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岁查理·芒格重磅分享:关于中国投资、元宇宙、通胀、苹果等话题。
北京时间2月17日凌晨2时,一年一度的DailyJournal股东会在美国洛杉矶召开,查理·芒格作为公司董事会主席和大股东,在大会上对来自全球投资者的提问,进行了两小时的回答。
查理·芒格的回答幽默风趣,充满智慧。今年投资者感兴趣的话题集中在中国、通胀和泡沫,对于上述问题,芒格都给出了自己明确的回答。
值得注意的是,芒格在今年的股东会上透露,他当前98岁了,对每日日报的接任者已经提前有了安排,“接任的计划未来不久就会执行”。这意味着,芒格或是最后一次现身每日日报股东大会,与全球投资者互动交流。
·1·
我们投资中国的三大核心原因:
经济增长强劲、企业有竞争力、估值便宜
每日日报购买了一些海外公司的证券,但有个别公司没有按规定向美国SEC提交文件,可以谈下这个问题吗?
查理·芒格:
每日日报和伯克希尔一样,投资过程中有一些规则需要遵守,因为我们不想无规则地去买入和卖出。但具体的规则在我们内部是保密的。
每日日报投资了阿里巴巴和比亚迪,您为什么觉得对中国企业的投资是对的?
查理·芒格:只有未来才能告诉我们,现在做的决定是不是对的。
但是中国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国家,它人口数量庞大,在过去的30年里有巨大的发展。
我们对中国企业做了很多投资,因为这样我们可以获得更高收益。一些中国企业的内在价值比美国相应的企业更高。美国的其他著名风投机构,例如红杉资本也在参与。但有些投资者对投资中国感到紧张,所以他们没有参与,就像我没有投资俄罗斯一个道理。
中美摩擦还在升级,未来两国有可能会禁止对方企业在本国做投资。能再谈谈,像您和巴菲特这样的智者,将如何考虑在中国的投资?
查理·芒格:
中国经济增长更强劲,有很多有竞争力的企业,很多价格也很便宜,所以我们决定投资中国。
我们希望中国和美国能更好地相处,
现在美国对很多中国企业发布禁令,中国也会对美国很多企业发布禁令,我觉得这是愚蠢的。如果美国和中国做朋友,中国也会和我们做朋友。
大家有不同的政府、不同的体制,中国有自己的方法和衡量制度,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和美国不一样。但是中国也有很多事情做得比美国好很多,我们应该喜欢中国。
·2·
改革开放是非常伟大的决定
中国40多年的成就是一个奇迹
有许多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计划在高管和股东间引起了不均衡。投资者和董事会可以做出哪些关于薪酬的改变,从而更好地平衡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
查理·芒格:
当中国改革“集体农业”,让每一个农民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照料作物时,粮食产量第一年就增长了60%。
现在谁还会想继续实行“集体农业”?与“资本主义式农业”相比,它显得效率低下。于是中国改革了整个体制,我非常钦佩他们所做的,我觉得邓小平会是一位任何国家都没有出现过的伟大领导人。
他促成了一个更高效的经济体系。在他这个决定的40年后,让整个国家脱离贫困,一直处于繁荣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情,是一个奇迹。
资本主义为中国所用,是多么神奇。邓小平称之为“中国特色共产主义”,指一党政府,但大部分财产由私人所有,以及相当数量的自由企业。我不管他们用什么词,但他做得对,这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极大的好事,效果非常之好。我们当然不应该把越来越多的职能转移给政府。
·3·
阿里巴巴是让我感到舒适的投资机会
从1950年开始,您和巴菲特的投资创造了很多收益,但没有一只股票出现像每日日报投资的阿里巴巴这样如此大幅度的回撤。您如何确保对阿里巴巴等企业的投资,不会让你们各项业务处于危险之中?
查理·芒格:
持有有价证券,就会面临风险,可能是亏钱,也可能是股价下降。我们会有一些措施去避免(某种程度的损失),我们对一些小幅的回撤并不介意。
阿里巴巴,我觉得这是一个合理的投资,至少目前来看,买入阿里巴巴股票并没有看起来风险那么巨大。
阿里巴巴是每日日报的前三大重仓股,美国同类型的亚马逊估值是阿里的3倍。日前,中国对互联网公司进行了一些严格限制,在美国也有相似公司的情况下,为什么想要去购买中国的股票?
查理·芒格:
就像很多有智慧的人一样,巴菲特喜欢投资自己感到最舒服的区域或公司。我想做一些我觉得比较舒适的投资,我对中国的投资还是感到舒适的。我像巴菲特一样,只要感到一点不舒适,我就会远离它们。
您觉得什么是舒适,什么是不舒适?
查理·芒格:
不用怀疑,当你感到不舒适,你根本不想花时间在这些东西身上。
我觉得阿里巴巴非常有竞争优势,哪怕是在竞争激烈的零售领域,也极具优势。
·4·
印钱是应对赤字最简单的办法
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全世界的政府都在借钱,那么量化宽松结束后,谁来填补缺口?例如,随着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收缩资产负债表,政府运行所需的额外资金从何而来?谁是放款人?
查理·芒格:
这个问题很大,因为政府现在有很多的借债,而且不得不去缩表,这是非常令人尴尬的一种场景。美国经济非常庞大,而且科技类公司占比较高,这些都是不会消失的。
你可以相信未来的工厂都是机器人的现代化工厂,而且这样的现代化已经非常的明显,而且中国也开始机器现代化,这是一个不可以阻挡的趋势,我不知道最后的场景是什么,但是我觉得会有一些工作是机器人所替代的,但这可能会引发一些就业的问题。
美国赤字在不断增加,未来利率还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在您看来,对于政客和企业来讲,是否正确地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采取相关的措施?
查理·芒格:这些问题都是现实和真实的,对于美联储来讲,似乎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印钱,这样就可以解决眼前的问题。当然,也会有长期风险存在。像以前的德国,通过印钱造成了高通胀。
我们希望有一种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这种情况很容易发生第二次,如果没有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会让我们的问题更加严重,相当于与狼共舞,是在玩火,因此需要在流程当中设计一些原则。
·5·
美国大量印钞带来的糟糕结局正逐步显现
在过去两年,已经有很多政策刺激了通胀,未来会有更大的经济代价需要我们付出吗?
查理·芒格:
首先,我同意的一点是我们确实做了一些非常极端的事情,我们不知道这个麻烦会变得多么的难,比如是像日本那样?还是像其他的问题一样变得更加恶化?对此我不清楚。人生有趣之处就在于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以及怎么解决,但我们确实知道,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需要重申的一点是,日本现有的系统是一种现代的文明制度,但关于印钞方面,它又确实有非常多的利率债。所以你会发现,现在立法机构的做法,就像在天堂的做法一样,就是钱的供应是持续不断、不停歇的。
未来十年,加息频率是否会再次像1950年到1980年频率那么高?
查理·芒格:
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充满智慧的,也是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大规模印钱,如日本、美国、欧洲等。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的边界里,日本有自己的债务,还有本来就很高的通胀率。
日本的经济非常极端,印钞的效果也非常糟糕,他们出现了25年滞胀期。我觉得这并不是来自于政府的政策失误,而是来自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压力。
虽然,日本已经发了这么多钞票,但仍然可以保持高度的文明和这么冷静,这点是令人敬佩的。我希望美国也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结果,但我认为日本会比我们做得好,他们更加适应高通胀的环境,主要是由于他们有一群非常自觉的年轻人。
我们的民众不像日本那样,来自同一个民族。还有一些专家会提到类似的见解,他们解答这个问题比我有优势。我们看到了其他国家的历程,如果真的是印了很多的钞票的话,最后的结局是非常不好的,我们现在非常靠近这种结果,比以前更加靠近。我希望我们能够远离这些麻烦事,我是这样想的。
跟70年代相比,对于如今通胀环境,您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建议?
查理·芒格:
怎么回答呢。70年代之后,时任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将主要利率提升15%再到20%,就是为了抵抗通胀,那是一段严重的衰退时期,很长时间都非常痛苦。我希望我们不要再重新经历那一次痛苦的历史时期,也就是类似70年代那样的通胀。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政治问题,认为当时环境是非常特殊的。那么,当下,我当然不会预测说,我们的新政府会再次将经济带到这样的衰退中,但我同时认为我们新的问题可能会跟老的问题不一样。
问题就在于我们可能会比70年代更加困难,程度也更大。什么问题呢?问题就在于,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印的钞票太多了,这是非常疯狂的,就像柏拉图在谈到现代民主时一样的那种疯狂。后来,这种疯狂一次又一次在拉美出现,所以我不希望再出现这样的情况,至少我本人不想再看到这种情况。
·6·
持有中国、伯克希尔股票可能并不完美
但确是“正确”的
对于个人投资者,应当如何处理通胀的负面影响?除了购买或持有优质股,您还有其他好的建议吗?
查理·芒格:
在目前的决策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选项。比如我们有中国的股票,也有伯克希尔的股票,有一点点DJ日报(每日日报)的股票等。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
我觉得这是完美的吗?不是的。是可以的吗?是的。
你当然不需要这么多元化的投资,但如果你持有4种好的资产的话,那么你是非常幸运的。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你想比市场平均表现要好的话,可能要有20个这种比较好的投资,但这是非常少的人才能够做到的。
·7·
应对短期投机行为征收更高的税
过多的流动性会给市场带来很大压力
两年前的股东会上,您说“有大麻烦要来了,因为有太多的无度行为(wretchedexcess)”。此后我们看到罗宾汉上市、游戏驿站这样的现象。去年,您印象最深刻的关于“无度行为”的事件是什么?
查理·芒格:
我觉得有一些风险投资公司,他们投钱速度太快了。我们有一个股票市场,有些人把它当做赌博的地方,特别是喜欢赌博的人,他们在投资的时候抱有下注的心态,而不是长期投资的理念。
你喜欢一个市场,但是后来市场失控了,股票市场成为了最理想的赌博的地方,我不觉得这是最优的做法,我不喜欢这种做法。我觉得应对短期投机行为征收更高的税赋,好让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没那么强。
这有点像是一段不理想的婚姻,赌博者和这种“市场的过度流动性”结婚,这种婚姻肯定会以离婚收场。离婚又怎么样呢?离婚的话,你要符合一些规则,让我们的股票市场没有这么多的流动性。
大家都喜欢香槟美酒,想要足够的、充分的流动性。但市场不同了,以前我们是几十万的交易,现在是几十亿的交易,这是非常的危险的。每个人都很喜欢派对,可以狂欢、喝酒,喝醉了才罢休。
但你要想一想这种狂欢的结果,并不会很美妙。我们不需要这种过多的流动性,它会带来一些不好的结果,可能会对市场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
·8·
传统的、基于价值的投资理念永不过时
您认为流动性过剩,什么时候会出现?传统的、基于价值的投资理念是不是灭绝了?
查理·芒格:(价值投资理念)从来不会灭绝,你一定希望获得的价值高于你的投资金额,这就是成功投资者的理念。你花的钱要少,获得的价值要高,所以传统的、基于价值的投资理念永远不会过时。
当然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知道买什么样的股票,他们就直接选、随便买。
·9·
加密货币应被尽快禁止
银行账户就是我们的数字货币
加密货币已经成为一个两万亿美元的资产类别。您是否觉得自己错过了重要的投资趋势?
查理·芒格:
我没有投资加密货币。我很高兴我避开了它。认为最后每个人都会拥有电子货币的想法是非常疯狂的,我希望加密货币能够尽快被禁止。我很赞赏中国取缔了加密货币的做法。
您一直在讲加密货币不好的地方,但美联储也在准备推出央行数字货币,您认为这样做对我们市场稳定和韧性是好是坏?
查理·芒格:
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电子货币,就是我们银行账户。美联储也认同这一点,我非常喜欢美国的这种银行业联盟。
·10·
对微软没有看法
希望微软、苹果、谷歌像可口可乐一样强大
有关于微软收购动视暴雪的看法吗?伯克希尔也买入了这家公司。
查理·芒格:
我的确认为游戏会一直存在。但我想说的是,我是一个老人家了,每周花40个小时在电视上玩游戏这种行为并没有吸引到我。从文明化进程的角度看,我不喜欢任何让大家上瘾的事情,这会占据你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对于这样的事情我都不喜欢。
微软、苹果、谷歌等公司会“复制”可口可乐30年前或40年前的这种长久性吗?
