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大考研故事 7000字回顾备考的一年半,帮你避雷公大考研故事 7000字回顾备考的一年半,帮你避雷 公大考研故事 7000字回顾备考的一年半,帮你避雷公大考研故事 7000字回顾备考的一年半,帮你避雷公大考研故事 7000字回顾备考的一年半,帮你避雷公大考研故事 7000字回顾备考的一年半,帮你避雷

公大考研故事 7000字回顾备考的一年半,帮你避雷公大考研故事 7000字回顾备考的一年半,帮你避雷

----

在人生的转折处

----

2021考研缓缓落下帷幕,公安大学拟录取名单的发布给我的考研历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说来好笑,在备考期间就

无数次幻想过自己考上之后经验贴应该怎么写

,结果真正要下笔的时候却在思考一个问题——自己是不是真的配得上“经验贴”这三个字,自己这一路有何经验可谈?

不是高分考生,也不是最努力的选手,备考历程堪称平稳,一直文火慢炖最终煲出一锅没有滋味的清汤。

东哥:我基本上都是给你们说写个考研历程吧,不喜欢用“经验贴”三个字,因为经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而且他考不上也许并不是因为你get到的那个因素,甚至那个因素还可能拖后腿,所以一定要有选择的吸取经验。在我看来,别人怎么走过来的才最激励人,毕竟怎么复习,我都说得非常详细了。

后来东哥和我闲聊中让我构思自己的考研历程,我开玩笑的说看看写完能不能把自己感动哭,东哥说磨难太少估计不行。

曾经有师哥和我交流考研经验时,谈到自己

临近考研的一周曾绷不住嚎啕大哭

,当时我非常理解那种全力以赴之后的感受。

结果自己直到走出考场的那一刻也没有什么感觉,只有一种不真实感:这就完了?回去不用背书了?

整个考研期间,一直

雷打不动的坚持最多学到晚上十一点

,没有熬夜过,没有崩溃过,没有大哭过,甚至到临近考研时好久未见的老师看到我惊讶道“

你这气色愈发好了

写写自己考研的心路历程吧,坦诚地记录,写一写迷茫的东西,遗憾的东西,不完美的东西,不知道答案的东西。

考研就是一个轮回,

考研公大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轮回

,我们都是在对公大的憧憬、懵懂中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考研除了努力之外,剩下的便是迷茫和担忧——不知道自己的现在算不算努力,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努力最终会换来什么结果。

所以啊,写写自己考研的心路历程吧,也许会有参考意义。

(东哥:和你相处两三个月,你属于努力的人。而且很有自己的思想和计划,并不盲目。)

----

咬定青山不放松

----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想考公大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不管为了什么,在下定决心报考之前好好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自己想要的东西能不能通过在公安大学读研得到。

如果能,

那就干吧

,如果抱着玩一玩、试一试的心态是断然走不到最后的。

‍‍‍‍‍‍

对于警校生而言,从入学一刻便决定了自己的选择很有限,一般而言就是联考、考研两条路,在学习方面的选择来说就是考公务员和考研究生的区别,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不管选择了哪一条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切忌“两条腿走路”,一边学考研一边学联考

,幻想自己是不是既能考上公安大学,又能联考拔个头筹,甚至给自己留个后路——万一考研考不上也能选一个差不多的岗位。

虽然每年都有这样的传奇,某位师哥师姐考研上岸,联考又考了七十多。总的来说这种事情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已经是赢家了。

(东哥:很多人意识不到幸运者偏差,注意力总是会个例吸引。)

我想考公大,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想跳出联考的地域限制,不想回生源地工作,想有更好的发展。

在决定之前也曾“迷茫”过一段时间,为什么给迷茫二字加引号呢?

