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平|中国古代抗疫的智慧 ​吴广平|中国古代抗疫的智慧​吴广平|中国古代抗疫的智慧

​吴广平|中国古代抗疫的智慧

本文转自【连城读书会】公众号

中国古代抗疫的智慧

编者按:

2020年2月7日(正月十四)晚,全国优秀教师、湘潭市全民阅读协会副主席、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广平先生应“元福新潮”发起人之一、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智库工作部部长江立云先生的邀请,到汨罗市新市镇元福村“元福新潮”微信群,宣讲“中国古代抗疫的智慧”。讲座由新市镇元福村党总支书记仇公平同志主持,由江立云先生总结。吴广平教授在讲座中激励大家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从过往中看到智慧,在当下疫情十分严峻的危急情况下,众志成城,坚定必胜的信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汨罗市新市镇党委组织委员王理隽同志根据吴广平教授的现场讲座录音整理出讲稿,吴广平教授对此讲稿进行了审核、修改与补充(补充的材料截止到2020年3月23日),现特予转发,以飨读者。文章篇幅较长,阅读完全文大约需要近三个小时。

】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大小瘟疫有1000多次,大的瘟疫主要有伤寒、流感、鼠疫(黑死病)、麻疹、天花、霍乱、白喉、疟疾、麻风病、猩红热、肺结核病(痨病)、血吸虫病、急性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这都是流行性烈性急性传染病。中医将瘟疫分为湿热疫、温热疫、暑热疫、寒湿疫、杂疫五大类,对各类瘟疫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要点、常见证型、治法方药等均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漫长的防瘟抗疫历史中,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防治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有人痘接种这样的中医免疫疗法,有隔离瘟疫患者的强制措施和专门收治瘟疫患者的专科医院,有服药、针刺、温灸、贴敷、火罐、刮痧等中医药物疗法,有香疗、食疗、水疗、酒疗、浴疗等中医自然疗法,有按摩、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行为疗法,有开导法、暗示法、疏泄法、节制法、移情法、调气法、音乐法和情志相胜法等中医认知疗法。其中中医药疗采用中药汤剂、丸剂、冲剂、散剂、膏剂、酒剂、片剂、针剂、胶囊剂、气雾剂等,让瘟疫患者通过饮用、吞服、涂抹、敷贴、注射、吸入等方式来治疗瘟疫。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历史中吸取力量,从过往中看到智慧,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为当下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贡献。

【关键词】

中国;中医;瘟疫;预防;治疗;智慧

目前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肆虐,导致许多国家封城甚至封国,交通停运、工厂停工、学校停课、商场停业。西医认为新冠肺炎是一种流行性烈性急性传染病,中医则认为是瘟疫中的“寒湿疫”。

瘟疫,也叫温疫,简称叫瘟或疫,又名疫疠、疾疫、疫疾、时行、天行时疫,是中国古人对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统称。“瘟疫”是同义合成词,即“瘟”和“疫”意思是一样的,因此,“瘟疫”也可单独叫做“瘟”或“疫”。瘟疫,中国古人认为是感疫疠之气造成的一时一地大流行的烈性急性传染病。《素问·本病论》称温疫。《丹溪心法·瘟疫五》:“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认为瘟疫是很多人都被传染的病,又叫做“天行时疫”。

的本义为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北宋宋祁、郑戬《集韵》说:

“瘟,疫也。

”“瘟疫”“瘟病”的“瘟”,古代也写作“温”,“温”同“瘟”。

因此,古籍中“瘟疫”“瘟病”也写作“温疫”“温病”。

瘟,形声字。疒是意符(形旁),表意,篆书疒像一张病床,表示瘟是一种病;昷古同“温”,是声符(声旁),表音。宋代学者王圣美、王安石认为形声字的声符在表声的同时还表意,因为形声字的声符大都在字的右边,因而这种观点被称为“右文说”。瘟字的声符昷(温)就既表声还表意,温有温和、仁爱的意思,表示感染了瘟疫的人令人同情、怜悯。

疫字的本义也是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疫,民皆疾也。”意思是说,疫是许多人都会传染的病。西晋吕忱《字林》说:“疫,病流行也。”意思是说,疫是流行性疾病。疫,形声字。疒是意符(形旁),表意,篆书疒像一张病床;殳是声符(声旁),乃役字省声。因此,疫字的异体字就写作疒字头下面一个役字。疫字的声符也是既表声也表意。役有驱使义,古人误以为瘟疫是神鬼驱使的。

就我所知,瘟疫(流行性烈性急性传染病)主要有鼠疫(黑死病)、狂犬病、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猪流感、血吸虫病、急性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霍乱、天花、疟疾、流感、伤寒、梅毒、麻风病、肺结核病(痨病)、艾滋病、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猩红热、莱姆病、埃博拉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炭疽病、麻疹、西尼罗脑炎、传染性海绵样脑病、非典型肺炎(SARS)、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年5月28日宣布人类消灭了天花。这是唯一被人类消灭了的瘟疫。

中国历史上,有史可查的大小瘟疫有1000多次,其中有伤寒、流感、鼠疫、麻疹、天花、霍乱、白喉、疟疾、麻风病、猩红热、肺结核病(痨病)、血吸虫病、急性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烈性传染病。发生在最近的两场瘟疫,一是SARS,二是新冠肺炎。

2002年底,SARS(非典型肺炎)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随后扩散蔓延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逐渐消灭,全球感染8273人(主要在中国),在全球17个国家共造成775人死亡。

华琪著《非典警示录——SARS过后的沉思》,华文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2019年12月,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后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后蔓延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暴发并大流行。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截止到2020年3月23日晚9时11分,全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81691例,累计治愈出院72848例,累计死亡3276例。中新网2020年3月23日电,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截至北京时间23日晚8时25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35万例,死亡病例达15328例,超过1.5万例。截止到3月23日,全球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编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健康教育手册》

195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分子生物学家乔舒亚·莱德伯格(JoshuaLederberg)曾说过:“人类统治地球最大的威胁是病毒。”

面对如此飘忽不定的病毒,人类应该怎么办?

从医学科学的角度来说,科学家应当全面总结病毒的发现、流行、生态、致病、免疫、诊断、预防与治疗等,为所有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防治奠定理论基础,主要有四大研究领域:一是擒获元凶——病原体的研究;二是铸就坚盾——免疫方法的研究;三是锻造利剑——抗病原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四是斩断魔爪——传染病传播途径的研究和公共卫生事业的研究。

我不是医学专家,是一位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位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师,面对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肆虐,我想给大家聊一聊中国古代抗疫的智慧,或许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从过往中看到智慧。

瘟疫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史料中早有记载。如传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周公旦所作的《周礼》是一部记载周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认为医生是负责治疗所有人疾病的,一年四季都可能暴发瘟疫。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是一部主要记录先秦礼制的著作。《礼记·月令》说:“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则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则民多疟疾。”认为如果阴阳失调,气候反常,就会导致疾病频发,瘟疫蔓延。这说明中国人在先秦时对瘟疫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知道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由此可见我国人民很早就对流行性急性传染病有了认识。《黄帝内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医书,托名黄帝撰,分《素问》与《灵枢》两部分。该书非一人一时所作,到了战国时期基本理论已经形成。其中的《素问》假托黄帝与名医岐伯的对话,阐述生理、病理现象和治疗原则。《素问》中对瘟疫也有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知道凡是瘟疫都会传染,不分年龄大小,瘟疫患病的症状都是相似的。由此可见,中国古人早在先秦时期对瘟疫的认识就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中医将瘟疫分为湿热疫、温热疫、暑热疫、寒湿疫、杂疫五大类,对各类瘟疫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要点、常见证型、治法方药等均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医药学在与瘟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防治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当下抗疫我们应该充分继承和发挥我们祖先防疫、抗疫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抗疫智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平时预防智慧;二是疫时防治智慧;三是隔离预防智慧;四是心理治疗智慧。

平时预防智慧

注意环境卫生

保持环境卫生

宋代温革《琐碎录》说:“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认为沟渠要注意疏通,室内要注意清洁卫生,保持空气清新,这样就不容易产生瘟疫。

勤开窗

清代王士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说:“人烟稠密之区,疫疠时行者,以地气既热,秽气亦盛也。故住房不论大小,必要开爽通气,扫除洁净,庶几清风自来,疫气自然消散。反是则热气浊气,益为疫气树帜矣。”认为瘟疫流行时,不但要打扫室内卫生,保持环境清洁,而且要注意开窗,保持空气流通。我们现在防疫也是反复叮嘱大家要勤开窗,要注意空气流通,要重视环境卫生。这些我们古人早就认识到了。

讲究个人卫生

勤洗手

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说:“日五盥,盖谓洗手不嫌频数耳。”要求大家勤洗手,每天要洗五次,不要嫌麻烦。唐代孙思邈要求:“常习不唾地。”要求大家不要随地吐痰。这里我强调下,有些人喜欢随地吐痰,这样不好,不但害别人还害自己。清代尤乘《寿世青编》说:“人卧室宇,当令洁净……即一身亦尔,当常令沐浴洁净。”强调个人要勤洗澡,讲究卫生,爱洁净。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六味熏衣香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千金月令》中都记载了熏衣、香体的香方。衣服薰过后具有防虫、净身、清净空气的效用。

注重饮食卫生

吃熟食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说:“六畜自死,皆疫死,不可食之。”认为马、牛、羊、鸡、狗、猪等家畜如果因瘟疫而死,这些家畜的肉不能吃。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夫霍乱之为病,皆因饮食……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煮烂。”认为染上霍乱的人,是不注意饮食卫生所致;要求大家不要吃生肉,这会伤胃,所有的肉都要煮烂了再吃。人类发明火以后,肉类由生食过渡到熟食,这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专门为此写了一部专著,书名就叫《生食与熟食》。因此,我们要牢记祖先的叮嘱,肉类一定要煮烂熟透以后才吃,这样才有益于健康。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井)者成硷(碱),用须煎滚,停一时,硷澄乃用之。”认为井水里可能流入污水,会有水碱水垢,喝的水一定要烧成开水,烧开后还要沉淀一下,去除碱垢后再喝。这表明我们祖先很早就意识到饮用水的卫生,主张要喝烧开了的水,要喝纯净水。

