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人的饮食里有一味独树一帜的“臭”。这“臭”就像“咸蟹”、“泥螺”一样爱恨分明,外地人大多吃不习惯,可对于老宁波而言那是融入骨血的乡愁与味觉基因,也是一场化腐朽为神奇的食物行为艺术。
源远流长的宁波“臭”
一个地方的物产和菜肴,往往因为和当地人同出一源而多多少少带着相似的秉性和特性。在浙菜里,宁波菜以粗犷肆意的姿态声名鹊起。这个喜欢用大把的白盐吊出食物鲜味、非鲜不食的的城市,于饮食上仿佛生来就有一种快意恩仇的淋漓劲儿。这样的鲜明个性还反映在宁波人对于“臭”毫不遮掩的嗜好上。
臭之情怀
臭的味道奇谲,属于性情,有人大喜,有人大恶。中国嗜臭的人大抵在南方,浙江自然不在话下,湖北、湖南、安徽也盛产别的“臭”食,从毛豆腐到臭鳜鱼,都令嗜臭者垂涎。
而宁波人在饭桌上最爱给外地朋友的一个下马威,只怕就要算一碗“蒸三臭”了吧?
宁波人吃臭嗜臭的饮食传统源远流长。
以前世道穷苦,勤劳的主妇将蔬菜放入甏内,制成臭菜,以便让一家人四季都有下饭的菜。于是臭菜在有过这段记忆的老宁波心中就自带着“那个年代”的光环与情愫:坚忍、朴素、对食物的珍惜,以及主妇维持家庭的爱与慧心。
过去农村里多的是自家种的菜蔬,冬瓜、苋菜、芋艿梗、茭白等,都可作为“臭”的对象,对于嗜臭者来说,它们的共同之处就
是凭借着“发臭”这种不可思议的发酵,将蛋白质分解成各种氨基酸,将普通的“新鲜”提升为更深层次的“腐鲜”,让臭味成为一种刻骨铭心的美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大概就是这么回事吧。
臭之源头
臭菜腌得好不好,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卤如何。好的臭卤卤出的菜,闻之有冲鼻而来的臭味,到了嘴里却都是香的,鲜的。一坛子黑乎乎、臭烘烘的上好臭卤,可以腌出味道清正的苋菜梗,还可浸泡出臭冬瓜、臭毛豆、臭笋根头臭菜心,还有莴苣、西瓜皮之类,尝之有隽永之味。
做臭卤,其制作程序有三:
一曰“闷烂出卤”。这道工序是将逐渐变烂发臭的冬腌咸菜放入坛子里,让其加速腐烂发臭,要使之烂成黑绿油油、肥腻腻、臭哄哄的卤汁。
二曰“浸笋出鲜”。就是在上述工序的基础上,将春笋的老根浸沉到臭卤里,让它渗释出鲜味来,与冬腌咸菜本身的鲜味融合在一起,使臭卤变得鲜美异常。
三曰“淬火出香”。就是把烧红的铁火钳放进臭卤里搅拌,到淬卤的铁火钳不再“嗤嗤”发响时,拿出来再烧红,再淬,如此每天要淬两三次,每次淬三四遍,连续淬多天,直到臭卤的气味变得浓郁而醇和,由原来的腐败恶臭之味变成了奇特之“香”时止。
其实,淬卤还有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杀菌。
韩岭:肤白貌美臭冬瓜
酷暑天是宁波人的“消暑圣菜”臭冬瓜上场的最佳时机。集鲜、香、臭于一体的臭冬瓜,被不少老宁波誉为民间菜的灵魂之一。正宗韩岭白肤冬瓜制成的臭冬瓜,滴几滴香油,火烫的饭连同燥热的夏日仿佛都瞬间凉了下来。
前世今生白肤瓜
掀开一堆枯黄的柴草,露出一只只扁圆状的
冬瓜,躺在浓绿厚实的冬瓜藤叶下,通体白色,如同覆盖着一层浓霜,模样粗朴敦实。轻触表皮,手上便沾上一层薄薄的类似石灰的白粉。
