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永远不要和婆婆说心里话 心理学:为什么永远不要和婆婆说心里话心理学:为什么永远不要和婆婆说心里话

心理学:为什么永远不要和婆婆说心里话

说一个身边人的经历:邻居阿姨是我们周围邻里之间都啧啧称赞的一位品行高尚的人,在结婚十几年的时间里,阿姨一直都很孝顺婆婆,事事以婆婆优先,有好吃的首先给婆婆吃。

逢年过节的礼品更是成堆成堆地往婆婆那里送;自己要置办什么物件、家里最近需要做什么事情,她都会告诉婆婆。

在阿姨的心里,她俨然将婆婆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母亲,对她掏心掏肺的好,夫妻两闹矛盾了,她也会第一时间去找婆婆哭诉。

通常情况下,这般透明的婆媳关系应该会是和谐美满的结果,然而阿姨的婆婆却从来没有像对亲生女儿一样对待阿姨,相反,每次看到阿姨总是一副不冷不热的态度。

明明阿姨那么孝顺,却依旧没能换来满意的结果。中国式的婆媳关系一直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

千年以来,所有人都在找寻一个能够平衡婆媳关系的方法。

一、间歇性强化效应对婆媳关系的影响和定义

01)、心理学中的“间歇性强化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物,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偶然、或者间歇地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强化。

当一个人感觉到饿的时候,这时你给他一块面包,他解决了饥饿,就会认为你这个人很好、很善良。

当他消化完面包之后,你不再有任何动作,等到他再次感到饥饿的时候,你再给予面包,那么他心里对你的好感会一直保持在同一个状态。

但是如果对方吃完面包之后,已经解决了饥饿的问题,而你还在连续不断的给他面包,这对于他而言,自己的负重增加了,他不会觉得你善良,只会觉得你多此一举。

02)、婆媳之间的关系便是如此,虽然保持着一个名义上母女的关系,但是由于血缘的隔阂,所以无论再怎么亲密,是一种都会有无法逾越的距离。

当你第一次对婆婆敞开心扉的时候,她会觉得你是信任她,从而让内心的认同感得到实现,然而人的行为带有习惯性的作用,有了第一次,就会不自觉的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

对方内心的认同感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而你却一直将这种状态处于一个过度饱和期,导致婆媳关系不仅没有任何前进的迹象,反而开始后退。

“间歇性强化效应”能够让某些强化物的给予具有不确定性,你不会每次都和盘托出,甚至你从来都不会和盘托出,只是偶尔的给予一些认同感。

这时,对方心里关于你的信任强度就会以一个很缓慢的速度下降,从而使婆媳关系一直稳定地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

二、人性的最真实的表现就在于,包容也是有选择对方对象的

《一树桃花开》里的盛开嫁给罗耀辉之后,在婆家的日子并不好过:夫妻俩和婆婆住在一起,每次开饭的时候,都是盛开一个人在厨房里张罗,好不容易将菜端出来,婆婆却嫌弃菜咸了,米饭夹生,明明什么都没做,却理直气壮地指责别人。

由于丈夫是个典型的妈宝男,所以,即便他知道母亲的做法很过分,但也依旧选择熟视无睹。

在嫁给罗耀辉之前,盛开也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她在娘家的时候也是一个被家人疼爱的小姑娘,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时候,她都可以肆意发泄,因为她知道她的妈妈会疼爱她,包容她。

可是到了婆家之后,盛开学着做饭,学着讨婆婆开心,这般小心翼翼却依旧不受婆婆待见。

婆媳之间的关系再亲密,也无法突破血缘关系的隔阂,所以,即便两个人有着名义上的母女关系,她也不可能像对待亲生女儿那般无限地包容你。

三、其实,婆媳之间的最佳相处之道就是距离产生美

很多女人在婚后会对自己的婆婆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定理会让婆婆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自己,但生活中的那些婆媳矛盾无非不过是她们把对方的期望给予的太高。

从本质上来说,婆媳关系其实更像是亲人,是两个女人对同一个男人的爱,前者是母亲对儿子的爱,后者是妻子对丈夫的爱,在这样一层关系下面,婆媳就是以丈夫为基准的一个“利益共同体”。

结婚是两个人的事,不是两个家庭的事,婚姻最终的结果是夫妻之间的经营,与其他人都没有关系。

所以,当你看清楚这一层次的事情之后,你就不会对婆婆抱有很高的期望。

婆婆站在一个长辈角度,作为晚辈,儿媳妇有尽孝道的义务,但是没有必要将对方所做的事情同自己的母亲比较。

著名主持人孟非曾说:“婆媳关系就是和婆婆要懂得保持距离。”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走得太近往往是矛盾滋生的导火索。婚姻的最终走向把握在自己手里,因此,要学会将婆媳关系看淡,不必过分计较,亦不必过于强求。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