因为现在想想

纯粹就是矫情

,当时自己所谓的担忧,所谓的取舍,不过是知道考研这条路很难,害怕考不上而已。

自己知道,

联考只有成绩高低之分,而考研却有生死之别

,在下定决心之前差的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决定考研公大之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就是怎么学的问题。

至于参考书目、考试题型之类很简单的东西不再赘述,很多考研人面临的抉择就是使用哪个机构的资料,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又不是一个问题。

之所以说用什么资料是一个问题,因为资料很重要,他会陪伴你考研的全过程;而用什么资料又不是一个问题,因为“

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是人,而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

道理很简单,

考研公大其实是整个考研大军中相对小众的选择

,因为基本上“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最后想调剂别的院校都很难。

市面上针对公大考研的机构也就那么几家,一个手都能数得过来,在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今天,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并且让你知道,那必然有他的存在的必然性。

按照道理来说,只要去年有人通过这本资料并加上努力考上了,那么你也可以,如果你没考上

那么就得认真反思,到底是资料的问题还是个人努力的问题。

我一直用的资料是同行者,主要的原因是我认识的一个师哥去年上岸就是用的同行者,他能行我也能行。

当然身边也有很多人在用,走进教学楼基本随处可见马卡龙配色,也是一种心理强化。

最开始坚信这个资料没问题,能够踏踏实实开始背是20届考研之后,我拿着同行者题单和专业课真题对比了一遍,发现

除了个别题目之外绝大部分题目都涵盖在题单之内

,不会出现自己辛辛苦苦背了一年,发现考的东西和背的东西是两码事这种情况。

总之,用什么资料不是一个太需要纠结的问题,说句难听的话:

不管用什么资料都有考上的也都有考不上的,关键还是看自身努力程度

(东哥:这一段很对,都有人背书考上,所以只要不是某家资料不涵盖全部的知识点,不乱加书上没有的东西,资料就没问题了。关键是你怎么学,才决定你能不能考上。)

----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

----

选择了资料之后,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该怎么学。针对公大考研题目的特殊性,专业课的学习——

唯背,无他尔。

不过背诵方法倒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接触了很多研友、咨询了很多师哥师姐,发现每个人的背诵方法都不一样。

就算同为“刷遍数”,在具体的细节上也有很多差异。

所以,一定要

在广泛学习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一套自己的背诵方法

,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备考初期,在资料序言上看到“前几遍背不下去可以先抄书”这样一句话,就像得到了心理暗示一样,背了两个题就不想背了,一本正经地告诉自己:

你这是前几遍,背不下去就抄书吧!

现在想想也是

纯粹的矫情

,就是给自己不想潜下心来踏实努力找借口。考研期间,休息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给自己偷懒的借口。

一旦不想学习就借口劳逸结合,那么你就会懒惰成性,失败是必然的。

(东哥:看样子,我要把“抄书”这俩字去掉了。之前也说“抄书”本就是下下策,是为了拯救你实在背不下去。原来,只要有后路,人就习惯于后退。抄书肯定比单纯的背有用,但是抄书所耗费的时间可以背好多遍,这样一来,同样时间下,抄书的效率很低,而且很累。)

在背诵的方法上,我一直坚持两点:

重复是记忆之母,大条是得分点他妈

我的备考时间是2019年国庆节前后,当时买了资料带去了北京安bao,然后一直断断续续的背诵。

由于第一遍没有摸索出自己的方法,加之每天只学三四个小时,逐字逐句的把四本书背诵完之后已经是次年二月份,第一遍耗时四个月,

这么慢的进度是肯定不行的。

第二遍背诵正值疫情在家期间,对背诵方法做了调整:

放弃逐字逐句的低效背诵

,换成按照题单,名词解释全背和大题只背大条读拓展的方式进行,

二是只背重点题目

,题单上的PASS内容先不背。

这样一个明显的好处是速度提上去了,一个月的时间就背完了第二遍,随后的几个月基本上保持一个月背一遍的速度。

大概是在

第三遍开始有点感觉

,部分题目看到题单可以想起来一部分甚至全部,大部分题目的背诵速度明显变快。

(东哥:遍数会治愈很多问题。)

到六月份开学的时候自己背诵了六遍,背到第七遍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背诵周期缩短为

两周一遍

那个时候感觉名词解释一半以上会背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大条都能背下来。

甚至我还抽了一天时间把管理学的名词解释和大条完全

按照题单用电脑默写了一遍

,发现效果还不错,于是乎拍了拍我聪明的小脑瓜让自己继续加油。

至于大条下面的拓展,真的不用担心也不用纠结,在每背一遍大条的时候就把拓展顺带读几遍,等你

把大条背完二十遍,拓展已经读了几十遍

,那个时候再稍加用功便水到渠成地记住了。

背书,不能平均发力,就像某寓言故事中所讲盛满一个容器一样,先放大石头,再放小沙子,最后灌水。

先背诵名词解释和大条就等于是放了大石头,读了无数遍拓展内容相当于放小沙子,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拓展内容就是灌水。

