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孩子的五大心理真相 当今孩子的五大心理真相当今孩子的五大心理真相

当今孩子的五大心理真相

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之难,

难在什么地方?

难在我们如今的教育

有太多的悖论和问题需要面对。

现在在阅读着这篇文章的各位父母,我想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了解现在的孩子吗?你知道如今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心态吗?

近20年来,我接触了8000多个家庭案例。

如今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几十年来受到的教育,需要从这一刻开始渐渐颠覆——我们再也不能像我们的父母教育我们那样教育和看待我们的孩子了。

假如我们不能看到如今社会教育的本质,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都不会在点子上。

从1993年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不一样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是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件事情年纪大的是不是还记得?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面,取缔了粮票意味着什么?我们吃饭不愁了。

当一个民族吃饭不愁,尤其是到我们这样的民族吃饭不愁的时候,我们会愁什么呢?我们的需要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人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了,家长对孩子的需要不一样了,社会对人的需要不一样,人对社会的需要不一样了。

我们来看1993年以后的孩子的基本特征:

他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他们在家庭中没有同龄手足,那些

带着天生的孤独感来到这个世界。

孤独感会有哪些麻烦?

一,自我、敏感、容易伤感、需要陪伴;

二,经常与自己独处,思考力很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他们的生命的焦点不再放在吃穿住行上,

他们就过早地思考了一个终极的最高哲学问题,“我存在有什么意义?”

我们现在的孩子,连四岁的孩子就会在那里发呆了,你不知道他小脑袋里想什么。

一旦人有这种问题,

痛苦就会随之而来。

以我们教育面对的问题

是我们得知道自己的子女是什么人,

才可以有方向。

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现在的孩子是什么样?上海这样的城市里,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五六个人围着他,这五六个人会把最好的付出给他。

那么五六个人爱一个孩子,你能体会到这个孩子的感受吗?你知道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吗?他内心里面的苦闷你知道吗?

其实人都有一种本能,谁对自己好,他就要报恩。

我看到一个四岁的孩子跟奶奶说,奶奶,我长大后赚钱给你用。

等到十几岁他就搞清楚了,他报不了这个恩。因为这些大人不会要他的钱来回报,他们要的是孩子去读名牌大学。

中国的名牌大学就那么几所,你的孩子该怎么去呢?

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三的学生来找我咨询,他们所有的症状都是一样的:到了高三不投入学习,整天看手机,整天看小说。

你问他想不想考大学?他回答,我想。

那为什么不投入呢?因为他们内心焦虑不堪,他没能力面对,只能不停的逃避。

我只要说一句话孩子就会流眼泪,我说:“你觉得自己可能考不到你觉得理想的大学,然后你会觉得实在对不起你的家长,他们对你太好了,是不是?”

孩子们一听眼泪就流下来。

孩子们太可怜了。

我跟这些孩子说:“谁告诉你,你家长的幸福要你来负责任?孩子们,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负责任。

比如说两个人谈恋爱,一个男的对女的说‘嫁给我吧,我会给你一生一世的幸福’,结果没有三天就吵翻天了。”

孩子们,你记住:幸福是自己的主观人生体验。

一个妈妈培养了一个博士儿子,这个博士后来做了外交官,谁都羡慕这个妈妈,但是她呢?天天在吃抗抑郁症的药。

还有一个妈妈,她的儿子只不过是个普通工人,但是我们看到这个妈妈天天在乐呵呵地搓麻将。

我讲一句实话,做父母的经常说:

“我都是为了你!”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是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不是他要来的。

他生下来之后我们对他们做的事情,

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我们把我们没有完成的梦想,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美其名曰:我都是为了你。那么孩子的生命呢?孩子的选择呢?

我经常跟我的儿子说:“儿子,咱们母子一场,彼此不要嫌弃,你不嫌我,我不嫌你。”

孩子没有这种重担,他才能轻装往前走,才不会有各种焦虑。

如今,有多少学生在家人的期待、考试的压力下焦虑不堪,更有一些孩子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能看到现在的孩子有空前的学业压力,这只是显性的,而隐性的东西是孩子们整天跟焦虑高危人群在一起,这些人是孩子的父母、老师。

跟焦虑的人在一起,会疲惫不堪,我们孩子所遇到的压力是全世界没有的。

美国的学校不应试吗?也应试的,人家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可是人家的老师和家长不是我们这样的内心世界,我们自己太脆弱、不够强大。

当今的孩子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现在孩子的第二个特征是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

这绝对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中国几千年来是没有的。

我有时候在思考,独生子女政策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它会推动民主进程。为什么呢?

首先,人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我们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现在孩子的生活是这样的,他在家里没有兄弟姐妹,直接跟大人对话,为什么你说话我不可以说话呢?

