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学刊
微信号:hlmxkzzs
新朋友们点击标题下蓝色字“
红楼梦学刊
”关注
小提示:点击右上角“...”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玫瑰隶属蔷薇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花卉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园林植物,早在秦汉时期就被引入宫苑。“玫瑰”一词,最初并不是指这种美丽绝伦的花卉,而是指一种美玉。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里有“其石则赤玉玫瑰”的说法。晚唐诗人温庭筠《织锦词》里有“此意欲传传不得,玫瑰作柱朱弦琴”句,诗句中的“玫瑰”便是指美玉。
随着时代的变迁,“玫瑰”一词逐渐专指这种蔷薇科花卉。玫瑰也成为文人墨客唱和的对象。“
断日千层艳,孤霞一片光。密来惊叶少,动处觉枝长。”
唐代诗人
卢纶在
奉和李舍人昆季咏玫瑰花寄赠徐侍郎》诗中用生动优美的语言细致地描摹出玫瑰耀眼的姿态。“麝炷腾清燎,鲛纱覆绿蒙。宫妆临晓日,锦段落东风。无力春烟里,多愁暮雨中。不知何事意,深浅两般红。”诗人唐彦谦的《玫瑰》诗笼罩在绵延不绝的愁思中。“日高闲步下堂阶,细草春莎没绣鞋。折得玫瑰花一朵,凭君簪向凤凰钗。”(唐·李建勋《宫词》)婀娜多姿的娉婷少女,随手摘下玫瑰一朵,满怀喜悦之情等待着夫婿在她的发簪之间插上那朵娇艳欲滴的玫瑰,少女的脸色在玫瑰火红花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娇羞迷人。“下阶笑折紫玫瑰,蜂蝶扑云鬓。回首见郎羞走,罥绣裙微褪。”(宋·周密《好事近》)生动地描绘出恋爱中的女子偶见情郎惊喜交加的羞涩神态。男女之间最浪漫的情愫离不开玫瑰的点缀。
玫瑰花色泽艳丽,姿态动人,芳香馥郁,外形、花香都不输于牡丹、芍药,理应受到人们的宠爱。事实上,它却受到了诗人的冷遇。在浩若繁星的咏花诗词中,以玫瑰为主题的作品屈指可数。“玫瑰芍药本妖娆,
罂粟花开色更娇。”(清·
方文《看
罂粟花得七绝句之二》)玫瑰、芍药是俗艳之花,为诗人所不喜,它们都只是罂粟花的陪衬。
为什么人们明知玫瑰花美丽、可爱,却对它敬而远之呢?在白居易的《
草词毕遇芍药初开因咏小谢红药当阶翻诗以为一句未尽其状偶成十六韵》一诗中或许能够找到答案:“菡萏泥连萼,玫瑰刺绕枝。”荷花虽美,它的花萼却陷在泥泞中,玫瑰虽好看,它的枝上却长满了刺。它们的美都是有缺憾的,算不得真正的美。玫瑰枝叶上的刺犹如一道鸿沟,拉开了花与诗人的距离。
玫瑰带刺,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它耐寒、耐旱,能够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它必须要懂得如何避免被伤害,刺就成为它与外力抗衡的法宝。每种花都有花品,而玫瑰的品格就是坚贞不屈。在它那芳华绝代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坚韧勇敢的心。孤高、冷傲,是玫瑰独特的气质,因为这样,它总是在无意间表现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架势,无怪乎多情的文人不肯与它亲近了。
火红的颜色令玫瑰好似一团燃烧着的熊熊烈火,充满了激情,活力四射。这种外放的精神面貌并不适合中国古代文人的口味。受社会、历史、人文等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在抒情达意的时候往往选择含蓄的方式,或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即便直抒胸臆,言辞也是委婉的、深沉的,他们抗拒奔腾、狂野的表达方式。自从《诗经》奠定了古代诗歌温柔敦厚的风格,
温柔敦厚
便成为中国古典诗词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含而不露是诗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理想写作境界。这也许就是诗人面对热情狂野的玫瑰却无动于衷的原因。
尽管从诗词歌赋中难觅玫瑰花的靓影,大观园中娇艳的玫瑰,足以令喜爱玫瑰的读者大饱眼福。作者明确地写到怡红院里种有玫瑰。《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李纨告诉探春把怡红院里一季的玫瑰采下,晒干后卖到茶叶铺药铺里去,可以获得不菲的利润。第六十一回,五儿给芳官送茯苓霜,
一径到了怡红院门前,不好进去,只在一簇玫瑰花前站立,远远的望着。
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吩咐袭人给他吃
有理气解郁、和血散淤功效的玫瑰清露,作者对玫瑰露的描写并非闲笔,这瓶玫瑰露还引出五儿与芳官的一段故事来。除了玫瑰花、玫瑰膏子、玫瑰卤子、玫瑰露,怡红院里还有“各色玫瑰芍药花瓣装的玉色夹纱新枕头”。玫瑰不仅作为观赏植物点缀着花团锦簇的大观园,由它加工而成的各种食品、生活用品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姿彩,它还成为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描摹对象。大观园里最引人注目的玫瑰,不是在怡红院争奇斗艳的玫瑰,而是贾府的三小姐,浑名“玫瑰花”的探春。