查理·芒格:
你要去预测之前谁做得比较好,这是很简单的,因为历史已经发生了。如果要预测未来就是很困难的一件事。这几个大公司是否能够像可口可乐公司那样长久,我觉得你要去想象一下。我觉得是有可能的,我希望微软、苹果、谷歌这些公司可以非常强大,至少能强大50年,非常坚挺。
如果你问我,特别是在我年轻的时候,尽管当时我看了很多报纸,但我也可能没办法做预测,因为很难去预测到底你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而且你讲的是70年或者80年之后的事情了。
想象一下,比如GM、柯达,谁能预测它们的未来到底如何发展呢?因为这个世界底层商业逻辑的变化会改变很多人的生活,所以我没办法提前做出预测。但是电话公司还存在,因为你总是要打电话的,所以有一些公司会存活下去,有一些就会消失了。
·11·
不担心反垄断政策
您认为有必要进行新的反垄断立法吗?尤其是对于这些大的科技公司,是否真的需要加强反垄断立法?
查理·芒格:
我觉得,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并不想让美国的科技巨头变弱,相反,我希望它们可以有强劲的发展。当然,其他国家也会对自己的科技巨头公司感到非常的自豪。
我不希望互联网由外国公司主导,我希望看到强大的美国公司,因此,我对互联网的反垄断并没有那么担忧,我也不觉得这是坏的。
·12·
未来像苹果这样稳定高收益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对于股息投资以及AI(人工智能)、成长型股票的投资,您能谈谈吗?
查理·芒格:
我觉得不存在一种投资方法可以适用所有投资。投资的大环境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让人难以看清楚,这是大家的共识。确实是这样的,而且未来还将会越来越难,包括如何保证财富升值、变得更加富裕。想想在洛杉矶这样的城市,在一个称心的社区买一处房子要多少钱?我觉得可能会有更高的所得税,未来也有这个趋势。
作为一个98岁高龄的人,我有一个普通股构建的多元化投资组合,并且通过加入新的股票去优化。比如苹果和Alphabet。如果做得足够聪明,剔除通胀前我觉得可以得到10%、11%的回报率;除去通胀因素的回报率,可能也会在8%至9%左右。这是很了不起的回报,没有哪一代人能在历史上取得这么高的投资回报率。未来这样的投资机会将会越来越少。
·13·
不考虑元宇宙
我不会每周花40个小时在游戏上
怎么看元宇宙?如何看Meta的价值?怎么看Meta与数字货币如比特币的价值对比?
查理·芒格:
不考虑元宇宙。现在有一些网络游戏和技术方面的发展,也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企业越来越大了,它们很多在社交媒体方面有很多建设化的进展,但也有一些发展得比较奇特。比如,我刚才讲过,有的人可能每周会花40个小时在游戏上,但我不会这样。
很多游戏可以带来愉悦,我喜欢其中有建设性的部分,但我还是不喜欢人们每周花40个小时去打败人工智能机枪手。
您担心反垄断会拆分互联网公司吗?
查理·芒格:
我觉得互联网肯定会受到更多的冲击,但是目前我没有太多关于这个后果相关信息的分享。
·14·
在线办公或成为大趋势
再也回不到传统的工作状态
很多媒体对过去一年美国人的辞职关注较多,您怎样看这种趋势?CEO要怎么做才能保留住自己的员工?
查理·芒格: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疫情给我们造成一些冲击,很多人必须要适应可能不需要5天都要去办公室了,可能很多人干脆就失业了。
要适应一种新的状况,尤其是在科学、计算机等领域中,人们不太愿意去办公室,他们希望能够更加方便地办公,我觉得这种情况可能会一直存在下去,永远回不到(从前的那种状态)。
而且,我也不认为这些公司每一次开会时,大家都需要坐在线下,有可能有一两个会议大家能够线下见面就可以了。我们每年都会有两次会议,一些外国的投资人也可以参会,对于伯克希尔来说是可以的。
但是我觉得不一定要这么做,不一定大家都要坐飞机过来线下参会。所以,这是一种非常结构性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我觉得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回到以前那种传统的工作状态了。
还有一点,某些行业,比如一些餐厅,它们的业务也在发生变化,有一些刺激政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结果要好一些。我们也要不断地进行回顾并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资本主义正常运行。
如果你是一个有能力的年轻人,你肯定要经历一些痛苦,整个经济体系就是这样的。在现代经济中,也总会有年轻人不愿意工作的情况,他们就愿意呆在家里,当然这会对经济体系造成一些冲击,而下一次他们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自由和空间。
至于CEO如何留住自己员工这个话题,我认为每一个CEO都要适应这种变化。有些CEO非常勤奋,甚至比以前更勤奋,我认为疫情带来的这种变化会一直存留下去。如果你的工作或生活通过打个电话就可以沟通,跟全球更多的工程师进行沟通,而不用去办公室的话,那么你干嘛还要去办公室?
·15·
应鼓励太阳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的应用
您怎么看待拜登政府的石油和天然气政策?您觉得它对绿色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欧洲的发展,有没有可能帮助我们生成新的能源及电力,从而抵消过去的影响?
查理·芒格:
有非常多的可再生能源,可以从太阳能、风能中获得,用它们去发电,我非常喜欢。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值得警醒的一个议题。政府应该鼓励太阳能和风能的使用,从而保护资产资源。
石油有非常多化学方面的用途,比如肥料、化工等,是非常珍贵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国家宝藏,是国家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利用好)。比如非洲,它们直接将这些资源扔进海洋,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方式。我非常喜欢节约、保护自然资源的想法,因为它们最终都会被我们利用。
我很受鼓舞的是我们可以从太阳能、风能中获得这么多的能源,将它们变为可再生资源,我们有非常大的潜力能够用这种方式获得可再生能源,这是非常有效的。我们应该持续这么做。
·16·
我不会抛售开市客
:在一些会议当中您提到了高估值泡沫,Costco(开市客)也在其中吗?它的PE、PS倍数都创下了新高,新的投资者该如何看待呢?
查理·芒格: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一直觉得价格是非常关键的。开市客有自己的价值和价格,有的时候这个价格也会被定义过高,但是我更愿意这样看,如果我的钱是那种不需要动用的社保基金或主权财富基金的话,我肯定就会以现在的价格买进开市客。
你可以看到,在开市客7美元一件的衣服是非常柔软的。同时,开市客总是有很多种类的钢笔,我们也愿意通过线上线下去购买,因此,开市客保持了强大的“购买力”。
所以,开市客现在的价格是我愿意购买的,我不是说一定要买它,但肯定不会卖出它。因为长期来看,开市客是一家很有能力的公司,而且它的成功是有道理的,比如它的文化很好。我希望美国其他商业公司都可以向它看齐。
·17·
世界不是由贪婪来驱使
而是由嫉妒来驱动
对于股市和经济,您还是保持乐观看待吗?
查理·芒格:
是的,必须要保持乐观,
比如对于我们的技术、文明化进程的优势。另外一个有趣的是,从1922年到2022年的100年中,你会发现很多进步都是来自于技术。
比如蒸汽引擎、农业犁田耕地的发展,到电力、飞机、汽车等等,这对于我们是一种福祉。在这期间,我们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和进展,一些基本的需求真正得到了非常好的满足。
在美国你会发现穷人大多肥胖,而过去常常是饥饿在困扰他们。其实在很多方面,我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提升了很多,但是你会发现人们现在没有那么幸福了。
这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来解释,
世界不是由贪婪来驱使,而是由嫉妒来驱动。
当大家看到一些富人的高端生活,就都想一块劳力士手表,我不觉得这是一种追求幸福的方式,尤其是年轻人,我不建议这样做。
·18·
不担心大企业的发展
小企业有困难,需要更好的发展环境
疫情使得一些小企业的发展变得更加困难。那么,以后会不会小企业就不存在了,只有大企业可以很好地生存?
查理·芒格:
很多大型商业中心都是由小公司构成的,所以小公司在美国还是有生存空间的。当然从一方面来讲,我们需要像谷歌、苹果、AT&T这样大型的企业,因为它们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只要它们的工作做得好,我觉得是可以的,所以我并不担心这些大的公司。我担心这些小的公司,因为它们需要有更好的系统(以便实现更好的发展)。
·19·
从不依靠指数进行预判,
尽可能逆向而行
罗素2000指数,对于市场平均或公平而言,好像不是那么明显,您是怎么看的?
查理·芒格:
我自己并不依靠罗素指数或者一些其他指数来进行预判,我从来都不会去思考,到底哪一个指数会更好。我关注的还是价值到底是什么,需要把钱投向哪里。
我尽可能地希望在逆风或者是逆流的情况下能够游泳,但是我不会去判断逆风或逆流从哪里来。如果你是一位长期的投资者,那么就需要忍受一些周期性的波动。
有些周期会令人非常痛苦,但也有非常好的体验,你必须知道,就像我们有白天和黑夜之分一样。我觉得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就好了,其他的事情可能你控制不了。
·20·
投资要寻找到当下存在的好机会
如果现在有一笔现金,是否建议未来12个月之后再进行投资?
查理·芒格:
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投资方式,而我这辈子都没有这样想过、这样做,我觉得最好的(投资)方法就是寻找当下存在的好投资。当然,你可以有一些额外的现金,但是这种现金并不是为了等待机会。
2020年市场出现了明显的调整,但每日日报股票池中并未增加一些新的公司,而是进行了一些偏保守的并购。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查理·芒格
: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保守策略主要基于我们愿意为此付出的资金或者我们认为的合理价格。当你在购买东西的时候,用别人的钱去购买是很简单的事情,比如像私募,它们愿意购买而且还会收取管理费。
但是当用自己的钱去购买的时候就需要谨慎,有的人可能会说美国有很多的投资机会,或者应该快速进行投资,投资需要更加灵活,但资金放在我们这里,我们有自己的规划,而且我们要有责任感,需要为股东的未来负责,因为未来总是很难预测且复杂。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会留存太多的闲置资金而不去进行投资,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事情。
关于被动投资,您的看法是怎样的?
查理·芒格:
很多人基于指数基金,构建股票池,而这种基于指数基金构建的股票池有很多,这种被动投资也会改变一些实际的投资思路。我不清楚最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也不能预测它的结果,因为其中有很多影响因素。
·21·
伯克希尔的资产负债表
比美国其他公司更优异
对于有的机构想要保护美国金融体系完整性做出的努力,您是如何评价的?
查理·芒格:
我们很难去纠正或修补已经发生的事情,大家的生活、赚钱方式逐渐理智化、逻辑化,金融管理也是一样的。当然,
一些做决策的人是比较自私的,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钱和家庭,这也是构建体制的一种基础,就是只为自己着想。换句话说,当你聘用别人来管理你的资产时,有时候工作是无法按照你的思路去展开的,这其中有着内在的逻辑冲突。
现在大公司的主管年薪至少几十万美元,他们还要求要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有时候也会失去所谓的独立性,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很理想的体系。当然,想要良好地应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你来了解伯克希尔或者我们的每日日报的发展,我之前就说过,美国的大部报纸都会被淘汰掉,只有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少数报纸和一些数字化媒体能够活下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的每日日报也同样是一个岌岌可危的企业,但与此同时,我们的有价证券和其他业务仍旧能够使它的规模变得更大一些,这是我们很重要的成就。500个报纸或者媒体中,可能只有两家能够做到这样好的结果。我们没有作为总裁拿钱或作为董事拿钱,我们没有从中拿钱,而是在竭尽全力缩小成本。
再比如,伯克希尔总部只有30个员工,如果它是个官僚机构,那将是很难运行的,会出现非常严重的低效情况和高昂的开支。我们很难去运营一个官僚主义的机构。而很多企业恰恰是因为官僚主义而消失的。
但我们的伯克希尔,你可以看到,我们的3家公司都有足够的钱,伯克希尔资产负债表上经过审计的净值比美国其他公司都更多。我们没有官僚主义,我们总部的员工也没有一个人有官僚主义的作风。
另外,对于一些带有倾向性的新闻报道的出现,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但我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建议。
您怎么看美国联邦政府的角色?还有学生贷款的处理问题?