反过来看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者,却还是秉承老一套。

现在的孩子需要的是话语权、需要尊重、需要平等的对话。

这也就是我们职场上马上要面对的93年以后的人。

曾经有个老总找我,说他有一个名牌大学的实习生,这个实习生在开会的时候负责做记录,会上老总发完言,实习生说:“我也来讲”,老总说:“怎么轮到你讲?”他说:“我为什么不可以讲?”于是这个老总就看不懂了。

我跟他说,你要看懂他们话语权要求很高,如果你不让他有话语的可能性,他就到网上去说,你堵不住他的。

这是对我们传统教育文化的一种挑战,

你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教育怎么来衔接。

只有把它衔接好了以后,

孩子才能够平稳地过渡,

这是我们所遇到的问题。

当今的孩子知识面宽广

现在的孩子所受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学校那点知识,他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通过资料、通过各种各样的书籍。

现在的老师没有权威性,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时候信息很少、书也很有限,老师就是万宝全书。

你也别指望你做这样的老师,或者说你可能得不到这样老师的感受。

老师不理解这点就会打击学生,否定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就是时代的特征。

在上海,有的孩子读初中的时候,已经走过半个地球了。

老师在教室里面讲加拿大,学生说,“我在加拿大待过很长时间,老师你去过加拿大吗?”

那么各位,这个书怎么教?真正的教育,不是照着几十年前的教材来读,而是教给孩子真正对他们生命有用的东西。

当今的孩子都很善良

我们所有的1993年以后孩子的父母都会说他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有一点,孩子是非常善良的。这就是中国的希望所在。

理由如下:你在马路上,但凡看到一个乞丐,小孩子的脚步就有点迈不开了,他会拖住他妈妈尽量慢一点,实际上他想让他的妈妈捐点钱给这个乞丐。

小孩子很善良,

原因是他有爱,

他是浸润在爱当中长大的。

他是在一个物质丰厚的时代里长大的,

这样的人他一定善良

一定有爱心。

爱心不是空穴来风,爱心是有条件的。

现在的孩子具备了基础条件,所以他有同情心,他同情弱者,他爱别人。

所以他的道德判断水平要比我们这代人高多了。

因为不同的身世,两代人的道德水准是不同的。

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这一代孩子是有充满爱心,且没有那么多痛苦与限制的。我们那些“怕”以及旧有的观念,放在他们身上,已经不合适了。

当今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

当今都市的孩子现实感非常弱,这也是教育的结果。

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一切现实事务都被替代了,他们只知道好好学习,而我们的学校也没有提供给孩子处理事务的可能性,除了学习和补课没有其他活动。

孩子在现代化的电脑世界里生活,现实感很弱。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体会到真实感,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虚拟感,这就是他们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的中学生都在玩“手办”,人数大概比例是1/4。“手办”是以日本动漫为模板所制作的那些玩偶。

他一个人跟这些玩偶在玩,有的时候玩偶还带一些色情,一个男孩子玩到他会爱上这个玩偶,然后就会在虚拟世界里捣鼓真实感。

他们在网上交流,似乎这个玩偶是一个活人一样,最后他反而在真实世界里有虚拟感。两个人在网上聊好了以后准备见面,坐在一起,居然没有话,结果说,“我们网上去说吧,再见。”就到网上去说了。

有一个场景,几个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在一间没有大人的房间里。如果我们以常识来看,这个房间一定翻天了,地上都是水,弄得一塌糊涂。

但现实是,这个房间鸦雀无声,每个小孩都很安静,比老人院还宁静。

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孩子,他们“一不怕死,二就怕苦”。

你跟孩子说不好好学习,

将来会过什么什么苦日子,

他会跟你说,

“不可能的,如果到那天我会去死的。”

人家连死都不怕还会怕什么?让我们怎么教育?

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中小学的德育活动应该做什么?

因为孩子们现实感很弱,学校应该提供这种帮助,模拟法庭,模拟超市,模拟社区...

有一个高中生跟我说,学校请来一个老掉牙的战争年代的老军人跟他们说,“我们战争年代如此艰苦,你们这些人现在满脑子资产阶级思想,天天想着穿名牌。”

那个高中生说,“老爷爷,你们革命不是为了我们穿名牌,是为了什么呀?”

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真该动动脑筋了。孩子缺什么?你要给他什么?

德育教育是育人,不是灌输某些东西,我们要把孩子培育成一个心智健康的人。一个没有现实感的人,到后来他的人格会产生很大的问题。

曾经有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她带了一个手机给我们看,她说,“老师,我们在玩这个东西”,我一看吓一跳。

玩什么?一人割自己一刀,很好玩吗?这种行为我们怎么理解?这就是现实感缺乏的表现,他必须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真实的存在。

可惜,我们教育者全然不知。我们只知道他的成绩上去了还是下去了,而成绩下来有太多的因素。

我们一定要了解我们的孩子,这些都是他的内心的一些痛苦点。

孩子对个性化生活要求很高

我们来看他们还有一个特征:个性化要求非常高。

我们小时候被教育成“为祖国奉献,为人民奉献”,现在的孩子是“我的世界我做主”,我要成为我自己。

我们的教育允许他们吗?我们给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生命的平台了吗?我们允许孩子自由发展想象与创造力吗?

