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引汤不为人知的神奇疗效 风引汤不为人知的神奇疗效风引汤不为人知的神奇疗效

风引汤不为人知的神奇疗效

此方名为“风引汤”是以主治病症而命名的,“

风引”即风痫掣引

,也即

抽搐。

《金匮要略·中风篇》记载“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治者,此汤主之。”惊痫,即癫痫;瘛疭,是手脚痉挛、口斜眼歪。这种疾病,大多是脑病。

但导致风引的

主要病理是发热

,故本方的主要作用首先是祛热,所以方后注云为“

除热方

”。据此推论,此方应以清热为主的寒水石、石膏为君药。滑石、大黄助君清热泄火祛湿热为臣药。尽管《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取紫石英为方名,但紫石英不是君药,紫石英、赤石脂与白石脂均为温性药,其与龙骨、牡蛎皆是用来镇惊安神定悸,为佐药。干姜、桂枝、甘草调和药性并温中调胃,其与下热气、宜煎一切痰火气血药的井泉水同为使药。此方虽以祛热为主,但并不一味用寒凉药物,而是

寒温并用

辛散与收敛同施

,故既能清热,又能燥湿;

既能辛散邪气,又能顾护正气

,可谓配伍精到。此方石类药物用量较大,全方共计55两,矿石类药物占41两,但病人每次服药量相对较小。《金匮》中每次取三指撮,《外台》中每次用一方寸匕,二者相仿,据考证1方寸匕滑石粉约9g,由此推知,风引汤方1方寸匕约10g左右。《外台》中对风引汤的煎服法记载较详细,除提出加水二升,煎取一升二合顿服外,又提出“少小未满百日服一合,热多者日二三服。”常人1d服3次约30g,按一两约等于14g计算,一剂药要服25~30d,从制药剂量及服用时间来看,说明此病治疗较难,非能短时取效,服药时间要长。《金匮要略》云:“风引汤,除热瘫痫”。“除热瘫痫”虽寥寥四字,但指出了风引汤的最主要的适应证。

“瘫”即瘫痪

,现代医学认为,随意运动功能减弱或消失,均称为瘫痪。按照病变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中枢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周围性瘫痪)、肌病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脊髓、脑干和大脑。脊髓病变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有急性脊髓炎、脊髓蛛网膜炎、脊髓外伤等。脑干病变常见有脑干梗死、脑桥出血等。大脑病变最常见的是脑动脉血栓形成、脑出血、血栓闭塞性脑脉管炎等。临床上的大多数中风病人主要指此而言。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常见有急性脊髓灰质炎、格林巴利综合征等。此外,临床常见的还有重症肌无力、周期性麻痹和癔病性瘫痪等。凡是突然出现肢体截瘫或者偏瘫,中医统称为中风。凡是脑部病变引起的中风,如脑出血病人,往往伴有发热,或伴有肢体痉挛,或有癫痫样发作;再如一些脑部感染性疾患如风湿性脑脉管炎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以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脑膜炎、脑炎等,大都具有热、瘫、痫的症状特点。因为病人出现癫痫样发作,四肢表现为阵发性强直性抽搐,四肢收引,故方名为“风引汤”

风引汤出自《金匮要略》。所谓“风引”,即风痫掣引之谓。其方下云:

“除热瘫痫”

,方后注:“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根据《金匮》之文细玩,则风引汤之主治证为热瘫痫。《千金》、《外台》将此方列入风痫门,《外台》卷15风痫门引崔氏云:“又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瘈疭,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紫石汤即风引汤)。方后注:“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思惟合此散,所疗皆愈。”风引汤所治之热瘫痫,为现代医学所称之高热痉厥病变,属于脑病范畴,抑亦温病之方剂。后世医家咸谓《伤寒论》中温病两条无治法,是否风引汤为温病之方而脱简于《金匮》亦未可知。吴鞠通《温病条辨》治热邪入于心营用紫雪丹,其方虽源于许叔微《本事方》,而紫雪丹之组成,若详细对照,又实由风引汤化裁而来。查风引汤药共12味,其主要功能是清热熄风镇心。方中干姜、桂枝,后贤有谓宜减用,或谓宜除去,陈修园认为:“干姜宜减半,牡蛎宜加倍。”惟徐忠可解释曰:“风邪内并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并归于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故用大黄以荡涤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皆主之。”此说可谓深得仲景制方之义。然本方药性峻猛,尤在泾曰:“然亦猛剂,用者审之。”故临床多罕使用。笔者认为,风引汤之治为热、瘫、痫,其方又出于《金匮》中风历节病篇,《千金》、《外台》又列于风痫门,故

此方不但能治热病之脑症,亦能治杂病之脑症

,其谓“瘫痫”,抑或为“癫痫”之误欤?考癫狂痫之发,皆由肝肾龙雷上冲所致。癫因郁火生痰、鼓塞心包;狂因热邪不散,痰火壅盛;痫由水不制火,火气上乘,痰壅脏腑,经脉闭遏,故风引汤亦为治癫狂痫之方。笔者认为,《金匮》风引汤之“除热瘫痫”,其实能治癫狂痫,而

“瘫”字又当为“癫”字之误

,一得之见,藉此以就正于同道。

本方主治

“热”的辨证重点

有三:

①外感热病,病证表现以热为主,或热夹内风;

