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记录丨与王强一起铭记我们的时代 直播记录丨与王强一起铭记我们的时代直播记录丨与王强一起铭记我们的时代

直播记录丨与王强一起铭记我们的时代

直播记录|节选

希望我们都能够惦记着将来,想着将来比较好的事情,我们的人生目标,我们还要怎么怎么样,我们还有很多好日子要过,我们还有很多愿望要实现,还有很多目标要去达成,我们要想这些东西,要不惦记将来谁能撑过现在呢?我希望大家多惦记将来,共同携手撑过现在的困难时期。

主讲王强

与王强一起铭记我们的时代

先向各位道一声平安,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先来一句平安吧。今天能来看这个直播,说明大家目前来讲都是不错的。我所在的小区大概在一月底的时候,有一位从湖北武汉来的一位同胞是确诊病例,送到北京地坛医院,各方面据说目前来讲不错。在家里有三个直系亲属属于密切接触者,大概两天前,我们的居委会来了一个喜讯说密切接触者也已经解除了隔离观察,所以目前来讲我们这个小区的形势还是不错的。所以在这个非常时期,疫情还是没有松懈、没有缓和迹象的情况下,首先希望大家都能够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这也都是对咱们的国家做贡献。

介绍一下我自己,王强,写书的,以前写过《圈子圈套》,最近新出了一套书叫做《我们的时代》。当当的直播,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他们安排我在这个时间段,跟大家做一个交流,聊什么呢?聊一聊我们的时代。

▲王强新书:《我们的时代》三部曲。

以商业史的角度来记述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三十年发展历程

我们的时代一语双关,既是我前一段刚出的这套书《我们的时代》三部曲,聊一聊这本书。另外一方面也想跟大家聊一聊我们共同经历过的这个真正的属于我们的时代。书里面的时间跨度是从1990年-2018年,28年的时间。为什么选择这段时间作为我们的时代这个主题内容?解释一下。

2018结束这个好理解,因为这个书是从2018年的春节之后开始写起的,总不能写成预言写成后面的时间,所以结束是2018,这点很正常。

为什么从1990年开始写?很简单,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往前写的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太好写。另外一个,也是今天我想跟大家交流的,就是八十年代不属于我们的时代,什么道理呢?我是这样一个个人感觉,因为我是六零后,68年出生,所以八十年代对于我来讲是非常好的事,从初中、高中到大学最好的十年求学时光都是八十年代过的。但是作为我们这批人,包括四零后、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的不算,因为那时还是孩提年代。作为我们来讲,八零年代和九零年代、零零年代、一零年代,包括现在开始的二零年代关系不大,什么道理?那时候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不一样,时代变了,但更主要的是我们变了,八十年代的我们和这个时候的我们虽然是一批人,但其实是不一样的人了。

我们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我为什么说我们的时代是从90年开始算起,而不含八十年代,因为那个时候不是我们的年代,是我们变了,是曾经的我们的年代。过去的已经逝去的我们的时代。

举个例子,八十年代是诗歌的年代,那时候文学形式里面诗歌还是非常的兴旺,实际上从90年以后大家都能够感觉出来,那个时候大家的一种理想主义,或者说一种超现实主义是非常明显的,在所有人的心目当中,在所有人的理念里面都有一个特点。但从90年以后,基本上理想主义者已经凤毛麟角,大家都是现实主义者。换句话说,举个例子,八十年代我们在学校慷慨激昂的时候,那时候谁在那学托福也好,学GRE也好,他不是大张旗鼓,他是偷偷摸摸的,因为他不好意思,因为大家都在那好像很慷慨激昂的时候,他用自己的那点小英文单词,他是不好意思的。换句话说,那时候理想主义者占多数,现实主义者占少数。但从90年以后,那时候上学的人或者同代人大家都有感触,那时候如果你不学点英语,不想办法奔一点其他的前程,你有点傻,有点神经,神经有点太大条了。换句话说,在那个时候理想主义者已经变成了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是现实主义者。

所以我想说,如果我现在来写我们的时代的话,我会从90年开始写,因为从90年到现在我们这代人,岁月老去,但实际上我们这代人没有变化,还是我们这批人。而80年代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说句不客气的话,没有任何关系了。这就是我这个书从90年开始写起,一直写到2018年,28年的时间。

这个28年的时间段,在我来看,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变化,这个变化如果稍微隔的时间长一点回头去看的话,这个变化已经让我们觉得非常陌生。我们刚才提到八十年代,比如从78年-88年,这十年时间可以是从负1到0到正1,我们用坐标轴的形式来想,可能更多是从负100到正1。而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可能是从1到1万、到10万,是这么一种变化。但这个变化更多的是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我们回头去看的话,现在大家,好像年轻人都开始有怀旧的了,前一段有九零后跟我聊天都已经自许老人家,也都愿意回忆刚生出来的情况,去聊九十年代的情况。但是大家基本上能够说出来的,娓娓道来的,掰着指头在那数的,多数是物质上的情况,物质条件。比如最简单的道理,从手机开始算起,从手机前算BB机,数码的BB机到汉显的BB机,到大哥大,然后到模拟的大哥大、数字的大哥大,然后又开始有没有彩屏,诺基亚什么的,一路一路的数。再比如有人讲彩电,90年前后21遥、平面直角这些已经千家万户了,然后开始算索尼的、松下的、29的、画中画、背投、LED等等。还有人说车,他的第一辆车是什么、第二辆车是什么,讲很多东西。

这些都是偏物质上的东西,偏生活条件。作为我们回头去看的话,从90年到现在,更大的一种变化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放开和开放这两个词上。现在的人可能难以想象,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如果你要买机票需要单位开介绍信,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单位的人,你可能都不太容易坐上飞机。再比如讲,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两口子想去度蜜月或者到哪休假,那时候休假是比较少见的事,比如谁出差带着家属一块去玩一趟,他们需要带结婚证的,要不然的话没有地方住。像这种事情作为现在来想象,年轻人想象一下觉得不太可能,怎么可能对人的约束、对人的管制到那种程度!但实际上作为我们过来人来讲,这些东西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就是我们年轻时候的那个时代,90年开始我们的绝大多数时间、精力或者心思都是在突破各种各样的束缚、约束,包括思想上的,包括各种规章制度,成文或者不成文的,理念上或者潜意识里面的,很多的东西。