查理·芒格:
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辉煌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美国的高校一直以来做得都是非常好的,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我们有很多免费的教育提供给大家,而且提供得越来越多。
但我们也有一些“教育者”,他们假装自己是教育者,他们可能来自政府或者私人部门,知道有些人有获得教育的梦想,于是去骗他们,但我相信我们以后一定会有更多的公共教育。
关于学生贷款,大家有贷款,向一些大的机构借钱。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讲到公民借贷的事(他认为,不欠债不乱花钱非常重要),我觉得学生贷款与此非常接近。
现在和未来的公共教育与200年前美国建国的时候对比,如果每个人都想从政府获得助学贷款,或更多地来自政府,那也不是一个好的态势,我们不要去最大化政府的援助。
·22·
芒格幸福人生的“秘诀”:
降低预期值,聚焦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您幸福人生的秘诀是什么?
查理·芒格:把预期降低。如果你对于人生有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你就会像在笼子边缘处展翅欲飞的鸟。所以,你需要对预期值进行调整。人生有好有坏,从来不缺乏美好的事情(人),你只需要把更多的美好的事情(人)带入到你的人生中,让其他不好的事情(人)离开你的人生。
您最喜欢什么样的投资?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投资是愚蠢的?
查理·芒格: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给大家说个我在伯克希尔都没有谈过的新案例。有一家卖百科全书的公司叫WorldBook。这家公司会挨家挨户去卖书,同时告诉大家一些观点,让孩子或者学生得以理解这种百科全书的用途。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的价值。这家公司多年来也为伯克希尔挣了很多钱,我总是引以为傲,因为我那个年代就是靠着一本百科全书成长的,这可能比个人电脑中的软件更有效果。
我们还有很多的投资,并最后被证明是一些好的投资。但是在文明进步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抛弃一些过时的,同时要拥抱未来的。尽管还是很怀念以前的书。
·23·
我没有敬仰的人,我尊敬李光耀和马歇尔
巴菲特和我是彼此的庇护
最后,请您说几位您最敬仰的人?我们或许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知识和经验。
查理·芒格:
我并没有敬仰的人。或许这样说更准确,我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政府领导是新加坡的李光耀,他解决了新加坡的问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我对他非常的尊敬。还有我们国家(美国)的马歇尔也不错,他们都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看到这种人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
但同时,也有一些我并不感到骄傲的做法,如我们政府多党派之间的仇恨。当然,它有自己的好处和优势,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政府机制的话,我会觉得我会疯掉。
您和沃伦·巴菲特有很漫长的共同合作旅程,可以分享下你们共同经历的最佳记忆吗?
查理·芒格
:是的,这是一种对彼此的庇护,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一段经历。我们周围都是很优秀的人,工作和生活都在一起,杰瑞和我也是这样的关系,在每日日报的运营中,很荣幸与他们在一起,也很荣幸今天坐在这里。
我们没有像其他机构和公司那么官僚体制,我们解决得很好,虽然也会有一些问题存在,但也带来了机遇。解决问题还是用老办法,因为和杰瑞、沃伦都是理性的人,可以共同去解决这个事情。
·24·
伯克希尔是否召开线下年会仍不确定
伯克希尔年度会议将以怎样的形式召开?疫情如奥密克戎将怎么发展吗?
查理·芒格:我
不确定,我们尽量(伯克希尔年会)召开线下的会议。我们希望疫情赶快过去,我们每年有大约3万人死于流感,那么奥密克戎是不是也有3万呢?我们是不是习惯了这样的数字?
·25·
芒格每日日报“接班人”不久将接任
杰瑞·萨斯曼和彼得·考夫曼为什么离开了董事会?
查理·芒格:
我们在未来还会做出一些改变。因为杰瑞和我有讨论过,而彼得也不想再做,所以我们讨论了一下,做了这个决定。
未来萨斯曼先生退休之后,或者您退休后,接任的问题怎么考虑的?
查理·芒格:
现在有很多事情我和杰瑞正在考虑,他已经83岁了,我今年98岁,我们自然而言会有接任者的考虑,而且接任的计划未来不久就会执行。
有界,他还讲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弥补她内心的空洞,于是,她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那么,儿子不仅弥补了情感空洞,还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情欲的空洞。异性相吸,在母子间一样存在。结果,妈妈会把儿子抓得更紧。儿子被妈妈抓很紧,那女儿呢?如果妈妈内心比较健康,则可能会有同样待遇,也会被妈妈抓住,但若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则女儿容易成为妈妈的“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被妈妈厌恶乃至虐待。于是,造就了一个同样没有安全感甚至内心空洞更大的女性。丈夫逃离妻子时,会愧疚与不安,也担心后院起火,当发现儿女可以填补妻子内心的空洞时,他们也会将儿女推向妻子身边。所谓的恋母情结,在中国出现了变异,爸爸甚至不与儿子竞争,而是迫不及待地将儿子推给妻子,这样他就自由了。于是,他也参与造就了另一个自己。过去主要因重男轻女,现在则主要因男人想逃离妈妈的潜意识的动力,导致做父亲的男人不仅逃离妻子,也逃离女儿,与女儿的关系也很疏远,这导致女儿即便在母爱一环上有所改善,但在父爱一环上仍相当欠缺,于是女性对得到异性的爱,要更为绝望一些。总结一下,即,男孩得到的母爱,表面过多但质量堪忧,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被吞没创伤,这令男孩表达情欲困难,并令男孩比较被动;女孩则得到母爱和父爱都比较少,容易有严重的被抛弃创伤,而她们虽也有被吞没创伤,但比较少,所以相对男孩要主动很多。链条四:新一代的恋爱这样的男孩女孩长大了,男孩抗拒情欲表达,抗拒亲密,同时被动;女孩则不知情欲是何滋味,并因被抛弃的创伤,而对亲密有强烈渴求,但又觉得得不到,所以会找容易掌控的男人,也即被动的男人。于是,又重复了轮回的第一个链条——夫妻之间缺乏情爱。链条五:母子共生妻子想抓丈夫,丈夫想逃,这还不够,更要命的是,婆婆也想抓儿子,而对于妈妈,儿子意识上还不能逃离。由此,催生了一个独特的中国式现象:儿子必须和妈妈黏得紧一些,不能逃离;儿子和儿媳疏远,却成了可以被接受的现象,唯独妻子不能接受,但只能独自品味。在我的文字中,我常常使用“中国式”这个说法,引起很多朋友反对,他们认为,我动不动就使用“中国式”这个词,好像这些现象就只中国有。这个批评,在一些地方蛮有道理,我的确会反思,我是不是引申过度了,但对于母子共生和婆媳大战,这一点我很有把握,我认为它的确就是“中国式”的,最多东方的邻国韩国和我们类似,而其他国家,不会形成大面积的婆媳大战,以及它背后的深层原因——母子共生。妈妈为什么非要跟着儿子,非要进入到儿子的小家庭?因为巨婴都不能独自生存,必须与一个人黏在一起,中国的妈妈们与自己的丈夫关系质量差,而与孩子特别是儿子构建起了共生关系,这会导致,她们难以脱离这个关系。共生关系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对于共生关系的双方来说,其他第三方都是入侵者,儿子会将父亲视为入侵者,而婆婆会将儿媳视为入侵者,并且是一个绝对的入侵者,于是有很大的敌意。链条六:消失的公公婆媳大战就成了中国家庭的主要战争,目的是争夺被动的儿子,至于公公,已成了这个家庭中可有可无的一个注脚,没有人争夺他。除非他生命宽广而精彩,否则他在家庭中就是一个零。一次,在新浪微博上,看到很多编剧在探讨:影视中,公公去哪儿了?他们也注意到,公公从家里消失了。公公年轻时,他就想从家里逃走,而当他年富力强时,他会成为母亲与妻子的争夺对象,但他老去后,果真从家里逃走了,而家庭也会对他视而不见。很有意思的是,太监也叫公公。链条七:小三婆媳大战中,双方谁都赢不了,妈妈毕竟不能得到儿子的情欲,妻子也得不到,但男人的情欲总要去找一个地方安放,于是,妓女,或小三,就成了一个平衡物而广泛存在于重男轻女最严重的地区。并且,做小三的女子,也常是在原生家庭中得到爱最少的女子。小三,就像男人的妾一样,长时间和妻子并存,这也是一个中国式现象。一次上课,老师是澳大利亚的,学员有三十来人,结果那次课,小三成了共同主题,课上几乎所有人都有小三现象,要么是有小三的男人,要么是女人有小三情敌,要么就是在做小三,这令老师非常震惊,她说,她去过很多国家,只有在中国才发现,长期小三可以如此普遍地存在着。更神奇的是,在婆媳大战最惨烈的地区,我听到一些故事,故事中的小三,竟是妈妈为自己儿子找的。链条八:老男人一些公公和岳父,在大家庭中还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成为家庭问题的直接制造者(有外遇不算,必须是主动冲突),这几乎都是因为,他们执着于权力感,不容别人挑战他们的权力,但他们不会制造特别复杂的情感关系,而只是要求别人服从他,这形成不了特别复杂的轮回。任何一环破掉,链条都破了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对自己听到的数以万计的故事的经验性总结。作为一名咨询师,我没有治疗理论上的野心,并不太想发明什么新的疗法、有中国特色的疗法,我只想弄明白,中国特色的家庭,和中国特色的爱情,是怎么回事。看到一个网友说,莫言只是写了中国的一些真实故事,竟然被认为是魔幻现实主义。我写的,也只是纯粹的现实,尽管有时是魔鬼般的现实。这个链条让很多人感到绝望,其实也很好破。它看似一环扣一环,严密得令人悲观,但其实任何一环断裂,都可以破掉这个链条的家庭轮回。两个地方最应该破,一个是婚姻,如果能以爱情开始,那就太理想了,有了这个基础,以后都会变得容易;一个是妈妈好好养育孩子,让孩子内心有满满的爱。不过,破任何一个链条,都需要很深地认识自己,不是一日之功。婴儿的出生,是最好破的地方。一次讲课,突然说了一些动情的话:一个带着丰沛感觉的婴儿的出生,是来拯救一个家庭的——若这些切断了感觉只剩下头脑且头脑还僵化的大人向孩子学习的话。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更容易将婴儿弄得和自己一样,让他知道,生命是粗鄙的。小的单位,是大的单位的缩影。所以,中国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母婴关系,则是中国各种人际关系的缩影。解开中国家庭和社会轮回,母婴关系貌似是最容易的一环。但真正的责任,在于每个人的觉醒。若妈妈们能意识到,就先觉醒;若妈妈们没意识到,请给妈妈们以支持,而不是苛责。这个轮回链条中,婴儿的出生也是最脆弱的一环。譬如生孩子后,男人易出轨,性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男人感觉被排挤了,他插不进紧密的母婴关系。本想提醒女性注意,但后来想,其实关键是男人。女人高度重视孩子是很自然的,男人若想与妻子保持亲密,一起投入到对孩子的重视中即可。紫禁城的隐喻我写了十来本书了,多数谈的都是中国家庭。我没有专业理论上的野心,但如果能用我的文字将中国家庭的动力与结构写清楚,写出血和泪来,写出欢笑来,那就太好了。本来没觉得我的观察多特殊,但多次和国内外同行沟通后,我觉得自己对中国式现象的观察,的确有独有的价值,非常落地。一次,和英国一位做跨文化研究的精神分析师沟通,突然有了一个图画式联想,将紫禁城这样的皇宫,和中国普罗大众的家庭,联系到了一起。当时,这位分析师问我:你认为中国家庭中父亲普遍缺席,那么,父亲去哪儿了?我想了想回答,或者高高在上如皇帝,或者被阉了。紫禁城的皇宫中,皇帝,即没有被阉割的成年雄性,只有一个。一个个的小家,由妃子和孩子组成,公公则穿插其中。皇帝与太监们,组成了皇宫内的权力体系,而妃子与孩子,组成了一个个小家的结构。紫禁城中的这一图景,不正是中国的写照吗?普通的男人们,被压制性的权力体系吸走,家中就剩下母亲与孩子,而在家的男人们,常常也如皇宫中的阉人们一样,“不存在”地存在着。到这儿,我有了一个很简单的推论:一个真正的男人,他需要能保护自己的家庭,也在家庭中真切存在着,这竟然成了一个如此有价值的图景。