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熙老师专访幸福,改变世界的力量 晓熙老师专访幸福,改变世界的力量晓熙老师专访幸福,改变世界的力量

晓熙老师专访幸福,改变世界的力量

关注我们|为奥运健儿喝彩

OLYMPIC

GAMES

幸福研究学院进入中国已有接近一年的时间了,非常开心看到“幸福学”学员的队伍不断壮大,看到每一个变得更美好的生命在影响着一个又一个生命。

感恩“幸福学”有像段芳这样充满爱心,勇于开拓又极富社会责任感的学员,她在用自己的生活践行着想要改变世界的愿望。通过她的职业女性访谈平台,让女性的声音被听到,让女性的力量被看见,让生命影响生命。

非常感谢段芳邀请我做客她的访谈节目,与大家闲话我对生命,对幸福,对女性,对育儿的些许见解。希望可以激发大家的一些思考。

人物访谈录

段芳:

你会用哪三个标签来概括现在的自己?

晓熙老师:

我曾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是“我到底是谁?”我怎么去跟别人介绍我自己?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一段我曾不愿对人提起的经历。

我女儿一岁的时候我决定离开我的全职工作,重返家庭。当时我最怕的事情是,遇到朋友问我“Andrea,你最近在做什么?”

我刚刚离开光鲜亮丽并且步步高升的职业生涯,我很怕跟别人说我现在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一个妈妈。当别人问我时,我几乎都会吱吱唔唔地说”我是一位全职妈妈,但我以前是...”,不停的要向别人证明“我是谁”。

可能很多人,在人生中都经历过比较困惑的阶段,需要用外在的东西,外在的职业抬头,曾经的成就或现在的成就在人前跟人家说“你是谁”。

换到现在,我已经离开了原来二三十岁的年龄阶段,很清楚自己正在做喜爱的事,认识了我是谁,所以,我没有必要向外界展示一个标签。无论我正在做HSA幸福研究学院大中华区的负责人也好,还是我在做什么,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知道,我正在做我喜爱的事业,我认为值得追求的东西。

我已经过了给自己贴标签的年纪,现在我更愿意形容我是一位幸福的践行者和幸福的传播者,现在我能很自信的说我就是我自己。

段芳:

作为女性,身为母亲,你的一天通常是如何度过的?

晓熙老师:

如果你的孩子是0-3岁的阶段,你就是你的孩子的全世界,所以你的孩子需要你一天24小时的陪伴。我在孩子1岁时离开职场,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那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但是我选择离开工作做了一位全职母亲。

在孩子3-6岁的阶段,孩子需要你的是每天的晚上,在晚上给他讲故事,睡前的陪伴;

当孩子6-12岁的阶段,你慢慢就会发现,孩子需要你的时间就是周末,在周末的时候希望父母能带她去实现她的愿望,带她去玩,带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当孩子12-18岁的时候,其实你的孩子只有到了假期才需要你;

当孩子到了18岁以后,可能需要你的时间就只有春节了,只有到春节他才会想回家看看你们。

对于现阶段我的一天通常会这样来安排:

尽管我工作很忙,但时间很自由。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我会陪女儿上学。她一边骑自行车,我一边跑步,单程大约二十多分钟,往返差不多一个小时。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亲子时光,

很多研究表明如果你的孩子是走路或者骑车上学,那么你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会比同龄人或相同条件下的孩子要好。

同时因为陪伴孩子上学,我也更能坚持晨跑。

上午九点到下午四点是我的工作时间,我能专注完成我整天的工作。

下午四点女儿放学到家,四点到晚上八点的时间段又是我的亲子时间,我跟大部分母亲或家长一样,也要陪孩子写作业,跟她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以及准备晚餐,跟孩子共进晚餐,八点的时候陪伴她上床睡觉。

晚上八点以后我会继续工作,因为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美国,很多同事在以色列,所以八点后我有很多会议。

如果没有急需处理的工作,我也会有休息的时间,可能跟大家一样看看喜欢的书,听听音乐,看看电视,做一些休闲的事情。

段芳:

众所周知,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由泰勒·本-沙哈尔教授为课程创办人,幸福课影响了全球很多学子。

现在泰勒·本-沙哈尔教授创办了HSA幸福研究院,是什么原因吸引了你加入了HSA幸福研究院?幸福课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或人生转变是什么?

