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偏差(父母必读) 孩子的成长偏差(父母必读)孩子的成长偏差(父母必读)

孩子的成长偏差(父母必读)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您将在第一时间收到相关文章。

本文为年轻父母而写,尤其是为在孩子成长中充满烦恼的年轻父母而写。本文也是《本源思维》系列文章的一篇,却是原写作计划外的产物,因此没有和其他文章一样编排序号。

一个生命的降生带给了父母无尽的欢乐。从一颦一笑到咿呀学语;从翻身起坐到蹒跚学步……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家长殷切的关注和浓浓的幸福。然而,这种幸福和融洽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自觉的被一些烦恼所冲淡。试回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是否有过类似这样的烦恼或困惑:

孩子胆小,怕生,不爱说话,不喜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

孩子干啥没有定性,拖拉疲沓、磨磨蹭蹭,需要大人跟在屁股后面提醒;

孩子看起来聪明伶俐,但一提学习脑袋就大;

孩子学习既无方法又无长性,三分钟热度,缺乏条理和自制;

孩子做事没有目标和计划,还时常跟大人讨价还价;

很多家长有此类烦恼,并且很多人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在孩子上学前,家长的这类烦恼很少或压根没有,但孩子上了小学后,烦恼似乎突然冒出来,并且日渐加剧。此类烦恼来源于何处?为什么会在孩子上学前后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如何才能消除这种烦恼,并让孩子取得更好的成长?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出答案。

一、烦恼来之何处

你为什么会烦恼?因为你心中对孩子充满了各种期望。你期望孩子有条理性;你期望孩子与人友好相处,朋友多多;你期望孩子注意力集中,做事充满持久的热情;你期望孩子能够独立;你希望孩子喜欢学习,成绩优秀;你希望孩子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做事干净利索,不拖沓;你希望孩子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但是,你总是发现“期望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孩子的实际表现,总是达不到你的期望。一开始你还是蛮有耐心,谆谆善诱。但一次这样,两次这样,第三次还是这样,慢慢的,你变得不耐烦起来,并开始升级你的教育手段,批评、指责、教训的语言渐渐多起来,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威逼利诱也派上用场。效果还不错,孩子开始有了一些你希望的变化,你稍稍松了口气,心理还有点小庆幸。但好景不长,你渐渐发现这些措施的效果开始减弱,孩子开始出现你不希望的反弹,问题仍在,烦恼依旧。于是,你开始反思,开始创新,“改善”并升级你的教育手段。效果再次好转,但又再次翻转。……如此周而复始,你的耐心渐失,烦恼日增,开始变得疲惫不堪。等孩子到了十一二岁,也就是人生的第二个逆反期的时候,一些父母发现事情开始变得不可收拾,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接踵而至,孩子开始变得跟父母疏远,沟通日益困难,两代人的隔阂逐渐加深,孩子开始变得油盐不进。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很多父母已经不再是烦恼,而是抓狂。

以上情景,很多父母经历过。能否打破为人父母的烦恼魔咒?答案是肯定的。这首先要认清烦恼的来源。父母的烦恼来源于孩子的偏差,这个偏差如公式(1)所示。

孩子的偏差①=孩子的实际表现②—父母期望的孩子表现③(1)

为人父母,多么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发展,但孩子的实际表现总是与父母的期望之间存在偏差,做父母的就希望消除这种偏差。于是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进行干预,或表扬、或批评,或奖励、或惩罚,或激励、或约束……十八般武艺,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总是希望孩子的实际表现更加完美,达到甚至超过父母的期望。这些措施有的有效,有的无效;有的先是有效,而后变得无效。偏差存在,烦恼存在;偏差存在愈久,烦恼日甚。

二、什么是成长偏差

让我们对公式(1)进行一次全视角的审视,这个式子包括三个变量:变量①孩子的偏差,变量②孩子的实际表现,变量③父母期望的孩子表现。绝大多数父母,将注意力集中于变量②,试图通过多种措施对其施加干预和影响,以求得孩子实际表现的改进。但很多人欲求之而不得,甚至干预的努力越大,后果越糟,作为父母的烦恼日甚。出现了这种情况,父母朋友们就应该换个思维角度。

