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是我们平时生活,最常饮用的保健品之一。由蜜蜂从植物花朵中采集花蜜回巢辛勤酿造而成。其色香味质因采集的花卉、季节以及地区不同而各具特色。
蜂蜜甜味可口营养丰富常服脸色红润、解除疲劳、滋阴壮阳、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内服可治疗心、肝、脾、肾、肺、肠等器官疾病。外用可治疗烫伤、冻伤以及滋润皮肤。
系列产品有:梅花冬蜜、桂花冬蜜、荔枝蜜、龙眼蜜、百花蜜、山花蜜、党参蜜、枸杞蜜、益母草蜜、野菊花蜜(排毒蜜)、苦丁花蜜等。
梅花冬蜜:梅花冬蜜气味芳香,对舒肝除烦,高血压、和胃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口干咽燥、润肤养颜等有疗效。
桂花冬蜜:《本草纲目》记载桂花蜜能&"ldquo;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病&"rdquo;。对调节血压、心肌虚弱、胃十二指肠胃溃疡、肝炎、月经不调有疗效。
荔枝蜜:荔枝被誉为岭南佳果&"ldquo;果中王后&"rdquo;,其蜜芳香可口,营养丰富,有蜂蜜之清润无荔枝之燥热,适用于气虚血亏,小便频繁、皮肤干燥等症状。
龙眼蜜: 具有龙眼特有的香味,可补心脾、益气的作用,对心脾血虚引起的心悸不安,失眠和记忆力减退有一定的帮助。
党参蜜:采用名贵中药材党参花蜜酿造而成。味甘平,色泽呈琥珀色,其除有蜂蜜之特性外,更益于补中、益气生津、对脾胃虚弱、气血两亏、体倦无力、妇女血崩、贫血有辅助疗效,适于体虚,胃冷、慢性胃炎、贫血者的保健食用。
枸杞蜜:中药蜜种。色泽略深,味甘甜,略有中药香气,具有解毒、止腹泻、杀菌及收敛作用,对肺肾双虚脾肾虚寒、气促喘乏、痰火郁肺有良好辅疗效果。特别适合虚法、肺虚、肾虚、久泻久痢、痔血、便血等人士日常食疗保健作用。
桉树蜜:特有蜜种。蜜色为浅琥珀色,具有浓郁的香味,本品有养胃补虚、清热、补中、解毒、润燥的功效,还有一定的镇定作用。较受欧洲人喜欢,是难得的森林蜜种。
益母草蜜:来自我国西南高原无污染药用益母草产区。本品有去瘀生新、调经活血等作用,适合月经不调,经血过多产前后女性食用,充分体现出对女性的呵护。对于男性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肾病等人士来说,益母草蜜同样是理想的保健和辅助治疗的健康食品。
苦丁花蜜:清热散风、除烦解渴,对青春痘、祛油腻效果显着。
野菊花蜜: (排毒蜜)排浓解毒、疏风清热、利尿护肝、清肺化痰。
蜂蜜的民间疗法
蜂蜜是蜜蜂酿造的蜂糖,其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约占70%),还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活性酶及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物质。蜂蜜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对于多种疾病具有治疗和保健作用。本品味甘性平,入肺、脾、大肠经。《本草纲目》总结出蜂蜜功用有五: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并加以分析:&"ldquo;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润燥;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rdquo;民间主要将蜂蜜蜂用于肺燥咳嗽、才肠燥便秘、脘腹疼痛、烫伤、烧伤等病的治疗,乌头中毒、酒精中毒的解救及美容养颜等方面。由于用蜂蜜治病,简便易行,且疗效确切,在民间广为流传。现就民间用蜜蜂治病的单验方作简要介绍:
1.咳嗽:蜜蜂300g,加入川贝末20g拌匀,每次1小匙含服,每日3~4次,治疗感冒咳嗽、小儿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等久咳不愈属肺燥、肺虚者有良好疗效。
2.便秘:将黑芝麻200g、核桃仁200g捣细,拌入蜜蜂1000g中,每次3小匙内服,每日早晚各1次,治疗津亏肠燥的便秘。也可用蜜煎导法外用。制作及使用方法如《伤寒论》所描述:炼蜜如饴,乘热做成圆条状头锐尾钝的栓剂,冷却后当有便意时塞入肛门,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3.感冒:蜂蜜100g,加入1个柠檬榨汁,混合服用,治疗流行性及普通感冒均有效。
4.咽痛:浓茶1杯,加蜂蜜1匙,搅动使蜂蜜溶解,频频含服,可减轻咽喉红肿疼痛。
5.口疮:大青叶50g煮水,加蜂蜜含服,或以蜜浸大青叶含服,治疗口疮。
6.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甘草50g、陈皮15g的浓煎液配入蜂蜜500g,日服2次,每次2匙,治疗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消除炎症、促进溃疡面愈合、缓解脘腹疼痛的作用。
7.贫血:对低色素性贫血有效。每日服80~100g深色蜂蜜,分3次服用。可使血球及血红蛋白有显着的增加,改善贫血症状。
8.肝脏病:服蜂蜜50g,每日早晚各1次,具有保护肝脏细胞、增加肝糖元的储备、改善肝脏功能的作用。对因肝脏病引起的食欲不振、肝区疼痛、黄疸等病情可有明显改善。
9.调节血压、防止动脉硬化:每天早晚用蜂蜜60g,温开水冲服,连服15~20天,可增强血壁的弹性,调节血压,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与三七粉同用,效果更佳。
10.解毒:对乌头中毒或酒精中毒者,用蜂蜜100g,开水冲服,呕吐频繁者可少少频服,呕吐停止后则顿服,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4-04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