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上-22初中语文《范进中举》试讲稿(超经典) 9上-22初中语文《范进中举》试讲稿(超经典)9上-22初中语文《范进中举》试讲稿(超经典)

9上-22初中语文《范进中举》试讲稿(超经典)

王君老师《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课前,王君老师要求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5分钟左右)

一、开场语:

今天我这个课很奇怪,为了要与李华平教授上得不一样。我上课路子比较野,小孩子压力大,要求《范进中举》《孔乙己》《窃读记》三篇文章都要看,最好能抓出精髓的内容。

经典小说两种读法:宏观主题式阅读(整体把握)与所谓的群文阅读——局部立意式阅读。

今天这节课涉及到三篇文章,选取三篇文章非常小的点,组成小小的群文。局部立意式阅读,特点:片段取材,广泛勾连,同类整合,突破一点。

经典文本营养太丰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两种方法:一种很时髦的方式,根据课堂学情专门讲学生不会的,王老师没法了解所有学生的需要,虚假;还有一种,老师根据学生需要定的主题,今天要讲的这节课属于后者。

没有任何一种课型可以包打天下,一个老师手上没有五到六种可变幻的课型,学生会烦的。老师要精通七十二变。要不断地变幻。一个课型不会适合所有的课堂所有的学生。

二、上课问候:同学们好!恩师,您好!

师:非常儒雅的一个班级。

[简评:教师对于学生的优秀表现及时肯定。]

开门见山亮主题:(3分钟)

这三篇文章涉及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语言暴力!

百度百科上对语言暴力的介绍,文学作品中对此也有形象直观的阐述。

师问:《范进中举》中谁是语言暴力的制造者?胡屠户!近几年,我最想研究的就是胡屠户对自己亲人的语言暴力。

你们被你们爹妈打过吗?鞭打过吗?棍棒打过吗?没有。但你们被爹妈、老师、同学用语言的板子、鞭子抽打过,语言暴力无处不在。

[简评:王君老师对三篇文章进行了大胆的取舍,独具慧眼地选取了“语言暴力”这一专题,这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她自身丰厚的课程素养的外化”(罗小维语)同时又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对语言暴力这一概念有深切体验]

(1)亲人对亲人的语言暴力。

整体概括一下故事,用一句话概括《范》最最核心的内容,提炼一下。

生:范进中举前后,身边亲人外人对他的态度变化。

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用写课本点睛诗的方式来把课文最本质的内容提炼出来。(2分钟)

教师示范:范进,你是文学史上的大名人,不仅仅是因为你考了36年,才终于,终于金榜题名;还因为中举前,你挨的千古一骂,中举后,你受的那万古一拳,成功的你却反而成为了最经典的笑话。

找一名学生读。男生读。

师评价:声音浑厚,重音到位,“终于终于”,受到了最好的礼貌训练,递话筒的动作眼神中透着真诚。

[简评:教给学生写课本点睛诗的读书方法,而且这一语言训练贯穿整堂课]

二、胡屠户对女婿的骂被称为千古一骂。那是可怕的语言暴力。(5分钟)

(一)师生合演“千古一骂”。

1、女屠户版本。

教师演前提示:女孩,你的表情温婉,演时应当怎样?凶恶。笑容收敛一些。速度快还是慢?快一些。因为生气。如果我想插话,你能不能?不能,因为他认为自己比范进好很多,不会允许他插话的。

那一会儿我插话时,你不能让我插。

师:“老爹呀,我想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如果考中了工资会很高,给你女儿买好吃的好穿的,好好孝敬你。可是贤婿我的钱不够,能不能借点钱给我一些?”

女学生表现很优秀。金刚怒目时很好。(教师想插话,她反而更急)

男生,老师强调胡屠户的身份是一位卖肉的。(3分钟)

师:“老爹呀,我想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如果考中了工资会很高,给你女儿买好吃的好穿的,好好孝敬你。可是我的钱不够,能不能借我一些?”

男生声音响亮。

师评:小伙你的问题在哪里?表演很正。你就是朱时茂,太正。下三滥的形象角色,市井味不够。

[简评:教师表演前的提示指导很关键,关于速度,语气,揣摩角色心理等。]

师:从语文的角度赏析这“千古一骂”

为什么被称为千古一骂?精彩在哪儿?(7分钟)

1、生:他的语言刁钻,符合人物心理,趋炎附势。

师;优点,一语中的,缺点,缺少具体分析;

2、生:我不赞成。胡屠户的话,市井小民,杀猪卖肉的,身份上有落差;他因生活上比范进好一点俗语,粗鲁,不堪入文,却很生动,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超越阶级与时代的。

师:说话有高度。优点:观点深刻,恶,是超人性的;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经典文学作品在刻画人物语言时的传神;缺点:少具体分析。

3、生:钩画出人物形象,千千万万这样的人,“”趋炎附势;对女婿瞧不起,世态的现象。

师:通过一个角色,发现一类人的形象。

老师教一个方法:看篇,看层,看句,看词,看点,看意。(5分钟)

1、这段语言描写原文为什么没有分层?不分好吗?

生:骂时激动,符合骂时的特点,连在一起骂。

黄河之骂,滚滚而来,中间不带歇气的,

2、为什么句末都是感叹号?

语气强烈,极端强烈。

微信上有一句话,有一天你说话不再用感叹号问号时就和风细雨了。

3、“不要”“你不三不四”都有个“不”字,传递一句什么味道?打击他。

看篇:对话变为独自咆哮,完全霸占话语权

看层:语气迅疾无停顿不分层

看句:全是反问和感叹句

看词:“不”反复出现,污言秽词滚滚来

看点:感叹号反问句居多

看意:否定其成功;竭尽否定之能

(老师读前面,学生读后面内容)

语言暴力之穷凶极恶型(3分钟)

特点:挑最毒的词,用最狠的语气,嘲笑他的请求,否定他的权利,打击他的自信,践踏他的尊严,摧毁他的希望

范进没有被骂趴下,这是他的优点,他承受打击能力强,可是承受成功与喜悦的能力不强。

这个人也有可爱之处。

类似穷凶极恶的语言暴力,生活中是不是偶尔说过。

二、《孔乙己》是群体对个体的语言暴力(10分钟)

(一)师问:孔乙己比范进还要可怜,你看出来了吗?哪点儿可怜?

生:范进最后成功了,但孔乙己一直没成功最后被人打死了。

师:这个成功在当时算是成功的。

生:范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孔乙己维护文人的尊严气节;

师:孔乙己是个非常纯粹的人,对茴字写法的研究类似考据。

生:孔乙己众人对他是冷的状态

师:范进有妻有家,孔乙己什么都没有。最惨的是群体对个体的语言暴力。

(二)教师展示《孔乙己》的课本点眼诗:不管多长的文本,几句话就概括出来。

孔乙己,最后粗暴地扒下你的长衫的,让大家断定你必死无疑的,不仅是你终生的考场失意,不仅是你无力谋生的穷困潦倒,不仅是丁举人们的残暴嚣张,不仅是掌柜们的阴森冷漠,也是那群跟你一样卑微的短衣帮们过节般欢乐的口水和唾沫。

被同一阶层的人瞧不起,一个尖酸刻薄的词都没用,不吐脏字,对人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红色的女孩读,其他的大家一起读。注意描写短衣帮的副词。

大屏幕展示教师截取的片段。

痞味不够。把身价放低一些,又叫以前身板很正的男生,结果这次非常生动,运用鲜活的东北方言。

(三)思考:这个场面可以用“千古一()”来概括。(4分钟)

生;嘲。嘲讽,“又偷人家东西”“当真认识字”

“春天中学的孩子象鲜花一样绽放,一段一段地表达,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生:辱。孔乙己毕竟是个知识分子,对他的污辱。身心伤害。

生:伤。生:讽。生:问。

师:戏。戏弄他。

引鲁迅《猫狗鼠》国一段话。(3分钟)

看篇,

看层,

看句,

看词,

看点,

总结:调戏玩弄型。

调起别有用心的对话,玩着穷追不舍的游戏,一道一道地撕开伤口,一遍一遍地赏玩痛苦。

3、《窃书记》(5分钟)

让学生复述内容。

读课堂点睛诗:

一个小女孩,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只因为这个小女孩儿,在书店里窃书读,惶恐不安;地狱里,那位小老板,五个大手指如一只巨掌,压住书,冷笑着问,你到底买不买?而天堂,一位小店员,悄悄地把书送到她面前,你看吧,我多留了一,没有卖。

语言暴力之冷漠不助型:可体谅处不体谅,能容人时不容人。平庸之恶。

四、放视频。链接现实。(2分钟)

在围观三小时的起哄声中跳楼自杀。

幸灾乐祸型:面对他人的悲剧,无动于衷。看着同类欲坠深渊,落井下石。

总结:四种语言暴力:穷凶极恶型,调戏玩弄型,冷漠无助型,幸灾乐祸型

鲁迅先生下的诊断:我觉得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论国民性之奴隶性》

新加的公益广告

(图片)

五、课堂训练:现场作诗(7分钟)

我们的嘴啊,你可以是——,也可以是——

生:刀,棉袄

生:冬天里温暖的炭火,刀子

生:助人为乐的,利箭,良言

生:刀枪剑雨,杀人于无形;也可以是和风细雨

生:爱的鼓励,

生:冬天一点雪水,冰镇人心

生:击穿别人的心脏,修补人的灵魂

展示教师(配乐)

祝愿你的嘴,不生产暴力,只生长(美好)(温暖)(爱)(和谐)

(所有的美)

生课,真的不比生娃容易。

比如,最近的一次,生的是《范进中举》。

这是我早就想生的课了。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名篇,自己都要生一遍。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梦想在肚子里怀了好几年,都没有机会受孕。

人天生都是懒惰的。我也一样,不迫在眉睫,不大兵压境,不水深火热,是坐不下来真正开始的。

这一次是个好机会。应唐山开平区的邀请,我要和陈晓东老师在唐山税东中学进行同课异构。

晓东老师正在研究“一字立骨”,《范进中举》是他着力在突破的篇目。那好,我就随了他,也趁这个机会,把这个名篇“生”下来。

计划一个月前就定了。但临到出发了,真正坐到北京到唐山的高铁上了,才真正把心安静下来,抛开其他的一切,思考《范进中举》。

我真的很讨厌自己的这个习惯。连续几年的大型公开课,无不是都要上讲台了,才刚刚思考成型做好课件。慌里慌张,狼狈不堪。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挣脱这个魔咒。提前一天,或者更久的时间,完成设计,从容走上讲台。

也许,永远没有这个时刻吧。

每一堂课,都是难产。

从来就没有早产的。

范进啊范进,我想,为你,今天晚上,怕是甭想睡觉了。

但转念一想,平时都是8、9点钟就上床了,早得让姐妹们觉得不可思议。偶尔熬个夜,也是活该应该嘛。

临盆在即,怎么的垂死也要挣扎的。

所以,我的姐妹们,千万不要来向我咨询课是如何上的。天啊,我每天都要接到无数的求助。好像我只需要瞄一眼教材,就会有思路似的。这下你们明白了吧:我自己生个娃,都是拼了老命的。至于人家的娃,我实在很难有精力和元气去帮助接生啊。

还好,我的优点是,只要一沉下心来,就总有一个“怪胎”,在我的腹中蠢蠢欲动。

我的娃,在母腹中,就从来不走寻常路。

它们喝着青春语文的精血长大,从一孕育开始,它们就懂得:青春语文,要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青春语文,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面对文本,我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敏感:我要教的,一定是学生特别需要的。或者说,是老师们特别需要的。再或者说,是众生,是所有人,都特别需要的。

这些年,上了太多的国家级公开课。老师们的评价是:听王君老师的课,那是救人的啊!

是,我的课,每一节课,都先救己,然后救人。都先己悟,然后助人悟。

这些年我的所谓修行,不在寺庙中,不在道观中,不在教堂里,而就在,一堂一堂的语文课中。

我借助于我热爱的文本,借助于我的课,先打通我自己的任督二脉,再帮助我的兄弟姐妹们,发现自己的经脉之塞,开启通脉之旅。

比如,如何处理《范进中举》?