男人们蝇营狗苟,拼命在社会权力体系上攀爬时,为的是争到那个唯一的皇帝位置,或者有很多象征含义的家长位,也即有权力保障的交配位,这真是一种很可悲的存在方式,如同虫子般,而且它总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存在着。男人们应该想想,当自己被权力体系——政治与工作——从家庭中吸走时,那其实是一个很悲哀的存在方式。很有意思的是,紫禁城中的皇帝,也有可以统制他的人——皇太后。皇帝必须孝敬自己母亲,有时母亲则干脆垂帘听政。紫禁城,也很有说法。皇帝自称是紫微星,这是“紫”。“禁”即禁止,它最开始指杯底有脚的酒杯,即“樽”或“鼎”,在古代,它们都是青铜做的,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象征着权力。所谓权力,即是我可以而你不可以的“禁”。林语堂说,紫禁城也可以说是“极禁城”。它的通俗意思,即皇宫之地,绝对禁止他人进入。紫禁城,或者说故宫的造型,在我看来,就像是在散发着这种信息:你主动做任何事都是错的。大母神:家族的统治者具体到一个个的大家族,雄性大家长,常是名义上的,而家族内的统治者,却常常是大母神,如祖母和外祖母,即雄性大家长们的母亲。譬如《红楼梦》的大观园中,贾政是家长,但贾母才是大观园的统治者。形成大母神的概念,是理解中国家庭轮回的一个关键。中国家庭的轮回看似复杂,但有一主线:亲子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凌驾于一切关系之上,所有悲剧都和母子共生联系在一起。传统中国家庭,男性大家长再牛,也得听他妈的。所以中国家庭其实是大母神掌权。什么是大母神?几年前在福建南禅寺做内观时,同住的一个画家说,他和前妻关系最后发展成,什么时候都是她厉害,甚至画画这件事上,也像是她比他更懂行更厉害。他真像被洗脑一般,由衷认为前妻更行,但画画这件事上也这样,他突然醒悟过来觉得不对劲。她永远正确,这即大母神。用古希腊神话来讲,可以说,中国家庭还处在大地母亲盖亚的阶段,只有母亲与孩子,孩子们都效力于母亲意志之下。欧美家庭则进入了宙斯与赫拉阶段,夫妻关系是主导。关于大母神,我一来访者有切肤之感,他形容说:只要母亲一靠近他或他的孩子,他就感觉,母亲的气场吞噬了一切,全世界都陷入混沌。虽然中国社会重男轻女,但据咨询中了解,以及看中国历史家庭故事,我觉得中国近七成的家庭,还是近乎于母系社会。完整的表达是,在家庭中,一个大母神说了算,但大母神的存在感,却常寄托在她重视的儿子身上。这一点,在皇宫中有最极致的表现。皇宫中一直是母因子贵。在如超奢华蜂巢一般的紫禁城中,一个妃子,一旦怀上皇帝的龙种,特别是男孩,地位就扶摇直上。如果她的儿子成为太子,帝位的继承人,那么,当儿子登上权力的顶峰后,她就可以荣升为皇太后。皇帝控制着整个帝国,很牛,但再牛,也得孝敬他的皇太后妈妈。紫禁城里的这一图景,也是无数中国普通家庭的集中写照。男人们构建了社会权力体系,成为体系中的砖瓦,而女人们则需要依附在一个男人身上,才能不被权力体系抛弃。特别是,她得为这个体系做贡献——生儿子。生孩子,就像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一旦生了儿子,一个女人作为生育机器的价值就被确立了。所以,儿子就是一个女人的命运。皇帝和大母神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中国社会权力的核心。同时看到这两者的存在,才能全面理解中国作为一个权力社会的机理。可以说,社会体系中,如政府、公司,常是男权体系,由帝王般的大家长掌权;家庭体系中,常是大母神掌权,即由一个过于情绪化、什么时候都要说了算的女人掌权。大母神掌权,并不意味着女权,因她常常比其他人都重男轻女,她比女人更排斥女人,比女人更重视生不生男孩。一方面我会谈大母神在家里掌权——大谈特谈,另一方面我也认为中国重男轻女程度非常严重。这两者并行不悖。在微博上探讨大母神现象时,知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小巫感慨说:武志红老师直言不讳的,是我一直想用童话故事表达的——王后阉割了国王,与王子生了孩子,继而又阉割了王子……情感的对立面是权力,权力之争,可以非常残酷。不仅男人间要争夺皇帝之位,女人间也要争夺皇太后之位,《甄嬛传》《芈月传》之类的宫廷戏盛行一时,其实讲的就是大母神之战。并且,男人和女人之间也有权力之争,不仅男人会阉割儿子,女人一样可以阉割儿子和孙子等男性后辈的力量。绝对禁止性超我中国皇帝或大家长,与大母神,都有这样一种特性——他们势力范围下其他人的绝对禁止性超我。这是我的一个说法,所谓绝对禁止性超我,即,你做什么都不行,除非听我的。最初,和几个男性来访者的咨询,碰触到了这个绝对禁止性的超我。譬如一次咨询中,一个男性来访者看到了一个纯黑、狰狞的魔鬼意象。依照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超我主要来自于父亲,父亲需要给孩子树立规则,但这个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就不再是具体某个父亲的化身了,它像是一个哲学的存在,像是一个魔鬼。和英国精神分析师探讨时,我第一次联想到,它就是中国社会权力体系中的皇帝吧。皇帝只有一个,但他的禁止性力量弥散于每一个角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个王、皇,这个魔鬼,要统一一切,限制一切。这像是必需的,所以社会解决方案,需要孔子的“克己复礼”,克制每一个人身上的能量或攻击性,而遵从礼,也即通过一层又一层的体制,向这个表面上的皇帝、内在的魔鬼表示顺从。在一个个的小家里,这个绝对禁止性超我,则化身为一个个的大母神,她们在各种细微处传递着同样的信息——我永远是对的,你必须按我的来,否则你去死,不然我就去死。中国无数的社会争斗和家庭争斗,都可以概括到这一句话中——你必须按照我的来,否则你去死!精神分析治疗的终极目标,是让一个人彻底信任自己的自发性,而它显然是绝对禁止性超我的绝对对立面。家庭戏,宫廷戏,容易你死我活你必须按照我的来,否则你去死!中国式的权力斗争,处处可见这种你死我活的味儿,不可能妥协,不可能并存,所谓的妥协,都是为了积攒力量,最终将对方彻底灭掉。很多精神分析理论家都认为,人性有两个基本动力:生的能量和死的能量。你必须按照我的来,否则你去死!当我们向别人传递这种讯息时,我们就宛如死神,给对方制造了死的能量。所以,我们心中的绝对禁止性超我,纯黑且狰狞如死神。在这种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你首先要自保。婆媳大战的实质,是女人们发现自己被排挤出社会权力体系和家族权力体系,她们必须将自己镶嵌在一个男人身上,以此嵌进社会权力体系,特别是家族权力体系中。我们的皇帝戏中,男人,是胜者王败者寇。其实这还不够,而是胜者王,败者被挫骨扬灰,彻底湮灭。远古的黄帝对蚩尤,即是如此。我们的皇宫戏中,女人,与其儿子,即太子或龙子,构成了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死俱死,灭门乃至灭九族,并且死者的尊严很容易被彻底摧毁,如吕后对自己的情敌——刘邦的戚妃,施加人彘之刑,即斩断四肢、挖出双眼、熏聋两耳、药哑喉咙,再投入厕所,当作猪来对待。可以说,我们每个社会单元,如家庭、单位,乃至整个社会,都像是一个个大家族,男人们要相互联合,玩权力游戏,以争夺皇帝位,然后就可以拥有无限特权,特别是无限交配权了。女人们则将自身命运,与孩子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构成了女人间的残酷绞杀——婆媳大战。中国式的权力游戏,无比残酷,赢者通吃。宫廷戏最经典地刻画了它的你死我活味儿,而中国家庭的权力斗争中,也可以闻到这种残酷。残酷的权力味儿,和不安全感,结合在一起,也许它们才是中国家庭轮回链条的线。权力的本质是控制,权力和控制的对立面,是爱与自由。如果贯穿家庭轮回机制的线中,爱与自由的味越来越多,外在的轮回机制,想必也会改变。中国人内心的轮回机制个人的内心,被家族、社会乃至文化所塑造。可以说,个人的内心,就像是家族系统、社会系统与历史文化的投影。但反过来也可以说,历史文化、社会系统和家族系统,也是个人内心向外的投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一词,意思是,一个集体的经典特征,也会扎根于这个集体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所以,如果能深入到一个人内心深处,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中,也藏着祖先们共同的意识。我们的社会与家族系统,有很多特点,这些都引发了我的思考,不断地在问为什么。譬如:为什么要集体主义?为什么孝道压倒一切?为什么都喜欢孩子听话?为什么应试教育体系的压力越来越大,所有人都疯了一样地在乎成绩……我先是做过5年的电话心理热线,接着主持过《广州日报》的心理专栏,听了数以万计的故事,也算是读了不少书,但在这个思考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两点:一、从2007年开始的心理咨询。到2016年,我有过近300位来访者,其中几十位成为我持续多年的长程个案,和他们的超深度咨询,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广度的国人心理。二、锲而不舍的自我认识。我会写日记,自我解梦,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困惑都不会逃开,而总是要去认识它。从2014年,还有了我自己稳定的心理咨询师。2012年前,我一直纳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会成为一个中国式好人,虽然口碑还可,但我感觉到,我是自我压缩的。到了2012年6月,通过梦,我开始看到,自己心中住着一个魔鬼。那时才第一次体验到,我之所以是好人,是为了防御自己内心的坏。由此,对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弗洛伊德说,攻击性和性是人类的两大动力,温尼科特则说,攻击性即生命力。但过去,这些对我来说都是理论,而现在,我才真正从体验上明白这是什么意思。之后的自我认识,就像是跳入了深渊。你注视着深渊,深渊也注视着你。但当真发现,深渊中有些什么时,对深渊的恐惧,就减轻了很多。然后发现,深渊中藏着资源,黑暗就是力量。咨询工作,就是和来访者一起去深入他们的内心;自我分析,和为自己找心理医生,就是去深入自己的内心。我的确觉得,这两个工作中,我碰触到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或者说,中国人的集体之心。上一篇《中国家庭的外部轮回机制》,是从外部写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它还带着旁观味儿和批评味儿,但深入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之后,这种味道就都没有了。巨婴的概念没形成时,我一旦写关于孝道的文字,就有遏制不住的愤怒,当巨婴概念形成后,愤怒化解了很多。孝道只是一个解决办法,它还是发端于我们的集体之心。我们的集体之心,会形成一套系统,一环扣一环,后一环是为了解决前一环的问题,而轮回也由此而生。轮回并不能直接去切断,但可以通过深入觉知集体之心,而松动它。以上这些话语,都有些大而无当,先讲讲故事吧。做了9年的心理咨询了,最深刻的一次体验,是和一个宅男做视频咨询中发生的。当时是下午,他在一家宾馆,虽是白天,但他拉着窗帘,开着灯。咨询谈到了他的性爱经验,谈着谈着,他的身体出现了抽动和厉害的打嗝。过去咨询中谈到性时,他也出现过类似症状,而每一次,他的自由联想都显示,这是阉割焦虑的表达。所谓阉割焦虑,是弗洛伊德发明的术语,即每个男孩都想和爸爸抢夺妈妈,由此担心被爸爸阉割。虽然每次出现这一症状,都有同样的联想,而且这个解释也很靠谱,但我做咨询的一个原则是,每当出现一个很强的能量时,都把它当作全新的对待,把过去的解释都放下,并沉入这份能量中,看看会发生什么。和这位宅男的咨询已持续三年了,所以他知道我们咨询的一些方法,于是自然而然地,让自己安静下来,去体会这份能量。同时,我也放松而又专注地在视频的另一端陪着他,并有意保持着身体感官的开放。这种状态持续了三五分钟后,突然间,一股很强的能量袭来,我出现了幻觉——我变身了。我变成一个比我大两号、纯黑的、狰狞的魔鬼,这个魔鬼似乎有无限的力量,但它是安静的,如同死物,也像是活的,似乎无意展现它的力量。就在我出现变身幻觉的同时,他被吓坏了,问我:武老师,你怎么了!武老师,你怎么了!我猜,我们之间可能出现了荣格说的“共时性”,即我变身了,而他可能也出现了幻觉,看到我变身了。于是,我对他说:没事,这是幻觉,你这样看着就好。咨询中,会出现各种各样极其有张力的时刻,这时的关键就在于,来访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关系质量如何,是否够牢靠,能够彼此信任,并能承受那些极其有张力的时刻。我和这位宅男的咨询,进行三年了,已建立了很深的信任,所以能兜得住这一次特别体验中的能量。听我这么说,他也就安静地看着我。又过了三五分钟,这份能量过去了,我问他,刚才发生了什么。他说,他看到我变身了,变成了一个狰狞的魔鬼,比我的体形大一些。他对这个魔鬼形象的描述,和我体验的,是一致的。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什么东西?