第六十五回,贾琏的心腹小厮在向尤氏姐妹介绍探春的时候这样说道:“三姑娘的浑名是‘玫瑰花’”,她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浑名是因为“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刺戳手。”兴儿的嘴上功夫令人叫绝,他那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令探春的形象跃然纸上,给探春起的浑名也非常贴切她的性格。三言两语就能令尤氏姐妹及所有读者了解探春的性格特点,得益于“玫瑰花”这个生动、贴切的喻体。
毋容置疑,探春是一朵人见人爱的玫瑰花。第三回,作者借黛玉的视角,对探春的外形作出一番细致的描绘:“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探春给人的第一印象除了身材苗条、面容俊秀以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她那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神彩使她在衣着装饰一样的三位姐妹中间犹如鹤立鸡群。
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说她是“大观园中惟一具备政治风度的女性”。薛宝钗才华出众,在与李纨、探春协理大观园的时候,她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远见的卓识。然而她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在她看来,理家治国是男人的事,女儿家只要做好自己的份内事就够了。如果不是王夫人的要求,宝钗绝不会主动参与治家的活动。林黛玉乐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她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却缺乏治国理家的才能,况且寄人篱下的遭遇使得她无暇他顾。虽然探春的诗才逊于宝钗、黛玉,但是她的胆识过人,总能高瞻远瞩地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透彻的分析,有着独到的见解。这种才干令诸姐妹望尘莫及。
与其他的大家闺秀没有什么不同,探春也生活在深宅大院里,一堵高墙令她与外面的世界隔绝,她鲜有机会去亲身体验大千世界。在封建社会制度的制约下,女性寸步难行,她们失去的不仅是自由,还有更多的人身权力。时间磨平了中国女性的斗志——不可否认,有少数思想进步的女性打破传统的窠臼,举起了反抗的旗帜,但是她们的力量太过渺小,统治者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这股“不安”的力量镇压下去了,或者说,她们早已习惯安于现状,心甘情愿地依附于男人,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探春比大多数女性幸运的多,至少她过着衣食无忧的安定生活。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探春不愿意就这样碌碌无为地过活,她要找到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要获得与男人同等的权利和地位。她曾经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
她希望摆脱家庭的束缚,开创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而以她的才能,一定能立一番事业,光宗耀祖。可惜的是,她的理想是建立在“她但凡是个男人”的基础上的,她不可能像男人一样自由地享受生活乐趣,社会现实决定了她的理想难以实现,女儿家与男人有着天渊之别,不可多行一步,多说一句,她只能怀着沉痛而又无奈的心情控诉社会的不公。
尽管梦想是那么遥不可及,探春却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她要让世人知道,女儿家经过努力,也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她无时不刻不表现出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斗志。大观园里有那么多文采风流的人物,很多人都曾想过要为这群能诗会画的姐妹搭造展现才华的舞台,但是只有探春不仅这样想了,还很快地付诸实践。诗社得以建立,最大的功臣便是探春。她在给宝玉的帖子中这样写道:“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只允许男子结社以招揽才子的传统在探春那里被打破了——也许她并不是第一个打破这个惯例的人,她就是要为女子争立足之地,要改变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她不要作男人的俘虏,要做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人。