像这样的超级经典的全息文本,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

但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

这一瓢,要经由语言学习之路,最后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一个生命难题。

这个帮助,一定是走心的,一定是切近的,急需的,真实的,迫切的。

研究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了语文老师要独立于这个时代的看家功夫。

因为,学生,很多时候,并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好老师的能耐是,洞察学生的需要,并且为他们量身定制。

语文教学不同于理科教学,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可以有更丰富的课型,有更丰富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更丰富的教学开启形式。

有一种课型的起点的特点是:老师可以粗暴一点儿。但最后,你让学生学会了温柔。

有一种课型,不需要先问学生需要什么。因为你了解他们,或者说,你了解人性。

这样的了解让你的囊中所备,对于他们,一定将是另外一种开启。

讲课,不在于你如何出发,而在于,你将带着孩子们,以什么样的形式,走向何方。

教学,可以是一条射线。起点,是你定的。但终点,属于每一个孩子的远方。

《范进中举》于我,最剜心的,有两点:一是知识分子的生命状态。二是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

这一次,我决定讲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因为是七年级的孩子。初三的文章,初一的孩子来学,语言暴力,更符合他们的认知,也容易激发他们的共鸣。

在火车上,我开始为我的课娃娃,描勒出最初的样子。

还是选择群文教学。只有群文教学,底座才够大,信息源才够丰富。

对于长篇经典而言,选取最精华的部分,再和其他经典的精华部分进行整合,是群文设计的重要思路。

鉴于七年级学生的阅读基础,我不仅选取了初三教材中位于同一个单元的《范进中举》《孔乙己》,还选取了七年级上册的《窃读记》,外加一个热点视频,组合成为了一个小小的关于“语言暴力”主题的群文阅读群。

课娃娃的外形有了,要让他成为血肉丰满的孩子,还需要太多的创造。

这方面,我算经验丰富的“高手”。这么多年的课堂行走,我的直觉不断在告诉我,应该如何开启过渡转折总结升华。

所谓课堂教学艺术,其实就是一种敏感。你清楚地预先知道,在每一个课堂的关节处,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于是在这些关节处,你用你所追求的语文特质的手段,在你的课堂上,去储备粮草,去铺路搭桥。你要保证,行走在你的课堂上的孩子们,不管是在停滞处,还是在加速处,处处都有风景,时时都可绝处逢生。

课堂设计,骨子里,其实是一种人道主义情怀。

你懂得课堂的关怀,课堂的尊重,课堂的爱,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奉献给不同的孩子们。

所以,所谓课堂对话艺术的修炼,还是爱的智慧和能力的修炼。

这一堂课,我的爱的呈现方式,是教师的大量创作。

这种方式,也是青春语文的独特方式。

到了唐山,应对了各种让我感动的热情接待后,晚上九点钟,我真正静下来,开始我的创作。

我创作了四首小诗,一首长诗,还有,各种各样的诗意盎然的思想小结语。

我一边写,一边感叹:语文老师自己的写作水平,对课堂设计是多么多么的重要啊!

平时经常练习,提笔成文的老师,他不是在处理教材,他是在对教材进行再创造。

平时不爱写作的老师,写不出好文章的老师,面对教材,他永远只有复制的能力,照本宣科的能力。

所以,我完全同意潘新和老师的见解:写作能力,是语文水平的终极能力。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努力训练自己的能力。

我算快手。头脑一旦清醒了,心一旦定下来了,干什么都算快。

晚上一点钟的时候,备课全部完成。比预想的,早很多。

看来今晚,不用熬通宵了。

我迅速沉沉睡去。怀里的课宝宝,温存而甜腻。

第二天,唐山税东中学的课堂,晓东老师的学生,还有我,都像花儿一般的绽放。

我知道,经由我的课,又有很多朋友,找到了一些生活中被遗忘,被弄丢了的幸福。

这就是青春语文的价值。

青春语文课,真的都是很纯粹的语文课,但她们,又都是货真价实的生命课。

《范进中举》备课思路

文/陈晓东

备课原则

:长文短教,选点切入,注重朗读,思维流动。

具体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

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有这样一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大家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吗?(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平步青云,登堂入室,拜见帝王。)是什么有如此巨大的神力能让人的生活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2.解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小说《范进中举》,请同学板书作者吴敬梓,教师点评。范进的“进”,“进”有前进、进取,科举又有进士一说,文中第一句也说:“范进进学回家”,这样看来,你推测名字中含着父母怎样的期待。(包含了父母对范进将来学有所成,飞黄腾达的殷殷期待)中举,文章开头范进的“进学”是指考中秀才,而中举和“进学”不可同日而语,一世中举,三世为爷。中了举人就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笔试不中,也有做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二、一字立骨,辐射全文

(一)抓住“好”字,读出惊喜

范进确认自己中举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投影出示: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

(引导学生表情朗读,并且做出“拍”和“笑”的动作。噫,要读出惊讶,惊喜。)

(二)抓住“好”字,研读文本

师:在该片段“范进发疯”中,范进反复说“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请同学们深入文本进行探究,范进反复说的“好”,到底好在哪里呢?”

教师预设:

A.家庭地位提高了

1.贺礼的变化

中秀才时胡屠户只带了“一挂大肠、一壶酒”来祝贺;而中举后他却带了四五千钱和七八斤肉,后头还跟着个小伙计。

为什么带个小伙计?(提升自己的地位,不能给女婿丢人)

2..称呼的变化以及人称的变化

开始是骂范进:(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做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的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把“啐”的动作要做出来读起来感觉就有了)

中举后: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接亲,我觉得自己的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

(读的时候,要哈哈大笑,让学生在朗读时候,骂出来,笑出来,这样气氛就有了!)

3.动作的变化

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

披了衣服,

着肚子去了”;(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

低着头

,笑迷迷地去了。”

这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揭示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市侩心理。

4..心理的变化

“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还是怕的,那手早

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胡屠户站在一边,不管那只手隐隐地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那里是手在颤抖,是心在颤抖,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胡屠户市侩无耻。

B.邻里关系改善了

好,在范进中举前,家里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东西了,在母亲快要饿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送一口救命粮,没有一个人露面。范进的门庭真是冷落到了极点。

然而中举的喜报一到,这群好像是被导演有意藏在幕后的人物,便一齐蜂拥而出,走向前台来看热闹、贺喜、劝慰伤心哭泣的老太太,还主动拿出鸡蛋、酒、

鸡来款待报子,就连范进发疯时跑丢的

那只鞋

,也有人特意去找回来替他穿上。

众人抢救发疯的举人老爷时:那“众乡邻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

了半日”。

这个“舞”字用的妙极,手舞足蹈,漫无章法,这哪里是在正经救人,分明是谄媚奉承,殷勤作态,邀功请赏。

C.社会地位尊贵了

好,连一向没有往来的张乡绅也送来了银子和房子。

这时连那派头十足的阔乡绅张静斋也主动登门“攀谈”来了,又是送银子,又是送房子,一下子从“一向有失亲近”,变成“年谊世好”,“如至亲骨肉”了。这时范进的门庭真是热闹到极点。

噫!好了!我中了!

(引导学生再读,带着拍手的动作,读起来!)

教师小结:

一个“好”,真是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样的一种恶浊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种引诱,又是一种挤压,让人不由自主地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抓住“噫”字,读出叹息

噫!好了!我中了!

“噫”在古代汉语里往往表达两种语气,一种是惊讶,惊喜,我们刚才围绕“好”子进行了具体分析;“噫”字还有一种语气,那就是表达一种“叹息”,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范进中举》这篇小说里,“噫”字我首先读出了惊喜,但是细细咀嚼,我更读出了惊喜背后还有作者那一声长长的叹息——

现在我们就变化一下这个句式,变换成第三人称,体会文字背后作者的那一声长长的叹息——

噫——,好了!范进中了!但是

1.噫——,好了!范进中了!但是他为了科举付出了一生最好的光阴,头发花白,垂垂老矣。

2.噫——,好了!范进中了!但是还有多少个范进还在科举这条路上盲目痴迷,空耗着自己的青春年华啊!

3.噫——,好了!范进中了!但是却已经成为了一个可怜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

4.噫——,好了!范进中了!但是他却被扭曲了心灵,成了一个可悲的社会寄生虫。

5.噫——,好了!范进中了!但是他却迷失了本性,几近痴狂,成了一个没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灵魂的行尸走肉。

师总结“好”的内涵:

这一个“好”字,对范进而言,通过中举改变了他的地位和生活状况,看似是一个喜剧,但是他把几十年的光阴浪费在科举考试上则是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扼杀了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剧。

范进:好——可悲!

科举制度:好——可悲!

教学目标:

1.聚焦核心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写作背景,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聚焦核心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写作背景,探究小说主题

学情分析:

《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这个形象让人深思。作为学生,这样的科举制度离他们很远却又是那么有对比性。所以更应该从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个角度入手,通过范进的疯态描写和中举前后的性格变化的分析清楚地理解主题。

课前预学:

1.自读课文,筛选信息,完成《范进履历表》的填写。

2.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请从文中概括出各种变化。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

师: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有这么一个人,为中秀才,整整考了

年,这

年来,他历尽人间酸辛饱尝世态炎凉,所幸的是到

岁时终于中举了!他就是——

生齐声:范进。

师:范进何许人也?

(屏幕显示)

:范进是个读书人,年龄是

岁,家里有母亲和妻子,相貌特征是尖嘴猴腮,疯了后

散着头发,满脸污泥

。在中举前胡屠户欺压他,中举后屠户、邻居、张乡绅都来讨好他。

师:说得很具体,有补充吗?

:尖嘴猴腮是范进没中举前胡屠户评价他的,中举后,胡屠户说他相貌好。

师:是什么让胡屠户眼中的范进产生了变化?

生齐声:中举。

一、聊聊整体情节

师:随着范进中举,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家在预习时注意到都有哪些变化吗?

: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和称呼变了,当范进中秀才时,胡屠户来送礼,“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坐下来便挖苦范进“现世宝”穷鬼,说范进中相公,是靠他“积了甚么德”,还要立起“规矩”。等范进中举后,立即带着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正来贺喜”。邻居和张乡绅对范进的态度也变了。张乡绅和邻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范进去参加乡试,家里饿了三天,也没见他们送钱粮。中举后却竭力拉拢讨好他。

师:范进自己呢?

:他对胡屠户的态度和称呼发生了变化。中举之前,范进是个唯唯诺诺、逆来顺受的人,胡屠户骂他是现世宝、烂忠厚没用的人,他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中举后范进腰杆就挺直了,开始叫胡屠户“老爹”。

二、聚焦核心情节

师:面对中举,范进当时的反应却是——

生齐声:疯了。

师: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范进发疯的

(屏幕显示)

师生共读语段。

师:我们能从这个语段中读到一个怎样的范进呢?

学生在书本上进行批注,教师巡视。

师:我们同学有从动作描写上分析,有的从语言描写上分析,还有同学从侧面描写分析。还有同学从多个角度分析。真好啊!接下来,我们就来分享彼此的赏析成果。

:从拍、笑、跌、跑、踹、挣等动作描写中,看到了范进这几十年的辛酸,在中举这一强烈的刺激后,终于疯得不知东南西北。从“噫!好了!我中了!”的语言描写中看出范进的人生追求就是中举。所以范进是热爱读书,为了中举付出所有的一切的读书人。

师:你的发言用上分总的结构模式,太喜欢了。

生6:我从“往门外飞跑”“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中看到了范进的虚荣心。就连疯了,范进都记得中举的荣耀是需要跟别人炫耀的。我还从拍、笑、跌、跑、踹、挣等动作描写看到他虽然疯了,但他并没有忘记中举带来的幸福。所以范进是个虚荣的人。

:范进的语言虽然很短,但是很相似,都从感叹词开始,“噫!”看出他对中举的惊叹,对自己寒窗苦读的感叹,对自己终于可以出人头地的快乐。所以范进知道自己中了后,看榜是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因为他对中举执念很深,又经历太多失败,所以不敢相信。还有从众人“拉他不住”的侧面描写中,可以读出范进疯劲很大,受刺激很深,一心想要到外面跟人炫耀。

师:真好,都分析到了语气词。同学读书读得太细了!那同学有想过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吗?

(屏幕显示)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生8:范进从小考到五十四岁,整天受到胡屠户和邻居的嘲笑鄙视,这次考试后,家里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忽然听闻愿望实现了,狂喜之下,一时接受不了,自然就会疯。

师:你是从人物的经历分析出情节发展走向。

生9:因为对于范进来说,他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科考,这过程中应该有很多次失败,他的神经已经很脆弱了,这时的中举消息太过惊喜,他的心理就承受不了,容易发疯。

师: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分析,也有道理。现在,让我们跳出这个情节,从整篇文章情节安排的角度再去思考:吴敬梓为什么要让范进疯掉?

生10: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周围人趋炎附势的嘴脸。

生11:体现范进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他已经为了科举走火入魔了。(该同学发言后,再无别的同学举手,教室安静了。)

三、探究主题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在这个情节里我们看见了范进的丑态,如果这是一场戏剧,观众必然会在这个情节中捧腹大笑。康德指出:“在一切引起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悖理的东西存在着。”这个荒诞悖理的东西是什么?