②内伤杂病,病证表现以热为主,或热化夹风;

辨“热”基本脉证包括或高热、或烦躁、或口渴、或便结溲赤、或舌红苔黄等

,但病证表现不一定都具备。

本方主治

“瘫”的辨证重点

有三:

①重症肌无力、或肌营养不良症、或多发性神经炎,病证表现是下肢无力,

病变证机以热为主

②中风后遗症,病证表现是半身不遂,

病变证机以热为主

③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或脑炎后遗症,或脊髓灰质炎等,病证表现以身体某部位功能受限或失常,病变证机以热为主。

本方主治

“痫”的辨证重点

有二:

①发作性神志障碍,病证表现以短暂神志失常为主,病变证机以热为主;

②癫痫,病证表现以抽搐、口吐白沫为主,

病变证机是以热为主

对风引汤所治之风,历代医家分为治外风和内风两派。吴仪洛《成方切用》将其归为祛风门,认为其偏中外风,为木气先自病,而外风因之,将其列为治外风方剂。喻昌认为“正虚感邪而致中风”亦认为《金匮》此方为治外风方剂。此方名为“风引汤”是以主治病症而命名的,“风引”即风痫掣引,也是抽搐,亦为

引风下行

之义。风引汤原主“除热瘫痫”,提示

该方主治病证为偏瘫和癫痫之类疾病兼有热象者

。从该方组成来看,是以质重下沉之药如寒水石、滑石、赤白石脂、紫石英、石膏等为主,合桂甘龙牡汤再加大黄、干姜而成。方中赤白石脂、紫石英、龙骨、牡蛎镇肝潜阳,寒水石、石膏、大黄、滑石泻火而引火热下行从二便而出,干姜、桂枝杂于众多寒凉药中,能通络而无动血之弊。

该方对于肝阳化风、痰热为患的病症无疑是有效的。

清末张锡纯认为,《金匮要略》风引汤除热瘫痫,明示其病因热而得,其证类似脑充血,“方用石药之味,多系寒凉之品,虽有干姜、桂枝之辛热,而与大黄、石膏、寒水石、滑石并用,药性混合,仍以凉论。且诸石皆下沉,大黄性尤下降,原能引逆上之血使之下行。又有龙骨、牡蛎与紫石英同用,善敛冲气,与桂枝同用,善平肝气。”

张锡纯称他创制的建瓴汤和镇肝熄风汤,就是受风引汤的启发

,治中风以重镇熄风为主,而不用祛风之药。故由此,风引汤为治内风方剂。

风引汤的临床应用

唐山市开滦赵各庄矿医院程广里

风引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中主治“热瘫痫”的附方。笔者曾应用本方加减治疗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先兆)、癫痫等病例,取得一定疗效,兹介绍如下,供参考。

病例介绍

例一;郑某,女,49岁,1980年11月17日初诊。

患者高血压已5年,血压波动在160~230/95~130毫米汞柱之间,经常头痛、眩晕,服过多种降压西药,但效果不显。1980年11月6日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Q—T问期延长0.44″(最高值0.42″);眼底检查:视网膜血管痉挛,X线提示主动脉弓突出,屎常规:蛋白(+),红细胞少数。

近1周来,头痛,眩晕加剧,手足麻木,面红,口苦,耳鸣,便秘,溲赤,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硬稍数,血压180/110毫米汞柱。诊为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有欲动之势。治宜泻肝火,平肝阳,熄肝风,用风引汤加减,处方:

寒水石12克,紫石英30克,生石膏18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生石决明20克(均先煎半小时),滑石14克(包煎),赤芍15克,干姜3克,大黄9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钩藤12克(后下),菊花10克,黄芩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三剂后头痛眩晕大减,便通溲清,黄苔消退,脉见缓象,血压170/100毫米汞柱,药症合拍,初见成效。原方加灵磁石30克,干姜增至6克再进。血压逐渐下降,服药至12月4日血压正常,头痛、眩晕消失,已可自由行走,惟舌头尚感不太灵活。原方去寒水石、磁石、大黄,加菖蒲10克,葛根10克。至12月20日诸症皆失。前后共服风引汤加减39剂,后易避风降压丸常服,以善其后。追访1年,血压一直正常。

例二:廖某,女,60岁,1980年12月7日初诊。

患者形体月巴胖,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已10年之久,经常头痛眩晕。近3个月来头痛眩晕加剧,并感觉舌头发硬,手指麻木,活动不灵,并面红耳鸣。12月5日突然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言语蹇涩,目视不清,持续约1个多小时。12月6日上症又作,持续近2小时。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数有力,血压180/110毫米汞柱。化验室检查:胆固醇280毫克%,甘油三酯170毫克%,血沉25毫米川、时。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律,心肌劳损。眼底检查,视网膜血管痉挛。

患者素有痰湿,蕴而生热。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风夹痰热,流窜经络,而成动风之势。治宜清热化痰,潜阳熄风,风引汤加减,处方:

寒水石12克,紫石英20克,生石膏18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均先煎半小时),干姜3克,滑石12克(包煎),赤芍18克,大黄3克,川芎12克,当归12克,地龙12克,钩藤14克(后下),路路通10克,菖蒲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每日早晚分二次服。

