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欧涅:两本著名的翻案小说 雷欧涅:两本著名的翻案小说雷欧涅:两本著名的翻案小说

雷欧涅:两本著名的翻案小说

虽然四大名著都在明朝和清朝前中期诞生,但是晚清也有不少有名的小说。其中有一些粗制滥造,东拼西凑且自我抄袭,比如说唐系列;也有一些佳品如老残游记。

今天想聊的是两本奇书,这两本书诞生时间前后相差近百年,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翻案。也就是推翻原来的小说故事,从某种角度上,可以看做鼻祖级的同人小说和yy小说。

作者其人

俞万春,生活在乾隆到道光年间(1794-1849),出生在官吏家庭,虽然没有担任官职,但是曾随父从军,平定民变。他的著名小说《荡寇志》创作于1824年左右,最终成书于1847年,也即鸦片战争之后。《荡寇志》中也曾出现洋军师白瓦尔罕,可以反映作者经历的时代特征。

《荡寇志》翻的是《水浒传》的案,从金圣叹批70回本水浒结尾的卢俊义惊梦开始续写,一直写到宋江为首的梁山首领被押解至东京斩首。

周大荒相比俞万春要晚了百年左右,出生于光绪年间,死于新中国成立后(1886-1951),名天球,字大荒。

周大荒和俞万春经历类似,没有参与过什么大的事件,只是当过几个军阀的幕僚,还担任过一些报刊的主笔。《反三国志演义》(下称《反三国》)也就是在《民德报》上连载的。

《反三国》成书于1930年左右,翻的自然是《三国演义》的案。从元直走马荐诸葛开始续写,开篇让诸葛亮从细节中识破程昱诡计,阻止徐庶北归,然后在水镜先生和诸葛亮的协助下成功救回徐母,这个开篇的描写还是不错的。而结尾自然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作者本意

要说一本书,作者写书的用意其实是很重要的,但是要知道作者本意一般不那么容易,但是这两本书却相对简单。因为他们都在开篇写明了自己翻案的目的。

俞万春说,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并不认为宋江是忠义之士,“一路笔意,无一字不描写宋江的奸恶。其所以称他忠义者,正为口里忠义,心里强盗,愈形出大奸大恶也。”而他认为108将聚义之后的招安和南征北战是罗贯中的杜撰,使得天下强盗都认为自己是忠义的,因此“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

于是,他从宋史中张叔夜擒获宋江的说法为基础,让他的主角陈希真、陈丽卿父女荡平梁山贼寇。最终宋江被两个渔民贾忠和贾义擒获,不得不说这个结局有非常浓重的中二气息。

俞万春对宋江等人的反感,其实也是水浒传的最大的弱点。水浒诸人的作为,有些确实值得探讨。比如吴用让李逵砍死小衙内逼朱仝上梁山,比如在卢俊义家里写反诗逼卢俊义上梁山,至于李逵的滥杀无辜和董平的见色忘义就更不用提了。水浒的这个弱点,大体是因为它是一个说书人层磊出来作品,其本身就没有什么主题(实名反对所有解密水浒的阴谋论),遑论善恶观了。

但参与过平定民变的俞万春显然对类似的情况深恶痛绝,因此对梁山贼寇毫不留情。至于网上有观点认为,《荡寇志》实际上是用“曲笔”赞扬《水浒传》的著作,表面上丑化梁山好汉,实际上是通过“自我丑化”来颂扬《水浒传》。我认为是过度阅读,如果真是如此,作者不会让梁山好汉全军覆没,也不会让宋江败于贾忠贾义。

相比俞万春序言中短小精悍地自表心迹,周大荒在楔子里面长篇大论地阐述了成书的经过。

周大荒觉得千古传颂的“隆中对”有个致命的问题——气势上不够。直接把吴国和魏国称为不能敌(此诚不可与争锋/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而取刘表和刘璋。之后要待天意再出兵(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这都说明诸葛亮欺软怕硬不是英雄,而“隆中对”的软弱则是季汉偏安一隅和最终覆灭的元凶。另外,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管乐也只是保住齐国和燕国,说明诸葛亮也只有偏安之才,是个普通的英雄。所以作者要改造诸葛亮,同时作者还喜欢马超赵云,于是乎一起改造,写了这部翻案小说。

从《反三国》的故事中,最直观的是作者非常讨厌叛徒,一干“叛徒”或“国贼”,在他的笔下下场基本都很惨,比如张松和华歆。至于说他反感军阀割据,希望统一什么的,我觉得和俞万春的曲笔赞水浒一样,附会的居多。