比如现在来讲,大家觉得出国是一个挺顺当顺畅的途径,你办护照也好,留学去申请学校,人家给你录取通知书你办签证等等,但是我们这代人在90年初的时候出国或者怎么样,面临非常非常多的各种各样的束缚,说不好听的话叫枷锁。比如我们这代人曾经有过要去交培养费的问题,我在书里也写了,书里的主人公之一萧闯,作为他来讲,所有的这种束缚都是在他身上摆脱不掉的,他没有单位,毕业以后属于被街道看管的对象,所以各种证件他都拿不到。作为这种人来讲,在现代社会上比较少见了,因为对你的自由各方面来讲,比如你有迁徙的自由,你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是在九十年代的时候,哪怕像萧闯,这些人都是当时名校毕业的精英,都不具备这种自由。

所以我们现在回顾过去的话,我觉得更多的给我们以冲击的这种变化,不在于物质上的提升,你用的通信方式、出行工具的变化等等,包括家里居住条件等等,这些都很容易想到,但是更深层次的,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些物质上的变化,是因为我们在行为上、我们在组织、在归属等等各方面,我们冲破了非常非常多的束缚,而这些束缚以前是让我们某种程度上完全无能为力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九十年代非常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说我们要来回想八十年代,给八十年代写一本书的话,我觉得重点是写思想史、文化史、文学史,这是八十年代的特点。但是从九十年代之后,如果想描述从90年到现在,最好的一部书,它的切入点,我觉得应该是商业史,因为“商业”二字是贯穿从90年到现在这三十年的时间,所以最能体现中国的各个阶层的社会和人群,从90年到现在发生最大变化的地方是商业史的角度。思想史没什么问题,文学史、文化史没什么变化,伴随的是一种技术进步等等,这些都是在商业这个大范畴里面去体现的,这也是为什么这套书《我们的时代》三部曲我把它定义成商业史,它不是简单的商战,它不是像我以前写的《圈子圈套》三部曲是讲职场商战,作为我们的时代来讲有没有职场?当然有,有没有商战?也有,但是它已经不是这个层次、这个范畴的东西,它是在讲述、记述过去三十年来中国商业史的变迁,从没有正经的商业到一点点兴旺起来,大家开始按照商业规则去营造健康的商业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去谋求各方面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过去三十年在中国最主要做的事情。我们讲炒股也好,炒房也好,各种发财致富等等,他们所做的所有事情都在中国的商业史当中,在这三十年商业史当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我创作这本书的一个初衷,就是以商业史的角度来记述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这个角度来切入。

我们所面临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在九十年代就决定的

我们现在去回想整个九十年代,很多方面(会觉得)很遥远,但其实这个遥远换一个角度来讲又很近,什么道理呢?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很多东西,换句话说我们所面临的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在九十年代就决定的。所以为什么现在回头看非常有意义?因为你回头看的同时,其实你能够大体的把握到将来会是什么样,因为现在的机遇也好,现在的问题也好,其实都是过去埋下的,所以你想解决,你想真正知道现在的机遇和问题在哪儿,你也要知道当初埋这些东西的过程是什么样的。同样,你想看未来怎么样的话,也应该去看看现在各种各样的症结在哪里、机会在哪里,才能知道将来的五年也好,十年也好,我们能往什么地方去。

举个例子来讲,93跟94年我们国家有一个特别大的动作是实行了增值税。增值税现在大家都接受了,因为在各方面,包括在企业都要做这方面,哪个会计、财务不可能说不牵扯到增值税这个事情。但是93年、94年,我当时在联想做代理,代理IBM公司计算机产品,我们当时花很多时间去理解增值税这个东西,因为以前从来没有过。

增值税的东西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因为它改变了整个中国商业环境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你怎么交税、把税交给谁的问题。实际上增值税的实行对整个90年代一直到现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举例来讲,增值税是中央财政,增值税是国税,国税大量的非常非常可控的税收入帐,而这部分以前地方上是有机会分一杯羹的,由于增值税实行以后,地方上的税源完全枯竭根本没有了。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比如国家财政每年增收多少多少、盈余多少多少,很重要的是因为实行了增值税这一步。

第二,在90年代还发生了比较大的变革是在1998年。1998年发生两件事,两个动作:一个动作是实行了住宅的商品化,实际上就是咱们国家这么多年公有的住房制度改革。第二件事,实现了教育的产业化。教育的产业化我们待会再提,现在先来提住房的商业化问题,住房制度改革。为什么推进这个改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由于增值税实行之后整个税源枯竭的问题,收不上税怎么办?卖地,所以1998年开始整个房地产在中国国民经济当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在老百姓的资产组合当中占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包括一代一代的人都在买房子,一方面说买房难,一方面又在算自己的房产在自己整个资产当中占的比重是多么多么大,很多人都是坐在多少千万的房子上,或者坐在多少百万房子的债上,非常深刻的影响了我们每家每户每个人的生活。这些都是因为1993年的增值税实行了,因为1993年增值税搞了五年之后,地方政府基本感觉到难以为继,这种情况下当时的总理,93年到98年主管经济的是朱镕基,这几件事都是他干的,就是搞住房制度改革,来解决地方政府收入来源的问题。

这些事情奠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包括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的事情,这些东西在书里,在主人公命运当中也有非常深刻的体现。比如第二部刚开始的时候,书里三个主人公他们有一个非常深入的谈话,这个谈话是未来几年我们应该干什么,是在外企继续做下去,还是在互联网行业创业,还是投身股市或者投身房地产市场,还是做一番什么样的事业,当时就是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和未来的商业发展各方面做了非常深入的剖析。当时如果能够比较深刻看到这一层的话,他在后来跨世纪的那几年到本世纪头十年,基本上都能够搭上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这趟快车,但大多数人是一种懵懂的状态或者是随大流的状态,甚至有些判断是相反的状态。比如中间有多少人不断的在讲房子一定会跌,房子不可能涨,房子一定会跌。只有任大炮任志强一直在讲房子为什么还会涨,他是依据他掌握的数据和对大势的判断。在这方面,如果你对本质层面的东西没有深刻认识的话,你基本是靠赌、靠命、靠运气。换句话说,我们现在要去分析未来中国十年乃至二十年机会在什么地方、挑战在什么地方,机会大还是挑战更大,也应该去分析分析现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在哪里,有可能的机会在哪里。这些在书里面也是不断考验几个主人公很重要的核心内容。

