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东部农村
旧式婚俗全过程
文/陈炯章
古蔺东部包括皇华、石宝、丹桂、水口、大村、土城等乡镇,由于这些地方紧邻贵州,偏僻边远,开化较慢,所以仅管新中国成立已近七十周年,改革开放已是三十多年了,一些陈规旧习已在全国各地荡然无存,但在这片古老的地区,还有一定的生命力,比如婚俗习惯在这片地区的农村就偶尔还有全部按照旧风俗来办的。现将这片地区旧式婚俗的全过程整理如下,以飱读者。
一、请媒人
如果男方父母或孩子看上一位女孩,就请一位对方的亲戚或朋友去说媒;如果男方孩子大了又无目标,那就请一位交往较宽又能说会道的亲朋好友给自己孩子找个对象。如果女方父母或孩子有意向,便与男方约定时间,通知男方家,大约好久姑孃要来看人户。
二、看人户
女方看人户时,一般由嫂子和媒人(又称媒婆或介绍人)陪同。如果女方看得上男方的人才和家庭,就请媒人转告男方,约定时间由媒人带男孩子去女方家让父母看行不行。若女方一家人都认可,男女双方都没意见,男方就请媒人转告女方家,约定时间接打发。
三、接打发
接打发时女孩一般由嫂子或已出嫁的大姐和媒人陪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男方一般家庭打发姑孃两段或四段布匹(每段6尺),袜子2双;陪同人员也要相应打发。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到打发毛线、成品衣物、胶鞋、皮鞋、手表、人民币等。
四、三回九转和开庚
该环节主要是男方到女方家加强联络,增进感情。第一回称为送头回礼信,上世纪改革开放前,一般人户大多是糖包面把,有钱或有工作单位的人户可送上两瓶古蔺大曲,没钱的打上两瓶白酒就行了。时间一般选在春节、端午或中秋等传统节日,并在送头回礼信时约定送二回礼信时间。
送二回礼信也要选在传统节日,礼品与头回礼信差不多,有钱的可比头回多一些或好一些,但必须都是双数。
送三回礼信同样要选在节气之日,送三回礼信相当于现在的订婚,农村一般称为开庚,家庭好的要举行戴花仪式。
开庚时男方要准备一个红纸折的竖长方形的信封,信封壳中间贴上一红纸竖条,竖条正中写上“庚书”二字,信封内装一张折叠的小红纸,并配备毛笔2枝、墨2支。信封内一般都要为书写女方年庚生月的先生装上利市钱,基本上装的都为月月红,从最早的一角二分,一元二角,一拾二元到现在的一百二十元。
开庚前媒人要征求女方意见,男方礼信怎么来?女方父母开通的就说随便点,有市侩的父母要规定怎么来。如来时没按要求办,就不给男方开女方的年庚生月,要求重新补齐礼信后再开庚。因为开庚戴花时至亲和团邻都要来看热闹,所以男女双方都要图个面子,而且男方来的礼品还要举行摆礼仪式,一般要依次摆在堂屋内的桌子上供客人参观。上世纪末礼品一般为糖包面把、烟酒、布匹、毛钱等。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到三转一响、金银首饰和人民币,现在的农村已发展到开个庚要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人民币。
如果女方开通的家庭,按规矩三次就可开到女方的年庚生月,如遇到市侩的家庭每次都要折腾你重来,所以三回礼信有的人家就要往返九次,故有三回九转之说。
五、送期辰、请客、办嫁妆
男方在得到女方的年庚生月后,加上男方的年庚生月,然后去请八字先生推算期辰(即举行婚礼的时间)。期辰确定后,男方又要准备礼物,同样为糖包面把、烟酒布匹等,由媒人陪同送往女方家,告知女方婚期。然后男女双方就开始请客,现在请客很简单,一个电话,一个短信或一个微信就可到位,但在上世纪的农村没有电话,只好开起名单请人四方八面去通知亲朋好友。
期辰确定后,女方家就开始请匠人来家里做嫁妆,一般包括桌子、板凳、箱子、柜子、洗脸架等。有钱人家桌凳箱柜要做双份,有的还要做三门柜、食品柜、梳妆台等。女孩就要开始为新郎、为公公、婆婆做布鞋、做鞋垫、置办自己的床上用品及新郎和自己的结婚衣物。