在凤姐生病,李纨、宝钗、探春代理家事的时候,她改革家政的本领展露无遗。她兢兢业业地工作,处理大小事务非常认真负责。她善于树立威信,对待下人恩威并施,赢得了下人的敬重。对待亲生母亲,她绝不以权谋私,严格按照规矩办事,确立了贾府里各项规章制度不可动摇的地位。她又减免不必要的开支,杜绝浪费,要求合理利用每一份资源,将从赖大家的那里学到的管理花园的办法运用至大观园,使大观园也有了不菲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整个家族的负担。
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下人把她们三人比作“镇山太岁”,这个称号虽说不太文雅,是源于下人对她们的抱怨,但是从客观上反映了探春三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她推行包产到户的政策,保证了贾府和下人双方的利益,带动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众人对她心悦诚服。王熙凤一连说了三个“好”字来表达对探春的赞赏,她由衷地赞道:“她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她又比我识书识字,更厉害一层了。”
在她的眼中,探春至少有三个地方胜过自己:一是“事事明白”,就是说探春具有超强的洞察力,别人休想靠小动作蒙混过关。一是“言语谨慎”,探春审时度势,分得清哪些话该说,哪些话说出来有失身份。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学问,在知识这一强大的力量的武装下,探春比凤姐更精明、更有头脑。
在曹雪芹笔下,探春治家的才能远胜于凤姐。凤姐治家的才能是出类拔萃的,她被誉为“脂粉堆”里的英雄。面对各色人群,她可以指挥若定,处事果断,把秦可卿的丧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而在荣国府,她又是王夫人的得力助手,深得王夫人的信任。她更会察言观色,反应机敏,能言善辩,不动声色便能讨得贾母的欢心,贾母对她产生了依赖的心理,若是见不着她竟会如坐针毡。她貌似为处理家务鞠躬尽瘁,目的却不是为了振兴家族,保证贾府的利益,而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满足一己私欲。她把大部分心思投放在聚财敛富上,干的多是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对权力无止境的追求已经泯灭了她的良知。最终,她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红楼梦》第五回王熙凤判词)的下场。而本就在家道败落的困境中苦苦挣扎的贾府,也没能摆脱家破人亡的厄运。
探春理家的出发点与王熙凤有着本质的不同,她没有被卷入争权夺利的污流中,也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中饱私囊,而是时时刻刻以贾府的利益为先。当别人被歌舞升平的表象蒙蔽的时候,她独具慧眼,看到了封建大厦倒塌的先兆。她不愿意麻痹自己,图一时的安逸,她试图拯救家族衰败的命运。在她找到用武之地时,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开源节流,阻断了几个贪污、受贿的渠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无论她作出怎样的努力,也改变不了家族没落的趋势,根植于贾府的那股贪婪、邪恶、腐朽而又庞大的力量是难以清除的。贾府以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步步地走向灭亡,醉生梦死的人仍旧过着浮华的生活,他们不曾意识到,在封建大厦轰然倒塌的那一刻,他们享有的一切将化为乌有,甚至他们的生命也将在那个瞬间终结。而探春等有识之士面对这即将到来的末世,作出了最后的挣扎,认识到任何努力都是徒劳无功之后,只能痛苦地等待着最后时刻的到来。
探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令人钦佩,她的魄力和才识不仅体现在“兴家立业”上,她总是以睿智而又独到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一切。贾赦逼迫鸳鸯为妾,鸳鸯誓死不从,贾母听过鸳鸯的哭诉后大发雷霆,竟不顾王夫人的脸面,连她也一并责怪。王夫人、薛姨妈等人均不敢争辩,屋子里鸦雀无声,空气都放佛凝固了下来,令人窒息。这种气氛并不能使贾母消气,反而会使她越想越气,迁怒于他人,造成更尴尬的局面。这个时候,探春毅然站出来,辨明是非黑白,为与抗婚事件不相干的王夫人洗脱了“罪名”:“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要收屋里的人,小婶子如何知道?便知道,也推不知道。”
简明扼要的几句话,把“此事与王夫人无涉”这个道理说得一清二楚,既缓和了气氛,同时也不拂贾母的脸面。这个情节展现了探春通达事理的一面,也表现出她敏锐的洞察力。可能有人会认为探春此举是为了讨王夫人的欢心,其实不然,试想,倘若贾赦和邢夫人听到探春为王夫人辩白的这番话,该会作出怎样的反应,他们在鸳鸯和贾母面前碰了一鼻子灰,正待推诿责任,如果有王夫人替他们分担,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探春强调王夫人与此事无关,在一定程度上会开罪贾赦,对她并无好处。况且探春并非惟利是图之辈,她这样做只是为了伸张正义,受到责备的应该是那些犯了错误的人,而不应该把不相干的人卷进去。