疫时防治智慧

中医防治瘟疫强调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愈后防复。中医对待瘟疫患者的着眼点永远是整个身体,而不是病毒。病毒和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将共存,中医的做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中医认为,正气是人体抵抗邪气侵袭、修理病理损伤、调节与维护正常生理活动和能力的总称。而邪气则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人染瘟疫是邪气侵袭所致,《黄帝内经》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了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气的强弱,疾病的发展、传变、转归和预后,同样如此。中医重视增强人体正气即抗御病邪的能力、自我调节阴阳的能力以达到防病疗疾的目的。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中国古代中医防治瘟疫的方法与智慧主要有药物疗法、人痘接种法、针灸疗法、贴敷疗法、按摩疗法、体育疗法、芳香疗法、膳食疗法、饮水疗法、饮酒疗法、沐浴疗法等。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就是采用中药汤剂、丸剂、冲剂、散剂、膏剂、酒剂、片剂、针剂、胶囊剂、气雾剂等,让瘟疫患者通过饮用、吞服、涂抹、敷贴、注射、吸入等方式来治疗瘟疫,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服用中药汤剂来治疗瘟疫。

中国抗疫史上,涌现了许多研究瘟疫学的名家和名著,如东汉张仲景著的《伤寒论》,北宋庞安时著的《伤寒总病论》,明代张景岳著的《景岳全书》、吴有性著的《温疫论》,清代刘松峰著的《松峰说疫》、杨栗山著的《伤寒瘟疫条辨》、俞根初著的《通俗伤寒论》、余师愚著的《疫疹一得》、吴鞠通著的《温病条辨》、陈耕道著的《疫痧草》,这些著作都有瘟疫防治的药疗方案,值得我们今天珍视。其中,明末清初吴有性所著《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正是受到中国古代医书的启发而发明了防治瘟疫“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而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大家知道,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几千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医学界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再度肆虐。1967年,中国启动了抗疟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记载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青蒿素问世48年来,挽救全球超过600万疟疾患者的生命。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我跟大家讲这个典型案例,就是要告诉大家,屠呦呦是从中国古代的医书中受到启发才发明青蒿素,表明中国古代医学博大精深,不能瞧不起,更不能认为中医是无用的。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中医认为瘟疫传染性强,不管男女老少均可患病,症状也相似。中医又认为瘟疫病因是感受疫浊之气,吴有性《温疫论》曰:“疫者,疫气流行,多兼秽浊。”一是指疫疠之气,二是指秽浊之气。病邪之性质为“湿、热、浊、毒、瘀”。中医治疗瘟疫的原则是扶正祛邪,在这个原则下,强调辨证论治。中国古代研究、治疗瘟疫的医家将瘟疫分为湿热疫、温热疫、暑热疫、寒湿疫、杂疫五大类,对各类瘟疫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要点、常见证型、治法方药等均有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瘟疫”中“寒湿疫”的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通俗地说就是湿邪内侵,而致身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引起发热、咳嗽、肺部病变等症状。我国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战疫中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让中医尽早的介入,快速缓解患者发热、咳嗽症状,其着眼点是调整人体阴阳失衡,激发和恢复人体自身免疫力以清除病毒。从临床观察中发现中医在减轻患者发热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疗效,在患者轻症转好、重症转轻、缩短病程等方面功不可没,其中张伯礼、仝小林、黄璐琦三位中医院士立了大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名誉院长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72岁的张伯礼,今年农历大年初三临危受命,赶赴武汉参与救治。他亲自拟方,指导临床一线合理用药,逐步探索中医药诊治的良方。张伯礼建议,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1月28日,首批几千名患者服上了中药;29日,3万人服上了中药。一两天后,一些轻症患者退烧了。2月12日,他首先率领20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江夏方舱自2月14日开舱,3月10日“休舱”,运行26天。作为武汉唯一的中医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以中医药治疗为主,中医药、中医特色疗法全覆盖。江夏方舱医院的阵容颇为强大,张伯礼担任名誉院长,中央指导组中医药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担任业务院长。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5省市三甲医院的400余名中医、呼吸重症医学、影像、检验、护理等专家与江夏区中医院现有医生进行混编,成立医疗团队。江夏方舱医院50O多名患者,用中医药治疗,无一例转为重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仝小林

2020年1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64岁的仝小林被任命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受命开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除夕当天他带队前往武汉。一到武汉,仝小林就直奔病房、急诊留观、发热门诊看病人。他首先要判断这个新发的病到底是什么病。武汉给他的第一感觉是又潮湿又阴冷。他看到的初发病人,舌质淡,舌苔白厚腐腻,困乏无力,发热但热度不高或不发热,咳嗽胸紧,没有食欲,恶心甚或呕吐,腹泻,这是典型的寒湿郁肺和寒湿困脾的表现,属于瘟疫中的“寒湿疫”。仝小林迅速定下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原则“宣肺化湿”,这后来成为指导全国中医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

2020年1月2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率领北京西苑医院和广安门医院医疗队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对一批新冠肺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2月3日,这批8名患者治愈出院。截止2月14日12点,中国中医科学院医疗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负责了42张床位,86例患者,其中重症患者65例,危重患者21例,纯中医治疗8例,出院33人。以出院病人为例,把纯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与纯西医治疗进行比对,核酸的转移时间显著降低;发热、咳嗽、乏力、咽干、食欲减退、心慌等10个症状比西医组明显改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也明显改善;平均住院时间也显著地小于西医组。

治愈瘟疫患者,中医主张康复期服用中药瘟疫通治方,如有条件,推荐使用辨证论治中药,有余毒未清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等4个证型,根据具体情况开具中医药处方。我想举最近著名中医运用中药成功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来作说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北京西苑医院医疗团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援助期间,2020年2月3日首批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方式治愈的8名新冠病毒肺炎患者集体出院。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有6名是重症患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李光熙医师采用“人参败毒散”治疗一位重症冠状病毒患者,半副药下去,病人热退身静,3天走出鬼门关。详情见李光熙医师2020年2月5日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三甲传真”的文章《半副药退去新冠病毒热,3天走出鬼门关!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的做法转给所有人》一文。“人参败毒散”一方出自宋代陈师文等著的中医方药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清代余霖在《疫疹一得》一书中称其为“治瘟第一方”,即认为是治疗各种瘟疫的万能处方。

李光熙医师对“人参败毒散”进行了加减,方药如下:羌活12g、独活12g、柴胡15g、前胡10g、枳壳10g、桔梗10g、川芎15g、人参15g、茯苓20g、甘草6g、鸡内金20g、海螵蛸20g、薄荷6g、生姜3片,黄芩10g,半夏9g,黄连8g(当地病房没有人参,用了人参叶)。令其频服,3-4次/日。

作为治疗冠状病毒患者的普适药物,李光熙医师建议服用:羌活12g、独活12g、柴胡15g、前胡10g、枳壳10g、桔梗10g、川芎15g、人参15g、茯苓20g、甘草6g、鸡内金20g、海螵蛸20g、薄荷6g、生姜3片。

微信公众号“中国中医”2020年2月6日还发表了《今天!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18位患者康复出院,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华网发表的文章《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可全程发挥作用——专访国家科研攻关专家组专家张伯礼院士》,也可表明中药在治疗疫病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张伯礼表示,对于轻症患者,大量实践都证明,中药可改善症状、缩短疗程、促进痊愈。轻症患者常以发热、干咳、乏力症状为主,部分患者有憋喘、肺部散在渗出等症状,中医药可采取宣肺透邪、芳香化浊、清热解毒、平喘化痰、通腑泻热等治法,具有确切疗效。中医没有药杀死新冠病毒,但是中医有办法用中药治好新冠病人,比如血必净、连花清瘟和金花清感。

目前确诊病例的病因大致相同,中医诊断以湿毒郁肺、疫毒闭肺及湿热蕴毒为主。张伯礼分析,湿毒的表现为潜伏期长,病情相对温和,但病势蛮缠,“新冠肺炎是病毒侵袭到人体内与人自身抵抗力博弈的结果,因此提高机体抵抗力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中药是针对患者整体状况进行治疗,调动人自身内源性抗病机能。

中华民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为什么中华民族人口会这么多?除了这片土地非常好之外,我认为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有自成体系的农学,二是有自成体系的医学,前者较好地保证了大家有饭吃,后者较好地保证了大家健康长寿。中医中药是祖国的宝藏,我们不能轻视。

人痘接种法

天花是古代由境外传入中国的瘟疫,常常暴发,死人无数。中国古代医学家受“以毒攻毒”思想的启发,发明了“人痘接种法”,简称“种痘法”。

传说宋真宗在位时(公元997—1022年),丞相王旦早年所生的几个孩子都出天花而夭折。晚年他得一子名王素,于是询问有谁会种痘防治天花,当时有人告诉他:“种痘有神医”,王旦听了非常高兴。不到两个月,神医便被请到汴京(今河南开封),为王旦儿子种痘。种痘后七天发热,12天痘已结痂。这个传说只见于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所以宋代是否已经发明种痘,还缺乏有力证据。

16世纪中叶

,中国人就知道利用天花患者的疮痂,干燥后加工成粉,吹往人体鼻腔,起到免疫作用

但至迟到明代,种痘预防天花,已受到广泛的注意。据清代医家俞茂鲲《痘科金镜赋集解》记载:“种痘法起于明朝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并“由此蔓延天下”。明朝隆庆年间,也就是公元1567年至公元1572年间,说明种痘法的发明至迟也在16世纪中叶以前。宁国府太平县天花流行,当地的医师们便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痘接种。俞茂锟书中提到的宁国府太平县,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黄山市。据说,消息传到了北京紫禁城隆庆皇帝的耳朵里,种痘的医师还受到了他的嘉奖。