生七嘴八舌:封建科举制度。

师:封建科举制度为什么会荒谬悖理?

(屏幕显示)

师:从以上材料中,我们读到关于科考的哪些信息?

生12:清朝的科举制度跟之前的制度已经不同了,改变了招贤纳才的初衷,成为控制知识分子的手段。而且,科举制度实行了八股文制度,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科举士人在清朝有特殊的社会地位。

师:原来历经千年风霜的封建科考制度行进到清朝,已经异化成一个荒唐悖理的东西了。

板书:

异化的封建制度

师:在异化制度下,人又会变成什么模样呢?让我们回到范进的履历中。

(屏幕显示)

师:请从家庭的角度说说,范进的身份。

生13:他是个丈夫,也是儿子。

师:一个54岁的读书人,一个丈夫、一个儿子,肩上先要担起的是母亲和妻子的生活。而事实上——

生14:他只管自己读书,没有为家庭做过任何事。

师:文章第二段,胡屠户就说了一句:“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胡屠户的话虽然难听,但却让我们从中听出了哪些信息?

生15:范进从来没有好好想着怎么用劳动去承担起一个家,只把心思放在科举高中里,家里的两个女人都快活不下去了。

师:范进中举的那天,家里已是饿了——

生齐读:两三天。

师:放榜那日,家里没有——

生齐读:早饭米。

师:他的母亲此时已是饿得——

生齐读:两眼都看不见了。

师:母亲迫于无奈,只能让范进卖掉家里的——

生齐声:生蛋的母鸡。

(屏幕显示)

师:大家知道在没有劳动力的贫穷家庭,生蛋母鸡意味着什么?

生16:一个劳动力。

师:从当时的情况看,生蛋的母鸡比范进对家庭更有贡献力。但是,也只能卖了。从这几句话中,同学发现范进是个怎样的读书人?

生17:不负责任,自私自利的人。

师:作为一个男人,没有能力去赡养母亲,养活妻子,只醉心于封建科举。可想而知,他的灵魂已经在一年又一年地渐渐沦落,到最后便对自己家人的死活不管不顾了。而当时的社会中,又有多少这样为科举而不懂营生的人呢?

板书:

醉心科举、不懂营生,灵魂萎缩。

师:再从他应对胡屠户的态度上,我们还能发现范进哪些特点?

(屏幕显示)

生18:范进是个忍辱负重的人。

师:你结合具体的语句再分析。

生18:中了相公,胡屠户说范进是“

现世宝穷鬼

”,范进还说他“见教得是”,看出他忍辱负重。

师:什么叫忍辱负重?

生19:就是忍受别人的侮辱。

师:你只注意到“忍辱”,却忽略了“负重”两个字。在历史上,司马迁不轻易放弃生命,遭宫刑还创作《史记》,这是“忍辱负重”;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是“忍辱负重”;韩信遭胯下之辱而后能统帅雄师百万,是“忍辱负重”。范进符合这个标准吗?

生齐声:不符合。

生19:懂了。应该是忍气吞气,胆小怕事。

生20:胡屠户一点都不尊重范进,甚至是瞧不起他,一见面就骂他,还对他吐口水,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范进却只是忍气吞声、胆小卑怯。这就看出范进是个懦弱猥琐、自卑自贱的人。

师:尊严,可以说是文人最重视的一样东西。文天祥、方孝孺等等,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尊严、保持自己的气节,宁死不屈。而范进的这种自卑自贱,完全没有一个文人的“傲骨”,呈现出的是一副卑躬屈膝的奴才相,丧失个人尊严的可悲嘴脸。

板书:

卑躬屈膝的奴才相,丧失个人尊严的可悲嘴脸

师:再看他中举之后,见到张乡绅的模样——张乡绅攀谈道:"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

生齐读: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师: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生齐读: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师:发现范进家很贫穷,就送房子,送银子。

生齐读:范进再三推辞

师: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见外了。

生齐读: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辑谢了。

师:又说了一会

生齐读:打躬作别。

(屏幕展示)

师:这又是怎样的范进?

生21:感觉很擅长交际,跟之前在胡屠户面前唯唯诺诺的样子完全不同。

师:虚伪圆滑,深谙做官这一套。一个连考二十来年都不中的读书人怎么会官场这一套应酬呢?

生21:说明他除了读书外,就学习这一套,表明他很想要做官。

板书:

醉心功名,虚伪圆滑

师:这就是真实的范进,一个在异化的制度下异化了读书人。

板书:

异化的科举制度

异化的读书人

师:面对此现状,在《儒林外史》的第一回中,就传来了惊心动魄的呼喊——

一代文人有厄!

板书:

一代文人有厄!

师:什么叫

“厄”?

生22:厄运。

师:厄的本义是困厄,遭遇困境。谁能结合刚才我们的分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23:这句话是说清朝的文人遭遇困境了。因为清朝的封建科举制度不再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已经异化了,在这样的异化制度下,读书人也异化了,醉心科举、不懂营生,灵魂萎缩;卑躬屈膝的奴才相,丧失个人尊严的可悲嘴脸;醉心功名,虚伪圆滑。异化了的读书人不再是真正的读书人。

师:扣住“异化”这个关键词展开分析,很棒。

生24: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文人才能真正为国家和百姓做事情。而在异化了的封建科举制度之下,只能选拔出一些异化了的读书人。这些读书人不能为国家百姓做事,只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这就是一代文人之厄。

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异化制度又怎能选拔出真正的士,甚至极难培养出真正的士。清朝严复就这样点评八股取士的科考制度——

(屏幕显示)

师生共读。

师:更可悲的是,在这样异化的制度下,被异化的只是范进一类的读书人吗?

生19:还有胡屠户、张乡绅和乡邻这样趋炎附势的人。

师:异化的科考制度异化了读书人,更异化了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富贵、功名这些名缰利锁牢牢牵住了世人的心,正常的人被异化,变得荒诞与扭曲。这便是这篇《范进中举》的讽刺意义所在,也是《儒林外史》的讽刺意义所在。

板书:

异化的社会价值体系

四、认识作者

师:身在异化制度之下的作者又为何能清醒地看见异化的症状呢?现在让我们认识一下作者。

(屏幕显示)

学生轮流朗读吴敬梓的人生简历。

师:吴敬梓的一生是经历了挫折苦难的一生。至亲早亡无所依凭、家族争产、科举受辱、家道中落,至死与困窘相伴。鲁迅曾说:“泪和笑只隔一张纸,恐怕只有尝过泪的深味的人,才真正懂得人生的笑。”

(屏幕显示)

:我们读《范进中举》,读《儒林外史》,读到“在一切引起撼动人的大笑里必须有某种荒谬悖理的东西存在着”的原因正是因为吴敬梓历经悲愤痛苦后,将自己对人生的领悟融注到自己的作品中。

今天,我们聚焦“范进中举发疯”这个情节,通过探究“范进为什么疯”“范进发疯的意义”两个问题,发现科举制度的异化,进而对范进“异化了”的形象的挖掘,得出异化的制度异化了读书人,也异化了社会环境。这样的阅读探究过程,我们同学学会了吗?

《儒林外史》中,还有一个在异化制度之下慢慢被异化的人物匡超人,让我们用这样的阅读方法尝试着去品读他。

板书:

《范进中举》听课实录和思考/肖培西

一、导入:可笑的情景,你们印象深刻的有哪些?

学生说小说的相关情节。

(评:这其实可以完成小说的情节梳理,老师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回答,把各个可笑情节提炼出来,整合,就能完成对小说内容的梳理)

二、研读“范进疯了”

教师出示ppt,范进疯了“我中了”,“范进不看便罢……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这个语段。

学生读。

思考可笑在哪里?

学生分析,读相关细节。

有哪些不合情理,很好笑?

范进为什么会晕过呢?

扣着动作和语言

‘好!我中了!’,“好”在哪里?

为何执着于考试?对范进来说,什么最重要?得出结论:热衷科举功名。

教师出示ppt,科举制度。

我们现在考试目的?

~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评:能够聚焦核心语段,探究人物性格,并分析性格性别原因,思考社会。简洁,准确。但是碎问过多,难以形成有效深邃的思考,激发探究的欲望,构建学习的氛围。问题要精,追问要恰当,要用问题探究激发阅读兴趣。还有,结论太简单化,范进疯了可以引发很多的思考,多元化去探究,小说的价值就体现了。嘲讽、批判、同情等等,不一而足)

三,研读胡屠户

还写到什么?

学生回答“胡屠户”,ppt出示胡屠户打嘴巴的细节。

师生研读。

作者写的比较多的是胡屠户的手。

有哪些不合情理和很好笑的地方?

对比前后态度。很讽刺的意味。势利,贪财。

其他人呢?巴结讨好。

众邻居的各种表现。怎样的世风人情?

世态炎凉。

(评:从范进到胡屠户,重点突出,教师教学的步骤很清晰。应该从“范进疯了”的阅读示范到“胡屠户打嘴巴”研读实践,如何结合相关描写探究人物典型性格,这样举一反三,教学更有意义,也才能转化为能力的培养。)

四、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

介入《儒林外史》

讽刺小说特点,结合小说分析

鲁迅评论点《儒林外史》

(喜剧,悲剧,学生知之不深,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问题去引发深层思考。根据学生学情去设计,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要充分有效地利用文本,要充分有效地展开学生学习,结尾水到渠成,更有力量!自然美)

课堂实录片断:《范进中举》的细节描写品鉴

师:细读5段,刻画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的疯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生1:有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2:语言描写:“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生3:动作描写的地方很多,比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等等。

生4:神态描写有“笑”、“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师:嗯,大家找得都不错。注意“牙关咬紧,不省人事”是动作描写还是神态描写呢?

生5:咬紧,应该是动作描写。

师:对。是动作描写。但因其“牙关咬紧”之动作,想见其神情紧迫抽搐之态,将其理解为神态描写,也是可以。

(这一教学环节:课前未曾思量到学生会有这里出现疑问。我将“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作如此指导,也不知妥否?值得商榷!)

师:我要强调的是,在这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过程中,吴敬梓同时还运用了细节描写,你能找出哪些是细节描写吗?

生:一脸懵逼态。还有细节描写吗?

(这一教学环节,是临时加上去的。预设中的细节描写是属于直接告之的知识点,但课堂上学生表现突然有点懵。我意识到,他们对于细节描写的界定是不清晰的。事实上,很多老师也是含糊其辞的,我于是按着自己的理解,天马行空作了如下指导——)

师:谁来帮我解释一下什么是细节描写?大家不妨这样思考理解,细节当与什么相对?

生6(试探回答):细节就是局部描写?

师:局部描写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生(异口同声):整体描写

师:对了噻,细节就是局部,而且是一般人觉察不到、忽略掉的局部,是细小至微的局部。作家通过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呈现还原了小说的“真实”。回到语言描写中来,你发现,吴敬梓写了一个什么样的语言细节?

生(恍然大悟):写了一个“噫”字!

师:这是一个什么词?

生:语气词。

师:表什么语气?

生7:表惊喜。

师:你确定是惊喜吗?

生8:是惊异。

师:对,这里的“噫”字,是一种惊异而不是惊喜,它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难以置信,范进科考20多回,直到54岁才考中举人,这多年的努力都是在不断的失望失落、失利失败的煎熬与痛苦中度过,突然看到报帖榜上有名,是不敢相信,是难以置信!

“噫”这一语气词,透露出人物诸多的情绪情感。它就是属于语言描写中呈现出来的细节描写。

请大家作好批注。

师:既如此,请问动作与神态描写中如何呈现细节描写?

生9:“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中,

通过数量词体现了细节描写。

师:非常好。这“一遍”、“一下”、“一声”即为细节描写。

这些数量词的强调,意在突出范进的疯态的即将发作。其神经质的反应,暗示出范进的精神开始不正常。

小说多处用数量词来呈现细节,你还能找出来吗?

生10:比如“一脚踹在塘里”、“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鞋都跑掉了一只”,这里都运用了数量词来呈现细节描写。(大家表示赞同!)

生11:胡屠户贺范进考中秀才,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贺范进考中举人时,是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师:这个礼物的变化体现了什么?

生12:考中秀才和考中举人的待遇不一样。

师:确实,这个待遇差别太大了。譬如你半期考试的等级,A等级和B等级,拿回家去,你的待遇会一样吗?

生:神情了然,皆笑。

师:贺范进考中举人,是他亲自提的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吗?

