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和古树,抹不去的乡愁|《巍山潮》报纸副刊2018年第19期 紫藤和古树,抹不去的乡愁|《巍山潮》报纸副刊2018年第19期紫藤和古树,抹不去的乡愁|《巍山潮》报纸副刊2018年第19期

紫藤和古树,抹不去的乡愁|《巍山潮》报纸副刊2018年第19期

以正式出版的报纸为准

马晓珊:夏,在青华(巍山本土作家方阵)

凹晓芳:未来的路,请让我牵着您(随笔)

张启隆:牵挂(随笔)

陈泽:黑夜(诗歌)

毛理想:山路(诗歌)

刘家进:大印之城(下)(“宝石般的家乡”专栏)

舒炽:紫藤和古树,抹不去的乡愁(三版·文化随笔)

请各位作者尽量将文字控制在

1500

字以内。稿件请投副刊邮箱,谢绝

和微信在线传稿。

夏,在青华

□马晓珊

经过漫长的过渡,空气里开始有了夏的气息。时值五月,“热”的记忆才被唤起。大概是在一楼办公的缘故,几乎与楼层等高的一堵挡墙挡住了远望的风景,也挡住了许多的光线,夏,便也来得迟了。

说是迟,其实也未必。眼下,核桃正在挂果,小果实一天天丰满起来,鼓涨得像一个个小圆球挂在树枝上,小麦早已收割,若说夏来得迟,那丰收的果实从何而来呢?早在北方银装素裹、还处在严寒之中的时候,青华的山早已复绿,不久树木就郁郁葱葱的了,翠绿的、鲜绿的、深绿的闹成一片,颇具生机。

一年之间,四时之景不同,然而从感受上来说,我眼中的青华只有两季:冬和夏。和县城相比,冬天并不比县城更冷,但是更为漫长。到了阳春三月,遇到下雨,气温骤降,立刻又会进入冬天,所以保暖的衣服可以常备。我想起去年,又是一个雨天,我穿了毛衣外加一个棉外套去县政府办事,进入办公楼我立即傻眼,大家都穿了短袖,有的还直喊热,把我给窘的呀,一个劲解释说我们里面在下雨。

在青华过冬我看来是再舒服不过,天气比较干燥,宿舍里清清爽爽,中午还有暖阳照进屋里。夏天则不同,茂密的森林不仅带来了清凉,更带来了充沛的雨水。夏的前半段是惬意的,在屋檐下你尽管享受避暑山庄般的凉快。一旦进入雨季,雨水接踵而至,烦恼也随之而来,因为太过潮湿,你不时会惊呼“啊!我的鞋怎么生霉了”。热倒是不热了,只是不时还有些许凉意。但这丝毫不影响你欢快地度过一整个夏季。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傍晚时分一天的工作已完成,吃过晚饭悠闲地走在乡间小路上,呼吸着无比新鲜的空气,脚步轻快,路边各色不知名的小花在风中轻轻飘摇,单薄却透着顽强。翠绿的小草窸窸窣窣,似风的低语,你完全可以沉浸其中,让风吹在脸上、掠过发梢,带走所有的烦心事。此刻你不过是一个幼稚的孩童,用好奇又惊喜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慵懒的老牛在山顶吃草是美的,农人采下青青茶叶放入篓中是美的,大片的红花开放是美的……还有那山,重峦叠嶂,周身覆绿,高高低低,似远在天边又似尽在咫尺,若即若离,以磅礴的大气给人豁达之感;还有那云,时而缥缈如烟,时而层层叠叠,姿态万千,变幻莫测。看着傍晚的云和夕阳交相辉映,我常想象那是蓬莱仙洲,分不清是云是海。当太阳躲在了一片云后面,时常勾连起大学上英文课的场景,赵老师总把“

seethegoldensideofthecloud

(凡事要看到积极的一面)”挂在嘴边。想那时年少,光阴多么美好啊!