人物塑造

《水浒传》最成功的是人物塑造。金圣叹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一百八人各自入妙”。这其实是夸张了的,但是宋江、燕青、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主要人物,说各个都性格鲜明是没太大问题的。即使《水浒传》前十二回(王进出逃到林冲落草)是后代高手补作,也不过是去掉了鲁智深和林冲的精妙刻画,剩下的主角戏份丝毫未减。

《荡寇志》要续写,要结水浒传。整个故事脉络也和水浒传有诸多类似。被迫害、落草、聚义、招安、进京,到最终攻克梁山,故事结构大体能做到张弛有度,梁山好汉也不是一边倒地被碾压,和荡寇雷将至少可以走几招,但是人物刻画不得不说差一大截。

除了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剩下比较有存在感的只剩下朝廷将领云天彪以及青天知县盖天锡。别的角色个性单一,雷将们大体就是武艺出众,人品端正。一本书看完,除了开篇的陈希真父女戏耍高衙内和最后宋江被贾忠贾义活捉,别的基本上转眼就忘。

反而是一百八将人物稍微有那么点味道。大体上作者都把他们描写的表面忠义,背地里龌龊,但是也有呼延灼在梁山泊被破时,决心赴死,连战四将,战死沙场;鲁智深以一敌二陷入疯魔,以为自己杀入了东京拆了金銮殿杀了高俅,在幻觉之中了却平生心愿,圆寂于忠义堂;武松与三个敌将车轮大战,最后力尽而死,但死后尸体尚不倒下,挺棍怒目,威风凛凛。

这些描写相比平庸的雷将要出彩得多,也是认为俞万春曲笔的部分原因。我觉得究其原因,还是俞万春塑造角色的能力不够,荡寇志角色的从零而起比水浒传现成的角色续写要困难得多。

《反三国》也差不多。

一样是拥刘和抑曹,《三国演义》可以做到拥刘但不隐刘之丑,抑曹而能扬曹之美。而《反三国》则要统统翻掉,刘备集团决不能有任何污点。

周大荒某一回中用注脚的方式说到了这个中心思想,说关羽傲慢,张飞暴躁,堂堂蜀汉竟无一人无疵。所以作者要改变这一点,蜀汉必须都是完人。

张松既然是个叛徒,那么他是不能加入刘备阵营的,就必须死掉,西蜀地形图是从他尸体上发现。马超既然是个英雄,就不能先投张鲁再降刘备,那样和三姓家奴吕布还有什么区别。赵云马超都是作者的最爱,那么就亲上加亲,把马超的妹妹许配给赵云,现在活跃在各大三国游戏的马云騄就是《反三国》的原创角色。

换到曹操这边则相反,不能有任何优点。青梅煮酒不是曹操慧眼识人而是狂妄自大(可以说通);骁果无敌的乐进在战场上被秒;历史上以一己之力周旋关中的钟繇,被说的只会写字;夏侯渊气量狭小,杀马腾有一半是泄私愤;夏侯惇找个由头另外一只眼睛一起报销;连外表描写,都要把曹操写得獐头鼠目,猥琐不堪;甚至于还让曹操称帝自立,用文字逼曹操干他不用干的事情。

上述种种,其实把曹魏写的气量狭小的同时,也显得作者气量狭小。伟光正的刘备集团被如此不堪的曹操集团赶到荆襄之地,刘备能耐有多少?贬损敌人其实是最没有自信的表现。

和《荡寇志》类似,这个写法也不好看,或者说比《荡寇志》更甚,好人坏人统统脸谱化。张飞戏份不多,偶尔冲动一下。关羽的骄而自矜?诸葛的小心谨慎?周瑜的气量狭小?曹操的实用主义?完全看不出来……关赵马黄,除了名字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看这样的小说,就只是跟着情节推进而已。

人物描写是小说的灵魂。很遗憾,《荡寇志》和《反三国》都没有灵魂,这是它最大的弱点,也是大部分yy小说的通病。

情节设计

到情节设计,《荡寇志》部分模仿了《水浒传》,因此还是有些趣味的。

开篇是陈丽卿被高衙内调戏,用了三回和高衙内周旋,最后逃走时割了高衙内的耳鼻,也算是给林冲出了一口恶气。如果要形容的话,可以说这是一个“如果林冲是鲁智深的话”的故事。