六、梳头、迎亲、出嫁
过去农村结婚办酒席,无论男方,女方都要办三天,第一天为起媒,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女方为出嫁,男方为回拜。
梳头:男方在女方正酒那天要派出一未婚男青年去女方家梳头。梳头必备礼物如下:大米一升(升:量米的容器,大约可装6-7市斤),滚脸蛋(一般鸡蛋)2个,绞脸线(一般为蓝绵线)2个;新娘的一身穿戴,包括两件上衣,两条长裤、两双袜子、一双鞋;还有夹头发的夹针、红头绳、梳头的梳子、镜子等。有钱人家还要配备胭脂、口红等化妆品。
梳头时间一般要在交更之后,即深夜12点之后。梳头人必须是家族或亲戚中富贵双全的中老年妇女。梳头前由梳头人在堂屋里家神前点燃香烛,以新娘的名义给列祖列宗烧钱化纸,告知列祖列宗××姑娘即将出嫁、嫁往何方。梳头时新娘的闺蜜要有三五人陪伴左右,新娘正襟端坐于堂屋正中的凳子上,凳子前升子装上男方送来的大米,新娘双脚踏在升子的边缘。梳头人首先用滚脸蛋在新娘脸上滚一遍;然后用石灰粉或滑石粉抹新娘额头上,用手扯去额头上的苦毛(汗毛);之后用绞脸线在额头上绞两遍,绞去上面的绒毛;再用梳子为新娘梳头,边梳要边说吉言以示祝福,梳完还要扎上红头绳,别上夹针,涂抹胭脂,打上口红,最后为新娘穿上婚装,并请父母到场,由新娘给父母磕头告别。
梳头仪式结束后,新娘开始哭嫁,先哭给自己梳头的长辈,然后由闺蜜们将新娘扶入闺房。新娘回到闺房后就不能再坐床上了,只能坐在椅子或板凳上。新娘然后开始哭母亲,母亲也跟着陪哭。女儿从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到抚育成人的辛劳,一直哭到从此远嫁他乡,不能尽孝的感伤;母亲则从女儿从小给自己带来的欢乐,以及在成长中父母所经受的惊吓与担忧,直到而今即将离别的难依难舍。有的母女情深,一直哭到天亮才止。
迎亲:男方正酒那天要组织队伍前去接亲(迎亲)。相隔较远的还要头天前去扎酒。旧社会有钱人家必须请轿子、滑杆去迎接,新娘坐轿子,媒人和正客坐滑杆。接亲队伍一般由16人组成,8男8女,其中带队的由两位有头面的族中弟兄或亲朋担任称为正客;还要请唢呐锣鼓,街道地方也可请铜鼓队;另外还要安排一批人扛香花、烛花、高香、挑媒腿(猪腿)、背背篼。背篼内包括以下物品:鞭炮、香烛纸钱、告奠酒二瓶,以及礼书、聘书等。
浩浩荡荡的接亲队伍到了女方家附近要由背背篼的放打狗炮(鞭炮),意思是告知女方家接亲的拢了。女方家事先就要在院坝内安上接路席,即用几张方桌连在一起,在上面铺上床单,床单上摆上瓜子、花生、糖果、烟酒、茶水。接亲队伍到后,总管招呼接亲队伍入座接路席,并安排人陪客、装烟倒茶,接亲的正客一般要坐在堂屋门口的上席。另安排人将背篼、香花、烛花、高香等接进堂屋,并将所有东西摆在家神前面的大方桌上,然后安排人将香花、烛花插起,将高香点燃后,再请接亲正客进堂屋与总管交换有关意见,确定发亲时间。
出嫁:如果时间宽余,那就等女方摆完酒宴再发亲;如果时间有限,就只摆一轮酒席,待接亲的吃过饭后就发亲。发亲前,总管请接亲的正客到堂屋举行一个简单的交接仪式,互相说些客气话,然后用一方糍粑、一张毛巾或一双鞋垫作为礼物送走正客。
送走正客后,女方家关上堂屋大门,先请出新娘父母坐在家神下面,再请新娘出来给父母磕头告别,父母封赠女儿到了婆家要:“孝敬父母,乖觉听话,成家立业,大富大发……”给父母告别后,新娘还要给家中长兄长嫂、族中或亲戚中的长辈们告别,总管按名单点到谁,新娘就要跟谁哭别,这些长辈们也要给新娘送上眼泪钱(即红包)。告别结束才打开大门,由新娘的兄长背她出大门。新娘出大门后,才由接送亲女队正客牵扶她出发。总管同时安排人将男方来接亲的大鞭炮燃放,表示欢送。
