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不断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

改变,随之而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

municablechronicdiseases,NCD)的

增加,已经成

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同许多发展

中国家一样,中国已经进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

负担期,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也不断增加,我国预

期寿命同发达国家相比已少10年左右。中国慢性病

流行现状和趋势并不容乐观。

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行为及

居住环境因素等导致NCD危险因素的快速增长,其

危险因素如下:抽烟、不健康的饮食、多盐、酗酒、肥

胖、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环境污染。

下面我们就从营养学的角度来重点了解几个常见营养相关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指导方法,希望对大家

能够有所帮助。

一、营养缺乏病

营养不良是指营养素缺乏、过多或不平衡而引起的各种问题。

根据营养缺乏病的原因可分为原发性营养缺乏病和继发性营养缺乏病。原发性营养缺乏病由食物不足引起,可以是综合性的各种营养素摄入不足,也可以是某种营养素摄入不足,主要见于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以婴儿和儿童发病为主。继发性营养缺乏病由各种疾病引起,由于其他疾病而引起的机体营养素不足,除摄入不足外,还包括消化、吸收、利用、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儿童成人均可发生。由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典型的临床缺乏病已很少见,但散在、个别的营养素缺乏依然存在,明显的缺乏症状相对少见,但亚临床缺乏病仍较常见。

(一)

1、食物摄入不足。导致食物摄入不足的原因很多,例如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常存在食物不足,婴幼儿喂养不当,少年儿童的偏食和挑食,食物加工烹调不合理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下降、昏迷、精神迷失、神经性厌食、口腔和颔面手术后、胃肠道梗阻等疾病,可导致继发性膳食摄入不足。

2、消化吸收不良。见于各种胃肠道疾病,如各种慢性腹泻、小肠吸收不良综合症、胃肠道手术后、慢性胰腺炎等。肾衰时肾脏不能使维生素D活化,导致肠道钙吸收障碍,吸烟和饮酒可能影响维生素C、维生素B12、叶酸和β-胡萝卜的吸收和代谢。此外,营养素之间的不平衡也是造成吸收不良的因素。

3、利用率下降。某些疾病易引起营养素的利用率下降,常见的是肝脏疾病使营养素的利用率或储备能力下降。肝硬化时常合并维生素A、B1、

B2、

B6、

叶酸的储存减少而出现缺乏,蛋白质的合成障碍,有的药物是营养素的拮抗剂,在使用时可抑制营养素吸收利用,如大剂量的异烟肼可引起维生素B6的缺乏。

4、消耗量增加。体力活动长期负荷、长期发热、代谢机能亢进、各种癌症及其他消耗性疾病均明显地增加体内各种营

养素的

消耗;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等促使组织分解代谢增加,从尿中及创面丢失的氮大量增加,放疗或化疗造成的营养素损耗及蛋白质合成障碍。总之,一切引起代谢加速及营养丢失的疾病都要密切注意,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5、需要量增加。在人体生长发育旺盛期及妊娠、哺乳等生理时期,营养素需要量有明显的增加,如果不及时补充,容易发生营养缺乏病。

(二)临床特点

1、生长发育不良。对于婴儿、学龄前儿童或青少年,营养缺乏会影响到生长发育;对于孕妇则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使胎儿智力和体格发育受到阻碍。

2、代谢异常。营养缺乏影响到身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和生理功能,例如各种酶、辅酶和激素由各种营养素组成,营养素的缺乏导致这些物质合成障碍、功能紊乱,致使代谢异常。

3、免疫力下降。许多营养素与人体的免疫力功能有关,营养缺乏时,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明显下降,另一方面疾病可使营养缺乏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4、组织的合成、再生能力下降。营养缺乏时机体代谢率下降,因缺乏物质基础,组织的合成、再生能力下降,手术后的创面愈合和康复时间延长。

5、疾病预后不良。营养缺乏不但使原发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困难,而且会导致更多的并发症,患者对疾病治疗措施的反应能力低下,病死率增加。

(三)诊断要点

营养缺乏病的诊断依赖于膳食史、症状和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和实验性治疗。

1、膳食史。了解膳食摄入情况可初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食物的摄入不足,而摄入不足是营养缺乏的最基本病因之一。

2、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

3、试验性治疗。依据临床症状难以确定诊断,而生化检查一时无条件进行者,可采用试验性治疗,让患者接受某种营养素的补充,观察其临床症状有无好转。

(四)治疗原则

1、合理膳食。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营养缺乏病,合理膳食是治疗的基本措施。

2、补充营养素制剂。在营养缺乏病病情较重或膳食摄入困难的情况下,营养素制剂是理想的选择。目前营养素制剂有肠内制剂和静脉营养制剂。补充剂量要适宜,不要使用过高的治疗量或维持量,尤其对于有毒性副作用的营养素更应注意。

