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为了省一张电影票,你让我当众脱鞋量身高,我替你脸红了...... 爸爸,为了省一张电影票,你让我当众脱鞋量身高,我替你脸红了......爸爸,为了省一张电影票,你让我当众脱鞋量身高,我替你脸红了......

爸爸,为了省一张电影票,你让我当众脱鞋量身高,我替你脸红了......

妈爸公会

陪你一起跃进

点击蓝色关注

上周末去看电影,

在大厅看到了一起小纷争:

一位爸爸说女儿还没到1.3米,

不用买票。

影厅售票员目测小女孩已超过购票限高,

建议爸爸带她去量身高。

孩子往那一站,

果然超高了。

按照正常操作,

爸爸应该是给孩子买张儿童票,

愉快观影。

但这位爸爸接下来说的话,

却刷新了我们的三观。

他说:"等等,脱了鞋量就不会超了。"

售票员也愣住了,吞吞吐吐地说:

"不都是穿着鞋量身高吗?

公共场合呀。"

爸爸仍不依不饶:

"你们这也没规定不可以脱鞋啊,

明明没超高,来,我们脱鞋。"

一边说着,

一边拉着女儿让她脱鞋。

彼时,临进场的观众都在看着他们,

小女孩被爸爸这么一闹,

脸刷的红起来,

扭捏着身体欲拒绝,

面对爸爸凶恶的眼神,

她又觉得恐惧,

于是把鞋一脱,

闭着眼站直身子,

不敢看任何人,

也不想看任何人。

脱了鞋的小女孩子,

净身高1.32米,仍需要买票。

爸爸小声嘀咕着:"怎么长那么高了。"

随后极不情愿地走向前台。

小女孩用力的眨着双眼,

像是强忍着眼泪,

蹲下身去穿鞋。

从这对父女的穿着打扮来看,

家庭收入绝不低,

既然如此,

有什么理由因为一张20元的儿童电影票,

让一个女孩在大庭广众之下脱鞋呢?

难道孩子的自尊还不值20元吗?

这位父亲如此轻率的态度,

不仅伤了孩子的自尊,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选择和判断。

他今日为省钱对规则强词夺理、

不顾公众形象,

买个票都想蒙混过关的行为,

已经在孩子心里埋下了种子,

我们都无法预知这颗种子能成长到哪个程度。

言传身教,

这个词我们耳熟能详,

但并不是都注重身教,

总是忽略细节带给孩子的影响,

殊不知,

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都是从点滴积累起来的,

父母处事方式对其的影响,

更是如此。

此前刷屏的“女教师拦动车”事件中,

母亲也有类似举动。

因老公在动车欲关门前未到车厢,

罗某以等老公为名,

用身体强行阻挡车门关闭,

列车员和乘客多次劝解无果,

最后造成列车晚点4分钟。

自己胡搅蛮缠、撒泼耍横就算了,

视频里看到她自己拦着动车门还不够,

还招呼一旁的女儿过来与其一起,

女儿尴尬的扯这衣服,拒绝上前。

再有成都狠心摔狗事件。

何某捡到了小吴的小狗,

并未及时归还,

电话微信纠缠不断,

狗狗原主人小吴爱狗心切,

无奈之下只好报警,

当她和警察进到何某家时,

小狗已被何某扔下楼。

何某的女儿都在家中,

她的女儿可以听见狗叫声,

也很有可能,

亲眼看见自己的妈妈把狗狗残忍的扔出窗外。

两位母亲,

丝毫没有考虑过她的行为可能会给女儿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阴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当孩子还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时,

会认为父母的言行都是对的,

女儿沉默、恐慌无措,

是因为她无法判断妈妈都行为是对是错,

但可以肯定的是,

她的心里已经出现了两个打架的小人而:

当我遇到类似情况时,

我是否要像妈妈这样?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

学习是在观察和与其他人交往之中形成的。

为此,产生了班杜拉的实验。

在各项心理研究资料中,

我们看到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将儿童分到两组不同的成人模特当中,

一组是具有攻击性的模特,

另一组是非攻击性的模特。

在相同时间内,

观察成人的行为之后,

让他们进入一个没有模特的房间,

观察他们是否会模仿先前所见到的模特的行为。

10分钟之后,

孩子们被带进另一个房间,

那里摆放着一些吸引人玩具,

其中包括一套洋娃娃,

消防车模型和飞机模型等。

但是孩子们被告知,

不允许去玩这些有人的玩具,

目的是让儿童产生一种挫折感。

最后,

每个儿童都分别被带进最后一个实验室。

这间房子里有几样“攻击性”玩具,

包括一把锤子,

一个用链子吊起来的求,

球面涂成脸庞形状,还有标枪,

当然还有波波玩偶。

房间里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玩具,

包括蜡笔、纸张、洋娃娃、

塑料动物和卡车模型。

孩子们被允许在这个房间玩20分钟,

实验的评价人从镜子里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

并给出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等级。

结果观察非暴力行为的一组的孩子们,

会被比对照组的攻击行为弱一些。

研究表明观察到成人模型攻击性行为的儿童,

即便没有成人模特在场,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模仿,

是儿童早期行为获得的一种重要方式,

他们大部分行为,

都是在模仿自己承认的行为中获得的。

在儿童处于选择、学习的状态时,

他只会通过模仿身边的人来获取学习方式,

而在这类学习种,

他还没有能力去分辨好坏。

萨提亚心理学指出:

我们做父母的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一个人的性格和他的人格缺陷,

都和他原生家庭有关。

比如,

豁达开明的父母,

教育出来的孩子,

格局一定不会小。

尖酸刻薄的父母,

教育出来的孩子,

不会理解什么叫宽容。

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孩童时期模仿的对象,

大多数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

要知道,

孩子的性格上,

折射出的是父母的人格。

所以,

每个父母都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三观,

要以身作则,

成为被模仿的好榜样。

作者简介:霖筱筱,富书签约作者,亲子咨询师,85后两宝辣妈,战胜抑郁后重归生活,一边创业一边写作,一边带娃一边旅游,生活可以有诗,也有远方。

本文首发“妈爸公会”,图片来源网络,转载请联系:kitten676.

妈爸公会:

三个养娃女主角,

一台育儿婚姻家庭戏。

男主角们的参与?

必须的。

我们理解你生活的80%,

愿意用心去了解剩下的20%

妈爸公会

版权申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或网友自行上传,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站长及时删除。

赞 ( 1) 打赏

评论

9+4=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 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