到了夜幕降临,跟约好了似的,星星都出来了,缀满整片天空。星汉灿烂,清风沉醉,蛐蛐不知疲惫,为人们献上一首又一首夜曲。

若是乌云密布,天气闷热异常,便预示着一场疾风骤雨的到来。不一会儿大点的雨滴就噼里啪啦打落在地上,就像一首乐曲经过前奏的过渡终于进入正题、进入高潮,伴随着几声雷声,雨终于淅淅沥沥下起来了,在地上激起阵阵水花。初夏的雨总是来得急,去得也急,眼见着就停了,雨后的山河如洗过一般鲜亮,空气也愈发清新,雨珠挂在房檐和树枝上晶莹剔透,闪闪发光。进入雨季,雨下得更为绵长,雨水带走大量的热量,人的躁气也消减不少,都变得心平气和了。

夏季,最适宜去圭峰寺。经过修缮,远远看去,圭峰寺矗立在山顶,房檐被郁郁葱葱的树隐去一半,让你很想一窥究竟。从青华乡政府步行

分钟就来到了圭峰山脚下。跨过水泥路和石板路的交界,天空立刻换了颜色,由原来的明丽转为阴翳。眼前的台阶因修的年代久远,已磨得有些光亮。拾级而上,路边的树展示着不同的造型。有的树根裸露着一大半在外面,树枝盘桓弯曲,有的树枝竟长成了秋千的模样,让你赞叹生命力的顽强,也赞叹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一路向上走,环境极为幽静,不时传来几声鸟叫,更增添了“静”的意味。到了山顶,圭峰寺就在眼前。寺不大,然而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寺庙本身散发的庄严气息,自有一派威严。绕到寺庙背后,一堆乱石自然垒起,形似一座小山,比寺庙屋顶高出少许。爬上去可以远眺山峦、俯瞰村庄,更可尽情领略落日余晖的壮美景色。

到青华已有四个年头,这是在青华度过的第三个夏季。时光之河永不停歇,每年的夏季似乎都在重复同样的旋律,然而因了不同的故事,便也呈现出不同的意味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我的生命似乎也渐渐步入了夏天,被赋予了更充实的意义。

未来的路,请让我牵着您

□凹晓芳

明天就是婆婆的生日,看着已是花甲之年的婆婆,突然想写点关于婆婆的一些“事”。也想对她说些话。

自从嫁人的那天起,我的婆婆便走进了我的世界。起初对婆婆的态度就是简单的儿媳对婆婆的尊敬。慈祥、得体大方是婆婆给我的印象。初到婆家,有太多的不适应。结婚后的几天煮饭这个难题就摆在我的面前,家里人多而自己不是很擅长煮饭,要么饭煮多了,要么煮少了,要么煮稀了。我以为大伙都会在煮饭问题上抱怨,没想到大伙没说啥。也许那时大伙可能都顾忌我是新人,不能让我太尴尬。在自己融入这个大家庭中婆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从做饭到认识每一个亲戚,婆婆都在耐心的教导我。就这样慢慢的融入到了一个新的家庭,同时也慢慢的喜欢上了这样的婆婆。

说到婆婆的一个优点,那便是勤俭持家。不懂的人会说这人吝啬,懂她的人会说她会持家。婆婆不会铺张浪费,冰箱里还有一些菜时就提前告诉我们不用买菜。她总会把冰箱里的菜吃完才会去买,尽管有些菜连续吃了几顿,她总说丢了可惜,过个日子苦点钱不容易。刚上班时觉得周末该吃得好点补一补,总想着去外面吃一顿,可回到家婆婆总把饭菜做好了,想去吃碗饵丝,婆婆第一个反对,理由是:一斤饵丝

3.5

元够我们三个人吃,去外面要花十多块钱。起初会在私下和老公抱怨几句,可后来和婆婆的闲聊中,说到了大街子天某某菜比小街子天便宜多少时,她说后院的地空着也浪费,以后自己种菜,既环保又方便。从那以后,荒废了几年的空地又变得生机勃勃了。自己开始觉得婆婆的用心良苦。对于工作年限不是很长的我们,工资不高,有房贷养娃的压力,老人担心自己在日常开销不当给我们带来经济负担。慢慢的我们也习惯了周末在家自己动手煮饭。

说到婆婆的另一个优点便是贴心。记得自己在怀孕期间,天还未亮,婆婆就起床替我张罗着早点。去学校前总能吃上营养的早点,放学后吃上可口的午饭。这是她日常上的贴心,其实,婆婆在精神上也是很贴心的。记得月子期间,自己为了参加事业单位考试,躺在床上看书,婆婆总是提醒我书看多了出月子视线会模糊。我也没当回事,后来婆婆就直接跟我说,“孩子,今年考不上以后再考,即使没有工作你也能生活,你还有我”。就婆婆的这样一句暖心的话,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在一次次失败中又振作起来。而今每每和朋友谈到自己考试参加工作这一艰辛的日子时,我总会说多亏有一个贴心的婆婆。如今,婆婆依旧这么贴心,周末换下的衣服第二星期就会干干净净地挂在了衣柜里,我说“妈,不用帮我们洗了,用洗衣机就好。”她总说:“你们工作忙,我也闲不住,洗衣机洗出来的衣服有点皱,都洗了半辈子,习惯了”。听到这些,我的视线模糊了。