用荣格的术语来讲,这叫“共时性”。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讲,这叫投射性认同:来访者将他内心的一些东西投射出去,而心理咨询师认同了它。我从来没经历过这种事,而这位来访者很怕鬼,有时会想象,有各种各样的鬼在他身边出现。所以,这像是他内心的一些东西,投射到了我身上,而我认同了。不过,在我的直觉中,我深切觉得,它也像是我自己的东西。这次咨询结束后,我想到,在很多故事中,也有类似的东西。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位女子,她小时候多次做一个梦:一间超大的房子里,有一航母大的苍蝇,而她躺在地毯下将自己紧紧裹住,那苍蝇像模型,又像活物,站在她身上,盯着她的头,她一动都不敢动,觉得一动,苍蝇就会咬下她的头。这位女子梦中的苍蝇,纯黑、散发着金属光泽,像模型,又像活物……这些特征,都像前面我体验到的那个黑色狰狞的魔鬼。这个梦,是她婴儿时体验的表达。房间外面,其实有人,是妈妈和姥姥,她们在说话,而姥姥是专门过来照顾她的。超大的房子,来自婴儿对事物的感知,婴儿的时空感还没有很好地建立,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夸大空间感。并且,和无数中国孩子一样,婴儿时,她长时间在孤独中,生理和情感需求不能及时满足,也缺乏保护,这让婴儿备感无助。因为,没有妈妈或其他抚养者的帮助,早期婴儿基本什么都做不了,这使他们很容易陷入可怕的无助中。无助,即他的需求满足不了,他对周围事物也丝毫没有影响力。本是自己无助,但婴儿会将自己动弹不得以及对无助的愤怒,投射成有可怕的东西在镇压他,让他动弹不得。这位来访者在婴儿时,会有很多事让她无助,吃喝拉撒睡的事她自己都搞不定,外界又有事物侵扰她,可能有一只苍蝇曾不断骚扰她,而她对苍蝇无能为力,最终种种无力的感觉,集中体现到对待苍蝇这个活物上,就好像苍蝇是个巨大无比的恶魔,所有无助都是它攻击婴儿导致的。黑色的、狰狞的、如死物又如同活物、散发着无穷力量的……这其实就是死神吧。无论是我和宅男看到的魔鬼,还是这位女子的苍蝇意象,直观上都很像是死神。很多学者说,东方文化,是死亡崇拜文化。所谓死亡或死神崇拜,就是我们对扎根于我们潜意识深处的这些狰狞死神的畏惧与崇拜吧。当然,无助感不会只是我们的专利,各种文化都可能有死神。譬如美国人的小说《大鱼》中,一条狗守在镇子上,谁想离开,狗说了算,它若反对,就咬下你一根手指。这只狗的意象,在我看来,和我这位女性来访者的苍蝇意象是一回事,它们的作用,都是禁止。《大鱼》中的狗禁止你离开镇子,而这只苍蝇,则是禁止这位来访者的任何动弹,她一动,苍蝇就会将她的头颅一口咬下。我觉得这个苍蝇的梦,如一个极佳的寓言,刻画了中国家庭、社会与历史文化的现实。控制性或者说禁止性的家长、老师、老板、伴侣乃至权力体系,其实都是这样的苍蝇,盯着你,让你不能自由动弹,如果想自由伸展手脚,就会担心被惩罚。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国外部世界,对个体而言,就是一个不断嗡嗡响的巨大苍蝇,不间断地盯着每一个体的个人意志,说这不行那也不行,而无数人都感觉到,若用自己的个性来行事,即会被啄死。类似苍蝇这样的东西紧紧盯着我们,我们一动都不敢动,除非该魔鬼发出指令,告诉你该如何动。这种感觉,该是无数国人在家中、学校里、工作中乃至社会体系中的共同体验吧。西方很多文艺作品也在刻画这个,小说《1984》中的老大哥,以及《魔戒》中的魔眼,都是这么一个东西。在我的微博上,也总是听到有人或善意或敌意地说,你的专业是心理学,你就在这个领域说话得了,其他领域你别插足。这种评论是让我最不舒服的,因为不管看似善意还是恶意,都在试图限制我的手脚。围绕着苍蝇这一意象,会分出两类极端的人。一类是被苍蝇击败的人,一直活在一动都不能动的感觉中,任何规则都能束缚住他;一类是绝对抗争的人,不接受任何规则的限制。这两类人还总走在一起,特别是用爱情这种极端方式,为的是学习和解。现在,国家在倡导创造力,因为创造力才是GDP之本,但创造力只能来自于自由,自由可让活力自然流动,那时,手脚的随意伸展都可以有创造力,而当活在不能动弹的感觉中时,就别说什么创造力了。中国的儒家传统以及社会权力体系,都是过度限制性的,所以我们也一直缺创造力。但我们又是文明化的、超勤奋的,所以我们一直都有很好的模仿力。但恢复创造力也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因这是人的天性,只要放开人的手脚就可以了。韩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虽然在家庭、文化上还有很多压制性的东西,但整个社会呈开放态,所以他们的创造力就出来了。至少,先灭掉自己心中的那只苍蝇吧。如果仅仅是从咨询中的两个发现就做出这么大的推论,那我就真有过度演绎的嫌疑了。但其实,是有太多类似的发现让我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整体意识。我发展了一个“镜像自我对话”练习:闭上眼睛,安静下来,想象你穿过一段楼梯,楼梯尽头,是一扇门,打开这扇门,你会进入一栋房子,先是进入一个厅,而后你会看到一个小一些的门,打开门,你会进入一个小房间,而面对着你的,是一面镜子。那么,从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练习中,接受自然而然出现的画面与感觉,不要做任何修改。看着镜子里的事物,你有什么感觉和情绪情感?想象中,你进入镜子,成为镜子里的事物,那么,作为这个镜像,你又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情绪情感?看着镜子外的那个人,你想对他说点什么?这个练习,大多数人有恐惧感,而在镜子中,也很容易看到可怕事物,譬如鬼、恶魔、野兽、骷髅、充满恨意的自己,等等。为什么会这样?镜子里的事物是什么东西?在我的理解里,那其实就是我们不曾被看到的生命力。温尼科特和弗洛伊德都说,攻击性即生命力,温尼科特尤其认为,攻击性比性欲更原始。我喜欢形容说,带着攻击性的生命力,要伸展自己,如果在伸展中,得到了满足和回应,它就会被祝福,成为生的能量,如热情;如果没被满足,而是被拒绝或忽略,它就会被诅咒,成为死的能量,如破坏欲与恨意。由此可以说,所谓的死亡能量和生的能量,其实是一回事,其区别仅仅是是否被看到。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一个完整的生命即是一个英雄之旅,完成了这个旅程的人,最后会发现,外部世界的善与恶,和自己内心的善与恶,是一回事。我则认为,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本是一个孤独的能量体,它需要在关系中借助镜子,照亮自己,当这个能量体彻底被照亮后,开悟就发生了。在言语上谈论死亡能量和生的能量是一回事,但真的要将它活出来,实实在在体证到,很不易。但至少我们可以先在头脑里知道,能量本身,并不可怕。那些可怕之物,只是没被看到。青蛙只要公主的一个吻,就可以变成王子,就是这个隐喻。能量在关系中的展现,就是关系中的张力。有时候,关系实在太紧张了,以至于简直不能兜住了,而无数关系,会有断裂的时刻。中国式的关系,特别难处,原因在于,我们都是巨婴。据说,佛陀一出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精神分析则发现,其实每个婴儿一出生,都是这种感觉,都觉得自己是神,一发出念头,整个世界就会按照自己意愿运转。心理学家科胡特,将这一原始心理称为全能自恋,心理学家克莱因,则将它称为全能感。全能自恋这个概念,以及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在解读中国人的种种经典现象时,是最贴切的。全能自恋最基本的演化是:当顺心时,我就觉得自己如同神;当不顺时,神就变成了魔,而生出简直想摧毁世界的破坏欲来;神和魔的感觉都很可怕,于是自我要把它们压制住。我因此想到,弗洛伊德说的本我、超我和自我,放到中国人这里,它的准确表达就变成:全能自恋性的本我、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和软塌塌的自我。即,这股能量,对自己时,是全能自恋性的,想为所欲为,对别人时,是绝对禁止性的——你必须按照我的意志来,我禁止你有任何自由意志。这样的本我和超我太极端了,自我很难做协调,于是自我变得软塌塌的了。一次,在一个深度催眠中,我有了一个意象出来: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条巨大的龙,它的鳞甲充满了整个宇宙,自称万兽之首……从这个催眠中出来后,我很震惊,或许,我深入碰触了藏在我心中的集体无意识,而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最深刻的一个东西,就是龙的意象。龙,即是神,是兽,是魔,它的基本特征是无所不能、为所欲为。西方的无数作品,也有龙,如《魔戒》和《霍比特人》中的龙,让我印象深刻。我认为,东西方的龙,其实描绘了同一个东西——带着全能自恋感的原始自我。它还没有被驯服成人,同时也没有彻底堕落成魔。只不过,我们的文化中,这条龙,就是天子,是主体;西方文化中,还有耶稣,他是主体。带着全能自恋感的龙,可以演化成皇帝——整个国家都必须按照他的来,譬如朱元璋非常费心地规定了三教九流该怎么生活;也可以演化成大母神——整个家庭都得按照她的来,譬如怎么使用刀叉、牙膏和冲水马桶等。我们都是龙,而龙都在追求全能感。全能感一旦被破坏,就会生出毁灭整个世界的破坏欲。所以我们的历史一再这样轮回。那些破坏王们,如黄巢、张献忠和洪秀全,都是全能感被破坏后,变身为魔王的。都是龙,都追求全能感,一旦受挫就生出破坏欲,这就是巨婴们的集体可怕之处。必须要限制这一点,所以我们的社会系统,有意无意地,压制所有人的活力,于是,就变成了绝对禁止性的超我系统,而紫禁城,就成了一个经典的象征性存在。儒家之所以能成为我们的主流文化,它的合理之处就在于此。全能自恋的能量太强了,所以要设计一套非常烦琐的体系,来压制它。并且,必须将所有的龙们,都统一到一个思想中。因为,如果思想不统一,就容易出现你死我活的分裂与斗争。动不动就要争个你死我活,不知妥协为何物,不只大老粗们如此,文化人也一样,譬如明朝的东林党人,这种味儿就太强烈了,以至于很多人感慨,明朝毁于了党争。如果你被这一套文化洗脑了,就会变成一个顺民,即我说的中国式好人。你会变得安静、被动、顺从,并会感觉到深深的自我压制。你甚至认为,这就是真理,就是对的活法!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创造中国历史的,却常常是一个流氓,一条带着全能感的“龙”。但这条“龙”,必须得有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文人即军师辅佐。在普通的社会层面,也常常是,带着点流氓气,或者说全能感的中国人,容易获得好的社会经济地位。流氓常常不读书,如项羽、刘邦与刘备,因为书代表的文化体系,被儒家渗透得太厉害,如果一直读,就读傻了。至少,活力就难以出来了。至于那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军师们,他们多是以儒家为皮囊,而内核则是道家。如果只是儒生,常常勇气可嘉,但是误国。也就是说,以儒家为主流的文化体系,在减轻了“龙”们的破坏力时,也将其生的能量一并给压制了。那么,该怎么办?爱,就是答案!爱是什么?爱是回应,是看见,是链接。作为一个能量体,我们犹如一个章鱼,会不断伸出自己的触角,如果这个能量的触角被接住,它就得到了祝福,而会变成生的能量。如果没被看见,而是被拒绝与忽略,那么它就会变成黑色的、破坏性的、死的能量。如果一个人整体上觉得自己是被拒绝被忽略的,那么不管他外在看上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心,或者说真自我,都充满了破坏欲。我看到的那个纯黑的、散发着金属光泽的、狰狞的魔鬼是这个东西,那位女性来访者梦见的如航母一样大的苍蝇是这个东西,我们常梦到的恶魔或充满攻击性的形象也是这么回事。现代社会,爱情和爱,都成了主流,让我们认为,生命就该如此。但其实我们本来并不讲爱情,爱情是一个舶来品;我们本来也不太讲爱,而是讲孝顺,我们固有的很多东西,会将我们切割在一个个孤岛上。我有太多来访者,和他们的伴侣与孩子说过这样的话:我感觉自己是一个人长大的。每个如孤岛一样的生命,都想做全能的龙,但如果孤岛能链接在一起,那时龙就会从兽变成人。这张试卷根本没正确答案2007年,我曾做过一个印象极为深刻的梦。梦中,似乎回到了初中,正在参加地理考试。不过,考场上全是成年人。试卷上清一色是选择题,但那些选择题的答案,好像都不大正确。看着那些选项,我越来越愤怒。突然,我情绪失去控制,左手一挥,把试卷撕去了一小半。随后,我内心惴惴不安。毕竟,这是考试啊,总得要通过啊。于是,我低声地请求监考老师重新给我一份试卷。“每个人就一份,不会有第二份,”一名男性监考老师,用高高在上的口吻对我说,“试卷是你自己撕毁的,你要为这一点负责。”听他说完这番话,我的情绪再次失控,腾地站了起来,大声喊道:“我的地理是学得最好的!一直考最高分甚至满分!我断定,这张试卷根本没有正确答案!”本来很安静的考场,因为我这番话立即沸腾起来,许多埋头考试的考生为我鼓掌喝彩。“我拒绝这种考试!”我继续喊道。随即,我毅然决然地推开书桌,向考场外走去。这时,所有考生也呼啦啦站起来,跟我走出考场。考试梦的寓意:你遇到了考验考试梦多有这样的寓意:考试即考验,梦到了考试,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考验,或是升职等功利方面的考验,或是道德上的考验。