晓熙老师:

我相信很多朋友们有看过沙哈尔老师的网易公开课,也就是十几年前他在哈佛所教授的积极心理学101,中文翻译为哈佛幸福课,实际上它是在哈佛的一门积极心理学课程。

很多人因为这门课程认识了这位充满智慧、人格魅力,又非常平易近人的老师,

我之所以加入HSA幸福研究学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沙哈尔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我对他的尊敬、崇拜等。

HSA幸福研究学院的“幸福学证书”课程,每两周都会组织学员与沙哈尔老师进行线上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我就更加幸运,因为与他共事,经常与他有一对一或者小范围的聚会与探讨。

每次我与沙哈尔老师开会,无论因为工作还是生活,开会前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但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我离开会议时的心情一定比我参加会议之前开心很多。

HSA进入中国将近一年时间,这一年中,我听到了很多故事,这些人的人生故事带给我的震撼和欣喜是我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改变,并且积极影响和改变着其他人。

幸福课能成为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是有原因的,它能改变哈佛大学中的那些天之骄子,那么我们更多了解这门课对自己也会是极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跟这些哈佛学子一样,对我来说,这是一门改变了我的生命的课程。

从“道”的层面来说,这门课给了我人生一个新的使命、新的意义和一个新的追求。我现在是一位幸福的践行者和幸福的传播者,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术”的层面,沙哈尔老师曾在他的课程中,讲述过一位诺贝尔奖或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实验。他的这一研究,是关于记录职业女性的一天,看看她们在这一天做了什么?

工作,开电话会议,跟同事共进午餐,也包括陪伴孩子,和伴侣一起聊天等。但他有一个很奇怪的发现,那就是这一群女性,在陪伴孩子的那些时刻,无论是下班后,晚上六点到八点,还是上班前,早晨七点到八点的任何时间段,这都是她们最不开心的时段。

这一发现也让我感到震撼,因为我自己在女儿三岁的时候,开始重返工作岗位,做一些兼职工作。当时我一边兼职工作,一边陪女儿,我时常觉得很痛苦。比如一边给女儿讲故事,一边脑袋还在想着马上要着手完成的工作。

又比如陪女儿去室内游乐场玩,孩子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滑滑梯或自由玩耍,我就可以在一旁工作。尽管如此,每当有孩子叫妈妈的时候,我就以为是女儿在叫我,担心女儿从滑梯上摔下来,我整个人就处于焦虑的状态。

回到实验结果,妈妈为什么在陪伴孩子的这个时间段最不开心?原因是妈妈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因为妈妈们认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以她们大多一边陪伴孩子一边想着或做着其它事情,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的身心是很纠结的。

沙哈尔老师在课程中一直强调“身心合一”的理念,就是“你人在哪里,你的心就要在哪里”,你必须要专心去做一件事情。

当你在分心做事情的时候,其实你的心里是很痛苦的。你虽然在陪伴孩子,但是你并没有真正的在陪伴孩子。

就像我上面有讲到我在游乐场里一边陪伴孩子一边工作,实际上我既没有好好陪伴孩子,也没有好好工作,所以沙哈尔老师的课程在术的层面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帮助我解开了在心里困惑了几年的迷题。

我到底是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哪有好母亲不喜欢陪伴自己的孩子?

实际上很多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年幼孩子的母亲,也有跟我类似的经历。其实我们都已经尽我们所能做好一个母亲。通过沙哈尔老师的分享,我已经可以接受我自己当年这样一个状态,也不再指责自己。

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是你的孩子最好的母亲!

段芳:

HSA幸福研究院未来愿景是怎样的?会给华人带来哪些支持或转变?

晓熙老师:

我经常听沙哈尔老师提到,他创立

HSA幸福研究院最初的愿景就是“希望在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被遗忘的人,都能够找到幸福”。

HSA幸福研究院大中华区的愿景也同样如此。

我很喜欢孟子的一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人生不得志的时候,那就做好你自己就好了;如果你得志了,就要想办法帮助身边更多的人。

我认为沙哈尔老师的愿景和我自己喜欢的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效。当我们每个人变得幸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影响我们周围的人。

幸福研究学院进入中国不到一年的时间,我们通过幸福学证书课程培养幸福培训师,我们每个学员就是一颗幸福的种子。

我们也通过幸福论坛和北,上,广等地的线上线下活动影响学员和他们身边的人。在未来,我们希望在中国建立无数个“幸福中心”,并通过沙哈尔老师本人来访中国,召开更多的线下讲座,影响到更多的人。这就是我们想要在中国做的事情。

段芳:

很多人为当下生存而奋斗,认为没有钱就谈不上幸福,幸福看起来比较虚,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晓熙老师:

我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比如你现在是幼儿园孩子的母亲,我会问你为什么会让孩子报这么多学龄前的补习班,送她去学英文、学钢琴、画画等。

你可能的回答是“我必须要这么做,只有这样她才能顺利通过幼升小考试,进入一个更好的小学。”

那我可能会继续问你”你为什么要让你的孩子去一个好的小学?”

