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拼搏团结奋进
热烈祝贺封丘县成功申报
四个省级非遗项目
您,听过戏曲祥符调吗?
您,欣赏过洛寨杂技吗?
您,感受过三十分钟成像的木雕吗?
您,听过关于相思树的传说吗?
重磅消息
我县有四个项目成功申报成为
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啦!
支重要力量。
2021年7月15日,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县《祥符调》、《洛寨杂技》、《木雕》、《相思树的故事》四个项目成功入选。此次申报成功的项目,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或独特性,且有世代相承、活态存在的特性,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
《祥符调》
调原名河南梆子,清乾隆年间发源于河南省封丘县清河集许门,是豫剧的源头和重要流派,因清河
集古属祥符县
而得名。分布以封丘县清河集为中心,辐射至新疆、甘肃、台湾、邯郸等地。
据《封丘县志》记载:封丘县作为豫剧发祥地之一,历史上的豫剧界高手、名伶,冠誉中州。清乾隆年间,清河集村(当时属祥符县)许长庆(外号许老六)始创豫剧科班,培养出许多名演员。
1949年左右,封丘县诸家豫剧科班在名旦孙延德、阎彩云、常金香、陈素真、名生张子林(小妖怪),筱火鞭(王金玉),杜保兴(艺名独药罐、小老虎)、名丑田庆元、名旦大鳖妮(扬凤书)、名花脸张连生等任教和亲授下,把封丘县豫剧唱腔熔五大流派为一炉,达到
炉火纯青的程度。1978年,清河集许门后代许洪昌把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清河集半职业剧团。1999年,清河集村许洪振投资近10万元,在村中建起露天剧场。2007年,在许洪振倡导下举办“祥符调发展研讨会”、成立祥符调戏校、
组建祥符调剧团,并诚聘关灵凤、牛淑贤、王永凤等为戏校名誉校长及业务顾问。
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的今天。保护祥符调,就是讲好黄河故事,就是延续历史文脉。该项目是民众接受教化和审美的重要方式,是构建良好乡风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
封丘县境内有封丘县豫剧团、封丘县关小凤祥符调天兴班豫剧团、朱巧云传习研究中心等30多个专业、业余祥符调剧团的近千名演员是该项目的传承群体。
《相思树的故事》
《封丘县志》载:“息氏墓,其墓位于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头。战国时期,宋康王戴偃驱车出游,来到青堆,途中见一采桑女子貌美过人,心怀恶念。为能看到她,就令人在青堆东头筑起了一座高台(青陵台)望之。宋康王差人访问其家,乃知是宋康王舍人韩凭之妻息氏,宋王要韩凭将其妻献给他,韩凭夫妇不从,韩凭在台下自杀,息氏投台而死。宋康王命将他们夫妻分葬大路两旁,不准合墓。后两墓葬各生一棵梓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此为相传故事‘相思树’。”
为纪念韩凭和息氏女,千百年来,每年的农历2月24日至26日,封丘县青堆、韩丘两村均举办庙会。每年的元宵灯节、清明节,以息氏女娘家前吴村、韩凭家乡韩丘村、殉情地青陵台畔青堆村为中心方圆数十里的村民都要到息氏墓冢、乌鹊双飞庙、韩凭祠进行祭祀活动,传承、传颂这一爱情故事。
《搜神记·韩凭夫妇》、李白的《白头吟》,以及《梁祝故事》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运用,明显受该故事的影响,韩凭息氏化作鸳鸯早于梁祝化蝶近千年,可谓梁祝化蝶的源头。元杂剧《烈女青陵台》、川剧《青陵台》、越剧《相思树》等都是以该故事为原型创作而成。“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以死抗拒宋康王逼婚的清纯少妇形象,对封丘后人颇具影响,在封丘一带早就有了“寻媳妇要如息氏女,嫁丈夫要象韩凭郎”的俗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爱情观。
通过宣讲该故事,使当地的多数家庭更加和睦,不会因为金钱、地位的原因而发生家庭变故,成为社会安定的基石。
《洛寨杂技》
洛寨杂技源于清朝光绪年间,是河南省封丘县洛寨村人世代相承的,以跑马上刀山为主,辅之以气功,刀枪魔术等为表演内容的一种谋生手段。传统节目有《头对头》、《驼石磙》、《登大缸》、《扛竹竿》、《就地拾金钱》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增加了表演难度较大的《环球飞车》、《走钢丝》、《空中飞人》等节目。同时,通过融入舞蹈、音乐、灯光等现代元素,使杂技表演
变成了一门观赏性、娛乐性更强的综合表演艺术。
金太明不但保留了师父金广本传下来的技艺,创新了《钢丝头顶倒立》、《钢丝上负重行走》、《软钢丝后翻》等高难动作,并在村中同金耀军创办封丘县杂技艺术学校。随着到各地演出和参加电视台综艺节目表演,金太明的“软钢丝”表演逐步被更多的观众认可。2012年,参加CCTV-3《回声嘹亮》节目录制;2012年,参加东方卫视《中国
