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缘何形同虚设 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缘何形同虚设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缘何形同虚设

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缘何形同虚设

摄影师:雷雳

2020年9月30日,《人民论坛》发表了雷雳与山西大学教授王兴超共同撰写的文章《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缘何形同虚设》,下面摘录一部分。

青少年模式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各种视频、社交、直播等网络平台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的使用时长、服务功能、访问内容、在线时段等方面均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每日使用时长累计不超过40分钟,充值、打赏等功能无法使用,正常的搜索入口会被关闭,访问内容仅限专属内容池,22时至次日6时不得使用。青少年模式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新举措,对于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具有创新性意义。

一、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二、青少年为何易于沉迷网络

三、沉迷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四、优化青少年模式的路径

青少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完成道德化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背景。但是,青少年往往难以充分地意识到网络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有效的手段,防止其沉迷网络。青少年模式作为国家层面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新举措,其价值值得肯定,但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有待优化。

首先,网络平台应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技术越强,责任越大。网络平台在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平台应该主动规范青少年模式的专属内容池,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干净、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网络平台还应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依托掌握的强大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实名认证、通知监护人、一人一账号等技术,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

其次,家长应增强监护责任。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家长的教育与监护责任应该被重视。坦白而言,网络平台的首要任务是在激烈竞争中,吸引与黏住用户。期望网络平台像父母那样“盯”住孩子,让青少年脱离网络,这不可能也不现实。保护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预防其沉迷网络,家长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报告,疫情防控期间,有些家长无暇监管长时间在家的孩子,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愈发严重。这无疑是家长的失职。因而,家长不要一味地责备网络平台,而是要对孩子多一些关心与照顾,增强自己的监护责任。

第三,青少年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孩子总是要长大,我们不能将青少年与网络新生事物“隔离”,也不能“谈网色变”,进而排斥甚至敌视各种网络平台。这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劳的。在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要想“出淤泥而不染”,更重要的是增强鉴别能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求人不如求己。与其奢求网络平台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使其免受不良网络内容的侵扰,不如培养孩子的媒介素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使得青少年健康上网,并在八个方面表现良好:抵制不良、不可沉迷、不扰常规、控制时间、健康时限、放松身心、辅助学习、长远获益。宜疏不宜堵。与其严防死守,不让青少年看到不该看的内容,不如注重媒介素养的提升,使其正确理解、分辨和运用网络上的内容。

最后,相关部门应从严监管、重拳出击。虽然多数网络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但是在客观上这与网络平台以流量和收益为导向的商业目标是相冲突的。相关部门应从严监管,对那些说一套做一套,“放水”青少年模式的网络平台,进行下架、关停等严厉处罚,进而倒逼网络平台构建防范严密、没有纰漏的青少年模式。

原文链接:

http://www.rmlt.com.cn/2020/0930/595165.shtml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