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的灵魂(组诗) 液态的灵魂(组诗)液态的灵魂(组诗)

液态的灵魂(组诗)

刊发于2015年第12期《奔流》文学杂志的作品――

水的桂林

当紫薇花开得比南方更茂盛的盛夏

我用39度纯盐般的热情走近多情的桂林

没承想那么多原色的感情仍被漓江一一稀释

只觉得城市街道一排排整齐的香樟也是水做的

株株都成漓江分支

水就是城城就是水

两江四湖从北宋一路逶迤而下

桂林历史从上游至下游

被液态的灵魂贯穿

水便成为城市惟一的主题

漓江做封面桃花江做扉页

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只能算不动声色的封底

山上偶尔滑落的一两声蝉鸣也清澈伶俐

在没有缝隙的岫雾中穿行

你用目光和桂林交流

不如用心去聆听青山绿水的跫音彳亍

或者干脆学学石涛大师

临江而立与青山耳语

这里的阳光也是水做的

在江面将夏天平坦而舒展布设

你在漓江乘筏而行

会看不到阳光和江水结合的缝隙

倏然一声长唳从水面急急溅起

一行白鹭将漓江劈为两半

日月双塔印象

日月双塔坐落在桂林城的中轴线上,始建于唐代,日塔高41米,九层,铜质;月塔高35米,七层,为琉璃塔。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未果后,曾在此传授佛学。

见你在时候阳光正好

日和月以莲的形式在湖中矗立

并完成一次优美的通感

飞檐上风铃依然生动如初

穿越岁月沧桑的经幡佛龛

仍在诉说鉴真大师传经布道的艰辛和苦涩

钟声的羽毛飘坠若木槿花开花落

大师莲花打坐拈花的佛手

似开又合若一枝平静的荷

岁月往往顺流而下

记忆常常逆势而上

千年前远涉重洋流浪的荷花

从樱花与夕阳无缝链接处

孤独地往塔什回望

其中最瘦骨嶙峋的一枝

从荷梗深处启程

寻找皈依之路

有籍贯的玉米田

当你的双脚以根须的形式

注入南方红土地的那一刻你身上就有一种异样感觉了

那与和风细雨一起倾斜的玉米田深深浸染你

多情的叶子攀缘你的双臂延伸

丰腴的梗茎捧着阳光裙裾的高脚杯子

用瑶族特有的热情欢迎你

而此时中原版的玉米

刚刚进入孕穗的青春期

分蘖的新叶尚在牙牙学语

与阳光一同玩耍的鹁鸪啼声

也步履蹒跚

一高一低

这使你感到

不同版本的玉米

操着不同的方言俚语

同一种植物

也如深度不一的唐诗宋词

分为上阕和下阕

上阕尚在抽枝

下阕已进入尾声

河流总会分上游或下游

戏剧总会有序幕和谢幕

就像这漓江版玉米或是黄河版玉米

无论早熟或晚熟

都是中国乡土文化最经典的组成部分

根须吮吸的乳汁全是汉字

向你表白都用汉语

一帖关于罗汉果的医用处方

是一种葫芦科藤本植物拥有阳光的皮肤

接近土地和雨水

面孔若独秀峰般俊逸和空灵

我查阅过罗汉果的历史

不但是口感极佳的果品食馔

医用价值也远远高过南方所有植物稍顶

治疗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

关键还有滑肠排毒清热润肺的功效

曾经清纯的漓江因污染而气管发炎

喉咙红肿日夜咳嗽

瘀堵的河道在腥风澶雨中发烧咳血

那些悠悠帆影雨后新笋般的对歌声

遥遥挂在患癔症的记忆彼岸了

漓江一时沉默

漓江无语

阴阳失调的躯体须中医的调理

原色生活的调料是中庸与中和

且煎几副罗汉果调制的药膳

让感冒的漓江定期服用

消炎止痛和血化瘀

再佐一畅通经络的针灸推拿辅助治疗

还原漓江以朴素和平淡

让漓江在南方作素色舒展或在南方之外

时间的重量•冠岩溶洞写意

像古代帝王的一顶紫金冠

镶嵌于灵山秀水之间

洞内半挂的石钟乳都飘浮起来了

能听到时光在壁内滑过的声音

一粒鸟鸣从洞顶惊落

爬上石幔的清苔忽然喊冷

高过星星额头的石笋

攒着劲向上生长

棕桐石柱能渗透出清石拔节之声

一公里长的暗河在地下匆匆行走

时间有速度使人不由感喟

从青丝到白发从远古到现代

1000

米暗河的长度

一曲《云水禅心》从上游漂来

音乐的翅膀同水面接触的一刹那

瞳孔里一一走过的时光

纷纷跌倒

白玉兰素描·在徐悲鸿阳朔故居

一株绢纸质地的白玉兰孤独伫立在先生的故居

像刻意等待远方友人造访

又像苦苦守候一段旷世情缘

那是怎样的一种白呵一种纯粹的白

白的让人屏心静气

哪怕匆匆瞥上一眼

一树漫卷的雪意会氤氲笼罩你

甚至能听到雪在枝桠间大口大口喘息

玉兰有玉兰的故事

日日夜夜都在测量苦难的长度与距离

1937

年在砚的左右

在感情的左右

先生用的是泼墨的方式

一株株花蕾长得却像一排排荷箭般整齐

那一年阳朔的风好冷

所有的花萼都冻得缩着脖子

玉兰在挣扎玉兰在呐喊

玉兰花开了又谢

谢了又开先生的玉兰一如冻伤的汉字

一个个皴裂着不能愈合的伤口

片片都在咳血

为中国更多不曾咳血的玉兰

多年后一个很平常的雨季

我循着玉兰花香来到这里

感觉先生的故居很小很小

普普通通的院落不超过

400

平方米

很小的院落却因为玉兰的缘故丰富了名气

以至于世界现代美术史上

烙印下很深很深玉兰和马蹄的痕迹

2015

月桂林旅次

2015

日又改

作者简介

:田晓炜,笔名,苇子,男,河南长垣人,现居濮阳。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濮阳市作协副主席,《南乐文学》杂志主编。15岁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在《人民日报》《诗刊》《诗歌月刊》《青海湖》《河南诗人》《中学生文学》,香港《中国网络日报》、新加坡《五月诗刊》等海内外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400余篇,曾荣获中国时代报告文学奖、济南军区前卫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著有诗集《月亮舟》《七色谱》。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