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宽,起名字成越来越多父母的心头难题,这事说易也易、说难也难。说它容易,去掉固定的姓和代表辈分的字(特定情况下)不论,也就剩下一两个字的抉择余地,加上某些同质化的审美偏好,名字难免呈现出趋同化的倾向,根据起名通2016年的调查数据,如果所有的“张伟”聚到一起,约略等于整个冰岛的人口总和。
数据来源:起名通
数据来源:维基百科
说它困难,起个漂亮的名字毕竟是人生大事,语音、语义、字形,以及和生辰八字的匹配程度,字与字之间的关联等等,这些都是大有讲究的,远不是简简单单地请托问人或是随便找个软件就能解决的,要弄清楚这些盘根错节的问题,就不能不从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谈起。
一、姓与氏与名傻傻分不清楚
现时代有关社会活动、政治集会,凡涉及位置排列,一般的都是“以姓氏笔画为序”。这里的姓氏,反映的就是姓。
在母系氏族社会,姓与氏是有区别的。
姓由一个老祖母传下来,标明血缘与婚姻状况;“姓”字从“女”从“生”,表明同姓者都是一个女性祖先的子孙;“氏”则是“姓”的衍生的分支。进入阶级社会,“氏”起着“别贵贱、判亲疏”的作用,如黄帝称轩辕氏、帝尧称陶唐氏。姓氏往往是家族的标识。
最早的姓出于母系,后来为父系所取代
,子从父姓,以父系推算血缘关系,将人的个体生命延续意识同家族亲缘关系传承下去。春秋战国,特别是到了汉代以后,姓与氏逐渐混同起来。
一般来讲,姓与名属于一个人的特定指称,它的直接功能,是作为姓名所有者与他人相区别而独有的代表符号,供人们称呼、识别,成为承担着该人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大约从周朝开始,命名即已被纳入礼法,形成制度。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演进,姓名也逐渐被赋予繁富而复杂的内涵,其中涵盖着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字学、文学、美学、音韵学、谱牒学等多种学科,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姓名文化”。
独特的起名文化
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姓名之外还需要加上谱系。过去,各大家族都有修家谱的传统,一般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谱名及其排序在修家谱过程中就要确定下来。而孔氏家族,由于圣人孔夫子的崇高地位和巨大影响,则更为特殊一些,有时甚至要经由朝廷审定。他们的谱系(行辈),已经达到几十个。据《曲阜志》记载,孔氏族人的名字,从四十五代起,已注意显示行辈,但不严格。明代初年,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十辈,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胤”(清代初叶,因“胤”字犯清世宗胤禛名讳,改为“衍”字),从五十六代往下排列。明崇祯二年(1629),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报经皇帝恩准,又增加“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字十辈。清同治二年(1863),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经皇帝核准,再增“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字十辈。
1919年,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由内务部核准备案,续增二十字二十辈,加上前面两批三十字三十辈,总共是五十字五十辈。其中,人们接触较多的是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等辈分。另外,孟姓、颜姓、曾姓,大体上也是按照这个谱系来排序的。
按照谱系,如果姓名为三个字,那么,第一个字是姓,第二个字(有的是第三个字)体现谱系,剩下的那个字,便是名——三个字中,只有这个字可以自行确定。如曾国藩、曾国荃,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如果是一字名,即姓名为两个字,就在偏旁、部首上做文章,如《红楼梦》中的贾赦、贾政,贾珍、贾琏,贾蓉、贾蔷等,以彰示同宗,分别辈分。
周氏三兄弟
清朝皇帝的姓氏,有些特殊情况。大家知道,满族原称女真,明崇祯九年(1636)以满洲取代。入关以后,关于谥号、避讳的方式,从有利于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考虑,接受了汉族的制度。预先假定行辈排序,原来是十六个字:福、玄、胤、弘、永、旻、奕、载、溥、毓、恒、启、涛、恺、增、祺,就是皇帝的名字中,第一个字是固定的,按行辈流动;后来又续增了十二个字,但国祚已终,传到了“溥”字,清朝就灭亡了;后来虽然仍有接续,比如末代皇帝溥仪之后,还有他的侄子毓嶦,曾经写过一首长达四十二句的《火龙》诗,用以概括溥仪的一生;再下一辈,还有书法家启功,大概也就这样了。
二、某些特殊姓名的来源
说到称谓,有人问:皇上为什么称作“天子”呢?一般认为,来源于感生说。《说文》解释:上古神圣的始祖母,因交感于天物而生子,故曰“天子”。那么,汉化佛教的僧人都姓“释”,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这是对他的尊称,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汉译佛典常简称他为“释尊”。
佛法东传,僧人按当地习惯,也必须有姓。从前,有几种办法,一是沿用原姓;二是跟师傅的姓;三是利用所来国家或地区确定姓,如从天竺(南亚次大陆)来的,就用竺(如竺法兰),从月支来的,就用支(如支谦),从安息来的就用安(如安世高);四是以佛、法、僧三宝为姓。到了东晋时期,僧人领袖道安,随师傅姓竺。他从实践中体会到,统一僧人姓氏,有利于佛教的发展。
建议以“释”为统一的姓
。由于他的崇高威望,很快便统一了认识。而且,一律与在俗时的姓一刀两断。日常中有时“释”姓略而不用,只用法名,如弘一法师。
孩子出生后,一般先有乳名(亦称小字)。如三国时的后主刘禅,小名阿斗。再比如张学良,乳名叫“小六子”,这个名字大有来历。原来,他一出生,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命硬,不好养活,还克母亲。解救的办法是,把孩子许给寺庙做“寄名和尚”。这样,她母亲就选了个日子,送他到庙里焚香礼拜。老和尚用戒尺做一姿势,表示要责打他,他就跑出庙去。按照事先约定,孩子听到第一个呼唤叫什么名字,他就借用来作为自己的小名。那一天,出了庙门,就听有人喊“小六子”,这样,“小六子”就成了张学良的小名。老将军自嘲说:“当时如果有人喊‘王八蛋’,我就叫‘王八蛋’了!”