你可能会回答:”当然是希望孩子未来能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有一个好的前途。”

那可能我会继续问:“你为什么要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前途呢?”

你可能会回答“希望孩子未来能有一份好的事业,然后可以自己买房,买车,有一段好的婚姻。”

如果我继续追问你,问到最后,你可能会回答“你希望你的孩子幸福”。

其实很多问题的问题,和答案的答案,也就是这个世界上很多终极的问题和终极答案都逃不开“幸福”这两个字。“幸福”这两个字不管你认为它是“实”还是“虚”,它都是你心底的一种呼求,一种渴望。

归根到底,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幸福”。

当你能够安静下来,静下心来,能够去反思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你的心底有很强的声音对自己说“我要幸福”;你心底有一股很强的声音对孩子说“我要你幸福”。

再回到幸福和成功、金钱之间的关系,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用哈佛跨时75年的实验研究来说明。这个实验研究了724名波士顿的男性,从他们十几岁的时候持续跟踪到他们九十岁时,其间其中很多人已经去世了。

他们都是些什么人呢,有268人是哈佛的毕业生,这些人在世人或我们的心目中已经算是走上了人生巅峰,是很成功的或者是未来一定能赚到钱的一群人;那另外456人则是来自波士顿的平民窟,在人们心目中就是没钱,没地位,最不可能成功的一群人。

这个实验就是想看看什么样的人更能拥有幸福的人生?看看具有优越的先天条件,拥有“幸福、成功潜质”的人,是否更容易成为人生最后的赢家?

我分享一两个研究的发现:实验人员看见了这群人无论起点如何,他们的健康程度、幸福程度跟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成绩、他们的金钱都没有太直接的关系。那跟他们未来幸福感有关系的是什么呢?

是伴随他们一生的人际关系,无论是早年的亲子关系,还是他们的夫妻关系,或者是他们与生命中其他重要他人的亲密关系!

这是一个很让人震撼的结论。

也就是说金钱跟幸福并没有一个直接的等号,任何成功、任何金钱上的获得都可能带给你短暂的喜悦,但不可能带给你长时间的成功和幸福。

段芳:

在过去我的咨询案例中发现不少职场妈妈为孩子咨询”孩子出现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而担忧。据你所知,这种情况在澳洲乃至全球常见吗?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由来?

晓熙老师:

这确实是每个家长都很关心的话题。我在墨尔本,过去一年里有180天的时间都因为疫情的关系,封锁在家。孩子是在家里通过视频的方式学习。现在墨尔本是在过去一年里第5次封城时间,目前是封城的第2周。

上周我参加了女儿学校的家长会,老师公布了一组数据,这组数据并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是也足以令人担忧。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生活在澳州这样一个阳光海滩,被誉为度假胜地的孩子们的焦虑比例是七个孩子中至少有一个孩子患有焦虑症。那么,我相信在中国,全国人民都在鸡娃内卷的地方,这个比例将会更高。

听到这样一组数据后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发生?

这让我想到每个人从小到大都可能有过的经历。就来举个例子,有一天上学的路上你经过你的同学小明身边,向小明打招呼,说了声“小明,早上好!”然而小明并没有回应。

这时候部分孩子的心理可能会有这几个变化:“小明是不是不喜欢我?”“他是不是不愿意跟我做朋友了?”进而有些孩子会开始担心“是不是全班同学都不喜欢我?”“我是不是不讨任何人的喜欢?”

还有些孩子可能进一步再想“全世界都拒绝我,我已经被全世界孤立了!”

孩子的大脑在25岁之前,还没有发育完全。有的时候没法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如果作为家长,我们没有及时的引导孩子,他可能遇到很小的事情就会想很多,而且越想越伤心,越想越失望,甚至越想越绝望。

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很多孩子只是跟父母吵架就会产生过激行为”自伤”甚至“自杀”等等。如果你遇到“小明问题”你会怎么去处理?

正常情况下你心里可能会想“今天小明怎么了?难道早晨出门被爸爸妈妈批评了,心情不太好?所以没有注意到我与他打招呼?”