由于疫情的原因上半年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在家备考,这个时候开始思考一个问题:

时间和效率

疫情的爆发既给考研人提供了备考的机遇又带来了懈怠的风险,面对一天二十四小时的大把时间该怎么充分利用成了头等大事。

我坚信

效率比时间更重要

,无效的学习时间不如去玩去嗨皮。

于是我重拾了自己在高考时期使用的“

24h效率评价表

”,这个名字是我刚起的,“发明”出来好多年却一直没想好叫什么名字。

(东哥:第一眼看到这个东西着实惊艳到我了,甚至想把它发扬光大。)

如下图所示,

把每天分成三个学习时间段

: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到六点,晚上七点到十一点,每个时间段四个小时,一天规划十二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除去中间喝水、上厕所,偶尔发呆走神,大概学习时间在十个小时多,有时候也会故意在规划外的时间学会习,给自己一种“赚了”的感觉。

每过一小时就在这一小时的模块上进行填涂:

效率高涂黑,效率低涂圈,没学习空白。

这样一周下来看看自己的效率如何

,一看密密麻麻黑压压一篇就鼓励自己继续努力,一看黑一块白一块就骂自己不中用,下周滚回去学习。

(我学习时间基本不走神,要么高效率学习要么玩)

这是我考研期间坚持的最好的一件事情,从开始第一遍即将背诵完毕开始记录,到进入考场的前一个晚上我还在按部就班的填涂。

毫不夸张的说,用这两本“24h效率评价表”可以计算出我整个考研期间到底学习了多少个小时,当然我也没这个闲情雅致现在把他们一一加起来。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慢慢翻看自己的“24h效率评价表”,一页一页满满的回忆,看到某一片空白自己甚至可以想起自己当时在干什么想什么,

这个表已经转化成了一本我才能看得懂的无字天书。

(东哥:原件被我“占为己有”了,哈哈哈哈)

----

经一事者长一智

----

如果说我整篇文章还有点东西和“经验贴”沾边,那就是这里吧。

俄罗斯谚语说

经验就是犯错误的总和

,我的考研一路免不了有好多失误很多教训。

幸福都雷同,痛苦千万种,也希望大家能从我的错误、教训中看到点什么,避免点什么。

考研历程中我最大的教训是什么?

我认为是不够努力。

这不是“凡尔赛”,我的确是这么认为。

如果人的努力满分是十分,有多少已经录取的研究生们敢给自己的努力程度打九分呢?

说是备考一年,中间又有多少时间是本该认真背书却荒废了呢?

至少在我的“24h效率评价表”中是一目了然的

哪怕到了最后冲刺的两个月,也有好多个上午睡过了醒来一看十一点了,也有好多个下午心浮气躁和朋友聊天说笑,也有好多个晚上出去聚餐闲逛。

当然,我相信这个教训是普遍存在于每一个考研人身上的,“拼尽全力”这个词太大了,大到很少有人有资格用,像我等凡夫俗子所做的就是

继续努力”

,永远都有进步、上升的空间。

(东哥: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不是百分之百的投入才叫拼尽全力,百分之九十的投入就已经是了。因为很多人连百分之五十都不到。优秀的人总是以超乎常理的标准要求自己。)

第二大教训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惰性。

这不是假大空的虚词,我所说的惰性并非睡懒觉玩手机,而是学习上的惰性。

前文提到我的背诵方法是“按照题单,名词解释全背和大题只背大条读拓展的方式进行,而且只背重点题目,题单上的PASS内容‘先’不背”,我把先字又加了个引号,因为到最后我也没有背。

为什么没有背呢,因为经过半年多的重复背诵,那些名词解释和重点题目我背诵的非常熟了,熟到可以默写得和书上基本上一字不差,按照道理讲是不是应该乘胜追击,把次重点的内容继续背诵,毕竟次重点只是看着不太重要,公大从来没有说过不考。