有三件事决定性地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

我们刚才讲整个九十年代,93年和98年这件大的事情,但是从1990年-2018年这28年,或者到今天这30年,真正更深远的决定性的影响了我们这个时代、影响了时代当中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我觉得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1992年,差不多就是这个时候,1992年的这个时候,28年前的2月份,小平南巡。他走了一路讲了一路,走到哪儿讲到哪儿,第一站就是在武汉,现在正在抗击疫情最艰巨的战区,他第一站就到了武汉,然后到了深圳、珠海,最后到了上海,走了这么一圈,28年前的这个时刻。小平南巡对于我们这代人或者对于我们每一代人来讲,从四零后一直到九零后都至关重要,就是因为他奠定了从92年开始中国进入真正的商业化的历史时期,把发展经济、把发财致富、把提升国民经济总体实力等等作为整个国家从上到下所有工作的唯一的核心,包括衡量的出发点。

所以我们这批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要感谢邓大人的地方就在于,因为92年正好是我们出校门走向社会,赶上了这个发展阶段。我当时印象非常深,我们当时在学校里听到小平南巡的传达以后,我和几个师兄一块蠢蠢欲动,当天晚上就蠢蠢欲动,骑自行车从清华跑到北航,纠集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家伙,我们一块商量怎么样开公司。当时这个讲话传达下来以后,大家脑子里所有的想法就是我们现在想办法挣钱,我们是做产品也好,还是做代理也好,我们还是做公司也好,我们还是当中间商也好,所有脑子里全是这方面。所以90年代到现在为止,我们脑子里基本绕的事情是围绕着非常现实的赚钱,买房子也是为了赚钱,买股票也是为了赚钱,各方面的机会等等都是为了赚钱。因为小平南巡之后核心的意思就是,第一,你现在赚钱是可以的;第二,你现在除了赚钱别想其他的。所以作为我们这些人来讲明确知道这一点以后,该怎么样做就顺理成章了。这是第一件事,92年小平南巡。

第二件事情发生在99年基本落定,2001年正式大功告成,就是入世,中国正式加入WTO。这点对中国当时乃至到现在,包括未来一段时间的影响,同样的深远,非常非常深远。因为以前中国是在世界经济大舞台的外面或者说边缘地带转悠,进入WTO以后,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等等各方面一下子踏上非常快速发展的直通车。WTO当时付出了很多辛苦努力实现了,现在来看,它对我们六零后也好,七零后、八零后也好,产生了非常非常大的影响,因为我们从此真正的也能够参与到世界的经济舞台、世界的商业舞台当中来。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意义非常大,就是机会多了很多,不是简单的数量级的增加,而是数量极数的增加,因为开了好几扇门。

第三件事,在2007年陆陆续续发展开始有影子的,一直到2010年真正的这一波浪潮所有人都明白了,如果那时候还没明白的话基本上没戏了,就是3G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从苹果iPhone开始的,2007年、2010年,从iPhone4真正开始让大家觉得这是一套成熟的东西,所有当初曾经对此有怀疑的人,这时候如果仍然怀疑基本就是与历史为敌了。

所以过去的三十年我们讲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也好,我们的日子如何如何的好,我们自己的财富增加多少,或者我们的发展前景多么广阔,说白了就是三件事:

小平南巡是给我们一个政策红利。前几天我们在微信抖音上看到一个很好玩的小视频,如果疫情结束以后,封城等等各方面隔离管制结束以后是什么样的现象。一群鸡还是一群鸭子,破栏而出,潮水一般势不可当地涌出来。那个画面我当时一看就想笑,这跟92年小平南巡之后整个中国社会的情况太像了,就像关在笼子里、关在栏子里束缚了很多年的一群人,压抑的力量、对财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忽然间栅栏打开了,冲啊,全都冲出来了。所以当时下海潮等等全是那时候搞起来的。说白了很简单一句话,这是政策红利。第一,你们可以去挣钱了。第二句话,你们除了挣钱,别的什么也别想。这就是政策红利

第二件事讲WTO,这是产业红利。中国真正进入世界产业的大链条,而且在这个链条当中成为非常非常赚便宜的一环,因为跟人口的优势、廉价的劳动力等等,包括城镇化,大量的农民劳动力涌入城市,都为这个产业红利创造非常好的条件。

第三件事是以3G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兴起,O2O也好,各种在线、微信支付、共享经济等等,包括现在通过移动网络我们做视频直播等等都是这样,这是技术红利。

所以过去三十年就是政策红利,小平南巡。产业红利,入世。技术红利,移动互联网。就这三件事,别的没有。其他的你说怎么怎么英明也好,怎么怎么高瞻远瞩,或者我们怎么辛苦,怎么运筹帷幄等等,那些东西说白了,除了刚才讲的这三个红利之外,其他东西你看不出来在其中起到多大作用。好比说我们大家坐电梯上来了,他在里面怎么做俯卧撑,他是仰卧起坐,他是高抬腿,最后大家非常辛苦从一楼上到二十楼,其实根本来讲和他在电梯里做什么没有太大问题,关键地方在于他上了这趟电梯。作为我们这代人来讲,我们在过去三十年,如果说我们取得哪些还不错的东西来安慰自己,或者以幸运儿、以各方面来总结自己的话,应该感恩的就是这三条,我们恰恰赶上政策红利、产业红利和技术红利。

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往后看了三十年,我们再往前看五年、十年或者十五年,从2020往后到2025、2030、2049或者怎么样,我们发展,日子要想过的更好,有可能的条件是什么?无外乎也是还有没有政策红利,还有没有产业红利,还有没有更新的革命性的技术红利。就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大家对未来的判断,我相信应该比较明确,这个问题我不在这里讨论,因为这纯粹是一家之言,没有必要在这里说太多,每个人掌握的各方面的信息资料情况不一样,我们各自去感觉,我们从现在开始往后看,往2025、2030、2049去看,政策红利有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有没有,有的话会在哪儿。产业红利现在还能看到的有没有,在哪儿。技术红利,有可能搭的车在哪儿,什么方向。如果你觉得有,你就去找。如果你觉得没有,你就要去安排好你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所应该采取的大的策略。为什么我们回头看历史,1990年到现在过去三十年已经算历史,为什么看历史有价值,与其你现在看明朝、宋朝、清朝的历史,说句实在话,还不如多花心思看看从1990年到现在这二三十年的历史,因为这些东西对我们今后的十年、二十年可能更有参照意义。康熙、乾隆和咱们关系不大,但是未来有没有可能更有前景的政策东西出来?大家去判断。产业红利有没有?在哪儿?大家去判断,也可以去押宝。技术红利呢?懂技术的各方面,觉得自己非常权威的人也可以探讨技术红利在什么地方。无人驾驶、万物互联、区块链等等大家去看。如果没有的话,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和过去的二十年、三十年可能就是不太一样的情况。

