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也有嘟嘴生气的时候,可有些大人会因此而埋怨他们不乖。其实,大人自己也常生气,如工作不顺时。那么,对于一个语言能力有限的幼儿来说,以“生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生气”是孩子情感体验的一部分,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元素”之一。身边有好友经常抱怨她的女儿萱萱很爱生气,有一点不顺心就发脾气。
萱萱“生气”了
镜头1
午饭时间,萱萱只吃了一口饭就满屋乱跑,大人只好追着给她喂饭。妈妈为了教育她,说道:“悦悦(邻居的小朋友)吃饭非常乖,你怎么这么不乖呢?”萱萱听后噘着嘴、不服气,还跑过去打妈妈。外婆看到了,立刻去哄她,但哄了很久都不奏效。最后,还是妈妈亲自去哄才让萱萱“释怀”。
镜头2
早上起床在楼下玩了一会儿后,萱萱突然提出要换一条裙子,外婆说:“你真臭美。”萱萱马上独自走到房间,开始小声抽泣起来。妈妈和小姨去劝说,都毫无效果,直到外婆过去对萱萱说:“你是婆婆的乖宝宝,婆婆不说了。”说完,萱萱就过来趴在外婆肩上,过一会儿就很开心了。
镜头3
两个同龄的小伙伴清清和华华来到萱萱家里玩,外婆提议:“你们三个人比比谁最高?”三个孩子高兴地比了起来,结果是萱萱最矮,这时她就不乐意了,“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听到萱萱的哭声后,家里的几个大人想尽办法劝说她:“清清、华华比你大几个月,所以比你高一些。等你长到他们这么大的时候也能有这么高,可能还要高。”这样,萱萱才停止了哭泣。
分析:
萱萱生活在一个集众爱于一身的家庭中,她是家里五个大人的焦点,平时大家都很宠爱她,一般的事情都会顺从萱萱的要求,若是萱萱不高兴,家人会竭力安慰她。因而,萱萱清楚地知道如何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许多时候,“最佳”的方式就是“生气”。只要她一生气,马上就会有人来哄她,哪怕偶尔妈妈想“教育教育”她,其他家人也会站出来解围。
长此以往,萱萱已十分了解家人的心理,而大人却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思早被萱萱“看穿”,这就造成了萱萱很爱生气的结果。一般情况下,生气是孩子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但通过萱萱的例子,我们发现,有时候孩子“生气”只是他们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并非是真正的生气。
孩子为什么爱生气
生气虽然是一种负面情绪,但对于一个幼儿来说,偶尔生气也是正常的。生气的原因多半是自己的想法没得到认可或自己的要求没得到满足。但若你的孩子经常生气,那么生气的原因就不再那么简单了。
大人的顺从溺爱
现在的孩子一般就是整个家庭的中心,除了父母,还有祖辈在围着他们转,形成了典型的“四二一”家庭模式。大人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百依百顺,但是这种做法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你想毁了孩子,那你就什么都顺着他。”过分的顺从与溺爱会使孩子形成任性固执、唯我独尊的个性。不仅如此,孩子还会“利用”大人对他们的“在乎”,采用“生气”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父母的不良示范
时下有一句很流行的话“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孩子是父母的未来,父母更是孩子的未来。孩子身上的问题,往往是父母自身问题的投射。
在亲子教育中,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大人的一言一行,比如一个微笑,一个皱眉都会影响孩子。平时在街上或商场等公共场所经常看到,由于孩子要买零食或玩具等原因,父母不同意而对孩子大呼小叫;当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时,有些家长就会很习惯地对孩子说“我生气了”,以此来“威胁”孩子。在这种耳濡目染之中,孩子也学会了父母这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发脾气、生气。
家人教养的不一致
如今,很多家庭都是多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而家庭成员之间常常因文化水平、人生经历等不同而造成教养观念、教养态度、教育方式的差异。
不少家庭会采取我们所熟悉的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的模式来管教子女,其实在这样的模式下开展教育,容易使孩子形成两面性。家长的要求不一致,难免会出现分歧与争吵,这种分歧会造成教育的真空,孩子也会钻空子。
例如,在妈妈这边受了批评,孩子会跑到爸爸那边撒娇、哭诉;在父母面前受了委屈,会跑到祖辈那里去寻求安慰。孩子总能寻找到自己的依靠与支持,这为孩子更加肆无忌惮地“生气”创造了“条件”。
如何应对孩子爱生气
虽然孩子生气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生气的表现是大同小异的。生气会使孩子变得不快乐,由于孩子不会用其他方式来表达,只能选择哭泣、吵闹和发脾气等方式。家长对孩子情绪的直接压制或放任不管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形成健康人格。
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孩子也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也需要缓解压力和不满。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常常不知道如何表达。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不满情绪。在孩子生气时,允许孩子适当地宣泄,同时,父母也要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并认同孩子的负面感受,及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模仿”是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到了一定时候就会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因此,在孩子面前父母要树立良好的榜样,遇到烦恼以及不满时,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乱发泄。
移情式教育——亲子阅读
通俗地说,移情就是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幼儿最大的心理特点就是“自我中心”,他们常常只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基于幼儿这样的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挑选一些关于情绪控制的绘本进行亲子阅读,让绘本里的角色来感染幼儿。例如,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生动描绘了妈妈生气时孩子恐惧的心理,让妈妈决心从此不再大吼大叫了;绘本《菲菲生气了》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绘本《生气汤》可以让孩子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等。
目标转移法——亲子游戏
学龄前孩子的情绪具有易冲动、不稳定、易受感染的特点。因此,当孩子生气时,父母可以采取转移孩子注意的办法来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例如,根据孩子的兴趣做一些滑稽的动作去逗他,如孩子平时爱用玩具枪玩射击的游戏,父母可以躲在门后朝他“射击”,孩子很容易被吸引,并加入游戏,之前的不快便自然地烟消云散了。有时我们也可以抱起正在生气的孩子,装出很费劲的样子,并说道:“哇,这个孩子在生气,生的气太多了,变得好重。”同时,摸摸他的身体并说:“快把气排出来吧,我都快抱不动了。”此时,孩子一般就会“噗嗤”一声笑出来了。
◆家人形成教育合力
孩子虽然小,但也会察言观色,他们能从成人的言行、表现中判断出谁是“自己人”。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应一致,特别是父辈和祖辈之间,对教育孩子要持一致见解。如果有分歧,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论。需要注意的是,当家人的教育方式一致时,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如,当孩子生气后,大人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在孩子情绪恢复后必须向他解释清楚问题的根源,而不能让他产生家人不在乎他、不爱他的误会。
图片/网络
图文编辑/周珊
⊙文章
版权归《幼儿教育·父母孩子》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后台输入“授权”。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