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CY主创
源于生活|让心理学不再神秘
“学校是座象牙塔。”在接受社会的毒打前,我从未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身份由学生转为社会人的同时,也被迫揭掉了生活的遮羞布——原来世界不止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这时,拒绝长大,就成为了一些年轻人的
对策。
心理学家DanKiley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他的大多咨询者在面临成长的困扰时,都表现得像“巨婴”——拒绝长大、拒绝承担责任、
不上进、不振作、幼稚、自恋
之后,他借用了一位永远长不大的主人公的名字写了一本书《
彼得潘综合征
:那些长不大的男人》,首次揭示了这一心理现象——
成年,但为了继续享受“无忧无虑”的青春时光,逃避承担生活责任,拒绝进入成人世界
彼得潘综合征的“症状”
DanKiley指出,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符合四个基本特征——
无责任感、焦虑、孤独及不成熟
他们希望可以永远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逃避现实的压力。
当遇到问题时,
他们首先选择
。当面对挫折和外界的质疑和批评时,他们会难以接受,甚至轻易放弃。
他们心怀大志,认为自己有一身本领,满心期待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实际上却
眼高手低
,无法沉下心在一份工作上好好干,常因为不努力、迟到、旷工而丢掉工作,也会因为压力大、工作无聊、与同事合不来等原因轻易辞职。
DanKiley为彼得潘综合征人群总结了以下性格特点:
社交困难
SocialImpotence
他们害怕孤独,迫切需要归属感,容易对人产生依赖。他们会为了能有人一直围绕在身边而社交,寻求在群体中的归属感,让他们看起来不那么的孤单,但他们却无法获得真正的朋友。
无法正确表达情绪
EmotionalParalysis
他们非常情绪化,难以自我调节和正确表达情绪。例如,生气可能表现为暴怒,失望可能表现为自我可怜,悲伤可能表现为强颜欢笑。
Procrastination
他们常把事情拖延到最后一天。他们不喜欢制定长远计划,也没有具体的人生规划,常用“我不知道”、“我不在乎”、“还早,不着急”为自己辩护。
奇幻思维
MagicalThinking
他们倾向于这样想:“如果我不去想它,它就会消失”,“如果我认为它是这样,那么就一定就是这样。”他们常将自己的问题归咎于他人,并试图逃避现实。
情感障碍
SexualHang-up
他们倾向于寻找能包容他们“小缺点”的伴侣,但他们的不成熟会赶走大多数爱他们的人。他们渴望被接受又害怕被拒绝,他们抗拒承担责任,不敢进入婚姻,也不想成为父母。
与养育方式有关的深层原因
Kiley在书中讲到,有些孩子不想长大
家庭环境
脱不了干系。他形容大多“彼得潘”通常来自传统的
中上层阶级
家庭,并和父母住在一起。
大多父母虽然可以给予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未曾给予足够的情感支持。
比如,父母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这种不避讳
会使孩子暴露在父母的婚姻纠纷之中
。这种情况下的很多孩子都非常敏感、焦虑、缺乏安全感。并且,
他们可能会被父母各自“拉拢”,成为夹心人。
例如,“离你爸远点儿,他不是什么好东西”,
“你爸爸的工作永远比家庭重要”,
“你妈才是坏人”,“在这个家里我只有你了”这样看似抱怨实则是“拉阵营”的话语。
当他听到父母对彼此的负面评价时,会直接感受到父母关系的不和谐,
并产生保护其中一方的想法,如:“我跟我妈是一边的,要好好保护她,不能让我爸伤害到她。”
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将父母从痛苦中拯救出来,但
当他做不到时,就会谴责自己的失败,并试图逃避父母感情不合的痛苦。这种影响也许会伴随终身,可能会导致
他们在长大后不知如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
所以,
许多患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父母的相处方式。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Cheatham也表示,
彼得潘综合征与两种截然不同的父母养育方式密不可分
,这两种养育方式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丧失了应对成人世界的能力。
1)对孩子过度保护
对于一部分父母来说,全方位保护孩子或许是他们眼中表达爱的最佳方式。然而,他们
无意间
给孩子传达一种成年世界很危险的讯息
,让孩子觉得成人世界充满挑战与困难。
正是他们的这种保护鼓励了孩子沉浸在童年的单纯美好中,永远不想长大。
同时,这种类型的家长也会为了保护
孩子去一手包办孩子的所有日常。这可能会导致孩子长大后
不想失去作为孩子的“特权”,
遇事没有主见,成为凡事依赖父母的“粘人精”。
2)放养式教育
也有一部分父母截然相反,会放手让孩子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不给孩子设定很多界限,甚至溺爱。
但是,
缺乏管束会
理想化现实世界的规则
,使孩子过于放飞自我
——蔑视纪律与规则、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随心所欲、没有责任感、想放弃就放弃。