所以这是我为什么在这时候把过去三十年情况总结一下,它是有现实意义的,因为它能够让我们借鉴不远的过去,去预判不远的将来,希望能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对大家有一些启发,各自去做一个判断,因为这些东西对我们大家各自都会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为我们看书里的这批人,不管是搭上这班车的,还是被这班车甩下去的,还是中途下车的,他们当时对大势的判断、估计,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三十年之后他们所处的位置。同样,我们现在来想一下,我们在今天对大势各方面的判断也会决定我们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能够取得的或者我们有可能会失去的那些东西做一个判断。

这个书是从1990年-2018年,但是从开始写的时候我打定一个主意,这本书不把它当成一个编年体、流水帐的形式去写,我是把它分成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大体上和我刚才说的三件事情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第一部是1990年7月份,两个主人公刚毕业,另外一个主人公毕业小半年,写到1994年的春天。这个时间核心是围绕着1992年的2月份小平南巡,讲这批人在政策红利出来以后他们所面临的机遇。

第二部是从1998年12月20日,这个日子为什么我记的这么清楚?因为当天主人公他们三人经过几年的分别以后又重新聚在一起,他们吃饭的时候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演的一个晚会是澳门回归倒计时一周年的晚会,豁牙的小女孩唱《七子之歌》,这是1998年12月20日,是第二本书的开始部分。写到什么时候呢?这也有现实意义,写到2003年5月份,非典结束之后。跟我们现在正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状态,我当时真觉得一语成谶,在书里最后结尾片断写三个主人公和他们相关的同事、企业、公司等等,面临非典艰巨的挑战,同时也有机遇,和我们现在集中力量抗击新冠肺炎的情况太如出一辙,各地的封路,每个人都觉得见到的任何人可能是携带者,四处设防。但这时候也是孕育了一些生机和机会的,这些东西在第二部结尾有体现。

第三部从2010年秋冬之季,那个时间发生了3Q大战,所以书里最开始的几个人聊天,一帮业内的不算泰斗至少是风云人物吧,他们在一块抽着雪茄、喝着酒聊天的时候,谈论的就是当时最受关注的360和QQ,腾讯马化腾和周鸿祎3Q大战的事情,写到2018年春节过后。所以第三部的跨度是最大的。

这三个划分体现我刚才讲的政策红利在小平南巡第一部里面体现,(第二部)入世WTO,主人公谢航她自己的职业生涯,她在外企的高管职业生涯在2002年也出现很大的变革,就是中国入世WTO,整个生态发生非常大的变化。第三部从2010年更直接的追踪技术红利,就是移动互联网。所以这三本书也是把过去的三十年做一个切断,取其中三段非常关键性的三个时间阶段拿出来展现,而不是一个流水帐式的编年体12345,没有轻重、没有侧重的去扯,我是把它作为三个段落,所以你看的时候觉得怎么中间有一段跳跃性的东西,因为我是抽取的,等于我切了三刀,把这三刀拿出来让大家看这几件事对书中的人物,对每个人他的命运、他的发展际遇产生的巨大影响。

决定你命运的不是机会,而是你做出的选择

我有一套很喜欢的书,这个书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哈利波特》,我是哈迷,是《哈利波特》的铁粉,是J.K.罗琳的铁粉,那七本书对我影响挺大,包括我写作上的一些习惯,包括对一些东西的描写、风格什么的,也受她的一些影响,对细节的刻画,对动作精细化的描述,和罗琳的风格有相似之处。

那本书里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对我很有启发的一段是邓布利多,魔法学校的校长,戴着老花眼镜的白胡子老头,他说决定你命运的不是那些机会,而是你做出的选择,用英文来讲就是notchance,butchoice。不是机会,不是你遇到什么机会决定你这辈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你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对我来讲印象非常非常深,而且某种意义来讲也是我的,不叫座右铭,但至少给我非常非常有启发的一个内容。在这个书里面,我在这几个人物的关键性的发展阶段,集中展现的也是他们在一个一个十字路口,有时候可能都不是十字路口,有点像是环岛,他可以有好多种去处,在这种情况下做什么样的选择非常重要。我们书中可以看,比如第一部里面主人公出国还是不出国,像这些现在可能比较好理解,我可以留在国内也有不错的发展机会,或者出国念书拿文凭回来,但在当时的话,如果你有机会出国而没有出国,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或者脑子绝对是有病的。

像这种重大的抉择,出国还是不出国,下海还是不下海,在民企里面干还是进到外企里面去,做自己东西还是卖别人东西,等等类似很多这些都是书里的人物面对的各种各样的抉择,包括是感情重要、友情重要还是生意重要,换句话说,朋友之间我这把刀捅不捅过去,这种重大抉择贯穿这个书的始终,因为过去三十年里面临很多机会,拥有非常非常多的机会,但这些机会考验的并不是简单的抓住机会的能力,其实是考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非常关键的。影响一个人做出决定不是简单的他看没看到这个机会,或者他有没有能力抓住这个机会,更重要的是他在这个机会、这个选择面前,他把什么东西看的更重。换句话说,他愿意付出什么,而去换取什么,愿意把什么东西牺牲掉去得到什么东西。比如创业还是不创业,我们创业做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是坚持还是放弃。

这些东西对形势的判断,对各种有利、不利的各个方面因素的判断,这都是技术层面的,真正核心的,决定这个人最后采取什么样的抉择,最重要的是他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东西是贯穿书里始终的,也希望读者有机会看这个书的话,能够感同身受的去理解,站在人物的位置上去理解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选择。同样,换位思考以后你面临应该做抉择的时候,可能你的思维方式或者你的出发点就会有一些调整,比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往哪条路上走,作为创业、作为投资来讲很重要的词是我选哪条赛道,这些和人的魄力有没有关系?有关系。与能力有没有关系?也有关系。与性格呢?当然有关系,性格决定很多东西。但最本质、最深层次的因素是人性,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东西决定了你在关键时候做出的抉择是什么样的。