三剂后头痛眩晕减轻,语言已较清楚,右侧肢体活动较前灵便,血压170/110毫米汞柱。上方去大黄,加鸡血藤12克,生石决明20克。守方加减服至1981年1月4日,血压正常,语富流利,行动自由,惟右侧肢体时觉麻木。前方去寒水石、滑石、生石膏,加桃仁10克,丹参12克。共服风引汤加减41剂,诸症皆失,得收全功。后以愈凤宁心片常服,以善其后。追访至1982年5月上症未作。

例三:周某,男,57岁,1980年12月7日初诊。

患者有脑动脉硬化史10年,经常头晕头沉,面红,口苦而干,耳鸣,少眠,多梦。近1月来,自感头晕头沉加重,右半身活动不利,手指、足指麻木,舌头麻木,语言不流利。患者形体丰盛,面色红赤,行走蹒跚,由家人搀扶而来。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弦硬,血压180/110毫米汞柱,血胆固醇300毫克%,甘油三酯176毫克%。眼底检查c视网膜血管动脉硬化。诊为年老力衰,肾阴亏于下,以致风阳内动,上扰清空,风火夹痰走窜经络,而成阴虚阳亢,痰热内蕴,肝风扰动,经络不遂之象。治当清化痰热,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疏通经络,以风引汤加减,处方:

寒水石12克,灵磁石、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紫石英,生石决明各20克,生石膏18克(均先煎半小时),滑石14克(包煎),白芍20克,生地30克,干姜4克,大黄6克,川芎12克,地龙10克,菖蒲10克,水煎服一日一剂,分二次服。

三剂后,头痛头晕减轻,舌头也较前灵活,血压180/100毫米汞柱。药既见功,当守方再进。至12月19日,血压170/95毫米汞柱,头痛、眩晕已愈,语言流利,手指麻木大减,惟右半身活动尚觉不利。上方去寒水石、生石膏,加鸡血藤12克,路路通10克,至12月31日,血压正常,可以自由行走。随易补肝肾,通经络之地黄饮子(刘河间)加减以善其后,得收全功。追访至1982年5月,上症未见复发。

例四;郑XX,男,25岁,1981年8月12日诊。

患癫痫症半年,每月发作1~2次,一般多在夜间发作,并经常头痛,面红目赤,便秘溲赤,胸中烦热,两肋胀痛,舌质红,苔薄黄而腻,脉象弦滑。症属痰热内蕴,壅闭经络,阻塞清窍,发为癫痫。治拟清化痰热,熄风定痫。用定痫丸加减,连服12剂而功效不著。窃思其因,悟到患者舌红苔黄,并见一派肝火上炎之症,而上方重在化痰定痫,却忽视了肝火这一重要病因,遂改弦易辙,用风引汤加减,处方:

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寒水石15克,紫石英20克,生石膏18克(均先煎半小时),大黄10克,干姜3克,滑石12克(包煎),陈皮12克,清半夏14克,胆星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钩藤14克(后下),甘草10克。

上方加减,共胆21剂,未见发作。胸中烦热已除,二便正常,舌已转为淡红,惟睡眠有时欠佳,胸中略感不适,舌苔薄黄稍腻,脉见滑象,上方加安神之剂,继服。患者又服药3个月,诸症皆失,舌脉正常,迄未再发。

笔者用之临床,体会凤引汤对由于肝阳上亢,肝火夹痰热横窜经络所致诸症者有良效。然临床还应根据见症不同而灵活加减,若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当去桂枝加生石决明、灵磁石、地龙、钩藤等以潜阳熄风。经络不通,肢体活动受限,言语不利者当加当归、赤芍、川芎、鸡血藤、路路通、菖蒲、葛根等以活血通络,开窍解语。癫痫当加用二陈、胆星、僵蚕、全蝎等化痰镇痉熄风。上述诸症在临床治愈之后,还应根据病因,用汤剂或丸剂治本缓图以善其后,方能得收全功。

《中医杂志》1982年第12

风引汤治热痫的故事-熊继柏

在这里,我再讲一个用古人方的故事。

我第一次治疗一个狂证的患者,是个18岁的农村小伙子。癫狂症。大冬天的,每天身上一丝不挂到处乱跑乱跳,力大如牛。要几个人才能把他抓回来。抓回来后锁在楼上。以前农村的楼是那种木板楼。锁起来后,他日夜不睡觉不穿衣,就在楼上跳。其父怕木板楼被他跳坏了,就吓唬他说:你再跳,就把你杀了!说完其父就回头在院子里劈木柴。这小伙子听了这话后当真了,生气了,就在楼上四处翻找,居然找到一把鱼叉,对准他父亲的脑袋就掷过去。刚好插入父亲头前一尺处的土地里。一看,入土深几寸!父亲吓倒了。

病家请我去治,我当时二十多岁,好胜心强,就想治疑难杂病。别人说治不好,我就偏偏想治好给你们看,我就去了。问他父亲:打人吗?答:不打。把门打开了,我一进去,病人就哈哈大笑,说:哎呀,你来啦!你来啦!然后朝天吐了漫天的唾沫星子,他说这是天女散花呢!我一看,这不是躁狂证吗?痰热躁狂,用礞石滚痰丸,3剂。原方有礞石30克,大黄10克,3剂吃完后,问他父亲怎么样,答:拉了几回肚子。我又问:还跳楼吗?答:日夜不停地跳。穿衣服吗?答:不穿。改方,用生铁落饮,也开了3剂。这下连肚子都不拉了。我又去看病人,其父说饿得特别快。再诊:力大、怕热、能吃,改用当归芦荟丸3剂。3剂后复诊,问其父:还跳楼吗?答:日夜跳楼。穿衣服吗?答:不穿。吐唾沫吗?答:还吐唾沫。我一听,这不一个症状都没好吗?我想我还开什么方啊!我得回去好好想一晚才能给你开方子。其父说:好。