婆婆的优点很多,如:善良、热心、待人真诚等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回首走过的路,我的成长总和婆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一个没有工作到有工作,背后总有婆婆在默默支持着。从对一个家庭的陌生到融入,背后有婆婆默默地替我协调着……一路走来,仿佛有那么一条线将我们紧紧地牵在一起,不是母女却情似母女。婆婆不是没有缺点,可在和她相处的这些岁月里,她的那些缺点在我眼中都已不再是缺点。她的那些缺点无非是一个母亲出于对子女的爱的唠叨,无非是关心子女而发出的责骂……那都是暖暖的。

千言万语也说不尽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岁月静美,您还健在,我还年轻,接下来的路,请让我牵着您一起走。

□张启隆

有人说:“厨房的温度其实就是一个家的温度”,出门在外的游子每当吃不好睡不好时总会无比想家,一间小小的厨房里几个简简单单的菜总能吃出不一样的滋味,也许是因为一家人围坐吃的氛围,也许是因为这平凡而熟悉的味道,总之,那是种无法替代的滋味。

每年的这段时间我总会收到很多包裹,它们大多来自于我的母亲,每次包裹里的东西可谓是大杂烩。四月是一大包梅子、咸菜和真空包装的酥肉,五月的包裹里是蜜饯,等到六月可能又是粟米糖和油香。

母亲给我寄这些东西缘于某次我在宿舍开小灶,我煮了碗面并在朋友圈里发了个小视频,本想让母亲看的是我的面“卖相”如何,结果母亲的关注点是——那碗面里没有肉。那次以后母亲便经常给我寄东西,次数频繁而且每次收到的东西总是五花八门,这仿佛成了母亲的一个习惯,恨不得把家里所有小吃给我寄完一遍似的。

汪国真说:“我们可以走很远,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我们不知道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而他们也不知道我们在慢慢长大,有些那些东西其实我已经不爱吃了,梅子等我收到的时候其实已经坏了,蜜饯每次都太多了,油香等我拿到的时候已经不脆了。这些我从未和母亲提及,因为我不想让她感到失望。每次收到东西我总是很开心得给母亲打电话,细数着那几样东西好吃,母亲总是比我还开心。因为他们知道对于我们而言,家是一辈子的馋,他们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爱着我们,有人挂念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那次以后我便很少在朋友圈晒生活的点滴,因为我知道他们能看到。那次以后我学会了报喜不报忧,偶尔发朋友圈大多是晒晒自己去比赛或是得了奖,因为我知道他们能看到……不知何故,父亲和我仿佛有了种莫名的默契,他的朋友圈里多了些他拉完货早早回家的动态,多了些从我的朋友圈里转的发关于《巍山潮》和《巍山消息》的动态。偶见谋期有我的名字,转发时便多了几个竖大拇指的表情。即使他们不善言辞,即使没有言语的交流,我们却快乐的彼此的快乐,突然觉得这冷漠的朋友圈多了几分温度。

父亲也许不能把我写的东西一篇篇看完,并和我较武论文,而从某种意义上父亲和母亲永远是我的第一读者。某位作家说:“年轻人假如不能在文学里面得到乐趣,那就不要写,因为除了得到乐趣得不到别的回报”。我们本不善于表达感情,可我庆幸自己可以用文字这个媒介来一步步记录积藏在心底的感情,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用我笨拙的文字记录父母那些淳淳的爱。

照片能记录下容颜,而我一直坚信,文字能贮藏情感。也许多年以后父母渐渐老去,某个饭后的傍晚我伴着夕阳翻开泛黄的书页,为他们读一读那时写下的一篇篇文字,纵然纸短但里面有我们的回忆我们的感情,想来,这当是我写作的乐趣吧。

我们在一点点成长,在青春的路上拼命的向前奔跑,快到父母渐渐跟不上。那些熟悉的关心和爱,因为太过熟悉总是容易被我们忽略,被我们习以为常。可是我们很幸运,一回头还有很多双牵挂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还有那些父母最简单朴实我爱牵挂着我们。

□陈泽

黑夜中你看不清

自己的影子

你要看清自己的影子

干什么呢?

