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7年4月22日高放老师应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之邀所做讲座的内容。全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高放(1927-)原名高元浤,国家一级教授,著名学者、政治学家、共运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家、社会主义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天很荣幸得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邀请,来和大家交流关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问题。
今年是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这个日子特别值得我们纪念,尤其是对我们中国人民而言。饮水思源,可以说没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也就不会有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我记得1949年10月1日,北京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我当年22岁,作为华北大学的助教参加了大典。中国革命在1949年10月1日宣布胜利,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今天有必要回望,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吸取在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在32年后沿着十月革命的道路取得胜利的。
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同学们已经在课本上学习过。在前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登载过我的一篇约5万字的文章,题目叫做《第一次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一国首胜》,如果大家不熟悉十月革命的历史,可以搜索来看一看。
高放教授
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比较新的题目,叫“关于十月革命的十个理论问题”。内容是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社会发展当中遇到的十个大的问题,以及以列宁为核心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怎样从理论或对策上正确解决这十大问题的。
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发展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应怎样认识时代的变化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与俄国带来的影响。
19世纪时,很多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但非常奇特的是,1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列强形成了两个集团:协约国和同盟国。大战发生后,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列宁当时在瑞士流亡,着手研究时代的变化,经过1914年和1915年两年的研究,在1916年上半年写成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在这本书中,列宁从时代发展变化中为俄国人民指出了革命发展的前景,列宁分析了帝国主义的五个特征、三个特性。帝国主义使资本主义的三大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激化了,特别是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由此列宁得出结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1]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可以说是继马克思《资本论》之后的“20世纪的《资本论》”。如果说《资本论》揭示了19世纪是资本主义将要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那么20世纪列宁就证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社会革命的前夜了,要通过社会革命来消灭社会主义。所以,列宁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俄国化、大众化了。列宁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通俗的论述”,是写给大众看的,它武装了俄国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认识到俄国的发展出路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发展遇到的第二个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将要首先在哪个国家发生。
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要在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法国、德国几乎同时爆发,因为这三个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比较相近,而且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发展也比较强劲,所以他们预计社会主义将在这三个国家同时胜利。那么到了20世纪,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预言还对吗?列宁在1915年和1916年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叫《论欧洲联邦口号》,另外一篇叫《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列宁在这两篇文章中提出了新的理论观点: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首先胜利,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改变了从英、法、德三国同时胜利的预测。