在明清时期,有许多著作记述种痘方法。其中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痘衣法,是用天花患儿的衬衣,给被接种者穿上,使后者染上天花。这是较原始的方法,效果并不好。第二种是痘浆法,是用棉花蘸沾痘天花患者的皰浆,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中,使其感染。这种方法危险性很大,一般也不使用。第三种是旱痘法,是将痘痂阴干研细,用银管吹入接种者的鼻腔。第四种是水痘法,是把痘痂阴干研细,再用水调湿,用棉花蘸沾裹塞在被接种者的鼻孔。旱痘法、水痘法两种方法属痘苗法,比痘衣法、痘浆法两种方法进步。当时也很注意痘苗的贮藏和改进。最初用的痘苗,实际上是痘痂,叫“时苗”,危险性较大。此后又改用经过几次接种后的痘痂,作为痘苗,这叫“种痘”,又称“熟苗”。熟苗经过几次接种后,毒力大大减弱,很安全,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神苗”。

在历史上,由于种痘对预防天花有一定的效果,所以被广泛采用。清代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出版的张璐《张氏医通》说:“迩年有种痘之说,始自江右,达于燕齐,近则遍行南北。”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出版的俞天池《痘科金镜赋集解》(此书后经于人龙整理补注改名《痧痘集解》)也说:“近来种花(即种痘)一道,无论乡村、城市,各处盛行。”可见早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接种人痘预防天花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实行,且很快传到世界许多国家。早在公元1688年,俄国就要求派医生来我国学习种痘。公元1718年,英国公使夫人蒙塔古在土耳其学会了种痘术,并返回英国宣传和推广。公元1721年,美国医师波尔斯在美国首次为自己儿子和两名奴隶接种了人痘。牛痘的发明者琴那,原先本是一位接种人痘的医师。他不仅为别人种痘,而且也给自己种了人痘。他正是在中国人痘接种术的基础上,成功地创造了牛痘接种法。

中国古人发明的人痘接种法,免除了天花对人类的威胁和侵害,是人类免疫学的先驱,为人类的免疫预防科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针法(针刺)、灸法(艾灸)两种治疗方法的总称,简称针灸。由于这两种治疗方法都依据经络学说选穴施术,又常配合使用,故合称。针法即针刺疗法,是用特制的金属针具,刺激人体穴位,运用操作手法,藉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瘟疫之功效。灸法即艾灸疗法,是以艾绒搓成艾团或艾条,点燃后温灼穴位皮表,藉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瘟疫之功效。以艾炷或艾卷直接在穴位上灸治的方法为直接灸。以艾炷隔着姜片、蒜片在穴位上灸治的方法为间接灸。间接灸增加姜、蒜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中医认为,艾叶具有通畅经络、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养生保健的作用。而西医分析,艾叶中含有一种主要成份为苦艾醇、酷艾酮的挥发油,有解热、止血、镇痛的作用。艾绒燃烧后生成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有清除自由基的效果。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方法虽异,但都是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临床上常配合使用。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代名医李梴编著的《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针和灸在治疗上可相互补充,二者常结合应用,故合称针灸。针灸疗法种类较多,传统的主要有白针疗法、血针疗法、火针疗法、气针疗法、埋植疗法、艾灸疗法、灸熨疗法、烧烙疗法、拔罐疗法、按摩疗法、刮痧疗法、耳穴压豆、经络拍打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除各种传统针灸疗法本身有所改进和发展外,还创造出一些新的针灸疗法种类,如水针疗法、耳针疗法、电针疗法、激光针灸疗法、磁穴疗法、微波针灸疗法、TDP疗法等。每种疗法,各具特色,各有一定的适应症。针灸疗法是中医学术中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它具有简便、效验、安全、适应证广等特点。脏腑、经络学说是指导针灸疗法的基本理论。针刺原起于砭石;艾灸萌芽于火疗。冶金术的发明和对植物学的认识深化,逐渐过渡到金属制针、燃艾而灸。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针灸的应用已有全面的论述,而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晋代的皇甫谧,把《黄帝内经》中的针灸内容分门别类、系统整理,并参考《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结合自己的经验,撰《针灸甲乙经》12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流传国内外,是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籍。隋唐时期,针灸学有很大发展。唐代太医署设立针灸专科,内有针博士、针助教、针工,从事针灸专业。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并绘彩色针灸图;王焘编《外台秘要》注重灸法。北宋王惟一,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考经穴,并创铸铜人,教授针灸。这一时期,我国的针灸已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元明时期,针灸著作日益增多。元代滑伯仁撰《十四经发挥》,考证经络;明代杨继洲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集诸家之说,广搜博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撰《针灸大成》,总结了明以前的针灸文献,影响较大,至今仍为学习和研究针灸学术的主要参考文献。清代还有吴谦编纂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和廖润鸿撰写的《针灸集成》(又名《勉学堂针灸集成》)等著作,其中李学川编撰的《针灸逢源》首列经穴361数,为今所循。从晚清至民国,针灸学术比较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疗法有很大发展。开展针灸教学,成立研究机构,针灸临床也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针刺麻醉的成功,经络研究的深入,对外交流也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和针麻原理进行多方面的研究。

中医运用针灸疗法治疗瘟疫患者,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特殊的疗效。这次中医运用针刺、艾灸、火罐、刮痧、耳穴压豆、经络拍打等综合治疗手段治疗新冠肺炎患者,起得了良好的效果。

贴敷疗法

贴敷疗法,全称为穴位贴敷疗法。此法最早出自清代吴师机的《理瀹(yuè)骈文》一书。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具体贴什么穴位,应根据具体的病情、具体的症来选择贴的穴位,比如有些颈肩腰背痛的,可以选择贴敷肩井、大椎、肾俞等穴位。有一些呼吸系统疾病,比如咳嗽、咽痛,可以选择贴敷天突、膻中、肺俞、膏肓等穴位。有些消化系统的疾病,可以选择贴敷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位。一些失眠的病人,可以选择贴敷印堂、太阳、涌泉等穴位。总体来说,穴位贴敷疗法和针灸取穴是一样的,应根据不同的病、不同的证来选择不同的穴位。这次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患者,运用贴敷法,对耳穴、腰穴进行贴敷,起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0年2月25日,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詹敏(右)为新冠肺炎患者实施中医穴位贴敷治疗。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按摩疗法

导引吐纳之术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庄子·刻意》就说过:“吹呴(xǔ)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至秦汉魏晋以后,养生家无不操习导引吐纳之术,形成了流派,发展了很多方法;至唐代,随着中外的文化医药交流的不断发展,西域诸国的医药传入中国,其中包括很多按摩养生的方法。孙思邈既注重继承我国古代的导引按摩法,又善于吸收外来的按摩养生法。孙氏所传授下来的导引按摩法主要是老子按摩五十法和天竺国按摩十八势。天竺国即古印度,也盛行按摩养生之术,其按摩十八势和老子按摩五十法相比较,大同小异,都是以双手对身体的各部分进行按摩,使头、颈、胸、胁、腰、腹、胯、膝、踝、足等各部分和大关节得到充分的活动,以保持其良好的功能,故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根据孙氏的体会,老人最宜按擦,每日各作三遍,一月之后可见功效,百病皆除,行动敏捷,身体轻健,饮食增加,耳聪目明,不感觉疲乏,有补益延年之效。导引按摩之法,最宜日日行之不辍,自然无病能防,有病能治。偶感身体不适,即宜行按摩之法,可令百节通利,邪气自除。所以,凡欲养生者,不问有病无病,有事无事,都应每日按摩脊背四肢各一遍,或依法行之,最为养生之要妙。这次中医治疗新冠肺炎患者,运用按摩疗法,对患者进行按摩,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体育疗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医疗体育的国家,传说在尧舜时代,人们已开始应用舞蹈运动治疗关节活动障碍等疾病了。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名著《黄帝内经》中已对体育运动疗法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并把它称之为导引。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珍贵文物中,有一幅放在漆盒上的导引帛画,画面上的人物单个排列,有静坐、伸臂、屈膝、抱腿、下蹲等各种姿势,说明至西汉初期我国已有成套的体育运动治疗方法。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总结前人经验,创编了著名的“五禽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保健体操。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至理卷》十分详细地提到了养生保健的呼吸法。北宋我国又发明了一种新的医疗保健体操“八段锦”。宋代以后拳术大兴,更丰富了我国医疗体育的内容。尤其是清代乾隆年间发明的太极拳,集颐情养性、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更是深受人民大众喜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体育运动疗法是病人自愿参加体育锻炼,可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机体对各种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参加体育运动,活动肌肉,不仅能对局部组织起到锻炼作用,而且对全身脏器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加速疾病的康复。体育运动疗法,不单能促进临床治愈,还可以加快功能的恢复。体育运动疗法在治病的同时,由于增强了全身的体力和抗病能力,还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瘟疫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中医建议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选择适当传统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

五禽戏亦称五禽气功、五禽操、百步汉戏等,是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所创的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仿效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姿态,展手伸足,俯身仰首,借以加速血液循环。此功名首见于《后汉书·方技传》。模仿禽兽的动作,作为气功动功的锻炼方法,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年代。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刻意》中有“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的记载。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导引图》中绘有10种模仿禽兽动作以健身治病的彩图。西汉刘安《淮南子·精神训》说:“若吹呴呼吸、吐故内(纳)新、熊经鸟伸、凫浴蝯(猿)躩、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其意是说:像吐纳、导引一类的健身方法,是养身保健的人所从事的。上引熊经、鸟伸、凫浴、猿躩、鸱视、虎顾等六个导引术式,就是后人所说的“六禽戏”了。华佗在编创“五禽戏”的同时,还提出了运动却病健身的理论。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其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我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着粉,身体轻便而欲食。”(《三国志•魏书•华佗传》)现存最早的五禽戏操作法的文字材料,见之于南北朝时陶弘景所编的《养性延命录》。这套操作法在《道藏》中又作为《太上老君养生诀》的第一部分。五禽戏这套体操有多种类型的动作,作用各不相同。虎势以壮筋骨,鹿势以益腰肾,猿势以开心胸,熊势以强脾胃,鹤势以调吸呼。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俱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锻炼时不仅要求形似,而且要求神似,应做到全身放松,意守丹田,呼吸均匀,以意引气,气贯全身,以气养神,精足气通,气足生精,做到外形和神气都要像五禽,通过模仿动物来达到外动内静,动中求静,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备的效果。练习时,神态要模仿得逼真,如模仿虎的威猛、鹿的回首、猿的敏捷、熊的浑厚、鹳的翘立等。全戏要贯穿单腿负重、步分虚实、躬身前追,腰为立轴,把强腰固肾放在首位。五禽戏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五行、脏象、气血、经络等学说来解释作用的。常练五禽戏可以收到促进新陈代谢、活血化瘀、去邪扶正、健身益寿的功效,故流传至今而不衰。此套体操模仿动物的姿态逼真,难度较大,恐不能为老年人或体弱者所接受,所以后世编练的都减少了难度。由于适应不同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多种操作法,有繁有简,有刚有柔;或以内练,或以外壮为主;或以动作为主,或强调内气为主。

