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家礼,是中国封建时代存在的一种礼仪规则。它作为儒教的一部分,构筑了中国世俗生活中的人文宗教精神,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完全是糟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可以得到借鉴。若敦煌蒙书及其《太公家教》即是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此写本以四言为主,六言七言不等,自始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在当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家教、家风建设,日益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温古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其敦煌蒙书及其《太公家教》无疑对今天的人们亦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古代家礼敦煌蒙书太公家教
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家礼、家训和家教,这个传统延续至20世纪早期。后虽中断过一个时期,但终因传统家礼、家训中蕴含有诸多超越时空的优秀价值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不乏积极意义。所以,家教、家风建设与现代化事业并不矛盾。“温古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我们应当继承历代士人“教训正俗”的传统做法,传承和重建富于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家礼、家训和家教,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增添助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已有许多重要论述。若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2019年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也讲道“把对党忠诚纳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一、中国古代家礼概说
家礼,是中国封建时代存在的一种礼仪规则,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与国家政治息息相关的礼仪制度,包括政府的一系列礼仪仪式,如祭祖、祈年、郊天、参圣等,以及人们在日常政治活动与社会交往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如君臣之礼、师生之礼、朋友之礼等等,还包括对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人在公共场合的言辞、服饰、举止等细节的规定;另一部分是家庭之礼,在家庭内部各成员之间的等级区分与行为规定,涉及祖孙之间、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姊妹之间、夫妻之间、叔嫂之间、翁婿之间、婆媳之间、主仆之间等等。
最早的家礼见于汉代成书的《礼记》。《礼记》是汉儒编纂的战国以来诸儒解说、议论礼仪规则的言论总集,其中有理论性的篇章,如《大学》、《中庸》等,也有记录礼仪内容的篇章。如其中的《内则》,可算是中国第-部比较完整的家礼,涉及夫妇、婆媳、姑嫂、叔嫂等许多家庭成员的行为规则。其他篇章也不同程度地包含了一些家礼的内容。如《曲礼》对“人为子者”的种种要求,以及“男女不杂坐”、“叔嫂不通问”的规定。《郊特性》中的夫妻之礼等。《礼记》中的家礼内容涉及面广,但大都是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不如后世的家礼那么详细。《礼记》在唐代升格为经后,其中的家礼内容就自然被当作整个社会共同的家庭礼仪规则,对后世各种家礼的制定具有原则性的指导意义。
除了通用的家礼外,某些家庭还自己制定家礼,但出现年代较晚。东汉邓禹虽曾“修整闺门,教养于孙,皆可以为后世法”。(《后汉书·邓禹传))但未闻汉人有自定家礼者。
隋唐时期,尤其宋代以后,有关家礼的记载开始多起来了,许多大家族都制定了家礼。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为南北朝、隋朝时开“家训”之先河的《颜氏家训》和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家范》及南宋朱熹的《家礼》。其中朱熹《家礼》内容分为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参考古今家礼而成,是一部未完之作。书成之后,广为刊刻。
明英宗正统年间进士,授户部主事袁衷著《庭帏杂录》亦云:“六朝颜之推家法最正,相传最远。”家法即家礼,这是我们见到的封建家庭自己制定家礼的最早的记录,惜颜氏家礼的详细内容今已无从考见。颜之推之后直到宋初,史籍中很少再有关于家庭自定家礼的记载。