生13:不是,是胡屠户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的,即男佣工提着的。

师:胡屠户还能雇得起一个男佣工,看来他还是比较富的,虽然只是一个屠户。同学们,这就是小说里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透露出的信息量巨大。大家一定要多加关注。

生14:“我女孩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这里也用了细节描写。“十几年”与“两三回”是数量词。

师:范进中举前的生活用度,通过胡屠户之口道出,这叫什么描写?

生:侧面描写。

师:对。你们这里看出了哪些信息?

生15:范进家很穷。

师:还有呢?

生16:范进只顾去读书科考,没有赚钱养家的能力。

师:很好。还有呢?比如你看出胡屠户什么?

生(恍然大悟):胡屠户对女婿很嫌弃。即便不喜女婿,却连着女儿的死活也不管了,一个杀猪的人家,女儿却十几年,猪油也不曾吃过两三回,这说明胡屠户对女儿女婿很冷漠,是个冷血的人。

(这一教学环节:虽然与数量词的细节描写相关,但就研读5自然段范进的疯态而言,发散得有点远了,课堂上没有及时收得住。悲剧是课时任务没有按预期完成。时间的控制性必须加强!)

师:这就是细节描写的力量,我们发现,通过语气词、数量词来呈现语言和动作描写中的细节,神态描写中有无细节之处呢?你们是否注意到吴敬梓在写“笑”时,也是有差别的。

生17:“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拍着笑着”。

师:我们发现,

在描写“笑”时,笑有程度的加深,从“笑一声”到“大笑”;笑的情态有变化,从“拍着手大笑”到“笑着……飞跑”。这就是细节描写

。小说正是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加入了细节描写,才将人物刻画得如此惟妙惟肖。《范进中举》中的细节描写比比皆是。期待同学们长出一双慧眼,找出细节描写,深入品味吴敬梓非同寻常的讽刺艺术。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片断2:胡屠户的投资与回报

师:围绕“范进中举”一事,范进的亲戚代表胡屠户前倨而后恭,一副大肠换作七八斤肉,一瓶酒转而为四五千钱;他的左右乡邻也一改从前冷漠无情“饿了两三天”无接济,现在友善热情“拿鸡蛋白酒,背斗米,捉两只鸡”,甚至还帮范进寻鞋、穿鞋。从前无缘拜会的张乡绅也来送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五十两,外加东门大街繁华地段的豪宅三进三间。这些人变了脸嘴,变了行为,但他们有一样东西是未变的,知道是啥不?

生1:嫌贫爱富

生2:趋炎附势

生3:阿谀奉承

生4:圆滑世故

师:大家说的不错,他们变了嘴脸,变了行为,但他们的心眼是没变的,长着一双富贵眼,心掉钱眼里。爱富,爱权,或者说爱官。这就是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这就是世态炎凉。

(师生对话一:进入对社会环境的批判层面,但同时也不止于这一层面,进一步展开深度挖掘,剖析人性。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师:范进中举,就意味着当官,当官就意味着发财。于是,大家就开始“爱”他了!他们付出的“爱”有没有回报?

生:肯定有。

师:那你们找找看,胡屠户有没有得到回报?

生5:胡屠户提了四五千钱去,结果范进最后给了他六两银子。

(师生对话二:以前的教学,我都会止于此处。但这一回,我变聪明了些,对于人性的深度剖析,绝不能止于“所谓回报就是礼尚往来。回报还有大小之别,这正见得人性!于是我继续指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

师:能不能把课文里提到这处细节给大家念一念?

生5:“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师:这是范进说的话,请注意一下,之前胡屠户提钱去的时候是如何交代的?

生5:是说四五千钱。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五千钱?

生6:之前是烧汤的二汉提着的,胡屠户自以为自己是举人老爷的丈人,地位陡然升高,是有脸面的人了,讲排场让男佣工拿的,故而含糊其辞,以示阔绰大方,实际可能没有五千钱。

生7:七八斤肉也是没有细说,估计胡屠户平日里卖肉,多半也是缺斤少两的,给女婿的贺礼也是能打点折扣就打点折扣。

(师生对话三:指导学生关注小说细节,正是大家经常忽略的细节,突显出小说特别的魅力。)

师:为什么范进如此清楚地说出“拿了五千钱来”,然后又强调“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生:一片茫然。很显然,他们还不够精明。

师:再次启发,并板书示意:

胡屠户:五千钱(铜钱)

范进:六两多(银子)

师:打个比方,胡屠户拿钱是十块十块地给,而范进回报是百元百元地给。铜钱与银子的价值是不对等了。一两银子等于多少铜钱?(掩饰地笑了一下,大大方方地接着道)其实我也不知道古代钱币的换算,大家可以是百度一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胡屠户前期的四五千钱的投资,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大家笑!)

(师生对话四:学术型教师,对古代钱币的换算也当仔细查证一下资料,以便上课时就此处细节给学生侃侃而谈,做到应付自如,偏我常常是临场发挥型选手,总也预估不到,所以“天才的发挥”往往挥到半中央就狠狠掉下来了!真是打脸啊!)

师:范进特别强调两个数目的对比,说明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8:说明范进很精明,他其实内心里门儿清,并不像前面所表现的那样唯唯喏喏,懦弱无比。

师:对,范进这里特别地强调,其实是想向老丈人表明,其实你送的钱不足五千钱,但我回赠予你的,却是六两肯定有多的。这个“四五千钱”到“五千钱”的转变,是范进给丈人补足了脸面,同时也狠狠地抽了胡屠户一记耳光!强调钱之数目,即在于表明亲情之间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

(师生对话五:这一部分是我给学生作的深度解读。学生需要注意此处细节背后的范进形象,注意到他在身份地位发生转变后,紧跟着行为方式也在转变。注意到范进说话的潜台词,但很显然,我过多地与学生展开对话,教学方式略呈单一,缺乏学生活动的设计。现在想来,我可以作如下这样设计:

设计一:请想象一下,或者请写出范进送胡屠户六两多银子时的心理活动;

设计二:现场模拟范进叫胡屠户进来之前,他与浑家之间的对话。)

《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欣赏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

师:人生的四大喜事是什么?

生::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师:在古代,也有这样一位读书人,他金榜题名后又上演了一场怎样的闹剧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吴敬梓的《范进中举》。

二、板书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

点评:让学生一起书写,并找一名同学介绍作者。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看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点评: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点评:首先,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体现了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

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生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生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生: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生: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生: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生: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生: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点评:其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好”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课文的主题。]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生: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生:还毒害了人民。

[点评:最后,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点评: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点评: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平常之处显功力——特级教师李华平九上《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及评课

(老师从容的走上了讲台)

上课。(

学生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来和老师学说三句话:“学习着并快乐着,思考着并进步着,讨论着并升华着”

生(齐):“学习着并快乐着,思考着并进步着,讨论着并升华着”

(点评:邢老师注重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课一开始“学习着快乐着,讨论着升华着”等几句话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本节课希望同学们快乐、进步、升华,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大屏幕播放《范进中举》故事梗概视频

(点评:让学生观看视频短片,以影象赏析,形象可感,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情境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知更形象更具体,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

师: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内容吗?

生:齐答《范进中举》!

师:胡屠户刚笑咪咪地走出。这时就应了李宁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评书中“无巧不成书”一说,这时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现在这个范进,而是邻庄范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马上表现出参与状态)

(点评:进入学习状态之后,直接探究“四报报错了,中举的是邻村的范进不是这个范进,各路人会怎样表现?”这样安排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邢老师紧抓“不中”这个预设情境,让学生探究人物,教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这里邢老师使用了一个反向思维的方式,选取“不中”这个切入点,由果到因的去体会文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课本为依据,认真解读文本信息,才能说出自己对各色人物的理解,随着教者的点拨学生认识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取决于“中”与“不中”,牵一而动全文。以范进“不中”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小说中的人物,理解他们性格的本质特点)

师要求:学生分成范进组,胡屠户组,张乡绅组,乡邻组。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组的人物,要把人物的言行写下来,并要说明这样写的理由,去分析该组人物性格,还要假设自己是该组讨论人物应如何办?

(学生分组讨论十分钟,其间各组选代表将本组讨论要点写在黑板上。)

(点评:对这样一篇长课文,如果每个学生把课文中的所有人物都分析一遍,会需要很长时间,而邢老师把任务分配到各小组,既节省时间,又可以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你有一个见解,我有一个见解,交换一下就有两个见解。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思维锻炼,都会有丰厚的收获。这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真正达到长课文短教的目的。)

师:我们现在来共同讨论各组人物的表现,如果你有不同意见,包括本组人和其他组人均可以随时发言。先从范进组来,看范进身上发生了什么?

生展示本组讨论结果。

(点评:围绕“不中”学生探讨范进中举、没有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人物的性格及其思想情感及对他们的深刻认识。这也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生读:“天呐!我是范进,范进是我,中举的人一定是我,不是他,是我!”他推开别人,跑到外面,张开双手,转着圈子,并高喊:“是我,不是他!”他的妻子发现他又疯了,连忙跑了出去,当她快到他眼前时,范进重重摔倒在地上,两眼直直看着天,好像在埋怨老天的不公。老母看到儿子疯了,一口气没上来,离开了人世。

师:真可算家破人亡!你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范进热衷功名中举大喜,能疯。突然告诉他是骗局,是大悲,人在大喜大悲时疯是正常的,况且大喜时他刚疯过,他受不了这样的打击。

别组有生举手,师示意发言。

生:我认为范进不能疯。他考了三十四年,每次失败都不疯,说明他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生:(范进组同学站起来表示反对。)以前范进考的是秀才不能改变他命运,他一直在考说明他中毒很深,只有此次中举才能让他翻身做主人,他才能疯。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又突然失去了,心理是承受不了的。

师:很好!范进有疯的可能,也可能不疯,那范进有没有装疯的可能?

:有可能装疯,由范进和张乡绅的假意奉迎中,可以看范进是一个虚伪的家伙,他并不是表面的那种唯唯诺诺。

:范进装疯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避免他人来索要钱财,他心里清楚知道众人是冲着功名来的,所以他考了三十四年,而今没中,装疯抵赖。

师:假如你是范进呢?

生:我是范进,我会另谋一条生路。

生:我会继续考下去,反正现在都五十多了,还会干什么呢?

生:我会回家写书,学一学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等人。

(点评:一个

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师:范进如此,那胡屠户会有些什么表演呢?

(屠户组推选代表)

生读:胡屠户得知范进没中举而是一场误会后,气得上气不接下气,脸色突变,走进范进家,就听见一阵劈头盖脸的辱骂声:“我早就知道你不是天上的文曲星,本以为你苦日子过到了头,谁曾想空欢喜一场,看来打一巴掌是不够了,现在什么都没了,可怎么办呢?你竟然还敢叫我“胡老爹

今天的帐我要跟你好好算一算!”范进吓得一声不吭,人生的大起大落让这位老人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刚要回集市找鸡,见胡屠户瞪着眼睛,自己没敢动。

师:那你们的理由又是什么?

生:文中胡屠户在范进没中举前任意打骂到中举后卑躬屈膝的小丑形象可以看出胡屠户是个嫌贫爱富的人。

师:说出了理由,还说出了胡屠户的性格,那你是胡屠户该如何办?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废物,也会骂他一顿。

生:我是胡屠户,我会帮他找一份工作安慰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何必一条路走到黑。

师:你很善良,但文中的胡屠户不可能变得善良。那当过官的张乡绅又该如何表演呢?

(乡绅组推选代表)

生:张乡绅来到范进家,不由分说,令其随从进屋搜查,范进道:“老先生这是何故?”张乡绅道:“汝不是范进!”范进道:“晚生姓范名进,老先生为何说我不是范进?”张乡绅道:“汝不是范进!我所结识的范进年轻有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哪像你这尖嘴猴腮,我会送礼给你?完全是因轿夫领错了路,报录的人认错了户,在加上我与那亲切的世兄第多年不见,才让你这厮混过去,如今我去拜会我那世兄第,与他说说中举之事。”这时随从,从范进家搜出四、五两银子。张乡绅极了,“我赠你五十两,怎剩四、五两,余下五两哪去了!”范进不语。乡绅四下寻了一圈,见到范进丢在集上又被人送回的母鸡,便令随从抓了回去。

学生鼓起了掌

师:你的古白话文赢得了掌声,能就此谈一下你们的理由吗?

:文中范进家贫时看不见张乡绅的影子,可见范进在乡绅眼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去送房赠银完全是看范进中举了。

师: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那范进的邻居们又会怎样?