三部曲也是中国近三十年企业生态的演化史

这个书是商业史,是三十年来中国现代社会的商业史,商业史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商业的核心是什么?商业的主要元素是什么?是企业,这三部曲也是中国近三十年企业生态的一个演化史,从90年代外企在中国的叱咤风云,到后来98年、99年开始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举步维艰的、蹒跚学步的走上整个企业演化史的舞台,到2010年各种新经济方兴未艾,对老的经济模式包括企业的冲击等等都在这个时候出现了,所以我们看这套书也是把它作为一个演化史来看。

举个例子,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外资企业,我们所谓的外企,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等这些都简称为外企。其实比这几种类型都更早的是外国企业在中国的代表处,他们连贸易权也没有,真正的经营权也没有,就是作为联络处,那时候他们连招人的资格都没有,他们不可以直接雇人,所以叫做外企在中国的代表处,他们当时聘用关系,书里也写到,谢航最开始服务单位就是外企服务总公司,北京等很多其他地方都有这种单位。那时候外企在中国的发展,在中国的角色是什么?外企跟中国企业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竞争,国内企业要么被购并,要么跟人合资,要么比较有机会的或者心眼比较灵活的就是好好跟人家学习。

所以在书里,尤其在第一部里,主人公裴庆华在华研公司,这个书写的是他和他的好朋友谢航,谢航在IEM,这个IEM很多方面和IBM都非常相似。他当时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就是连怎么样PPT都是跟外企去学的,连出差制度的管理标准、报销考核标准等等都是通过外企学的,包括一个企业做一个产品,怎么把这个产品通过中间商、通过代理商卖给最终用户,整个代理商管理体系都是跟外企学的。

我看豆瓣上有看完这个书的评论说这个作者有病,写东西老在拽英文。这并不是我这个人在拽英文,而是我非常如实的去客观的记述当时的外企这些工作人员,这些从业者,他们在沟通、他们在日常交往过程当中他们的生活方式、说话方式。什么道理呢?不是说他们这帮人简单的崇洋媚外,拽一些洋文词来体现自己的高贵、鹤立鸡群等等,至少不完全是这样,有没有这个因素?有可能。其实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因为当时中国的商业社会发展滞后的很明显的表现是,在中文的词汇里,在汉语的词汇里有好多商业词句没有,这个东西在中文里面没有对应的词来展现它,所以人家只能用英文。

我举几个例子,我们当时有同学到了外企,比如IBM、惠普什么的,说下礼拜特别忙,干吗呢?整个一星期的workshop。Workshop我们当时觉得奇怪,我们上学的时候也学过英语,我们所接触的workshop是车间的意思,我们觉得这帮白领在写字楼里面,国贸大厦、国贸一期大酒店里面办公,怎么会有workshop,会有车间?实际上这是人家培训的意思,人家在那关起门来做培训的意思,就说我们大家搞一个workshop,workshop是互动性质的,有老师、有学员,大家非常互动的、动手动脑的学一些新的东西,我们就明白了。它是培训吗?不完全简单的培训,但我们以前没有这个词。

再举一个例子,一个新产品出来以后,我最近很忙,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连轴转,一路roadshow。我们想roadshow是什么东西?就是路演。但路演这个词后来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一个企业如果想IPO的话,要想把自己的股票上市,要四处向大的买方、机构投资人等等做推荐路演,但当时没有“路演”二字作为中文词在嘴边,所以大家都说的就是英文词。

比如我们现在大家讲你们这个公司要开一个开年大会,当时就叫kickoffmeeting,我们也没有这种对应的词。现在大家都说你们下礼拜干吗去?下礼拜老板发慈悲带我们出去团建。团建这个词当年没有,90年代人家就是teambuilding,我们一帮土鳖都不懂什么叫teambuilding,但是人家都说teambuilding。

所以我是用这种方式如实的反映当时中国商业的发展水平,就是因为外企作为中国那个时候的商业环境来讲,那不是一个数量级,完全不是一个阶层,他们完全是降维打击,就是师傅和徒弟的关系,徒弟如果识相的话就好好的学、虚心的学。我们现在都说民族企业旗帜什么的,华为。华为之所以有今天非常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做学生,善于当徒弟。华为当初,向思科、IBM学了太多东西,把自己所有东西抛掉以后从零学起,学习怎么做产品,怎么做渠道,怎么做代理,怎么做贴牌等等,包括员工的激励政策,包括整个公司的管理体系、如何去考评,什么叫KPI,当时中国哪一家企业明白什么叫KPI?但是作为外企来讲,这是大家约定俗成的都在干的一件事,所以我们学的就是人家天天都在那做的事情,但是这个事情作为徒弟来讲太重要了。我们讲中国商业史的发展,在第一部里所写的90年代的第一阶段,其实就是徒弟向师傅学艺的过程,这也是外企在中国最辉煌的时间段。

到第二部里面,它的核心内容是两条:一条是互联网在中国的起步,男主人公一号和二号都开始做互联网这方面的东西,有做网吧开始,有做电商开始的。但是女主人公谢航,她的情况很简单,她面临的是她非常敏锐地看到外企在中国的超国民待遇已经走到尽头,外企各方面的,不是说光环,光环是虚的东西,真正实打实的优惠的、有利的、倾向性的东西,在九十年代末期的时候就应该敏锐地看到已经开始淡出了,谢航优秀的一点在于,她能够非常早的看到这一点。而更多的人,大多数人可能那时候还沉醉于外企的光鲜或者各方面的居高临下的一种感觉。但作为她来讲,她已经看到了。比如外企在中国的好多优惠东西丧失了,和国内的企业平起平坐统一竞争的出发点。还有一点她也认识到,外企在中国的组织结构,包括经营方式,所有事情都要到总部一层一层审批,它就是一个执行端,用书里谢航的描述是说,相当于一个人的手脚,他的四肢,他的感觉器官在中国这间房子里,而他的大脑,他决定所有中枢的系统头是在另一个房间。比如身子在北京,而脑袋在纽约或者在硅谷、旧金山的。这样的一种割裂方式根本上不太可能适应中国日益激烈的、你死我活的残酷的商业竞争,这也是中国的商业史发展过程第一个十年进入跨世纪、本世纪初的时候呈现的状态,那时候民营企业乃至民营整个行业里面开始体现出优势,最早的时候从电器,包括制药企业等等都是这样,最早商业化的企业,最早放开政府管制、放开准入,大家野蛮生长、野蛮竞争、你死我活的行业,最先实现了民族企业开始能够占有一席之地,包括电脑等等、外设电子产品等等。这些是在第二部书里集中体现的,中国商业环境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外企开始从神坛往下走,还没有走下神坛,这时候已经开始有人跟它平起平坐。还有就是中国的互联网对中国整个商业的业态发生非常大的冲击,虽然那个势头还是星星之火的状态,但是它未来前景已经很可观。