稍长,即由父母或师长正式起名,古代专有命名仪式。
起名讲究避讳,不能取与君父、圣人相同的字,同音的字也不行
。平时作文、说话,当遇到这类人的名字时,也要设法避开或改写。旧时的皇历,之所以又称“时宪书”,就是为了避乾隆帝的圣讳弘历。这在旧时代,是所有读书士子必须掌握的学问,如果有所触犯,就将身遭大祸。
《大南实录》中的避讳举例
清乾隆时期,江西新昌有个叫王锡侯的举人。他处事本来十分谨慎,起先名叫王侯,由于害怕被人罗织罪名,便在中间加个“锡”字。他曾编撰《字贯》一书,在遇到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圣讳时,都做了缺笔处理,只是没有采用更为严格的“改字法”或“空字法”,结果被人告发到乾隆皇帝那里,以“大逆不法”的罪名,不仅本人被杀头,还牵连到妻妾儿孙,多人致死和发配为奴。
起名,一般都体现长辈的意愿与期望。宋代文学家苏洵写过一篇《名二子说》,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意是:
构成一辆车子,包括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名之为“轼”,是害怕你过分显露自己而不知掩饰形迹。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车辙上辗过,而论及车的功绩时,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假如车覆马毙,而祸患也不会殃及到辙。所以说,辙是善处于祸福之间的。辙啊!虽然没有名分,却可以免除灾祸,这样,我也就放心了。
这里体现了父亲为两个儿子起名的意图,亦即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名字的来历。当时,兄长十一岁,弟弟八岁。
有的名字,与姓氏存在着相关的意义,如
马千里、牛得草、米暂沉、成思危
等;如果是文人,有些还寄寓了艺术精神、志趣爱好与审美情趣。
除了名字这些称呼也大有讲究
作为名字的补充与延伸,名子之外,又有字,有号,有绰号,有笔名、艺名。过去有“幼时命名,成年取字”的传统。《礼记·檀弓》说:“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就是说,
男子二十岁以后,要做父亲了,所以朋友不能再叫他的名,而只能叫他的字
。可见,“字”是男女成年之后,开始受到人们的尊重才加取的。
也有的学者认为,“字”的产生,源于避讳
。古人祭祀先祖时,为了表示恭敬,不能直呼其名,只好以“字”代替;再如,人死了以后,要由君王另外赐予一个“谥号”,于是就只用“谥号”来称呼他,如曾文正公、李文忠公。这都是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一般平民没有这些说道。
令人细思恐极的穿帮镜头
有些“字”与“名”互为表里,意义相互关联。比如,毛泽东字润之,泽与润,意义相连;张学良字汉卿,因为张良为汉朝名卿;诸葛亮字孔明,亮与孔明含义相近;关羽字云长,展翅入云,名字相成相辅。苏轼与苏辙的“字”,也属于这一类:轼为古代设在车厢前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木。《左传·庄公十年》有“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话,故苏轼字子瞻;而“天下之车莫不由辙”,故苏辙字子由。
还有的“名”与“字”相反相成,如唐代大文豪韩愈(愈,胜过之意),字退之;今人程思远,字近之(是毛泽东主席给起的)。还有的通过“字”来表达一种志趣、意向。如朱自清字佩弦,性格比较缓慢,想加以调节。其典出自《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号,是一个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多为自取
,可以不受行辈与谱系的约束,自由体现本人的心迹、寄托、兴趣、爱好,如别号中有的叫“山人”“居士”,表明自己鄙视利禄,自命清高。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意思是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本人一个老翁,共六个“一”。
而绰号、诨名、外号,则是他人赠授的
,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民间的“周扒皮”“小诸葛”。清末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为笔名、艺名所代替。
名、字、号之外,对于不同年龄,还有一些特殊的说法:婴儿出生三日——汤饼之期;不满周岁——襁褓;两三岁——孩提;幼年泛称总角、束发;十岁以下——黄口。女孩十二岁——金钗之年;十三岁——豆蔻年华;十五岁——及笄之年;十六岁——碧玉年华;二十四岁——花信年华;等待出嫁——待字闺中。男性:十五岁——志学之年;二十岁,称为弱冠;三十岁——而立之年;四十岁——不惑之年;五十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六十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七十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仕之年、致政之年;八十至九十岁——耄耋之年;一百岁,称为寿登期颐。八十八岁,称为米寿;一百零八岁,称为茶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八十为中寿,九十为上寿。
概括地说,姓名有四个特点。
第一,传承性。
揭示了一种血缘关系、家族关系,反映浓厚的宗族观念。
第二,寄寓性,体现一种意愿色彩。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正道、有作为,在为子女取名时,往往寄寓美好的期望。
第三,时代性。
人之取名,往往因时而变,与社会背景、环境、形势及时代精神风貌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的“建国”“国庆”“超英”,“文革”中“继红”“卫东”等弥漫着浓烈的时代色彩。
第四,装饰性。
在平常的社会交往中,高雅、深邃的名字,往往会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有些名字妙如诗、美如画、清如水、醇如酒,令人难以忘怀。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东西,经过精美的包装,就会收到不同寻常的效果。
好书推荐
《国粹
王充闾著
“南秋雨,北充闾”
一部形象化的中国人文传统小品
-版权信息-
编辑:黄泓
本文观点资料来自
《国粹》
图片来自网络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进行识别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直接可以购买本书!
一本也包邮噢!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