女飞卫陈丽卿

随后的路遇黑店、强盗拦路和争夺猎物,也都是《水浒传》旧有的情节,但在《水浒传》的基础上又有些新意。蔡京对宋江进行招安,宋江表面接受,暗地里派郭盛乔装刺杀使者,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故事。这些都说明俞万春对情节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从故事安排上,虽然俞万春让陈希真也落草,但是却又有所差异。而这差异,才是写这本小说的用意,也是我认为并非曲笔暗捧水浒的原因。

举个例子,宋江收服一些武将,有时候用了不光彩的手段,其最甚者是用假秦明攻打县城,致使秦明一家老小被杀。而陈希真收服祝永清的方法,是在几场胜利,困住祝永清后,乔装使者进入敌营后吐露心迹,感化祝永清。

这不免有些一厢情愿,但和作者的主题是相符的。陈希真的猿臂寨从不拦路抢劫,每次出兵都是攻打各处宋江麾下的山寨,乃至于救助被宋江围困的高俅。

从作者的角度上,即使被逼无奈,也要充满正义感,为国尽忠,而不是像宋江那样堕落腐化。这虽理想化和书生气,但作为小说只要情节出彩即可。

相比之下,《反三国》在这方面差了点。除了开篇救徐母还有点味道之外,就是周瑜的故事比较猎奇。

中唐诗人李端有一首五言绝句,诗文如下:

鸣筝金粟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周大荒从这首诗出发,强行把金粟柱认为是个人名(金粟柱其实就是古筝架弦的柱子)。然后幻化出了一个爱慕周瑜,故意弹奏失误吸引周瑜注意的女子,进而成功当上周瑜在九江军事驻地的小三,哦不小妾。最后周瑜因为两地都有妹子,夜夜笙歌,“消耗过度”然后英年早逝……

周大荒又一次注脚了这么写的原因。他觉得周瑜帅,而且史书说周郎雅量,因此周瑜被气死实在是太不合适了。既然周瑜风流倜傥,那就给他个风流倜傥的死法吧。

我觉得吧,精尽人亡和气死相比,可谓五十步笑百步。再进一步,谁是那五十步还真不好说。

这些以人物为主的故事还可以看看,到了三国最重要的战争情节,周大荒表现出来的水准很低。

他在楔子里面自诩懂军事(但是看他的生平介绍则未必),说演义水浒不懂军事。而全文看下来,懂不懂军事我不敢说(因为我不懂),但是他不懂小说。

军事要真实,小说要好看。

《反三国》花了大精力和大篇幅,写了兵力分布、调遣、战线等形势,这可能确实是真实战争的重点,而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些小花招,但是小花招好看啊。作者用濡须口之战代替赤壁,以“小周瑜水陆破曹兵”一回妄图取代演义中从舌战群儒到华容道的八回,还说这才是光明正大的战争。首先,战争本就不是光明正大的,后面作者自己都有诸葛亮埋地雷炸司马懿,这就光明正大了?其次,非常之不好看。这样的水陆破敌,和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草船借箭、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相比,咳咳,我都看不出有什么必要去比。

有些可以对演义加以利用的地方,作者也偏不,于是以逸待劳定军山斩夏侯渊,变成了一个诱敌的口袋阵。

作者写的战术,除了两次埋雷,实在是没法留下深刻的印象。基本上来来回回就两招,设伏诱敌和围点打援,其他都是类似说唐的武将上去单干了。

小说中战术不怕显得假,鲁迅说诸葛之多智近妖,但是近妖的诸葛照样是智慧的化身。

以眼还眼

作为yy小说,总要透露出一些中二气息。除了宋江被贾忠贾义活捉外,《荡寇志》也设计了一些复仇桥段。

《水浒传》头一回登场的王进被重新请出山,大骂遭遇类似的林冲,并将林冲阵斩。

杨志被大名府的同事李天王李成阵斩;单廷圭和魏定国被同样是大名府同事闻大刀闻达擒获。

解珍、马麟被栾廷芳杀死、解宝被祝万年杀死、孙立被师兄栾廷玉杀死,这些都是攻破祝家庄的元凶,就交由祝家庄的教练栾廷玉及其弟弟,以及祝朝奉的弟弟解决。

原著中洒脱不羁的鲁智深,怎么能坐化,必须疯癫而死。

其余还有花荣被射死,公孙胜、樊瑞被陈希真斗法擒获,凌振被自己做的炮炸死等等不一而足。总之不是被复仇,就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折戟,这样才能显得雷将的手段和磊落。