(乡邻组推选出代表)

生:众乡邻知道前三报弄错了,就又都聚在范进家,议论纷纷。先前那鸡蛋的,那白酒的,背斗米的,,现在都纷纷讨回来,并且恶语相加。有人说:“就你这样,我一看就没福样!”有人说:“哼!我还给你那鸡蛋吃,一点光都没借上,还让你白吃一顿!”“给你背了斗米,给你还不如喂猪呢!”“给猪吃还长点肉,给你呀!白废!”就这样众乡邻你一言我一语,把范进骂的找不到东南西北,说完还不罢休,还要当时所送来的东西,可有些东西已吃完了,乡邻们就拿他们家的东西。就这样他们家被洗劫一空。

师:你写的乡邻如同虎狼入羊群,有什么根据?

生:平时范进家都没粮食了,老母亲都饿得睁不开眼,众乡邻都不来,今天来了无非是看他中举了。要不就拿他取笑,欺负他。

(点评: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不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也体现了学生探究的的层次性,使学生更深刻的领悟了课文主题。)

师:以上各组发言都很精彩,我们知道众人围绕范进中举与否变来变去,那不变的是什么?

生:中举是一个标签,贴在谁身上都行。众人不变的是对权钱的追求,是趋炎附势。

师:的确如此。经过讨论我们知道文中的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虚伪、懦弱的人。胡屠户嫌贫爱富。张乡绅老奸巨猾。众乡邻趋炎附势。中举这个标签贴在哪,哪里就会热闹非凡。报录人眼中的范进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在报录人眼中范进是一个读书人。

生:是一个中举发疯了的人。

师:从书上

159

页看报录人给范进家人出主意治疯一段能看出什么来?

生:在报录人眼中范进是中举的千百举人中的一个,看来中举发疯是时有发生的。

(点评:以范进“不中”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小说中的人物,理解他们性格的本质特点,抓住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这一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现实,感受人物的语言动作,不就课文学课文,而是通过范进走出课文,感悟社会,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发学生多重对话、争论、辩驳。让学生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培养能力,完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交流的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析,让语文课堂呈现新的生机。学会这种思维方式,通过这样一个切入点来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从而领悟课文深远的社会意义。看似开放、随意的课堂,却展示了教师精心、巧妙的教学设计和熟练、老到的教学技巧。)

师:你说的很好,中举发疯不是个别现象。范进所处的天地构成了科举时代的病态社会,人们对权钱疯狂,人与人之间冷漠如冰,这里的哭声让人心寒,这里的笑声让人心酸,倍感凄凉。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有人曾写了一副对联入木三分的讽刺了这种现象。大屏幕打出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师生齐读

师:此幅对联缺什么?

生齐答:横批

师:请你到黑板上为对联写一个横批。

学生陆续举手,师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写的有:中举前后、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范进中举等

师:此时我们对文章有了一个完整印象。下面我们就其中的一个细节展开辩论。有同学说范进经过三十四年的苦读,三十四年的等待终于中举了,所以说范进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我们左边同学为正方:范进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右边同学为反方:范进不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现在展开辩论。

(点评: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对联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正:三十四年不是人生中的一个短时间,从年轻到老年始终做一件事,确实“坚忍不拔”。

反:我反对,虽时间长,但范进不顾老母和妻子挨饿,依然去考试,这说明范进不能用“坚忍不拔”。

正:正因为为了以后不让老母和妻子能吃好、住好。范进才坚持走科举之路,怎能说不是“坚忍不拔”呢?

反:范进如有“坚忍不拔”之志,那其科考就不能只为一家一己之利而应考虑国家需要。范进并没有考虑。

正:要为国家得先己强,如果自己不强,又何谈为国家。况且自己科举为了改变命运,并无过错。所以我还认为范进“坚忍不拔”

反:用不用“坚忍不拔”还要看范进本身是一个什么人,刚才讨论中我们看到范进挨骂时的唯唯诺诺,接受赠银时的虚情假意,中举前后的状态改变的圆滑,足以说明这个褒义色彩的词不能用在他身上。(掌声)

正:范进为了人生的改变,为了家境的改变,能顶着挨骂受辱的压力,走过三十四年,这其间要受多少白眼,受多少嘲笑,要在屡试不中后站立起来,这需多么坚强的意志,所以范进能用“坚忍不拔”。(掌声)

(反方学生刚要反驳时间到了师示意学生坐下,学生有不服之色。如果不是赛课现场有严格时间限制,我会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此时只能小结)

师:我们先辩论到此,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参考:

、看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贬义,也要看这个人做的事值不值得敬。

、坚忍不拔的结果一定是正义事业。

、坚忍不拔一定是主观努力而客观艰难。范进三十四年完全是出自主观努力吗?这些仅供同学们参考,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例子。小说中的范进真实的中举了,那他能做些什么呢?请你续写课文当成作业?然后找来《儒林外史》对照一下,或许能的更精彩。而本节课精彩的是同学们!下课!

(点评: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师生说再见,本课结束。

总评:

俗话说:

牵牛要牵牛鼻子

,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

牛鼻子

。《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要

牛鼻子

邢老师就

独创新境,

想他人之未想,反抱琵琶,逆向立意,独树一帜,显示出他独特的教学思维。

选取“不中”这个切入点,由果到因的去体会文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课本为依据,认真解读文本信息,才能说出自己对各色人物的理解,随着教者的点拨学生认识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取决于“中”与“不中”,牵一发而动全文。以范进“不中”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小说中的人物,理解他们性格的本质特点。最后利用对联揭示本文的主题思想。

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对联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一、开场语(5分钟)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到现在我才知道我们两堂课学生是一样的,真是吓死宝宝了!前面看到我们的美女老师上了一堂这么精彩的课,我的心怦怦直跳,我就在想下节课怎么上呢,结果下课了更惊险的是,你们没走——

谁来安抚一下我这受惊吓的小心脏?哪一位愿意安慰一下。

[简评:教师以示弱的方式求安抚,实际是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调整的一个策略。

既让同学们理解老师内心的真实感受,又引导同学们思考,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学方式,自己该以怎样的态度、心理来对待,减少了负面情绪。为排除外在干扰听课打下坚实基础。也彰显了华平教授机智幽默的个性。]

学生安抚:

生1:有开水吗?(递上一杯水)

师:这杯水喝下去,我的心就平静了,估计喝下去要到另一个地方去跑

还有谁来安慰我?

生2:我认为我们在座同学应暂时先换一个硬盘,我们重新接收一下您的教学,之后再把两个硬盘拼到一起。

师:太聪明了!意思就是说,先暂时把前面美丽青春的靓丽的王君老师的课存在硬盘中,放在一边,然后换一个新的硬盘,再把两个硬盘对接起来,真棒!

生3:老师,有压力就有动力,您别担心,没准儿您这节课会更精彩?

生4:您是惊喜还是惊吓?象范进那样找一个你怕的人。

没人怕我,我就怕王君老师。(此处教师将你怕理解成怕你)

大家这么安慰我,那让我们平复一下情绪,先把王君老师的课装到硬盘中开始今天的课。

二、检查预习:

(15分钟)

我知道大家读过课文了,那大家对课文中词语意思,是否都读懂了?下面让我们检查一下。

(一)展示4个词,看一下大家理解了没有,请把你的理解写在旁边。

1、“教导”什么意思?

生1:教育别人

师:第一段。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教别人怎么对待事物的态度

生3:我认为你不知道的事,我告诉你,有一种高高在上,讽刺与贬义

师:在具体的语境中,作“教训”解。

师:下一个“商议”

生1:恳求

师:恳求什么?与岳父商议,后面与同仁商议什么呢?考试,还是什么,考试需要商议吗?

生:请求老丈人借他缠。

你从哪儿看出。

生2:上文语境,从下文胡屠户的话中也能看出。

师总结:商议,是想向胡屠户借钱借缠。

下一个,“懊恼”在哪里?

生1:悔恨,生气。

你怎么看出来呢?前面胡屠户心理活动

生2:懊悔,烦恼。“手疼时烦恼”

师:那不疼时呢?

生3:害怕。

师:是“后悔,后怕”的意思,

再看一个词;世先生。

什么意思?“世”,两代之间都有交往。

师总结:我们要把词放到具体语境中分析词义。

(二)复述一下文章情节,尽可能用上这三个词语。

同桌俩先交流一下。

交流:两个都举手。

生:范进中了秀才,老丈人教训他。他在乡试中中举,疯了,胡屠户打他一巴掌,醒了,老丈人事后很后悔,从此被人称为世先生。

生:补充,老丈人打后很懊恼。

生补充:范进中了举人后,张乡绅来拜访他。

师总结:我们要熟悉课文内容,可以以词语为支架连起来,讲故事、做演讲都可以。

[简评:这个预习检查不是简单知识性的提问,而是要求学生寻词释义。能很快找到这4个词,需要学生对课文很熟悉,而且要具备很强的速读浏览阅读能力;学生能准确理解表达它们的含义,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境析义,上下文勾连比对。]

三:准确概括情节。(20分钟)

复习:词类有哪些?

范进中举中“中举”是什么词?什么短语?

师要求:沿着4个词指明的路径,从范进的角度,用4字短语概括4个故事情节。

第一个词“教导”。

生:丈人教导。

生:范进受教。受到胡屠户的教导。

师:去掉范进两个字,继续。

生:逆来顺受

师点拨:是概括情节,不是概括性格

生:丈人委教

(学生思维受阻)

教师范读,大家看能不能将文中关键词连起来。

教师读得有声有色。胡的颐指气使,语速的快,语调的高扬,猪油只吃了两三回,可怜可怜哟。

生:唯唯受训

生:唯唯受教

师提醒:文章开头写“范进进学回家”,我概括为“进学被训”(做了什么,受到的待遇,注意用上“被”字)要求写在书的旁边。

生:借钱被骂

生:中举被打

生:乐疯被打

师:比我概括得好

生:中举被喝

解释一下。范进被打后清醒过来

师:世先生这个词在哪儿出现?谁说的?

生:中举被攀

生:醒来被贺

师:我概括的是“被”

有的发生在中举前,有的在中举后;有的跟胡屠户有关,有的跟张乡绅有关,

还有没有没写的情节?按照题目来看,就象写做饭,要写怎样做饭,可文中怎样中举没写,后面再讨论。

[简评:1、教师在要求上加了3个限制条件,对学生审题概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范进的角度”,运用4字短语,概括4个情节。学生自然会暴露思维缺陷:角度跑偏,表述成“丈人教导”,或将情节与人物混淆,或不是主谓结构。最后教师给出了示范点拨:“进学被训”,要体现人物做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待遇,注意用上“被”字。这回学生思路打开了,后面两个情节的概括很顺利。]

四、用2、3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概括,阐述你看一个什么样的胡屠户一个什么样的范进?(7分钟)

生:范进:逆来顺受、卑怯懦弱;胡:凶神恶煞,趋炎附势

生:胡也是个嫌贫爱富的人。第2段,与胡商议时不借给他钱。

师:非常好!一句话点明观点,后面接着分析。

生:阿谀奉承。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的恭敬态度。

生:胡是个唯利是图的人。

生:范进,乐衷功名,逆来顺受;胡:趋炎附势,巴结权贵,嫌贫爱富

师总结:先概括提炼,再拓展开去。做什么事要有思路。

师:还看出什么了?

生:科举制度的局限性,毒害。考了34年。

问学生一年考不上会怎样,“一次考不上就不考了”。

师:想象一下,会怎么写他中举?

生:不懈努力。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循环往复。

师:想象一下范进会用心灵鸡汤怎么鼓励一下自己?

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生:范进会想得很肤浅。比如“再考一年,考上就是有钱的了。”

[简评:1、概括人物环节,学生训练有素,思路清晰,教师只是对学生表现及时肯定,点明思路。2、引导学生想象应怎样描写范进中举的情节,没有做无限制的发挥,而是点到为止。]

五、分析小说的艺术布局:

(一)师:范进怎么中的举没写,为什么不写呢?同桌交流一下。(20分钟)

生:小说主要是讽刺,不是要表现他怎样中举的,而主要是描写中举后人们的表现,这样安排与主题有关。

师:那删去中举前?

生:不能删,前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应世态炎凉

师链接:《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考中秀才时的样子:穷酸秀才。那文中哪些文字写他考举人的?用了多少文字?

(二)师问:可不可以减一个情节?

生:减最后一个有关张乡绅的情节,因为评议中前面没有铺垫,突然出现;范进中举,乡人的表现已足够。

生:反对。邻居与张乡绅不是一个性质,送的礼也不一样;张乡绅比邻里更正式一些。突然出现,恰恰说明以前不交往,反而更突出了张的巴结。

生:删去被岳父打的情节。因为占的篇幅太大。范进长期受老丈人的折磨,不必写被打。

生:反对。被打是重点。小说一方面写科举,另一方面就是表现世人的趋炎附势。通过对比,来突出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态度的变化,他并不愿去打。

师总结:以这种方式,去考究一下其他两个情节可不可以删,就能理解作者写作的匠心所在。

(三)师问:那可不可以加一个情节?