3、病因治疗。继发性营养缺乏应注意病因治疗,原发性营养缺乏要注意解决影响摄入不足的因素,为补充膳食营养创造条件。

4、营养素平衡。营养缺乏病治疗时不仅考虑主要缺乏的营养素,还应全面从营养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考虑治疗方案,以期使患者恢复到合理的营养状况水平。

5、循序渐进。营养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营养素的剂量应从小到大,浓度从低到高。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PEM

蛋白质和(或)能量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时就会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

(一)分类

蛋白质与能量缺乏常同时存在,但有时以一种缺乏为主,严重时在临床上呈现两种症候群,而轻度时则难以区分。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将PEM分为水肿型营养不良、干瘦型营养不良和混合性营养不良三种类型。水肿型营养不良也称为恶性营养不良,主要是蛋白质缺乏引起,干瘦性营养不良主要是能量缺乏引起,混合型营养不良是由能量缺乏同时合并慢性或急性蛋白质缺乏引起。

(二)临床表现

轻、中度PEM的主要表现为体重下降,皮下脂肪组织减少。对于慢性PEM,儿童表现为身材低矮、发育不良,身体活动减少;成人则表现为身体组成的改变,体脂减少,身体活动能力持续下降,尤其是体力活动后极易疲劳且恢复慢,孕妇除自身营养不良的表现外,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表现为新生儿低出生体重。

重度PEM的临床表现典型者可分干瘦型营养不良和水肿型营养不良两类,混合型则兼具二者特征。

(三)诊断

一般根据病史、症状和体征可以做出初步诊断;慢性轻度病例,临床症状多不典型,故常需综合方法进行诊断。

1、人体测量。根据体质指数(BMI)诊断:

11-13岁,BMI<15.0kg/

;14-17岁,BMI

16.5

kg/

18岁以上,

BMI

18.5

kg/

2、临床检查。头发、口腔黏膜、皮肤、甲状腺、指甲等检查可有助于判断营养缺乏的种类和程度。

3、实验室检查。

(四)治疗原则

1、营养素的合理补充。PEM患者的营养素补充剂量应与患者的代谢能力相适应,补充剂量应从小到大,营养素的浓度应由低到高,营养素的品种和补充途径选择应与病情相适应。

2、预防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重症PEM患者易出现水电解质的紊乱,应注意预防和纠正。

3、预防和治疗并发症。重症PEM患者易并发各种感染,应注意预防。

(五)预防

1、营养知识的普及。婴幼儿、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是PEM发生的高危人群。现阶段,我国婴幼儿PEM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不当的喂养方式和喂养习惯有关;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群中PEM的发生原因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关。预防PEM首先应加强营养知识的普及。

2、合理膳食。合理膳食是预防PEM的关键,应遵循膳食指南的原则选择日常的食物及合理的食物烹调加工方式。

3、加强预防保健。PEM的预防是预防保健工作的组成部分,减少PEM的发病诱因,是预防措施中不可忽略的环节。

4、早发现、早治疗。尽早期发现和治疗PEM是降低其危险和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肥胖病

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等国家,人口1/4以上超重,中国的肥胖症患者已超过七千万人。成人中体重超重者达到了29%,在北京等大城市,近1/3的成人体重超重,成为肥胖病的高发区。中国在未来10年,将有2亿人严重超重。

(一)定义

肥胖是机体脂肪细胞数目或体积增加,导致体重增加。肥胖病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消耗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身体健康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二)病因

1、遗传因素。肥胖与遗传有关,相当多的肥胖者有一定的家族倾向,父母肥胖者其子女及兄弟姐妹间的肥胖亦较多,大约有1/3左右的肥胖者与父母肥胖有关。肥胖是多基因遗传的疾病。

2、年龄和性别。年龄也是肥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率均增高,机体总体脂量增加。女性通常比男性容易肥胖。从组织学角度看,女性脂肪细胞数比男性多,约占体重22%(男性占15%)。雌激素本身有增加脂肪沉积的作用。

3、胰岛素抵抗。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表现为高胰岛素血症,可使食欲增加,从而促进脂肪的合成和沉积。