首先要审视的是,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太高。要知道,父母的期望越高,孩子的偏差越大。

在孩子学龄前这段时间,很多家长几乎没有烦恼,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此时的父母大多对孩子的期望相对较低,要求不是太高。但一旦孩子上了小学,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的驱使下,在孩子能否升入一个更加理想的学校,最终进入理想的大学对其一生影响巨大这一大环境的作用下,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立马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往往是孩子长一岁,父母的期望高几分。父母期望的变化,是导致其烦恼在孩子上学前后呈现巨大反差的第一个原因。

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现实中有太多的父母,把自己当下能做到的,作为要求孩子的标准。自己能够专心读上一个小时的书,就认为孩子也应该做到;自己做事比较有条理性,要求孩子也这样。更有甚者,本着青出于蓝要胜于蓝的理念,自己希望能够做到但做不到事情,却要求孩子能做到。自己作为成人都免不了说谎,却要求孩子严格做到诚实;自己上不了清华,却要求孩子一定要上清华。要求孩子去做成年才能做到的,甚至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可能?孩子做不到,就横眉冷对,严加指责。孩子努力了,但是没有做到或做好,父母就批评、指责甚至惩罚。几次下来,孩子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自信开始动摇,其后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来缺乏自信,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许多父母实在要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太高。要切记“只有适度的高标准,才能有高的绩效”。对孩子的要求太高,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调整对孩子的期望。

但在中国的升学和人才选拔制度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父母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是很难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就应该转向公式(1)的变量①。要对孩子的偏差形成正确的认识。孩子的偏差,不同于成年人世界的偏差,是一种“成长偏差”。什么是成长偏差?举一个大家都熟知的例子,就清楚了。

孩子出生,举家欢腾。尽管孩子不会说话,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方面却乐此不疲。不断地对孩子说:这是爸爸、这是妈妈、叫爸爸、叫妈妈之类的话。在听了成百上千遍后,孩子终于开口了。孩子第一次喊出的爸爸肯定不是准确的“爸爸”,而是“怕怕”,只是一个类似的发音,与标准相比有着极大的偏差。但是做父母的会怎样呢?对孩子又搂又抱又亲,逢人就说:“我儿子(女儿)会叫爸爸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孩子呢?从父母那里受到了极大的鼓励,不断地喊:“怕怕、怕怕”。父母会不厌其烦地说:“对,爸爸,爸爸”。慢慢的,孩子喊出的不再是“怕怕”,而是“爸怕”或者“怕爸”。偏差仍在,但趋于缩小。父母再次惊喜,再次鼓励。孩子受到激励,就持续不断地练习。就这样,孩子最终准确地叫出爸爸,叫出妈妈,学会了说话。大家想一想,如果父母不是这样,而是一听到孩子叫“怕怕”,立马怒形于色,甚至朝孩子的屁股上来上一巴掌,“不对!不是怕怕,是爸爸!”孩子会学会说话吗?不会的!孩子会把嘴巴闭上,不再发声,因为不发声就不会出现错误。天下没有父母会这样做,因为他们知道“怕怕”与“爸爸”之间的偏差,是孩子的成长偏差。

成长偏差具备三个特点:

(1)必然性。

偏差是孩子相应能力没有具备所致,存在是必然的。

(2)持续性。

如上所述,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那是终极目标,有时候甚至是超终极目标,但由于孩子相应能力的具备不可能一蹴而就,偏差的存在就会持续较长时间,可能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

(3)改进性。

人的能力是训练出来,每一次努力,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训练,每一次训练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只要孩子持续努力,偏差就会不断缩小,假以时日,丑小鸭必将成为美丽的白天鹅。

三、包容偏差,赏识进步

针对成长偏差的三个特点,想想孩子学会叫爸爸、妈妈,学会说话的过程,我们就会明白对待成长偏差的正确做法是:

包容偏差,赏识进步。

所谓包容偏差,是指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偏差是客观存在的,是因为孩子力不能逮,而不是主观上不愿干、不努力造成的。对于刚刚咿呀学语的孩子,尽管叫“怕怕”和叫爸爸之间有着极大的偏差,但父母对此有着极