韩岭的种植户赵善
说,白肤冬瓜一株结两只,个头小的有四五十斤,大的能长到一百多斤呢。
韩岭白肤冬瓜的名头老一辈宁波人都知道,韩岭人世世代代都种这种瓜,赵善银也说不清它的历史到底是几百年还是几千年了。只知道这是发源于他们韩岭村的传统名优特产。他回忆起小时候,韩岭村遍地都是冬瓜,那时候种地的人多,家家户户都有。
冬瓜藤可以一直顺着泥路长出好几米,粗壮有如同婴儿的胳膊。瓜成熟以后不是躺着,而是神气地立着的,瓜体能长到一米二三左右,横宽也有六七十公分,身量有如儿童,百来斤的瓜,两个壮汉抬着都费劲。
韩岭自古是富庶之地,又兼水网密布。远近闻名的韩岭市将这里的冬瓜带到全宁波现今
政府立项保护地方种质资源,韩岭的山岙下培育出了纯正的白肤冬瓜,终于恢复了这“过去的味道”。
羊脂白玉臭下饭
老底子的农民较真地认为,做臭冬瓜,好吃与否,顶要紧的一条就是用的是否本地的白肤冬瓜。白肤冬瓜个头大,肉质肥厚细腻,切开足足有六七公分厚,吃口最是松软。
制作臭冬瓜一般分为熟腌和生腌,赵善银家一般用熟腌。他都选取长熟的白肤冬瓜,养到
月的更好,腌起来基本很少发馊。冬瓜洗净,切成
厘米左右方形大块,留皮去瓤,放入沸水锅中焯成八成熟。
漂冷水放一夜,祛除瓜中的微酸味,均匀地抹上盐,再放入容器中,从前一般用小口圆肚的瓦甏,如今他更喜欢买透明的密封塑料桶来用,因为觉得密封性更好,腌出的冬瓜更清爽白净,不易
化水。一层冬瓜一层盐,层层码好后,倒入少许臭卤,再密封起来放阴凉处,臭卤中的乳酸菌让冬瓜自行发酵腐烂,只需
15-20
天,就可以开封食用了。
宁波人老说,想知道臭冬瓜制作得好不好,就看吃在嘴里,那股幽微的清香能走多远。周作人曾赞臭冬瓜“名臭而实香,生熟都好吃……是一点没有富贵气味的”。搁从前,家里条件差一点的人家,臭冬瓜是‘长下饭’,又称素肉,这大概也同它细腻缠绵的口感有关。
吃腻了大鱼大肉之后,来一碗这样的臭冬瓜,绝对是开胃的“压饭榔头”。想当年,包玉刚先生一回到家乡,就念叨着这毫不起眼的臭冬瓜,可见这臭冬瓜的家乡之味宛如古人的“莼鲈之思”,不知使老先生多少次梦回故里了。
慈溪:一管苋菜说旧年
清代范宣的《越谚》有“苋菜梗”条:“苋见《易夫卦》,其梗如蔗段,腌之气臭味佳,最下饭”。苋菜贱生,极易料理,且用地省俭,早年慈溪人很爱种它。半人多高的枝干砍下,腌制成臭苋菜梗,臭里带俏,风味绝佳,是宁波人长年食用,穷富咸宜的好小菜。
一亩苋菜地
月的一个傍晚,慈溪附海镇东港村,日影西斜。杨巧聪戴上草帽,从家后门出去,走到一步之遥的田地里,将今年最后一批苋菜梗砍下来,准备扛回家给女儿做苋菜梗用。他已经
多岁,身子骨却还硬朗。这一亩苋菜是慈溪当地的老品种,腌出的臭苋菜梗是最正宗的老底子味道,女儿自小最爱这一口。
不仅女儿,地道一点的慈溪农家人应该都吃得出差别的:模样更美、产量更高的新品种,吃起来口感却比老品种硬得多,鲜度也无法与之媲美。女儿自小吃惯,嘴养刁了,如今市场上买不到老品种生腌的,她便干脆买下门后这一亩地,专门种苋菜梗,还玩票般开起了淘宝来卖。
过去慈溪有句民谣说:“苋菜梗,菜蒂头,长工们,老吃手。”苋菜梗从前是慈溪穷苦人家的老朋友,如今街上买苋菜梗吃的,几乎都是家境不错的妇人。远离家乡的慈溪游子,鱼肉虾蟹吃腻了,回到家乡有一碗清炖苋菜梗便能狼吞虎咽地下饭。这中间大概还有人情和乡愁在作怪吧?