2020年2月25日,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易琴(前)带领新冠肺炎患者习练八段锦。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八段锦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医疗保健体操。“八为数”,“段为节”,“锦本为各种颜色的丝织品”。古人将“锦”的含义延伸,把精心选编不同的动作编成体操称“锦”,故名。“八段锦”最早见于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据该书记载,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有人“效方士熊经鸟伸之术”,“尝以夜半起坐,嘘吸按摩,行所谓八段锦者”。南宋曾慥《道枢》载有8节动作的名目,这些名目与现在所流传的8节名目大抵相似。可见“八段锦”流传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八段锦”经历代相传,形成很多流派。不仅在动作节数上有不同,如四段锦、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等,而且练功姿势也有区别。如有站式和坐式之分。在动作风格上形成南北两派。南派动作以柔为主,方法简单易学,又名“文八段”。北派动作以刚为主,多用马步,动作多而复杂,又名“武八段”。“八段锦”动作简练,易懂易学,运动量可大可小,男女老少皆宜。既可单练,也可集体练。不受气侯、季节、场地器械的限制。其内容为:两手擎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攥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著名拳术之一。原为技击,后逐渐演变为以健身为主的拳法。创始于清初。曾称“长拳”、“绵拳”、“十三势”。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并用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其拳法宗太极阴阳之旨,手法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势为八卦之式,架势与步法以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五势为五行之式,计十三式。以绵、软、劲、柔中有刚为行拳要领。清初以来,太极拳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传习最盛,其后逐渐演变出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和孙氏太极拳等五大太极拳流派,在架式与劲力上各具特点。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健身保健体育遗产之一。它是以拳术(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吐纳术(吐故纳新的腹式深呼吸运动)及导引术(俯仰屈伸、运动肢体)三者结合,加以创新的养生强身之法。近数十年来,国家体委改编有24式简化太极拳、48式简化太极拳和88式太极拳等,具有动作圆活均衡、柔软放松的特点,对防病健身有较好功效,尤其适合于老弱者的健身,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养生活动之一,并且在世界各地也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传统功法方面,专家建议新冠肺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出院后,可采取多种功法;重型或危重型患者出院后,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选择适当传统功法。如八段锦,每天1至2次,练习时间10-15分钟左右,按照个人体质状况,以能承受为宜。太极拳,推荐每日1次,每次30至50分钟为宜。

此外,专家组还发布了呼吸六字诀,以腹式呼吸为主,运动配合呼吸。或行腹式呼吸配合发音,“嘘、呵、呼、呬、吹、嘻”,依次念每个字6秒,反复6遍,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调整当天运动方式及总量。

芳香疗法

清嘉庆年间名医刘奎在其《松峰说疫》中说:“凡瘟疫之流行,皆有秽恶之气。”因此,古人用植香、佩香、挂香、焚香、熏香、闻香、吸香、敷香、沐香、浴香、摩香(用香草提炼植物芳香精油进行按摩)等众多方法来驱疫避秽,这统称芳香疗法。

远在商代,中国人就已经知道利用花香了。殷商时期,宫廷和民间盛行熏香,用香汤沐浴,用香球、香囊挂在庭院里,利用花香来驱虫、除臭和调节人的心情。我国很早就懂得焚烧艾叶、菖蒲等来驱疫避秽、杀虫灭菌,每年端午节熏燃各种香料植物以杀灭越冬后的各种害虫以减少夏季的疾病一直流会至今,这有效地阻止了瘟疫的产生和蔓延。东汉末医学家华佗喜用花绸制成小巧玲珑的香囊,里面装有麝香、丁香、檀香等悬于室内,用以治疗肺痨、吐泻等疾病。金代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以兰除其陈气。”他还用桃花使病人“神日冒,气血日和”。中国古代举行各种宗教仪式和重大的宫廷活动都要焚香以清新空气、消毒环境。富贵人家在重大活动前要沐浴更衣、焚香,这些都有益于身心健康。我国古代人喜欢在寺庙中养病,这不是迷信可得菩萨的保佑,而是因寺庙中植树种花甚多,如晋代永乐寺和永福寺辟地植林40亩,命名“桃花庵”,病人在寺庙中常能闻到花香有利于康复。

古人佩香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此处臭的意思是香,容臭即香囊,当时男女未成年就要开始佩戴香囊。古人佩戴香囊的目的是“辟秽防病”,当时医家们认为“香”能散疫气,因此帝王身旁常置芳香的香药,《史记·礼书》载帝王身“侧载臭茝,所以养鼻也”。茝为一种香草,臭意为香。

2019年端午节,汨罗

福芸堂创始人戴芸伊

应邀在央视一套“溯源端午话传承”节目讲述汨罗香囊的故事,演示最传统的香囊做法

戴芸伊制作的精美香囊

五彩绳艾粽香囊系列

我们汨罗有个美少女,名叫戴芸伊,她在法国留学五年,回到祖国、回到家乡创业,创办了福芸堂,是“汨罗香囊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她制作的香囊有七个系列产品:“五彩绳艾粽香囊系列”、“九歌·诸神赐福-汨罗江畔神话香囊系列”、“天然合香龙牌车挂香囊系列”、“富贵花开织锦香囊系列”、“湘绣香囊系列”、“香囊荷包系列”、“金银玉香囊系列”,均用料考究、制作精美,我们可以去购买一点,确实有好处,可以祛除瘟毒、净化空气、强健身体。

艾草香枕

佩戴香囊,借气味挥发可以防治疾病,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用鼻嗅给药的方法,借药性鼓舞人体之正气,辟除秽浊之气,来提高免疫力。清代吴师机的《理瀹骈文》中,还专门记载了一种“辟瘟囊方”,就是一种防疫的香囊配方,内容如下:“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各等份,共研细末,佩于胸前。”非常适合现在使用,长期佩戴能预防四时感冒、避免瘟疫。

古人用香疗法来医治疾病,绝大多数是采用烧熏的办法。我国先民很早就懂得焚烧艾叶、菖蒲等香草来驱疫避秽。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一直有烧熏各种香料植物来杀灭越冬后的各种病菌以减少夏季疾病的习俗,端午节的最原始意义就是驱邪避害、卫生防疫。据秦代出土的竹简记载,凡来秦国入城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多个装有辛夷、花椒、佩兰等香药的香囊、熏炉、香枕,可见当时的人们用香药来清洁环境、防治疾病已经成为一种习俗。

熏炉焚香

中国古代医书中都有用熏香来防治瘟疫的记载。唐代陈藏器撰写的药物学名著《本草拾遗》说“兜木香”能“烧去恶气,除病疫”。《太平圣惠方》记录了多种香疗防疫的方法。香者,天地之正气,故能辟恶而杀毒。疫症源于秽气,预防疫症需扶正祛邪、烧香驱秽。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焚香也是一种疗疾法,用以抑制霉菌、驱除秽气等。由于所用原料四气五味的不同,制出的香也有品性各异的功能,或解毒驱虫、或防腐除霉、或健脾镇痛。2月6日,我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个报道,讲在抗击非典期间,凡是常用艾叶熏室内的中医,没有一个人感染了非典。家里如果有艾叶的话,可以烧点艾叶来散发出香味,驱除秽气,净化空气,预防瘟疫。

熏炉焚香

在医书中常有祛邪辟秽的香方,明人王肯堂《幼科证治准绳》载:“辟秽香,苍术一斤、大黄半斤,右细捻,放火炉中烧之。”清代爱虚老人《古方汇精》中有可佩戴、可焚烧的“辟瘟神方”:“乳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降香、檀香各一两,共研细末。枣肉为丸。芡实大。晒干佩之辟瘟,烧之辟疫辟秽。”香药配制的“合香”,也会被古人用作疗疾之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用线香“薰诸疮癣”的记载。他说:“今人合香之法甚多,惟线香可入疮科用。”

清代刘奎阐明了通过焚香清洁空气的原因,“人在气交之中,如鱼在水。一毫渣滓混杂不得,设川泽泼灰、池塘入油,鱼鲜有得生者,人受疫气何以异此?”认为人是生活在空气中,犹如鱼是生活在水中。空气中与水中都不能混杂有害物质,假设在川泽里面泼灰,在池塘里面倒油,水里面的鱼很少能活下来,人受有毒邪气的侵害,也是一样。

膳食疗法

膳食疗法又称食物疗法,简称食疗或食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中医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根”,顾名思义,这是指药物与食物起源于同一个根源。食物疗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物多用于攻病,食物多用于调节补养,与其得病吃药,还不如平时注意饮食来调节补养,避免患病吃药。药物与食物,在中医来说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线,如大枣、蜂蜜、葱、姜、山药、莲子、龙眼肉等,既是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也是颇有疗效的药物,这就是食疗的特点。历代医家都很重视食疗,指出“养生论食补”,并有这方面的专著,如唐代昝殷所撰的《食医心鉴》,元代忽思慧所撰的《饮膳正要》,清代柴裔所撰的《食鉴本草》、王士雄所撰的《随息居饮食谱》、章穆所撰的《饮食辨录》等。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能供饮食调养者比比皆是。如能挑选符合个体情况及时令需要的膳食疗法进行调养,对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将大有裨益。膳食疗法,不仅能供给人体生理所必需的营养素,而且还能够调整机体内信使平衡,纠正人体内信使的病理状态。