回去时我想,火热阳亢,吐唾沫痰涎,明明是痰热躁狂啊,为什么那些方子无效呢?还有什么方可以治疗呢?突然,我想起张仲景有一个风引汤。“风引汤治热瘫痫”,书里就这么简单提了一句。此方的基本组成为桂甘龙牡汤合三石汤。还有,干姜配大黄,还有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重在镇潜。开始觉得方子怪,就想拿来试试看。于是用风引汤再加皂角一味治之。我跟他父亲说:这方要是再没效,你就不要找我了。三天后,其父找我,说已经不跳楼了,想睡觉了,要盖被子了!再连服5剂后诸症平息。这个病人现在还活得好好的,一直未再发病!这个病例告诉我们,古人的方不是没有用的,而是我们不会用。关键在于因证选方,方证必须合拍。所以我们要继承,只有继承才能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风引汤(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

大黄、干姜、龙骨各60克、桂枝45克、甘草、牡蛎各30克、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90克,上药共为粗末,每次用4~6克,以水贰小杯煎煮3~4沸,去渣,分两次温服。大便干燥者,可稍加量。大便溏泄者,可稍减量,或一日服1次,灵活掌握。

此方古人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瘛疭,日数十发者。自60年代起我曾用此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第2次或第3次中风),均起到了理想的效果。

此方为镇降清热之剂。中风之病,原因虽有种种,但多由于风火内生,痰热亢盛逆塞灵窍,故昏倒而人事不省,痰阻经络而肢体不遂等等。方中以龙骨潜镇安神,牡蛎潜志敛神,桂枝通阳气,甘草缓急迫,四药相合,先安心肾为主药。内风发动必挟肝木之势侮其脾土,脾气不行,则湿停液聚,又受风火相煽而湿热生痰,可致风痰上犯之证,故又以大黄荡涤湿热风火之邪,活血祛瘀,推陈致新,以杜痰火阻塞之源,为辅药。又取干姜温脾燥湿,并防寒药伤中;赤、白石脂燥湿健脾;滑石利湿健脾,石膏清肺以制肝,为佐药。重用寒水石之寒,以壮肾水制火之阴气,紫石英之甘温以镇补已虚之心神,为使药。诸药相配,使五脏得安,故上述诸症皆能主之。

中风之因虽多,但可归纳为风、火、气、血、痰,五邪相互交错而成。本方风、火、痰血皆有药所主,并能调整五脏相互平衡,惟治“气”的药似乎缺乏,虽有石膏可以清金制木,牡蛎潜纳肝阳,但对肝气的疏达则无药专主。所以我用此方时,常常再加入香附45克,不仅能疏肝理气,使气舒火熄,并能行十二经之气,以助气血的循行通畅。

临床疗效是检验理论与方药的准则。我通过几年的临床应用,体会到本方治疗中风病,确有较好的效果,希大家遵照辨证论治的精神,随证选用,以使这一古方广为今人解除病苦。

注意,虚寒证者不可用此方。

【运用】

一、中风(脑卒中)

颜德馨医案:陈某,男,59岁。初诊:水亏木旺,头晕复发,曾经昏仆,不省人事,苏醒后头额两侧胀痛,右侧肢体痿废,大便干燥,小溲黄赤,面部潮红,脉弦细而数,舌苔薄黄。血压:24/16kPa。头为诸阳之会,唯风可到,外风引动内风,急以风引汤平肝熄风:石膏30g(先煎),寒水石30g(先煎),滑石15g(包),生牡蛎30g(先煎),石决明15g(先煎),龙骨30g(先煎),大黄4.5g,生甘草4.5g,川牛膝9g,川杜仲9g,7剂,

二诊:药后血压下降,肢体活动灵活。原方加桂枝4.5g,7剂。药已中鹄,诸症次第减退,健康在望。(国医论坛1992;(3>:22)

按语:(原按)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与祖国医学“中风”大体相同。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颜老运用风引汤加减治疗,效果显著。方中大队石类药潜镇以制肝阳之暴逆,辅以大黄苦寒直折,釜底抽薪,俾炎上之风火不得再萌。初诊去桂枝、干姜、石英、石脂,以内风动摇当避辛温固涩,加入牛膝、石决明则增强潜阳熄风作用。二诊添桂枝疏通经络,目的利于肢体活动之复原。颜老说:“中脏得回,邪滞经络,麻木不仁,昏冒流涎,肢废不能动,舌喑不能言,此等痼疾,治风养血,不堪保久,良非善策。宜祛瘀通络。方中大黄、桂枝同用,内外合辙,是治风之大手法,仲景早开其端绪矣”。

二、阳亢动风(高血压)