4、营养因素。能量摄入过多和(或)消耗减少,能量摄入过多主要表现在食欲亢进,消耗减少是活动减少及摄入与排出不平衡造成的。

(1)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约60%的能量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碳水化合物本身并不导致肥胖,只有能量过多时,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才转为脂肪而引起肥胖。

(2)脂肪:脂肪摄入过多是促发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当摄入的食物中含有高脂肪(或同时高碳水化合物)时,脂肪的储存量就会明显加快,导致肥胖。

(3)不良的进食行为

①进食能量密度较高的食物。食物的能量密度是指平均每克食物摄入后可供能的热卡数。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往往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

②不良的进食行为。肥胖样进食几乎见于绝大多数肥胖患者,其主要特征是:进食时所选择的食物块大、咀嚼少、整个进食较快,以及在单位时间内吃的块数明显较多等。

③ƒ进食餐次与时间。国内外调查研究发现,在一天之中进餐2-6次的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进餐次数较少的人发生肥胖的机会和程度高于进餐次数稍多的人。

④采用西式方式饮食方式。过多地进食肉和奶油、喜欢甜食、油炸的高脂、高能量食物、饮用大量具有高能量的饮料和酒精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

⑤看电视进食、临睡前进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均可导致能量过剩,引起肥胖。

5、精神因素。表现为对某种食物的强烈食欲以及人们通过视觉、嗅觉刺激反射地引起食欲,食量倍量。某些精神病人表现的食欲亢进症。

6、缺乏身体活动。缺乏身体活动对肥胖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代富裕生活中,节约能量的设施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从而容易使机体产生肥胖。

7、节俭基因假说和瘦素抵抗理论。

8、其它。近来还有些研究发现,胎儿时期母亲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或出生时低体重婴儿成年后,也易发生肥胖。

(三)肥胖的常用评价指标

包括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标准体重等。

(四)肥胖的危害与并发症

肥胖者往往有怕热、多汗、易疲劳、关节痛、肌肉酸痛、下肢浮肿、皮肤皱褶易患皮炎、反应迟缓、活动困难、心慌气短等症状,并易发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成人肥胖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增加,包括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关节骨骼疾病等。妇女肥胖会导致月经紊乱、闭经和不孕等。肥胖是导致下列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1、糖尿病。儿童青少年时期肥胖、从18岁开始进行性体重增长、向心性脂肪分布(腹型肥胖)等是2型糖尿病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肥胖持续时间比肥胖的程度对2型糖尿病发生的影响更大,向心性脂肪分布较下身性脂肪分布更具有危险性。

2、心血管疾病。肥胖是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体重增加可导致血压增高,BMI

kg/

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

BMI介于18.5-23.9kg/㎡之间

)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

3、其他。肥胖还与其它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有关,包括高尿酸和痛风、脂肪肝、胆囊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质疏松、肿瘤等。

总之,肥胖除影响患者精神、心理和生活质量外,还会并发多种严重疾患,严重影响人的健康。

(五)肥胖的治疗

1、治疗目的

肥胖治疗的目的包括三方面,即控制肥胖的发展,防止进一步超体重;降低体重,(但不一定降到理想体重的范围);预防与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一般而言,如果能够将体重减轻5%-10%,就可使危险性显著降低。

2、治疗原则

肥胖病因的复杂性决定了对肥胖需要综合治疗,而不应单纯依赖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不同程度的肥胖,有不同的减肥方法。

(1)超体重。为防止体重的进一步增加,应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当控制饮食,配合一定的运动就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2)轻度肥胖。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与饮食控制为主,能量控制在

4602kj

6694kj/d(1100kcal

1600kcal/d),制订运动计划,坚持运动。

(3)中度肥胖。中度肥胖的病人易出现并发症

,应减轻体重。

四、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

(一)分类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在我国患病人群中,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90%以上,本文主要论述2型糖尿病。

3、妊娠糖尿病

4、特殊类型糖尿病

(二)病因

2型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环境和行为因素是诱发糖尿病发生的外部原因。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合理膳食等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三)临床特点

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

(四)并发症

糖尿病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合并感染、糖尿病痛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如酸性中毒和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等。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神经病变以及其他并发症(包括骨质疏松、白内障等)。

(五)营养治疗原则

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控制总能量,二是合理膳食。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以维持正常(或理想)体重或略低于正常(或理想)体重为宜。

2、摄入适量蛋白质: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个体,蛋白质的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0%~15%,肾功能不全者限制摄入量。

3、控制脂肪的摄入量:由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饮食总能量的30%,饱和脂肪摄入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7%,限制含胆固醇的食物。