中医将季节分为五季,主张根据季节变化,适时施用食疗:春为发陈之季,食宜护阳保肝。初夏骄阳似火,食宜益气清心。长夏湿邪氤氲,食宜利湿健脾。秋令燥胜地干,食宜滋阴润肺。冬月寒司物化,食宜温散补肾。

我国流传有许多膳食疗法的经典歌谣,下面略举几首。

《食饮有节延年诀》:未饥先食,稍饱即止。早饭要好,午饭要饱,晚饭要少。三餐饭定时,切莫吃零食。菜饭宜清淡,少盐少病患。饭前要洗手,饭后要漱口。吃饭莫偏食,样样都须吃。

《食疗歌诀》:盐散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萝卜化痰消胀气,芹菜能降血压高。胡椒驱寒又去湿,葱辣姜汤治感冒。大蒜抑制肠炎发,绿豆解毒最为妙。香蕉通便解内火,保健补脾食红枣。番茄补血美容颜,禽蛋益智营养高。花生能降胆固醇,瓜豆消肿最利尿。鱼虾能把脑汁补,动物肝胆明目好。生津安神数乌梅,润肺乌发食核桃。蜂蜜润肠又益寿,葡萄悦色令年少。

《四季五味宜忌诀》: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不宜咸,夏要增辛聊减苦,秋辛可省但加酸,四季土神能克肾,须令咸味常入餐。

元朝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瘟疫的治疗方法有三,其中第一法为“宜补”。

预防瘟疫一定要加强营养,食物品种一定不要单一,要丰富多彩,大米、小米、糯米、大麦、小麦、玉米、甘薯等谷类,黄豆、绿豆、赤豆、蚕豆、豌豆等豆类,白菜、卷心菜、菠菜、韭菜、扁豆、茭白、番茄、冬瓜、葱、芹菜、苦瓜、山药、荠菜、萝卜、黄瓜、大蒜、辣椒、土豆等蔬菜,梨、桔子、香蕉、西瓜、葡萄、核桃、栗子、大枣、梅子、酸枣、松子、香榧、桑椹等水果,猪肉、牛肉、羊肉、鸡肉、鸭肉、狗肉等肉类食品,淡水鱼、海鱼、鳖、蟹、虾、海参等水产类食品,银耳、蘑菇、黑木耳等菌类食品,牛奶、羊奶、各种酸奶、奶粉、乳酪、黄油等乳类食品,玫瑰花、荷花、山茶花等花类食品,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等蛋类食品,都要选择搭配着吃。

这里要特别强调,姜、葱、大蒜是抗病灭菌的最佳食物,绿豆是祛毒清热的最佳食物,瘟疫患者菜肴里要多放姜、葱、大蒜等佐料,要多吃绿豆粥,这有利于灭菌杀毒、防瘟抗疫。患病期间饮食宜清淡,以食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要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不可吃辛辣、油腻、热气的食物。重症患者愈后不能马上暴饮暴食,“吃饭宜吃七分饱,穿衣要有三分寒”,古人的告诫是有道理的。2月6日我看到了一个抖音视频,一个重度感染的病人,住院后3天不能起床,身体虚弱,但是求生欲强。他胃口不错,每天坚持吃好饭菜,咬牙拼命吃东西,坚持几天后营养跟上来了,免疫力增强了,病也治好了。

饮水疗法

多喝水

水是生命之源,水对身体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人早就说过:“人可数天无食,不可一天无水。”可见水对人类的重要性。人平时要注意喝水,瘟疫患者尤其要注意多喝水,多喝水有利于滋润五脏,有利于排出毒素。水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水是身体细胞的构成物质。人的体重约50%-70%是水分。如果一个人不吃东西只喝水,可以维持生命一个月左右。但如果断了水,人最多只能活一个星期。水的作用有帮助消化、排泄废物、润滑关节、平衡体温、维护细胞、平衡血液以及改善血液、组织液的循环等作用。水就是伸入体内的清道夫。不要喝商店里卖的各种各样的饮料。要喝就喝白开水(温开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特别是清晨起来后,先喝一杯温开水,水不能过冷和过烫,喝了温水清理一下肠胃,半个小时候后再吃早餐,这对身体非常有好处。晚上睡觉后,最好也用保温杯盛一杯水放在床头柜上,醒了后喝一口再睡。喝水不要大口吞咽,应该一口一口慢慢喝。

我特别强调下,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新冠肺炎,一定要多喝水。国内有人和在美国做医生的同学通电话,做医生的同学告诉他,预防新冠肺炎的方法不仅是戴口罩和洗手消毒,这些都是被动防御。更重要的是要大量饮水,因为人体最易被病毒感染的部位在口、眼、鼻等处,人体分泌的粘膜液有自身的抗体,可以抗感染,多喝水可促进自身粘膜组织液的分泌来抵抗病毒,粘膜组织液分泌越多,抵抗能力超强。当你感觉口渴时,已经是粘膜液分泌严重不足的状态了,所以请大家及时充分地饮水,提高自身免疫力。

饮酒疗法

小篆“醫”字

“医师”的“医”繁体作“醫”,会意,从“殹”,从酉。“殹”,指治病时的扣击声。“酉”即酒,指用以医疗的酒。可见古人认为治病离不开酒。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醫”字时说:“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中国古人认为适量饮用白酒能够防疫。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唐代“药王”孙思邈就在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明确提出饮酒能防疫的观点:“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另外,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明确写道:“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既讲了适量饮酒的好处,也讲了过量饮酒的害处。清代孙伟撰写的《良朋汇集经验神方》卷一“瘟疫门”中也记载了在瘟疫流行期间,少量喝酒预防瘟疫的经验:“凡遇瘟疫盛行之时,如欲出门走东过西,须饮酒几杯,然后出门。回家之时,亦当饮酒几杯,然后可食别样物什,自然气壮决不染瘟,但不可至醉。”此外,《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齐民要术》《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均将酒作为重要方略,并附录了多种酒方。有的药酒对于预防瘟疫,还有特别的效果,如“大蒜酒”能消毒杀菌、“蝮蛇酒”能祛风解毒、“蜜酒”能疏风润肺。历史上,缺乏医用酒精时,高度白酒也常被用来杀毒。中国江南大学早已有研究证明,中国白酒中除了乙醇,还有酯类、有机酸、酚类化合物、吡嗪灰成分、萜烯类物质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有机物。英国广播公司(BBC)纪录片《酒的真相》里报道了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对于饮酒的研究:男性每周至少要和朋友聚会喝两次酒,才能保证身心健康!英国心理学家、社会和进化神经科学研究小组负责人罗宾·邓巴教授认为,这种“男人间的聚会”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发病率。只有精神愉快了,身体机能才能更加康健,才能更有效的抗病毒,否则,无精打采,怎么能提高免疫力呢?正因为如此,2020年1月24日,杭州市“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挥部给全体市民的10条建议,其中第六条建议为:“加强营养摄入,尽量不吃生冷食品,不吃野生动物。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可适量饮酒。”必须强调的是,“可适量饮酒”系疫情防控的生活建议,并非治疗建议。

2020年2月7日,笔名为“邵阳蛮子”的作者在“乡土观察”网发表《喝中国白酒能防疫?又一个谣言》一文,认为喝中国白酒不能防疫,但仍然认为:“当然,虽然普通白酒不能杀灭病毒,但如果你本身喜欢喝酒,那就喝点吧。毕竟人生苦短,喝酒除了能和血行气,还能舒缓神经、释放压力。何况当前病毒肆虐,闭门在家郁闷,适当喝点小酒,怡神解忧。”

沐浴疗法

清代刘奎《松峰说疫·避瘟方》记载:“用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用中药洗澡,我们现在还流行,我小时候就用艾叶水来洗澡,我认为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人的皮肤每天受外界的灰尘、污物和微生物等所污染,加上身体分泌的皮脂、汗液及死了的上皮,组成皮肤上的污垢。所以人们必须经常洗澡,通过洗澡擦身,不仅能清洗掉皮肤上的污垢,而且能增强抗病能力,具有防病功效。

中医学认为,热浴法,不管是泡澡也好,足浴也好,均以恢复人体阳气为宗旨,其机理是助阳通阴,温通经络,使气血“得热则行”,以协调阴阳,还能使“气暖而血自运动”,则气血运行,经络疏通,“通则不痛”(清代李用粹撰《证治汇补》),肌肤筋骨不仁不用的肢体才会恢复阳气的温养,身体上的一些小毛病也就改善了。洗热水浴法往往采用全身热浴法、半身热浴法和坐浴法几种,其中浴在四肢者称“溻渍”,浴在腹背者称“淋射”,浴在下部者称“浴渍”。正如《本草纲目》上说:“热汤能通经络,患风冷气痹人,以汤渫脚至膝上,浓覆取汗周身,然别有药,亦假汤气而行尔。”认为因风、寒、湿等引起的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人用热水洗澡有利于通经活络,用热水泡脚至膝上,用热水淋遍周身,出一身汗,如果再吃点药,药也借热水的阳气而更加发挥功效。现代人常常不运动。不坐则卧的肢体很难恢复阳气的温养,常不动、久坐办公室、少出汗、手脚冰冷的人,体质偏阴,因此常有小毛病现,容易疲劳,更会形成虚胖。多泡澡或足浴恢复阳气,阴阳调和,才是养生健体之道。

沐浴疗法

美国留学的免疫学博士,武汉第六批3551湖北省第四批“百人计划”人材胡勇,专精于病毒学、呼吸道疫苗长达30年。鉴于目前不断增加的病人、疑似病人及庞大的易感人群,2020年1月27日,胡勇博士撰写《劝君洗一热水澡,新型病毒大减少——致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的建议书》,建议应该将相当一部分精力聚焦在易感人群上,“具体措施”是通过洗热水澡的方法,鼓励全体民众积极采取自我防护,以达到大面积减少疫情传播之目的。