为什么呢?因为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两个资本主义列强集团之间的战争,使它们互相削弱,所以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很可能在资本主义统治薄弱的环节首先胜利。列宁这两篇文章没有明确说是俄国,因为俄国受沙皇专制统治370多年,需要首先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他心中想到的是俄国。所以战争开始不久,列宁就收回了欧洲联邦的口号。1914年战争刚爆发时,列宁提出的是“反对战争,建立欧洲联邦”的口号,这个口号就意味着社会主义不能在一国首先胜利,而要在许多国家同时胜利,才能建立欧洲联邦。列宁在1915年、1916年提出的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胜利的论断,为十月革命起到了思想指导作用。
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发展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更为具体:俄国怎样从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前面讲到,列宁并没有明确提出俄国可能首先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因为俄国面临的是民主革命的任务;1917年2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民主革命,1905年革命是第一次民主革命,但被沙皇镇压了。党和工人阶级积累力量,在12年后的1917年2月爆发第二次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逼迫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政治局面,即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临时政府,一个是苏维埃政权。临时政府由资产阶级政党——1905年成立的立宪民主党领导;“苏维埃”本是俄文中一个普通名词,含义是“会议”、“代表会议”、“委员会”,苏维埃政权是俄国革命的特殊产物,最早是在1905年革命中产生,工人要罢工,士兵要起义,农民要土地,所以在革命中组成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以领导罢工和武装起义的政权。1917年二月革命后,苏维埃复活了,它代表了工农兵的新型政权。苏维埃中,包括工人阶级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两个派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还有一个在农民中影响较大的小资产阶级政党——社会革命党,当时社会革命党大约有100万人,孟什维克约有50万人,布尔什维克党才8万人,力量悬殊很大。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在苏维埃政权中占领导地位,支持临时政府。列宁在二月革命胜利后从瑞士回国,随即召开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讨论如何推动俄国革命进一步发展。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都认为应继续完成民主革命,有条件支持临时政府,将革命推向前进;列宁独具慧眼,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解决了俄国革命未来的发展道路。列宁认为,二月革命胜利后应该准备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政权问题,现在政权落在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即解决俄国人民最迫切需要的面包、土地和和平的问题——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分配地主土地,解决粮食供应。临时政府仍想继续战争,将解决土地问题一再推迟到立宪会议召开,并抬高粮价。所以列宁认为,未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可以附带解决面包、土地和和平这三个民主革命的任务,因此要求民主革命很快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将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夺取过来,结束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苏维埃内部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展开斗争,争取、唤醒民众,使民众认识到其妥协性,使布尔什维克称为苏维埃的领导党。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外很多人都反对列宁的主张,他们认为俄国经济落后,不可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列宁的老师普列汉诺夫说了一句十分形象的话:“俄国还没有准备好制作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在党内,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太阳应该从西方升起,而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的太阳可以从俄国升起,俄国有260万产业工人,40%(1913年)的现代大工业,以及坚强的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政治革命,即夺取政权,然后依靠政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第四个问题: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途径究竟是和平发展还是暴力革命?很多人简单地将俄国革命归结为暴力革命,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列宁认为在二月革命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不需要也不能进行暴力革命,因为俄国有苏维埃政权,政权归苏维埃以后,就有可能在苏维埃之内展开和平斗争,从而改造苏维埃。