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新生儿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是多动症却是一种无法自控而造成的不健康的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据统计,大约3%—5%的学龄儿童存在“多动症”,也就是说,大约20个孩子当中会有一个孩子受到“多动症”的困扰。
对多动症孩子来说,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认知、学业和社交能力。那么儿童多动症是否能够预防呢?如果真的不幸患上了,又如何应对呢?
儿童多动症是什么,有哪些特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学龄期儿童的常见行为障碍,俗称多动症。
是一种出现于儿童期并表现为多动、冲动和(或)注意缺陷等症状的疾病。
通俗的讲,就是
注意力不集中、兴奋过度和容易冲动。
其症状及功能损害可以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的基本特征是:
多动症对日常生活有影响吗?
学习方面:
由于患有多动症的儿童注意力较差,上课时难以留心听老师讲解;学习时难以集中精神;做功课、考试容易因粗心大意而犯错,因而影响学业成绩。
社交方面:
由于多动症儿童的活动量比一般同龄的儿童多,而自制力较弱。当他们与同伴进行活动的时候,由于“过度亲密”可能会因为多言或冲动的行为,与同伴发生摩擦,影响社交关系。
行为问题:
多动症患儿的行为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的学校的关注。常见的行为问题包括:经常离开座位、骚扰同学影响课堂秩序、违反学校规则等。
好动就是多动症?注意这两个误区!
聊到“多动症”,一般人都会认为,好动、坐不住的孩子就有可能是“多动症”。
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与我们通常的印象相反,好动恰好是健康孩子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好奇宝宝,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太大太新奇了,有那么丰富的东西需要去探索。不过,如果确实觉得孩子特别好动,可以多观察孩子的行为,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便早发现早干预。
关于“多动症”还有一个特别大的误区,就是文静的孩子不可能是“多动症”。
“多动症”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如果孩子是注意缺陷型的话,可能平时看起来并不好动,但仍然有可能患上“多动症”。
真假“多动症”怎么判断?
既然说好动不是“多动症”的判断标准,那我们家长又该怎么来判断呢?医生说,孩子是“真多动”还是“假多动”,通过这5个问题就可以来初步预判。
1、孩子“调皮”分场合和时间吗?
真正有“多动症”的孩子,“
”起来是不分场合和时间的。比如大家都在安静的上课,他会突然没理由的发出怪声。但仅仅是好动宝宝,在严肃的环境里,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自我控制的。
2、孩子能有目的的做事情吗?
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非常薄弱,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分心,做事没有任何目的性,也没有“完成”的这个概念,通常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而普通的孩子,即使再好动,遇到感兴趣的事情,也都基本能有足够的意志力去做完。(但孩子的注意力是随着年龄增长的,没办法一来就能专注于某件事情很长时间。对于2、3岁的小宝宝来说,三十分钟左右已经是不错的注意力了。
3、孩子有特别喜欢的事物吗?
兴趣爱好就是一旦感兴趣某种事物,大脑就会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能够保持新鲜度。
然而,“多动症”孩子通常没有真正的兴趣爱好,任何事情一会儿就心不在焉了。
4、孩子多动和冲动有原因吗?
正常的孩子,可能会因为环境或情绪,也会变得“调皮”不受控制,比如游乐园里玩疯了,或跟小朋友闹了别扭,可能会有点收不住,这是因为孩子前额皮质还未发育完全,对情绪和行为没办法像大人那样控制得很好(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也控制不好),只要脱离这个环境和情绪就能慢慢平静下来。
但“多动症”孩子是不受自我控制的,多数的多动和冲动都是无意识,没有理由的,在任何环境下,都会不受控。
5、孩子能与小伙伴相处友好吗?
“多动症”的孩子社会性关系是会受到影响的,通常没办法跟小朋友好好相处,也不能很好的融入集体。
虽然健康的孩子,也可能会存在没办法跟周围小伙伴相处的情况,但是如果家长能正确引导,通常还是可以逐渐跟小朋友好好相处。
但如果孩子一直无法融入,即使孩子排除了多动症,家长也要引起重视。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里面也列举了一些“多动症”的表现,大家也可以对照的看一下:
当然,这个表格不是要让家长立马对号入座,如果孩子偶尔出现表格里的情况,并不能说明孩子有“多动症”。
如果孩子出现了上面说的症状,同时还符合下面几条判断标准,这时候就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了。
●症状经常出现
●在一种以上的环境中出现(例如,学校和家庭)
●至少持续6个月
●在12岁之前出现
●损害了学业、社交或职业活动的功能
●对于儿童发育水平而言是过度的
最后,仍然还需要医生通过一些问卷评估调查、家长老师的问题反馈、以及排除脑部其他疾病,很严格的综合评估才能确诊。
求医路上,总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选择
康复可以离您很近也可以很远
关键在于您如何来选择
勿让健康毁在选择
精彩回顾
多动症孩子难管教,这些方法你知道吗?
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孩子出现这几种现象,一定要高度重视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20年后差距明显!教育孩子,这3招比打骂管用
3岁宝宝还不开口说话,家长要警惕语言发育迟缓
关于儿科的针对性治疗,约专家?问费用问题等,大家可以点击文章底部阅读
阅读原文
,在线免费为大家解答!
名医在线
涂雪松
特聘专家
涂雪松教授,主任医师,197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从医50余年,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全国十几所医院特聘专家,曾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附院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主任,在参加工作的几十年间,先后从事过儿童发育疾病、脑瘫、癫痫、运动神经元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神经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遗尿症、语言迟缓、智力低下、性早熟、矮小症、癫痫、脑瘫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多次在英国、美国等国际前沿治疗峰会进行学术交流,临床经验丰富。
刘士东
儿科院长
刘士东,济南童康儿童医院门诊主任,对各类儿童疑难疾病有独到的见解,毕业于河北北方学院,一直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熟练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内分泌疾病,小儿精神心理疾病方面取得了丰硕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尤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遗尿症、语言迟缓、智力低下、性早熟、矮小症、癫痫、脑瘫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张海涛
张海涛,济南童康儿童医院门诊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会员,中国少儿医师协会理事,国际儿科联合诊疗中心特邀专家,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医院协作平台特邀专家。在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内分泌疾病,小儿精神心理疾病方面取得了丰硕的临床及科研成果,尤其擅长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遗尿症、语言迟缓、智力低下、性早熟、矮小症、癫痫、脑瘫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特聘专家
郑华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特级专家、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儿科诊疗与研究40余年,各类儿科疾病治疗经验丰富。参加编写《儿童疾病综合管理》、《儿童少年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儿童保健学》、《发育与行为儿科学》等数10部专著,在国际、国内专业学术刊发论文50余篇,长期致力于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小儿神经发育疾病、儿童内分泌疾病国际诊疗技术的提升和发展,多次赴美、英、日、韩、德国等国参加儿科疾病高峰论坛和学术交流,并为多所国际知名医学院校聘请为客座教授,在儿科医疗领域享有盛誉。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