女方送亲队伍也按男方来的人数安排,男方16人,女方也是16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交通不便,还要安排一批人送嫁妆,比如运桌子板凳、箱子柜子等,另派2至4人背糍粑,每人背两圆大糍粑(因女方出嫁时亲戚一般都要送大糍粑,直径大概一尺左右)。闹热的人家,接送亲的队伍多达七、八十人,绵延数百米。浩浩荡荡的队伍在一片鼓乐声中行进在崇山峻岭或山间小路上,那是山区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七、拜堂成亲
加冠:接亲的队伍到了后,男方家也在院坝里摆上接路席,总管招呼送亲队伍入坐,安排新郎的伯叔、姑爷、母舅、姐夫,婶娘、孃孃、舅娘、大姐等来陪客。送亲正客便打开箱子将新郎的衣帽鞋袜交给总管,总管将它交给男方事先确定的加冠人。两位加冠人必须是新郎的族中长辈或至亲,而且是生肖配对、富贵双全、德高望众之男性。女方要在新郎的衣帽鞋袜里分别装入利市钱以博加冠人的欢心。加冠一般从头开始,先梳头戴帽,加冠人边为新郎梳头边封赠(送上吉利话):“一梳天长地久,二梳地久天长,三梳荣华富贵,四梳子孙满堂!”头梳好后加冠人还要将帽子先在自己的头上戴一下后才给新郎戴上。接着穿衣服时要封赠新郎:“一件蓝衫裁得高,先裁袖子后裁腰。穿上蓝衫登金榜,儿孙昌盛坐华堂!”最后穿鞋子,鞋子一般都是由新娘亲自做的千层底布鞋,穿鞋子时也要封赠:“一双鞋儿一尺长,今日穿来接新娘。左脚穿来生贵子,右脚穿出状元郎!”整个加冠过程都要两个人配合完成,表示好事成双。
拜堂:加冠结束后,由恶姻婆(带新娘的中老年妇女,一般由双老健在,子孙满堂、富贵双全的人担任)到接路席上将新娘带到堂屋举行拜堂仪式。(旧社会新娘坐轿要盖上盖头,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了坐轿,所以也就取消了盖头一俗)。拜堂时按男左女右站立于堂屋正中,然后由喊礼人(司仪)喊新郎的姑爷、母舅、姨爹、干爹等至亲长辈来为新郎簪花挂彩,喊到的亲戚分别来给新郎挂红,即将一段五尺长的红布交叉拴在新郎身上,边挂红边封赠新郎,如果至亲多,新娘的身上也要拴挂。最后喊礼人才正式喊周堂礼,一般最简单而且亦是全国基本通用的就是三个仪程:一拜天地,新郎新娘转身向外跪拜天地;二拜高堂,新郎新娘同时转身跪拜父母,父母要封赠,并打发新娘(送上红包);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礼成!旧社会还有抢洞房一俗,看新郎新娘谁先跑入洞房,他或她在今后的生活中就为强者。
新郎新娘由恶姻婆带入洞房后,按规矩坐在床沿上,由恶姻婆主持新郎新娘喝合心酒(交杯酒),恶姻婆同样要封赠新郎新娘,如:“夫妻恩爱,白头到老,早生贵子,儿孙满堂”等。喝了合心酒后,新娘立即换上外衣,然后再由恶姻婆将新郎新娘带到堂屋举行请拜仪式。男方另外还要请两位富贵双全的中老年妇女为新房铺床,新娘在床单、被子、枕头等床上用品里也要为铺床者放上利市钱。铺床者在铺床时要在枕头一方的床角放上花生、枣子等物,寓祝早生贵子。
请拜:请拜时,新郎新娘面前要放上一张床单,供请到的人丢拜钱。然后喊礼人宣布请拜开始,先请新郎的伯叔或大哥大嫂,必须是双老开拜,开拜者拜钱必须为月月红,或一拾二、一百二、一千二。再按主人家拟定的名单,按先家族后亲戚,从老到幼,凡与新郎同辈以上的年长者一一请到。凡请到者,他丢了拜钱后,新郎都要磕头致谢,新娘只给开拜人或重要的亲戚磕头。请拜结束时,新郎的弟弟、妹妹还可来抓拜钱,以图高兴。最后由新郎的大嫂或大姐作为收拜人将拜钱收交到新房,婚礼才告结束。
晚上有的年轻人喜欢高兴,还要组织闹新房,给新娘讨要糍粑、红包,或搞些恶作剧,让新郎新娘难堪或出洋相。
八、参灶、分东西、回拜
参灶:男方家第二天摆完早饭后,厨师就要请新娘去参灶。意思就是厨上的人辛苦了,新娘作为新主人应该去感谢他们,礼节一下。懂得起的新娘便给厨上的人每人准备一方糍粑、一个红包,然后去厨房用刷锅扫在煮饭的大铁锅沿刷三圈;如果新娘懂不起,厨师们就要喊新娘洗碗。
