大均,朱政光,刘广增,李阳.青少年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素质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9-104,195.

[13]姜永志,白晓丽.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媒体使用的教育引导—基于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整合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19(6):65-70.

[14]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2016-10-25.

[1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7-10/27/c_1121867529.htm,2017-10-27.

[16]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2019-11-05.

[17]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74-79.

[19]谈传生.构建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机制为青少年快乐成长护航[N].湖南日报,2020-02-02(11).

[20]郑应霞.“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91-93.

[21]袁先海.浅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变化的轨迹[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41-142.

提取码:

st46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