你应该要做的事情就是到了学校,第一节下课后,去跟小明求证,问一下小明今天过的怎么样?他很可能会跟你分享他面临的困难或者早上出门磨蹭被妈妈骂了一顿心里很不高兴。

你可以继续再问“小明,我早上跟你打招呼你为什么没有理我?”他可能会说没有注意到你,那么这件事情很快就能过去。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及时发现这些事情,帮助孩子树立正向思维并引导他们,给孩子一些建议。

每天孩子睡觉前我或者我先生会陪伴孩子一起聊聊天,问问她一天发生的事情,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也会单独拿出10分钟,跟孩子说说今天遇到的不开心的事情。

我们通过这种陪伴的方式,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互信关系,让孩子愿意在你面前透明敞开。当孩子听了爸爸妈妈的建议后觉得有道理,当他们再遇到“小明事件”的时候,就有更积极的方法,来正确的处理这些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与难题。

孩子可能也会通过你与他交流互动中慢慢学习到你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这样可以进一步帮助孩子不要陷入焦虑和抑郁的境地,而这把金钥匙就掌握在我们家长的手里。

段芳:

孩子焦虑,压力甚至极端情绪和行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做好防范或者应对措施?

晓熙老师:

未经处理的压力会慢慢积压变成轻度焦虑,重度抑郁等等。作为家长,首先要接受孩子这种状态,我认为人被认可是非常关键的。

这让我想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第一层是温饱,衣食住行的无忧;第二层是人的安全,我是否能被关注关爱并拥有人身安全;第三层是我们的社交需求,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第四层是我们内在价值是否有发挥出来,我被世界或世人所认可;第五层是自我实现。

我们孩子出现焦虑抑郁时,作为家长我们就要回过头来想,我们在这五个需求层次的哪一层没有做好?

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间,飞速发展,到现在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温饱问题,也很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全的国家,没有经历战争,那么在前两个层面,我们一般都可以为孩子提供。

在第三层,我们则需要有目的地为孩子创造一些机会,你要去关注孩子社交的圈层,他是不是有自己的好朋友,可以深度交流的人?你是不是孩子的好朋友,是不是孩子可以敞开心扉的人?

因为前面三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如果这三层没有得到满足的话,那我们没有办法正常生活。

生活在后疫情时代的我们,其实很多人的生活已经不受自己所所控,很多的事情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掌控,而这种状态,可能就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常态。

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很多社交被中断了,不能邀请朋友来家里玩,也不能去朋友家,这个时候我们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他是不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网上?

网上的社交不是真实的社交。比如我们现在通过视频会议,面对面交流是一种社交,我们可以看到对方的表情和反应,但在网上给朋友留言并不是高质量的社交。

我们要关注孩子是不是有高质量的社交。我很喜欢一句话,就是我在脸书上有1000个粉丝都抵不过在现实中有1个可以和你一起喝咖啡,给你一个拥抱的真实朋友。

所以,我们要很注重孩子有没有真实的朋友,懂他的朋友,家长要尤其关注孩子是否在“社交关系”这个层面出了问题。

刚才你有问我在全世界范围内焦虑人群是否有所增加?你说的没错,有一项研究表明,在2010-2015年全世界焦虑人群增加了33%。这是为什么?

那5年正好是智能手机被广泛应用的阶段。智能手机的确无所不能,大家开始花更多的时间沉迷于自己的智能手机,而不是花时间在真实的关系上。

比如我去饭店吃饭,我就会看到一家四口人一起吃饭,就会有4部手机,大家一边吃饭一边看手机。孩子玩游戏,父母可能分别在手机上忙于工作,或跟朋友聊天。

明明是一个很好的全家人亲密交流的机会,但大家却把时间交给了智能手机。很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花了太多时间在智能手机上,而没有真正花时间与家人与朋友真实的在一起。

我刚刚有讲到过,亲密关系是决定人幸福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亲密关系之所以亲密,是需要花时间经营的。这也许就是我们看到急速增长的焦虑人群和抑郁人群的原因。

段芳:

你对孩子的个体成长,学业以及长大后的工作生活有什么样的期待?

晓熙老师:

前面有提到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前三层,

我对于孩子的指导更多在最后两层,尤其是人的终极需求--自我实现。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孩子睡前时光,这是一段可以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时光,通过这些时间去发现孩子的特长是什么,他喜欢什么?只有你了解你的孩子,你才能发现他到底热爱什么?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才能帮助孩子创造更多机会,在他喜欢的事情上进一步发展。

归根到底,作为人,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的幸福?就是做你擅长,喜欢,对你有意义事情的人,只有这样子的人,才能真正的幸福。

我对我女儿的愿景是希望她能够在她童年的阶段就能找到自己擅长,热爱,并且对她有意义的事情,然后通过我们的帮助和扶持,使她不断在这个方面持续发展。

那么在未来我希望我的女儿,也希望大家每个人的孩子都能够去做自己喜欢,擅长,又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家长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帮助孩子发现他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在他的长项上不断去培养。

段芳:

我一直认为女人幸福,家庭也就幸福了,孩子也能感受到幸福和爱。作为母亲,我们应该如何持续修炼好自己?有哪些具体可行的方法?

