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科举考试,竟然也可以用来赌,手段花样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清朝的科举考试,竟然也可以用来赌,手段花样之多让人叹为观止清朝的科举考试,竟然也可以用来赌,手段花样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清朝的科举考试,竟然也可以用来赌,手段花样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也被成为之为“棘闱”亦称“闱”,就是这样一个国家选拔人才的活动,竟然也没有逃脱被用来“赌”的命运。

清朝道光年间,就出现了一种“闱姓”赌,就是压科考试之人,什么姓氏的人能够考中,这个时期,这种方式的赌博,仅仅在民间流传。

1861年,咸丰十一年,广东的士绅想清政府提交,开办“闱姓”的奏章,竟然被审批通过,也就是“闱姓”从民间发展成官方认定、开赌局收票的合法赌博形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880年,光绪六年,杭州的刘学询,到北京参加开始,“闱姓”赌博就曾到过北京,可是毕竟是天子脚下,这种赌博方式,在北京仅仅昙花一现,可是也足以显示出到底有多么的盛行。

“闱姓”赌博的规则很简单:

每一科考试之前,由赌局制定出条例:像周、区、胡、马这样的小姓氏,猜买人必须在其中选择,才能生效。而像张、王、李这样的大姓,因为每年应试人数太多,几乎每次发榜都有中的,因此不允许投注。

不管是大姓、还是小姓,赌局都会事先公布,然后印在票薄的前面。

在考试之前,参赌的人,可以在小姓中,随意选择20个买为一票,面值有半元、一元、数元若干等。比如买一元的,凑足1000元票为一薄,编上号码,作为猜中领奖的凭据。

发榜之后,以一薄为单位,中奖姓氏最多的为头彩,一次类推为二彩,三彩。如果一薄中,中姓数目相同,则以中姓之多少我依据,比如两人同时猜中10个姓氏,一个人中每个姓氏都是一人,就记10分,另一个人有一个姓中两人,那就是11分,按照分值多少,决定是顺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彩金分配的原则:以一元票一薄为例子,总金额为1000元,彩金占60%,头彩可以得到300元,二彩200元,三彩100元,如果有相同的,就平分奖金。

剩余的40%,200元充当朝廷的税捐,剩下200元作为赌局的开始,这种形式的赌博,于现在的彩票十分的相似,因此“闱姓”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彩票。

其实从本质上来讲,闱姓和彩票有着本质的不同,根本是两码事。闱姓还没有摆脱赌博的范畴,他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可以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闱姓赌博,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利用科举来赌博,让人很难接受。

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手段,竟然成为一个赌博的工具。以科举考试为外衣,让人产生一种幻觉,认为他与掷骰子、牌九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一种高压的活动,吸引了大量的人士参与。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二,赌博的形式,别处新意

这种赌博,没有出现任何的赌具,开彩也是官方控制,尤其是科举,不管是考试,还是阅卷、评定都十分的严格,这就个人一种安全感,排除了作弊的可能,最后中与不中,竞猜的人,都没有任何意见。

第三,闱姓赌博的票据,选择姓氏自由度相当的大

这个赌博的主题,还是谁能高中,因此在买之前,还可以暗中考察一下名气较大的学子,让后检验一些自己的判断能。或许还可以收获大量的财富。

可是在真正操作的过程中,事实并向想象的那么简单。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加考试的人,还有考试的结果,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情况,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就会千方百计贿赂考官,让他们故意录取一些小姓的考生

还有一部分人,还会从考生入手,比如让考生考试发挥失常落地,让投买者全部落空。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很多人员会对考试惊醒恐吓,逼他们就范。

更为可怕的是,主考官、阅卷老师,也都参与其中,这个所谓科举考试还有什么公平可言呢。

“闱姓”赌博盛行之后,亲政府也很官员,有的主张继续开,也有人主张禁止,可是实际情况上,根本就没有任何措施下来,风头紧点就关闭,情报解除就继续开。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广东巡抚郭嵩焘,就严令禁止“闱姓”赌博,一旦发现直接罚款,不久有召赌商开局,户部尚书罗惇衍,怕影响科举考试,败坏社会风气,上奏朝廷给予禁止,可是毫无效果。两广总督刘长佑、瑞麟先后下令禁止“闱姓”赌博,导致赌局迁移到澳门。

光绪26年,李鸿章担任两广总督,以筹建海军为名,开始招商筹饷,“闱姓”赌博再次盛行,张之洞成功获得500万两的抽成,用于修建海军的船坞等等。

光绪31年,也就是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考试,“闱姓”赌博也随之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