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前,《学生健康报》微信公众号发布“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点击可阅读)”一文,邀请到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刘华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两位专家对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2部门印发文件《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进行解读。
后台收到很多家长的真挚留言,《学生健康报》编辑部推出本篇,希望尽可能地为困于低龄抑郁的家庭拨开迷雾。
抑郁症低龄化趋势成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层面。
当前,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环境,使得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受到影响,中小学生也不例外。另外,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对于青少年来说,会减少传统面对面互动的时间,大量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抑郁之间显著相关,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抑郁倾向,自杀意念得分也最高。
社会环境中的“压力因素”会通过家庭(家长)、学校(教师)传递给中小学生。例如,不少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产生了严格甚至苛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高度竞争的教学环境、过度强调主科教育的课程设置、部分教师不当的教育措施等,使得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和乐趣,只是为学习而学习,导致很多所谓“优秀”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严重隐患。
家庭环境作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安全岛”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不少家长将自身的“生存焦虑”转化为对子女的不当教育行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四高式”管教:高期待,例如“必须985,最次也得211”之类的期待;高要求,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表现过于苛刻,不能接受出现问题和失误,比如“能做的题目就一定不能错”,看似简单的要求,实际上给孩子带来“不可以出错”的巨大心理压力;高批评,为了使孩子听话,不少家长采用批评甚至责罚等管教方式,忽略了接纳、认可与欣赏,使得孩子为了逃避“惩罚”而好好学习,导致了“学习成绩好但心理素质差”的现象;高控制,不少家长以“为了你好”为由,高度控制孩子,使他们失去了“成为自己”的机会,也失去了自信和自尊。
2.心理因素
在“青春期”这一特殊阶段,学生们正在对“自我”进行探索,并尝试回答“我是谁”这一命题。因此,青春期的自我价值很不稳定,自尊体验上下摆动,孩子们可以因为一个表扬而极度欣喜,也可能因为一个批评而沮丧不已。正是这一阶段的自我同一性未形成、人格不成形定性、防御机制不稳定等特征,在诸多的诱发因素(学习问题、伙伴关系、亲子冲突等)作用下,容易产生抑郁体验。
3.生理因素
青春期发育阶段,孩子的生理发育极其迅速,各类激素水平较高,生理机能活跃,而高级神经系统的认知发育水平(前额叶功能)发育相对滞后,这就使得通过认知调整情绪的能力在这一群体较低,容易产生情绪相关问题。其他的生理因素,遗传、神经递质水平等也对这一阶段抑郁构成影响。例如在冬春季节,较低的光照水平就会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诱发抑郁。
理解低龄群体的抑郁表现
成人抑郁症往往是情绪低落沮丧、兴趣下降、愉快感缺失,表现非常明显,而青春期在这些方面表现得可能没那么突出,往往是烦躁、焦虑、不安,甚至是冲动、打闹、攻击的表现特别明显。
学习表现异常
当面临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时,那些过于看重成绩的学生就可能出现自我怀疑、自我贬低倾向,导致自我价值感下降,产生抑郁症状。而抑郁症状一旦形成,其中认知活动减低的表现,又会反过来影响学习效率,使得孩子进入“越想学习,效果越差,效果越差,越难学进”的恶性循环。因此,对于存在学习成绩异动、学习效率下降的学生,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注意区分是学习态度和能力的原因,还是抑郁的病理影响,那些没有其他合理理由来解释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尤其要考虑抑郁可能。
生理状态异常
在中小学生群体中,处于抑郁状态的学生往往伴随着一个生理症状,例如头部不适(性质模糊的头痛、头晕)、反复的胸闷气短、与情绪相关的胃病、持续存在的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和早醒)等。在青春中早期,孩子们往往难以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问题(抑郁、焦虑等),这些消极情绪很容易通过应急反应转化为生理症状,使得抑郁症状被忽视,或者简单地被当作生理疾病诊治。笔者评估过的一位大一学生,因抑郁焦虑所致的胸闷气短、心慌症状,从初三起就被当作感冒、可疑的心肌炎治疗(当然也就久治不愈),直到高三毕业后,才在一次心内科就诊时,被医生建议看心理科,然后才确诊为抑郁症,使得这个孩子足足错过了三年的时间。因此,家长和教师对于一些原因不明、经常反复的生理症状要保持警惕,考虑到抑郁症状的可能。
人际关系状态异常
青春期是人际关系活跃的阶段,处于抑郁状态的中小学生往往会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异常。抑郁状态下的低自尊经常使得孩子对关系表现得更为敏感,容易感觉伙伴、同学和老师都在背地里议论自己,认为他们看得出自己的心思、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被集体排斥。由于这些担心,他们往往容易回避交往、表现退缩、在学校说话低声下气、不敢抬头见人、回避冲突、容忍挑衅等;也有部分学生会采用另一种防御方式来应对这些敏感,他们会主动挑衅其他同学,使用攻击行为,让别人畏惧自己,以维持自尊和自我价值体验。
情绪状态异常
在青春期群体中,由于发育阶段的影响,这一群体的情绪状态本就存在着多变、强度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在低龄抑郁的情绪异常表现中,除了常见的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往往又会出现焦虑紧张、烦躁不安,情绪大起大落,甚至是冲动、打闹、攻击的表现。如无明显诱因,青春期孩子突然出现了明显烦躁、焦虑、攻击行为或者无理取闹,家长一定要考虑青春期抑郁症的可能性,不要轻易将孩子的情绪问题理解为“青春期逆反”。
撰文:
北京师范大学
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张继明教授
编辑:
赵星月
审核:
【特别推荐•点击直达】
暖宝宝贴身,当心“温水煮青蛙”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科普聚光灯|冬季呼吸道疾病(流感、肺炎、雾化吸入)
“星标我”,
精彩不错过
欢迎订阅
《学生健康报》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
健康报社主办
邮发代号1-24
订阅电话:11185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