4、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多用粗粮和符合碳水化合物,若食用水果应适当减少主食量,选用低GI(血糖生成指数)食物。

血糖生成指数(

5、摄入丰富的膳食纤维

6、摄入充足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7、限制饮酒

8、限制钠盐的摄入

9、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合理分配餐次,至少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进食,三餐食物的能量分配按早餐占1/5,午晚餐各占2/5量或早、午、晚餐各占1/3量供给。增加餐次有利于改善糖耐量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不宜吃或少吃的食物:

不宜吃或少吃食物

含糖高的

精制糖、糖果、甜点

南瓜、芋头、土豆、红薯、藕、洋葱、胡萝卜

高脂高胆固醇食物

肥肉、内脏、高油脂坚果等

水果限量吃

适宜多吃食物

大豆及其制品

粗杂粮

水分多的蔬菜瓜果

冬瓜、苦瓜、黄瓜

五、痛风

痛风(HUA)是出于嘌呤代谢障碍及尿酸排泄减少,致尿酸在血液中积聚,因血浆尿酸浓度超过饱和限度而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痛风有家族性发病倾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原发性痛风患者中,10%-25%有痛风家族史,痛风患者近亲中发现有15%—25%患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的遗传可能为多基因的多种因素,如种族、年龄、性别、饮食及肾功等,均可影响痛风遗传的表现形式。

2、环境因素

(1)饮食因素:如高嘌呤饮食、酒精、饥饿。

(2)疾病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病、慢性肾衰、糖尿病酸中毒。

(3)药物影响:如利尿剂、小剂量水杨酸、滥用泻药等。

(4)常见的诱发因素:如激烈肌肉运动、酗酒、减体重过快、间断性饥饿减体重等。

(二)临床主要表现

1、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

2、特征性急性发作的关节炎,关节滑液中的白细胞内含有尿酸钠晶体,痛风石主要沉积在关节内及关节周围。严重者致关节畸形或残疾。

3、肾尿酸结石或痛风性肾实质病变。

(三)痛风的营养防治

1、限制总能量

总能量一般按20~25kcal(kg·d),肥胖者减少能量摄入应循序渐进,每阶段减少500kcal,并加强体力活动和运动使体重逐步达到理想体重。减重过快,易导致机体产生大量酮体,酮体与尿酸相互竞争排出,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可促使痛风急性发作。较安全的减体重速度是每周减轻0.5-1kg。

2、多食蔬菜和水果

尿液的PH值与尿酸盐的溶解度有关,碱性食物含有较多的钠、钾、钙、镁等元素,在体内氧化生成碱性离子。属于此类的食物有如鲜果汁、马铃薯、甘薯、海藻、紫菜、海带等。

3、合理的膳食结构

(1)蛋白质的热比为10%-15%,或每千克理想体重给予0.8g/(kg·d)-1.0g/(kg·d)。高蛋白饮食可能诱发痛风发作,因为高蛋白食物可过量提供氢基酸,使嘌呤合成增加,尿酸生成也多。

(2)脂肪热比<30%,全日脂肪包括食物中的脂肪及烹调油在50g以内。

(3)碳水化合物热比55%-65%,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防止产生酮体。注意补充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4、多喝水

每日应饮水2000mL以上,8—10杯水、伴肾结石者最好能达到3000mL,饮料以普通开水、淡茶水、矿泉水、鲜果汁、菜汁等为宜。

5、禁酒:

酒精容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对尿酸排出有抑制作用,易诱发痛风。

6、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1)要定时定量,也可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2)注意烹调方法,少用刺激调味品,肉类煮后弃汤可减少嘌呤量。

7、选择低嘌呤食物

(1)痛风急性期:嘌呤摄入量应控制在150mg/d以内,宜选用含嘌呤少的食物,以牛奶及其制品,蛋类、蔬菜、水果为主。

(2)缓解期:可适量选含嘌呤中等量的食物,如肉类食用量每日不超过120g,不论是急性期或缓解期都要避免食用含嘌呤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类、浓鸡汤及鱼汤等。

六、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和

骨折危险性增高的全身性疾病。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一)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1)Ⅰ型:常见于绝经不久的50—70岁女性,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由破骨细胞介导,以骨吸收增加为主,小梁骨丢失大于皮质骨丢失。

(2)Ⅱ型:多在70岁以后发生,又称老年性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皮质和骨松质丢失。