杨天知医案:姜某某,男,52岁,农民。1975年9月3日初诊:素患高血压病,半月前与人口角后,头晕头痛,烦躁易怒,有时感到左上肢抽动,唇战。面红如醉,油亮发光,诊断为高血压,服降压西药及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温胆汤等方剂,,诸症不减,血压不降。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血压170/100毫米汞柱,治宜清热泻火,熄风潜阳。方用风引汤加生石决明、双钩各30克,5剂。9月15日二诊,血压140/85毫米汞柱,上方连服月余,血压一直维持在130~150/85~90毫米汞柱之间。(浙江中医杂志1985;<9):418)

按语:(原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说法。本例眩晕,由于恼怒郁懑,气郁化火,火盛生风,风生必挟木侮脾土,脾气不行,聚液成痰。风火皆为阳,阳主动,两动相搏,挟痰上扰清窍所致。前者虽用镇肝

熄风、清泻肝热、燥湿化痰之方药,然均不及风引汤清热泻火、熄风涤痰之力。故改服本方后,数剂症侯即见好转,连服告愈。

三、半身不遂

黄竹斋医案:冯某,女,17岁。北京市人。患痉挛性右半身不遂病近一年。于1956年6月12日初次门诊。检查患者左臂不能举,时屈腕挛,手指拳曲如钩,不能伸展,下肢强直,脚腕挛急,行走不便,两手脉弦细,诊断为痉挛性半身不遂,初期偏枯病。针肩髑、肩峁、曲池、阳溪、合谷、后溪、风市、阳陵泉、解溪、丘墟、内庭等穴,共针19次;服小续命汤,每日一剂,分二次服。,共27剂;防风汤5剂。手能上举至头,但手腕拘急,掌指拳曲,须用右手力擘才能伸屈,而放手随曲如故。改服风引汤散,每剂5钱,水煎服,日二次,共服20剂而手腕舒展恢复正常。至11月20日停诊。(陕西中医1988;<3>:97)

按语:黄氏认为,所谓“风引”,指中风而牵引,即指瘼疚,也就是类似瘫痫的病。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王焘《外台秘要》、孙思邈《千金要方》等书,均有关于运用此方治疗脚气、风痫等病的记载,疗效可*。

四、瘛纵(癔病性抽搐)

杨天知医案:王某某,女,15岁,学生。1973年4月5日初诊:10天前因情志不遂,夜晚外出受风,回宿舍后,突然抽搐,近日来,每晚均有发作,前天又发作数次,伴昏睡。检查:神识恍惚,瞳孔对光反射稍迟钝。克匿格氏征一,巴彬斯基氏征一,四肢肌张力微高。体温38.5℃,末稍血检查:白细胞9700/mm。,中性粒细胞77%,淋巴细胞23%。既往健康,无家族病史。诊断为癔病性抽搐。望舌质红,苔黄厚腻,切脉弦滑而数,治宜熄风潜阳。方以风引汤加橘红、全蝎、防风各10克,2剂。4月7日二诊:精神安定,抽搐次数已减,继予上方3·次出院。1周后复学,一切如常。(浙江中医杂志1985;<9>:418)

按语:(原按)抽搐,古称“瘛纵”。《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热胜风搏,并于经络,风主动而不宁,风火相乘,是以瞀瘛生矣。”本例抽搐是由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生痰;外风引动内风,风动痰升,闭塞经络,蒙蔽清窍所致。故用风引汤清热涤痰,配橘红、全蝎、防风祛风化痰通络,方药中肯,故效若桴鼓。

五、癫痫

匡显祥医案:方某某,男,12岁。突然双目上视,旋即仆地,不省人事。口流涎沫,手足抽搐,醒后如常人。一13发1~2次,反复发作历时三载余,曾服中西药罔效。近来加剧,每13发作2~3次,每次约2~3分钟方醒,伴头晕、口苦、目赤、胸胁烦闷、大便干结、溲赤、寐中梦多或惊叫,两颧部有时泛赤色(发作前自觉灼热)。舌边尖红,脉沉弦。《证治准绳》记述刘宗厚论痫谓:痫者,因其有痰有热,客于心胃之间,常闻大惊而作,若热盛,虽不闻惊亦发作。本证日趋加重,属肝火益炽,肝阳亢盛,引动肝风为患,症虽急,病难速已。痰热蕴结,痰火迷心,治宜除热祛风,豁痰开窍。

处方:生大黄30克,干姜30克,生龙牡各24克,桂枝15克,寒水石、赤白石脂、紫石英、生石膏各45克,生甘草15克,芦根40克,枳实15克。共研粗末,每次60克煎服。

连服20天,症状明显减轻(每半月发作一次,发作时间也缩短)。守方加石菖蒲20克、川贝10克,调治月余未见发作。嘱坚持服药三个月,并间以六君子汤送服,以助脾运化。随访一年余未发。(江西中医药1986;<3>:16)

