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1.网络成瘾症;2.网络孤独症;3.人格障
碍;4.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性心理障碍;6.暴力行为模式。要纠正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必须:1.净化网络空间;2.建立一批高质量的青少年专业网站;3.提高青少年网络道德意识;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网络的积极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逐渐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1)互联网具有平等性和交互性、时效性和方便性、全球性和共享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博性等特征,人们在网上可工作、学习、查询、购物、旅游、聊天、游戏等,从事各种活动。(2)互联网将各个地方的站点连在一起,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它传递信息的速度非常快,可以说是一触即发。互联网在方便大众生活、传播文化知识、增进不同族群间的交流、给人们的生活提供种种便利的同时,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在网络快速发展过程中,青少年站在了最前沿,成为网民的主体人群。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8.2%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触网”的青少年已占到被调查青少年总数的100%。不容置疑,网络资源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强烈的求知欲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为他们提供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同时也扩展了青少年的活动广度与深度,给他们带来了种种便利和好处。
但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很难做到对网络资源进行严格审查,也不可能对所发布的信息逐一核实。人们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空间接收和传播信息,使得有用与无用的、正确与错误的、先进与落后的信息充斥互联网。这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网络的负面影响探讨了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及预防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
1.网络成瘾症
网络成瘾综合症,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
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
患上IAD的人在心理上对网络有强烈的依赖感,嗜网如命而不能自拔。他们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平均每月上网超过144小时,即一天4小时以上。不上网时头脑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情,无法抑制上网冲动。从网络中他们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并由此而忽视与社会的交往,忽视现实生活的存在。
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综合症的高发人群。据民盟北京市委提交的报告,北京市中学生网络成瘾者约有13万多人,占学生总数的14.8%。据北京市150多位政协委员历时4个月完成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小
学生上网达到81.3%,有七成学生网民沉湎于网上聊天,有四成多经常光顾色情网站,互联网成为一部分青少年名副其实的电子海洛因。
武汉市6名平均年龄为十五六岁的辍学学生因为没钱上网,而在市区
实施抢劫;浙江省绍兴县有1名连续3个通宵上网的少年,因父亲不准他再去网吧,竟从4楼窗口一跃而下,以身“殉”网。
网络成瘾不仅影响人的心理,还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引起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起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疼等,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网络孤独症
网络孤独症是指因过多地使用网络进行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能力下降,导致孤独感。
青少年正处在情感发展的高峰期,多参加社会活动,在与他人情感的互动中,真切地体味喜、怒、哀、乐、爱与恨,该哭的时候哭,该笑的时候笑,从而促使个人情感正常发展。而在网络世界里,传统的交往方式被彻底打破。青少年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网上交流,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与自己气味相投的网友,他们在网上随心所欲地聊天,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
这种非社会化的交往方式,一方面强化了青少年的网上行为,把他们的兴趣、热情引向了虚拟世界,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正常交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被无情地消解掉;另一方面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讨厌复杂的人际交往,出现交往上的困难。一旦离开网络,他们就会感到孤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对网络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表现出网上交流能力与现实生活中交流能力的极大反差。
美国斯坦福大学学者诺曼尼指出:互联网会制造一个充满孤独者的世界。电脑使用得越多,孤独感和压抑感就越强,社会交往能力亦越差。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在为性格内向的青少年提供展示自我平台的同时,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封闭。网络孤独症阻碍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人格障碍
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受到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约束,人们都会慎思慎行,以真实的身份与他人交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没有面对面的交往压力,人们的责任感大大降低了,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或不方便表露出来的情感和主流道德所不允许的思想和行为却能得到顺乎自然的表露。
在这里,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每个人都可以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从男人到女人,从卑鄙小人到谦谦君子,从恶棍到英雄,你可以是你想象的任何一个人,以你喜欢的任何方式行动,肆意妄为,甚至可以不计后果地展示自己平时不敢展现的内心的隐私和黑暗。久而久之,一些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塑造了另外一个自我。
真实自我与虚拟自我往往无法同一,不能相互印证。青少年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协调能力差,无法顺利完成真实自我和虚拟自我的转换,甚至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环境的生活角色,他们有时会怀疑我是谁。角色发生混乱,造成网上与网下判若两人的人格分裂。导致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形成,出现人格障碍。
4.扭曲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人的社会化历程的逐步形成而发展起来,是社会化的结果。青少年处在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中,具有很大的变动性和可塑性。网络文化构筑起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识、情感、思想与心理,其中的有害信息,会对他们产生直接的消极影响。
我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人们了解和掌握世界范围内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信息提供了便利,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任意性,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充斥其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散布一些不良舆论,如个人私利主义、拜金主义、性开放观念等,使崇尚新知识、思想活跃的青少年面临严峻的考验。
由于青少年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幼稚以及任性,辨别是非能力差,长期接触这样的信息,易信以为真,从而迷失理性的自我,淡化道德意识,丧失道德规范。他们往往会按照网络所塑造的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意象行事,有些人甚至不认为网上聊天时说谎是不道德的。在目不暇接、瞬息万变、矛盾重重的网络信息中,他们往往难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5.性心理障碍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伴随身体的迅速成长和生殖系统的发育完善,他们开始关心性的问题,对性充满了幻想、好奇、探究。在我国,由于封建意识的长期束缚,性教育一直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充满激烈争论的领域,也是一个薄弱环节,他们无法通过正规的途径接受正常的性教育,了解更多的性知识,于是互联网上大量充斥的性内容便成为当今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来源。