一个有胆识、有魄力,勇敢又无畏的少女,自然是人见人爱。人们为探春的才干所折服,欣赏、赞美她,对很多人而言,她的美中不足之处就是不易亲近,因为她就像一枝长满刺的玫瑰,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探春有时娴静如水,但是更多时候,在强烈的自尊心的驱使下,她总是表现出一种不容侵犯的气势。她不像迎春那样懦弱,也不似惜春那样腼腆,她的个性棱角分明,遇事绝不忍气吞声。她不轻易发怒,一旦发起脾气,连凤姐都要让她三分。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凤姐、王善保家的等人横行无忌,其他小姐任由这伙人闹得天翻地覆,只有探春严阵以待,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在王善保家的作出对她不尊重的举动后,她给了这狗仗人势之辈一记响亮的耳光,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她在痛斥王善保家的的可恶行径的同时,也向他人宣告,贵族小姐的体统是不容侵犯的,她绝不会屈服于狐假虎威之流的淫威之下。
探春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是源于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她的母亲是父亲的小妾,换言之,她是庶出的女儿。嫡庶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嫡出的子女与庶出的子女享受不同等的待遇,处于不同的地位。王熙凤就认为探春此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托生在太太肚里”,她对平儿发出的感慨恰好能够说明嫡庶制度在当时社会的反映:“……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嫡庶制度的危害已经影响、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善良美丽的少女,只因是庶出,哪怕门第高贵,也会遭人唾弃,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探春的心里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影,成为她永远的痛,她最不愿想起,也最不愿被人提及。
如果探春的生母赵姨娘像贾政的另一位侍妾周姨娘那样安分守己,默默无闻的话,探春的日子就会好过很多。可惜的是,赵姨娘时时兴风作浪,她的品性恶劣,喜欢欺凌弱小,为贾府上下所不耻。她的所作所为深深地伤害了探春的尊严和体面,为了维护地位,捍卫尊严,探春不得不与出身低贱、心术不正的生母划清界限,她曾经发表过这样一段宣言:“他只管这么想,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
她撇开了天然的伦理关系,只承认王夫人是她的母亲,就是要摆脱嫡庶观念的束缚。但是她并没有注意到,她比别人更在意自己庶出的身份,嫡庶观念早已扎根在她的思想里。在处理赵国基的丧事时,她面对赵姨娘的无理取闹忍不住哭诉道:“何苦来,谁不知道我是姨娘养的,必要过两三个月寻出头来,彻底来翻腾一阵,生怕人不知道,故意的表白表白。也不知谁给谁没脸?”
可见,嫡庶观念无时无刻不困扰着这位自视甚高的少女,不断地给她制造麻烦。她把自己经历的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于“她是姨娘养的”,又是非常片面的。她变得敏感又脆弱,人们每一次在她面前抱怨赵姨娘,都会让她觉得自己的尊严又一次受到了侮辱,她会忍不住对赵姨娘指责一番。即便是当着赵姨娘的面,她也毫不留情,数落她的斑斑劣迹。她的内心深处迫切地希望赵姨娘能够脱胎换骨,同时,她又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愿望永远不可能达成。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的驱使下,在无法割裂的亲缘关系的支配下,她只能随波逐流,以同赵姨娘划清界限,向王夫人靠拢的方式拉近嫡庶的距离,获得自我的解脱。
缺乏父母关爱的庶出女儿要在“上上下下都长着一双富贵眼睛”的贾府里过有尊严、有体面的生活,谈何容易,探春为此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好在收到了微乎其微的效果——下人们不敢轻视她,主子们也礼让她三分。这样的生活照样是不尽人意的,正如她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一样,她同样无法掌控自己的未来。怡红夜宴上,她抽到一枝杏花,花名签上附着唐代诗人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诗中的一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
姐妹们猜测她有可能会成为王妃,纷纷向她道喜。探春的判词和《虚花悟》曲都暗示了她远嫁不归的结局,即使她作了王妃,也要忍受背井离乡、骨肉分散之苦。作王妃就意味着永享荣华富贵,能够无忧无虑地生活吗?其实不然,元春的不幸遭遇已经能说明一切了。探春被封建的枷锁无情地剥夺了享受爱情的权利,她没有半点自由,婚姻大事全由家长做主,她的义务就是服从安排,不能有半句怨言。她就像断了线的风筝,随风而逝,永远也不能回来。