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

由其他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血液病、长期卧床等继发。

3、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多见于8-14岁青少年,常伴有遗传家史。

(二)主要症状

1、骨痛:尤以腰背痛最常见.其余依次为膝关节、肩背部、手指、前臂、上臂。

2、并发症:并发症是骨折,以椎体骨折最常见,而髋部骨折危害最大。

(三)营养治疗原则

1、充足的钙:选择含钙丰富的食物,可以连骨或壳吃的小鱼、小虾。硬果类,奶和奶制品是不错的选择。

2、适量的磷:合适的钙磷比例有利于钙的利用和减慢骨钙丢失。食物中普遍富含磷,膳食磷的适宜供给量为700mg/d,如磷摄人过多可能会加重骨质疏松的危险性。

3、充足的维生素:适量多晒太阳可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

4、适量的蛋白质:适量的蛋白质可促进钙的吸收和储存,过量则促进钙的排泄。一般占总能量的15%为宜。

5、注意烹调方法:尽量消除和避免干扰钙质吸收的膳食因素。科学的烹调方法可以使谷类中植酸酶活性增加,分解植酸盐释放出钙与磷提高其利用率。

(四)预防

1、从儿童期开始足量钙的摄入可以增加骨峰值。一生中的最高骨量称为骨峰值,骨峰值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

2、加强体育锻炼,特别是负重运动有助于骨量的维持。同时也是预防肥胖的有效措施。

3、注意膳食平衡,注意钙与其他矿物质平衡,特别是磷、镁、锌尤为重要。减少钠盐的摄入,戒烟酒忌浓咖啡。

4、绝经后的妇女和老人每天至少饮用250mL牛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防摔跤骨折。

5、加强骨质疏松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重点人群如青春发育延迟,过早绝经,过久应用类围醇激素、抗癫痫药、甲状腺素等应重点预防。

七、高血压

(一)诊断

当收缩压

140mmHg和(或)舒张压

90mmH8时,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二)营养因素

1、钠:食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

显著相关。

50岁以上的人及家族性高血压者对盐敏感性较正常人高。过多摄入食盐还可改变血压

昼高夜低的规律,是老年高血压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2、能量:能量摄人过多可致肥胖,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随着体重的增加,

出现高血压的趋势也增加,尤以20-40岁开始增加体重者危险性最大。

3、脂肪和胆固醇:脂肪摄入过多,可致肥胖症和高血压病。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容易致

动脉粥样硬化。

4、蛋白质:植物性蛋白可使高血压病和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大豆蛋白虽无降压功能,

但也有预防脑卒中发生的作用。

5、其他营养素

(1)酒精。过量饮酒与血压升高有密切关系;

(2)钾。低钾饮食是血压升高

的因素之一,如果同时习惯高盐饮食对血压的影响更大;

(3)钙。钙摄入量低可以增强高盐膳食

对血压的升高作用;

(4)镁。膳食镁与血压呈负相关。膳食纤维能减少脂肪吸收,减轻体重,间

接辅助降压。

(三)膳食营养防治

高血压的防治包括适量控制能量及食盐量,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水平,改变生活方

式,消除不健康的行为习惯,控制体重,防止或纠正肥胖。

1、减体重:增加体力活动,控制体重在标准体重范围内,肥胖者应减肥,体重增加对

高血压病治疗大为不利。

2、减少食盐摄人量: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摄人不超过6g为宜。包括食盐、酱油、味

精、咸菜、咸鱼、咸肉、酱菜等。高血压患者供给食盐以2-4g/d为宜。

3、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①少吃或不吃零食;

②吃饭要细嚼慢咽;

③不吃肥肉,减少动物脂

肪摄人,减少烹调油。

4、限制饮洒: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5、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大食用不少于500g蔬菜和200g水果。多选具有保护血管和降

血压及降脂的食品。能降压的食品有芹菜、胡萝卜、番茄、荸荠、黄瓜、木耳、海带、香蕉等。降

脂食品有山楂、香菇、大蒜、洋葱、海鱼、绿豆等。

6、补钙:牛奶富含钙,钙对高血压病治疗有一定作用。最好每天食用250mL奶。血脂高

者可选脱脂牛奶。含钙丰富的食品有黄豆及其制品,葵花子、核桃、牛奶、花生、鱼、虾、红枣、

韭莱、柿子、芹菜、蒜苗等。

【课堂花絮】

小伙伴们看了这么多营养与慢性疾病的关系,是不是觉得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进行预防保健呢?觉得有帮助欢迎大家收藏转发哦!我们不只是传播知识,更多的是运用哦。

长寿今生

微信号:changshoujinsheng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