生:不主张加。这四个情节既不能少也不能多。

生:情节不可以少,可以加,能为主题服务,可以加。

或许或以在范进被老丈人训时可以加

生:邻居在他中举前的态度可以加一些。文中写中举后送鸡送礼。

生:补充一下。文中之前有提到,邻居对他是漠不关心的,“家里饿了两三天”。

师总结:学习经典作品,就要不断地揣摩,能不能删一删,加一加,正体现作者在围绕什么东西写,为什么用这些材料,而不用那些材料,为什么用那么多材料,而不可再添再删。

[简评:此处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体味小说艺术布局之妙及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只用了简单的“为何不写中举情节?”“情节可否有删减?”“可否增加?”三个提问,却引领学生去深度地思考文中诸多的匠心独运之处,如次要人物刻画如何运用笔墨,在文中作用是什么?围绕主旨如何进行材料的精选?学生思维在比较权衡中得以磨砺。]

六、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用上一两上短语。

生:对于文章内容的分析抓词概括。理解在文中的深刻含义,进行分段式的简单概括。

一个短语:抓词概括

生:词

生:短语:剖析,

生:分析人物,概括情节,

生:揣摩材料。自己反驳自己,推翻自己。

师:1、利用已学的知识,前后勾联,短语的知识。

2概括能力。提炼。用结构一致的短语

3、多揣摩作者的用心

[简评:在此环节,还不忘本课的主要训练目标以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精确的语言概括力。]

上课前,我的心情是“吓坏宝宝了”现在是“宝宝又活过来了”,谢谢大家!

[简评:首尾圆合,以时尚网络语言再显诙谐与心境,营造轻松氛围。]

七、课后主持人采访学生听课心得:

1、由点到面;调动积极性;李老师讲课抓住重点,教给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方法;

2、李老师注重概括,揣摩文意,直指文心

3、李老师注重语文概括能力,基本素养能力的培养,以后学语文概括要准确,而且要多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简评:一节课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语文阅读必须在文字揣摩、运用上下功夫,善莫大焉!]

《范进中举》课堂教学实录

(老师从容的走

上了讲台)

上课。(

学生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来和老师学说三句话:“学习着并快乐着,思考着并进步着,讨论着并升华着”

生(齐):“学习着并快乐着,思考着并进步着,讨论着并升华着”

(点评:邢老师注重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课一开始“学习着快乐着,讨论着升华着”等几句话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本节课希望同学们快乐、进步、升华,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

大屏幕播放《范进中举》故事梗概视频

(点评:让学生观看视频短片,以影象赏析,形象可感,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情境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知更形象更具体,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

师: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内容吗?

生:齐答《范进中举》!

师:胡屠户刚笑咪咪地走出。这时就应了李宁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评书中“无巧不成书”一说,这时来了四报说,前三报弄错了,中举的不是现在这个范进,而是邻庄范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学生马上表现出参与状态)

(点评:进入学习状态之后,直接探究“四报报错了,中举的是邻村的范进不是这个范进,各路人会怎样表现?”这样安排可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邢老师紧抓“不中”这个预设情境,让学生探究人物,教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这里邢老师使用了一个反向思维的方式,选取“不中”这个切入点,由果到因的去体会文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课本为依据,认真解读文本信息,才能说出自己对各色人物的理解,随着教者的点拨学生认识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取决于“中”与“不中”,牵一而动全文。以范进“不中”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小说中的人物,理解他们性格的本质特点)

师要求:学生分成范进组,胡屠户组,张乡绅组,乡邻组。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组的人物,要把人物的言行写下来,并要说明这样写的理由,去分析该组人物性格,还要假设自己是该组讨论人物应如何办?

(学生分组讨论十分钟,其间各组选代表将本组讨论要点写在黑板上。)

(点评:对这样一篇长课文,如果每个学生把课文中的所有人物都分析一遍,会需要很长时间,而邢老师把任务分配到各小组,既节省时间,又可以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你有一个见解,我有一个见解,交换一下就有两个见解。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思维锻炼,都会有丰厚的收获。这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真正达到长课文短教的目的。)

师:我们现在来共同讨论各组人物的表现,如果你有不同意见,包括本组人和其他组人均可以随时发言。先从范进组来,看范进身上发生了什么?

生展示本组讨论结果。

(点评:围绕“不中”学生探讨范进中举、没有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人物的性格及其思想情感及对他们的深刻认识。这也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生读:“天呐!我是范进,范进是我,中举的人一定是我,不是他,是我!”他推开别人,跑到外面,张开双手,转着圈子,并高喊:“是我,不是他!”他的妻子发现他又疯了,连忙跑了出去,当她快到他眼前时,范进重重摔倒在地上,两眼直直看着天,好像在埋怨老天的不公。老母看到儿子疯了,一口气没上来,离开了人世。

师:真可算家破人亡!你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范进热衷功名中举大喜,能疯。突然告诉他是骗局,是大悲,人在大喜大悲时疯是正常的,况且大喜时他刚疯过,他受不了这样的打击。

别组有生举手,师示意发言。

生:我认为范进不能疯。他考了三十四年,每次失败都不疯,说明他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生:(范进组同学站起来表示反对。)以前范进考的是秀才不能改变他命运,他一直在考说明他中毒很深,只有此次中举才能让他翻身做主人,他才能疯。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又突然失去了,心理是承受不了的。

师:很好!范进有疯的可能,也可能不疯,那范进有没有装疯的可能?

:有可能装疯,由范进和张乡绅的假意奉迎中,可以看范进是一个虚伪的家伙,他并不是表面的那种唯唯诺诺。

:范进装疯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避免他人来索要钱财,他心里清楚知道众人是冲着功名来的,所以他考了三十四年,而今没中,装疯抵赖。

师:假如你是范进呢?

生:我是范进,我会另谋一条生路。

生:我会继续考下去,反正现在都五十多了,还会干什么呢?

生:我会回家写书,学一学蒲松龄、曹雪芹、吴敬梓等人。

(点评:一个

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师:范进如此,那胡屠户会有些什么表演呢?

(屠户组推选代表)

生读:胡屠户得知范进没中举而是一场误会后,气得上气不接下气,脸色突变,走进范进家,就听见一阵劈头盖脸的辱骂声:“我早就知道你不是天上的文曲星,本以为你苦日子过到了头,谁曾想空欢喜一场,看来打一巴掌是不够了,现在什么都没了,可怎么办呢?你竟然还敢叫我“胡老爹

今天的帐我要跟你好好算一算!”范进吓得一声不吭,人生的大起大落让这位老人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刚要回集市找鸡,见胡屠户瞪着眼睛,自己没敢动。

师:那你们的理由又是什么?

生:文中胡屠户在范进没中举前任意打骂到中举后卑躬屈膝的小丑形象可以看出胡屠户是个嫌贫爱富的人。

师:说出了理由,还说出了胡屠户的性格,那你是胡屠户该如何办?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废物,也会骂他一顿。

生:我是胡屠户,我会帮他找一份工作安慰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何必一条路走到黑。

师:你很善良,但文中的胡屠户不可能变得善良。那当过官的张乡绅又该如何表演呢?

(乡绅组推选代表)

生:张乡绅来到范进家,不由分说,令其随从进屋搜查,范进道:“老先生这是何故?”张乡绅道:“汝不是范进!”范进道:“晚生姓范名进,老先生为何说我不是范进?”张乡绅道:“汝不是范进!我所结识的范进年轻有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哪像你这尖嘴猴腮,我会送礼给你?完全是因轿夫领错了路,报录的人认错了户,在加上我与那亲切的世兄第多年不见,才让你这厮混过去,如今我去拜会我那世兄第,与他说说中举之事。”这时随从,从范进家搜出四、五两银子。张乡绅极了,“我赠你五十两,怎剩四、五两,余下五两哪去了!”范进不语。乡绅四下寻了一圈,见到范进丢在集上又被人送回的母鸡,便令随从抓了回去。

学生鼓起了掌

师:你的古白话文赢得了掌声,能就此谈一下你们的理由吗?

:文中范进家贫时看不见张乡绅的影子,可见范进在乡绅眼中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去送房赠银完全是看范进中举了。

师: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那范进的邻居们又会怎样?

(乡邻组推选出代表)

生:众乡邻知道前三报弄错了,就又都聚在范进家,议论纷纷。先前那鸡蛋的,那白酒的,背斗米的,,现在都纷纷讨回来,并且恶语相加。有人说:“就你这样,我一看就没福样!”有人说:“哼!我还给你那鸡蛋吃,一点光都没借上,还让你白吃一顿!”“给你背了斗米,给你还不如喂猪呢!”“给猪吃还长点肉,给你呀!白废!”就这样众乡邻你一言我一语,把范进骂的找不到东南西北,说完还不罢休,还要当时所送来的东西,可有些东西已吃完了,乡邻们就拿他们家的东西。就这样他们家被洗劫一空。

师:你写的乡邻如同虎狼入羊群,有什么根据?

生:平时范进家都没粮食了,老母亲都饿得睁不开眼,众乡邻都不来,今天来了无非是看他中举了。要不就拿他取笑,欺负他。

(点评: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不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也体现了学生探究的的层次性,使学生更深刻的领悟了课文主题。)

师:以上各组发言都很精彩,我们知道众人围绕范进中举与否变来变去,那不变的是什么?

生:中举是一个标签,贴在谁身上都行。众人不变的是对权钱的追求,是趋炎附势。

师:的确如此。经过讨论我们知道文中的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虚伪、懦弱的人。胡屠户嫌贫爱富。张乡绅老奸巨猾。众乡邻趋炎附势。中举这个标签贴在哪,哪里就会热闹非凡。报录人眼中的范进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在报录人眼中范进是一个读书人。

生:是一个中举发疯了的人。

师:从书上

159

页看报录人给范进家人出主意治疯一段能看出什么来?

生:在报录人眼中范进是中举的千百举人中的一个,看来中举发疯是时有发生的。

(点评:以范进“不中”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小说中的人物,理解他们性格的本质特点,抓住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这一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现实,感受人物的语言动作,不就课文学课文,而是通过范进走出课文,感悟社会,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引发学生多重对话、争论、辩驳。让学生在这种平等的氛围中培养能力,完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交流的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析,让语文课堂呈现新的生机。学会这种思维方式,通过这样一个切入点来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从而领悟课文深远的社会意义。看似开放、随意的课堂,却展示了教师精心、巧妙的教学设计和熟练、老到的教学技巧。)

师:你说的很好,中举发疯不是个别现象。范进所处的天地构成了科举时代的病态社会,人们对权钱疯狂,人与人之间冷漠如冰,这里的哭声让人心寒,这里的笑声让人心酸,倍感凄凉。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有人曾写了一副对联入木三分的讽刺了这种现象。大屏幕打出对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师生齐读

师:此幅对联缺什么?

生齐答:横批

师:请你到黑板上为对联写一个横批。

学生陆续举手,师叫学生到黑板上写。写的有:中举前后、世态炎凉、趋炎附势、范进中举等

师:此时我们对文章有了一个完整印象。下面我们就其中的一个细节展开辩论。有同学说范进经过三十四年的苦读,三十四年的等待终于中举了,所以说范进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我们左边同学为正方:范进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右边同学为反方:范进不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现在展开辩论。

(点评: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对联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正:三十四年不是人生中的一个短时间,从年轻到老年始终做一件事,确实“坚忍不拔”。

反:我反对,虽时间长,但范进不顾老母和妻子挨饿,依然去考试,这说明范进不能用“坚忍不拔”。

正:正因为为了以后不让老母和妻子能吃好、住好。范进才坚持走科举之路,怎能说不是“坚忍不拔”呢?

反:范进如有“坚忍不拔”之志,那其科考就不能只为一家一己之利而应考虑国家需要。范进并没有考虑。

正:要为国家得先己强,如果自己不强,又何谈为国家。况且自己科举为了改变命运,并无过错。所以我还认为范进“坚忍不拔”

反:用不用“坚忍不拔”还要看范进本身是一个什么人,刚才讨论中我们看到范进挨骂时的唯唯诺诺,接受赠银时的虚情假意,中举前后的状态改变的圆滑,足以说明这个褒义色彩的词不能用在他身上。(掌声)

正:范进为了人生的改变,为了家境的改变,能顶着挨骂受辱的压力,走过三十四年,这其间要受多少白眼,受多少嘲笑,要在屡试不中后站立起来,这需多么坚强的意志,所以范进能用“坚忍不拔”。(掌声)

(反方学生刚要反驳时间到了师示意学生坐下,学生有不服之色。如果不是赛课现场有严格时间限制,我会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此时只能小结)

师:我们先辩论到此,老师给同学们一个参考:

、看这个词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贬义,也要看这个人做的事值不值得敬。

、坚忍不拔的结果一定是正义事业。

、坚忍不拔一定是主观努力而客观艰难。范进三十四年完全是出自主观努力吗?这些仅供同学们参考,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例子。小说中的范进真实的中举了,那他能做些什么呢?请你续写课文当成作业?然后找来《儒林外史》对照一下,或许能的更精彩。而本节课精彩的是同学们!下课!