青少年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性知识,大都是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甚至可能是不健康的。据不完全统计,
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两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许多网站以此为生,牟取暴利。大多数黄色网站,青少年可以随意进入。60%左右的青少年是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的,7%左右的青少年经常浏览色情网站,受网络黄色信息的影响,他们的性观念被误导,性心理被扭曲,出现性心理障碍,甚至性犯罪。接触过网上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的行为动机。
6.暴力行为模式
首先,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青少年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差和道德自律意识不强,很容易让他们感到网络特别自由并产生为所欲为的冲动,从而放纵自己的网络行为。如在留言薄上撒谎、攻击、谩骂他人、网上多恋等等,网上不良行为随处可见。
其次,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会致使其行为向暴力化倾向发展。目前大多数网络游戏以攻击、战争、竞争为主要成分,在游戏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可用武力解决。青少年社会化的行为模式尚在形成过程中,长期玩飞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会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异。在现实社会中,如果遇到冲突,便会采用这种熟悉的方式!!!以武力进行解决。在他们看来,这和在游戏里无数次重复过的行为没太大不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会酿成大错,引发个人和家庭悲剧,此类事件在媒体上时有所闻。
美国的系列研究亦显示,以暴力为主的游戏,极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更具有攻击性。一些酷爱血腥暴力,打打杀杀游戏的青少年,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更容易表现出侵犯性,严重的甚至会走上邪路。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良影响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良影响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是网络特性方面的成因。如网络的自由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新空间,个性可得到最大的张扬;网络的高科技特征易造成青少年的技术崇拜,他们渴望成为信息时代的英雄,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做冲浪的弄潮儿;网络的时尚性符合青少年追逐时尚的心理;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其次是青少年个性特征、心理发展和社会化方面的因素。如研究表明,患IAD的个体在人格特质方面往往具有敏感、忧郁、脆弱、多疑、焦虑、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自制力差、性格孤僻、认知能力差、缺乏自信、悲观、逃避现实、自卑、成就感低等。最后是家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方面的成因,如家长的放任态度、社会急剧变化和社会压力、学校的教育方式不当和面向少数学生的粗野做法等都会把青少年推向网络世界。
因此不能简单将问题归结于网络的出现。网络只是一个工具,要想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最大限度抑制其负面效应,就需要通过青少年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整体力量建构一个立体交叉的防护网,切实重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健全人格。具体如下:
1.净化网络空间
本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网络法制建设。目前我国有关网络的法律法规明显不足,难以满足网络发展的实际需要,需加快立法进度,特别需要出台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专项法规,以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维护青少年权益并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积极开发、利用网络防范技术。首先,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分级过滤,在内部网和外部网的界面上,构筑信息防火墙,使所有内外连接,都强制性地接受防火墙的检查过滤,从而堵截色情、赌博、暴力、迷信等有害信息及不健康内容进入通道,清除网上文化垃圾,净化网络空间。其次,依法加强对网吧的监管,在所有网吧装上网络安全监控软件,有效防止青少年在网吧有害使用网络。全方位地为青少年网上健康之行护航。
营造健康、文明、绿色的网络游戏环境。首先,净化网络游戏软件,查处含有不健康特别是淫秽色情和暴力内容的网络游戏产品,审查擅自上网运营的境外游戏产品,加强对国产游戏制作的引导、规范和监管。给青少年一个公平、健康、绿色的游戏环境。其次,可在游戏软件上安装绿色服务器,每小时系统可自动提醒玩家游戏时间,每周限定玩家游戏时间,有效杜绝青少年患上网络成瘾症。
2.建立一批高质量的青少年专业网站
青少年好奇心强,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浓,接受能力快。针对他们身心发育的规律和特点,建立一批内容和形式上适合他们的网站。虽然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家为
青少年设置的绿色网站,但为他们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安全的绿色网络空间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各级各类学校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明、科学、尤其是对青少年能起正
确导向的网站。
这些网站内容上应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形式上应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寓教于乐。并通过加强服务力度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如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以聊天和妙趣横生的心理测验等方式,及时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困感,并进行准确的疏导和帮助。充分发挥这些网站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把互联网作为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培养创造力的工具。
3.增强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
要消除网络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只靠围、截、堵是行不通的,关键是疏,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
首先,网络道德教育应针对不文明、不道德的网上行为进行规范,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帮助青少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能正确区分哪些内容对他们有利,哪些内容对他们不利。自觉做到上网不乱闯禁区,不访问黄色网站,不发表下流的言论,不传播有害信息,有效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在思想上为自己修筑一道防火墙,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文明上网,上文明网。
其次,帮助青少年克服由于减少使用互联网而产生的失落感,逐步树立科学的闲暇意识和闲暇态度,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活动,不过度上网。
4.齐抓共管
在引导青少年健康上网的问题上,家庭、学校、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三者必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密切配合,做好网络教育管理工作。
家长要把握最基本的网络知识的学习,讲究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教育孩子树立遵纪守法观念,自觉抵制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学校要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网络安全防范教育课,加强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制宣传教育,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虚拟世界吸引过来,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的网络有害使用。
与学校和家庭相比,社会所承担的责任更大,任务更艰巨。因为有网络的地方,就可能有管理或监控的盲点,往往家庭、学校花了很大精力,却由于社会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干扰,使其效果大打折扣。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环境的监管,特别是对网吧的监管,科学合理地确立各地网吧发展的规模数量,防止无序发展和不良竞争,引导网吧向信息服务方向发展。
本文摘自2007年4月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5卷第2期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总编辑:韦志中
责任编辑:马路陈领芬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4-04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