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沙棘为“维C之王”。转念一想你或许会发现,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维C之王”——柑橘、猕猴桃、枣、番石榴、刺梨、沙棘、针叶樱桃等等。但这些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其实
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以100g鲜重中所含维生素C的毫克数计,柑橘、猕猴桃和枣是两位数,番石榴、刺梨、沙棘和酸枣是三位数,针叶樱桃是四位数。
与此同时,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获取难度也基本上是
逐级递增
:任何一个水果摊上都买得到柑橘和猕猴桃,但想要品尝新鲜的针叶樱桃,恐怕得亲自去一趟东南亚。
针叶樱桃。图片:EricGaba/wikimedia
特别酸的沙棘
话说回来,知道沙棘长什么样的人却不多,因为市面上并没有沙棘鲜果出售。
原因有两个,其一是沙棘的浆果又小又柔嫩,不便贮藏和运输;其二是这种果实
实在太酸了
,几乎无法直接食用。
顺便说,因为维生素C本身是一种弱有机酸,所以酸的水果往往给人一种富含维生素C的
。实际上,水果的酸味主要来自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等酸性更强的有机酸。例如,甜橙和柠檬的维生素C含量相同,但后者比前者酸得多。
沙棘的酸味也主要来自
苹果酸
,含量高达0.8%~3.2%,远远超过维生素C(平均685mg/100g);另一方面,沙棘的含糖量比较低,只有2.7%~5.3%,甜味的缺席令酸味显得更为粗暴。此外,沙棘还含有1.2%~2.1%的
奎尼酸(金鸡纳酸)
,因而具有相当强的涩味。于是,咬开一颗新鲜沙棘果的味觉体验,就是在尖锐的酸味之后,因口腔黏膜失水而
难以下咽
,最终结束于“呸”的一声。
不知道杂食的白眉歌鸫能不能接受沙棘的酸涩。
亲朋好友都能吃的沙棘
沙棘属于胡颓子科(Elaeagnaceae),这个科很小,只有三个属,60来个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
虽然在被子植物里占的份额很少,不过有个好消息是——
这个科的果实都可以吃
,所以也许值得你记一下它们的识别特征:
灌木或小乔木,单叶,全株都有银白色到褐色的盾状鳞片,尤其以叶片背面为多,所以叶子翻过来是闪亮的银白色。
作为胡颓子科的一员,沙棘的叶子背面也是银白色的。
胡颓子科的模式属、也就是胡颓子属
Elaeagnus
的果实成熟后往往是红色的圆柱形或椭球形,状似某些哺乳动物的乳头,所以这个属里颇有一些
牛奶子、羊奶子
之类的名称——不要笑,这些都是正式中文名!这些奶子的可食用部分都是肉质化的萼筒,真正的果实是瘦果状的,当成核吐掉就好了。胡颓子属里果实最大的种类是
E.angustifolia
,枣的繁体字是
,拆开再横着拼起来就是棘,沙枣和沙棘算是相映成趣。
沙枣果实与叶。
分类学史上的乌龙事件
沙棘的果实富含类胡萝卜素(又一个“营养价值高”的证据),呈现深浅不同的黄色,兼之形状主要是正球形,总算是不会被当成奶子,不过它的分类学历史上也出现过
严重的乌龙
沙棘的棘刺和果实。
Hippophaerhamnoides
这个名字是林奈起的,属名来自希腊语的hippo(马)和phaos(使之闪闪发亮),因为古代欧洲用沙棘的叶子喂马,使之膘肥体壮毛皮闪亮;
种加词的意思是“
长得像鼠李
”,因为都是有刺的灌木。
但是,林大爷起完名之后就把模式标本给
丢!了!
——当然也可能是别人弄丢的,总之就是找不到了。所以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大家都不知道“正牌的沙棘”应该长什么样。偏偏这又是一个分布极广、几乎遍及整个欧亚大陆寒带和温带地区的属,大多数分类学家只好将就把它当成一个种。
直到1971年,芬兰植物学家ArneRousi对这个属做了详细的考证,认为林大爷应该是在欧洲北部的海边采了沙棘的模式标本,于是在瑞典的乌普萨拉植物园采集了后选模式标本,
这才确定了沙棘“应该”长什么样
Rousi把沙棘这个广域分布种分成了9个亚种,其中5个在中国有分布,但并不包括原亚种ssp.
hamnoides
长成乔木的沙棘林。
在比较干旱的地区,沙棘长成灌木,能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在西南山地海拔不是太高的河谷里,沙棘能长成10米高的乔木,是当地森林植被的优势种,有时甚至能形成纯林。
金秋时节,如果你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山区旅行,一定会看到河谷里大量墨绿色的树上挂满金黄色的果实,到时候可别忘了去给你的味蕾提提神啊。
对了,如果你发现有的树上果实累累、另一些树却一粒也无,不要诧异,沙棘是雌雄异株的。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