并且,考试梦隐含着这样的道理:你过虑了。因为,那个科目,尽管在梦中考了低分,但在现实中,它却是我们的优势科目,或起码也是那种经过艰苦奋斗后所通过的考试。譬如,你高中时数学成绩不好,但经过努力,最后成绩上去了,但现在你常常做梦,梦到数学考了不及格甚至零分。考试梦的焦虑滋味很不好受,但你醒来后,忍不住会说,这个梦真没道理,我数学考试可是通过了的。这样说的时候,你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考验的焦虑程度也会随之降低。至于那种你一直没学好的科目,倒不会出现在梦中。我这个梦也不例外。初中的时候,我最喜欢地理,向来是把地理书当故事书来一遍遍地读的,课本上所有知识点,我自然而然几乎全记住了。所以,基本上地理都会考班里最高分,满分也不稀罕。不过,我所了解的考试梦,做梦人在梦中很担心自己通不过考试,而且最后也都是考不及格甚至零分的。像我这样在梦中就理直气壮地斥责考试没道理的,我自己还没有听说过。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一切都是为了儿女”的虚妄我自己很清楚答案,知道这个梦和我在天涯论坛上开的一个帖子有关。这个帖子的题目是《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几年时间内,它都是天涯杂谈的一个热帖,很多回复非常精彩。做这个梦的那天晚上,我打开这个帖子,看到了网友“繁华成落叶”的回复,她在反思一个看似伟大的句子——“一切都是为了儿女”。她写道:我也一直在想这类事。那么多人,好古怪,他们自己为啥不好好活,为啥硬要把自己的生命价值附着在别人身上?别人荣,他们便荣;别人失败,他们便失败,仔细一想简直是变态。每个人的光荣或耻辱,为什么不由自己来定,为什么要放弃?很多人爱说“一切都是为了儿女”,那儿女又为谁呢?如果儿女也继承相同的想法(往往如此),也说“一切都是为了儿女”,那不就是老鼠会、不就是传销、不就是谎言一堆嘛!一环扣一环,生命的价值在一堆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的虚空。她继续反思说:几年前回家乡,和一个女同学见面,她的话让我吃惊得很。她很满足地看着自己7岁的儿子说,我孩子很聪明,我要好好培养他,我的希望全寄托在他身上了。为何我吃惊?因为她是个编辑。我有时和人聊天说,中国为何发展不起来,你看看,父母一心培养个上大学的、学问好的,就算大学毕业没几年,父母催着结婚嫁人,生孩子,然后这个被父母培养的人又开始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开始培养,哪有心思和精力去做自己该做的?有次我开玩笑跟女友说,你干吗这么费心费力地去培养你的女儿,什么钢琴什么画画什么舞蹈,到了她二十多,又得开始培养她自己的下一代,你培养她没起到太大的作用嘛,还不如用那些钱培养自己呢。这两段话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虽然我一直在想类似的问题,但从来没有分析得这么清楚。不过,关于这个主题,我心中已攒了千言万语,而“繁华成落叶”写的这些文字,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把我这千言万语都激活了。并且,它们就好像在一瞬间发生了巨大的化学反应,融为了一个整体,而以前脑子里还残余的一些僵化的想法,也在这一瞬间再一次坍塌。这就是我那个梦的含义。梦将我惊醒,而醒来一刹那,我就明白,它表达的正是我当天晚上的反思。父母不应把生命的意义放在孩子身上什么反思呢?就是利他与利己,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长久以来,我们的文化将利他和集体主义捧上神坛,而一直将利己和个人主义视为邪恶。我们认为,利己和个人主义意味着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而利他和集体主义则意味着自我牺牲和奉献。这个逻辑具体到生活中,就成了这样的人生观:我要为别人活着。但问题出来了。我为你活着,你配得上吗?于是,我会紧紧地盯着你,看看你是否值得我付出。因此,我势必会变得很挑剔,而且我们会轻易地看到,我都把一切付出给你了,但看看你,缺点到处都是啊!那么,反过来,你既然也是为我活着,一样会挑剔我。结果,我们这个社会,大家都非常挑剔,很容易盯着其他人的道德缺陷,说三道四,而我们也特别爱凑到一起讲其他人的流言。这个逻辑进入家庭,就发展出了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一切都为了孩子。但这陷入了“繁华成落叶”所说的荒诞中:一代为了下一代而活,下一代又为了下下一代而活。结果,每一代人都没有为自己而活,都没有很好地去创造独特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很少活出自己的精彩来。于是,“一环扣一环,生命的价值在一堆看似高尚的选择中指向终极的虚空”。这很像传销,传销的宗旨,就是利用“我一切都是为了你考虑”的逻辑,将本来价值很低的东西卖个高价,但谁都没好好地去创造。并且,当父母喊出“一切都为了孩子”时,很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额外焦虑。那么,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情,都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孩子就只须承担他一个人的生命重量,而不必承担父母乃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生命重量,也就没那么累。但是,假若我们的文化,对个体而言,整体上是“绝对禁止性的”,那么会导致一个关键问题:一个个个体,不敢活出自己,不敢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现代心理学,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说,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自我实现,而另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成为你自己”。他们都认为,生命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活,充分展开自己的生命,最终“成为你自己”,这时的自己,富有饱满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同时又是富有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的。但是,或许,在我们的文化中,这样活很危险,所以大家只好去找其他的一些活法,“一切都为了孩子”,就成了一个常见的活法。可真相是,相比起个人主义的西方来,我们对孩子的尊重与爱护程度,实在是差太远。听上去,“一切都为了孩子”,而且很多家长也真的是牺牲太多,但他们要换取的,是孩子“一切都得听父母的”。说得难听一点,一切为了孩子,这句话也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繁殖”。谁的生命都缺乏质量,而长久以来,人口繁殖的数量,无论从家庭看,还是从社会整体看,我们都是惊人的。不敢活出自己,这种心理在很多地方都有表现,有些很微妙。一位女性来访者对我说,她大学时参加一个GMAT英语考试,轻松考了超高分,大家来祝贺她,她都是回答说:“我就是运气好,侥幸考了高分。”深入探讨她的这个说法,我发现,她很好胜,希望能考高分,但她害怕,超高分会引来嫉恨,所以她要这么说,而这个说法的含义是“考这么好,并非主观意愿,是我之外的运气让我考这么好,所以你们不要嫉恨我”。我想,我们大街上、中国画中、岳敏君作品中那一个个抽巴的身体,都藏着类似的逻辑吧——我不敢活出自己伸展自己,我怕被嫉恨被惩罚,所以要找各种借口,说为了别人我才这么活。例如,我们不能为了自己去挣钱竞争,但把它说成“为了孩子”,听上去就没那么自私了,如果说成“为了集体”,就更加冠冕堂皇了。不得以任何名义侵占个人利益王小波在一篇杂文中写道,美国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太太,经营着一个大农场,农场里有很多特产,还有成千上万只羊。令王小波惊奇的是,老太太还有情人和性爱。她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就没必要老是盯着儿女或儿女的儿女了。但我们社会六十多岁的老人呢?只怕每天关心的主要就一件事:儿女或(外)孙儿女在干什么。况且,我们也不敢这么活。例如,假若你身边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太太,还有情人和性爱,你会怎么看她?在小家中,我们讲为亲人活着,最终则将导致“终极的虚空”。在社会这个大家中,我们就讲集体主义,讲“为了集体而无私奉献”。但是,我多年来一直想,我们或许误解了个人主义,也夸大了集体主义的善。在我看来,如果集体主义仅仅是我自愿为集体奉献,但集体不能强求我奉献,那就很好。然而,一旦我们将集体主义视为“必需”,就会导致一个错误的伦理结论:可以借集体的名义去侵占某个不情愿的个人的利益。“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个逻辑发展到顶峰,就出现了这样荒诞的事:洪水来了,一个青年因去救一个集体的电线杆而牺牲,然后为此开展大辩论,而最终形成的主流结论是,别说是根电线杆,就是集体的一根稻草,都应毫不犹豫地去抢救,不同意这个结论的,则受到了无情的批判。这是王小波在他的杂文中屡屡讲到的一个例子。我们的一个邻国,现在还会发生这样的事。该国一名四年级学生,当学校突然发生山体滑坡时,为了保卫“三大将军”的肖像而付出生命,结果被树为英雄。这个2012年发生的事件,让我有了一个感慨:在一个变态的国家,做一个主流的好人就等于傻子。其实,这种逻辑直到现在还常被借用。譬如,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房地产商征地,某小家不同意,于是这家就成了“钉子户”,而房地产商或某某部门出来说话时,常指责这个“钉子户”破坏了团体的利益。现在,我们正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物权法》就是一个里程碑。其实,物权法的核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就是源自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并非只是欧美国家的主流意识。我所知道的论述中,关于个人主义的最佳表达来自于俄罗斯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位被奉为“俄罗斯第一”的小说家在他的名著《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有如下一段对话:哥哥问弟弟:杀死一个小女孩,可令整个世界得救,那么,这可以做吗?弟弟犹豫了一会儿,小声但坚定地回答说:不可以!这才是个人主义的真正精髓——不得以任何集体的任何名义侵占个人的利益。假若俄罗斯民族将此奉为至高无上的价值,那么,苏联农庄就不会出现,斯大林的大肃反也就无法进行,而波尔布特也就失去了在柬埔寨进行大屠杀的借口。地理=社会最基本的道理我那个一点都不焦虑的考试梦,就反映了我这个反思过程。虽然,长期以来我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结论——我们误解了个人主义,也误解了奉献等。但是,我一直没敢明确地形成这样一个结论,还处在探索之中。然而,“繁华成落叶”那两个精彩的回复,就像催化剂一样,一下子激活了我许许多多的思考。接着,它们发生化学反应,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结论性的东西。即,我断定,我们许多传统的价值观是不成立的。因此我会在梦中大喊:“这张试卷根本没正确答案!”可以说,集体主义就像是一个考官,而我像是一个考生,这个考官给我出的各种选择题,都要求我必须按照集体主义的活法来活,但我觉得都不对,所以最后喊出:“这张试卷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因为,正确答案,就是——成为你自己!梦中考试科目的选择也非常精妙。地理,可理解为“大地之理”,象征着社会最基本的道理。并且,我中学六年中,尽管除了英语其他科目都曾成为班级最好,但我最喜欢、最有把握的就是地理。如果换成其他科目,我都没有那么足的底气,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试卷根本就没正确答案。至于最后那句话——我拒绝这种考试,也反映了我那天晚上的一个感觉,我觉得自己的确可以跳出很多传统价值观所编织的网,能用一个更信服的价值观体系来看待人性和我们这个社会了。2.巨婴心理:共生婴儿前6个月,处于共生期。这一阶段的婴儿,处于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没有“我”的意识,也没有“外界”的意识。