晓熙老师:

方法有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并且我在不断强调的一点就是去做真实的自己。

我觉得有很多妈妈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你不能接受你自己,不认可你自己,没有办法去做自己。

其实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有没有觉得自己活得很累?好像不停的在演戏。无论是从小到大演给父母看,满足父母对我们的期待,成为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好学生,乖乖女;

到学校继续演戏给老师、同学们看,你希望被老师认可,你知道老师喜欢的学生什么样,所以你就竭尽全力去演老师喜欢的那个学生;然后你到了工作场合继续演戏;到了婚姻中可能还在演戏。

我想跟你说的是,当你成为一个母亲的时候,千万不要再演戏了,做回你自己吧!真的要学会在孩子面前去做你自己。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都有自己的缺点,不足和不擅长的地方。我从来不介意在女儿面前让她知道妈妈有些东西是不擅长的,也会犯错误,犯错了也会跟她说对不起。

我的女儿她很喜欢体育运动,非常健康、也很有力气。当我们一起买东西的时候我会跟她说,你能跟妈妈一起分担吗,妈妈拿不动那么多东西?慢慢地她就知道,当我们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她会很乐意地与我平分购物袋,一起搬到车上。

所以,妈妈不是一个大力士,不是什么都可以做,妈妈也有很多事情并不擅长,我愿意在我女儿面前暴露软弱,让她知道妈妈是一个普通人,和她一样也会做错事情。这种状态无形中也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可以犯错的人。

我很喜欢沙哈尔老师在他的课程中反复强调的这句话,“Permissiontobehuman”用中文来表达就是“允许自己为人”或者“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状态。

我们小时候可能会有远大的梦想,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想成为一名考古学家,但是后来所走的路线跟我小时候的梦想完全不同,但从中我看到了自己爱冒险、喜欢创新,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这一点是没有改变的。我女儿现在的梦想是将来当澳洲总理,这个梦想有没有实现都没有关系。

我想说的是,很多人在小时候有很远大的梦想,这非常好,但是当我们一点一点长大,在现实中一次又一次经历失败打击的时候。

尤其到了我自己现在这样一个年龄,突然发现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普通人,你是否能够接受自己的普通,你是否能够接受自己的平凡,这是我们人生中一门很重要,很重要的功课,而且这样的功课越早学越好。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愿意在我女儿面前做一个普通真实的母亲,而不是时刻表现出完美的一面,这样太累了,另一方面也给孩子不好的榜样,让她不能去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

我们的梦想有的会成功,有的会破灭,我们会失败,会经历这一切的一切,我希望我的女儿看到,也让她心里深深的懂得我像妈妈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有擅长的事情,也有完全不会做的事情,也有不喜欢的事情。

我也会情绪失控,所以,我也允许女儿情绪失控乱发脾气,这都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情绪都应该被接受。

我们允许自己为人,允许自己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我觉得这是作为女性或者母亲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你一定要记住一句话,我希望你记住“做你自己”。只有你做你自己,你才能够真正地活着。

段芳:

你的幸福宣言是什么?能分享给中国妈妈一些幸福谏言或者是工作生活上的幸福建议吗?

晓熙老师:

就像今天专访的主题一样“幸福,改变世界的力量!“为什么呢,这就回到了蝴蝶效应。“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

我想送给大家一个小方法就是“我们要懂得去感恩,懂得去给予!”

为什么说“幸福是改变世界的力量!“打个比方,你早上出门跟一个人微笑地打招呼,他一整天心情可能都会很好,他可能也会对他所看到的下一个人或者下三个人做同样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指数增长的概念,当一个人这样做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这一个改变世界的起点。

当你面带微笑,当你传播幸福的时候,当你愿意去给予的时候,你就是这只煽动翅膀的小蝴蝶,你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源泉!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额外做这么一点点事情,比如跟同事打个招呼,帮同事买一杯咖啡,帮他完成工作上一个小小的项目。

当我们每个人做这一点点善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是那一颗正在改变世界的幸福种子!

关注幸福研究学院,关注幸福!

扫码关注我们

|晓熙老师

|晓熙老师

排版|李雪薇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