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又端午,那么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 佳节又端午,那么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佳节又端午,那么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

佳节又端午,那么端午节到底是纪念谁的

作为传统节日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迄今已存在了2000多年

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习俗

一吃:吃粽子

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

一说是为了托人江中

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

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

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

糯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之功

食用粽子

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

二戴:戴香囊

戴香囊

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

为了清香、驱虫、避瘟

香囊中常会填充一些

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

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通九窍、防瘟病

三采:采艾草

传说远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

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

于是人们端午节喜欢采摘和悬挂艾草

意欲驱散妖魔,保卫家族

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

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可驱蚊蝇,净化空气

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

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

四饮:饮雄黄

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

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

成为流传甚广的雄黄酒

同时人们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

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

但雄黄属有毒类中药

会对肝脏造成损伤

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

专家建议用黄酒和五加酒代替

端午节的习俗广为人知,但你知道吗,在我国不同的几个地方,一共有六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看看你知道几个?

纪念介子推

东汉蔡邕《琴操》中提到,蒲月(即五月)初五眷念介子推。晋国的重耳与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饥馑中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谎称是猎得野兽拿给重耳果腹。其后重耳返国登位成为晋文公之后,却忘了封赏介子推。为此,介子推有些怨气,写了篇《龙蛇歌》,感慨自己和晋文公的经历。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承辅。

龙返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

——介子推《龙蛇歌》

他把晋文公比作飞龙,当初辅佐他的人比作蛇。五条蛇曾追随在龙的左右,作为辅佐陪侍在它身旁。有一天龙飞回到故乡,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适地方。有四条蛇还在它的左右得到恩露滋养,却有一条蛇羞于再与龙蛇相处,宁愿干死在荒凉的原野上。

写完《龙蛇歌》后,他猜想到重耳会来找他,于是就背着母亲躲进山中,不愿与他相见。果然重耳听到《龙蛇歌》后多次出人寻找,请他下山出仕,可介子推拒不下山。无奈之下重耳下令纵火烧山,三面点火,只留一面出路,意在逼迫介子推从此下山。没想到介子推却和母亲态度坚决,拒不下山,最后被烧死在山上。

大家都知道这是寒食节的来源,但有一说粽子也是当时寒食的一种。因为怀念介子推,重耳敕令每年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粽子。

纪念屈原

有关屈原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另据闻一多考据,把屈原和端午节绑在一起,是南朝梁吴均在著作《续齐谐记》中才首次现的。

公元前278年,秦国上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在这一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在此之前,他被楚王贬出政治中心,放逐到了江南。

楚国人在汨罗江上泛着竹筏,四处寻找屈原的下落无果,却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此外,为了不让江中鱼蟹吃掉屈原的尸身,百姓就向江中投了许多糯米食品,这被认为是粽子的来源。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人,因躲避灭口之祸只身逃到吴国。后和孙武为吴国共事,差点灭掉楚国,并将楚平王的遗体挖出来鞭尸。吴王阖闾身后,吴王夫差登基。在吴越争霸之中,吴军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请和。伍子胥提议“鸡犬不留”,但夫差赞成媾和。随后越国收买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赐他死罪。

临死前伍子胥和人说,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悬挂在国都东门上,他将亲眼看着越军灭吴。夫差震怒,将伍子胥的尸身装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后人眷念伍子胥,因而开始泛舟投粽。

纪念越王勾践

越王勾践,姒姓,别名鸠浅、菼执,是越王允常之子。他在吴越争霸中战败之后,卧薪尝胆十年之久,在范蠡辅佐下重整兵力,最终击败吴国。

在复国运动中,越人为了掩人耳目做了许多伶俐的安排,其中一件就是以划龙舟来操演水军。吴国军队看到越人整日划龙舟,还以为他们醉心生活享乐,不再怀有复国斗志。其实,越人这样做正是勾践的精心安排,不让吴国觉察越国练兵的念头。《越绝书》中对此有所记载。

据传因为勾践练兵采用的龙舟法帮助越人实现复国,后人就在端午这天专门设立龙舟赛活动,用来纪念勾践的胆色和才智。

纪念孝女曹娥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誊写的《孝女曹娥碑》文

曹娥是东汉时期会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即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今曹娥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为了寻找父亲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她在五月二十二日这天也投江自尽。五日后,人们发现曹娥的尸体抱父尸浮出水面,众人惊诧不已。此事一时传为神话,县府知事度尚为之立碑,又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从此,曹娥生前所住之镇即更名曹娥镇,殉父之江改名为曹娥江,人们自发捐资建庙慰其孝心。

纪念周处

三国东吴末年西晋初年,江苏宜兴有一个名叫周处的少年。他自幼父亲早亡,母亲溺爱,以致他嚣张跋扈,再加上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整日纵情肆欲、横行乡里。当时有民谣把他当成一个祸患,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这个说法传到周处那里,才自知自己为人所厌,幡然悔悟,决心为民除害,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此后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真拜师学文练武,“三害”终于皆除。

改弦更张的周处成为国之栋梁,先后任新平太守、广汉太守、楚内史、散骑常侍、御史中丞等职,做事用功,刚直不阿;由于得罪显贵,他被派往西北讨伐罪氐、羌等部落兵变,期间遇害于疆场。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一词最早就见于西晋名臣周处所著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当代人们窥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此时此刻的端午节中,在祭祀前人的同时,也连带着对周处的一份歌颂。

其实,不论端午节的源头是什么,端午节所崇拜的对象是谁。

这个节日都在歌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忧国怀民、刚正不阿、艰苦卓绝、尊亲重孝、从善如流,每一种端午精神,都值得国人称颂和体认。

部分内容来源于:《光明日报》、中国之声广播电台、山东教育发布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