给宝妈宝爸们的小建议:
口头指导
代替上手操作,避免成为事事包办的父母。
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建议循序渐进,避免太过直接。
给孩子设立边界感,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时,理性且
温和地
拒绝。
不要事无巨细地关心孩子,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空间。
关于彼得潘综合征的误区
彼得潘综合征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鉴于世卫组织尚未将其认定为一种心理障碍,
该综合征目前不被视为精神疾病
,专家们也无法通过症状做临床诊断。
但,如世卫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强调,
健康的人在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上均要符合其年龄特征
,像彼得潘综合征这种倒退的行为表现会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彼得潘综合征在男性身上更常见吗?
并非如此。由于对彼得潘综合征的研究最早始于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而
当时的性别角色对比现在来说更为传统,且完成的研究样本较小,因此一开始人们认为彼得潘综合征更常见于男性。
然而,对于21世纪的我们来说,彼得潘综合征并不一定更常见于男性。
目前为止,我们仍缺乏这方面的跨性别研究。
我/身边的人有彼得潘综合征怎么办?
当身边的人有彼得潘综合征时,尽量避免一昧迎合他的想法。
你可以
通过问句的方式来引导
,譬如:“我/你真的是这么想的吗?”“这是我/你想要的吗?”“后果是什么?我/你能承受吗?”“我/你的行为会如何影响他人?”
Come4you有话说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身边不乏彼得潘综合征人群,我们自己也会有抗拒长大的想法。
就像网上说的那样,“年轻时希望改变世界,长大后希望不要被世界改变。”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出现自我怀疑、迷茫、焦虑、不安、反思、浮躁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
心可以在远方,但脚必须要踏在实地。
References
Hendriksen,S.P.E.(n.d.).
FailuretoLaunchSyndrome
.ScientificAmerican.RetrievedMarch6,2021,from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failure-to-launch-syndrome/
Kiley,D.(1983).
ThePeterPanSyndrome:MenwhoHaveNeverGrownUp
.Dodd,Mead.
Overprotectingparentscanleadchildrentodevelop“PeterPanSyndrome.”
(n.d.).ScienceDaily.RetrievedMarch6,2021,from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7/05/070501112023.htm
PeterPanSyndrome:Signs,Causes,andDealingwithIt
.(n.d.).RetrievedMarch6,2021,from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eter-pan-syndrome
PeterPanSyndrome:Signs,Causes,andDealingwithIt
.(n.d.).RetrievedMarch6,2021,from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peter-pan-syndrome
图片来源
图片来源已标明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https://images-na.ssl-images-amazon.com/images/I/41hQRUKUkaL._SX335_BO1,204,203,200_.jpg
https://theswaddle.com/why-some-people-are-more-sensitive-than-others/
https://www.womenshealthmag.com/relationships/a32645053/divorce-with-kids/
https://www.altabehavioralhealthcare.org/2019/07/16/how-parents-fighting-affects-kids-mental-health/
https://wallsheaven.com/photos/adolescence-adulthood-childhood
https://www.nbcnews.com/better/lifestyle/are-you-relationship-peter-pan-here-s-how-tell-ncna1046531
本文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
长按二维码关注
Come4you
了解更多心理学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