《反三国》在这方面当然不能落后。

孙权击破黄祖,必须由甘宁击杀吕公为孙坚报仇;击杀黄祖于祢衡墓前为祢衡报仇。

曹冲(书中就叫仓舒)变成不喜读书,舞枪弄棒,大略就是李元霸的翻版。而让曹冲习武,是为了对阵被马超杀死,报马铁马休被曹操杀死之仇。

想象一下这样的曹冲

蔡夫人没献成荆州,最后刘表把荆州让给刘备,蔡夫人则和徐庶的母亲住在一起,接受礼仪熏陶。

用张任中计被乱箭射死代替落凤坡。

最有意思的是用了非常重的笔墨特地把满宠写死,为啥满宠那么重要呢?因为满宠是害死关羽的最根源的凶手。好像没啥关系?是这样的,满宠当时如果不劝曹仁坚守而被关羽打下了樊城,关羽就不会从后方调兵,吕蒙就未必敢动荆州,关羽就不会死了。回溯到起点,让曹仁守城的满宠才是杀死关羽罪魁祸首,因此满宠必须惨死。

最终周大荒也笔下留情,没把曹操血脉赶尽杀绝,曹植做隐士,曹彰在漠北当王。曹彰远征漠北,也符合人设,就说说曹植。分配隐士这个职务给曹植的原因是,曹丕坑曹植,曹植当然应该出世避祸。不过从史书上看,曹丕对兄弟的做法只是收权。而曹植的《洛神赋》其实是向曹丕要官做,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历史上的曹植没啥出世的念头。

虽然《荡寇志》、《反三国》这样地睚眦必报,读起来略有不快,但相比惨烈的人物描写,其实反而还有点看头。

其他看点

《荡寇志》由于主线脉络复制于《水浒传》,看点不太多。有一处比较有趣,故事中给梁山设计了一名外籍军师白瓦尔罕,来自于色厄尔吐溪(这个音译莫非是celtics?),他发明了奔雷车,描述上有点像装甲车。还发明了沉螺舟,这个几乎就是潜艇的原型了。

隋唐演义的铁滑车

这两条可以看出,俞万春的想象力还是非常丰富的,再进行下去就有科幻小说的潜力了。让设计者成为外国人,也可以反映出俞万春时代外国人技术上的先进性已经被中国人了解。

《反三国》的看点就更多些。

书中的管宁说,换了刘备当皇帝,也不会把献帝怎么尊重,最终管宁投海自尽。这里其实还是挺有深度的,不过作者无意进一步扩展。

子午谷当然也要利用一下。把子午谷安排在刘备攻克汉中,魏军慌乱的时候,这也算合理。而且长安守将是无能的夏侯懋,历史上夏侯懋还真驻守过长安。长安一破,潼关顺势而破。这处设计的还是可以的。

马谡一直是各路三国翻案小说家喜欢的角色,比如游戏曹操传的同人姜维传,让马谡改头换面,化名宁随跟随姜维征战。《反三国》翻案马谡的比较温和,没有让他正面遇敌,而仍是攻心,暗合征南时的攻心之策。这或许也是马谡的正确打开方式。

女将当然也要用上。黄月英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登场了一回,那一回突然变成封神演义的感觉,黄月英化身妖术师,全场神魔乱舞。说到南征孟获,还有一个点,周大荒在这里嫌七纵太费事了,一纵之下,孟获就服了,估计是编不好吧。

最后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年龄。在刘备夺汉中之前,故事和历史还是差不多的,但是从汉中之战开始,故事进入幻想线,进程就突然加快。但是作者明显又想让后三国的著名角色登场,比如邓艾、钟会、诸葛瞻、诸葛靓(诸葛诞之子)以及文鸯等等。于是他们的登场大幅提前,比如姜维、邓艾和钟会登场于曹操西征马超,姜维是马超部将,邓钟是曹魏将领。这时是公元212年,姜维生于202年,此时10岁;邓艾大5岁,此时15;最有意思的是钟会生于225年,此时-13岁。

包括之后收服了文鸯,这其实都是名将收集癖的体现,想想我们玩三国游戏时对名将的觊觎,也就理解了。

这两本书其实都是可以一读的。在我看来,这两本书比起说唐系列和说岳系列都好出不少,和三侠五义系列水准差不多。《荡寇志》故事性更强,而《反三国》更有趣一些。

会去看这两本书的,应当都是对三国或是水浒有兴趣的,读到喜欢的人物被丑化或许依然会有些不适,如果抛开原著的感情,只对比原著的内容,会发现他们别有风味。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