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
南方周末:举重冠军之死|特稿
近日,有相关媒体报道,当前部分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漏洞百出:
在登录时未设置强制实名认证程序;
可自设密码、随意开关;
青少年模式开启后仍能浏览涉黄、恐怖类不良内容;
青少年模式下转账、充值、理财等功能对未成年人全不设防……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据新华社6月1日报道)。
我国网络平台两年前开始实行青少年模式,用户在此模式下单次使用时限为40分钟,观看内容经过平台筛选,取消发弹幕、留言与充值打赏功能。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这意味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进入新阶段,对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目前多款直播、视频、社交App青少年模式存在漏洞和不足,有的开启和进入弹窗提示不明显,有的关闭密码重置门槛低,有的存在不适合未成年人浏览的内容,有的比较容易被规避或破解。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短视频应用程序青少年保护模式核测报告》显示,43%的产品没有做到交易风险提示,26%的产品青少年模式容易被破解,95%的产品家长对孩子行为没有检测能力。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暗藏巨大隐忧,必须进一步强化相关网络平台责任。
然而,也正如媒体所报道的现象,当前不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漏洞较大,尚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根据新华社客户端的问卷调查,超七成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模式“没有多大用处,漏洞太多容易钻空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
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0%。
如何让这些青少年远离网络带来的伤害,是亟待重视起来的大事,当然对于学校而言,也应在提升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上着力,以提升其正确运用网络的能力,毕竟,“青少年模式”终归来讲,还需要青少年自律自强。
人民论坛: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缘何形同虚设
近年来,未成年人投入巨款充值玩网络游戏、给主播“打赏”等现象屡见不鲜,引发关注。更有类似“16岁女孩打赏主播,55万家当挥霍一空”“熊孩子打赏主播12万,父母报警求助”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
于是各大平台上线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在相关功能以及内容方面进行限定。但“青少年模式”真的有效吗?
青少年模式未达预期效果,
原因何在?
新华网客户端的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7月9日,超七成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模式作用有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0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24.4%的受访家长觉得效果不好。那么到底是哪些问题导致青少年模式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问题一:形同虚设的保护模式
青少年模式并不是强制实施,而是由用户自主选择,超过累计时长需要输入密码后方可使用。青少年模式上线后,网上迅速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破解方法”,只需一个“身份证生成器”就可以破解青少年模式。有些软件甚至仅仅需要点击一下,无需输入密码就可以解除青少年模式;或者卸载后重新安装软件,也会解除青少年模式。更有甚者,在网络平台上保留了青少年模式的VIP特权,通过充值就可以解除限制。这些问题使得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对青少年的网络保护流于形式。
问题二:消极的实名认证机制
青少年庞大的群体数量代表着巨大的流量,而“流量变现”又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如此一来,识别青少年身份、开启青少年模式就与流量变现的商业利益产生了冲突。因而,很多网络平台并不积极开展实名认证,而是模糊青少年身份,有意无意地将青少年作为目标用户,让其沉迷于网络平台。如果不能识别青少年用户,那么所有针对青少年的保护措施都无法施行。网络平台消极的实名认证机制,是青少年模式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问题三:缺乏及时更新的内容池
青少年模式上线之后,按照相关要求,各网络平台都要构建青少年专属的内容池。然而,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网络直播APP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显示:多数被测试的APP青少年模式里并未建设专属的内容池,更有甚者反而存在大量不适合青少年接触的不良信息。
同时,青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快速发展时期,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对内容的需求存在极大的差异,比如,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在高中生面前就显得十分“幼稚”。然而,青少年模式的多种限制使得网络平台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也就没有动力去及时更新内容池。如果青少年模式无法及时更新内容池,缺少适合的丰富内容,那么青少年就缺乏使用的动力,网络平台的前期投入又会“打水漂”,成为“沉没成本”,这又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网络平台应该及时更新内容池,建立常态化的更新机制,同时还应该通过精准的算法推送技术,将真正合适的内容推送给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
青少年沉迷网络有何危害?
青少年易于沉迷网络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方面,多数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分辨能力差。
他们难以鉴别网络世界海量信息的优劣,也难以有效抵挡虚拟世界无处不在的各种诱惑。
另一方面,各种网络平台完美地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
而沉迷网络除了会对青少年的身体成长和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外,还会对其道德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消极影响。首先,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感弱化、价值观念模糊。长时间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迷失自我,淡化道德意识,削弱道德规范。如果在网络世界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网络游戏可能激发个体放纵的欲望,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刺激中,青少年的道德感可能会被弱化、正确价值观念会被模糊。
其次,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更易于产生攻击行为,甚至是犯罪。青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在青少年身上存在多个突出的矛盾。这些矛盾常常会导致青少年无法完成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之间的顺利转换。他们可能将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将虚拟世界的攻击思维运用到真实世界。这会导致沉迷网络的青少年缺乏同情心、情感冷酷,甚至诱发各种犯罪。
最后,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会导致其缺乏正常的社会沟通与人际交流,社交交往能力会越来越弱。网络连接了世界,也制造了一个个充满孤独的世界。沉迷网络也会导致青少年越来越孤独,甚至抑郁。
青少年模式仍有待优化
青少年模式作为国家层面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新举措,其价值值得肯定,但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有待优化。
网络平台应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技术越强,责任越大。网络平台在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平台应该主动规范青少年模式的专属内容池,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干净、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网络平台还应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依托强大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实名认证、通知监护人、一人一账号等技术,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
家长应增强监护责任。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家长的教育与监护责任应该被重视。坦白而言,网络平台的首要任务是在激烈竞争中,吸引与黏住用户。期望网络平台像父母那样“盯”住孩子,让青少年脱离网络,这不可能也不现实。让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预防其沉迷网络,家长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报告,疫情防控期间,有些家长无暇监管长时间在家的孩子,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愈发严重。这无疑是家长的失职。因而,家长不要一味地责备网络平台,而是要对孩子多一些关心与交流,增强自己的监护责任。
青少年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我们不能将青少年与网络新生事物“隔离”,也不能“谈网色变”,进而排斥甚至敌视各种网络平台。这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劳的。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要想“出淤泥而不染”,更重要的是增强鉴别能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与其奢求网络平台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使其免受不良网络内容的侵扰,不如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使青少年健康上网,并在八个方面表现良好:抵制不良、不可沉迷、不扰常规、控制时间、健康时限、放松身心、辅助学习、长远获益。宜疏不宜堵,与其严防死守,不让青少年看到不该看的内容,不如注重媒介素养的提升,使其正确理解、分辨和运用网络内容。
相关部门应从严监管、重拳出击。虽然多数网络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但是在客观上这与网络平台以流量和收益为导向的商业目标是相冲突的。相关部门应从严监管,对那些说一套做一套,“放水”青少年模式的网络平台,进行下架、关停等严厉处罚,进而倒逼网络平台构建防范严密、没有纰漏的青少年模式。
来源:人民论坛
收藏!新闻传播推荐书单100(2021版)
2020年52所新闻传播院校考研调剂信息汇总
收藏!最新版新传(专硕)招生院校168所!
收藏!最新版新传(学硕)招生院校116所
2022新传考研难吗?怎么择校?怎么复习?公开课告诉你!
2022全年热点班上线!
年度最优惠
跨考新闻传播研究生,没头绪怎么办?
学硕与专硕、全日制与非全、一区与二区……这些考研常识你能分清吗?
阅读原文进入微店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