第三部讲的商业史非常明显,第三部基本上看不到在一些相关的行业里面外企再能起到以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互联网经济,移动互联,包括新兴的各种业态,包括共享经济也好、O2O、线上线下等等,过去十年,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这十年里,中国所有的大家能够数得过来的行业热点和大的经济增长点,换句话说那趟车或者把猪给吹起来的几个风口,大家回想一下,没有一个再像过去二十年一样外企能在里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了,基本外企往后退。退到什么地方?退到投资方,作为产业投资者、大的投资人、运作者,它从前台往后台做了,它从提供技术变为提供资本,这是过去三十年里,三个十年里面,分别发生的比较大的变化。所以中国的商业史,我也是把它划分成三个段落,用123三本书记述下来。

创业者首先要想清楚的两个问题

这个书里面还有一个比较核心的内容是讲主人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进行了创业,最早的创业是书里面的各方面束缚最厉害的,毕业证也没拿到,也没有单位,各方面最受束缚、想出国也出不去的那个人萧闯,最早开始创业的人是他,因为他无路可走,谁都不带他玩儿,所以他只能自己玩儿。

第二个创业的是男一号主人公裴庆华,他在第二部开始的时候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也是无路可走,不得不创业。当然他的性格里面有很多适合创业,因为从一开始他考虑很多问题都是以老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第三部里面女主人公谢航,她也走入了创业的行列,从给外资的私募,当操盘手,变成自己去挑一摊,建立自己品牌旗下的投资公司。

所以这里想跟大家简单聊几句有关创业的事情,因为在之前做过的媒体采访,还有和读者互动的时候,有不少读者也好,媒体也好,都问到这个问题,就是在当前的环境下是不是应该考虑创业,或者如果考虑创业的话有哪些注意的问题等等。简单跟大家提几句。

我在之前也写过一本书叫做《创始人》,2009年出版的,那也是讲互联网创业的,而且讲他们的赛道很有意思,就是团购。2009年我出的那本书是2008年写的,2009年出版,讲的就是几个人做团购项目,后来怎样做的特别大特别火。也巧,2010年,这个书出来以后一年多一点的时间,2010年最火的互联网风口就是团购。那本书里的两个人,一个叫曹原,一个叫许克。曹原在书里是野猪,大学毕业以后没有上过一天班,上学的时候就不好好上学,四处做生意,从贴小广告开始,这就是野猪,注定他这辈子只能创业,因为别人没法跟他玩儿,他也不想跟别人玩儿。他跟萧闯的特征有相似地方,萧闯也说过一句话,我这个人这辈子就是拿主意的人,不是出主意的人,所以他不仅不可能给别人打工,他连参谋顾问也当不了,他只能拿主意。

在《创始人》另外一个创业者叫许克,那个人是外企的高管,他跟谢航有相似之处。他也是走投无路,在公司里面被人黑、被人暗算,到最后在业界里面名声臭了,没有立足之地,逼上梁山。所以他的境遇简单概括就是从家猪变成野猪。

所以在《我们的时代》三部曲里面,不同的人不同的侧面,这里从四零后、六零后、七零、八零后,展示四代创业者各种各样的风采或者说他们的特点。

我想说的是什么呢?你觉得自己适不适合创业,不要简单判断我的钱有没有,我的人脉有没有,我有没有比较合适的行业或者比较好的生意的切入点等等,这些是很重要,但是第二位,不是第一位。第一位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第二个问题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点决定你适不适合创业、你应不应该创业,你首先应该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骨子里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你日思夜想的,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不成为那样的人,你这辈子人生是一大遗憾,要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

像刚才说的家猪、野猪等等都是这个道理,你一方面想创业,想叱咤风云或者怎么怎么着,最后发现其实你很多性格、特点、行为、思维方式等等,从骨子里你就是家猪,这种情况下要去创业就是找死,最后只能被人宰了,最后只能回到栏里面来。有些人从各方面判断就是,像萧闯就是,他就是野猪,他不接受任何束缚,他上面不可能有人给他拿主意,他一定是自己拿主意,所有事情都是他定。而且他也有很重要的人格魅力。所以像这样的人,他就是可以去做而且他也应该去做。

优秀的创业者必须得扛得住孤独

有一位读者问我,您觉得创业者必备的特性是什么,我刚才正在聊这个事。

创业者很重要的特性就是,你是不是能够一切自己拿主意、给自己做主,你是不是这样的人。

我们刚才讲了,你是什么样的人和你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要想成为一个创业者,谈不上成功,最起码能活下去的创业者,这个人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这个人要能扛得住孤独。

什么道理呢?

这个孤独是非常矛盾的一个地方,比如我写作的时候也很孤独,比如我写这个书的时候闭关一年半,从18年到19年闭关一年半,微信也不怎么上,基本不和活人打交道,闭关一年半的时间写这本书。

这中间孤独不孤独?

非常孤独,但这个孤独是行为上,我不跟人打交道、我不走出家门等等,但在思维上、在意识里我一点不孤独,因为有很多书中的人物陪着我,而且我在写作过程当中还要和相关的很多人去交流,去集思广益,知道大家想看什么东西,或者说更注重什么东西等等,我要在我的作品当中去体现它。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作者,写作者,我们的特点是什么?

我们在行为上是孤独的,但是在思维上、意志上我们非常广众,我们一点不孤独。

同样我们对照一下,创业者正向反,为什么创业者正向反?