无独有偶,除了探春以外,《红楼梦》里还有一朵又红又香又扎手的玫瑰花——尤三姐。第六十五回,贾琏与尤二姐讨论三姐的归宿问题,他用“玫瑰花儿可爱,刺大扎手”这一形象贴切的比喻来形容尤三姐的个性。
尤氏姐妹本是出身寒微,地位低下的贫苦人家的女儿,只因与贾珍的妻子有同姓之亲,又恰逢宁府治丧,需要人手,才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这“诗礼簪缨”之地。刘姥姥攀亲,多少从中获得了些实惠,尤氏姐妹进入宁府,却等于跳进了火坑,即将面临更大的灾难与不幸。荒淫无道的贾珍父子要把这两姐妹当成他们共同玩乐的对象,他们无视尤氏姐妹的尊严,把她们当做娼妓一样肆意挑逗、淫乐。为了稳固淫乱的局面,尤二姐还被当做礼品,由贾蓉孝敬给贾琏作小妾。懦弱的尤二姐逆来顺受,服从贾珍父子的安排,任由他们宰割、鱼肉。尤三姐偏不认命,面对丑态毕露的男人,她毫不畏惧,抛开女性本有的矜持,在言谈间针锋相对,嬉笑怒骂酣畅淋漓,直使这帮好色之徒招架不住,无所遁形。她绝不容忍这些无耻之徒占她们姐妹的便宜,在与他们的战斗中总要占上峰,并一反其道,拿他们嘲笑取乐,“竟是他嫖了男人,并非男人嫖了他”。
有很多人都不能认同三姐的举动,因为她的作风实在不符合封建淑女的标准。但是,尤三姐又有什么办法可以抵挡狂蜂浪蝶的侵袭呢?连探春那样的贵族小姐都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更别提出身寒微的尤三姐了。地位低下本就难以在贾府立足,生得标致更成为一个致命的祸根,致使无数双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她们,垂涎她们的美色,寻找下手的机会。在这样“四面受敌”的环境中生活,除了“以毒攻毒”,别无他法。尤三姐不可能像现代女性那样,遇到不称心、不如意的事情就离家出走,或者寻找其他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她被困在一个牢笼里无法脱身,伴随着她的只有邪恶和丑陋。有些人就这样忍气吞声,得过且过,刚烈、果敢的尤三姐不愿走二姐的老路,她索性撕破脸皮,与这股邪恶的力量抗争到底。
在婚姻大事上,她更表现出一般女子少有的见识和气魄,要求享有婚姻的自主权。她抗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选择了称心如意的伴侣。在表明心迹后,她竟像换了个人,非礼不动,非礼不言,一心一意地等候着郎君前来迎娶她。没想到,她的痴心竟换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经过贾琏的引荐,柳湘莲本来同意了这门婚事并下了定礼,忽然又受到宝玉一番言论的刺激,对三姐的品行产生了怀疑,竟然改变主意,要求退婚。尤三姐得知退婚的消息,没有争辩,也不哭闹,义无反顾地拔剑自刎,以死殉情了。柳湘莲见此情景,后悔不迭,痛哭失声,此时此刻,一切都无法挽回,一个性格刚烈的少女为了摆脱世俗的偏见,为了洗刷自己的冤屈,白白送了性命。可悲的是,她活着只被视为“尤物”,除了美色别无其他,直到她死后,才有正名的机会。人们见证了尤三姐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历程,这才恍然大悟,是黑暗的社会把一个不折不扣的贞洁烈女压迫成为人们眼中淫奔丧德之辈。
《红楼梦》里的两朵芬芳可爱的玫瑰花,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女性。一个是贵族小姐,一个出身寒微;一个知书达礼,学富五车,一个缺少文化教养,极有可能目不识丁;一个幽居在大观园,无须担心会受到无耻之徒的困扰,一个整日被好色之徒包围,不得不委曲求全。这两位身份各异、生活环境迥然不同的少女,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生得标致好看,性格刚烈,绝不允许有人践踏他们的尊严,她们会为了维护人格和尊严同恶势力抗争到底。我们敬佩这些有独特个性和斗争精神的女性,但是她们在封建社会却备受冷遇,没有人对探春的战斗精神表示认同。贾府中人对三姐的死熟视无睹,更没有人真心实意地同情她的遭遇。坚毅、勇敢的女性吹响了反抗的号角,一反女性屈从于男性的传统,被封建卫道者视为异类。
在西方,玫瑰是爱情的象征,它在那遥远的国度备受青睐,因为玫瑰表现出的原始的、狂野的又充满活力的特质与西方人狂热、冲动、充满欲望的个性相契合。诗人借讴歌玫瑰来歌颂爱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便是一首以玫瑰赞美爱情的动人情歌。但是曹雪芹并未将玫瑰象征爱情的寓意纳入《红楼梦》中,可能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玫瑰在中国和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象征意义。今天,无论是在遥远的西方还是在中国,玫瑰都是爱情的信物,承载着爱的意义。可是在那个黑暗的年代,玫瑰并没有给探春带来好运,它没有机会指引着她,去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爱情之路。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4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