按语:本案为肝风挟痰火上扰清窍而发,宜用风引汤以平肝熄风,豁痰开窍。

六、狂证

寿苍医案:我女患麻疹,在落屑之期,口渴思饮,呼茶不应,盛怒之下,遂成狂疾。初服龙胆泻肝汤三剂无效,乃以“实则泻其子”之法,与三黄泻心汤加当归、甘草(大黄、黄芩、黄连、当归各30克,甘草15克),一剂顿愈,愈后尚继服三剂,不料两月后又复发狂,援前法泻心竟无一点效验,所有吐泻攻劫之法几遍,三个月病势依然如故。余翻求方书,在《医学从众录》中“痉厥癫狂痫篇”内得陈修园发挥喻嘉言风火土木相因为害的奥义,彼叙此等疾病用时方无效时,主张用风引汤和乌梅丸两方。余觉其义重彻,于是连服8剂,神志即清楚如常。后易之安神定志之枣仁、远志、茯神、龙骨、牡蛎、白术、菖蒲、朱砂、甘草等药,巩固疗效,以善其后,至今十余年并未复发。(江苏中医1961;<6):33)

按语:足见风引汤为治“怒狂”之良剂。

七、躁动证(小儿舞蹈症)

杨天知医案:王某某,男,1l岁,学生。1976年1月15日初诊:3个月前在学校上*赶不上队伍,手握笔不紧。继而常挤眉弄眼,两手乱动,握物不紧,走路腿颤。某院诊断为小儿舞蹈症,久治不效。今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志不安,舌红苔腻,脉象弦滑:服用风引汤5剂。20日二诊:走路较稳,余证同前,上方加防风、蝉衣、羌活,7剂。27日三诊:上述症状均有好转。守上方治疗2月余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85(9>:418~419)

原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本例患儿,由于冬月早起上学,感受风寒之邪,小儿为纯阳之体,受邪极易化热,引

动肝风,出现两手舞动等症状。治用风引汤清热镇肝熄风,配防风、蝉衣、羌活疏散风邪,连服2月,风熄证平。

八、气厥

马云衢医案:金某,男性,成年人。卒病僵直,仰卧,昏不知人,面呈土色,闭目,口张,下颌紧,推之不能合,呼吸喘促,两手指微弯。据谓病者于工作时间与人抵忤,被对方推倒所致。曾施针刺,既苏复昏。继注强心剂,数度无效,失去知觉,已逾6小时矣。余诊其脉,浮而数,趺阳脉,萦如丝,断其为“气厥”。按病虽重,经时虽久,仍有可为。盖生机未至全绝也。乃由李某某老师先用针治:余即处方,并着先煲水以候煎药。针后稍苏,但不久复瞑。余着即服六味丸少许,即予拟方药连续灌进,精神复苏,遂约明日再诊。处方如下:紫石英18克,寒水石12克,龙骨12克,石膏18克,桂枝9克,牡蛎24克,大黄6克,白石英21克,干姜6克,赤石脂12克,滑石18克。

越晨按时往诊,病者可蹒跚行,见其色稍润,其神已清。自云:服药后能宁睡,小便黄赤,未有大便,今早已啜粥,但觉头晕,胸中不舒。聆其声,低沉,舌色微红,脉来徐而不疾,一切有向愈之机。再处方如下:茯苓30克,白术24克,龙骨30克,桂枝18克,牡蛎30克,春砂花12克,炙草18克。煎服。越日而精神复康,不复再诊,并已能照常工作矣。(广东中医1963;(3):33)

按语:与人抵忤,怒火中烧,风火相煽,气逆于肝而发气厥,故与风引汤凉肝熄风。精神复苏后见头晕,胸中不舒,乃风去痰饮未净之象,故又以苓桂术甘汤化痰饮,加龙、牡以安神定志,方逐渐康复。

九、暑温(乙型脑炎)

匡显祥医案:芦某某,男,4岁。一九八三年八月七日住院。患儿高热,项强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呈间歇性发作,大便数日未解,小便自遗,面赤,口燥渴,舌赤苔黄燥,脉浮数。检见:T40.5℃,P108次/分,BPl04/67mmHg,全身皮肤粘膜未发现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颈项抵抗(++),呼吸急促,呼吸音粗糙,膝反射亢进,巴彬氏征阳性。血化验:’WBCl2,800/mm3,N78%,L11%,脑脊液压力80滴/分,无色透明,小便化验正常。综观诸证,实是暑热为患,内陷厥阴之证。暑热炽盛,邪入心营,故舌赤;阳明炽甚,故苔黄燥;引动肝风,故抽搐、项强、角弓反张;热滞于中,故大便数日不行;热迫于下,故溲自遗。拟清热熄风为法。

处方:生石膏15克,寒水石9克,生龙、牡各5克,生大黄4克,生甘草3克,滑石10克,赤、白石脂各10克,紫石英10克,丹皮4克,羚羊角粉2克(冲服),钩藤6克。服2剂后,热降至38.5℃,抽搐渐止,继进3剂,诸症悉减。但夜难入寐,多啼哭动扰,守上方加枣仁、桑叶各6克,送服六味地黄丸,诸症悉平。后以清滋运脾之药调理而痊。(江西中医药1986;(3>:’16)

按语:暑热内陷厥阴,引动肝风,属热极生风类,故用风引汤加羚羊角、钩藤凉肝熄风为f台。此等证候,最为凶险,但若治之得法,亦可获桴鼓之效。

十、木舌

黎庇留医案:龙田坊吴心明乃翁年逾花甲,忽患舌大满口,不能食,不能言。余审其脉洪大,是风气入心。风承火势,火借风威。主风引汤,一服而愈。(《黎疵留医案》)

按语: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则舌大而不能言,与风引汤除其火热即愈。

十一、不寐(神经衰弱)