但是在考试之前

我已经给自己放松了要求

:“按照去年的分数线,过了国家线能上警硕了,过了三百五六十就上学硕了。

而且公大出题这么难,每一门试卷有个二三十分的题不会属于正常。

抱着一种“够用了”的心理,我一直很抗拒继续背次重点的题目,

“循序渐进”四个字我只做到了“循序”,而把“渐进”抛在了脑后。

这么做最直接的惨痛结果就是丢了十几分,虽说考研以考上为目的,考上了多一分都浪费,但

没考上之前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被录取

,丢了十几分的代价就是我在不自信中度过了整个复试备考阶段。

因为今年高分太多,出了成绩后就开始担心自己能不能被录取,经常扣着手指头算各个专业的人数看自己能排名到哪里,甚至和家里商量考不上研究生去哪里上班。

如果加上这十几分,换一个400+的成绩,还用遭受这么一个折磨吗?

然,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这么一个惨痛

的教训也可以说是另一种经验:

如果我不但次重点题目没有背,而且重点题目背的也没有这么扎实,那么今年就无缘公大了。

(东哥:人性太难克服了,还是那句话一旦有了后路,人就习惯于一直后退。)

而且我的背诵方法有点太机械了,考试前我能达到这么一种状态,题单上的的题目随便提,指哪打哪。

题单上的题目换种说法可能就把我难住了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题目:管理学的简答题“管理的二重性”其实是书上“管理的性质”,公安学基础的论述题“公安执法的内容”其实是书上“公安刑事执法和公安行政执法”的一堆名词解释。

这些题目你说我会吧,我确实背的滚瓜烂熟,你说我不会吧,换个问法到考场上我就没写出来。

(东哥: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尽管是背书,也要用心记。)

综合来看我背书上的失误:没背的题目考场上不会背;背过的题目换种问法考场上不会写。

如果在考试之前我能纠正任何一种失误,我的初试成绩就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可惜没有如果,

只希望我的遗憾不再成为你们的绊脚石

,帮助你们避开这些弯路,不要在这里失分。

(东哥:挺好挺好,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总是比成功的经历更有用。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失败的原因都差不多。)

言而总之一句话,在

录取之前不要给自己设定上限值来发展自己的惰性

,更不要奔着去年的最低分数线去努力,每年的题目难度、招生人数各不相同,最低分数参考价值不大。

古语云

“取其上者得其中”

,只有把目标定的高高的,朝着400+去努力,实现了当然好,就算出现什么小失误没考到,还有390+,380+。

第三大教训是什么呢?政治。

政治大题一定要背,一定要背,一定要背,重要的话说三遍!

政治我报的腿姐的全程班,用腿姐的技巧来做题学习非常轻松,后期我无论做什么模拟卷选择题分数都是40+,最终考研政治选择题得了44分。

如果主观题得到30分政治就能轻松考74了吧?可是由于我的轻敌加惰性,到临考试

前一周才开始背主观题,每天只背一个小时

,背的时间最长的一次是考前一晚在宾馆里背了一个晚上,最后得了政治68分,主观题24分,不得不说是一个教训。

(东哥:整个过程,政治的时间就不多,冲刺阶段你还不给它时间。)

其他的教训细数也有很多,比如考研备考期间喝酒能免就免了吧,喝酒误事,是真的误事。

今天晚上喝酒不是耽误一晚上不能学习的问题,而是明天上午乃至一天都没效率学习的问题。

(东哥:就没见你醉过!)

----

坎坎坷坷考研路坦坦然然尽心行

----

每个人的考研路途都不会一帆风顺,坎坎坷坷实属正常。

对于警校生来说,考研路上必经的一劫是什么呢?