黑夜让许多事物失真

变得神秘虚无

加深了眼神空洞的程度

黑夜是一个渊薮

你在给自己念咒语

想从泪水中出走

才发觉夜色一望无际

不知在哪里化为渔火

燃烧自己

看看一地的灰烬

是不是泪水的结晶

□毛理想

群山拥有无尽的话语

有河流

穿越千古的疼痛

那太阳的部落

哼一支古老的彝语

召唤一颗永恒的太阳

翻滚的松林

不会沉默

也不在沉默

出没的猛兽,被

祖先的弓弩击中

沙石缠绕

不用说

有流血

染红沙石

兀自独行

把疼痛

给自己

把丰收

给大地

只因为在更远的时候

有祖先的脚印

大印之城(下)

□刘家进

按史料记载,原来的巍山古城其实只是南诏王室的宗教活动场所,建有气势灰弘的等觉寺和西寺这两个千年古刹。真正意义上的巍山古城则是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

1390

年)。前文讲到,明王朝在蒙化设立了军事派驻机构蒙化卫,官兵人数在

6000

人左右。卫下面设所、百户所,卫的统领称指挥。明王朝派非常有水平和能力的范兴、孙福等将领为指挥,兴建蒙化卫城(今巍山古城)。设卫建城后,巍山土官(土司)左禾又在蒙化卫城北门西面兴建了土司府,后来经过几代土官的修建完善,规模宏大,设施齐全,被民间称为“左衙”。左衙占地

亩左右,蔚为壮观。只可惜在清朝同治十一年(

1872

年)的

月间,清军与驻守在蒙化城的杜文秀起义军一场殊死激战,竟殃及池鱼,将偌大的“左衙”全部焚毁。据说,左衙被烧时,大火一直烧了

夜。因此,巍山古城本来由卫城和土城两部份组成,怎奈土城已毁,现在保留的也只有卫城了。

巍山古城的规划设计,是一种高规格、高标准的非常讲究大气的作品,其设计思路和灵感来源于明代著名的堪舆家汪湛海。明洪武

1390

),当时的云南军政长官沐英,邀请了汪湛海来担任昆明城建设的总规划。汪湛海深入考察了昆明的山龙地脉,构思出了“龟蛇相交,产生帝王之气”的城池,还特别制作了三块巨石,在上面刻上“五百年后云南胜江南”,“万事云南占先机”几个大字。蒙化(巍山)古城就着参照昆明城池的规划,按“万山朝拱、溪水环流”的风水气脉来进行建造。设计了东、西、南、北四条街道,直通四座城门,并将这四座城门分别命名为东门忠武,西门威远,南门迎熏,北门拱辰,同时还将南熏楼——星拱楼——拱辰楼作为一条主轴线,贯穿古城南北,形成了一条古城的中轴线,也就是保留至今大概有两公里长的“南诏古街”步行街。

对于古城,其实我们并不陌生,特别是我们巍山人。中国古代修筑的“城”也就是古城,一般都包括有城门、城楼、角楼、马面和瓮城等,通常还和护城河一起,构成严密的防线。主要是为了古代战争防御的需要,最初只是些防御性土墙、壕沟,又叫“土城”,后来慢慢才发展演变为坚固和功能齐全的古城。巍山古城也是这样,有城门、城楼、角楼等,还有护城河和吊桥。巍山还有“走北门绕吊桥”的俗语。当然,现在已仅存北门拱辰楼和城中间穿心古楼(星拱楼)两座城楼了,但城池格局依存,吊桥和护城河遗址尚在,几百年的风烟,这已是较为完整的了。

谈起中国的古城,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著名的北京城来。北京城可以说是中国古城的代表,也是“城方如印”的典范。据史书记载,巍巍北京古城墙在元代的时候还是方方正正的,正所谓是“城方如印”。但到了明代,内城、外城和皇城都出现了缺角的现象。内城已经没有了西北角,严重损坏了北京城的对称性,从整体布局上看,成了一种缺憾。

看,北京古城尚有缺憾,巍山古城又怎能独善其身,然而,“城方如印”,至今仍然能夠大看得出来,大印之城,依旧雄居一方。一些专家学者考察巍山古城后赞叹不已,认为“巍山古城风貌如此完整,在云南乃至全国均属少见”。

紫藤和古树,抹不去的乡愁

□舒炽

(明日《巍山消息》公众号推出)

责任编辑:陆向荣

巍山潮

文化周刊

挖掘南诏历史文化资源

培养巍山本土作家方阵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