他觉得自己与万物合一,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集体主义,也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状态。特别是,婴儿觉得,自己和妈妈构成一个共同体,两人宛如一人,我即妈妈,妈妈即我。对婴儿来说,共生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真实需求。婴儿的各种需求,都有赖于妈妈满足他。如果离开妈妈,他就会死掉。共生心理,在巨婴身上则展现为:一、到处找妈。不愿生活自理,总想找人照顾自己,帮自己“擦屁股”。二、集体主义。大家要共生在一起。三、统一思想。大家必须统一在某一思想里,这是构建共同体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一致了,共同体就有了裂痕。四、反对独立。这是双重的,一方面,集体压制个人独立;另一方面,个人离开集体就会破碎。五、没有界限。一树立界限,就感觉两个人之间彻底没联系了,就生分了。都在找妈:中国文化的实质在传统文化和集体主义的双重压制下,中国人多被抹杀了个体性,个人往往依傍于一个共同体结构,如家庭结构或社会结构,而这会形成你我不分的共生关系。在古代,个体性不被强调,虽然我们讲修行,但修行的一个诀窍是,主动抹杀自己的个体性。在现代中国,我们也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洪流中,自然而然地,开始强调个性化与自由,但是,集体主义,仍是我们的文化基因,而这个基因,尚未被深刻地分析。作为本土的、有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去分析我们文化中个体与集体的意识与潜意识,成了我的一种本能。很多人会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多抹杀人的个体性,而与此同时,标榜个人主义的美国也存在某些问题,比如可能导致“自恋”泛滥。所以,甚至有说法称,中国文化是治疗个人主义的良药,孝道可以拯救全世界。的确,美国强调个人主义,这会导致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是一个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问题。美国的个人主义的解药,绝非集体主义,相反,恰恰是他们的个人主义还不够。还不够的意思是,还没有达到“完善的个人”的目标,还没有自我实现,也未成为他自己。并且,个人主义有超越界的精神在,个人是对上帝负责的,直接与上帝对话,而非自我中心的无边膨胀。国人的集体主义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个人无法存活。这个无法存活不仅是物质层面上的,更是心理层面的。作为一个个体的中国人在这个社会可能觉得孤单而破碎,自我都还未成形。国人之所以爱扎堆成群,这都是因为在心理上需要有人陪伴,否则会直接面对破碎未成形的自我,这很可怕。集体主义的真相是,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太低,导致大多数人的里子是破碎的,必须千人一面,用共生的方式,追求和他人的融合,以此将个体镶嵌进一个集体性自我中。所有的共生,源头都可以回溯到婴儿6个月前,和妈妈的共生,这被称为母婴共同体,即婴儿感觉,他和妈妈是一体的,他们是一个人。不过,只有6个月前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后的共生关系都是病态的,但病态共生,在中国是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母子共生、父子共生、夫妻共生等,非常常见。比如某著名钢琴家和他的父亲,在这样的关系里,父亲的自我寄生在孩子身上。更常见的,是婆婆非要到儿子的家里来,其实是想和儿子共生在一起。中国的集体主义大家庭等可以这样理解,即大家共生在一个体系、群体里,由此构建了一个心理共同体,共享一个群体性自我,其中没有“我”,而只有“我们”。我一再说,国人的集体心理发展水平,是6个月之前的婴儿水平,而荣格却在《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中评论汉学家卫礼贤翻译的道家典籍说,东方人的心灵发展水平远超西方。对此,我的理解是,最低的境界和最高的境界常常看起来是很像的。婴儿最初的状态没有分化、没有边界、没有你我之分,觉得一切都是合一的。开悟的人据说就是这种境界,觉得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就是万物,万物都是我,我心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心。这是很好的东西,但如果你处于混沌无明状态,也有类似感觉,这是非常可怕的,会给自己和周围人带来巨大问题。开悟的人会对他人和世界有深深的同理心,并会尊重一切存在,他们彻底脱离了幼稚的自我中心,而巨婴也会觉得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但“既然我们是一体的,所以我不需要考虑你,也不需要感受你”。并且既然我们属于一个共同体,那我可以随意地替我身边的亲属角色做决定。这会是可怕的自我中心,所以说,集体主义中常伴随着最极端的自私与自我中心,而讲究集体主义的社会,一般整体上的道德水平都不高。相反,如果整个社会的心理发展水平超越了婴儿水准,那就会更注重界限,尊重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不必为你的情绪负责,也不必为你的命运负责。这会引起一种很大的所谓“分别心”,这种分别心对于开悟来讲像一种障碍似的,但人需要经历这种二元对立,再从二元对立回归到万物合一。精神分裂症其实就是处于一种幼稚的、混沌的你我不分的状态,尚未分化出我和你的分别,也未分化出想象与现实的分别。精神分裂在大多数人眼中很可怕,但在一些思想家眼中具有美学、哲学上的积极意义,比如荣格认为,在精神分裂的状态下,会有原始的人格碎片、原型涌现出来,展现出原始的神话剧情,可生发出艺术的可能性。法国哲学家德勒兹认为,精神分裂这个概念可以对抗资本主义的宰制。我并不喜欢德勒兹这种政治化的说法,我比较喜欢精神分析。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裂症是成年人保持在一种早期婴儿状态。按照精神分析,3个月前的婴儿都处于偏执分裂的精神病状态。“分裂”即这个世界一分为二,好和坏是不能并存的。“偏执”即这个世界只有好的或只有坏的存在,并且我是好的。3个月前的婴儿的世界都是这样的。所谓正常人就是从这个状态中走出来,而精神分裂症患者滞留在了这个状态里。荣格的理论很神秘,容易让人着迷。不过弗洛姆认为荣格和希特勒一样都是恋尸癖,荣格有对死亡的迷恋,搞个人崇拜,荣格派领袖在世界各地有很多和弟子、来访者发生性关系的例子。精神分析认为这是不能碰触的,但荣格派认为没那么严格,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你我不分、没有清晰界限的情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没那么多幻觉,相比之下正常得有些无趣。我把心理治疗界分成三派:学院派、江湖派和神仙派。学院派靠谱,但比较无趣,而作为神仙派的各种神秘流派很流行。我也一度对神仙派很着迷,现在也觉得神仙派有很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但随着我看的故事越来越多,就越来越有戒心。因灵修很容易进入巨婴状态。我见到的一些灵修大师,自称已开悟,但其实是精神分裂症。不过很有意思的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也存在着非常强大的东西,他们的全能自恋也的确能创造一些奇迹。所以说,我无意妖魔化灵修,灵修大师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可以触及常人无法触及的东西。但如果他们同时精神分裂,那迷信他们就很可怕。爱因斯坦说,自我是一个牢笼,将自己与世界的其他存在割裂开。自我,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它像一个壳,大多数人需要这个壳来保护自己,但这个壳也使得人对世界没那么敏感。精神分裂症患者和一些心理功能特别低的人,其自我之壳是破裂的,这让他们很痛苦,但同时,他们在某些方面也会变得非常敏感。荣格自己患过精神分裂症,所以他有超凡的敏感,而弗洛伊德就是一个神经正常人格健全之人,他的理论也因此相对荣格来说有点无趣。尽管如此,随着我对精神分析的了解越来越深,咨询越做越多,发现精神分析还是很有说服力的。精神分析有三个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的确比弗洛伊德更有说服力。因为,经典精神分析的核心是俄狄浦斯情结,主要是和父亲的关系,但中国人虽有俄狄浦斯情结,可主要问题还是在处理和妈妈的关系。对此,我有一个绝对的说法: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婴儿,都在找妈。所以客体关系心理学的解释力和治疗力,在国人中,都远胜经典的精神分析。都是婴儿,都要和妈共生在一起,所以在中国的家庭中,所有人为所有人操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的事也是你的事,我过分地为你负责,你也要过分地为我负责,否则你就是王八蛋,否则我就会充满愧疚。并且,大家不能分离,不能背叛,对中国人来说,个性化就是对大家庭的背叛。因为我们都活在母婴共同体中,这是最原始的集体主义,它衍生出后来的种种集体主义,如大家庭。并且,这像是一个历史传承。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给人完全不同的印象,古希腊的城邦制给人非常成熟的感觉,而中国幅员如此辽阔,却一直在渴望统一,这就像是婴儿在渴求整个宇宙都和自己共生在一起。不光是儒家强调统一,根据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的说法,诸子百家都在讲统一。还有,古希腊表现美的方式十分直接,而中国式的表达美的方式,都是绕着弯的、压抑的、凄婉的。很多古代文字都在传达我就是你,你就是我。中国古代的爱情也很少完满的,悲剧较多。因为爱情是一个成熟个体的自我实现,而且爱情势必意味着对家庭对妈妈的背叛,这会撕裂母婴共同体,所以很多古代人的爱情都是妈妈一手摧毁的。金庸的小说,可以见到种种典型的中国式心态,男主人公多是婴儿,有好婴儿,比如郭靖、虚竹、张无忌,他们身上有非常纯真、诚恳的东西,你问他什么他就说什么,毫无戒备和防范,没有自我的外壳,没有自我保护。金庸把这些人写得很美、很有道德。这就是典型的中国男人。中国男人是不能对母亲、妻子与权威撒谎的,一旦撒谎就意味着破坏了共生关系,你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就意味着对母亲的不信任。很有趣的是,中国文化一向被贴上男权的标签,但我觉得更多的是母系的文化。很多东西都是为了维护母亲的,孝道的核心就是捍卫母亲,《二十四孝》中强调的是对母亲的孝,而对父亲的孝,不是主流。对父亲是忠,对母亲忠和孝都要有。我们的文化都是围绕着怎样做一个好婴儿,并且找一个好妈。原因是,婴儿第一个爱的都是母亲,所以母亲就对婴儿有致命影响力。金庸主要刻画的是好婴儿,但最后真正成功了的是朱元璋式的流氓、无赖、浑蛋,最经典如韦小宝。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寓言故事与影视,你会发现,美国的影视,父亲是绝对的主角,中国的影视和寓言,妈妈是绝对的主角。例如《小蝌蚪找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再爱我一次》,讲的全是这个。孔子孟子荀子朱子的故事中,你也只会看到母亲。最夸张的故事是岳飞,他的父亲岳和,富有、善良、被邻人爱戴,给岳飞请了多位老师教岳飞书法与文化,请了周侗教岳飞武艺,金兵来犯,又激励岳飞退敌报国,在岳飞成人后才去世。如此一个理想的父亲,竟然在传说中被抹去。小时候,我家里的一本《说岳全传》,里面的岳飞,出生后三天,就遭遇水灾,父亲遇难,母亲独自将他抚养成人。并且,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这成了一个图腾般的意象,简直掩盖了岳飞父亲的所有光芒。《说岳全传》我读了不下一百遍,但竟不知岳飞是被父亲抚养成人的,当在微博上探讨这件事时,我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岳飞有父亲。这是一个悬案,也像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的阴谋,岳和作为一个理想父亲,在历史上被“谋杀”了。类似图景也展现在麦兜的故事中,麦兜也只有含辛茹苦、永远乐观的理想母亲。其实麦兜有父亲,在故事的最后一集中,有一个“大表舅”,长得和麦兜一模一样,是个超级自闭男,我想,那应该就是麦兜的父亲。