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童年的甜米酒 一碗童年的甜米酒一碗童年的甜米酒

一碗童年的甜米酒

一碗童年的甜米酒

用蒸到半熟的糯米拌上甜酒曲发酵,可以做出乳白飘香的甜米酒。所谓甜米酒,也叫酒酿、醪糟,虽然各地的叫法不同,做法都是糯米、发酵、酒曲这些简单的原料加上时间掺和的过程。在我记忆里,甜米酒总和一处南方的深巷老屋叠印在一起。

许多食物的源头,有着记忆里的幽香和童真的过往。记得我第一次尝到甜米酒这种东西,是在一个独居老人阴暗的堂屋里。那时我们全家住在一条深深的小巷的尽头,小巷分出一条窄窄的叉巷,那里有一幢孤零零的砖木结构三层民居。门头极狭窄,进深极幽深,还有两侧参差驳落的院墙,青苔遍布,阒静无声,总让人觉得这是一个人迹荒落的门庭,里面有一位五保户老人独居多年。祖母让我叫这位老婆婆“二姑婆”,至今我不知道她的姓氏,只知道她的身世神秘,与一般的婆婆不一样,她是一位自梳女。

自梳女就是已届婚龄的女子,自己把发辫盘在头上梳成髻子,表示终身不嫁的意思,又称梳起。过去珠江三角洲的未婚女子都梳着一条长辫子挂在背后,结婚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替其把辫子挽成一团紧贴在脑后勺,称为髻。自梳女通过一种特定的仪式,自己将辫子挽成发髻,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但一经梳起,终生不得翻悔,父母也不能强其出嫁。在我们那里“姑婆”的意思,是未婚的大龄女性,这位二姑婆大概是排行老二,所以邻里街坊叫这位婆婆“二姑婆”。她没有冠夫姓,也无儿无女,在我的记忆中整条街只有她有“姑婆”的称呼。

二姑婆是我们那条街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她深居简出,独来独往,不太与人来往,也几乎无人登门拜访。偶尔出门,她的穿着打扮一定是整洁大方的,发髻梳得纹丝不乱,油光水滑。祖母说二姑婆专门用出油质的树木,比如榆木、樟树、桐木、松木,木匠做家俱刨下来的刨花,在一个刨花缸中浸泡出黏稠的水,来梳头抿头、整理鬓角,难怪她那么大的年纪还能梳出光可鉴人的髻子。关于二姑婆的年龄,谁也不知道也无从猜测,因为她走出来,一张白白净净的脸上皱纹并不多见,身形也挺拔不佝偻,还有一头还算丰盈的头发。

一条街吸溜着鼻涕的小孩子都害怕她,因为她从未对哪个孩子表示过亲近。甚至有些调皮孩子还编排出关于她的颇有些阴深的故事,说听到她那个狭长如刀把的独居屋,半夜时会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尖弱哭声,细听又好像是野猫的叫声。反正我们都不敢往她家门口走,更没有人知道她堂屋里是什么样子。那时我读过一个豪夫童话《矮子鼻儿》,讲一个小男孩雅各在菜市场帮母亲卖菜,一个五十年出来买一次菜的老巫婆,因为被小雅各嘲笑相貌丑陋,心生一计,让小雅各帮送菜到她的家里,然后,小雅各喝了老巫婆的汤后竟然变成了豚鼠沦为奴隶,七年后得以逃生却变成了一个丑陋的长鼻子矮人,连亲生父母也认不出来他了……那个童话给我带来了好长时间的惊吓,在儿时充满了魔幻、成天噗噜噗噜地冒泡的头脑中,《矮子鼻儿》和小巷深处神秘独居的二姑婆,不知何故纠葛到了一起。总觉得如果走进她家里,就像走进了一座神秘的山洞,里面有一间间装满故事的小房子任你推门而入,好像走进每间房里都会上演一幕幕离奇怪诞非同寻常的事件。

后来有一天,我真的走进了二姑婆的堂屋,那天狂风大作、豆大雨点密密地落下,二姑婆晾晒在门口的一匾匾地瓜干、苦瓜干、豆角干来不及收,我刚好在旁边抓蜻蜓,被她招呼着一起将这一堆干菜往屋里搬。等我走进去了以后,才发现这是一个萧索又落寞的家。屋里非常狭长,地面不太平整,采光极差,拢共才一扇小窗,开在后墙。因为前厅无窗,屋内光线阴暗,墙上一盏油灯或许是没断过亮,油烟沿墙熏出一道浓浓的黑痕。依着墙砌了一个简易灶台,这就是二姑婆平时做饭的地方。油灯略微照亮了厅堂的一隅,几幅发黄微卷的挂历年画挂在墙上。小厅的另一面墙,墙上有个小神龛,坐着个看不清面貌的菩萨,前头一只小碗,里头尽是香茬。也许是二姑婆常年在屋里抽烟,空气中总有一种似有若无的烟草香,混合着老旧房子那种潮气霉味,待久了就有些不舒服。

当还在我发呆、扭头四处看的时候,我的手里已经被塞了一只小碗,里面盛着圆滚滚、晶亮亮的糯米粒,珍珠般煞是漂亮,米粒中渗出一汪浓稠的乳白浆汁。“你尝尝,我刚刚酿好的甜米酒”,二姑婆笑眯眯地对我说。那是我第一次吃到甜米酒这种东西。做好的米酒汁看上去有点浑浊,尝起来酸酸甜甜还带着一丝酒香气。没有经过过滤和提纯的甜米酒,度数非常低,二姑婆让我当点心吃。孩子的心是简单的,我埋头就吃,很快吃了个一干二净,连汤带米吃下去满满的饱腹感,一股滚烫的热流迅速传遍全身,暖暖的、润润的。糯米绵软香糯,在舌尖轻巧地碾过,便融化在了心里,米酒汁水清甜温润,又夹杂着几分酒的酸涩和甘冽。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甜米酒,馥郁从舌尖缓缓蔓延到心底,无声无息地驱散了风雨天的所有寒冷。

时光如桥下的流水,似缓还急,一辈人成长,一辈人成熟,一辈人老去。后来,我们全家搬离了那条小巷,没过几年,曾经健旺的祖母就走了,二姑婆无儿无女,守着一间屋,自己起火过日子,有个三病两痛,也没个人照应,过世很久之后,我们家才辗转听老街坊说起。也不知她的丧事由谁操办的?我费力地回想着,始终记不起二姑婆的面容,只记得她用刨花水抿梳的光亮发髻,狭窄的堂屋中暗光下的神龛年画,还有那一碗甘醇的甜米酒。她年轻时把头发像已婚妇人一样自行盘起,以示终生不嫁、独身终老,从此不婚不嫁,一生枕边无夫、膝下无儿,在孤苦日子里,一点一点活到高寿,她选择这样一份人生,想过不受人气、恬淡平和的生活,这一生她得偿所愿了吗?

后来的我,大江南北尝过很多甜酒醪糟,但再也没有一碗酽酽温热的酒酿,能和二姑婆阴暗堂屋里的旧时味道相比。食物常常都是时间和心意的凝结,我一直记得那一碗孤老手酿的甜米酒,曾在一个风雨天带给我成长岁月里罕见而激烈的幸福感。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