大的包容性。包容偏差,需要父母对孩子的一些做得不好,做的不到位事情,看见装作没有看见,听见当作没有听见,正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对孩子的成长偏差秉持包容的态度,做父母和老师的往往就会原谅孩子们的“过失”,不会对其偏差进行批评、否定或指责,更不会惩罚。中国有句俗话:“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就是要告诉我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存在的不如人意的地方,要给以包容。

但是包容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不闻不问、不管不顾。在包容偏差的同时,应该积极地“赏识进步”。孩子从

不会发声,到叫出“怕怕”,父母不仅对“怕怕”和“爸爸”之间的偏差给予了包容,同时对孩子从不会发声到喊出“怕怕”的进步给以极大的赏识、肯定和褒奖。如果仅仅包容偏差,而没有对孩子的进步给以赏识,孩子学习说话的过程将变得极其漫长。“赏识进步”要做两件事情:一是要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就像孩子喊出“怕怕”后,父母要耐心地对孩子说:“对,爸爸、爸爸”,要给孩子指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二是要对孩子取得的每一丁点进步给以极大的赏识与鼓励,并且是发自内心的赏识与鼓励,这样孩子就会乐此不疲地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包容偏差和赏识进步的双重作用下,孩子们方能又快又好地学会说话,两者缺一不可。包容偏差与赏识进步并举,是消除孩子成长偏差的有效武器,是教育孩子成功的法宝。

一些父母片面地理解“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含义,马马虎虎地放弃了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孩子放任自流、不负责任,这种态度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要知道“树大自然直”是有条件的。在阳光充足,土壤肥沃的原野上生长着一棵弯弯曲曲的小树,经过了几年甚至几十年,这棵树尽管长得枝繁叶茂,但枝叶尽情的向四面八方生长,没有型和材可言。“树大自然直”只能发生在茂密的树林里,在这样的环境下,弯曲的小树必须挺直腰杆往上长(一种进步),才能得到其生长所需要的阳光,阳光就是大自然对小树挺直腰杆往上长的赏识和褒奖。不断的赏识和褒奖,不断地挺直腰杆往上长,假以时日,昔日弯曲的小树,不再弯曲,成长为笔直的参天大树。对于孩子,赏识进步是“人大自然长”的必备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父母,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大多是天才的教育家。他们对孩子是包容偏差与赏识进步并举,孩子快乐,父母开心。但是,一旦孩子上了小学,事情开始发生逆转。父母的包容心越来越差,赏识与褒奖越来越少,批评、指责甚至惩罚越来越多,烦恼从此挥之不去。父母的烦恼不是来源于孩子,而是来源于自己,来源于自己放弃了“包容偏差”和“赏识进步”这两件教育利器。这一法宝的丢失,是导致父母的烦恼在孩子上学前后呈现巨大反差的第二个原因。

这里再举一个实例,帮助读者朋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包容偏差”

和“赏识进步

的内涵。

很多人观看过海豚跳高表演。在水池的上方很高的地方,拉着一根白色的绳子,海豚会高高跃起,跳过绳子,观众一片欢呼。海豚跳高的技能是如何训练出来的?在训练之初,驯养员将绳子放在水面以下的适当位置,海豚空着肚子在水池中游来游去,有时从绳子下方游过,有时从绳子上方游过。每当海豚从绳子下方游过,驯养员没有任何的表示(包容偏差)。当海豚一旦从绳子上方游过,驯养员立马给海豚以食物(赏识进步)。渐渐地,海豚为了得到驯养员的奖赏,越来越多地从绳子上方游过。然后,驯养员一点点抬升绳子的高度。等绳子接近水面时,训练到了一个关键环节。这时候,海豚无法像以往那样游过绳子,只有用力跳跃一下,才能跳过去,然后才能得到食物,如果从绳子下面游过去,它将什么也得不到。等海豚比较熟练掌握了跳过绳子的技能后,驯养员在慢慢拉高绳子。海豚跳高的技能就是这样训练完成的。是“包容偏差”、“赏识进步”让海豚成为跳高表演的明星。