2020年1月29日,网上发表了《辟谣:洗热水澡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李兰娟院士回应》。30日又发表了《专家:适当洗热水澡可缓解疲劳,但不能代替消毒防疫》。专家表示,现在暂无明确的研究结果表明洗热水澡可预防疫情。《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沐浴“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洗热水澡可以消除疲劳、改善睡眠、舒筋活血,休息好有助于提高个人免疫力,从而更好地抵抗病毒侵袭。37-38℃的洗澡温度是最为适合的。不过,如果水温过低容易引起感冒,水温过高则会令全身皮肤血管扩张,大量血液集中在皮肤表面,导致心血管缺血,引发心脏病。水温太高还会破坏人的皮肤屏障,引起皮肤干燥、湿疹等。如果从外面回家,建议将衣物消毒,个人可以用洗澡来去除一些细菌。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也表示,在家里洗(泡)热水澡和高温消毒是两码事,洗热水澡保护易感人群不宜宣传。她指出,高温消毒是专业的事情,跟在家里洗热水澡不一样,洗热水澡不等于高温消毒。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减少疫情传播主要还是要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专家还强调,对于儿童来说洗澡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否则容易导致血管过分扩张、脑部相对供血不足引起晕厥。另外,如果水温过热还会影响宝宝的新陈代谢,因此洗澡后要给宝宝补充部分营养和水分。

中国古代中医防治瘟疫的方法与智慧,除了上面讲的药物疗法、人痘接种法、针灸疗法、贴敷疗法、按摩疗法、体育疗法、芳香疗法、膳食疗法、饮水疗法、饮酒疗法、沐浴疗法等之外,还有饮茶疗法、睡眠疗法、磁疗法、蜡疗法、蜜蜂疗法、喷嚏疗法等等,

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就不再讲了。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看《中国民间特色疗法》《中国自然疗法大全》《中国民族民间特异疗法大全》等医学著作。

附带说一下:古代的麻油涂鼻孔能防止瘟疫传染的说法不可信。

明代万表《万世济世良方》说:“凡入疫疠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则不相传染。既出以纸拈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又方以雄黄、苍术为细末,香油调敷鼻内。或单用雄黄末,水调涂鼻内,虽与病人同卧,亦不传染。”认为用麻油(香油)滴鼻孔,即使和传染病人接触,也不会传染。最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微信、微博广为传播这种古人防疫方法,许多人信以为真,事实上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大家绝对不要相信。《科技日报》2020年1月27日专门发表该报记者于紫月的一篇文章《香油滴鼻孔,能阻断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不靠谱!》,记者专门采访了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伍利芬,伍医生的第一反应就是“不靠谱”“没有科学依据”。所以大家不要轻信古人这种观点,面对祖先防疫的方法,要用批判的态度去看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隔离预防智慧

隔离病区

中国古人防疫的第三个大智慧是主张隔离预防。中国政府层面的隔离制疫始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繁盛于两宋时期、国际化于近现代。

中国最早的隔离病人医院产生于秦朝,叫做疠所。秦朝建有疠所,专门用来隔离瘟疫患者,同时规定:“疠者有罪,定杀。”(《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此处的疠者指麻风病患者,定杀是秦代法律中的一种刑罚,规定将患有麻疯病的重罪犯投入水中淹死的刑罚。秦朝对得了麻风病的病人乱跑要处以死罪,现在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就出台了一个新的规定,那就是凡是知道自己得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到处乱跑的,如果感染的人很多,最高可以判死刑。

瘟疫是流行性、烈性传染病,政府采取隔离措施是非常对的。秦朝发明了隔离医院叫做疠所,这为后代治疗瘟疫、处理瘟疫患者提供了样本。

韩毅著《宋代瘟疫的流行与防治》,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

到了汉朝还有记载,《汉书·平帝纪》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政府专门腾出一些住宅作为隔离区,相当于现在的隔离医院,为患者提供专门的治疗场所和医药,集中对病人进行治疗,并切断瘟疫的传染源,以防止疫病的扩散。在治疗手段十分落后的古代,这绝对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这样一种好的处置传染病人的隔离制度,从秦朝以来基本上被历朝历代继承了,专门建立临时性的传染病隔离医院,把传染病人集中起来进行治疗。

宅家抗疫

《晋书·王彪之传》载:“永和末年(公元365年)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按照一贯以来的规矩,朝廷里面的大臣,如果家里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感染传染病的病人,哪怕自己没有患病,那大臣百天内也不能上朝,要在家隔离起来。清代陈耕道在《疫莎草》中也指出:“家有疫瘤人,吸收病人之毒而发病者,为传染,兄发瘤而预使弟服药,盍若弟发瘤而使兄他居之为妙乎?”陈耕道打个比方,说家里有传染病人,哥哥得了传染病,要求弟弟吃预防药。那不如把哥哥隔离下来,那弟弟就不会传染生病了,也不用吃药了,这不是更好吗?陈耕道认为在疫病流行时,隔离的方法要比服药更为有效。两兄弟在一起都会得病,只有把一个隔离开,才能使另一个不生病不吃药。

这也就是说,隔离传染病人并不是当下才有的,是从秦朝秦始皇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个制度,这也是一种国际惯例,而且是一种强制措施。流行性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太强,只有隔离开来才是最好的控制办法。现在比过去做得更好,现在能运用“大数据查询系统”查询每一个人的行踪,能进行“网格式管理”,就能把病毒患者一一查清楚,使它不扩散。假如一个地方暴发了大的瘟疫,疫区的人一定不能乱跑,一定要宅家隔离。如果事先不知道自己工作、生活的地方出现了瘟疫,从疫区到了外地,那一定要通情达理,主动申请隔离、接受隔离。这样对自己、对家人、对邻里都是有好处的。要配合政府,要配合组织,要配合瘟疫防控工作人员。

心理治疗智慧

疫情心理疏导

第四方面是心理治疗智慧。现在瘟疫非常猖獗,患者很可能会产生惊慌、恐惧等心理疾病,我们正常人不能出门要宅在家里几天甚至半个月,也会产生压抑、烦躁等心理,这个时候对每个人都要进行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对有严重不良心理的还要进行心理治疗,要让大家放松心情,调节自己的情绪,不然的话就会有愤怒和不满。

翻开中国古代医家的医著,中医先哲们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形神”即心身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构筑起朴素的心身医学体系,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脏腑藏神”、“七情内伤”的理论和本土化的“情志相胜”的操作技术,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经典医案。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学认为,人是心神俱备、心神统一的整体。如《黄帝内经》中所说:“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俱,乃成为人。”若“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若“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所以,无论是哪一科医生,善医者均应心身兼顾,即“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中医学对瘟疫病人、尤其是重症患者,充满人文与人道关怀。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就确定了医护人员对包括瘟疫患者在内的各类患者“普同一等,皆如至亲”。清代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更提出“不厌恶秽患者”“不轻忽临危患者”,要求不能讨厌瘟疫患者、不能轻视重症病人。所有这些,皆被视作“医家公德”。中医学在伦理道德方面对瘟疫患者的关怀思想,对今天从事抗疫工作的医护人员,特别具有继承发扬的价值。中医心理治疗瘟疫患者,不但运用于患者生病期间,而且运用于治愈患者身上,但并非所有治愈患者都需接受中医心理疗法。有些治愈患者总感觉自己发热,或觉得自己呼吸困难,如果检查结果显示身体健康,但治愈患者个人感受身体仍不健康,与检查结果不相符,那就要考虑采取心理治疗。

中医临床心理治疗主要采用“话”疗的中医认知治疗方案,即开导法、暗示法、疏泄法、节制法、移情法、调气法、音乐法和情志相胜法等。

开导法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记载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

家岐伯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岐伯认为,喜欢生存而厌恶死亡是人之常情,因此应当对病人进行说服和开导,在治疗疾病时,首先,应“告之以其败”,告诉患者疾病的危害,使患者对所患疾病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应“语之以其善”,告诉患者疾病可能向好的趋势发展,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应“导之以其所便”,告诉患者适宜其养生和保健的方法,使患者密切配合医者进行治疗;第四,应“开之以其所苦”,告诉患者任何不适应疾病恢复的行为都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避免自己行为出现过失,影响治疗。岐伯认为,照这样去做的话,即使再不通情理的人也不会不听从吧!每个人都希望健康长寿,如果不幸染上瘟疫,患者多会主动地寻求与医生交流,以便获取防治瘟疫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灵活运用语言开导治疗瘟疫。只要运用得当,则效若桴鼓。瘟疫重症患者大都不满足于一般的吃药打针,常希望找一位同情心强且有耐心的医护人员交谈,倾吐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以求达到精神心理上的慰藉和鼓励,这在心理学上称为精神支持疗法。

暗示法

《素问·调经论》说:“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黄帝请教名医岐伯,问:“怎样刺其微邪呢?”岐伯回答说:“先用按摩,时间要久一些,然后拿出针来给病人看,并说我要深刺,但在刺时还是适中病处即止,这样可使其精气深注于内,邪气散乱于外,而无所留,邪气从腠理外泄,则真气通达,恢复正常。”这是一段在针刺过程中施用暗示法的成功案例,岐伯告诉医生在针刺治疗时,医生告诉患者要进行深刺,使患者消除针刺对抗情绪而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针刺疗效。暗示疗法主要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诱导患者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建议,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和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暗示一般多采用语言,也可用手势、表情,或用暗号及暗示性药物来进行。暗示疗法古已有之。《三国演义》里“望梅止渴”的故事,即是暗示法的典型例证。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类经》中记载:某妇怀疑丈夫有外遇而得病,后有人假言其丈夫的相好已死亡,去其所恶,暗示之下病愈。此例通过“假言”来消除患者的嫉妒心理,以暗示来提醒病人,从而起到了“谎”到病除的效果。当然,古人所采用的暗示疗法还是比较粗浅的。随着医学的发展,暗示疗法已日益应用到临床医学中,被称为安慰剂疗法。瘟疫患者,尤其是重症瘟疫患者,采用暗示疗法对其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安慰,是非常有益处的。