(点评: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师生说再见,本课结束。

总评:

俗话说:

牵牛要牵牛鼻子

,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

牛鼻子

。《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要

牛鼻子

邢老师就

独创新境,

想他人之未想,反抱琵琶,逆向立意,独树一帜,显示出他独特的教学思维。

选取“不中”这个切入点,由果到因的去体会文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以课本为依据,认真解读文本信息,才能说出自己对各色人物的理解,随着教者的点拨学生认识到一切事情的发生都取决于“中”与“不中”,牵一发而动全文。以范进“不中”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小说中的人物,理解他们性格的本质特点。最后利用对联揭示本文的主题思想。

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对联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范进中举优质课实录]优质课《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反思:《范进中举》节选自我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儒林外史》,这篇课文篇幅长,难点多,意蕴深。琐碎讲解,会令学生索然无味;课堂表演更是难于调控。那么怎样教呢?细研课文之后,我找出切入点:“范进中举之后那些方面变好了呢?”由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读人物。

(学生略读课文,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之后。)

师:这是发生在科举时代的故事,主人公范进从二十岁开始应考,年年进考场,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紧接着中了举人。那么范进中举以后哪些方面变“好了”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并划出相关的语句。

(学生阅读思考。)

生1:周围人对范进的态度变好了,特别是胡屠户的态度。

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1: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是“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却是“贤婿老爷、文曲星”。

生2:中举前他在范进中秀才时只带了“一挂大肠、一壶酒”;而中举后却带了肉和钱,后头还跟了一个小伙计。

生3:中举前常常把范进骂个狗血喷头,摸门不着,而中举后看到范进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生4:还有最后范进给他六两多银子时,他是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去了,跟范进中举前的逞风逞威形成鲜明对比。

综合小结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比较图表:

中举前中举后称呼现世宝、癞蛤蟆贤婿老爷、文曲星长相尖嘴猴腮、不三不四品貌好、才学高贺礼一挂大肠、一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动作一口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去了师:中举前后这种截然不同的变化放映出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可用哪些词语概括?

生2:前倨后恭、粗俗势利。

生3:趋炎附势、爱钱如命的市侩。

生4:还有嫌贫攀富、凶横粗鄙、圆滑世故。

师:大家概括得很好,可见吴敬梓笔下的胡屠户是一个欺贫攀富、粗俗势利、凶横粗鄙、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

生5:

我还有不同的看法。

师:(一愣)请讲。

生5:胡屠户言语是过于尖刻,是有市侩的一面,但我们也不能否认他对范进教训的真诚性。范进太沉迷于追求功名富贵了,他只管念书,不谋职业,导致一家难于维持生计,而胡屠户要为自己的女儿着想,教训范进应养活老婆和老娘也合情合理。

师:那你的意思是胡屠户本质是好人,只不过后来被什么东西给影响了?

生5:我想应是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胡屠户善良的本性和人格。如果考官不是周进,范进就不会中举,不中举那不还得老老实实去谋生?胡屠户教训他是为他好。再者如果没有周进、张举人这样中举就有权有钱的先例,胡屠户就不会如此奉承巴结中举的女婿。所以应认定胡屠户非是天生的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是封建科举制度和追求功名富贵的世风扭曲了他的人格,使他变成这样,错不在他。

师:非常精彩!这一点我没想到,你让我对胡屠户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让我们继续找找象这样态度前后变化很大的人还有谁?

生6:还有众乡邻。在范进应考期间母亲饿得眼睛都看不见了没有人接济;而“新贵人”中举发了疯还拿来米、酒,甚至抱来了鸡,并为之热情跑前忙后招待报公人。

生2:态度变好的还有张举人,中举前没有什么交往的他这时与范进称兄道弟的。

师:为什么这些人的态度有如此大的变化?

生7:因为范进中了举人。

师:是的,中举后就可以当官,人们巴结他也是希望得到好处,可见当时盛行什么世风?

生3:嫌贫攀富、趋炎附势的世风。

生8:范进的经济状况变好了,在他中举的当天张举人就来送银送房。

生6:范进的社会地位变高了,人们称他为“贵人”、“老爷”。

师:除此,还有哪些方面变化了呢?比如范进自己有没变化?中举前的他是怎样的?

生9:他唯唯诺诺、老实可欺,除了被胡屠户痛骂,还经常被人耍弄、欺哄。

生6:他傻头呆脑的。

师:哪部分看出他傻头呆脑的?

生6:范进卖鸡那部分。

师:好,让我们跟随着这位同学的提示一起朗读“范进卖鸡”这一段课文。

(学生朗读。)

师: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地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如此呆气十足地卖鸡实在可笑。那么接下来范进自己还有什么变化?

生7:范进中举后发疯了。

师:他疯到怎样的程度呢?

生8:他被人灌醒后,爬将起来,又拍手大笑到:“噫!好了!我中了!”

生9:他往外疯跑,摔了一跤,头发都跌散了,浑身水淋淋的,他在一个庙的门口站着,满身满脸都是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到:“中了!中了!”。

师:我们该如何朗读这两段文字?

生6:要读出范进当时狂喜的心情,甚至可以有些颤音。

生3:读疯言疯语时,要把握好他的心态,声音要短促,语速要急,音色沙哑。

(两学生演读。)

师:很好,刚才大家读出了范进的嘶哑、疯傻。那么当时范进的心态怎样的呢?

生1:范进高兴得无话可说,只会木然地念叨:‘好了!中了!’”

生10:他的话看似疯言疯语,实际映出了他的内心。范进当时心里只想着‘中了’以后就能高人一等,荣华富贵享受不尽,日子‘好了’,所以他只说:‘好了!中了!’”

生11:“书中自有黄金屋”已成了范进的疯狂追求,突如其来的喜讯使他不堪一击而发疯。

生12:范进中举后疯了,其实他在追求功名的三十多年里也是疯狂的,他已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科举机器了,他心中只有科举,他只为科举活着。

生13:为了追名逐利,连自我和人格都丧失了。

师:是的,范进从20岁起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邻里的揶揄、胡屠户的责骂,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当他已完全习惯那种饥寒、屈辱、寄生的可怜地位,已麻木到在胡屠户辱骂面前点头称是的时候,突然看见“第七名亚元”的大红报帖,他那被窒息以久的自尊心,以及多年来的怨愤和悲哀突然活跃起来,他的神经无法承受而喜极发疯。范进是非常可笑也是非常可怜的。而且这种可悲不只是范进一个人,而是千千万万的读书人。那么,暂时的发疯之后呢?

生14:被胡屠户一巴掌给打醒了,精神状态变好了。

师:何以见得?

生14:中举后他坦然地同张乡绅平起平坐,说的话也非常文雅,说什么“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生9:他不再把胡屠户放在眼里了,将“岳父”改称为“老爹”。

生10:他面对胡屠户不再是唯唯诺诺或疯疯傻傻的了,从拿钱感谢他时说的一番话:“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过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看出。

师:这里有一细节:范进把五十两银子一下子分了六两多给胡屠户,六两可不是小数目,为什么他变得如此大方,难道他不担心以后无法维持生计了吗?

(学生思考。)

生15:范进中举了就可以当官,当官就可以挣到更多的钱。

师:用“挣”好还是其他的词更好?

生16:用“捞”“榨”更好。

生15:“敛”更好。

师:是的,中举了就可以当官,当官就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正如当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范进已预见自己不久可以捞到更多银子。

师:那么,引起这一切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生17:中举。

师:中举只是表象,其社会根源应在于──

生15:科举制度。

师:刚才同学5认为科举制度扭曲了胡屠户的人格,其实它所毒害的不仅是胡屠户,还毒害了范进及其他人一个范进,它扭曲和异化整个社会关系。

面对这们的科举,古人感慨良多,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多媒体: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学生齐声朗读。)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课后反思】

这是我2005年1月在本校上的一堂中考调研课公开课。本课以“范进中举之后什么变化了,哪些方面变好了?”切入,以“变好”两字为主线,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这样既浑然一体,又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文本。至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揭露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主旨,通过讨论“范进哪些方面变好了”也渐渐清晰起来。在亲近文本的过程中,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发现,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相互的交流也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如果说过去教师是把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那么这堂课则是把找到问题答案的材料和机会给了学生。从“以学论教”这个角度看,这是一个成功的处理。

不过,成功的同时也存许多不足──

第二天,我将学生的作业收上来批改。本以为经过品读讨论归纳,学生对课文印象应该够深刻了,作业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批改的结果却让我大吃一惊:大部分学生评价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时只能用很笼统的“凶横”、“小气”、“爱钱”等字眼。惊讶之余我反问自己,我的这节课上得到底怎么样?一堂自己较满意的公开课,为何对学生而言效果却是如此的不理想?静下心来,仔细回想吴校长的一番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紧张起了吗?学生以后写记人作文时掌握本文的方法了吗?没研习重点语段学生对范进和胡屠户形象的感知清晰吗?当时在会场上没留心这些评价,现在回想起来,吴校长的话很对,我考虑更多的是让学生“配合”我,按我的思路解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课时当我小结胡屠户是一个欺贫攀富、粗俗势利、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时,学生5的别样见解是我始料不及的,虽然我没有否定他,让他将观点讲出来,但我还是找“机会”尽快回到预先设计的流程和内容上。这种突发事件其实是学生思维进入愤悱阶段的表现,是教学内容落实和学生能力训练的结合点。如果当时我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结构和流程,抓住学生5这一闪光点,师生围绕“胡屠户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展开教学分析、研讨。也许学生对胡屠户的印象会更深刻,对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更到位,以后的写人记事文章会写得更得心应手。

另外,我设计的大部分问题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急于让学生明白“引起范进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变好的根源在于封建科举制度;引起范进心灵扭曲、胡屠户和众乡邻人格变异的根源也在封建科举制度”。而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咏涵,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字不提课后练习所要求掌握的“商酌”“唯唯连声”“忌讳”“攥住”“侥幸”等词语。连学生把“梓”读成了“xī”,我也只是口头改正,没有强化学生记住。这样照成的弊端是:课上学生听得清清楚楚,说得头头是道,但课后落实到纸上时,要么写错,要么无从下手。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质很难得到提高。毕竟脱离了“工具性”根基的“人文性”追求,只能是天马行空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看似不错,实则华而不实。

学习课改精神后,我意识到语文本位的现象应改变,应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于是,常常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字词少讲了,书少读了。这种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去追求的人文素养无异于空中建楼阁。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中,那么,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有可能实现。

名师课堂

张峰《范进中举》教学实录

课前: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哪个班学生的名字?

生:九年级二班

师:找到自己的名字了吗?

生:找到了。

师:找哪个名字你找得最快?

生:自己的名字。

师:是啊,我们都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多好!

咱们班有个同学叫贾子驹。这个名字好。你虽然现在是一只小马驹,但老师相信你10年

年后必定是一匹千里马!

还有一名女生叫毕小丁,噢,是你!你虽然现在是一块小布丁,但老师相信10年

年后你必定是我们的巾帼英雄。

噢,还有一名学生叫耿姝妤。你的名字让我想起了古代后宫里的一个官职——婕妤,管理后宫宫女的小官,官职不大,但会很漂亮,因为有个“姝”吗!这也应了一句话“后宫佳丽三千人”呢。

老师说到这,有点继续说的欲望,但真得不能再说了,需上课了。

好!上课!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问你们一个问题,害怕考试吗?

生:不害怕。

师:真好!你来说说。

生:也不害怕。

师:真不错!老师现在也在考试,你看到老师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谢谢你对老师的鼓励。

师:愿不愿意看一看清朝时候的一道考试题?

生:愿意。

师:好。满足你们的愿望!请听题:

《项羽拿破轮论》(当时译名把拿破仑译成拿破轮

1901

年清朝科举考试试题

师:想知道当时的一位考生是如何作答的吗?

生:想。

师:好,再次满足你们的愿望。

一位考生一开笔就这样写道:(模仿着酸腐夫子的语调读)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

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

(学生笑)

看到这个开头,我想到了一个成语:风马牛不相及。

我们由这一段话触摸到了这位考生的迂腐无知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走进小说《范进中举》,透过范进的语言和动作,来触摸范进别样的灵魂。

师:昨天下午,同学们读了读文章。这篇文章比较长,有的同学读了一遍,有的读了不到一遍,我们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这篇文章写到了谁?