但是1917年7月以后,情况发生变化,广大群众上街游行,要求临时政府满足面包、土地与和平的要求,遭到临时政府残酷镇压,酿成“七月事变”,临时政府借口“鼓动”群众运动取缔了布尔什维克党,下令逮捕列宁和其他党的领导人。事变后,布尔什维克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根据形势的变化提出准备武装起义,收回“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因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都完全支持临时政府镇压布尔什维克。这样,布尔什维克经过将近3个月的准备,积极向群众宣传举行武装起义的必要性,成立工人赤卫队,组织工人进行军事训练,争取前沙皇政府的卫戍部队,号召士兵起义,最终在1917年10月24日发动武装起义。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列宁也在9月底、10月初三次给中央写信,争取和平过渡发展的最后机会,希望苏维埃和临时政府切割,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拒绝这样做。
第五个问题是,怎样选择武装起义的最恰当日期。有了充分的准备和合适的日期,就可以减少损失,以最小代价取得政权。
布尔什维克准备武装起义的消息传出以后,遭到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激烈反对,他们散步布尔什维克准备搞“军事政变阴谋”,是“布朗基冒险主义”的说法。列宁专门在9月13、14日给党中央写信,题为《马克思主义和起义》,对这些攻击进行了批驳。布朗基是19世纪法国工人革命家,他一生多次冒险起义,均告失败,数次进出监狱,又被称为“监狱革命家”。列宁在文中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三个区别,一是起义要依靠先进阶级,不是依靠少数党的领导精英,是群众性计划,而非少数人的密谋;二是起义要依靠人民革命的高潮;三是革命运动高潮达到转折点,他认为在九月之后俄国革命将达到转折点,因此建议党中央密切注意,选择合适的起义时间点。[2]按照列宁的指示,党中央选择俄历10月24日(公历11月6日)发动起义,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大约组织了2万人,此时大部分军队在前线打仗,后方比较空虚;保卫临时政府所在地的冬宫只有几百个缺乏战斗经验的士官生;另外,这一天还是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前一天,在2月第一次大会时,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还居领导地位,但在起义之前,许多地方的苏维埃经过改选已经“布尔什维克化”,布尔什维克已经占了优势。因此,武装起义并没有经过很激烈的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毛泽东主席有一句深刻的话来概括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3]这一声炮响指的就是起义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的信号弹,随后彼得罗夫要塞对准冬宫开炮,顺利攻下了冬宫。那么十月革命武装起义到底死了多少人?长期以来说不清楚,因为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托洛茨基的回忆录中说,十月革命“没有死一个人”,实际上还是有一些人牺牲的,《苏联共产党历史》第三卷的最新材料记载,十月革命武装起义一共死了6个人,伤50人。这6个人都是敌人,因为十月革命纪念馆里没有纪念十月革命的烈士。有意思的是,据学者从彼得格勒十月革命档案中查到,还有两个华工参加了攻打冬宫的行动,他们随一战派到欧洲的中国劳工来到俄国,分散在各地做工,其中最先进的分子参加了工人赤卫队。
第六个问题,取得政权以后怎样巩固政权,怎样对待立宪会议。
立宪会议最早是19世纪初俄国贵族革命家——十二月党人为削弱沙皇统治,提出召开立宪会议,确立宪法,使俄国成为欧洲那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后来俄国人民继承十二月党人的要求,特别在1905年革命中重新要求沙皇政府召开立宪会议,制定宪法,限制君权,所以布尔什维克党早期也提出应该由全民选举的立宪会议来制定宪法。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人民再次要求召开立宪会议,但临时政府一再推迟。最后定于11月12日举行立宪会议代表的选举。可是临时政府被十月革命推翻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仍积极主张召开立宪会议,希望苏维埃政权将权力转交给立宪会议,从而走上西方立宪民主道路。列宁早在四月提纲中就提出,俄国工农大众既然创造了苏维埃政权的新形式,那么就不用走西方议会民主道路,而应该走苏维埃道路。[4]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按照原定日期举行了立宪会议选举,并没有制定新的选举法,结果布尔什维克党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仅有215名代表当选,,只占707名应选代表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席位是由立宪民主党、右派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把持,并决定1918年1月5日举行第一次会议。当时布尔什维克党的对策是,召开立宪会议,要其承认政权归苏维埃,由苏维埃制定宪法,这样其任务就完成了,可以解散立宪会议。因此,立宪会议开幕以后,布尔什维克党向会议提出了这个要求,承认《被剥削被压迫人民权利宣言》,结果立宪会议拒绝承认,于是全俄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在1月6日决定,解散了立宪会议,完成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任务。这件事情,在100年来争论不休,很多人谴责布尔什维克由于在立宪会议中占少数而“篡夺”了政权,实际上即便布尔什维克在立宪会议中占多数,我认为也会解散立宪会议,这涉及到俄国究竟走西方议会民主道路还是走创立苏维埃政权的新道路。
第七个问题,怎样退出战争,争得和平。
