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上的白斑是怎么回事?
首先,
泰山中醫告诉朋友们,这绝对不是所谓的虫斑!
试想,当年的虫卵依附在农作物与粮食上,而现在的粮食,虫子看到都会躲得远远的。如今农药残留、不同程度滥用抗生素,加上现在父母都比较注意孩子清洁卫生;哪里还有虫子的欢乐世界啊?其次,很明确一点,
孩子脸上的斑是就是积食引起的,中醫叫积食斑,当前也叫“冷饮斑”,西医属于“白色糠疹”。
这些孩子只要出现这种“斑”就是个虚症的孩子,哪里虚?脾胃虚了。要么不思饮食,要么消谷善饥。要么便秘如羊粪,要么大便不成形。
总结之后发现,只要出了“癣斑”,
孩子都会食用了酸奶、饮料、香蕉、梨等寒凉果饮;甚至有的孩子平时只是零食等垃圾食品,却很少食用中国饮食之传统的“五谷杂粮”。
孩子为什么喜欢吃这些寒凉果饮呢?
原因如下:
现在的孩子很受宠,家长用原来的老观念养护现代的孩子,就怕吃不饱,恨不得每天每顿饭都让孩子吃大肉大鱼等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小儿脏腑娇嫩,天天都在超负荷的工作,能不产生热量吗!胃里有热咋办呢?那就喝冷饮吧!那些好心的商家变着花样的宣传,饮料含有益生菌,孩子喝了愿意吃饭,身体长得快.........听话的妈妈们就会天天给孩子买,甚至都排上日程,每天必须喝。岂不知孩子喝了后果不堪设想!
现代人以车代步,都明白汽车要跑全靠发动机。同样的道理人体的发动机就是“胃”,孩子的拳头多大胃大约就有多大,胃的温度要保持在40度才能消化食物,可怜的“胃”每天不断的输入热量暖胃,还要再去消化吃进去的食物,久而久之脾胃会罢工,这就出现了“厌食”,“厌食”的同时胃里挤满了没能消化的食物,寒凝阻竭胃阴不足,积食引起宝宝肠胃动力不足,不能将营养输送到身体各部。宝宝吸收营养不够,就会出现形体消瘦或脸上长斑的情形。
还有一种,胃强脾弱,也就是消谷善饥。总是胃热,它给大脑一个信号就是“热”就要工作,就要消化,所以不断地吃东西,脾那边就运化不了,只是产生大量的热量,孩子就要喝冷饮吃冰糕。抑制脾阳,致使胃动力不足、胃内分泌的消化酶不足,难以将吃进胃里的食物分解(中医称腐熟),宝宝吸收营养不够以致出现脸上长斑的情形。长期积食,伤津耗液,宝宝内热过盛,容易手心发烫,同时胃阴不足。
以上问题,我们弘德中西医诊所擅长使用中医中药调理该病,常用保和丸、理中汤、参苓白术丸等等,每每收获良效。通过汤药一段时间的调理以后,白斑就会消失,整个脸色也会润泽起来,想让孩子脸色更滋润的宝妈们,可以带孩子选择中醫中药试一试。
如何喂养才能保护孩子脾胃?
不知您是否观察过,孩子小时候,很多是大肚子,即便不胖,小肚肚也是鼓鼓的,而且稍微一不舒服,小脸就发黄,严重的可以“面黄肌瘦”,为什么会又黄又瘦?这和孩子的“脾虚”体质有关系,作为“后天之本”的脾,在婴幼儿时期,是处于虚弱状态的。
中医的“脾”是主肌肉的,脾气虚的时候,腹肌无力,不能像成年人一样约束内脏,肚子因此鼓出来。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这个时候孩子可以吃饭了,特别是吃五谷了,五谷是食物中可以养脾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把“五谷为养”放在所有食物的第一位,就是这个道理。孩子的脾气因此逐渐强壮,腹肌也有了约束力量,小肚子就缩了回去。
幼小的孩子因为脾虚而致的肌肉无力,也体现在胃肠道上,孩子的胃肠道消化、蠕动力量都远不及成年人,如果你让它承受你希望孩子吸收的过多营养,是一定要把它们累坏的,先是消化不良,食积,之后是感冒发烧不断,并因此影响生长,这也是中国孩子生病的最常见规律。
中医的“脾”对应的颜色是黄色,面色发黄,而且毫无光泽的黄,都是脾虚的症状,也是感冒发烧的预兆。而这个黄脸色,多在吃多了,吃得太好了之后发生,因为吃进去的食物超过孩子胃肠能消化的限度,营养就变成了累赘,用中医的话讲就是“食积”甚至“痰湿”了,后者停在体内,就可以诱发呼吸道疾病。
从现代医学角分析的话,孩子免疫功能的一部分,来自肠系膜的淋巴结,如果孩子的胃肠道总是处于过饱,甚至雍滞状态,这里的淋巴功能就要受影响,进而影响免疫力,所以,孩子吃多了之后很容易感冒发烧,原因就在这里。
相反,我们常会听老辈人讲,过去生活贫瘠,婴儿没有母乳,靠喝小米汤等中国的“代乳品”也慢慢长大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奇迹?因为那是适合中国人体质的营养,虽然里面的绝对营养成分确实不够,但因为适合孩子的胃肠功能,孩子的脾胃可以接受,所以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其中的营养,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能比一种营养含量看似很高,但不适合孩子吸收的食物,孩子最终吸收的还要多。
虽然那样的日子不值得留恋,但其中的道理可以借鉴,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带宝宝有个延续至今而且与西方人不同的古训: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这个“饥”不是简单的饥饿,而是选择适合孩子体质的饮食,避免营养过剩带给孩子胃肠的额外负担,避免喂养过程中的欲速不达。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