警务化的管理与三个月的实习。

随着公大考研内卷日益严重,

大家的复习备考时间逐渐提前

,很久以前大家的备考普遍是在大三下学期,后来提前到大三上学期,再到现在很多人大二开始备考,听说还有人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

备考周期从半年延长到一年,再到现在的两年甚至更长,愈发吓人。

虽然考研竞争压力日益增加,但显然警校不会对考研的同学区别对待,

规章制度一样都不能少。

写到这里,其实我也没什么好办法,只是单纯的想起了曾经考研路上被自己视为最大的挑战而已。

曾经看过很多师哥师姐提到

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

,很遗憾鄙人最不擅长的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

我的学习需要状态,需要大段的时间,给我两个小时我可以背诵十页专业课,但是给我两分钟我连十个单词都不想看。

所以对于考研人而言,这么一个宏大的课题——

《论如何在警务化管理下利用碎片时间备战公大》

,我没有交出合格答卷。

另一个让人十分头大的问题就是安排在

每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的实习

。也曾经另无数人考研人肝肠寸断,考研大业毁于一旦。

实话实讲,这个时间段确实是复习考研的黄金时期,也曾有很多师哥师姐提出了

在实习期间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复习备考

的建议,很遗憾鄙人仍未做到。

实习被分配在扫黑专案组参与侦办涉黑专案,跟随民警辗转三省八市,参与信息研判、跟踪守候、抓捕审讯、熬夜看守等等,基本在校期间学到的刑事诉讼流程和侦查知识在实习中都

“亲眼所见,亲身参与”

,三个月的实习总共学习时间不到三个星期吧。

一旦忙起来就是没白没黑没日没夜,一周又一周,

但我也乐此不疲,

当时甚至想如果真是因为实习期间没学习导致最后没考上也认了,这就是热爱吧。

说了这么多警校生的“命中劫难”,我也没有给出一个解决办法,当然也不是在说废话,换个角度考虑——

我没有解决最后都考上了,你们但凡比我多学一点、多利用点碎片时间,结果肯定要比我好,对

(东哥:所以很多人不要再纠结警校生了,非警校生在备考期间是真的比警校生有优势的。他们在警务化管理或者实习的时候,怕的就是非警校生在认真备考。而非警校生却往往因自己不是警校生而焦虑,而拉低效率。)

----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

也许高考是没办法,但考研绝对是自己的选择。

男子汉大丈夫,说出的话泼出的水,选择了这条路,不仅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而且要高高兴兴地走好。

中国人民1949年就站起来了,别那么苦大仇深,考个研究生就把自己整得像怨妇似的,不知道的还以为遭受了多大的苦难。

用滚动计划法给自己制定目标,长期目标考试之前笔记要背诵多少遍,中期目标这一个月要背诵几遍,短期目标这一天学几个小学、每个小时高效率的学多少分钟。

认真踏实的过好考研的每一天,该吃就吃该喝就喝,该学就学该玩就玩。

行文至此想起中学两位老师的课上名言,一位老师告诫我们

“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另一位老师每每高呼

“我不看结果就看过程,你过程好了结果不会差。”

想明白之后,学习的道理,特别是对这种偏应试教育的学习不就是如此吗,没有什么大不了。

每周给自己放一天假,好好睡一觉,好好吃一顿,好好去散散心,转眼下一周继续努力。

当然,考上之后再这么说免不了有种

“站着说话不腰疼”

之嫌,正如你高三备考时已经考上大学的学长学姐对你谆谆教导:

高考也没什么,放平心态去考就行。

当时翻着白眼想“踢”他们一脚,结果等你进了大学再看高考不也就那么回事吗?

何为门槛?迈过去了是门,迈不过去就是槛,到底是门还是槛全凭个人造化。

经验这个东西,看看就好,不要不信,但更不能全信。

有一个词叫做

“幸存者偏差”

,成功者是竞争中优胜劣汰筛选后的结果,如果我们只研究成功者,并把这个“筛选后的结果”当成竞争之前的全面样本进行分析的话,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从复习备考到最终录取,这一路上变量因素非常多,也许很多被录取的人在学习方法等地方存在很大的问题,但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运气,这些问题也许没有暴露在试卷上、体现在成绩上,但并不意味着问题不存在,更不意味着你照抄照搬就会获得同样的运气。

一定要在广泛吸取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产生自己的想法,然后形成自己的“考研节奏”,按着自己的进度按部就班,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考研不是请客吃饭,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但是考研需要按部就班,

需要持之以恒,日复一日,不能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最后,衷心祝愿各位考研人成功上岸,我们木樨地见!

(终于说出了这句话,有点小激动,希望明年的你们也可以对后来人相约木樨地

(东哥:寒假集训营助教。努力上进的人当助教,会传递一种精神。)

点击下图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