前面说过,“和平、土地和面包”是当时俄国人民迫切要求的三大问题,其中最首要的是和平问题。所以苏维埃政权通过的第一个法令就是《和平法令》,其中提出所有交战国无条件地签订和平协议,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交战国人民都获得和平。结果《和平法令》遭到英、法、美等协约国方面的强烈反对,他们要求俄国将战争进行到底,这就迫使苏俄与德国单独媾和。德国愿意停战,以便集中在西线对付英法,但是德军在东线取得胜利,俄国军队节节败退,于是德国提出了苛刻的停战条件,要求苏俄割地赔款。这样一来苏俄和德国政府在布列斯特谈判,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布尔什维克党内就是否签订和约产生了很大的意见分歧,简单地说有三派,一派以列宁为代表,主张签订和约。另一派以布哈林为代表,坚决反对签订和约,认为这个和约是“丧权辱国”的,列宁认为苏俄不能靠工人赤卫队去和德国正规军作战。继续同德国交战第三派以陆军人民委员托洛茨基为代表,主张“不战不和”,和德国人在谈判上拖延时间,既不接受和约,也不继续打仗,指望德国爆发革命,推翻德国帝国主义政府;列宁认为这是不切实际的,德国革命何时爆发是难以预料的,德军已经兵临城下,需要在数天内解决问题,否则德军就会攻占首都彼得格勒。三派在中央委员会争论了四次,表决结果都是列宁的主张占少数。在第五次,列宁提出如不采纳他的意见,就将辞去党的中央委员和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列宁向中央提出,如果还要继续坚持继续战争或“不战不和”,那么就要向党代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当时党内斗争非常尖锐,甚至有中央委员提出,我们干革命不是要当“卖国贼”的,列宁要辞职,再选用新的就好了。不过最终中央以7票赞成,4票反对,4票弃权的结果通过列宁的主张。但中央委员会的决定还不是最后决定,还需要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因为党的代表大会才是最高权力机关。在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左派共产主义者”布哈林等人坚决反对签订“卖国”条约,所以大会上出现了两个报告,一个是列宁的报告,主张签订和约,另外一个是布哈林做的副报告,说明为什么不能订约。副报告不是对正报告的补充,而是反对正报告,当时党内有充分的民主。代表大会表决支持了列宁的意见,在1918年3月三日签订了和约。列宁指出,这是以空间换时间,以便来建立红军,从而收回失地。所以列宁在1918年2月发布了建立红军的命令,2月23日红军就打了一个胜仗,这一天也被定为苏联红军的建军节。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3日,苏维埃政府发布决定废除《布列斯特和约》,事实证明列宁的选择是正确的。不过,现在对这个问题还有很大的争议,很多人,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其一次讲话中还称布尔什维克是“卖国贼”。普京等人轻信了档案中关于列宁在二月革命胜利后从瑞士回国时,曾得到德国政府补贴,从而顺利回国的材料。那么现在有人就说,布尔什维克拿了德国津贴回国,是德国派他们让俄国向之投降,甚至上纲上线说列宁是德国政府的“奸细”,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就证明列宁是在按德国的“旨意”行事。普京发表这番言论后,许多俄罗斯历史学家发文批驳,很遗憾的是,中国一些学者也随声附和。重视对档案的研究是对的,但对档案应该做分析,不能对档案做出错误的判断。另外一些学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列宁根本没有拿过德国政府的钱,完全是谣言。列宁是拿了德国政府的钱,政治不是完全清白的,革命家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这是常有的事情。布尔什维克绝不会把拿了德国政府的钱写进档案,这毕竟是不大光彩的事情,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不过德国确有这个档案。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讲清楚。
第八个问题,怎么解决民主与专政的问题。
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但是无产阶级专政并不是没有民主,无产阶级专政是对资产阶级专政,对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民主。当时在俄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十月革命胜利后进行苏维埃代表选举时是剥夺了资产阶级选举权的。列宁说这是俄国的特殊情况,可是这引起了第二国际理论家考茨基等人的反对。考茨基歪曲历史,他说1871年的巴黎公社就是一个民主的、没有专政的政权,专政就是在“破坏”民主,提出“一般民主”的理论,要求不能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列宁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是国体,不是政体。国体是说明什么阶级为统治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居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在被统治地位,被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是否要被剥夺选举权,要根据各国的情况。没有什么纯粹的民主,专政和民主是两个方面,对敌讲专政,对己、对友讲民主。
第九个问题是怎样解决民族问题。
俄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它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俄罗斯民族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压迫国内各少数民族;二是俄罗斯民族不占人口多数,仅占百分之四十几,百分之五十几都是其他民族;三是俄国有200多个大小民族,民族结构非常复杂,因此实现民族平等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列宁提出了民族自决权的思想,即各民族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遭到党内不少人反对,他们认为这就是在拆散多民族国家。列宁说,民族自决权恰恰是巩固民族平等基础上的团结,好比说婚姻法规定男女双方有离婚的自由,离婚自由的规定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巩固家庭,不是要拆散家庭。所以十月革命胜利后贯彻了民族自决的思想,有五个民族分离出去了,芬兰、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成立了五个资本主义议会制国家;其他大多数民族不愿分离,这样一来,1918年至1921年先后成立了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四个苏维埃共和国。为加强四个苏维埃国家的合作,列宁在1921年提出一个方案,即建立民族联邦。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反对联邦制,不同意用联邦制解决民族问题,因为联邦制是各邦独立自主各自为政,会削弱中央集中领导,不利于全国统一管理。但十月革命以后列宁思想发生了变化,针对俄国民族的复杂情况,小的民族可以实行区域自治,大的民族应该建立联邦。于是,四个苏维埃共和国按照列宁的意见在1922年底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当时党内还是有不同的意见,例如民族问题专家、民族人民委员斯大林认为可以用自治方法来解决民族问题。列宁严厉批评了这个思想,要求彻底反对大俄罗斯主义的统治,应该建立联邦。苏联对民族问题的解决采取了五个层次: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自治州、自治县和自治乡。苏联的国名没有民族特征也没有地区特征,原因是有两个,一是彻底反对大俄罗斯主义势力,二是列宁希望其他国家革命胜利以后都可以加入苏联,成为世界苏维埃联邦共和国的形式,现在看来是带有理想主义成分的。