清乾隆名臣、大儒陈宏谋(榕门)采录前人关于养性、修身、治家、为官、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迹,分门别类辑为《五种遗规》。此书自乾隆四年至八年“培远堂”刻本刊布以来,影响极大且广,深受百姓欢迎,成为清代社会教育和蒙童教材。虽然《五种遗规》很多具体的内容已时过境迁,但其中所论及的很多道理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总之,家礼的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仅名称就有“家礼”、“家法”、“家范”、“家规”、“家诫”、“家约”等等,有的包罗万象,涉及孝弟、事夫、守节、治家、理财等很多方面,有的专讲嫁娶礼仪,甚至还有的仅为妇女礼仪。家礼大部分都形文字,著录于册,但仅有那些影响大,有典型意义者才得以刊行并流传至今。
二、敦煌蒙书种类及其《太公家教》
敦煌遗书自从现世以来就受到世界学者的极大热情和重视,孜孜不倦,成果颇丰。然而,在众多敦煌写卷里,有一批被人们忽视、遗忘已久的文献,明珠蒙尘,终于有幸在敦煌学者的钻研下,重新焕发新的生命与历史定位,学界统称该批文献为“敦煌蒙书”。
关于敦煌蒙书的研究,从一百年前即1913年王国维为罗振玉刊布的敦煌写本《太公家教》所写跋文为开端,自此蔚然成风。之后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日本诸学者也相继开始了敦煌蒙书的研究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王国维、王重民、陈柞龙、周凤五、郑阿财、朱凤玉等前贤锐意开拓,硕果累累,成就斐然。恕不赘述。
考其敦煌遗书中的童蒙读物共计有二十五种,凡二百五十件抄本,分三大类,即(1)识字类:《千字文》、《新合六千字文》《开门要训》《百家姓》《俗务要名林》、《杂记实用要字》、《碎金》、《白家碎金》、《上大夫》等,凡九种,一百零六件抄本;(2)知识类:《杂抄》《孔子备问书》、《蒙求》、《古贤集》、《兔園策府》《九九乘法歌》等,凡六种,三十四件抄本;(3)德行类:《新集文词九经抄》、《文词教林》、《百行章》、《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辩才家教》、《新集严父教》、《崔氏夫人训女文》、一卷本《王梵志诗》、《夫子劝世词》等,凡10种,一百一十件抄本。但其中《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九九乘法歌》于敦煌写卷以外及后世均有流行本传世。其中,唯有《太公家教》堪称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古代训诫类蒙书之代表作。
虽然近千年来的家礼生活是奉朱熹《家礼》为圭臬的;但保留至今的家礼,最早者当首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代写本《太公家教》。换句话说,《太公家教》是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於语言通俗,被认为“浅陋鄙俚”,所以公私藏书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书籍亦少著录。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内发现了唐人的写本一卷(据考证此写本盖为唐朝宰相姜公辅编撰,见注),后被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影印出版。
该书收录《太公家教》共580句计2610字。全书以四言为主,六言七言不等,自始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很有学习和借鉴价值。若“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身有德行,人必称传。立身行道,始于事亲。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修身慎行,戒辱先人。”又若“近鲍者臭,近兰者香。近愚者废,近智者良。明珠不营,焉发其光。人生不学,言不成章。小儿学者如日出之光;长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日暮之光;老而不学,实实如夜。”再若“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神珠。积财千万,不如明解一经;良田千项,不如薄艺随躯。慎是护身之符,谦是百行之本......”等等,无一不为“醒世恒言”,发人深省。
《太公家教》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言,介绍作者辑《太公家教》的经过和时代背景。是序云:“余乃生逢乱代,长值危时,忘乡失土,波迸流离,只欲隐山居住,不能忍冻受饥,只欲扬名于后世,复无晏缨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时之宜,辄以讨其坟典,简择诗书,依经傍史,约礼时宜,为书一卷,助幼童儿,留传于后,幸愿思之,则经论曲直,书论上下,易辩刚柔,风流儒雅,礼乐兴行,信义成著,礼上往来,尊卑高下,仁道立焉”。一共三十一句,一百三十九字。
第二部分是《太公家教》正文,自“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开始,至“孝是百行之本,故云其大者乎”为止一共两百八十一条,两千四百六十二字。从其条目来看,它实际是唐代民间谚语集(全文详见附录)。
第三部分是后记(跋),寥寥数语,概括了作者对《太公家教》寄予的愿望。是跋云:“余之志也,四海为宅,五常为家,不思恩宠,不慕荣华,食不重味,衣不丝麻,唯贪此书一卷,不用黄金千车,集之数韵,未辩疵瑕,本不呈于君子,竞欲教于童儿。太公家教一卷。”一共十三句,六十字。
三、结语