创业者在行为上是广众的,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非常非常的辛苦,他要和所有人打交道,包括客户,包括员工,包括团队里面的每个人,包括合作伙伴等等,都非常非常的活跃,这是一个人的人格魅力决定创业者能不能成功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愿不愿意跟人家打交道,而且人家愿不愿意和你打交道。

同样的道理,创业者在他的思维里、在他的意识里是非常孤独的。

所以和我作为作者来讲恰恰相反,倒霉的是我这个人正好经历了这两种,因为我也创过业,刚才讲非典,非典之后我也创业,从03年-05年我创业两年时间,我是充分体会了创业者的那种孤独,这种孤独在第二部里面裴庆华创业,他做汉商网,做到最苦时候的状态都有描写,春节放长假,淡季,而且他公司碰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这个坎儿迈不过去的情况下,他一个人在公司值班,闲着没事干,也没有电话打进来,也没有业务,就是在公司值班看摊。

他干什么?

他把办公室里所有的电脑、所有的东西整个从头到尾擦拭一遍,公司上上下下办公室打扫的一尘不染。

这个东西是我在2005年春节前后,我创业最困难的时期亲身经历,我就是这么干的。

那种感受,所有的热闹都是他们的,所有的冷清都是你的,这种孤独你能不能扛得住,你能不能承受,会不会被打倒,决定了你有没有可能成为一个,谈不上成功的创业者,至少是能够活下去、能够存活的创业者,你能不能扛得住这份孤独。

比如这次疫情,这次疫情给很多中小微企业带来非常大的挑战,员工不能上班,业务不能开展,你也不能跑去给人家做销售、做销售,你连登门都没法登,像类似这种挑战败在中小微企业创业者面前,具体的困难都在那摆着。

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这种情况下你能不能扛住自己那份孤独。

因为你可能在公司群里,在员工群里天天讲疑似数据下降,治愈速度已经超过死亡病例等等,你把很多好消息扩散给大家,各方面稍微的有一点阳光的蛛丝马迹都希望放大给员工、给合作伙伴、给同事、给搭档来看,但实际上你内心深处应该清楚所有的挑战、压力,生死存亡一线间的东西都在你内心深处,你没有办法跟任何人分享,所有东西只能你自己来扛,所以你能不能够扛到这一点(决定了)你有没有创业者资格。

如果这关过不了的话,其他东西都不重要了,其他东西都是不足以成就你。

只有这一条,你能不能扛过这个孤独,这是一个优秀的成功的创业者必须要具备的自己的特质。

是时代成就每一个人

还有一点,创业很重要的是时势条件。这套书里面123三部都在讲他们创业的过程。他们的辛苦努力、他们的艰苦卓绝书里都有记载,但其实书里更加客观的反映了没有所谓的人定胜天,书里非常直白的甚至于惨烈的告诉你们,是时势造英雄,时势成就人,是时代成就这里的每一个人,而不是反过来。换句话说,如果你不是顺势而为,你再强大、你再努力、你再怎么义无反顾、再怎么艰苦卓绝,最后的结果也是被大势所抛弃,一点机会没有,死无葬身之地。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赶上这个时势,你做的是顺势而为,你发现很多东西能够得心应手。

所以我们创业的时候很重要的是你要判断这个势,一定要顺势而为,借势而为,绝对不要想逆势而为,也不要太超前。在时代面前,在大的时势面前,任何人都是渺小的,不管你这个人多伟大、多牛,你都是渺小的。有人说英雄造时势,这句话你得这么来理解,所有的英雄,包括所有的小人物,我们所有有血有肉的人,我们活生生的这些亿万的人,我们一起造就了这个时代,但是时代成就我们每个具体的人,而不是反过来,而不是张三太牛了他造了时代。马云造了时代吗?没有造时代,是时代造马云。当年的柳传志也好,后来的马云也好,马化腾也好,所有的这些我们讲的风云人物,是时代造就了他们每一个人,然后是这些风云人物,包括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我们这些人,加在一起共同造就了这个时代,所以时代和人的关系,我希望在这个地方跟大家分享一下。

刚才有一个读者讲,创业者的个人意志要足够强大,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渡过难关?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讲这么一个逻辑关系,实际上就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关系。不是“只要……就”的关系,而是“只有……才”的关系。这个朋友问:只要创业者的个人意志足够强大,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吗?我的回答是这样:只有创业者的个人意志足够强大,他才有可能渡过难关。所以不是“只要……就”,而是“只有……才”。什么道理呢?一个人成功,从他开始做事情,最后把这个事做成达到他的目标,我们这里不对成功与否做太多界定。最起码你想做一件事,这件事成了,达到他预定目标,这里有非常非常多的必要条件。刚才讲的天时、地利、人和,个人的特质,自己能不能扛得住孤独,有没有感染力,这人有没有强大的气场,有没有凝聚力让一帮人跟着他拼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必要条件,单独拿出任何一条都不足以成为充分条件,没有说他只要怎么怎么样就一定能,没有这句话,这个句式完全不成立,都是“只有……才”,只有怎么怎么样他才有可能怎么怎么样,这是非常重要的逻辑关系跟大家分享。

大家说一个人创业成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没有最重要的事情,都重要,因为缺任何一个他都完蛋,因为所有条件都是同等重要的必要条件。什么叫必要条件?缺了它不行这是必要条件。什么叫充分条件?有了它就行。在创业、在成功、在做一件事情,包括写书,这个书怎样能够成为一本好书?没有充分条件,得有N多的必要条件都具备,它才有可能成为给大家带来教益的一本书。所以我希望跟大家分享,不存在首要条件、最核心的、最重要的、只要怎么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怎么样,没这句话,所有的都是“只有……才”,都是必要条件,没有充分条件。包括做一个项目,一个销售人员最重要的是什么,他怎样能够做成一个项目,我怎么能够写一本好书,等等类似的东西,其实这个思维有点像我们初学者或者进入一个行业里面,就像武侠小说里面写的那些非常希望能够拿到一个秘籍,或者九阴真经、葵花宝殿,希望一下子就什么都可以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没有这些东西,这些东西都是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条件中的一个而已,比如你有没有比较好的引路教材,比如我以前写的《圈子圈套》给读者带来的好处是能够让他了解职场当中的一些规则、销售过程当中应该注意的事情,能够提升他对销售、对项目的一些判断。