有一个孩子跑到我这边,说他就是非要留长头发,穿自己的衣服,校服到门口就脱掉了,结果教导主任跟他说,要不剪头发就不准。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班主任,我说,“你知道吗?这个孩子的动漫知识,我连做他的小学生都不配。你把一节班会课给他,让他展现一下做好的PPT,我相信他从此就会改变。”

这个是我们现在孩子的又一个特征所在。

如果你要压抑他,

他就抗争。

抗争的途径方法是不一样的,

有的孩子跟你打闹,

有的孩子跟你冷战,

我们说他们“叛逆”。

为什么“叛逆”?是因为你不允许他长大。

叛逆有“硬抗”这样的形式,就是你说东他一定要说西,你说要好好读书考高中,他就跟你说要考职业学校。

“硬抗”还好一点,如果“软抗”就麻烦了。

如果老师、家长“强大无比”,是“不可战胜的”,孩子反抗的能量应付全部转移到里面,结果各类精神问题都出来了,导致现在15岁以后的孩子,各种心理疾病、神经症高发。

家长急了、学校慌了,学生的心理状态越来越糟,可很少有人知道是为什么,一味的洗脑、压制。

当今的孩子活在“第三只笼子”里

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孩子是活在“第三只笼子”里的。

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笼子,让一个老鼠在笼子里,笼子外面装一个门,如果老鼠不小心踩了一下这个门,门打开以后有一个食物会进来,这个老鼠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踩一下,食物就进来,老鼠会怎么做呢?

会一直踩。

如果第二只笼子是这样的,老鼠踩一下,电击一下;踩一下,电击一下,以老鼠的智力会怎么做呢?

不踩了。

如果“第三只笼子”我们是这样设计的,它踩一下是食物,再踩一下是电击,老鼠就不知道应该踩还是不踩,这个老鼠会在里面纠结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家长对他太好了,就像食物;但同时给他压力,就像电击,孩子们如同老鼠在第三个笼子里。

每个家庭都渴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者,有的家长虽然学了点教育原则,嘴巴不说,心里仍然是这样想的。

各行各业,凡是能成功的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这些人一定是输得起的人,心智强大的人,输了再来,最后总能赢。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你只让他成功,不让他输。家长们见到孩子回家第一句话问的是,“宝宝,你今天得几个五角星啊?”“一个。”“小明得了几个啊?”“两个。”“你明天要超过他,要得三个。”

你跟儿子下棋他会输吗?他肯输吗?十个有九个孩子是不肯输的,有的孩子还会拿象棋砸妈妈的头,他输了就急。

怎么会这样呢?你想要让他成功,却不让他有成功的品质,你一开始就不培养这种品质,他不就是第三只笼子里的老鼠吗?

还有,我们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在看到数学难题、物理难题时能够迎战,锲而不舍。

学奥数的时候再难的题目也能克服,我们希望孩子意志力、控制力很强,可是你知道意志力、控制力是从哪里来的吗?

在上海,家长们从小学开始给孩子找最好的小学、初中、高中;高考完了以后,再帮孩子找什么样的专业读大学,以便运用关系找得到工作;找了一份工作以后,觉得差不多了,就买一套房子给孩子,发动亲朋好友给孩子介绍女朋友;然后再拿钱出来给孩子办婚事,婚事办好了养孩子,最后自己帮孩子带孙子。

你要控制他一生,

还要他有一种迎战困难的自控力,

这是个天大的悖论。

一个在笼子里的生长的鸟怎么展翅翱翔?

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本身没有太大问题。

可我们一边不让他们做,一边又说他们为什么还不会做;一边期待他们独立、自主、快乐,一边压榨剥夺他们的快乐、独立、自主。你想想看,孩子的心里会怎样?

这就是老鼠在第三只笼子里的感受。

我希望看完这篇文章的父母或者老师,可以重新了解下这代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若你是正好处在这个时代中的独生子女,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观察一下你的家庭,你的环境给你造成的影响。

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更多原创好文: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心理机制

走出焦虑

抑郁,对爱的绝望

自卑,会绑架你的人生

师德问题的根源是教师的心理问题

还未绽放已凋落:青少年自杀的心理根源

觉知——超越意识的心理发展水平

她为什么会成为PUA的受害者

情绪压抑下来就会成为疾病

心理成长,走出抑郁

抑郁症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抑郁症的四种类型

父母的焦虑,正在毁掉孩子

你正在拉低孩子的生命层次

心理问题是怎么造成的

为何青少年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胎儿期“性别期待”危害有多大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自卑

抑郁的背后是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孩子抑郁……

自卑对人有多大的影响

重男轻女可以休矣

内观心理成长

你有烦恼事,我有解忧方!

用爱来陪伴你的成长!

专注于心理学本土化研究与应用的探索,为您提供专业而有质量的深度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疏导服务;提供内观心理成长课程,运用内观深度心理疏导技术,协助您解决抑郁、焦虑、恐惧、强迫、失眠

等问题;开展

亲子关系、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事业财富问题,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学习问题的咨询、家庭心理辅导和公益讲座。

陈老师心灵热线:13664079176(可加微信)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