生:写到了范进、范进的母亲、范进的妻子,还有胡屠户、张乡绅、邻居等。

师:老师发现你说母亲、妻子的时候着重提到了他们的关系。而胡屠户、张乡绅、报录人与范进是什么关系呢?

生:胡屠户是范进的岳父,张乡绅是范进的老乡。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范进中举后欢喜疯了的事。

师:你强调了范进的发疯。

生:本文写了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事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张乡绅对待他的态度发生的变化。

师:你概括得非常全面。谁能用四个字来概括课文?

生:范进中举。

师:其实,这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最好的概括。

师:预习的时候,老师发现你们在读第五自然段也就是范进发疯那一段的时候两眼发亮,能看出你们的欢喜与幸福。既然喜欢,带着自己的理解再去读读这一段,找找范进是从哪个典型的动作开始发疯的,他的哪些重复性的语言和动作足以让我们认为他已经发疯了,认为读得差不多了,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老师喜欢听思考的声音。

师:老师真不忍心打断你们的你们的交流,你们讨论问题的样子真美丽。

谁来告诉我们?

师:范进是从哪个典型的动作开始发疯的?

生:从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师:谈谈你们小组的理解

师:有不同意他们小组意见的吗?请举手(此时老师举起了自己的手)

生没有

师:看看老师,老师举起了手,老师保留意见。在课堂上,老师和你们一起读书学习啊,我也是你们的同学呀。既然有不同意见,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读这一段,看看老师会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生再去读。

这一次有什么新发现?

生:还是没有。

师:不要紧,我们慢慢来。看样这个问题有难度。问题来自文本,要想解决问题还必须回到文本中去。如果我们只去读本段的第一句话,不去看“说着”后面的文字你能感觉到范进疯了吗?再去读读。

生再读。

这一次有新发现吗?

生:我没有读出范进发疯来。

师:谈谈你的思考。

生:遇到一件很高兴的事,拍一下掌,笑一声,说“噫!好了!我中了!”很正常。

师:是啊,有次老师买了一注彩票中了五元钱,老师也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说“好了!我中了!”只不过没有说“噫!”你说老师发疯了吗?

生:没有。

师:对,借助生活体验读书是读书一大好方法。既然没有发疯,“噫!好了!我中了!”这一句应该怎么读?

生:平常说话的语调,略带高兴。

师:读出这种略带高兴的语调来。

师:你再读读。

生2读

师:那他是从哪个典型动作开始发疯的?

生: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了开始。

师:很好。哪些重复的语言和动作让我们感觉到他疯了?

生:重复的语言是:噫!----好了!

----

我中了!

重复的动作是:拍手,笑

师:好,我们先来看他的语言:噫!----好了!

----

我中了!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噫!----好了!

----

我中了!

师:“噫”一词是什么意思?

生:可能是“唉”的意思。

师:我们说“唉”的时候一般会表达什么感情?

生:伤感,悲叹

生:悲伤

师:你认为你刚才读出了这种悲伤、伤感的味道了吗?

生:没有

师:应该怎么读?

生读:“唉”

师:你再读读

生读:“唉”

师:有点味道了。带着读“唉”的感觉和方法读读“噎”。

生读:“噎”

师:不错,味道出来了。

师:范进看见及第的报贴了,他可能想到了什么而伤感?

生:想到了岳父对自己的辱骂。

师:胡屠户是怎么骂他的?从课文里找找

生:文章一开头范进进学回家那一段,他的岳父骂他“现世宝”。

师:你读读这一部分

生读: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

师:现世宝是什么意思?

生:丢脸的家伙。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的课下注释。

师:借助课下注释读书是一好方法。还怎么骂他?

生:骂他烂忠厚没用的人。

师:模仿胡屠户的口吻读一读这一句

生读: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师:你把你的理解读了进去,真好。

师:请试着加上一个动作再去读读?

生:(生作用手指着动作)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师:你再读读

师:老师刚才看见你刚才可是用手指着我骂的。

生大笑

师:一个动作又增添了不少味道。

师:范进想去乡试没钱,找岳父大人借钱时,又是怎么挨骂的?从课文里找找

生: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该生将“户”读成了“

”音)

师:你再读读

生: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该生又将“户”读成了“

”音)

师:老师注意到我们两位同学在读“户”时都读成了“付”音,是方言的原因吗?

生:对。

师:用普通话应如何读

师:你说的普通话真标准,所以我们应该说标准的……

生:胡屠户

师:胡屠户一词你又让我聆听了标准的普通话。说普通话好不好

生:好,

师:那我们就要说标准的……

生:普通话

师:对,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更需要这样做。

师:我们再回到你刚才读的这句话。刚才你注意到了一个动作——啐。何为“啐”?

生:唾

师:何为“唾”?

生:吐的意思

师:吐在什么地方?

生:脸上。

师:那可不是,是脸。

师: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脸”一词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鲁迅说:

“‘脸面’在中国社会可以成为一定的家世、财富、身份、地位、角色、权力、威望、荣耀、社会关系以及内、外群体界线的象征符号。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

面子’,也就是所谓

脸’。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去了面子,也叫作‘丢脸’。”

由鲁迅的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脸的重要意义

师:联系一下范进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范进所受的奇耻大辱。

师:说得非常好。向人家脸上吐东西,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怎能受得了如此奇耻大辱?

师:狗血喷头是什么意思?看看字面意思。

生:将狗血喷在人头上。

师:“狗血喷头”一词原是迷信说法,把狗血喷在妖人头上,使其妖法失灵。现形容骂得很厉害。如:《金瓶梅词话》(兰陵笑笑生·明)第64回:“一清早辰,吃他骂的狗血喷了头。”

师:还怎么骂的他?

生:“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

生: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生: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

师:连续这几句话把范进骂得

生:摸门不着。

师:由此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范进?

生:令人心酸的被污辱的范进

师:这种污辱怎一声“噫”字了得!

师:范进还有可能想到了什么“噫”了一声?

生:还可能想到了饿得两眼昏花的母亲。

师:原句是怎么说的?

生:“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师:足以可见真是家贫如洗啊!《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何理解这句话?

生:不孝有三种,没有后代最不孝。

师:你?

生:不孝有三种,没有传种接代的最不孝

师:一个意思。这本不是孟子的意思,是后汉的赵岐对孟子这句话的曲解。孟子本身的意思是指: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

师:由此我们触摸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

生:不负责任的范进。

师:你们说范进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名言吗?

生:知道。

师:范进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知道

师:即使不知道孟子的意思可他应该知道赵岐的理解。知道还不去做,我们感觉到这样的人对自己的父母怎样?

生:不孝顺。

师:仅仅是不孝吗

师:从性格上思索,他的性格还正常吗

生:不正常,是扭曲的。

师:由此我们又触摸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

生:性格扭曲的范进。

师:五代时期王定保编著的《唐摭(

)言》一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们考生在外十年,依然高中无望,传言他已病死他乡,妻子千里奔丧,没想到,两人路上相遇,却是一个粗衰的妇人一个形如枯骨,两人竟然不敢相认,只有求证于人,才知正是自己的爱人。那时候,闻见的只是他们抱头痛哭泪如雨下。

师:这个故事同样给我们以心酸的感觉。一来二去,这些人便与正常人情格格不入。这样做开始是出于无奈,后来这些人互相间构建起一种价值原则,只有铁石心肠的男子才会被看成胸有大志而被充分赞扬。正是他的铁石心肠,他才置年迈的母亲于不顾,置贫穷的妻子于不顾,置自己的尊严于不顾。达到这个程度,那他就截然走向了自私。(板书:自私)

师:至此,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被污辱、不负责、性格扭曲的范进,我们更看到了他的自私的一面。

带着这种感觉再去读读“噫!”这句话。

师:短暂的悲伤后他又想到了什么说“好了”?

生:想到了马上到来的荣华富贵。

师:荣华富贵了,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师:读出这种高兴的味道来

生:好了!

生再读:好了!

师:他还会想到什么好了

生:想到了不用再忍受科举考试的煎熬。

师:考了三十四终于考上了,心情会怎样?

生:高兴

师:还会怎样?

生:轻松

师:好请读出这种轻松的味道来。

师:他可能还想到了什么?

生:今后母亲和妻子再也不用挨饿了。

师:一句好了,让范进高兴不少,放松不少,但说完“我中了”一句后范进就一交跌倒不省人事了,哪个词对他刺激最大?

生:“中”一词。

师:为什么“中”这个就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带着这个问题再去读读本段想一想。

生:范进年年想中,月月想中,天天想中,时时想中,一旦中了,心里承受不了。

师:于是范进就高兴地疯了。

透过这短短三句话,六个字,三个叹号我们触摸范进异样的灵魂。

师:我们继续研究他的语言。范进的前后话有什么不同?

生:第二次说话少了一个“了”。

师:你真观察真仔细。

你读读这句话。

生读:“噫!----好!

----

我中了!”

师:把这句话带进文本读一读。他爬将起来开始

生: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

----

我中了!”

师:你认为你读得怎么样?

生:不怎么好?

师:应该如何读?

生:应该读出那种疯劲来?

师:为什么?

生:因此此时范进已经疯了。

师:试着读出这种疯劲来。

生大声地读

师:你再读读

生2读。

师:我们还应怎么读?

生:加上一个拍着手大笑的动作。

师:试一下。

生拍着手大笑着说:“噫!----好!

----

我中了!”

师:你再读读

生2读

师:此时此刻,范进可能是想到什么是好的?自己先思考一下,思考的差不多了,小组内讨论一下。

哪个小组思考的差不多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范进可能想到了自己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自己终于成功了,自己很了不起。

师:一句“好!”显示出了他的骄傲。

师:哪个小组还有其它的见解?

生:我们小组认为范进可能是想到了科举制度是好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科举成功了,一切的荣华宝贵都将随之而来。是科举制度给他带来的。

师:他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又是科举制度受益者,也必将是科举制度的宣传者、推动者。

加一个“了”字去一个“了”字我们又触摸到范进的那种丑陋的灵魂。

师:此时此刻,范进重复的不仅仅是他的语言,还有他的动作。请看大屏幕:

出示大屏幕:

(范进)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

(范进)又拍着手大笑道

(范进)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他的拍手和笑呈现出什么特点?

生:拍手频率变大了,速度变快了,声音变大了,由一开始的一下,到拍着手大笑,再到一直拍着笑着。

师:这个重复的动作给我们以什么感觉?

生:范进疯了。

师:同学们,重复的过程,正是意义增值的过程。正是范进重复的语言,重复的动作,让我们触摸到范进丑陋的灵魂。我们由范进的语言和动作,触摸到了范进的灵魂;我们又由一个范进,我触摸到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若干个象范进一样的人。

师:范进已是古人,已随风而去。如果我们抛开当时的时代单纯从一个自然人的人性来思考范进,你又会触摸到一个怎样的范进呢?

生:一个令人心酸的范进

生:一个精神麻木的范进

生:一个十分可怜的范进

生:一个生不逢进的范进

师:由此,我们对范进的触摸又丰富全面了许多。

请同学们读读《儒林外史》第三回范进一出场时的外貌描写,进一步感受一下这位令人心酸的范进。

生读。

师:吴敬梓给范进取名可谓费了些些考量。请看大屏幕:

“范”一词在古代是“模子”的意思。

如:钱范;铜范。“范金合土,以为宫室户牖。”——《孔子家语·问礼》

“进”则通进士。

“范进”意为通往“进士”的模子。

此时此刻,我们又由一个范进触摸到了千千万万个像范进一样的被污辱、被扭曲、自私而又令人心酸的人。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我们开头的那个破轮子。科举制度虽像一个破轮子一样倒下了,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嘲笑它。

十万进士,百万举人,都是我们的文化前辈。中华文化的大量奥秘都在他们身上。他们被污辱、被扭曲、被推崇,都是代表着中华文化在承受。

不要糟践他们,也不要为他们过度辩护。但是,由于他们传代久远,由于他们庞大的人数,更由于他们的基本功能,我们还是应该给予尊重,因为他们是我们研究中华文化的一大坐标,这也是我们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态度。

带着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感受再去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们要正确对待科举制度,要一分为二地看。

师:你提出了一个很深的课题。余秋雨说:“……如果没有科举制度,就没有源源流长的中华文化。”我们的确要正确地看待科举制度。

生:我对范进的认识更全面了。

生:我对范进的认识更具体了。

师:是啊,随着我们不断地丰厚人生,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也会丰厚起来。

下课!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