疏泄法

疏泄又叫宣泄,亦叫净化,古称宣导。《吕氏春秋·古乐》云:民病“筋骨瑟缩而不达”,必须采用舞蹈的方法以“宣导之”。宣泄的要义是人们进行艺术欣赏或艺术活动时产生共鸣以及得到愉悦的一刹那,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得到释放而过到平衡,从而促使恢复和保持心理健康。中医认为,这种情绪的宣泄,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既能取得“邪气尽去”、“精气日新”的效果,又能使人们“年寿得长”。俗话说,“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人的一生中,处于逆境的时间大多多于顺境的时间,身处逆境,苦闷、惶恐之时,不能郁闷在心,应一吐为快,“郁而发之”。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闷聊天,或争辩一次或大哭一场等。中国有一句俗语:“男儿有泪不轻弹。”从心理卫生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并不可取。实际上,不管男人或女人,在遭遇到严重情绪创伤(如亲人死亡或其他灾难)之后,如为了某种原故(如怕人笑话)而强行压抑使内心感情不暴露,倒不如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好。受到严重或长期委屈的人,也应当鼓励他们向所信赖的亲友或医生倾诉内心的积郁,这在维护心理或心身健康方面是很有好处的。布洛伊尔与弗洛伊德还发现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凡是病人能够得到较好精神疏泄时,病情都会有明显地好转。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把这些积郁的东西“净化”后,才会收得较好的疗效。

节制法

古人说:“欲有情,情有节,至人修养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这里讲的就是节制法。也就是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从而达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首先要戒掉怒气,做到遇事不怒。苏轼《留侯论》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人生在世,总有那么一些让你不能忍的事。无端被羞辱的时候,拔剑而起跟那个人争斗,这样就算是勇敢了吗?不是的。这不是真正的勇敢。天下有大勇的人,那是“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这才是真正的大勇气、大智慧。这样的人,不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且也会有更加健康的身体。要是动不动就火冒三丈,天天拎着一把刀跟人拼命,那格局是不是也太小了点?肝火是不是也太旺了点?所以遇事要戒怒,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别动不动就跟人逞强斗勇。要是我们总也控制不好情绪,由着自己的脾气耍性子,那么心中的戾气只会越来越重,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对身体、对心灵,乃至于对自己的事业,都是没有一点好处的。在瘟疫流行的时候,首先需要内心安定、精神愉悦,可以经常闭着眼睛打坐,把烦闷、暴躁、不安、恐惧甚至发泄、对抗的情绪压下来、消解掉。冲动是魔鬼。现在疫情严峻,不能往外跑,要宅在家里,更要注意戒掉怒气,避免冲动。我们也要注意引导大家,对有怨气的人进行心理疏导,心灵抚慰,以免产生不良情绪。

其次要忘怀得失,做到宠辱不惊。人世沧桑,诸事纷繁,喜怒哀乐,此起彼伏。老子率先提出“宠辱若惊”的命题,认为宠与辱都是一种对人格独立的侮辱,真正的人生处世态度当做到宠辱不惊,视荣辱若一。在老子的视界中,宠辱不仅是一种人的心理状态,而且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后世遂称得失不动心为宠辱不惊。对于任何重大事故,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不要超过正常的生理界限。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刺激与免疫功能之间的联系息息相关,任何过激的刺激都可削弱白细胞的战斗力,减弱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内防御系系统的功能低下而致病。因此,为了健康长寿,任何过分的情绪都是不可取的。人要善于自我调节情感,以便养神治身。对外界的事物刺激,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七情平和,明辨是非,保持安和的处世态度和稳定的心理状态。

移情法

移情法是一种分散患者注意力的心理疗法。《续名医类案》指出:“矢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投其所好以移之,则自愈”。因此,移情法是中医心理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移情法途径很多,如可引导患者弹琴、弈棋、写字、绘画、听曲、赋诗、种花、垂钓、聊天等,都有培养情趣、陶冶情操、寄托情感、调整情绪的作用。如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总结了有益身心的十件乐事:“读义理书,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表明上述诸法是舒畅情志的重要方式。清代吴师机《理瀹骈文》中曾云:“七情之病,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可见,移情法的适应证较广,是帮助患者调节消极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必须注意移情并非压抑情感,而是改变其指向性。另外,在选择具体方法时,还必须注意周围环境,如烦躁失眠者不宜处于红色环境,避免噪声、危险画面和恶性刺激等。对于瘟疫重症患者来说,转移患者过多关注自己的病情,以免产生绝望情绪,运用此方法效果较好。瘟疫重症患者,往往情绪忧郁,可以让他们选听情调欢乐兴奋、节奏明快、旋律流畅而优美动听的歌曲,如古曲《流水》《阳关三叠》《桃叶歌》以及《喜洋洋》《步步高》《欢乐的天山》《莫愁啊,莫愁》,这样可以转移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忘掉忧愁,提升战疫的信心。

调气法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27所载“调气法”,是我国医学典籍中关于气功锻炼方法记述较早、较具体的文献。这种方法是以深呼吸结合有意识的腹部运动,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和神养气、保健治病的目的。由于其练法简便易行,人人可做,颇适合于初学气功者,以及慢性疾病患者。

《备急千金要方》卷27载先秦道家先驱之一彭祖的话说:“道不在烦,唯能不思衣食,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曲直,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形勿极,而助之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年,千岁不死。凡人不可无思,当以渐遣除之。”彭祖认为养生的道理并不复杂,只要能不想锦衣玉食,不想声色货利,不想到胜利失败,不想到是非曲直,不患得患失,不计较荣华和屈辱,心中不烦躁,形体勿疲劳,又从事导引的锻炼,经常练气功,也可取得永命延年的效果,达千岁而不死。人是不可能没有思想的,应当逐渐地消除杂思邪念。

《备急千金要方》卷27又载彭祖的话说:“和神导气之道,当得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正身偃卧,瞑目,闭气于胸膈中,以鸿毛着鼻上而不动,经三百息,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如此则寒暑不能侵,蜂虿不能毒,寿三百六十岁,此邻于真人也。”彭祖认为,调和心神和练气的方法,应当有一间静室,关好门,安置好床铺,枕高二寸半,端正身体呈仰卧姿势,轻闭双眼,在胸膈中间停气,用鸿毛放在鼻孔上而不动,约三百次呼吸的时间,耳朵听不到声音,眼睛看不到东西,心内没有思虑。能够这样,则寒暑不能侵犯,毒蜂也不能损害,寿命达到三百六十岁,真可以和神仙媲美了。

孙思邈强调指出,欲养生者,不但要啬神,爱气、养形,还必须“兼之以导引行气”,久之行之,始能延寿。又说:“善摄养者,须知调气方焉,调气方疗万病大患,百日生须眉。”“病有四种,一冷痹,二气疾,三邪风,四热毒。若有患者,安心调气,此法无有不瘥也。”可见导引按摩、吐纳调气的养生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孙思邈之所以得以高寿,是与他长年坚持不懈地习练导引吐纳之术分不开的。

调气养生,又名吐纳、服气、食气、迎气等,是益寿延年的重要方法,不可不知,孙思邈对此法最有研究,所传既多且详。他所传授的调气法包含了气功的三大要领,一曰调身,二曰调息,三曰调心。孙氏一一补充阐发。调身的要妙在于使身体完全放松,消除肌肉的紧张状态,所以床要舒适柔软,枕高与身相平,仰面正卧,两手半握拳,平放于身两侧,距身四五寸,两腿伸直,两足相距四五寸,采取这种姿势的目的是为了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为调息作准备。调息就是调整呼吸,“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即口呼鼻吸,要求是细长缓匀,以鹅毛置于鼻前而不动为准。吸气用鼻,缓缓吸气入于腹中,至不能吸为止;然后闭气停止呼吸,至感觉气闷时再从口细细将气呼出,呼尽更吸,周而复始,呼吸时不闻其声,务令细缓轻匀。调心之法在于心静,“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先所思。”有禅观之法可行,定心闭目存思,想象观看到太空中元和之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犹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地,至腹中自觉汩汩有声,便是校验,继而元气达于气海,下至涌泉,自觉身体振动,两足踡曲,甚至床坐发出拉拉声响,这便达到了预定的要求。这里所描述的,便是气功过程中的触动现象,练功的正常反应。若无亲身体验,是决计不能描述得如此逼真的。

除上述调气法外,孙氏还传授了很多简便有效的调气养生法。如黄帝内视法,即心存思念,如目见五脏如悬钟,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五色了然分明,久久行之,勿令中断。这种内视五脏的方法是气功锻炼的重要方法。明代李时珍指出:“内景隧道,惟反观者能察照之。”再如,每日清晨未起床时即行琢齿二七遍,并吞咽“玉泉”。琢齿即叩击牙齿,其法双唇紧闭,上下牙互相叩击,能使人牙齿坚固,至老不脱不松。“玉泉”即口中唾液,又名上池水,最能益五脏添精驻颜色,每早鼓颔嗽口,令津液满口,随满随咽,名曰“练精”。

调气法不独擅长养生,且能治病。孙思邈传授了一种调治五脏疾病的呼气方法,用六种不同形式的呼气分别治疗五脏之病。即“呼、吹、嘘、呵、唏、咽、呬”六字诀。若心病,冷用呼,大呼三十遍,细呼十遍,其法鼻吸气入,口吐气出,吐气时口中发出“呼”字之音;热用吹,大吹五十遍,细吹十遍,如吹气之吹,使气随“吹”字之音吐出。若肺病用“嘘”字,大嘘三十遍,细嘘十遍,气随“嘘”字音吐出。若肝病用“呵”字,大呵三十遍,细呵十遍,气随“呵”字音吐出。若脾病用“唏”字,大唏三十遍,细唏十遍,气随“唏”字音吐出。若肾病用“呬”字,大呬三十遍,细呬十遍,气随“呬”字音吐出。孙氏指出,凡五脏有病,可依此法安心调气,恭敬用心,无有不愈者。

音乐法

中医认为,世界有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合称五行;人体内有肺、肝、肾、心、脾五种脏器,合称五脏;人的脸部有鼻、目、耳、舌、口五种器官,合称五官;药物或食物有辛、酸、咸、苦、甘五种滋味,合称五味;人有悲、怒、恐、喜、思五种情志活动,合称五志;音阶有商、角、羽、徵、宫五个音级,合称五音。中医将五行、五脏、五官、五味、五志、五音等等有机联系起来,对应起来,见下表: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与人的五志是相通、对应的,肺志为悲,肝志为怒,肾志为恐,心志为喜,脾志为思(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行、五志、五音相对应,相生相制。