自清末以降,先后发掘存世的《太公家教》残片、版本较多,今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和研究《太公家教》,根据敦煌学者公认的版本全文辑录于后,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郑阿财、朱凤玉著《敦煌蒙书研究》一书所引书目。
[2].罗宗涛、任允松著《敦煌蒙书的时代性》(《敦煌学》第二十七辑,2008年2月)。
[3].高国藩著《敦煌写本“太公家教”》初探(《敦煌学辑刊》1984年第1期)。
[4].李晓东著《中国封建家礼》(中国风俗丛书,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注):姜公辅(730-805),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唐朝宰相。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军进攻奉天,姜护驾,献策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言忤德宗,罢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贬泉州别驾。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起用为吉州刺史,未及到任而卒于九日山。《旧唐书》本传说公辅“才高有器识,每对见言事,德宗多从之”。《新唐书》本传也说“公辅有高材,每进见,敷奏详亮,德宗器之”。
南宋邓祚《题姜相墓》对姜公辅一生作了高度概括,其诗云:“布衣崛起秉洪钧,料事当年有若神。三尺孤坟封马鬣,一时直道犯龙麟。从容未见回天力,流落空闻弃海滨。赖有高人秦处士,不妨筑室作居邻。”
附录:敦煌写本《太公家教》全文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往而不来,非成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知恩报恩,风流儒雅。有恩不报,岂成人也。事君尽忠,事父尽孝。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舍父事师,敬问于父。慎其言语,整其容貌。善能行孝,勿贪恶事。善事须贪,恶事莫乐。莫作诈巧,直实在心。勿生欺诳。孝心事父,晨省暮参。知饥知渴,知暖知寒。忧时共戚,乐时同欢。父母有疾,甘羹不飧。食无求,无求饱。居无求,安闻乐。闻乐不乐,闻戏不看。求乐闻,喜不爰。不修身体,不整衣冠。父母疾愈,整亦不难。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有疑则问,有教则受。凤凰爱其毛羽,贤士惜其言语。黄金白银,乍可相与。好言善述,莫满出口。臣子无境外之交,弟子有束修之好。一日为师,终日为父。一日为君,终日为主。教子之法,常令自慎,勿得随宜。言不可失,行不可亏。他篱莫越,他事莫知。他户莫窥,他嫌莫道。他贪莫讥,他病莫欺。他财莫取,他色莫侵。他强莫触,他弱莫欺。他弓莫挽,他马莫骑。弓折马死,赏他无疑。财能害己,必须远之。酒能败身,必须戒之。色能致乱,必须弃之。忿能积恶,必须忍之。心能造恶,必须戒之。口能招祸,必须慎之。见人善事,必须赞之。见人恶事,必须掩之。邻有灾难,必须救之。见人斗打,必须谏之。意欲去处,必须审之。见人不是,必须语之。不如己者,必须教之。好言善述,必须学之。非是时流,必须避之。恶人欲染,必须避之。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祸将及己,恨不忍之。其父出行,子须从后。路逢尊者,齐脚敛手。尊人之前,不得唾地。尊人赐酒,必诩拜受。尊者赐肉,骨不与狗。尊者赐果,怀核在手。若也弃之,为礼大丑。对客之前,不得唾涕。亦不漱口,忆而莫忘。终身无咎,立身之本。义让为先。贱莫与交,贵莫与亲。他奴莫与语,他婢莫与言。高败之家,慎莫为婚。市道接利,莫与为邻。敬上爱下,泛爱尊贤。孤儿寡妇,特可怜悯。乃可无官,不得失婚。身须择行,口须择言。恶人同会,祸必及身。养儿之法,莫听诳言。育女之法,不听离母。男年长大,莫听好酒。女年长大,莫听游走。丈夫好酒,挥拳呼肘。行不择地,言不择口。触犯尊卑,斗乱朋友。女人游走,逗其姿首。男女离合,风声大丑。污染宗亲,损辱门户。妇人送客,不出闺庭。口出言语,下气低声。出行随伴,隐影藏形。门前有客,莫出齐听。一行有失,百行俱倾。能乎此礼,无事不精。新妇事夫,敬同于父。音声莫听,形影不睹。夫之父兄,不得对语。孝养翁家,敬事夫主。泛爱尊贤,教示男女。行则缓步,言必小语。勤事女功,莫学歌舞。少作人妻,长为人母。出则敛容,动则庄序。敬慎口言,终身无苦。常见今时,贫家养女。不解丝麻,不识针缕。贪食不作,好喜游走。女年长大,躬为人妇。不敬君家,不畏夫主。大人使命,说辛道苦。夫骂一句,反应十句。损辱兄弟,连累父母。本不是人,状同猪狗。含血损人,先恶其口。夫人不言,言必有忠。十言九中,不语者胜。小为人子,长为人父。居必择邻,慕近良友。侧止傍听,敬待宾客,候侍官侣。侣无亲疏,来者当受。合食与食,合酒与酒。关门不看,还同猪狗。扶贫作富,事须方寸。款客不贫,古今实语。握发吐餐,先有掌据。关门不看,不如狗鼠。高山之树,苦于风雨。路边之树,苦于刀斧。当道作舍,苦于客侣。不慎之家,苦于官府。牛羊不圈,苦于狼虎。禾熟不收,苦于雀鼠。屋漏不覆,苦于梁柱。兵将不慎,败于军旅。人生不学,费其言语。近来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玉投屋,不污其色。近佞者谙,近偷者贼。近痴者愚,近圣者明。近贤者德,近淫者色。贫人多力,贫人由懒,富人勤力。勤耕之人,必丰谷食。勤学之人,必居官职。良田不耕,损人功力。养子不教,费人衣食。与人共食,慎莫先尝。与人同饮,莫先起觞。行不当路,坐不当辇。路逢尊者,侧立其旁。有问善对,必须审详。