第十个问题是苏维埃政权巩固以后,苏联要向哪里发展。
简单地说,列宁认为像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不能急于求成,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应该采取逐步迂回前进的办法来建设社会主义。允许资本主义存在并有所发展,用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指出俄国存在五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这五种经济成分中,国家应该加强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监督管控,利用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列宁在1918年4月《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计划[5],同时还首次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6]列宁认为应该动员广大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开展社会主义竞赛,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对私人资本主义的监督管控,利用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1918年春天又爆发了帝国主义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社会主义建设计划便中断了。一直到1921年战争结束,列宁才通过实行“新经济建设”重启这一迂回过度的计划。
对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应该怎么总结?过去长期受“左”的思潮影响,我们常常把十月革命的经验简单归结为五句话:进行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镇压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现在看来这样总结过于简单化。
现在来看,我个人认为应该换另外五句话来总结: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选择本国建立工农政权的道路,尽量保持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地位,逐步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这五句话可以说是体现了十月革命的争取经验。中国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继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十月革命的经验,正确处理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中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从而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05页。
[2]“起义要获得胜利,就不应当依靠密谋,也不是靠一个党,而是靠先进的阶级。此其一。起义应当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此其二。起义应当依靠革命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即人民先进队伍中的积极性表现得最高,敌人队伍中以及软弱的、三心二意的、不坚定的革命朋友队伍中的动摇表现得最厉害的时机。此其三。在这三个条件下提出起义问题,正是马克思主义和布朗基主义不同的地方。”——列宁《马克思主义和起义》
[3]《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
[4]注:“不要议会制共和国(从工人代表苏维埃回到议会制共和国是倒退了一步),而要从下到上遍及全国的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的共和国。”——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四月提纲)
[5]“苏维埃政权同资产阶级合作社达成这种协议时,具体确定了自己在目前发展阶段上的策略任务和特殊的工作方法:领导资产阶级分子,利用他们,对他们作某些局部的让步,这样我们就能创造向前进展的条件,这种进展比我们最初预计的要缓慢些,但是会更稳固,能更可靠地保证根据地和交通线,更好地巩固已经夺得的阵地。”——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6]“苏维埃民主制即目前具体实施的无产阶级民主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就在于:第一,选举人是被剥削劳动群众,排除了资产阶级;第二,废除了选举上一切官僚主义的手续和限制,群众自己决定选举的程序和日期,并且有罢免当选人的完全自由;第三,建立了劳动者先锋队即大工业无产阶级的最优良的群众组织,这种组织使劳动者先锋队能够领导最广大的被剥削群众,吸收他们参加独立的政治生活,根据他们亲身的体验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从而第一次着手使真正全体人民都学习管理,并且开始管理。这就是在俄国实行的民主制的主要特征,这种民主制是更高类型的民主制,是与资产阶级所歪曲的民主制截然不同的民主制,是向社会主义民主制和使国家能开始消亡的条件的过渡。”——列宁《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6
03-09
03-09
04-24
04-24
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