刘俊士医案:车某某,女,40岁。986年12月19日初诊。心烦急躁,失眠已3~4年。最近月来心烦、失眠加重,且伴有多梦,口干欲饮,大便干1’次/13,尿黄,耳鸣,特别是手足心烦热,且有呃逆等。月经前后不定,量不多,无血块。血压158/95毫米汞柱。心电图正常。胸透阴性。总胆固醇252.2毫克%,三酸甘油酯130·0毫克%,血糖88毫克%,白分及尿常规均正常。舌红,两脉均弦细,症属阴虚火旺,虚火扰心,心肾不交,泻火安神风引汤主之。大黄1克,干姜6克,龙骨9克,桂枝6克,甘草6克,牡蛎15克,寒水石15克,滑石15克,赤石脂6克,紫石英15克。3剂。

1987年1月13日二诊,3剂后失眠好转,口干减,大便不干,耳鸣减,原方12剂。

1987年1月2813三诊,诸症已愈,以原方6剂加减以善其后。

1987年3月12日四诊,病人多次来诊,谓服上方要2付量作一付服方可生效,按上方双倍量继续服上方6剂,可以不发作。(《古妙方验案精选》199j:62)

按语:肝为厥阴风木,下连肾水为乙癸同源,上接心火,成子母相应。心肾不交,水火失济,见心烦不得卧,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脉弦细,于此之时,可治从肝木,宜以凉肝安神为法用风引汤。夫肝火一清,则肾阴得复,心火得平,水火既济,而寐得安矣。

十二、肝郁化热

刘俊士医案:曲某,女,66岁,1986年4月1013初诊,四肢发热已两年,有13干,咽干,两肋胀满,心烦不已,好叹息,两便尚正常,无盗汗。两脉弦细,舌质红,舌后稍腻。证属肝郁气滞,久郁化火伤阴,阴虚内热。风引汤合增液汤加减。寒水石15克,生石膏15克,滑石15克,紫石英15克,龙骨,牡蛎各30克,元参15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麦芽15克,茵陈9克,没药9克,甘草3克,6付。1986年4月1513二诊,4剂后四肢发热大减,口干,口苦等均减,但仍有口干,上方加龙胆草3克,4付以善其后。(《古妙方验案精选》1992:62~63)

按语:肝郁气滞化热,并有伤阴之象,在疏肝清热同时,注意柔肝养阴。否则,郁热难除,气滞难消。

十三、斜颈

楼萸芳医案:黄某某,男,4岁。1982年6月29日初诊。因呕吐半月、于5月19日续发抽筋,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而住院,二十八天后好转出院。现后遗语言不清,步态不稳,斜视等。辨证属肝肾阴虚之痿证,予滋水涵木,化痰熄风利窍之药,症状明显改善。七月十四日复诊,见患儿斜颈,头向右偏十五度,不能自动纠正。查颈无明显抵抗,亦无其他异常。予养血益阴通络药七剂无效,且颈斜日甚。西医会诊,谓有脑底粘连可能,未予处理。经反复思考,忆及《金匮》风引汤可治“热瘫痫”,并有用本方治愈妇女绝育术后斜视的报道,遂于7月22日处方:滑石、寒水石、赤石脂、紫石英、生龙骨、生牡蛎各10克,桂枝1克,制大黄、甘草各3克,干姜2克。服5剂后颈斜好转,继服3剂,已基本纠正,带回前方5剂善后,同年10月随访,已恢复正常。(浙江中医杂志1985;<9>:419)

按语:(原按)风引汤方中诸石药清热熄风,佐以大黄导热,干姜、甘草温中和胃,桂枝通络宣痹,且制约诸石药寒涩之弊,组方严谨,具清热镇静缓急之功,由热性病引起之痫、瘫、拘挛筋急、项强之症,均所适应。本例结核性脑膜炎后遗斜颈,用此方正合病机,故收良效。

十四、流火

殷品之医案:萧某某,男,33岁。一诊:腰背酸楚,犹如火灼,有时走窜周身四肢。当其走窜它处时,腰背灼痛减轻,舌红而鲜艳,脉浮滑而数。病延13年,此系络脉空虚,风火为患,治以养血镇肝清热。拟《金匮》风引汤出入:大生地、京玄参各12克,左牡蛎30克,花龙骨、灵磁石、寒水石、赤、白石脂各15克,紫石英10克,大白芍、全当归、炒黄芩各9克,生石膏20克,生甘草3克。3剂。

二诊:服药后诸证缓解,颇欲睡眠,佳象也。脉弦数,舌尚红,药既中肯,再予前法续进。大生地24克,左牡蛎、生石膏各30克,花龙骨、灵磁石、寒水石、紫石英、赤、白石脂各15克,川桂枝(后入)、粉甘草各3克,炒黄芩、炒白芍、净萸肉、野百合各9克。3剂。

三诊:投养血镇肝清火之剂,走窜灼热之势已轻。肝为藏血之脏,阴血不足,则风火走窜,非镇肝不足以遏其走窜之势,非养血不足以填其络脉之虚,非清火不足以熄其灼热之焰。再予前法续进:生地黄、花龙骨、全当归、赤、白石脂各12克,炒黄芩、炒赤芍、滁菊花各9克,生石膏、左牡蛎各30克,寒水石、紫石英、灵磁石各15克,川桂枝3克。3剂。