子从外来,先须省堂。未见尊者,莫入私房。若得饮食,未可先尝。飨其祖宗,始到耶娘。次沾兄弟,后及儿郎。食必先让,劳必先当。知过必改,德能莫忘。与人相识,先整容仪。称名道学,然后相知。陪年已长,则父事之。十年已上,则兄事之。五年已外,则肩随之。群居五人,长者必跪。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盖之。滞不释职,贫不择妻。饥不择食,寒不择衣。小人为财,相煞君子,以得相知。欲求其长,先取其短。欲求其园,先取其方。欲求其强,先取其弱。欲求其刚,先取其柔。欲防外敌,先须自防。欲量他人,先须自量。欲扬人恶,便是自扬。伤人之语,还是自伤。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茅茨之家,必出公主。蒿艾之下,必有兰芳。助祭得食,助斗得伤。人慈者寿,凶暴者亡。清清之水,为土所伤;济济之人,为酒所殃。闻人善事,乍可称扬。知人有过,密掩深藏。纲谈彼矩,靡恃已长。鹰鷄虽迅,不能快于风雨。日月虽明,不照覆盆之下。唐虞虽圣,不能化其明主。微子虽贤,不能谏其暗君。比干虽惠,不能自免其身。蚊龙虽圣,不熟岸上之人。刀剑虽利,不能杀清洁之士。罗网虽细,不能执无事之人。飞灾横祸,不入慎家之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邪径坏于良田,谗言败于善人。君子以宽宏为大,海水以博纳为深。宽则得众,敏则有功。以法治人,人即得安。国信谗言,必杀忠臣。治家信谗,家必败亡。兄弟信谗,分别异居。夫妇信谗,男女生分。朋友信谗,必致死怨。天雨五谷,荆棘家园。抱薪教火,火必成灾。扬汤至沸,不如去薪。千人排门,不如一人把关。一人守隘,万人莫当。贪心害已,利口伤身。荒田不整履,李下不整冠。圣君虽渴,不饮盗泉之水。暴风疾雨,不入寡妇之门。孝子不隐情于父,忠臣不隐情于君。法不加于君子,礼不下于小人。君浊则用武,君清则用文。多言不益其体,百使不妨其身。明君不爱邪佞之臣,慈父不爱不孝之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小人负重不择地而息,君子困穷不择官而事。屈厄之人,不羞执鞭之事;饥寒在身,不羞乞食之耻。贫不可欺,富不可恃。阴阳相催,终而复始。太公未遇,钓鱼于水。相如未达,卖卜于市。巢父居山,鲁连赴海。孔明盘桓,侯时而起。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电里燃火,火必成烟。家中有恶,人必知之。身有德行,人必称传。恶不可作,善不可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母三移,为子择邻。不患人之不知己,只患己之不知人。欲立身,先立人。欲达己,先达人。立身行道,始于事亲。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修身慎行,戒辱先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近鲍者臭,近兰者香。近愚者废,近智者良。明珠不营,焉发其光。人生不学,言不成章。小儿学者如日出之光;长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日暮之光;老而不学,实实如夜。柔必胜刚,茗必胜须。齿坚即析,茗柔则长。凶必横死,欺者必亡。女慕贞洁,男效才良。行善获福,行恶得秧。行来不远,所见不长。学问不广,智慧不长。欲知其君,视其所使。欲知其父,先视其子。欲作其木,视其文理。欲知其人,先知权埤。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病财无乐,醉则无忧。饮人强乐,不得责人无礼。圣人避其酒客,君子恕其酒仕。智者不见人之过。小人好见人之事。愚夫之子,多患小人。女无明镜,不知面上之精美;人无良友,不知行为之得失。将军之门,必出勇夫。博学之家,必有君子。人相知于道述,鱼相望于江湖。结交为友,须择良贤。寄死托孤,意重则密,情薄则疏。荣则同荣,辱则同辱。难则相救,危则相扶。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神珠。积财千万,不如明解一经;良田千项,不如薄艺随躯。慎是护身之符,谦是百行之本。香饵之下,必有悬钩之鱼;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之劲。功者可赏,过者可诛。慈父不爱无力之子,只爱有力之奴。养男不教,为人养奴。养女不教,不如养狗。痴人思妇,贤女敬夫。孝是百行之本,故云其大者乎。?
(按):敦煌唐写本《太公家教》,除罗振玉所藏(见《鸣沙石室遗书》第四册)以外,尚有:斯坦因劫本1-12;伯希和1-22劫本.以上凡三十四个写本。
《敦煌遗书》法藏P.2564《太公家教》卷首
《敦煌遗书》法藏P.2564《太公家教》卷尾
《敦煌遗书》法藏P.2059(隋)三階佛法千字文卷楷書手稿(局部)27.5×703cm
《家礼》是南宋朱熹的礼学著作,内容分为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都是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参考古今家礼而成,是一部未完之作。书成之后,广为刊刻。
作者简介:
陈有顺,字仲达,1956年生,甘肃武威人。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家委员会学术顾问、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武威凉州文化研究院名誉研究员,陇右姓氏文化与谱牒研究学者。著有《敦煌遗书与凉州著姓》、《今日武威》(合著)、《陇右陈氏文史考》等。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