“乐”字繁体作“樂”,“药”字繁体作“藥”,“疗”字繁体为疒字头下面一个“樂”字(“疗”字繁体的异体字也写作“療”),“药”和“疗”两字的繁体均从“樂”,可见,乐、药、疗三字同源,音乐与药物、治疗具有天然的关系。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早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是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道,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古代贵族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是为了娱乐,还有一项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音乐与药物治疗一样,对人体有调治的能力,可以舒体悦心、流通气血、宣导经络,还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的作用,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实际上,音乐也需要炮制,同样的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用音乐治疗,也有正治、反治。让情绪兴奋的人听平和忧伤的乐曲,是最常用的方法,还可以使乐曲与情绪同步,帮听者宣泄过多的不良情绪,例如以如泣如诉的乐曲带走悲伤,以快节奏的音乐发泄过度兴奋的情绪。就像我们一听到《国际歌》就有一种悲壮的感觉;奏哀乐的时候,人想乐都乐不起来,因为那个气就把你给打下去了。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中,五音的宫、商、角、徵、羽,与五脏中的脾、肺、肝、心、肾和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相对应,因此运用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音调的音乐可以健运脏腑、调理气血、舒畅情志,从而起到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

宫音相当于简谱中的do。宫调音乐以宫音为主音,属土,色黄,为长夏音,主化,相应于脾胃,可疏导脾经(长夏,是中医学中五季中的一个季节,指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中医以四时配五行而为五季,即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五季的自然原则为:春主生,夏主长,长夏主化,秋主收,冬主藏)。宫调音乐风格悠扬、庄重、肃穆、沉静,如“土”一样宽厚、结实,能够很好地刺激脾胃,促进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适用于饮食不化、失眠多梦、气虚、疲乏无力、身体消瘦、少气不足以息等症状比较明显,辨证为脾胃虚弱的患者。宫调音乐的代表曲目有《洞庭春晓》》《良宵》《秋湖月夜》《鸟投林》《闲居吟》《十面埋伏》等。脾胃不好的人若能在饭后1小时听一听这些乐曲,有助于健胃养脾,促进消化吸收。

商音相当于音乐简谱中的re。商调音乐以商音为主音,属金,色白,为秋音,主收,相应于肺,可疏导肺经。商调式音乐风格铿锵肃静、悲壮雄伟,具有“金”的特性,因此可以入肺,调和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促进人全身的气机内收,善制躁怒,使人安宁。适用于自汗盗汗、咳喘气短、头晕目眩等气机疏散症状比较明显的肺病患者。当下的新冠肺炎患者就宜多听商调式音乐。商调式音乐的代表曲目有《渔家傲》《清夜吟》《阳关三叠》《秋江夜泊》《阳春白雪》等。肺部不好的人,可以在每天15:00-19:00,即体内肺气最旺的时刻欣赏这些曲目,并随着曲子的旋律轻松呼吸,便会取得养肺的效果。

角音相当于音乐简谱中的mi。角调音乐以角音为主音,属木,色青,为春音,主生,相应于肝,可疏导肺经。角调式音乐风格舒展、悠扬、深远,好似枯木逢春,万物萌生,具有“木”的特性,因此可以入肝胆之经,善消忧郁,助人入眠,有促进体内气机宣发和舒展的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情绪抑郁,闷闷不乐,胸闷胁胀,失眠,月经不调和食欲缺乏等病证。角调式音乐的代表曲目有《胡笳十八拍》《绿叶迎风》《松下观涛》《溪山秋月》《草木青春》《梅花三弄》等。若想滋养肝脏,增强精神,安定魂魄,可在每晚19:00-23:00欣赏这些曲目。同时,要尽量让自己身心合一,排除一切杂念,这样就能够重新找回平和的心情。

徵音相当于简谱中的sol。徵调式音乐以徵音为主音,属火,色赤,为夏音,主长,相应于心,可疏导心经。徵调式音乐风格热烈、活泼、欢畅,具有“火”的特性,可入心经,并疏导小肠经,使人通调血脉,抖擞精神,血压平稳,心神和谐,有养阳助心、健补脾胃的作用,适用于心脾气虚、情绪低落、绝望自卑、悲伤欲哭、神思恍惚、失眠、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食欲缺乏、形寒肢冷等病证。徵调式音乐的代表曲目有《醉渔》《渔歌》《喜相逢》《紫竹调》《百鸟朝凤》《洞庭秋思》《汉宫秋月》等。若能在每晚21:00-23:00欣赏这些曲目,便可以改善神不守舍、心烦气躁等现象,让心处于沉稳、和谐的生理状态之中。

羽音相当于简谱中的la。羽调式音乐以羽音为主音,属水,色黑,为冬音,主藏,相应于肾,可疏导肾经。羽调式音乐风格清纯、柔润,有行云流水的感觉,具有“水”的特性,可入肾,具有养阴、保肾藏精、补肝利心之功,适用于兴趣低下、烦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腰膝酸软、性欲低下、阳痿、早泄等症状明显的抑郁患者。羽调式音乐的代表曲目有《春晓吟》《塞上曲》《昭君怨》《梅花三弄》《玉树临风》。若每天早上7:00~11:00欣赏这些曲目,其舒缓合宜的五音搭配,能振奋先天肾脏之气,产生源源不断的能量,从而疏通肾经,强壮肾脏。

古人讲“心之音为意”,什么意思呢?因为声声入耳,由心入意感知外界的思维变化意识上的东西,都能够通过耳传达到我们的心。你看,“音”底下加一个“心”不就是“意”嘛!所以,我们听音乐,听声音,都要用心意会那个东西,通过外在的声音让人体的气血起、浮、动、荡。

中医心理治疗以患者身心舒畅为目的。中医音乐治疗中,肺与“商”调对应,新冠肺炎患者采用音乐法养肺,宜听古典音乐中高亢、雄伟的乐曲。

情志相胜法

以情胜情疗法简称情胜疗法,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治疗病人的。中医将心、肝、脾、肺、肾这五个脏器合称“五脏”,也叫“五藏”;又将神、魄、魂、意、志五种人的精神活动合称“五神”。中医脏象五志论认为,五神与五脏相应,人的精神活动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素问·宣明五气篇》)中医所说的“五神”大致相当于现代心理学所说的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意志等种种变化复杂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与内在的五藏生理基础密切相关,“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灵枢·本神篇》)。某一脏腑发生病变,与之相关的神态也会出现异常。脏象五志说的归纳方法,使复杂的心理现象有法可循,对心理病机的研究有一定意义。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相制。脏象五志论将五脏与五行相联系,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木、火、土、金、水是依次相生的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金、木、土、水、火则是依次相克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脏象五志论认为,悲属肺金、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恐属肾水、喜属心火。不良的情志活动会导致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而正确运用情志之偏,补偏救弊,则可以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肌体恢复平衡协调而使病愈。但实际上,情胜疗法与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互制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情绪变化有阴阳属性之分,有对立而言,当情志活动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只要采用与之相对的情志之偏,即可进行矫正,而并不一定拘泥于五行相制理论。情志相胜法就是根据五行这种相生相克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去纠正相应所胜的情志,有效地调节由这种情绪产生的疾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愁、喜与怒等,都是彼此相反的情感活动,它们可互为调节控制,使阴阳重新趋于平衡。在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情胜疗法的案例,代表性医家是张从正。张从正(1156年―1228年)是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是中医“攻下派”的代表医家。张氏精于中医的心理治疗,他在发挥《黄帝内经》中情态相胜的理论时说:“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戏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术》)在《儒门事亲》中,记载了张氏以悲治怒、以喜治悲、以恐治喜、以怒治思、以思治恐的验案,可窥古代中医心理疗法的一斑。

通过我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在2000多年的防瘟抗疫的历史中,摸索积累了许多智慧与措施,有人痘接种这样的中医免疫疗法,有政府出台的隔离瘟疫患者的强制措施和专门收治瘟疫患者的隔离专科医院,有服药、针刺、温灸、贴敷、火罐、刮痧等中医药物疗法,有香疗、食疗、水疗、酒疗、浴疗等中医自然疗法,有按摩、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中医行为疗法,有开导法、暗示法、疏泄法、节制法、移情法、调气法、音乐法和情志相胜法等中医认知疗法。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在历史中吸取力量,从过往中看到智慧,吸收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在当下疫情十分严峻的危急情况下,众志成城,坚定必胜的信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众志成城,防控新冠肺炎

作者简介:

吴广平,生于1962年,湖南汨罗人,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流行音乐研究硕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辞赋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湖南省社科研究基地“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理工学院)

客座教授,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宋玉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辞赋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屈原学会副会长,湘潭市文联兼职副主席,湘潭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湘潭市全民阅读协会副主席,湘潭市作协主席团成员、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文学和音乐的研究。已撰写出版《楚辞全解》《屈原赋通释》《宋玉研究》等楚辞系列著作多部、合著《土家族三千年音乐史考》一部,主编《走进宋玉城》丛书一套(包括《中外学者论宋玉》《宋玉与临澧》《宋玉颂》《赋圣宋玉》四部著作)和《徜徉宋玉城》一部,副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文化概论》两部教材

。曾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优秀教师”“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湖南省首届普通高校教学奉献奖获奖教师”等荣誉称号,入选“湘潭市第七批优秀专家”。曾应邀到众多高校、机关、企业、社区作讲座。指导2008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彭安湘所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古文苑〉辞赋研究》、指导2015届流行音乐专业研究生文海良所撰写的硕士学位论文《数字技术与流行音乐生产的关系研究》均被评为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宋德发教授的专著《大学教学名师研究》第八章“吴广平的教学艺术”和鲁涛博士的论文《楚辞普及与宋玉研究的新境界——吴广平楚辞研究述评》(《云梦学刊》2013年第2期)对其教学和科研进行了专题研究。

END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