四诊:以往遗泄后,周身走窜甚剧,腰部灼热酸楚亦增。前昨二日遗泄,未见周身窜动,腰部灼热酸楚亦不若前甚,仍予镇肝熄风、养血清热:大生地、石决明各18克,生石膏24克,牡蛎30克,花龙骨、赤、白石脂、紫白石英各15克,粉丹皮、炒黄芩、朱茯苓、滁菊花、大麦冬各9克。5剂。上方迭进10多剂,风火已熄,诸证俱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1;(5):50)

按语:本案为肝血不足,风火走窜,此时非镇肝熄风清热不可,故服风引汤加当归、白芍、生地等养血之品而获愈。

十五、风隐疹(荨麻疹)

张树本医案;李某,女,17岁,1986年9月18日初诊。患者数年来每逢夏末秋初必发荨麻疹,常历时半月之久。今秋已发病5天,始皮肤发痒,手搔后迅即出现浮肿性红色风团,此起彼愈,伴见心烦溲短,便结腹痛,舌尖红,苔黄腻,脉浮数。证属暑湿蕴热,心火内积,风邪相搏,怫郁于肌肤。治宜泻火利湿,祛风安神。处方:大黄(后下)、甘草、桂枝各8克,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各24克,龙骨、牡蛎、紫石英各20克,蝉衣10克,鲜浮萍30克。2剂。药后便畅溲长,疹消痒止而愈。(中医杂志1991;(9):55)

按语:以疹、痒、皮肤糜烂为主的皮肤病,多由外受风、火、湿、毒之邪,相互搏结,蕴蒸于肌肤所致。其治疗既要注意肌肤所受之邪,又不可忽视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应内外兼顾,用风引汤甚为合拍。

【补述】考《千金要方》紫石散与本方组成相同,为“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纵,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而大人风引、少儿惊痫瘛疯,正是火热生风之候也,与风引汤所治亦同。故风引汤之运用,当突出“除热”二字。

风引汤治小儿抽动症

张玉龙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

风引汤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所列治内风之方剂。此方重镇潜阳,清热熄风,治热盛风邪鸱张诸症,多有效验。该方方后云:“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本人常以此方加减治小儿高热抽搐、癫痫、惊风,小儿抽动症等病,累获效验。

张某,女,7岁半。1999年12月14日初诊。其母代述。患者自幼体弱多病,4岁时曾患肺结核,经西药治疗获愈。1月前出现阵发性眨眼、噘嘴,渐至频发,烦躁不宁,脾气日渐乖张,动辄秽语哭闹。曾在某医院儿科用西药治疗未效。患儿神志清楚,躁扰不宁,时有秽语,面赤颧红,唇干喜饮,发枯少荣,频频眨眼、噘嘴。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诊断为小儿抽动症(TIC)。此肺肾阴虚,里热炽盛,肝风内动。予《金匮》风引汤加减,清热降火,平肝熄风。

寒水石20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紫石英20克,石膏20克,赤石脂15克,干姜10克,大黄10克,甘草6克,滑石15克,钩藤20克,蝉蜕10克,研粗末,每日20克,分2次水煎服。

二诊:药后,渐能安静,不再躁扰。眨眼、噘嘴亦显著减轻。前方乃清热平肝之重剂,不可久用,免伤小儿生生之气。继以滋肾柔肝之法,熄风解痉。

生白芍10克,生龟板10克,干地黄10克,麦冬15克,阿胶10克(烊化),生牡蛎10克,生鳖甲10克,北五味子6克,胡麻仁6克,天麻10克,蝉蜕3克,全蝎3克。水煎服,3剂。

三诊:抽动诸症悉减,前方去全蝎、蝉蜕、加大竺黄10克,胆南星6克,鲜竹沥10克,3剂。1月后其母来告,患儿病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小儿抽动症,又名“短暂抽动障碍”,是儿童抽动障碍中较为多见的一种。表现为不自主的、快速的、无目的的单一或多部肌群收缩。如眨眼、皱眉、噘嘴、耸鼻、点头、吞咽等运动抽动或(和)发声抽动,可共存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或其他障碍。属于中医“瘛瘲”的范畴,是一种与肝、胆、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的儿科疾病。该患者初诊时,躁扰不安,极难安静,时有秽语,眨眼、耸鼻等面部肌肉抽动频繁,唇干舌红,脉弦细数,为阴虚火旺,肝热动风之象,用风引汤,重镇潜阳、清热熄风甚宜,方中石膏、寒水石、滑石清肺胃之热以制木亢;龙骨、牡蛎、赤石脂、紫石英重镇潜阳、平肝熄风;大黄苦寒荡涤实热之邪,佐干姜、桂枝、干姜之温,制诸石之寒;钩藤、蝉蜕熄风解痉;甘草调和诸药,共奏镇心潜阳,清热熄风之效。服之热挫、风熄、动减。继之,又当改投柔润之济,免伐生生之气。故续用大定风珠,滋阴养液,柔润熄风,以获全功。

往期文章:

最好的中药和药方入门篇!

黄煌教你活用五苓散

经方治疗黄褐斑经验

春天必吃这些“黄金野菜”,一种菜治一种病,好处一大把

祖传秘验方十五则

疗效颇佳的治月经不调秘方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