或者做流氓,或者做好婴儿,而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多没有好下场,譬如乔峰,他是金庸笔下最有雄风同时又最善良的男主角之一,他是真男儿、真英雄,但他悲惨地死了,而且是被吞噬一切的大母神马夫人用极其可怕的方式害死的。他的两个义兄弟虚竹和段誉都像婴儿一样,女人让他们干吗就干吗,所以活了下来。《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也是个好男儿,但他还是将女人放到绝对的第一位,为了博女人的一个微笑,他可以命都不要。可以说,金庸的小说,完整、结构化地展现了各种典型中国人的面貌,他触碰到整个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和各种典型的情结。所以,他那么火,是有道理的。中国社会,到底谁掌权?社会权力体系中,是男人掌权,最经典是皇帝,家族权力体系中,却常是大母神掌权,而作为权力代表的男性大家长,也得听他妈的。所以说,中国虽然自古重男轻女,但在家庭里实际上是母亲说了算。现在的状况也是如此,奶奶、姥姥掌权的现象太多。在社会层面上,我们是男权社会,在家庭层面是母系社会,皇太后说了算。我的这个说法,总会被女权主义者批,我也没有想到,自己最终会形成这样一个认识,但它的确就这样形成了。比如北周、西魏的八柱国达成共识,不管谁家的女儿,等做了妃子生了儿子,就要被处死,汉武帝刘彻临死前把储君的母亲杀了,如此没人性,却自诩英明。这都是为了切断母婴关系的天然链接。谁小时候带太子,就会对他有致命影响力,如果是妈妈带,那种影响力难以抗衡,所以要杀掉。妈妈被杀掉,那自然是奶奶带太子,结果出现了奶奶掌权的现象。于是又想办法防止奶奶掌权,后来变成奶妈掌权。荣格从非洲找到了大母神的原型,这个大母神是可怕的、吞噬性的,在神话中会化身为龙,而青年男子必须斩龙后才能走上英雄的道路,也就是个体向成熟发展的道路。这也对应了精神分析的一个说法——每个孩子都得先完成心理上的弑母,才能从共生中走出来。非洲的大母神形象一点都不美,我更喜欢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盖亚是最初的地母,她是吞噬性的、无所不在的,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有绝对影响力,而她的丈夫却没有。这就是原始的共生感觉。到了宙斯与赫拉的阶段,赫拉不是大母神,没有绝对权威,宙斯也没有绝对权威,妻子可违背他的意志,而大家可以共存。宙斯作为宇宙统治者,和儿子赫拉克勒斯摔跤,却被赫拉克勒斯摔倒了,赫拉去作战,被赫拉克勒斯射中。赫拉克勒斯简直可以说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头号英雄形象,但他在中国就是逆子,摔倒父亲,又射伤大妈,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绝不可能用赞美的语言去描绘这样的事,一定会描黑,或者干脆修改历史。大母神是最原始的母亲形象,我很多来访者讲过对大母神的恐惧:面对一个庞大的、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扩展权力的母亲,非常害怕被吞噬。中国男人常被称为妈宝男,但相对而言,我觉得中国女性比中国男性要更幼稚一点,因为重男轻女给女性造成了集体创伤。并且,不要傻傻地就去做一个符合传统文化所描绘的好母亲。舆论上,我们都在寻找刘慧芳1那样的母亲,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一个超级中国好女人,但是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更多是婴儿式的女人,像小燕子那样,在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这样的角色才能推动情节的发展,还得到男人的宠爱。以我听到的故事看,她们多比刘慧芳活得好。比如《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的妈妈殷素素,她就是一个婴儿和妖女,没有善恶之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让我高兴你就是好人,让我不高兴你就去死,典型的小婴儿,还没有人性化的一个妖。她找了张翠山这样的中国式好男人之后,才可以变成一个人。说得夸张一点,这些中国女性的角色,都没炼成人形,她们身上多的是妖性,是原始的洪荒之力,而非人性。《聊斋志异》和《白蛇传》是反映这种形象的典型。虽然很多人讨厌许仙的懦弱,但对于白娘子这样的妖女,对于一个自我都没有构建起来的小婴儿来说,必须要寻找那样一个男人,那个男人从来不违拗她,从来不主动攻击她,这样妖女才在这个无害的男人构建的容器中修炼成人。所以,唐僧如此受妖女喜欢,唐僧肉就代表着绝对无害。《西游记》中,唐僧就算快被吃了,也绝不和妖女急眼,不吐一个脏字,多么纯洁的存在。对于妖女而言,存在这样一种情形,只要对方的意思和自己不一致,这样的女人就会崩溃。所以,必须寻找被动的、听话的、围绕她的意愿转的男人。她们常是在扮演一个自恋的、自我中心的母亲的角色,把丈夫变成一个婴儿。看起来是我在照顾你,实际上在精神、情感上是以自己为中心的,并且会对对方构成极大的压制。刘慧芳这样失去自我的中国式好女人也不少,但更多的中国女人是妖女级别的,妖女在二十几岁还显得挺可爱,一旦到了四五十岁就变得非常可怕,她们通常会认为人生的不幸都是男人导致的,而且对整个家族产生可怕的控制欲望,严重的时候真的给人吞噬一切的感觉。所以大母神,是一个很深的中国图景。我希望对典型的中国人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但并不是要破掉这种状况,只是看到,种种现象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早期有一种冲动,把所谓的孝道破坏掉。后来,我意识到,我该做的不是破坏,而是解构,揭示出其中的逻辑是怎么运转的。我甚至都没有想过要治疗中国人——这太自恋了,能认识清楚,并表达出来已经很好了。听上去,我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很像五四时期对封建传统的批判。但五四运动充满革命的意味,我没有。五四运动,一是因为新鲜事物的引入,一是因为很深的自卑,开始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我不想全盘否定,只想用精神分析来解构。如果只是生硬地破坏、攻击一个事物,反过来也很容易被破坏。来自他者的视角很重要,如精神分析最初就是西方人开创的。但精神分析的那种核心,如实地认识人性,却是普世的。借助这个他者的视角,可以从自己所在的情景中跳出来,从而可以更好地观察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群体。我本来是唐诗宋词的痴迷者,有一天发现他们都没跳出忠孝的坑,于是很失望。觉得他们没有一个能有鲁米的智慧,或者真正沿袭了老子的智慧,太多人有浓浓的屈原怨妇味儿。现在想,这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一个他者的视角吧,没能帮助自己从庐山中跳出来。但更重要的,还是像苏格拉底说的,要认识你自己。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我自己,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人,如果把自己搞清了,也就把很多事搞清了。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入,对中国集体之心的认识也就越深入。(注:《澎湃》新闻记者李丹对此文也有贡献。)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恋爱中,我们在寻找什么?至少,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男人找的,是“新娘”,新的娘。女人同样也是如此,无论是萝莉找大叔,还是让中国女人最放心的憨厚老实可靠男人,都是“妈妈”,都是被阉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为什么都要找妈?因为在婴儿期,我们得到的母爱质量普遍不怎么样,这导致我们内心里都有一个匮乏的婴儿,而渴望再有一次机会,找到好的母爱,以治疗生命最早期的伤痛。我们喜欢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实际上,我们是最容易忽略孩子的。中国父母容易认为,孩子3岁前怎么对待都可以,反正记不住。但其实是,孩子越小,越需要呵护和照顾,特别是前6个月,如果婴儿严重缺乏爱,那会导致最严重的心理问题。可以说,对于1岁前的小婴儿来说,怎么爱他都不过分。作为新的精神分析学派,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母亲对孩子自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3岁前,父亲对孩子的直接影响比较小,他的主要作用是支持太太。我们也有类似的说法,如“爸爸熊,熊一个;妈妈熊,熊一窝”“一个好妈妈,益三代;一个坏妈妈,害三代”等。但是,我们的产假只是给妈妈一个身体恢复的时间,中国的老人又习惯将孩子从妈妈身边抢走,社会与家庭一起制造了母亲与婴儿的分离。我听到太多这样的故事:妈妈头脑中知道,孩子3岁前,不要和孩子有长时间的分离,但她们就是有各种现实的原因不断与孩子分离,譬如送回老家,而且还多次分离。这看起来是现实的原因,但去了解这些妈妈的成长史,会发现,她们小时候也都和自己妈妈分离过。所以,很多时候,就会有种无意识的力量推动妈妈或爸爸,导致他们的孩子要去经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分离创伤。并且,特别糟糕的一点,我们普遍对妈妈不够友好,著名的婆媳大战中藏着新妈妈的无数血泪。越是重男轻女的地区,这一点就越严重。譬如在广东潮汕地区,妈妈作为外来者进入一个家庭是孤立无援的,爸爸把自己父母放在第一位,儿女放在第二位,亲人与工作再次,而妻子永远是最末位的。特别是,当出现婆媳大战时,男人们几乎都会站在自己妈妈这一边。在这种状态之下,还要求新妈妈们做好妈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就太难为人了。并且,不可思议的是,婆媳大战,多数就是围绕着新生儿开始的,而这时新妈妈是最无助最需要支持的,这简直就是在要新妈妈的命。既然丈夫靠不住,婆家也无爱,当有了孩子特别是儿子后,妈妈们便将注意力转移到儿子身上,并且会把对丈夫的一些情感和期待放到儿子身上,这导致儿子从小就体验到了被吞没感。正常的养育,是妈妈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转,而这些家庭的男孩,则是从生命一开始,就要学习围绕着妈妈的感觉转。结果,这些男孩,在婴儿期没有体验到被“好妈妈”照顾的感觉。女孩们的遭遇则更惨,她们容易成为妈妈“被讨厌的内在小女孩”的投射对象。恋爱,是对童年早期经验的修正。童年早期的创伤和渴望,在恋爱中都会呈现出来。既然婴儿期没有得到好妈妈,这会导致在恋爱中,大家都会找妈。并且越是匮乏,找妈的欲望就越强,所以相对更匮乏的女人们,即便在感觉上被更雄性的男人吸引,但真到了要抉择的时候,还是选择更母性的男人。所以萝莉找大叔这种事情,在西方是偶尔出现,在东方则成了常见现象。萝莉总是嘟着嘴,这是在要奶吃。她们渴望被包容,想要安全感,而同龄人只有热情,这热情也常是巨婴水平的,所以要找大叔。大叔不仅仅是成熟,甚至根本就不是成熟,而其实是具有母性的男人,没有乳房的“妈妈”。并且,大叔是被阉割的,面对成熟的女性,他们会有自卑,而像小女孩一样的萝莉,让大叔有了被需要感。按照正常的心理发育,如果女孩在原生家庭中得到了足够多的爱,那么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会去寻找激情和独立。如果这时候有男人对你说,你不用工作,每个月给你多少钱,我来照顾你,正常女孩一般会拒绝,因为她不想被约束。但是萝莉容易答应,因为她只是生理年龄成年了,而心理年龄还是一个小婴儿,还渴望被一个妈妈养着照顾着。每个时代的中国女性都有大叔情结。中国总体上是男权社会,女性缺乏安全感。一个来访者跟我说,在潮汕地区,一些女高中生与大叔在一起,都不是要大叔的钱,只是希望从这些大叔身上获得一些关注和爱。这样的女孩,常是多子女家庭中最被忽略的孩子,而在与大叔的关系中,还会重复她们之前被忽视的关系模式——那个男人有需的,否则你的生命会有极大的空虚感,你还会觉得,自己内心有一个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长按二维码进入网站
风险防范
微信号:
hebcprp
(←长按复制)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预测、防范、交流、促进
是我们的服务宗旨。我们寻找有
责任感、使命感
远见、
相同逻辑、相同理念
;能带领团队和企业
化解各类风险;突破各种苦难
;使企业
长久生存、发展
的企业家加入!
更多资讯请登录:
www.hebcprp.com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
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