分东西:参完灶后还有一个仪式: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加深对重要至亲的认识。该仪式由总管主持,名单由主人家拟定,主要是族中亲房和至亲中的长辈。礼物根据对象有轻重之分,重要亲戚和长辈可发床单被套,一般亲戚就发枕巾、毛巾等;新娘手巧的也可发鞋垫,干爹干妈有的新娘还要给他们做布鞋。凡有资格分东西的至亲,在分东西时都要封赠新郎新娘,要给打发(红包),一个图吉利,一个图高兴。
回拜:回拜时新郎新娘要带上一个聪明伶俐的年轻小伙作随从。回拜前要先去感谢媒人,给媒人家送上一根煤腿(猪腿),一圆大糍粑,有钱人家还要送上床单、毛毯等。然后才回娘家回拜。回拜时要安排随从带上香烛纸钱鞭炮等物以及烟酒等礼品。到了娘家附近,随从就要燃放鞭炮,意在通知娘家新姑爷回拜来了。新娘一到家就被闺蜜们相拥着去说悄悄话去了,新郎和随从直接到堂屋中。由随从将香烛纸钱点燃,再由总管请出岳父岳母出来与新姑爷见面,新姑爷改口喊爹叫妈,给岳父岳母磕头,岳父岳母也要封赠和打发女婿的红包。亲房的伯叔兄长也要到堂,给新姑爷送上红包。如女方的小兄弟、妹给新姐夫装烟倒茶,新姐夫要送上红包表示感谢。
不论远近,新郎新娘都要在娘家住上一夜。第二天早饭后,由新娘的哥哥或兄弟送她去婆家。从此以后,嫁猪随猪,嫁狗随狗,恩恩爱爱亦好,吵吵闹闹亦好,基本上都是从一而终,直到生命的尽头。
相关链接: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上梁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古蔺殡葬旧风俗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立碑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做斋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过端阳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写家神安香火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耍草龙求雨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盂兰节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牛王节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薅闹草
古蔺民俗拾遗汇编/拜石敢当
作者简介:
陈炯章,退休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县作协会员,理事。曾在各级报刊发表诗
词文章两百余篇,并在退休前后出版了个人文学专集三部,其中《甘为红烛写春秋》曾被教育局作为师风师德教材发到全县中小学供教师阅读参考。作者文选:
怀念父亲
》《传家宝》《
两上庐山话旅游
(点击可阅读)
投稿须知:
需要了解的朋友请点击阅读
“落月摘星楼”敬告文友
交流合作:
欢迎其他正能量高质量平台、纸刊与本平台交流合作,有意者请加微信号:“LAOYU59420”详谈。
古蔺文艺2018.3(四)
达明与国画(朱国娟)
我的伯父邓均吾/邓林
回不去的故乡(落月)
朗诵/感恩刚好遇见你(麦子)
生命之诗(申金萍)
火星山上的乐趣(尹宗保)
朗诵/最是难忘是相思(任超)
郎酒建厂那些年,那些事(邱忠杰)
摄影欣赏/古蔺酒街,一条醉人的街
朗诵/假如我们不曾相遇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最新评论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
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