《我们的时代》也是这样,如果你想了解中国过去三十年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你就看这套书,因为从这个角度来讲,咱们大家都还算当事人,能够给当事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回顾过去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你可以去看一下,把一些东西有可能以前你没看透或者没注意的东西给你一个点拨。所以我希望这些书能够给大家带来的收获,换句话说我作为作者,希望读者费了很大力气看了100万字的三本书能够得到哪些收获,我希望我们一起来回头看一看过去三十年我们都共同经历了哪些事情,这样的话我们会知道今天面临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存在的机遇有可能在哪些方面,因为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经历过的东西很可能在过去相似的情况下都经历过,这种情况下稍微停一停,现在也没办法,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家也都停下来了,好好的让自己沉一沉,因为前一段我们太忙了,忙的以至于有点乱包括思维也乱,包括忙于具体的事务等等都做具体的事,没有机会考虑一些东西,现在有必要回头看就是这个道理,希望从过去得到一些东西,对当下、对未来能够有一些启迪,能够有一些启示性的东西,这就是我希望读者看完这套书得到的回报,也是作为我来讲感觉欣慰的地方。

要不惦记将来,谁能撑过现在

有人问中小企业如何渡过,资金链什么的都会断。

我自己入股不止一家企业,也是参与支持一些朋友做项目,我也参与进去,投了几家公司。实际上我们现在都面临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挑战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而且说白了,短期之内你还不太好判断什么时候到头,包括之后带来各种各样连锁反应。因为现在仍然处于给你震撼冲击的状态,你会感觉到冲击很大,但冲击大的同时,你现在可能都还没有机会或者条件去做盘点,就是究竟这个冲击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连锁反应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我的想法是,具体来讲几个方面:一个方面,现金为王,这点很重要。第二方面,分轻重缓急,非常非常关键,一定要分轻重缓急。轻重缓急什么意思?把能够直接带来最能够看得见的一部分收入的事情赶紧先做。现在相当于一个房子着火了,你这时候应该怎么做?你必须要站在那第一时间判断我把什么东西从着火的房子里面拿出来,这些东西有可能便于你将来重新搭建一个新的房子。换句话说,现金为王,有可能带来收入的关键客户、关键项目、关键的交易,尽量把它完成,解决这块。然后和这个东西相关的其他东西,现在该做清点的、该做盘点的就要去做,因为这个都是你要去判断,你要把损失尽可能减小。同时你要把将来能够再生、能够重新焕发生机的那些必要条件尽可能多的保住,这也是我们现在直接面临的一些挑战。

还有一点,这不仅是做企业的人,包括我们所有人可能都要意识到的是,尤其在日子好过的时候,因为过三十年里面说白了我们太顺了,我们过去的三十年基本遇到的情况是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好,所以我们没有特别强烈的灾难意识、危机意识。相比之下老一辈人,比如我们的父母辈、我们的长辈,经历过战乱的,经历过饥荒的,经历过运动的,他们在这方面比我们的人生经历、人生阅历要丰富得多,他们非常明确的提出来你要准备最糟的情况。什么叫最糟的情况?比你现在想象的东西可能还要再糟一点。这也是给我们大家,不管是接下来做企业也好,或者你自己人生规划、家庭各方面事情的安排,包括理财、投资等等这些方面,一定要提防理论上出现有可能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都不会出现的事,因为五十年不会出现的事有可能明天就会出现,但是你如果不去提防它的话,有可能你也没有再防它的机会了。

作为我来讲,和大家一样,我也要去反思,每个个人也好,因为这个疫情带来的大家感同身受的体会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乃至一个蓬勃发展非常兴旺的行业,在很多事情面前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不堪一击,我希望疫情出来以后能够给大家一个非常深的切实的提醒,或者说是一个警醒,就是我们再也不能想当然的认为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一定比今天好,不存在这个规律了,换句话说,我们做数学讲曲线,不管加速度大还是小,都在加速状态,我们觉得发展是自然而然的,越来越好,是天注定的,是理所应当的,我们有可能会发现未必,这个未必如果真发生了,你如果有准备,你如果杞人忧天,那时候你可能会成为幸存者。如果你没有杞人忧天过,你从来都是乐天派,从来不忧那个天,如果这个事真发生的话,有可能你就是墓碑了。这些说出来也是对我自己的警醒,也是对大家的一种忠告吧。

在这个关头,同样也和这个书里面有呼应的,比如我看一些读者的留言里面,很多读者跟我分享的时候摘书中一句话,十有八九都摘同一句话,那句话叫做“要不惦记将来,谁能撑过现在。”书里的主人公最开始还在打工的时候,非常艰苦创业,做销售四处吃闭门羹的时候非常非常苦,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他拿这句话给自己打气,作为现在来讲也是这样,比如疫情能不能过去,确诊病例能不能不再增加,疑似病例能不能越来越下降,死亡病例能不能不再增加,增加的都是治愈出院的病例,我们都非常担心也非常盼望这些东西,未来经济形势怎样发展,疫情过去以后有关行业,影视行业、旅游业、餐饮业等等第三产业,这次对大家打击最大的是对第三产业的冲击最大,而第三产业雇的人最多,而且也是我们国家现在最主要的增长点,解决最多人的就业,也是和大家生活幸福指数最息息相关的就是第三产业,但恰恰受疫情最大打击的也是。所以这种情况下怎样扛过去,怎样解决那些问题,这时候信念是很重要的,因为所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就好了,但是信念最重要,如果没有信念垮掉了扛不过去,任何一个小的问题最后有可能都是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过去的三十年里,说白了我们有比现在更难的时候,在未来几年,未来五年或者未来十年,也可能有比现在更难的时候,所以你这么一想就会觉得,现在并不是最难的,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用书里面主人公的那句话作为结束语跟大家共勉,希望我们都能够惦记着将来,想着将来比较好的事情,我们的人生目标,我们还要怎么怎么样,我们还有很多好日子要过,我们还有很多愿望要实现,还有很多目标要去达成,我们要想这些东西,要不惦记将来谁能撑过现在呢?我希望大家多惦记将来,共同携手撑过现在的困难时期。

最后也感谢大家跟我一起渡过这一个半小时,分享很多东西,听我一个人唠叨,对着我这么一张脸,辛苦大家了。希望大家看一看《我们的时代》,希望能够有所收获,能够跟我一起在书里面继续对话、继续的来交流。谢谢大家!

全文完

来源:2月12日当当直播记录

编辑:FZY

【采访精选】

王强:想想将来的美好,一起扛过去

我们的时代:书中的人物与我共处“同一个时空”

王强:铭记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

王强:新商业小说,就是要写出人性

▲长按识别小程序,立刻下单。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