早些年,慈溪农家普遍种植苋菜,幼苗作蔬菜食用,老茎经腌渍加工,待腐熟,可捞来装盘,浇些麻油生吃,也可浇上菜油蒸熟,即成清炖苋菜梗,慈溪人俗
称“苋菜姑”。
一甏臭菜梗
慈溪农家都有一只“苋菜姑”甏。臭苋菜梗分为生腌和熟腌。杨巧聪家则一直坚持生腌——老底子认为,
吃起来有熟腌无法比拟的香味。只是,需要更久的等待。并且,颜色微黄,卖相比不得熟腌的来得浓绿喜人。
腌制臭苋菜梗的活儿则是老伴儿胡纪菊的,并且,没有人可以代劳。慈溪乡间有个说法,人和人之间的手,是有不同的“手气”的。腌制咸菜臭货,都要看这“手气”,而属鸡的人,“手气”天生就对路,腌起咸菜臭菜来通常是无往不利。
其实胡纪菊的配方和操作方式和旁人并无不同,洗好摘好后斩成段,清水浸一天捞出。沥干水分,拌盐入甏,大约两天,摸着有点软了再加水,没过菜梗。夏季,静置约三天便可自然发酵了。三四天后,整根菜梗都软了,水也浑浊了起来;再放几天,却见那水慢慢又回归了清澄。
作家鲁彦爱吃臭苋菜梗,他在文中道:“闻到了邻居的臭汤气,心里就非常地神往;若是在谁家讨得了一碗,便千谢万谢,如得到了宝贝一般。在我觉得这种臭气中分明有比芝兰还香的气息,有比肥肉鲜鱼还美的味道。”
臭之美物
臭豆腐
臭豆腐是臭食中的经典之作。在宁波,人们习惯将豆腐切成一寸见方,浸在臭苋菜的卤汁中,次日捞出后将它清蒸,来品尝最极致的霉酸味。或者在油锅中炸,炸到外皮呈金黄色装盆,蘸上些带点微微酸辣味的佐料,
真真是天下美食。
臭芋艿梗
芋艿梗采下洗净切断入甏腌制,不多日,揭开盖子,销魂的异香扑鼻而来。夹起一段芋艿梗放在嘴边,轻轻一吸,里面果冻一样的菜芯夹杂着一股无法言传的滋味。用阿娘的话说是“软塌塌”、“香糜糜”、“臭兮兮”。
臭毛豆
宁波人好吃毛豆,用它来制臭,也是极受欢迎的。带壳的毛豆剪去量头,放入瓮内浸一浸臭一臭,那毛豆蒸熟后,做下酒菜,一口烫黄酒,一颗臭毛豆,那滋味绝不亚于鲁迅先生笔下“咸亨酒店”所卖的茴香豆。
臭鳓鱼
鳓鱼经盐腌制,称咸鳓鱼,凡经三次反复盐制,就是极富老宁波特色的“三抱咸鳓鱼”,香浓味鲜,且久贮不坏,闻起来鱼香味臭臭的,吃起来香得不得了,乃是下饭佳品。
臭青菜心
冬日,餐桌上的绿叶蔬菜品种渐少。懂吃的人却晓得,这时的青菜进入了黄金时期。冬天养老的青菜,取临近根部的后半截,放到臭卤里浸一浸,只需半日到一日,就可以蒸蒸吃了。
臭茭白
一到夏秋之际,市面上皆有卖茭白的。一般从近根处割下,剥去几张剑鞘似的老叶,剥去外皮,就可入馔了。余姚茭白素有盛名,用来腌臭茭白也是极相宜的。腌制后臭得销魂,酸爽劲儿却引得人直咽口水,鲜脆劲更胜鲜茭白。
想了解更多关于美食料理、旅游生活的讯息吗?后台回复“加入阿拉旅游粉丝群”!
加入阿拉旅游微信粉丝群,给你一个不一样的朋友圈!
喜欢本文,请分享点zan~
本文节选自《阿拉旅游》杂志2015年8月刊《宁波·臭剪不断的乡情》一文。iPhone、iPad用户可在AppStore搜索“阿拉旅游”下载杂志App,即可查看全文;或可登陆宁波旅游网、悦读网、中邮阅读、读览天下、博看网、蜘蛛网、好的网、锋阅网、麦米网等在线发布平台,阅览电子杂志。
作为宁波最高逼格的一本杂志,除了在几乎全宁波所有高星级酒店公共区域及客房内阅读本杂志,深度了解宁波旅游文化的方方面面,你还可以在东方航空、华信航空、澳门航空、海南航空等进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的航班上看到《阿拉旅游》杂志,阿拉与你空中见!
《阿拉旅游》杂志2015年8月刊
文:黄小瑜
图:ATPC、童晓波
编辑:小大头in《阿拉旅游》杂志
【阿拉旅游杂志原创作品】
转载要求:
必须在开头明显处明确标注署名、出处及微信号(alatraveler)
如未遵守,有可能经侵权举报后删除
阿拉旅游•文艺连萌|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
▲关注微信,独家福利天天抢
▼关注微博,互动有你更精彩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24
04-09
04-17
04-06
04-08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