达人秀》,获得“中国达人”称号,被网友和媒体誉为“钢丝哥”。
目前,
洛寨村的杂技艺术学校的40演员、
封丘县小中杂技团的38名演员、
金耀军的明日杂技团的20名演员、杨红涛的5人杂技组,以及封丘
县区域内十多个小的杂技团的近500名杂技演员为该项目传承群体。
该项目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该项目的保护工作,就是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木雕》
木雕是河南省封丘县居厢乡小沙村刘氏家族从清中期传承至今的,利用当地丰盛的树木资源和木工、雕刻工具制作各类带有雕刻花纹家具或雕刻作品的一种民间传统工艺。
该项目以封丘县为中心,辐射至北京、黑龙江等20多个省市区。
据《封丘县志》记载:刘玉洲,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2001年,雕塑《手足情》获市民间工艺美展优秀奖。2002年,根雕《仙翁》获省第三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鼎奖二等奖、《母子情》获省工艺美术博览会银奖。
据该项目持有人刘玉洲介绍,他家是
河南省封丘县居厢乡小沙村的木工世家。家中至今还保存有祖上传下来的清代墨斗、漏刨、门尺等物件。从他高祖刘长富算起,已传承有六代。
木雕技法有挑、刻、铲、刮、劈、
凿、碾、圆雕
、浮雕
、镂雕
等,材料一般选用当地质地
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木材,工具有三角刀、圆口刀、木锤等。
刘玉洲选用当地木材,凭借一把平刀,在掌握好“三庭五眼”的前提下,能在30分钟内现场雕出一个逼真传神的立体人像,具有雕刻技艺的高超性、雕刻程式的民间性和雕刻材料的地域性
等特征。
千百年来,封丘人民在与黄河造成的灾难抗争中,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的黄河文化。木雕作为黄河文化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加强该项目的保护,就是保护黄河文
木雕能够美化人们的现实生活,并对人们
进行教育和启迪作用。
目前,该项目传承主要以刘玉洲为主,其子侄刘
纪伟、刘纪欢、刘继洋,徒弟何铁明、游海涛均也从事木雕行当。
河南省人民政府文件
据大量出土文物考证与历史文献记载,早在石器时代,就有我们的祖先在封丘这块土地上劳动、生产、繁衍、生息,创造着灿烂的华夏文明。
封丘县古称封父侯国,炎黄世胄祖居之地。一代代封丘人在“与古人对话,与今人畅谈”中不断唤醒这座千年城市的文化记忆。人与文的邂逅,文与人的相约,无不透露着这座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无不彰显着这座文化之城的气质风采,进而让这座城市显得更加蓬勃葱郁。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但隐约中我们又回到了曾经的那个年代,用心灵去感知这座古城散发的独特魅力和那些岁月留下的光辉记忆。封丘县境内不但遗存着丰富宝贵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蕴藏着劳动人民世代传承的多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是劳动人民通过长期大量的社会实践,总结劳动创造所形成的文化历史精髓,是历经大浪淘沙淘不尽的人类历史文明瑰宝。
目前,封丘县共有省级非遗项目5项:《李金梅毛笔》、《祥符调》、《木雕》、《相思树的故事》、《洛寨杂技》;市级项目6项:《二夹弦》、《史氏痔瘘》、《烙画》、《崇福寺杂耍》、《周氏祖传眼病疗法》、《赵匡胤的系列故事》;县级项目72项:《昭阳唢呐艺术》、《“师大姐”老点
心制作工艺
》、《
宋绣》
我们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类实施。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对传承人、传承项目建立健全档案及各项规章制度,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得到全面的管理与加强,形成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使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最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携手并进‧共创辉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9
04-24
04-24
03-09
04-24
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