四、包容偏差不等于代替包办

在现实中有相当多的父母,在包容孩子的成长偏差方面,走的太远,走过了头,结果适得其反。

这些父母在观念上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做不好,不要强求。这是一种对孩子成长偏差的包容。但他们怎么做呢?既然孩子做不好,那我就替他做。孩子自己吃饭,吃的满桌子都是,我就喂给他吃;孩子自己穿衣服穿不好,我帮他穿;孩子不善于与小朋友交往,经常与其他小朋友闹矛盾,父母就出面帮孩子化解矛盾……这不是包容,这是溺爱!成长偏差的存在,是孩子能力暂时欠缺,所以做事情做不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要消除这种偏差,唯有让孩子的能力得到提升。而孩子只有自己去做,在做中锻炼,其能力才会提升。父母帮一次,孩子就少一次锻炼的机会,帮得越多,孩子的锻炼越少。这样,偏差不会消除,孩子得不到成长。

我见过一个极端个案。一个大学生在入学第二天的早晨,因为不会挤牙膏,急得嚎啕大哭。从小到大,都是妈妈把牙膏给他挤好。他平生第一次挤牙膏,不知如何控制手上的动作和力度,手压下去,不知道松开,结果挤出了长长的一条。旁边的同学见了,哄堂大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从这件事情的阴影中走出来。

父母因为孩子做不好,就代替包办,这不是真正的包容偏差。真正的包容,是让孩子自己做,做不好没关系,做不好不批评和指责,而是耐心地给孩子以正确引导,并对于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与赏识和褒奖。失败乃成功之母,孩子在不断的“失败”中,不断的尝试中,消除了成长偏差,走向成功。

当然把“不代替包办”走过了头,也是错误的。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遇到困难,自己实在无法顺利完成的时候,做父母的打一把援手也是必要的。但要记住只是援手和协助,是给孩子的一种正确示范,不是代替孩子去做。聪明的父母一定是帮忙于无形,让孩子认为是他自己完成的。

五、多用鼓励,少用表扬

赏识孩子的进步,有多种方法。不同方法的效果差异很大。让我们先看一下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做过的一个实验。

德韦克教授和她的团队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每次试验都要进行四轮。

第一轮,测试题目是简单的智力拼图,绝大多数孩子能比较好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给予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第二轮,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拼图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第三轮,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所有的孩子都以失败而告终。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努力。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四轮,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鼓励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表扬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下降了大约20%。

这个实验的第二轮结果说明,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何以如此?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因为避免冒险,这些孩子失去了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而那些被鼓励的孩子,喜欢挑战,得到了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他们有效缩小了自己的“成长偏差”。

对于第三轮和第四轮结果,德韦克的解释是:“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一个认为成功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进偏差,并从中强化自信,从而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一个认为成功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人,会将失败归因于一些自己不可控的因素,而很少归于自己主观努力不够,内心就少有自信。

在包容孩子成长偏差的同时,要赏识孩子的进步。但赏识要注意方法:多用鼓励,少用表扬。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宣扬。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例如“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例如“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六、总结

作为一篇完整的文章,到这里应该有个结论性的结尾。但考虑再三,我决定本文不再这样做。我相信,阅读完了前五部分,各位读者会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只有通过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才真正有意义。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不仅孩子存在着成长偏差,成年人亦然。作为管理者,面对成年的员工和下属时,往往也需要“包容偏差”与“赏识进步”并举。任正非先生领导下的华为,容错率是很高的,放手让大家去做,在研究上允许大家犯错误,给时间和空间让研究人员安心去做。他说:“假如一个新项目能够做出来,那华为就获得了天才;做不出来,华为就获得了人才”。任先生深得“包容偏差与赏识进步”之三昧!

已发布《本源思维》系列文章目录

《本源思维0-1:初识本源思维》

《本源思维0-2:“五位一体”的本源思维模型》

《本源思维1-1:本源思维的起点》

《本源思维1-2:标准正确才能确保方向正确》

《本源思维1-3:适度的高标准方能有高绩效》

《本源思维1-5:确立应然标准的五种方法》

《本源思维2-1:发现问题的基本范式》

文字/李雷鸣微信号:sdllming707

编辑/边锡萌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